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七月與安生電影觀後感

七月與安生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6-29 00:39:13

Ⅰ 《七月與安生》觀後感

七月和安生的第一次相識在十三歲,她們一個是特立獨行飛揚跋扈的「野孩子」,一個是單純溫婉循規蹈矩的「乖乖女」,從那一年開始,七月和安生幾乎形影不離,她是她的光,她是她的影子。直到某一天,一位名為蘇家明的少年出現在了七月的身邊,七月戀愛了。

安生決定前往北京討生活,臨別之前,七月意外的發現蘇家明貼身帶著的玉佩,竟然出現在了安生的衣領里。安生走了,七月和蘇家明的戀情持續著,他們考入了同一所大學,約定一畢業就結婚。可是,事情並沒有像七月所想像的那樣發展,而她和蘇家明之間的關系,亦因為安生的歸來而產生了新的變數。

扮演七月與安生的周冬雨和馬思純帶給我們的,不僅有驚喜,還有驚艷。兩個姑娘眼神交匯的一瞬間火花十足,力量顯得格外驚人,而哭戲,尤其是一眼萬年。她們就是現實生活里可能會出現的七月和安生。在教室里,在酒吧內,在大街上,在人潮中。

總會有些樣子回到以前的片段里,一一拼合重疊。 鏡頭對准分外青澀的兩張臉,一步步推進至「坦誠相見」,七月和安生相視一笑,跨越了十幾年,而這交錯的時空和歲月里,影影綽綽,原來只有你還在這里。

安生羨慕七月的安穩,七月又羨慕安生的自由。可是安生不知道,七月的安穩是犧牲了所有關於自由的幻想,而七月也不知道安生的自由是犧牲了所有關於安穩地依賴。兩個女孩在不同的風格中凝望對方,並想成為對方。可他們並沒有勇氣朝另一個自己邁開一步。

曾經分不清誰砸了消防鈴、誰喝了雪梨湯,年少讓我們不分彼此;後來分太清,誰掛了玉觀音、誰寫了問候信。

愛情讓七月和安生分崩離析;結尾時,七月在鏡子里看見了安生的影子,終於安生和七月再無分別。誰生的小姑娘古靈精怪,誰寫的故事叫人唏噓,這樣的結局也還是比較正能量吧,活著的人,生活還是在快樂地繼續著。

Ⅱ 看了七月與安生有什麼感想

沒有看懂結局

Ⅲ 電影《七月與安生》你是怎麼樣去評價的呢

《七月與安生》作為一部青春愛情片,講出了青澀時光中不管是不是幸福的細微末節,一點一滴中表露出年少時光的誠摯與迷人。電影較大的話題便是倆位女一號性情差別的撞擊,在這其中描述了一個漂亮又真人真事,把小說集栩栩如生地重現出來,故事情節圓潤真正,優勢與缺陷一樣突顯。電影也就這樣才稱之為造型藝術。

《七月與安生》更改至安妮寶貝的小說集。這篇小說集及其電影一直非常容易令人想到到電影《雪花秘扇》。一樣講的是女士中間的友誼,真情,乃至有一絲的「感情」。由於家明,安生最終變成「七月」,七月也在安生的內心變成「安生」,替代了自身來源於脊髓血夜裡的不安分。這即是對實際生活的一種讓步,也是對心理期盼生活壓抑感以後的一種寄語。自然也是對家明的一種『心地善良」,相互之間可以沒有內疚與黑影的更強生活。

這一部電影自身便是女士電影,許多的女士觀眾們看了覺得很有共鳴點,表明電影的邏輯思維合乎女性思維慣性力。而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發覺,實際上女性思維慣性力是理性而彈跳的,有時他們所做的一些決策,並沒什麼「因為什麼而緣由」的邏輯性,便是那麼做,沒有為何。因此假如用這類心理狀態去看看這一部電影,就不容易有那麼多的疑惑,可以能夠更好地去體會電影的核心觀念。

一部電影的優劣,和它在限制時間里裝的內容和觀念的量有一定的關聯,顯而易見這一部《七月與安生》拍得有內容有深度,是一部非常值得回味無窮的好電影。假如你只看了一遍,提議你空閑時間再來一個二刷,或許有新的一種感官和享有。人生是始終討論不僅、討論不完、一直都津津樂道的話題討論,而《七月與安生》便是敘述人生的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Ⅳ 電影《七月與安生》教會我們什麼道理

1、傷口是別人給予的恥辱,自己堅持的幻覺

2、相見的唯一一個夜晚,安生因為喝醉睡得很熟。七月失眠卻無法和安生說話,只能一個人對著黑暗沉默。她們還是像小時候一樣,並肩睡在一起。可是安生再不會象以前那樣,愛嬌地摟著她,把頭埋在她懷里,把手和腿放在她身上。


Ⅳ 電影《七月與安生》70字影評

七月與安生有原著脈絡,但呈現了比原著更為豐富的細節,以及更加厚重的主題。影片並不是簡單的「二女一男」狗血青春愛情,而更像兩個女生的成長史——從少不更事到成熟灑脫。

Ⅵ 《七月與安生》給你帶來了什麼感悟

電影講述了兩個女孩子的友誼,從13歲開始的相識,然後到15歲三年的形影不離,再到各自考上高中和技校,然後所有的關系變化都在遇到男主後發生,一切都開始慢慢變化了。此電影是由周冬雨飾演安生、馬思純飾演七月,兩個90後女孩都特別的有活力有朝氣,而且演技真不是吹的,特別棒,兩人還因此片得了金馬影後呢。從這就可以看出,這部電影的影響力和演技精湛的程度。

「世間最美的艷遇,便是遇見了自己」,他們兩個完美貼近了這句台詞。這部電影,真的很值得看。兩個女孩子之間的那種友誼的情感糾葛真的讓人很感動,也告訴我們要珍惜身邊的好朋友,真心的對待每一位愛自己的人,不要留遺憾。大家還有那些感悟呢?

Ⅶ 《七月和安生》讀後感

[《七月和安生》讀後感]
讀《七月和安生》時,我被誘入了故事深處,《七月和安生》讀後感。當我讀到:「我已經無法再傷害你,七月。我是你這一生最應該感到後悔的決定。當我問你去不去操場。你不應該跟著我走。第一次,七月看到安生明亮的眼睛開始黯淡下去。像一隻鳥輕輕地收攏了它的翅膀。疲倦而陰暗的,已經聽不到凜冽的風聲。……」我從未見過安妮的文字里透出過這么多的憂傷,令人窒息的。或許這是唯一一篇關於友情的,而對於友情她胸懷著的巨大的柔情才充分地溢出來,貫注到字里行間。而對於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情,安妮更多地思考關於它所帶來的瘋狂與佔有,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情作為背景總是灰色的,讓人看不到一點兒光亮。但也許僅僅是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友情還是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情在她那裡(在這篇文字里)並沒有清晰地分野。我長久地沉醉在《七月和安生》里,站在遠處看兩個十三歲的少女在操場上閑談,看她們並排躺在床上,安生因為害怕而摟著七月。安妮的文字在這篇文字里是這樣的強力,它們推著我快步地走,停不下來。七月在站台上送安生離開故鄉,她被一種鑽心地感覺罩住,蹲下來哭;她到上海去看安生,遠遠望見蕎麥一樣膚色的安生,她病態的瘦,只有她的笑容是她所熟悉的,那個樹上的女孩。假如你們都看了這篇文字再來看我的訴說,也許覺得這些復述太過蹩腳了,但這些情景在我心裡一再地重現,使我忍不住。這是一篇關於兩個女孩之間友情的故事,其中的家明只是她們產生挫折的道具,假如沒有他故事也可以繼續,只是來得不夠強烈。安妮是偏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安生的,在這兩個角色中,應該是這個和她更為相象些(我希望這樣說不會引起一些人的反感,在我看來那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她給她安排了死亡,在她看來死是美可能達到的極致,而七月還要繼續活下去,更多的可能在後面,但很難企望其中還有多少令人心動的美。家明沒有自己的選擇。安妮讓他喜歡安生更勝過七月是因為她覺得這是一種自然的判斷,正常的心智和對美的直覺能力。「家明說,安生是個不漂亮的女孩。但是她像一棵散發詭異濃郁芳香的植物。會開出讓人恐懼的迷離花朵。」我覺得在安妮那裡,恐懼一詞的含義常常就是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的另一表達。假如我們不能對一個對象產生美和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的感覺,那麼很難想像我們會因它而感覺到恐懼。當然這個概念並不是可以任意延伸的,讀後感《《七月和安生》讀後感》。在《七月和安生》里,即使不加註意,也可以看到安妮把所有美好的聯想和描述都送給了安生,和她的其它許多作品中的女主角一樣,她在對她們的美的渲染上從不吝惜筆墨。「很老的樟樹,樹葉會散發出刺鼻的清香。安生踢掉鞋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用幾分鍾時間就能爬到樹杈的最高處。她像一隻鳥一樣躲在樹叢里。晃動著兩條赤裸的小腿,眺望操場里空盪盪的草地和遠方。七月問她能看到什麼。她說,有綠色的小河,有開滿金黃雛菊的田野,還有石頭橋。一條很長很長的鐵軌,不知道通向哪裡。然後她伸手給她,高聲地叫著,七月,來啊。七月仰著頭,絞扭著自己的手指,又興奮又恐懼。可是她始終沒有跟安生學會爬樹。」「七月想,如果安生在這里,她還會踢掉鞋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爬到樹上去眺望田野嗎。安生坐在大樟樹最高處的樹杈上。空曠操場上迴旋的大風,把她的白裙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吹得像花瓣一樣綻開。安生伸出手,大聲地叫著,七月,來啊。她清脆的聲音似乎仍然在耳邊回響。」「那天晚上,七月看見少年的安生。她穿著白裙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在樹上晃盪著雙腿。長發和裙裾在風中飛揚。還有她的笑臉。」「但是安生一貫都這樣。就像13歲的安生會踢掉鞋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飛快地爬到樹上。她把她的手伸給七月,她說,七月,來啊。但七月不會爬樹。她仰著頭看著樹上鳥一樣安生。」「安生在陽光下的笑臉。她說,我們去操場看看吧。散發著刺鼻清香的樟樹。安生在風中綻開的如花的白裙。」「我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你。七月。她們回到母校的操場去散步。有樟樹的地方已經蓋起了一幢新的樓。安生說,這里曾經有非常刺鼻的清香。她閉上眼睛深深呼吸了一下。似乎依然是站在濃密的樹蔭下面。可是她已不再是那個穿著白裙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的光腳的女孩。會輕靈地爬上高高的樹杈。舊日時光早已一去不復返。只有鐵軌還在。依然穿過田野通向蒼茫的遠方。安生說,小時候我非常想知道它能通向何方。現在我終於知道了。原來它並沒有盡頭。」以上的五個段落(或許更多)分別散處於小說的各個階段,樹上女孩的形象懾住了她,使她不得不一再地重復,在隨風飄的白裙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和散發著刺鼻清香的樟樹上,留下了關於少年安生的一切。她在樹上望著通向遠處的鐵軌,對自由和未來充滿憧憬。在小說結構上,本篇基本上採用了線性敘述的手法,但她巧妙地利用這種反復吟唱主旋律的迴旋手段彌補了直線敘述可能帶來的平淡。在這篇小說里許多情節是被多次提起和加以利用的,比如陽光下的合影、鐵軌上的一對少女、七月在心裡想著可以拿什麼來和安生分享等,所有這些象某些電影畫面一樣,在小說中不斷地閃回,與總體上的對往事追憶的調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十分貼切。對那些抓住我們自己的意象和情節,不要輕易地讓它過去,因為美有時是非常吝嗇的,它並不象想像地那麼多。在《七月和安生》里,安妮一貫的文字風格得到最好的

〔《七月和安生》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Ⅷ 如何看待電影《七月與安生》

在國產類型片里能夠感受到演技的存在,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在《七月與安生》里,能夠打動我的,更多的,是兩位女主演的表演。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曾給我自己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換掉兩位主演,從其他所有相似類型的女演員里選出另外兩位,換掉周冬雨和馬思純,那樣的話,我還會被這部電影打動嗎?對於這個問題,我無法給出肯定的答案。換掉扮演家明的李程彬,我認為對整部電影來說沒有任何影響,換掉馬思純,我認為其他演員做到最好的程度也只能是馬思純在電影里所呈現的狀態,而對於周冬雨,我似乎想像不到別的演員去演安生會是什麼樣子。這種不可替代的唯一性,我認為則是一個演員演技的意義之一。

《七月與安生》不是文藝片,從內容和風格上不難看出它是近幾年較為流行的青春片。電影里有狗血的情節,也有MV式的畫面,但是一旦把鏡頭聚焦在七月與安生的身上時,這部電影能夠跳脫於其他同類型作品的特質便出現了。而這部電影最成功的一點便是,從頭到尾,敘事的專注力從來沒有離開過兩位主角,正因如此,兩位主演的作用才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其實本片在幾乎已經玩臭了的青春片市場里並沒有太多優勢,「青春片」放到它頭上甚至會有減分的效果,但幸好,電影里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東西,導演曾國祥抓住了。
導演解釋說七月與安生是一個人的一體兩面,而這部電影也有自己的兩面,一面是其他同類電影里相似的「狗血三角戀」,另一面是同類型里沒有的現實。而這種現實狀態則是讓兩位演員的表演紮根的土壤。安生這個人物形象對於我們來說很熟悉,但在同類的電影里似乎從沒見到過。如果說電影是創作者觀察生活的一個角度,那麼他應該是不會關注自己所討厭的一面。但說實話,假如我的生活中有安生,我會躲得遠遠的,不想和她有什麼聯系。這就像在初中,在高中時,我很少接觸的那類同學一樣,我知道他們所接觸的人與我三觀不同,我知道他們不在乎自己能不能考上大學,我還知道他們終歸要嘗到當時自己荒廢學業,放任青春的後果,但我不知道的是,長大後的我自己會和七月一樣,變得平庸和無趣。

七月與安生,都是之前電影中所沒有涉及到的,具有當代生活狀態的人物。在她們兩人身上有真正屬於大多數大陸青年們的戲劇沖突。是自我放棄,混跡社會,還是中考,接著高考,走那條保守安全的路。是回到家鄉,安穩工作,還是去北京,去上海,打拚漂泊。種種選擇,似乎哪個都不是十全十美,哪個也有些無可奈何,這種不同道路的選擇,便是七月與安生之間最本質的矛盾。不過,支撐起這部戲的,是周冬雨扮演的安生。

Ⅸ 「七月與安生觀後感(雜志命題作文)」

[「七月與安生觀後感(雜志命題作文)」]

半是陰沉半天光,半是熱火半寒涼,半片烏雲半遮月,半是蜜糖半是傷,「七月與安生觀後感(雜志命題作文)」。

要說7月19~23號之間,北京保利的劇場里什麼人最多,那必是一個答案:女文青——至少我這十幾年間認識的能寫字兒的姑娘,在《七月與安生》演出的那幾天,基本都遇上了。且連穿著都是標配:長長短短飄飄盪盪的棉麻質裙子,帆布鞋。

我想,她們以及我們去看的,並不只是一部舞台劇,而是自己生命里某一段和七月與安生一樣美好及文藝的青春年華吧。她們是要去對曾經的自己,悼念以及重逢,你好以及再見。

看到有人說,七月與安生演出時「星光璀璨」,可是各種女文青們卻蓋過了明星們的光芒——我深以為然。

「文青」這個詞兒現在說起來就跟罵人似的,好像特矯情,特裝,特不好好兒過日子的那種人就叫文青。我卻覺得,有「心」的人,才真叫文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不過是因不懂「心」的人統治了大多數的世界,因此所謂的「文青」才總讓人調侃。就好像我也調侃說,《七月與安生》的觀後感最難寫,須得夠矯情夠憂傷、動不動就提及生死,才能合了原著的風格。而要想寫出這樣風格的文字,先得把自己搞抑鬱了。比如,穿著bf款牛仔褲,光腳套著帆布鞋,坐在家門口的台階上對瓶吹一通低度酒,再推門回家開電腦,剛打開電腦,窗外就狂風大作、霹雷閃電、大雨傾盆,然後這位爺再坐窗檯上看著外面的雨黯然神傷一會兒,思考一下生命的意義和錯失的愛情——才容易醞釀出合拍的情緒來。

一方面是自嘲,一方面也是為了說明,這個小說,實實在在是不好改編,不,應該說,太難改編了。

客觀來講,這部戲雖然有著明顯的缺陷,但並不能否認這是一次成功的改編。因為,我並不能想像出,怎樣才可以做得更好、更讓我滿意。(原著改編太難了,能改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不信你試試?反正我沒那個本事改,要是讓我來改,我還改不到這個水平呢。)

安妮寶貝的原文更像是一篇散文,在大段大段美麗文字的間隙,飄盪著一些故事。情節的碎片東一羽西一羽地流落在各種無法限定的空間中。像風,像雲,像紛紛墜落的花瓣。
美——沒法演。

因此,話劇必須大量地解構、重組、以及再造一些情節、人物——原文中的一些人出現了,就只是出現了,一個名字閃了一閃,然後就消失了。但在話劇中,那些人物都被豐富了起來。比如七月的媽媽,比如七月的「胖弟弟」,比如阿pan——當然,如果熟悉主創人員以往作品的話,不難從這些人物中看到一些熟悉感,如七月媽媽的「三哎呀」直接穿越《錢多多》;如阿pan和安生的酒後對話,與《撒嬌女王》中陳思涵對李莫的表白如出一轍。但這並不妨礙這些人物都塑造得非常成功,鮮活靈動,極大地幫助了這部戲的豐滿和「站立」、以及「接地氣」。

翻譯的最高境界是「信達雅」,改編也是一樣,並非全文照搬就叫「忠於原著」,把原著吃透了、揉碎了,再按照準確的理解、以更適合舞台的方法來重新架構一個故事,我認為,這就是成功的改編。

這部戲的上半場,無疑做到了這一點。

最初三年的零散歲月,被概括進了幾個場景中:教室,大榕樹,安生和七月分別的家,安生打工的酒吧。

教室一節明顯有網路段子拼接其中,但拼接得自然,用得合理,沒有一絲生搬硬套的突兀感。短短一場戲把原文散碎描述的少年安生體現得精煉准確,而潘陽和老師的對手戲又恰到好處地增加了情節的戲劇性和趣味性。

七月家中的戲,塑造了一個最像我們的媽媽的媽媽,最像我們的家的家。我們大部分人,誰不是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呢?這里溫暖祥和,嘮嘮叨叨,是我們每一個人記憶中最離不開、捨不得、忘不了的家,這樣的媽媽,這樣的弟弟,這里,怎麼可能不成為「安生最喜歡去的地方」?這里,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家,是我們在長大後、在闖盪累了之後,最喜歡賴著不肯走的地方。大榕樹——抑或是香樟樹?那是我最驚艷的一場戲。當大榕樹的場景被燈光打亮的時候,我幾乎在劇場中驚叫起來:天哪,怎麼可以這么美!

坐在榕樹上的小姑娘,觀後感《「七月與安生觀後感(雜志命題作文)」》。醉了,我醉了。這個場景的劇照絕對可以做明信片。

安生的藍色裙子,七月的粉色裙子,安生的粉色高幫帆布鞋,七月的藍色高幫帆布鞋——天知道,我有多麼的羨慕她們呵。

(我在上海和北京看過兩場,改變很大,各有千秋,北京正式演出在下半場的理清和家明的塑造上進步神速,而上海綵排場則在服裝上更勝一籌。北京場不知為何,服裝沒有綵排場好看,顯得晦暗普通,沒有綵排場的衣裙們那樣體現少女的美,以及和場景和諧相融的那種美)

整個上半場,一個個場景切換得溫婉動人,節奏把握得舒適流暢。當安生的吻輕輕落在七月的額,我的眼淚突然就充滿了眼眶,怎麼這么可以這么暖,怎麼可以這么美。那些灰色的晦暗的都悄悄走遠了,就像我們生活里的痛苦都會被真情浸軟。那些飄渺的美感被落到了實處,卻依然那樣的唯美。

——怎麼可以,這么美。

我的眼淚在黑暗中一點點落下,為那些美好而感極涕零,為那些溫情而融化了我的心。

那是,多麼美好,多麼值得歡喜,多麼值得回憶的,戲,以及記憶呵。

不過一切都因為家明的出現發生了變化。

記得曾在微博上看過一個關於《七月與安生》的評論,說,在七月與安生的世界裡,家明才是禍水。套用一下:我覺得,在《七月與安生》的話劇里,家明也是禍水。

原本在書中,家明僅僅是一個符號,他幾乎無台詞,無態度;他代表了一種愛與傷害,代表了一種無法分享的痛苦,他只是和兩個女孩子一起完成了一個至純至美的故事,那是一個夢境,在夢境中,沒有對錯,沒有好壞,無關什麼劈腿,沒有誰是小三,三個人,都是值得心疼的,都是善良的,都是溫暖的,都是美好的。

然而當家明從夢境落進了凡世里,作為一個事實上的劈腿男,家明就是錯;或者說,在七月與安生的世界裡,家明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錯誤;又或者說,在七月與安生的世界裡,家明,原本就為了錯誤而來。多說多錯,少說少錯。家明,在戲里,只能做減法,不能做加法。如果可以一直保持書中一樣的沉默,他起碼不會給人以惡感;但如果家明不停地說著各種理由各種借口,那麼就只能有一個結果了:哥們兒,你丫是成心找抽嗎?

最要命的是,家明還「不說人話」。安妮寶貝的小說中,有很多華麗飄渺的語句,文藝得不行,換個環境就肉麻得不行。如果在話劇中,每個人都保留了這種風格、都這么說話,也還罷了,觀眾麻著麻著也就適應了。可事實上在話劇中,這些風格的語言基本都已被調整,大部分角色很自然地在台上說著「人話」。而唯有家明一個人說著原著風格的語言,自然十分突兀。七月與安生,這註定是一個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的戲。要麼完全延續原著風格,結果必是喜則極喜,厭則極厭;要麼全盤推翻,徹底變成讓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風格,少部分原著書迷不接受。兩者只能取其一,無法兼得。如果改一分留一分,必將兩頭不討好。書迷已然覺得亂改,普通觀眾依然覺得矯情。而這種矛盾,就在家明這個人物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爆發。綵排時觀眾的笑場,就是這種矛盾的外在體現。

當然,正式演出時,這些問題基本都進行了改進,不知道這算不算我與主創「不謀而合」了,呵呵。

北京正式演出時,家明砍掉了大段「多說」的戲碼,結尾中也未出現。並且,整個下半場都有梳理和精修,雖劇情無任何更改,卻明顯簡潔流暢很多。因此北京演出時的笑場大大減少,觀眾的「跳戲」也幾乎消失了。

綵排場我說過上半場90分下半場50分,正式演出我則給全場打85分。

真是有一段時間沒遇見那麼火的戲了,尤其是在保利,尤其是外來非京製作體出品的話劇。門口的黃牛票都賣光了,直到八點多還有幾個執著的小姑娘和一個執著的大叔在門口求票。二樓基本坐滿,一樓全滿,兩側過道的每個台階上都坐著沒位子的觀眾,我也是坐地上看的——據說上海比北京更火爆,票房已過百萬。

北京首演當晚,觀劇團的姑娘們在回家的地鐵上一直激烈地討論這戲。我的微博也基本被《七月與安生》的內容刷屏。賓士的蝸牛說,這戲「引發了觀劇團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大討論」——已經很有段時間,沒有遇到什麼戲,可以引發這樣線上線下的熱議了。不管熱議的結果是什麼,相比我們遇到的太多「說都懶得說,罵都懶得罵」的戲,能讓我們有心情這樣激烈的討論,有意願努力地分析它的好或不好,這戲,就已經成功了。

因此再重申一遍我的結論:《七月與安生》,不管這戲有什麼樣的不足,它都可算做一次很成功的改編(無論是所謂的商業上還是所謂的藝術上)。如果換了其他人在相同的外部環境下來製作,我並不認為可以做的更好。「七夕專場——新還珠觀後感(第一篇)」
/blog_7c91b4640100t12x.html
「一部佔有你的「第一次」,讓你體會如做愛一樣感受的劇集(斯巴達克斯:血與沙觀後感)」
/blog_7b8d8c6d0100wh2n.html
「一路驚心觀後感」
/blog_7b8d8c6d0100wh2l.html
「一線之間——電影浪潮觀後感」
/blog_7ca016360100tjvj.html
〔「七月與安生觀後感(雜志命題作文)」〕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閱讀全文

與七月與安生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貓釣魚動畫電影完整版 瀏覽:466
女生說電影票貴是拒絕嗎 瀏覽:306
以幼兒為主角的電影 瀏覽:437
料理鼠王電影英文簡介 瀏覽:975
清澗縣哪有電影院 瀏覽:684
哈利4k重映只能電影院看嗎 瀏覽:667
兄弟各養了一頭狼是什麼電影 瀏覽:718
濟南老解放電影院那年折的 瀏覽:192
開戰電影法國 瀏覽:555
於謙點名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853
英語電影英文介紹 瀏覽:838
愛情電影網海田 瀏覽:361
小強電影叫什麼 瀏覽:769
英文版電影紅一縱隊 瀏覽:308
大傻和瀟灑哥演的電影 瀏覽:304
2021年電影票都漲價了嗎 瀏覽:101
周星馳父親電影粵語版 瀏覽:13
電影某一天的結局 瀏覽:395
韓國電影重返18歲演員 瀏覽:95
水仙花台灣電影 瀏覽: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