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心花怒放影評
首先這部逗趣橫生的《心花路放》當然是好看的電影。而這片中最明顯值得你吐槽的地方就是徐崢演的郝義台詞中有太多的粗口,這一定會讓人多少有些介意。除此之外,整個看片的過程就是一個你無盡快樂、開懷大笑的過程。
而歡樂之後、回味之餘相信你不難感受到中國男人心中那份純真寂寞的愛情守候,就像片中黃渤演的主角耿浩以及他的鐵哥們郝義,這個故事因耿浩的婚變而起,卻以單身的老男孩郝義找到真愛而終。而無論是這個曾經一度出過單曲的失意文青,還是風流不羈的光棍電影道具員,他們內心都珍藏著對愛情的信仰,只不過老實巴交的耿浩更加表裡如一點,而流嘴滑舌的郝義用圓滑世故的外表緊緊捂著他的心中的純情與誠摯(差一點就捂死了)。這兩個角色之所以迷人,之所以能讓觀眾為電影喝彩,除了黃渤徐崢兩位高超自然的演技之外,當然和角色本身的魅力是分不開的,
而這種魅力除了各種窘態之下,純爺們的笨拙與可愛之外,更多的還是男人的坦盪和執著。而這一點的展現就不得不說片中的各種女人了。雖然話說有什麼樣女人就會塑就什麼樣的男人,但無論是90後的腦殘型美女,還是感性型阿凡達美女,或者標致時尚的同性戀美女,都沒能讓耿浩移情別戀從離婚的陰影中走出來,那究竟是怎樣的女人才會讓如此純情的男人這般痴迷呢?
於是,你跟著這兩位逗囧主角南下「獵艷」的「百花」之旅直到後面。才會恍然發現這片還巧妙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向我們展現了耿浩的婚變前妻是一個怎樣的女人,首先這當然是個美女,而且是個有些自負的物質主義美女,她飽經人生的坎坷,追求著生活的幸福多過於愛情,而她生活的幸福是需要物質基礎的。而始終不得志的文藝青年耿浩完全給不了她憧憬中的幸福生活,於是她就紅杏出牆了……
在過去的年代,這樣的女性角色和違背忠貞的故事大概不怎麼會出現在中國的喜劇片里吧。然而如今一切都變了,變得更文明開化,更美好了。我們終於有足夠的覺悟和理智來明白對女性要求苛嚴是不對的,與其去審判、去責備、去怨恨、去詛咒、去仇殺、去苦難,不如失落而痛楚的珍藏那份曾經純真愛戀,這只不過有點心痛而已,反正有好兄弟陪著鬧鬧就過去了。然而世界更美好了,你兌現不了的幸福承諾也有人來讓她如願以償,你也能找到更加與你情投意合的伴侶,就像最後郝義的婚禮上,耿浩和他新認識的音樂老師一定又有一段比《一生一世》更好的愛情故事吧。
當然了,別想太多,這部《心花路放》主要還是讓大夥身心健康的樂呵樂呵。不過這部緊貼時代的國產喜劇對包括我在內的廣大剩鬥士們來說,暢快的笑過之後,還能對自己的感情有所釋懷、有所憧憬、有所慰籍總算不是壞事,咱們可都是最中國的囧逗純爺們。
❷ 心花路放 影評
【看電影·《心花路放》】
這部影片將充斥著下三路笑料的性喜劇和談人生說理想的公路片結合到一起,兩種不同的類型,前者保證了客源,後者保證了逼格。
或許被《無人區》消磨了太多的心氣,或許是手藝上的一覽眾山小讓他玩興大發,在去年底那部傳說中的生涯最高作解禁面世,讓大眾又對他的創作潛力期待上揚之時,寧浩卻推出了一部疑似浪漫喜劇。
頭三十分鍾的懈怠似乎印證了人們的猜測:開場的字幕設計得粗糙乏味,角色尚未鋪陳到位,觀眾們便被綁在情節的過山車上,被迫追隨著主角們的節奏飛馳。笑點倒是不少,但更像是掩蓋邏輯漏洞和情節不足的修飾,一如急赴約會的女生順手抓來的痘痘貼。
更為礙眼的是主線之外,費盡周章鋪設的副線。雖拍得明麗清新,實質繁冗無比,像是顆努力將自己裝扮成美人痣的火氣疙瘩。就連廣告植入都霸王硬上弓,明目張膽程度直逼馮小剛。如果這不過是某位不知名青年導演為情侶們提供的有償約會背景視頻,忍了就忍了,可這是寧浩拍的啊,怎麼他也墮落至此?
別上火,別著急,低開是為了高走,欲揚所以先抑。一個黃渤悲喜交加的長鏡拉開了寧浩反攻的序幕。影片像是得到了空投增援的守城孤軍,憋足了勁兒發起反擊,漫山遍野的笑料如同子彈一樣被傾瀉在觀眾眼前。
正當強大的火力把思考的空間壓製得越來越小,你已經笑得無法自持之時,忽然,一切寂靜下來。已經笑得渾身燥熱的你,猛然發現那條副線還是礙眼地生長在那,蘇醒的邏輯忍不住去把這枚疙瘩摳下,卻發現表皮之下是一行數字——那是今晚六合彩的中獎號碼。至少這一瞬間,再微小的不滿都煙消雲散——哪怕只是暫時的。只用了一個並不復雜的小花招,本為博得部分女性觀眾歡心的副線,就順水推舟一下子把影片推上了更高的段位,寧浩的招數太狡黠。
這部影片將充斥著下三路笑料的性喜劇和談人生說理想的公路片結合到一起,兩種不同的類型,前者保證了客源,後者保證了逼格。而當這趟混搭的列車行駛得不那麼平順時,貫井德郎在《慟哭》中使用過的敘述性詭計充當了並軌的扳手。於是,熱鬧添了,邏輯圓了,就連意義,經過這么一折騰,也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不要質問寧浩怎麼可以這樣硬轉,他一定會攤開手作無辜狀:我都說得很清楚了,你看那橘子,你看那果汁……從頭到尾掛在嘴上的不都是一體兩面嗎?
就連可能會被片中諸多三俗笑料冒犯的女性觀眾最終也會圓融理解吧:尋歡作樂的男人雖是主角,但解脫的解脫,從良的從良,迷途知返;女性形象雖然多是走馬觀花一閃而過,且不乏被符號化的物質女郎,可都沒讓男人們消停,更有女神般的袁泉震懾全場。說白了,在影片慾望四射的外殼之下,三觀正得都有些傳統。
寧浩用耍流氓的手段講了個無比清純的故事。他比以前更圓熟,也更懂得討巧。可我還是更懷念那個勇往直前、盡皆癲狂的痞子,哪怕在有些人眼裡,顯得那麼「自戀」。
參考自網路資源
❸ 心花怒放影評
有人說寧浩是一個高水準的拷貝達人,他模仿蓋里奇、科恩兄弟都能照虎畫虎,這一次的《心花路放》,有人說他像賈德-阿帕圖,這種高水準的不同題材的適應性,讓寧浩成為青年導演中最有商業潛力的一位。他在兩個小時內不但製造出各種意想不到的笑料,而且拼貼出各種時下的流行文化:割包皮、殺馬特、車震、阿凡達、最炫民族風,甚至是夜店裡的角色扮演。
❹ 電影《無恥混蛋》影評!
你就圍繞昆丁的暴力美學這個觀念寫吧 別的都是廢話
❺ 如何評價電影《心花路放》
電影《心花路放》怎麼樣?《心花路放》觀後感!
第一次聽說《心花路放》這個片子的時候,這個片子還叫《玩命邂逅》。
其實早就想到這個片子會好,但沒想到這個片子仍然超出了我的預期。寧浩在這部片子所體現出來的新思維以及呈現人物的新方法讓我眼前一亮。
我認為這是今年中國拍的最好的喜劇電影,他絕非用低級乃至低俗的搞笑方式去取悅觀眾,而是用一種比較高級的,會心的電影手法去讓觀眾真心的笑出來。這才是一個確實的喜劇電影創作者應該有的操守,雖然,很多導演已然忘記了。
我喜歡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更為喜歡。
這部電影以愛情為表象,卻著實將現代中國最普通青年(也就是所謂屌絲)最平凡的生活和情感狀態表現了出來。他們像耿浩和郝義一樣,平凡,虛榮,卻又充滿情感與對愛的憧憬。我們喜歡一個電影的核心點就在於我們能夠被電影里某種人物的刻畫所打動,所激動。而這部電影里耿浩所面臨的這種困境在現代中國社會更加變為一個逐漸普次的社會現象,而本片無疑也為處於這一階段的普通人提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建議。
從本質上來講,這仍然是一部公路電影,寧浩給後輩韓寒著實上了一課。
電影歸根結底是一種表達,好的導演要用畫面說話,而絕非用對白說話,好的觀眾是要用心去感受導演的每一個小動作。電影最大的魅力就在於語言的可變,同一種表達的主題,寧浩會用一種很獨特的語言去闡釋,而韓寒只會用對白。
所以,我更喜歡這部電影。寧浩用本人獨特的語言告知了我們一個十分中肯的課題。
與其念念不忘,不如輕輕地放下。
本片另一點十分值得一提的就是幾位演員的表演,黃渤在這部電影里的表現是影帝級的,尤其是以下兩個片段尤其讓人印象深刻:
第一個片段,在機場接到前妻的電話。這一階段的表演,每一個看過的人都會印象深刻。走心的表演總容易讓人印象深刻,耿浩覺得,前妻的背叛只是因為敵人太強大,而絕非不愛了。他主動打電話的情緒點是我原諒你了,你不用害怕了。但這情緒立刻就被另一種失望的情緒代替。這種情緒交替讓人心碎。而寧浩又在這里用了一個長鏡頭,將這樣的情緒完整地表達了出來,絲毫沒有斷裂感。
第二個片段,耿浩和郝義決裂。睡眼朦朧比醉更難演,因為這是他絕非不清醒,他只是已然用一種近乎失望的態度去應付整個世上,這種情緒是很難表達的。
整部電影另外一個很令人稱道的優點在於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其敘事方式並不僅僅是為了技巧而技巧,更多時候,是為了表達而技巧。整個敘事結構看似是平行空間,實際上是隱含著意味深長的表達在裡面。
故事的發生其實就是故事的結束,故事的主角其實都有相同的心態。
如果不結束,就無所謂起初,如果沒起初,就無所謂結束。
很多人說,僅有重頭起初才能忘掉過去,可能很多人忽視了,如果不忘掉過去,怎麼能重頭起初。寧浩通過一種十分復雜的平行敘事要告知我們的正是這樣一個主題,我們苦苦尋找的,其實絕非新的起初,而是曾經發生的一切。僅有尋找到過去,才能邁向將來。這也許就是每一個遭遇到失去的人的必修課。
對於本片的配樂,當然更是無話可說,郝雲的民謠聽起來讓人似乎早就坐在大理的門口,這里有姑娘,愛情和想要的生活。
《心花路放》里巧妙地將一個男人的情緒變化呈現的十分完整,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將一個屌絲的心路歷程描繪了出來。
每個人年青的時候全是心懷夢想的,他們會為了夢想而拼搏,為了一時興起而坐一些奇怪的事情。愛情從一方面講是夢想的催化劑,但另一方面,他又使夢想變得庸俗。所以歌手耿浩變成了二手音響販子。但愛情這東西不像音樂,沒有保質期,愛情的保質期說長也長,說短也短。
我們無法判斷在愛情里,先離開的這個人是對還是錯。每個人都有選擇本人生活的權利。而如果人認清了生活的本質,她去選擇另一個更優秀的人,這也沒什麼不對。這也許跟愛情無關,但也許是更正確的選擇。人在長大的過程中,難免會學會用正確代替應該。
所以,當女神拋棄屌絲的時候,屌絲們總忘不掉,也許只是因為在這段愛戀里,付出最多的永恆是這樣的人吧。
任何一段愛戀的起初和結束,全是由愛始,由愛終。
僅有深深的愛過,才能輕輕的放下。
人這一輩子,如果沒確實愛過一個人,也許就是白活了,同樣的,如果沒有確實的忘記一個人,這也是白活了。
愛過這兩字看起來輕巧,說起來不難,可能做起來卻實在是不堪。
耿浩一直在嘴硬,愛的這么深,怎麼可能說放下就放下呢。
這漫長的旅程也許只是為了讓小雨明白,耿浩的世上里不僅有一個小雨,更好的世上里還有三千里的獵艷旅程。可能僅有耿浩本人知道,無論走得多遠,他的世上里僅有一個女主角。
其實我們跟耿浩一樣,如論我們走的多遠,愛的越深,就難放下。放下了就是真的放下了。僅有深深的愛過,才可以在放下之後輕輕地祝福。每個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做下來卻著實讓人難堪。
我們放下一個人跟愛上一個人一樣,總要經歷一段過程。
耿浩在路上一共遇到過四個人,這四個人讓他明白了。如果不勇敢向前,這么沉浸在過去這個泥潭裡的,不只是他本人,還有這個他愛的人。
第一個女人,讓他意識到本人的問題,一段戀愛的結束是絕非問題只出在先離開的這個人身上。答案當然是否定。你看看你現在變成了什麼模樣,生活把你磨平了,你練泡妞的能力都已然失去了,跟這樣一個了無趣味的一生活在一同,也是無趣的吧。這也許是姑娘離開他的理由吧。因為他的懦弱,他的無趣,和他的放棄。
第二個女人,讓他意識到,本人不再年青了。我們表面上看到的是一個懦弱男人指桑罵槐似的抱怨,但我們同樣要看到,在這個時候,耿浩明白了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小三從來都沒有錯,他們做的事跟本人一樣,只是去簡單的愛一個人。這個時候的他是很痛苦的,因為他明白,這個姑娘就算還愛著本人,也是選擇主動離開的人,如果這個人這么堅定的話,這個世上上也就不會有小三了。小孩不懂,可能大人明白。
第三個女人,讓他意識到他也並絕非這么堅定,他也可能會有愛上別人的可能。愛情里的人,從來都絕非聖潔的。在愛情這條漫漫長路上,我們能看見的風景太多,沒人能保證本人不在美景處流連。耿浩明白這件事情的時候,想過要重頭起初。他也相信這句話,僅有重頭起初才能忘掉該忘的人。但這註定是一場失敗,因為人的心僅有這么大的地方,裝不下這么多人。
第四個女人,讓他意識到,其實,絕非錢的問題。你可以用錢讓人說愛你,可能這絕非真心的,這不能讓你確實明確離開。確實讓人明確離開的是厭倦以及失望,這些東西讓她不敢走下去了。人們對於黑暗時常排斥的。正是這種想法讓他意識到,他無論再走多遠,無論郝義陪他見過多少姑娘,他該放不下還是放不下。有一些問題,務必本人去面對,包括,這個已然離開的人,和這個已然離開的本人。
最後的故事,關乎一個愛字。愛是廉價的,又是寶貴的。廉價的時候,你可以對無數人說,寶貴的時候,他比命還重要。耿浩明白了。其實一直以來錯的是本人,本人固執在愛與不愛這個問題上。說一個愛字容易,連好哥們都可以在本人垂危之際說愛。說愛過,卻沒這么容易了。
有一些事情,等到快結束的時候,你才察覺,其實有一些人你明明挽留不來,不如祝福。
因為你深愛過他,所以你更應該明白,你絕非她的歸宿。語氣煎熬,不如以愛的名義,讓她越走越遠。
我想,這愛的該有多深。
最後說一句,當兩個人平行空間的時候,很多人看到的是,一個拒絕愛情的姑娘和尋找愛情的小夥子。可能我希望你看到的是,一個姑娘期望愛情卻不得,放棄愛情時卻偶遇;一個小夥子,尋求忘記時忘不掉,放棄尋求時卻淡然。
從來,全是一場尋找,你尋找的從來全是你丟失的。
希望你和我一樣,在這部電影里找到本人的影子。
最後奉勸這些,還在尋找和忘記的耿浩們:
如果你恨,說明你不愛;如果你放下,說明你愛過。
這世上本就沒有放不下的人,僅有走不盡的路。
❻ 日本黑白電影《羅生門》觀後感
2008年9月,正值黑澤明導演逝世十周年。在大師一生的電影創作生涯中,《羅生門》以其精湛的藝術手法和沉重的人文思索最為影迷稱道。這部創作於1950年的黑白電影時長88分鍾,雖然沒有《七武士》那樣好看,也不如《用心棒》那樣詼諧,但依然為成千上萬電影人推崇備至。《羅生門》的攝影風格以及劇情架構一再為後人效仿,而大師對於人生的反思足以讓所有人沉浸其中捫心自問。
《羅生門》的故事改編自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羅生門》則是他的另一部小說。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代小說家,其一生全力創作短篇小說,取材新穎情節詭異,多關注社會丑惡現象,筆鋒冷峻簡潔有力。1922年剛從中國旅行歸國的芥川龍之介創作《竹林中》,效仿英國現代偵破小說鼻祖威爾基·柯林斯《月亮寶石》的結構,對同一樁案件聽取各方證詞,布設一個將所有人牽涉其中的迷局,透過故事反思人性。1927年芥川龍之介服安眠葯自殺身亡後,日本文壇為了對其表示紀念,特別設立「芥川賞」鼓勵新人,該獎項在日本文學界與「直木賞」齊名。黑澤明採用《竹林中》的故事,完成驚世之作《羅生門》。故事發生在戰亂連綿天災不斷的平安朝代,羅生門就位於京都大城圈正南門。黑澤明搭建的這個羅生門建築風格很詭異,亦是對歲月時局和人生的象徵。故事開場天下著雨,樵夫路人和一個游僧構成三人組,開始對一樁發生在竹林中的兇殺事件議論紛紛。案件圍繞著一個強盜和一對路經竹林的武士夫妻展開,這又是一個三人組。黑澤明繼《姿三四郎》後再度涉足三角關系,而此次意圖更為明顯,就是要讓人性在這看似三位一體的組合中分崩離析,而觀眾也和劇中人以及影片創作團隊形成隱含的三角關系。
嫌疑犯被抓到,五花大綁地送審公堂,原來是三船敏郎飾演的強盜多襄丸。多襄丸在竹林中小睡,偶遇了路過的武士金澤武弘和他的妻子真砂。一陣風吹過,真砂的真容被多襄丸看見,後者頓時心花怒放動了邪念。他誘騙武士到竹林深處,將其打倒後捆綁,又將真砂騙到武士面前,欲在此地凌辱女子給其夫君看,滿足自己變態的慾念。到這里前因基本交待清楚,而後果就是武士身中一刀死了,屍體被樵夫撞見後報官。影片中使用了倒敘手法先給出樵夫撞屍的情節,再把事情的起因托出,也是一種常見的設置懸念的手法。
看上去本片似乎就是一個普通的偵探破案故事,但黑澤明顯然不想被人誤解成愛倫坡。接下去故事開始有點兒意思了,圍繞著武士是被誰殺死的,幾位當事人開始各抒己見。第一個受審的是主犯多襄丸,他一副嘻嘻哈哈事不關己的表情,讓人覺得就是那種殺人不眨眼的主。多襄丸對自己殺死武士的罪行供認不諱,對於自己能夠和武士大戰二十回合,以及輕而易舉地捕獲美女芳心的舉動,甚至頗為自豪。在他的故事裡,早坂文雄編寫的配樂高亢激烈,襯托著多襄丸的英雄壯舉。
既然疑犯主動招供,看似可以結案了,但當事人真砂又給出了另一種說法。真砂承認了自己的受辱,其面對丈夫冷漠的眼神自覺羞愧,所以意圖讓丈夫結果了自己成全名節,但一不留神她昏了過去,也許在摔倒的過程中不慎刺死了丈夫。伴著真砂的傾訴,音樂變得平緩而又略帶哀傷。案情又一次陷入撲朔迷離。
為了徹底弄清案情,小日本把神神叨叨的招魂術也發揮了出來。本間文子扮演的巫婆故弄玄虛一番,竟然把死去的武士鬼魂附上了身。武士說了一個更為傷感的故事,看到妻子在自己面前受辱後居然還要求強盜殺死自己,更覺悲憤。即使心裡原諒了強盜,但對妻子仍是充滿了詛咒和怨恨。懷著這種激憤的情緒,他揮刀自盡,以一種武士道精神實現救贖。音樂在這里有些陰森而詭異。同一個故事,卻因為當事人不同的陳述,出現了三種說法。伴隨著這三種各自為政的說法,是三種完全不同的背景配樂。時而激昂時而幽怨時而詭異的音樂,襯托著陳述者不同的情緒狀態,將三個故事的界限劃清。張藝謀在《英雄》中嘗試復制《羅生門》的結構,但用不同的色調替換了不同的音樂,在大銀幕上看來風格化更趨明顯。
三個故事的經過不同,但起因和結果都是一樣的。因為一時的沖動,多襄丸看上了不該看上的女子,於是興起這一番荒唐事,其結果就是武士死了。但武士的死法各不相同,關鍵在於作案凶器。在多襄丸的故事裡,武士是被長刀劈死的,而在後面兩個故事裡,武士則是被屬於真砂的短刀刺死的。究竟誰在說謊,衙門看一眼屍體就知道。但黑澤明無心糾纏於事實真相,因為這不是一個查案子的故事,導演想要表達的深遠得多。
於是便有了最後一個故事,也就是站在羅生門下的樵夫講的親眼目睹的事情經過。多襄丸在侮辱真砂後哀求她跟自己走,不願做決定的真砂要多襄丸同丈夫決斗,沒想到丈夫卻因為嫌棄被人侮辱過的自己不願意跟多襄丸較量,同樣多襄丸也丟了膽子不敢跟武士拚命。在被近乎精神崩潰的真砂挑唆後兩人終於大戰一場,場面卻是丟盔卸甲十分難看,最終誤打誤撞多襄丸佔了上風殺死了武士。這個故事沒有配樂的伴奏,就如同我們的平凡人生那樣毫無渲染,暗示著這才是事情的真實經過。至此真相大白,殺死武士的是多襄丸,用的是長刀。那麼那把短刀哪裡去了呢?黑澤明在這里埋下伏筆,直到後文才揭開真相。通過路人的口,觀眾得知短刀原來是被貪心的樵夫拿走了,而樵夫之所以在公堂上做偽證,也是出於這個原因,而不僅僅是如其所言擔心被糾纏到案情之中。
這個謎團一解開,看似解答了案件中所有疑點,實則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我們已經知道,上面四個故事中有真有假,我們還基本知道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我們還想知道,他們各自為什麼說了一些假話,這些謊言究竟維護了什麼?細加分析便知,樵夫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貪財,多襄丸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虛榮,真砂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名節,武士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樵夫的謊言代價最小,由於案件無關自身,他在乎的只是很小的財物。即使是一把短刀那麼小的事情,畢竟也是丟面子的,所以他沒有對路人和游僧道出。多襄丸明知自己要死了,所以盡量往自己的臉上抹金,試圖用英雄壯舉來滿足自己被認作強賊的虛榮心,掩蓋自己其實不過是一膽小毛賊的本質。真砂是女人,發生了這種事情,她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名節。所以在她的故事裡,掩蓋掉了自己因為愛欲快感而放棄抵抗的細節,而把自己偽裝成一個烈女形象。武士既不勇猛也不高貴,他打不過人家,而且還膽怯如鼠。對於他而言,最要考慮的是維護自己的武士道精神,所以編造出一個剖腹自盡的壯烈故事。出身於武士世家的導演本人在此唏噓武士道精神業已不再。案情終了,因果也都有了報。但導演還是覺得意猶未盡,因而讓羅生門的那場雨繼續下。為了拍出雨的效果,攝制組還往水中加了墨汁。而演員們要長時間在這搖搖欲墜的羅生門布景下工作,也實是敬業萬分。一聲嬰兒的啼哭劃破雨聲,樵夫發現路人在偷棄嬰的外衣欲加阻攔,這才讓路人將自己偷去短刀的心事挑明。路人語不驚人死不休,順帶著道出世界上所有人都在欺騙的事實,一句「人間即是地獄」驚醒所有看電影的夢中人。此時的黑澤明已不僅僅是劇中戲的導演,而是要以上帝的姿態向世人發出哲學語氣的質問。
在這時影片格外沉默,劇中人在沉思,觀影者也陷入深深的思索。在這世界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在欺騙,更為甚者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信口開河。當為了獲得一些格外利益,或者是為了維護一些自我形象,我們都會不斷地欺騙別人,久而久之卻是一直在欺騙著自己的良心。當人世間失去了真誠的價值,這世界還值不值得去為之奮斗?探討此類題材的文藝作品不少,吉姆·凱瑞在《大話王》里嬉笑著慨嘆人生,匹諾曹被教導著不能說謊否則鼻子會變長。但黑澤明的思索格外沉重,他以一種大家風范高屋建瓴,又以一種末世姿態對人類表示絕望。我們都是人類的一分子,由彼及身地聯繫到自己,因而也生出一份莫名的悲哀來。
影片拍攝時正值日本處於戰後政權交替時期,國家衰敗經濟頹廢生產力嚴重下降,國民的自信心都在逐漸缺失。黑澤明借用人類共同的心靈思索對國家未來的走向表示了身為藝術家的迷茫和憂慮,而如今再看《羅生門》,也依然為其深入人心的發問而感到震撼。當今影壇愈來愈多的作者開始關注人性在物質大潮沖擊下的流失,《黑客帝國》《28天之後》《人工智慧》《三峽好人》等或多或少皆有所提及,但都不能達到50年前《羅生門》的哲學高度。都說電影是娛樂,黑澤明卻用電影寫了一本充滿哲學思辨的書。他的西方弟子庫布里克也十分贊同大師的情懷,在後者的影片中也總是充滿了對人性的解構和反思。
《羅生門》沒有一黑到底。在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原作里,老婆婆的衣服被奪走,作家給出了悲觀和絕望的答案。但黑澤明終究還是在影片末尾給出了一點希望,故事最後雨過天晴,沉默良久的樵夫從游僧手中抱走棄嬰決定收養,游僧則表達了對人間尚有光明和美好的信心。游僧的設置一眼就能看出,他代表了一種道義,一種只有東方人才能理解的哲學思想。導演試圖用傳統的道義來教化新新人類的意圖也很明顯,而伴著這種有一些希望的結局,音樂變得平靜而優美,樵夫漸行漸遠的背影亦是觀眾對於美好未來的一種期待和嚮往。嬰兒即是我們的未來,是人類懷抱的希望。只要有希望,那麼未來就有可能是美好的。大師在最後展露了自己的慈悲心,而我們觀影者則不該沉醉在這份假象的痴情里,而應以身作則地思索自身的價值,並且力所能及地去做真誠的事情。電影只能探討生命的意義,惟有每個人的行動才對生命有實際價值。除了思想上的超前,《羅生門》在技術上的突破也是顯而易見的,其劃時代的意義絲毫不遜色於奧森·威爾斯的《公民凱恩》。本片不僅是電影史上第一次走進森林拍攝,更是第一次將鏡頭直接對著太陽拍攝。技術上的實驗成功,讓我們有幸觀摩到如此瑰麗迷人的《羅生門》。主要故事都發生在斑駁陸離的樹葉下,光和影交相輝映,一如人心的叵測與未知。黑澤明對移動機位的把握爐火純青,在竹林中的幾場戲,很少出現單調的反打鏡頭,取而代之的是構思精巧的鏡頭移動。角色視角的移動不僅自然,而且成功地過度了情緒。在50年代就能達到在畫面和思想上如此完美的結合,難怪世界也為之傾倒。
本片卡司也是實力超群。和黑澤明有過多次合作的三船敏郎,是日本影壇的傳奇人物。這個出生在愚人節逝世在平安夜的男人,從小生長在中國,回國後參與電影拍攝,在《泥醉天使》中一鳴驚人。本片中他將一個看似牛氣沖天實則熊包一個的多襄丸表演得入木三分,嬉笑怒罵把握得恰到好處。之後他憑借《保鏢》和《紅鬍子》兩度奪下威尼斯影帝,和黑澤明一起被譽為「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60年代後三船敏郎和黑澤明發生不和,之後再未合作過,不得不說是電影界的一大遺憾。
在《羅生門》的優異表演中僅次於三船的就是飾演真砂的京町子了,她將一個時而堅毅時而軟弱時而瘋癲的受辱女子形象表演得淋漓盡致,舉手投足見優雅,蹙眉轉眼現憂傷。京町子被稱作「最優秀賞女演員」,從上台表演至今始終是單身。
和三船敏郎演對手戲的森雅之,是黑澤明班底中的優雅美男。他沉著理智的表演,和激越放縱的三船敏郎恰好形成鮮明對比,被人稱為「靜的森雅之」。1973年他因直腸癌去世,他的女兒中島葵也是一名演員。
另外扮演樵夫的志村喬和飾演僧侶的千秋實,也都一直活躍在日本影壇上。《羅生門》公映後震撼了全世界,次年接連奪下威尼斯金獅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日本電影震驚了世界影壇,而《羅生門》也一舉將黑澤明扶上電影大師的王座。
大師離開人間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而《羅生門》的誕生也接近六十年。如今的世界愈加惟利是圖,連專心做電影的人也都少而又少。在娛樂大片充斥眼球的時代,我們需要經常靜下心來,欣賞一下《羅生門》這樣的電影。如同喝慣了可樂,也需要坐下來品一杯香茗一樣。《羅生門》有這樣一種寧靜致遠的情懷,讓人省身,讓人回味。
許多人都說,《羅生門》這部電影,是一輩子都要看的好電影。竹林里犯了錯無法翻案,那就不要在人生里再犯這樣的錯了,大師在天堂看著呢。
❼ 徐崢、黃渤主演的《心花路放》個人感覺一點不好笑,結局看不懂……能否來個影評專家分析下在線等!謝謝
你好
可以去豆瓣網查看影評
目前來說口碑還不錯
主要由於是搞笑電影
之前他們演的其他的就不錯
所以票房較高
請及時查收
如有疑問 請追問
滿意的話 望採納
謝謝
❽ 心花路放觀後感300字
其實想想自己就是裡面的黃勃是個屌絲是個loser真不知道該怎麼去面對生活怎麼去面對人生
❾ 看電影夜鶯觀後感300字
李保田扮演一位住在北京城四合院里的68歲孤獨老人,志根,正自己一個人吃著一碗熱乎乎的雞蛋柿子面,桌前的一隻鳥籠里,突然跳出一隻畫眉,熟練地吞掉志根遞過來的一條菜葉。
後來,志根對自己的孫女說,這只畫眉已18歲了。
志根和畫眉之間,享受著無比融合的人鳥合諧,但他們倆在這人聲喧嘩的北京城卻像對格格不入的另類。
法國導演費利普·彌勒創作的這個中國故事,中國的演員,中國的城市,中國的山水,中國的風物,中國的人倫,這些中國的東西都被他的鏡頭准確地保留下來,但他講故事的邏輯和看事物的方法,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的「不中國」,但這種不中國,並不是與中國的不同,而是,如果從前中國電影的邏輯和方式是10,費利普·彌勒只取了3,拋卻了7,但他卻沒有任意添加其他並不中國的什麼。
或者可以用「降解」作為這種不中國風格的代名詞。
壯年時期從廣西農村出來鬧北京的志根,培養出一個相當出息的兒子崇義(秦昊飾),一個全國都有名的建築設計師,崇義又娶了美麗大方的倩影(李小冉飾)為妻,生下了天真活潑、古靈精怪的女兒任幸(楊心儀飾),本來,雖然68歲的志根並不與崇義一家住在一起,但他們過的日子也算衣食無憂,電影一開始用一場任幸的生日小派對,簡單直截地表現了這戶北京人家的生活優裕。
但,不知什麼原因,這樣的生活里總是讓人覺得有那麼點兒不對勁,不舒服,不自在,就像我們自己經常有生活中體會到的那樣,是原因莫名的焦慮與原因莫名的不滿。
一心想著要葉落歸根的志根,在這樣機緣下,帶著自己這個任性的孫女任幸登上返回老家的火車,與他們一路相伴的還有那隻曾經也來自老家的18歲的畫眉鳥--崇義要把它帶回去,帶到亡妻的墳前,最後再給死去的愛人唱上一支動聽的歌。
剛剛,我們還在寧浩的《心花路放》里見識了被旺盛燃燒的荷爾蒙照亮了的從南到北的一路中國,兩個不著四六的北京爺們兒開著一輛破汽車一路向南,獵艷;比之風格更為收斂的還有黃聖依和文章的《我在路上最愛你》,那也是一男一女從北京出發南下,他們發生在火車包廂里的故事恬淡而迷醉,到這部《夜鶯》,要算今年的第三部類似題材,在這些風格各個鮮明不同的故事裡,風景優美的中國又都成為它們各個相同的大背景,無論是公路上,還是鐵路上,你都能從電影的鏡頭語言里讀到一種隨意灑脫濫觴無忌的中國式生活樂趣。
不過《夜鶯》是將更多的篇幅放在了這對急不擇路的祖孫迷路於廣西三水的一大片森林竹海之後。
降解,是一專有的化學名詞,指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數目減少,分子量降低;人類自從修立了化學學科,後又有了化工工業,就開始大量製造超過自然創造力的結實耐用的化工品,如玻璃、塑料,但這些用起來結實耐用的人造物又帶來了它們的廢棄物短時間內無法降解的新難題,到今天,化工品降解已經成為這個地球最沉重的負擔之一,而這些需要降解的東東的最終歸處也只能是自然的土壤,不管它們的分子結構有多麼堅強,大自然的力量總能在最後某個時刻將其化為虛無,哪怕用上個1000年,1萬年,或者10萬年、1億年。
從北京坐火車奔向廣西的祖孫,其實並不是很合諧的一對,而且,他們又身系著或沉重或不沉重的家庭糾結,那些東西甚至堅固得像難以降解的化工產品一樣――其實,細想想,當下繁華都市生活和打拚的人,從男到女從老到少,哪一個又不是一件充滿了現代社會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沉重的社會屬性的化工產品呢?
但這對意外迷路的爺爺與孫女,即使在大森林夜幕降臨之時,他們也不過是尋得了一處山洞,悠哉游哉地燃起一堆小小的篝火,分享起「奶奶」的故事――卻讓原本不甚和諧的祖孫關系,讓圍繞他們的那麼多莫名煩惱,就在這純粹天然的情境下被自然地迅速降解,看罷電影,我甚至以為,《夜鶯》的迷路章節,可以經典到寫進電影教科書里,但細細想來,關於此又能寫些什麼呢?
導演的鏡頭語言言若無物,卻又感情飽滿。
迷路一大段,沒有任何煽情的、狗血的感人故事和細節,有的只是攝像機對著這對隨遇而安、沉靜不知的祖孫一段生活的客觀記錄,原本這龐大、神秘的大森林放在任何電影里都會產生多少令人恐懼的情緒,但在《夜鶯》里卻只不過是一種背景,爺爺和孫女的臉上都沒有畏懼,而是如常一樣度過,即使間中任幸的媽媽倩影曾打來詢問的電話,即使畫面外的觀眾都開始為他們的安全擔心了,他們仍然走走停停、得過且過,沉浸在自己的小氛圍里。
任幸就是這樣一個如現代化工產品一樣的小女孩,復返自然之後,她身上的化工性很快被降解一空,那標志就是,她竟然放棄了自己心愛的iPad,為爺爺偷偷換來一隻更為活潑亂跳的畫眉鳥。
城市,是一種難以醫治的現代病,自然,才是它惟一的救葯。
其實,關於此,陶淵明一千多年前就在《歸園田居》里說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我想不到的是,法國導演費利普·彌勒能把這樣的自然境界描述得如此之美了,之自然而然。
《夜鶯》最後五分之一的段落,算是終於添加了一點點人為故事的痕跡,再度回到北京的小任幸,面對父母莫名而來的分手,居然自己來到花鳥魚市選購了一隻還不會歌唱的小夜鶯,她讓爸爸崇義教那隻鳥兒歌唱,堅持幾日下來,當鳥兒終於發出美麗的歌聲時,這對年輕夫妻之間原來莫名的矛盾與糾葛居然也被神奇地降解了。
這部看似平淡沖和的中國電影,埋藏了深刻悠遠的自然主義精神,費利普·彌勒用平靜的鏡頭語言,再加上從都市到山林平靜安然的風景和風物,融合著一種無可說、不必說的哲學力量;據說,這部電影將代表中國製片方沖擊明年的奧斯卡獎,我深以為,雖然他出自一位法國導演之手,但看似比2014年任何一部中國電影都能代表中國。
❿ 心花路放影評
作秀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