阿甘正傳觀後感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Forrest.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阿甘母親的這一句話,在影片的開頭就用這句話給了我一個深刻的思考:每一個生命軌跡都在不同的地域存在著,而且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著。
阿甘的生命樂章是不是就是根據這樣的話,這樣的教誨而一步一步的走著不一樣的人生道路?阿甘,從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進入特殊學校,到橄欖球健將,到越戰英雄,到蝦船船長,到跑遍美國……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軀,達到了許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許終其一生也難以企及的高度。這是不是是上帝給我們開的一個玩笑,或者生活原本就是這樣的無法預料和無常無規,永遠讓你使料未及,無法琢磨。
(第一範文網 www.diyifanwen.com整理)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純潔的形象,對於所敘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終都是以一種溫情和善意的態度來表現的,甚至還加入了詩意化的成分,這使得影片顯得柔和而無傷害性。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出現了一個讓人深刻的鏡頭:在廣闊的藍天下,一根輕盈而潔白的羽毛飛啊飛,緩緩地降落在坐在長椅等九路公交車憨厚的阿甘腳下,身邊是來來去去的人。我想,這是影片中的一種暗示,暗示著阿甘的人品的純潔平淡而美麗。
阿甘的人生,有一半是他母親締造的,而另一半是阿甘自己創造出來的。他註定不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而上天又是如此的公平——往往會令起點不高的人比天生優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認識到生活中的真實。
阿甘的母親給阿甘的是一筆精神財富,這樣的哲學理論在母親給他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轉化成他自己的東西。就如他坐路邊的長椅上和不相識的路上講述他的傳奇,他在每一個理論前面加上三個字:媽媽說。
媽媽說,人生就象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嘗到什麼味道。
媽媽說,你必須明白,你和你身邊的人一樣,你和他們並沒有什麼不同,沒有。
媽媽說,我只是告訴自己,當我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就要盡力去做好它,比如我這輩子做了你的媽媽,這是我無法選擇的事,上帝把你給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須盡力做好你的母親,我做到了。
母親的教育給阿甘的人生有非一般的觸動,或許阿甘的人生在就從母親教他的第一個單詞開始的吧。或許,這樣的影響是耳濡目染的,是深刻熏陶的吧。有了母親的引導,然後便是阿甘自己的努力。
阿甘是個非常聽話的孩子,這些話他都記住了,他說,笨人有笨人的作為。當珍妮叫他快跑的時候,他跌跌撞撞地跑了起來,跑散了他記憶中第一雙神奇的鞋子,也發掘出了他的第一項潛質:跑。他一直在跑,開始是逃跑,後來他跑進了橄欖球隊,再後來跑進了大學,跑得了學位。在越戰戰場上,他仍是牢記珍妮的話,跑回了自己的性命,也跑回榮譽和友情。
阿甘忠誠,所以在越戰中他獨自脫離了危險的時候,他仍然跑回叢林中去找他的戰友。他守信,他答應了戰友布巴要共買一艘捕蝦船,但布巴死了,他卻在旁人不可思議的眼神中為他實現了遺願,也為自己贏得了巨大的財富。他執著,所以他會在珍妮離開後一跑三年,穿越了整個美國,一直不停,他告訴你,他只是想跑,他用跑步丈量人生,這不需要以和平自由或任何冠冕堂皇的東西為理由。他友善,在他救回中尉的性命後,失去了雙腿的中尉一直對自己不能戰死在戰場上卻仍以殘廢之軀苟且偷生而羞愧,而惱怒,因為中尉是這樣一種人:他視榮譽高於一切,他不能忍受平凡,是阿甘用友善喚回他對生命的信心,使他發現,即使沒有雙腿,人生依然可以充滿生機。
阿甘並沒有遠大的理想,他失去的也有很多,他很少有朋友,他總是被聰明人嘲笑,他最愛的母親和珍妮先後離開了他......但對他並因為如此而沉沒,愛還在延續,他還有自己的孩子,一個聰明的小阿甘,他的人生還在繼續,他不聰明,但他永遠知道如何讓生命充滿希望。所以他也就贏得了榮譽,財富和愛,這些常人可能永遠不能兼得的東西。
故事的最後珍妮過世了,他們的兒子也已到了上學的年齡。甘送兒子上了校車,坐在公共汽車站的長椅上,看著一片純白的羽毛飄飛,重回到自己的腳下。
阿甘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在指引著他,他也只為此而踏實地、不懈地、堅定地奮斗,直到這一目標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標的出現。沒有單純的抉擇就不會沒有心靈的雜念;而沒有心靈雜念的人,大概才能夠在人生中舉重苦輕。
(第一範文網 www.diyifanwen.com整理)
在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找不到做一件事的理由,那些不知為何而做的事情總是非常輕易地半途而廢了。人的一生往往就是這樣,就象片頭和片尾中那片隨風飄浮的白色羽毛,大多數時候,我們也許都在隨波逐流,這種飄浮沒有具體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厭倦。可是,一個騰挪一個轉身,總還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你只須盡力將它做得完滿,不要計較你究竟得到了多少,那麼,你就可以越飛越高,你會發現,越往高處的地方,越接近天堂,所以我相信阿甘的成功並不是偶然。沒有哪一種生命的軌跡是偶然出現的,它的出現總是遵循著某些規律,准備好了,在一個恰當的時機出現了,就變成了奇跡。
影片里的阿甘雖然智商只有75,但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忠誠,守信,執著,友善這些人性中最為熠熠生輝,優秀可貴的品質;看到了對生命的執著,對生活的希望,對信念的堅定,還有那平凡的生命里,突顯的不平凡人生。這樣的故事總是讓我們感動,然後讓我們難以忘記。或許,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遠以後,我們依然記得那個曾經智障卻跑出不一樣人生的阿甘。
⑵ 領袖的風采觀後感 字數200
「每天進步一點點」,這是我看講座後獲得的另一個啟發,這也可以看做是對我們的一種積極心理暗示。只要我們認真工作,哪怕每天進步一點點,就會使目標離自己更近一步。……
學然後知不足。在今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要有明確的目標,要勤於學習、勤於思考,積極工作,不斷提高能力,朝著既定的目標走下去,相信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獲。
⑶ 領袖觀後感
觀後感寫法
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報閱讀文章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升華。
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過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文章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
⑷ 電影巜領袖1935》觀後感
1935年10月19日GC黨在經歷了自成立以來最艱苦卓絕的挑戰後,結束了兩萬五千里的長征,到達陝北吳起。
曾經滄海,盛世與亂世,交織成歷史的夢影,籠罩著蔥蔥鬱郁的山川,回首中國的抗日戰爭史,令人感到無盡的蒼涼和悲壯。
兄弟相殘骨肉至親,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GM黨對GC黨人的迫害,讓我的內心陣陣作痛,久久不能平靜。
毛說:「不是這塊地方,我們下不了地」,他以其長遠的眼光毅然決然的選擇在延安這個食不果腹的地方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始了艱苦卓絕卻輝煌的革命征程。
⑸ 電影建黨偉業觀後感 一千字左右 謝謝
現在正在熱播電影《建黨偉業》,請談談觀看後的感想?
此片最吸引我的,是劇本本身來源於真實歷史之記錄。
歷史,我們需要正視它,無論對與錯、是與非、曲與折。畢竟,它是真真切切發生在距今僅僅百年左右的前人先輩們身上的。值得稱頌的是,無論是看完電視劇《中國1921》後,還是剛剛看完的電影《建黨偉業》,都非常可觀、真實地記錄和反映了那些人、那些事。
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是一個青春、激情、奮斗、獻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輕人的身上,擔負著救亡圖存、改寫歷史的大任。正是這批年輕人,用他們的青春與熱血,描繪出了新生的中國,譜寫了一曲瑰偉壯麗的文明之歌。我們今天的一切,都與他們當年的奮斗和努力息息相關,他們與我們,昨天和今天,血肉相連。
《建黨偉業》以中國近代史為敘述主線,但影片的核心重心還是落在中國共產黨的建黨艱難歷程。從近代史上看,不是每一件大事都與建黨有直接聯系,所以《建黨偉業》採取了多條線敘事的方法。其中一條線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記,從辛亥革命講到五四運動;一條線是青年毛澤東的人生軌跡,從參軍新軍直到參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條線是中共成立前的歷史思潮,主要是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辜鴻銘等人的事跡串聯。
中國共產黨給中國帶來的是60年的和平發展環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從所未有的教育推廣和文化普及,是一個屬於中國自己的工業文明時代。而這一切,都發源於90年前,發源於1921年的7月,發源於那些已經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足跡的人們。
90年來,中國共產黨自始至終都代表著中國大多數人的願景和訴求。從1921年到1949年,甚至有超過370萬中共黨員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自由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13名代表,五十多位黨員,星星之火,終成燎原;90年艱苦輝煌,60餘年國運昌隆,氣壯山河,聲震寰宇!90年前,中國共產黨為黑暗的中國點起了一盞明燈,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後,《建黨偉業》追本溯源,去尋找和講述光明源頭的故事。
⑹ 電影《領袖情懷》觀後感
看完點映,我想給五星,並非片子已臻完美,而是為了這個題材。如果能夠多一些這樣的題材,以電影撬動(也許是敲動)現實,即便劇作不夠完美劇情不夠觸動又如何?大陸的影院里可以放映這樣的片子大牌的演員可以比較沒顧忌(片酬和得獎壓力)地出演這樣的片子,即使商業立足點又如何?何況黃渤和郝蕾的演技已經無法用喜歡或者很棒來置評。只是導演誤把苦難當情懷。提筆很重,落筆太輕。我承認我哭了,但終究有隔靴搔癢之感。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題材,現實中,每天都在發生這樣的事情,多得是,田文軍和魯曉娟這樣的父母。孩子並非一個超大版的錢包,而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你的延續,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他們活下去的意義所在。我們都無法體會那種丟失帶來的巨大空洞感和絕望感。只是你可以嘗試去感受一下,從演員們精湛的演技里,觸摸到丟失孩子為人父母的疼痛和絕望。但是從一開始,我就知道,這不是一部講失蹤兒童父母痛苦或宣傳打拐的電影,導演的立足點應是在倫理和法律的沖突上。事實上,這是一個很討巧的點,也是在打拐背後隱藏的更大更深的關注點。離婚夫妻面對孩子丟失所引發兩個家庭的動盪,人販子的妻子是否有領養孤兒的權利,生二胎是否對丟失孩子的背叛,為生二胎給丟失小孩開死亡證明的法情沖突,丟失孩子對人販子養母的感情,找回孩子重新與親生父母建立感情和聯系,得不到法律援助的農村婦女,善鑽法律漏洞的律師與法律的沖突,無生殖能力的丈夫把責任推給妻子,司法的灰色地帶,人販子妻子的懷孕,以及埋的副線——教師母親和罪犯女兒,包括你看到的法庭跟一般想像中威嚴庄嚴的法庭也不太一樣。這些沖突所代表的社會意義和沖突本身都振聾發聵。有法律問題(打拐法的不健全),也有倫理問題,的是法律和倫理的沖突,這個內核是非常多好萊塢電影的內核,所以我說這是一個討巧的點。而意義自不必說,陳可辛導演是個文化導演,他和他的編劇思考得很多也很深。我們也能看到這種思考產生的表達野心。可惜的也在於此,太多想說的,反倒一個都說不好。影片用了差不多一半篇幅講丟孩子和找孩子的事情,但正如導演所說,劇情真正開始其實是在找到孩子之後。作為電影來說,這裡面的沖突才是有意思和有力量的。但是塞進去的東西太多,顯得太倉促。所以在鏡頭結束在趙薇飾演的李紅琴在醫院里因為懷孕而痛哭時,大部分人的反應是:啊,結束了!而我的反應是:我以為剛開始。我知道這個結束的意味,但不認可。影片提出了非常多的問題,也試圖做了一點探索,但並沒有提供導演和編劇的思索。只是泛泛帶過,然後終結在一種奇妙的荒謬感。誠然,這個設計很精彩,但這樣一個主題的片子落點放在人販子老婆的懷孕上,無論如何都算是一種有意識的玩弄技巧。哪怕是結束在孩子帶著一口安徽普通話開始新生活上也好啊。畢竟,這是一部曾用名為「親愛的小孩」或者「打拐」的片子。莫要為戲劇沖突走得太遠而忘記最初想表達的東西。
⑺ 領袖1935觀後感1000字
觀後感寫法
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報閱讀文章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升華。
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過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文章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