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觀看電影大決戰,並寫一篇觀後感
《大決戰——遼沈戰役》讀後感
星期三下午,我在網上觀看了《大決戰——遼沈戰役》。這場戰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來給你們講一下裡面的劇情簡介吧!要認真看哦!
劇情簡介是:國共內戰時共有三個大戰役,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但他造就了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3月,為了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他們率領了中央機關和解放總部離開了東北,來到了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隊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沈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復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紳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共,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餘萬人。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我覺得解放軍戰士們十分英勇,不怕敵人的炮火勇敢前進,就是死也還是前進。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奮發向前,不怕犧牲,不灰心的精神,為祖國媽媽爭得許多許多的榮譽!讓它永遠閃耀!
2. 觀看《大決戰》,並寫一篇觀後感。(別多餘200字哦!O(∩_∩)O)
今天下午在PPlive上看了電影《大決戰之三---平津戰役》,結合讀的《孫子兵法》頗有啟發阿!
第一:《孫子兵法》里講:「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北平的歷史地位太重要了,裡面的歷史建築和大學不容破壞的,和平解放是上上策阿!
《論語》里,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北平的和平解放絕對是盡善盡美矣!
第二:《孫子兵法》里講:「兵者,詭道也。」天津戰役之所以能29個小時解決戰斗,一方面是解放軍兵力是國民黨的3倍,另一方面就是戰術的正確,攔腰斬斷,將敵人分割開來;劉亞樓迷惑了敵軍首領陳長捷,敵軍司令陳將兵的主力在城北布防,而解放軍確是從東西攻擊,北邊僅僅是佯動,呵呵!高手!『兵不厭詐』啊!
第三:體現軍事上的策略:兵貴神速——東北野戰軍沒進行休整就入關;圍而不打——對『新保安』和『張家口』,而等待時機成熟再進攻
第四:解放軍為了占據有利地形,光著腳在零下十幾度的天氣渡河,河水淹沒到胸部;還有在攻打天津的時候,由人搭成的浮橋,天氣相當嚴寒;解放軍這種堅強的意志,能戰勝各種困難,佩服
3. 大決戰系列電影觀後感想淮海戰役
[大決戰系列電影觀後感想淮海戰役]昨天晚上沒有寫東西,拖到今天中午來寫,淮海戰役又看了三遍,總覺得還是不大明白怎麼回事,大決戰系列電影觀後感想淮海戰役。這是世界戰爭史上一次很有代表性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太多的後人正想對這次在中國的中原戰場上的逐鹿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影片安排的很緊湊,卻又花了大的筆墨來描寫一些小的人物,小的細節,來突出戰斗的慘烈,指揮員的緊張。相對於勝利的結果來說,戰役的過程是環環相扣的。中原戰場是如此大規模的局勢調動對雙方的指揮官來說,都是及其嚴峻的考驗。戰機稍縱即逝,黃伯韜的被圍完全就在於他兩天"種種原因"的磨蹭,沒有架浮橋,讓十萬人馬成了粟裕的盤中美味。這是他做為指揮官的失職。可對於杜聿明來說,失敗的結果是他早就預見到的。他拿著蔣介石措辭嚴厲的親筆手術,無奈,憤恨。蔣介石給他過四十四歲生日,讓蔣經國帶著10萬銀元給杜聿明的母親過生日,軟硬兼施,逼杜聿明帶兵撤出徐州,卻又在中途來了這樣一紙手諭。三條作戰路線,粟裕賭准了杜聿明不會愚蠢到走兩淮,雖然我軍都已經在截獲的國民黨電報裡面得到所謂國防部的建議,讓杜聿明走兩淮,觀後感《大決戰系列電影觀後感想淮海戰役》。畢竟,杜聿明被蔣介石從徐州調葫蘆島,又從葫蘆島調徐州,他在國民黨的軍官裡面,還是有軍事才能的。但是應了巴達維的那句話"您為什麼不讓那些經過嚴格軍事訓練的年輕將軍們在戰場上作出軍事部署,而要每逢戰事,親自督戰,做做站部署呢?"蔣介石的軍事才能在電影裡面是屢屢被敗仗所羞辱,也不知道老蔣其人身為赫赫有名的黃埔軍校的校長,到底會不會打仗,這個,沒有研究過蔣介石的生平,也無從說起,不過,撤出徐州之後的杜聿明收到的蔣介石的一紙措辭嚴厲的手書,就已經預感到他杜聿明的後路就掐斷在了這淮海戰場上了。他滿腹的憤恨,慨嘆說--"不知三軍之權,而統三軍之任,沒到重要關節總是直接干預指揮,唉--完了!完了!照這個手令執行,三個兵團,數十萬將士,眼睜睜的就--"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也許是杜聿明被俘後中共給他治病,而後全家在大陸團聚的政治原因,我想,影片中對於杜聿明的描述是很豐滿的,從某總程度上也肯定了他的軍事指揮才能,甚至還有專門的他T恤士兵,不想讓自己的士兵凍死餓死,不帶武器投降的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鏡頭。而於蔣介石的蹩腳的軍事指揮才能相對應了,還有他的治國方略,太多的事情是從根基上決定了行事的方向,所以也就註定了不會有什麼扭轉乾坤的曙光,所以布雷先生的死,在影片中更顯出了他的悲劇色彩,沒有什麼來挽救他的絕望,結束自己的人生,儼然成了他最後的選擇。陳毅元帥曾靜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小推車推出來的",蔣介石打仗的時候忙著平息後方人民的騷亂,而共產黨的部隊這邊,人民群眾傾家盪產也要支援前線,這就是人心。不多說了,總感覺自己是力不從心的,只能就電影說些什麼,再往深了說,恐無法下筆了。〔大決戰系列電影觀後感想淮海戰役〕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4. 求 電影《大決戰》讀後感一篇
《大決戰I——遼沈戰役》觀後感2010-02-21 14:06
為了更好了解祖國的艱苦奮斗史,我在寒假專門觀看了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大決戰I——遼沈戰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這場戰役中最慘烈的一場戰斗——塔山阻擊戰。
塔山並不是山,只是錦州與錦西之間一個僅有著百多戶人家的村莊,稱塔山堡。1948年遼沈戰役在錦州打響了第一槍,塔山是錦西至錦州的必經之路,是國民黨軍西進兵團支援錦州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國東北軍堵住國民黨援軍的必爭之地。敵我雙方在這里進行了生死搏鬥。當時的東北野戰軍第4、第11縱隊為保障主力奪取錦州,曾在這里對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阻擊防禦作戰。這次戰斗,從1948年10月10日開始,至10月15日結束,戰鬥打得異常激烈,解放軍戰士們用血肉之軀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錦州的國民黨救兵,為遼沈戰役的關鍵——錦州贏得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先機。戰斗共進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的矮了一截,殲滅國民黨軍數千人,從而保障了我軍主力攻克錦州作戰的勝利。
錦州攻克之後,長春的國民黨守軍起義,衛立煌逃走後,沈陽的守軍投降,緊接著我軍又攻克了營口。遼沈戰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此戰最終取得勝利。這一戰後,國民黨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國共雙方的正負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毛澤東主席信心十足地說:「這樣,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現在看來,只需從現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遼沈戰役結束後,又經過了平津戰役、淮海戰役,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中國人民解放軍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遼沈地區那朵鮮花下沒有為國捐軀的屍骨?花依然開得分外妖嬈。這是以戰士們的血肉為養料所生長起來的啊!這鮮花警示著後人:我們英雄的鮮血不會白流,歷史不會忘記,人們更不會忘記!
5. 觀《大決戰》有感800字作文
活動。陽光明媚的一個下午,學校要組織我們觀看一部戰爭片《大
決戰》,對於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能通過電影重溫當年的這
場戰役,真有些熱血澎湃啊!
影片通過恢弘的場景,再現了1940年在山西我八路軍以破
壞日軍佔領的交通線、礦山為目的的破襲作戰。據統計,參與作戰
的中國軍隊總計達到105個團,因此命名為「百團大戰」
影片再現了侵華日軍的殘酷、狡詐,一面的誘降蔣介石,一面
又對成都、重慶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實施大規模轟炸,手段極
其殘忍。「東方慕尼黑」的陰影籠罩著中國大地,中華大地滿目瘡
痍,民不聊生。為了打破日軍在華實行的「囚籠政策」,我八路軍
總司令彭德懷,左權任副參謀長,率領我八路軍同敵人展開了一場
你死我活的斗爭。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129師
和晉察冀軍區等共105個團40餘萬兵力,對華北地區河北、山
西的日偽軍發動了一次進攻戰役。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斗180
0餘次,攻克據點2900餘個,殲滅日偽軍45000餘人,給
日偽軍以沉重打擊,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鬥志,增強了必勝的信
心。
影片中通過場景的展現,向我們展現了當時極其殘酷的歷史背
景,中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中華兒女怎能任人宰割?通過對
人物的刻畫展現了八路軍戰士英勇殺敵、不顧個人安危,機智勇敢
的形象,通過刻畫彭德懷總司令,左權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讓我們
看到了偉人的運籌帷幄,英雄膽略。中國人民戰爭的勝利果實來之
不易,在戰爭中,老百姓極大地支持和擁護,給了八路軍戰勝敵人
的勇氣,八路軍不愧是「正義之師」「威武之師」,正所謂「得民
心者得天下」。
看完這部經典影片《百團大戰》,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先
輩們的抗爭、犧牲換來了今天和平時代幸福的生活,每天迎著和煦
的陽光,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讀書,憧憬未來,這是多麼美好的生
活!
珍惜和平,珍惜這個美好的時代!要做就做新時代的領跑者!
6. 觀看電影《大決戰》,並寫一篇觀後感
《大決戰——遼沈戰役》讀後感
星期三下午,我在網上觀看了《大決戰——遼沈戰役》。這場戰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來給你們講一下裡面的劇情簡介吧!要認真看哦!
劇情簡介是:國共內戰時共有三個大戰役,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但他造就了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3月,為了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他們率領了中央機關和解放總部離開了東北,來到了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隊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沈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復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紳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共,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餘萬人。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我覺得解放軍戰士們十分英勇,不怕敵人的炮火勇敢前進,就是死也還是前進。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奮發向前,不怕犧牲,不灰心的精神,為祖國媽媽爭得許多許多的榮譽!讓它永遠閃耀!
7. 電影 大決戰 觀後感
思路:根據電影《大決戰》系列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加以說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解放戰爭勝利70周年。關於三大戰役的記錄,我認為最為經典的當屬1991年拍攝的《大決戰》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時間陸續重溫了一遍。《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其中我認為最震撼的要屬《淮海戰役》。
60萬對80萬,延伸來說,為什麼人民解放軍能夠戰勝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軍隊。以前只在歷史書中劃過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但具體來說,決定解放戰爭勝利的有很多,我認為關鍵一點在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並進行了徹底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在主觀上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用戶,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和支持,客觀上使得原本束縛在土地上的生產力得以釋放出來。這樣就是數以萬計的農民在主、客觀條件同時滿足的情況下,能夠奔赴前線,支援解放軍在廣闊的華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眾路線,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二是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戰爭成功了。至於其他類似「戰爭藝術」種。
只不過是縮短了戰爭的時間的「把戲」罷了,當然也不能完全否認,但過分強調軍事指揮的重要性,特別是將國民黨部隊失敗的原因全部歸結於蔣介石的失敗指揮上,這難道不就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嘛
8. 《大決戰》讀後感
九十年代初由李俊擔任總導演拍攝的三部6集《大決戰》堪稱是真正的鴻篇巨制。從1948年到1949年初,在東北、華東、華北地區進行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打垮國民黨反動派的戰略大決戰。「三大戰役」以中國人民的偉大勝利和國民黨的慘重失敗為結局,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是人民革命戰爭史上的光輝篇章。 影片《大決戰》三部6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既獨立成篇,又可以聯成一個整體,構成了對這一偉大史實的總體再現。《大決戰》是一部氣勢宏偉、規模空前的作品。自有中國電影以來,中國的銀幕上還未出現過這樣結構復雜、人物眾多、場面壯觀、氣勢磅礴的作品。創作者是站在一個偉大歷史的轉折點上來寫「大決戰」的。影片不僅表現了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的軍事斗爭,而且展示了這兩個政黨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多方面的較量,通過多側面、多角度、立體式的描寫,展示了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風貌,揭示出決定戰爭勝負和歷史變革的最深層的動因,成為一部名副其實的全景式的戰爭巨片。該片獲第12屆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等多項國內獎。 影片上映後,以它歷史的真實、人物性格的鮮明和場面的宏大而獲得高度評價,同時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獲得第十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二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美術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道具獎和最佳煙火獎。
《遼沈戰役》影片從史實出發,深入挖掘了歷史人物深刻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了毛澤東、林彪等人的軍事才能和解放軍的歷史功績,並對國民黨內部不團結、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和政治腐敗也進行了描述。電影相較於以往革命戰爭題材電影,在場面設計和人物造型上都屬於經典之作,在問世時便以其宏大的戰爭場面而引起強烈反響,加之影片對於人物的細膩刻畫,使該片在觀賞性和藝術性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
《淮海戰役》「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淮海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打響了,在遼沈戰役的打擊下,國民黨軍隊已心無鬥志。這天,華東野戰軍某部從國民黨起義部隊的防區悄悄進軍,及時斷了黃百韜兵團退路,將其圍住。同時,中原野戰軍攻佔了軍事要地宿縣。國民黨危機時刻,蔣介石懇請已經病重的杜聿明回徐州擔任總指揮。這時,解放軍幾路兵團逼近徐州,淮海大戰一觸即發。1948年11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鄧小平、粟裕等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統一指揮中野和華野。經過十幾天激戰,黃百韜兵團被全殲。12月底,黃維兵團又被圍困於雙堆集,蔣介石的高級顧問陳布雷見大勢已去,自殺身亡。蔣介石為保實力命杜聿明棄徐州南下與黃維會合。我軍早有準備,將杜困在半路。12月底,黃維兵團被全殲。為穩住傅作義集團,中央軍委決定兩星期內不對杜聿明部作最後殲滅,同時展開政治攻勢及心理戰術,瓦解敵人。1949年1月初,華野和東野對傅作義兵團展開分割包圍,華東野戰軍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部被殲,杜被俘。兵團司令邱清泉被擊斃。
影片較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殘酷,也詳細描繪了解放軍的指揮高明和英勇善戰。許多戰爭的場景都有可看可取之處,歷史地藝術地把十分復雜的戰爭用電影的手法進行了詮釋,讓人們感受到了戰爭影片的獨特魅力。
《平津戰役》影片深入刻畫了中共中央領導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義既深明大義,卻又不甘心輕易退出歷史舞台的心理。同時,電影也表現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軍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精神。歷史地再現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實,讓人們了解到了真實的戰爭場面。
9. 電影《大決戰》觀後感700
大決戰》觀後感-共兩篇
(之一遼沈戰役)
我們看了影片《大決戰》的第一部。影片向我們展現了四十多年前,國共兩黨空前規模的一次具有歷史決定性意義的大決戰。決戰的開戰是遼沈戰役。影片通過對南下攻克錦州、黑山阻擊戰、攻克沈陽、營口圍殲衛立煌軍團,表現了林彪、羅榮桓的英勇機智和毛澤東軍事思想我勝利。影片通過一位農民在嫂用漆箱子築戰壕,充分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忠心擁護和熱烈支持。
影片使我們看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千辛萬苦,和那時人們為了解放全中國做出的巨大犧牲。我們應當永遠學習這種奉獻精神。
(十一月六日)
大決戰》觀後感
(之二淮海戰役)
著名的淮海戰役,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殲敵人數最多而且是以少勝多的偉大戰役。淮海戰役是解放軍的六十萬對國民黨的八十萬人。充分的表現了解放軍戰士的英勇無敵,指揮官的聰明果斷。在淮海戰役中,蔣介石狗急跳牆竟殘忍的想用化學武器。最後還被阻止了,這說明蔣介石發動內戰在國民黨內部也是不得人心的。陳毅說淮海戰役是用小車推出來的。人民群眾為了支援前線,發出了「傾家盪產,支援前線」的口號。
影片《大決戰》使我們看到那個時代歷史,使我們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我們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教育。
(十一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