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渡赤水高清電影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
該片講述遵義會議後,毛澤東運籌帷幄,指揮紅軍四渡赤水,勝利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的故事。
⑵ 電影長征觀後感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觀看了革命歷史題材巨片《長征》。《長征》真實再現了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偉大壯舉。因為中央根據地的失陷,中國工農紅軍必須立刻實行戰略性轉移。要突圍敵軍的第三線--湘江,由於從德國來的顧問李德和中央主要負責人博古倆人的錯誤指揮,從紅軍8.6萬多人降到3萬多人,紅軍損失巨大。
看完《長征》後,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使我感慨萬千。長征的精神激勵著我努力學習,克服生活.學習中的種種困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身上艱苦奮斗、大公無私的品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如今我們生活在他們為我們創造下的和平年代,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有什麼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讓我們把《長征》的精神用到學習、生活中,為祖國的強大而努力奮斗。
偉大的長征
這周,我看了一個名叫《長征》的電視連續劇,以前總聽說長征的事情,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看完後才明白了長征有多麼感人、多麼偉大,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1934年,蔣介石不顧日本軍國主義入侵東北三省,侵略我們中華民族的事實,依舊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紅軍中央蘇區進行了五次大圍剿,在反圍剿失敗後,紅軍進文秘114版權所有,文秘工作者共同的天地!行了戰略轉移,開始了人類歷史上震驚中外的壯舉——兩萬五千里長征。
整個長征的過程是那麼的艱苦,沒有食物,沒有交通工具,物資極度匱乏,再加上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國民黨部隊的攔截追擊,但是紅軍戰士排除萬難,在毛主席的帶領下勇敢的浴血奮戰,經歷了無數場戰斗,爬雪山過草地,走了兩年的時間,終於到達了延安,取得了勝利。在整個長征的戰斗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紅軍的先頭部隊強渡大渡河成功後,國民黨就調集了大量的兵力增援瀘定橋,企圖把紅軍的隊伍切開,但先頭部隊的戰士們用兩天的時間走了一百六十公里趕在敵人增援部隊的前面到達。而後續紅軍部隊組織了二十二名勇士的突擊隊,攀著只剩下鐵鏈的『鐵索橋』,冒著對面橋頭堡敵人的槍林彈雨,匍匐前進,他們的身下大渡河水流湍急,一旦失手或受傷落入水中則必死無疑。但勇士們仍然冒著密集的炮火,勇敢頑強的向前沖,一個掉下去了,下一個沖上來,受傷的戰士在要掉下去那一刻還在向敵人射擊。
他們知道他們只能前進,在他們身後有毛主席,有黨中央,有千千萬萬個紅軍戰士。最後剩下的勇士們沖破了敵人在橋頭堡的火牆,沖進了瀘定城,和後續上來的紅軍戰士一起徹底消滅了國民黨的部隊。這次戰斗的勝利粉碎了蔣介石要把紅軍消滅在大渡河以南的企圖。為長征的勝利大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長征的路上象這樣的戰斗還少嗎?湘江戰役、強渡烏江、四渡赤水還有金沙江、臘子口。有多少紅軍戰士犧牲在戰場上;有多少捨生忘死的感人事跡;有多少愛國志士拋頭顱灑熱血。
其實從一開始紅軍就勝利了,因為他是正義之師。紅軍深得民心、團結奮戰、保衛祖國。無論是大渡河還是金沙江;無論是爬雪山還是過草地;無論蔣介石的部隊有多少炮彈;也無論多麼少的食物和多麼惡劣的天氣。這一切都無法阻擋紅軍的步伐。
長征的偉大不僅僅是他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長 征讓我們感到了正義的力量,長征忘我的大無畏精神和排除萬難勇往直前的氣魄深深的感動著我們每一代人。讓我們記住那些勇士們,象他們一樣勇敢的走下去,為我們的祖國努力的學習,努力的走下去……
⑶ 觀看電影長征觀後感不少於500字
觀影《長征》有感 今天的黨課上,我們觀看了《長征》這部電影。隨著鏡頭再次經歷當年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偉大歷程時,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長征》是描述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行程的艱難險阻,記述了在戰爭時代的種種艱辛困苦,我深深地體會到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意義。 長征途中,紅軍在險境中打了許多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勝仗,其中有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等。當看到張國燾拒絕北上抗日,還將參謀長曾中生殺害時,我和旁邊的同學都十分氣憤!當影片放映到飛奪瀘定橋時,我被電影那震撼人心的畫面所感染。國民黨在紅軍到達前,已經將所有的木板拆下,只剩下十幾根鐵鏈橫在大渡河上,形勢十分險惡。戰斗剛打響,紅軍所有的武器一起向對岸開火,軍號聲、槍聲震撼山谷,二十二位突擊勇士手持沖鋒槍、手槍或輕機槍,背掛馬刀,腰纏十幾顆手榴彈,趴在鐵索上匍匐前進。他們不顧下面洶涌的大渡河水和對面敵軍密集的槍彈,向橋對面奮勇前進。國民黨為了阻止紅軍前進,在橋口放起了熊熊大火,想把紅軍擋在橋上。緊急關頭,有一位戰士中彈跌入大渡河中,但其他戰士仍然不怕犧牲,勇猛地向瀘定城挺進。經過了幾個小時的戰斗,紅軍快速佔領了瀘定城,在橋面上架起了木板,為紅軍脫離險境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長征的勝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不僅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而且是革命的宣言書、宣傳隊和播種機,使得中國革命形成了燎原之勢,最終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讓中國人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 如果沒有革命先烈的浴血奮戰,怎能有今天的幸福和平。長征精神,就是把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想,今天我們在這里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和總結長征革命歷史經驗,繼承和發揚長征中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創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我們需要學習、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把紅軍長征時期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堅定信念、敢為人先、艱苦奮斗、依靠群眾、重於求實、善於團結的精神發揚光大。 我們要始終以革命先輩為榜樣,更好地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定報國之志,揚起理想的風帆;學習上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要勇敢面對、百折不撓,要學會在失敗與挫折中磨練自己堅強的意志。我們要把長征精神發揚光大,腳踏實地,遵紀守法,團結協作,甘於奉獻,奮發圖強,開拓進取。
⑷ 四度赤水觀後感100字
要寫觀後感,首先要「會看」電影。也許有人會發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聾,誰不會看電影?可是為什麼許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說寫出感想了。因此,老師在此提醒各位同學在看電影時要「投入」,要讓自己沉浸在影片所營造的情感世界裡,與主人公同悲歡、共休戚。同時,還要並用眼、耳、腦各種感官,留意細節。
所謂細節,就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觀眾觀看影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視聽享受的過程,既是視覺美感逐漸積累的過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斷深化的過程。只有聚「睛」會神,我們在觀看時獲得的感受才能愈豐富、強烈,對影片內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徹,寫觀後感就更有基礎。
⑸ 電影長征觀後感800字
《長征》觀後感
電影《長征》片長1.5個小時,分上、下兩集,向觀眾展示了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戰略大轉移的歷史場景。影片宏偉壯觀,深入的再現了紅軍當年長征所遇到的種種內在和外在的艱難險阻,用史詩筆觸全景刻畫了湘江之戰、四渡赤水、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
紅軍戰士長征途中的幾次較大的戰役和險境,謳歌了紅軍戰士勇於挑戰自我極限敢於戰勝惡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在觀看這部影片的同時,我也在思考那麼一些問題:紅軍是憑借什麼才能克服種種不利因素,甩掉圍追堵截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國民黨的軍隊,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勝利,為中國的革命保留了珍貴的火種?是什麼讓本來是執行戰略大轉移的一支隊伍,在漫漫的萬里長征中卻扮演了播種機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論散播到千萬戶家庭呢?
影片沒有交待長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為受限於電影片長的原因吧。故事是從湘江河畔,紅軍搶渡湘江開始的。由於博古、李德對軍隊撤退所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所以部隊帶著大量的緇重擠在湘江橋上,幾天幾夜部隊也沒有能完全通過湘江。然而,時間就是生命,在紅軍的上頭敵人的飛機在狂轟爛炸,後面有幾十萬追兵正洶涌而來,前方,蔣介石在加緊布置幾道攔截的防線。紅軍長征的第一道本來不是難關的難關就這樣橫在了全體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面前。幸虧紅軍的後衛部隊拚死抵擋住了國民黨追兵的猛烈進攻,為中央紅軍過河搶得了寶貴的時間,要不然,此役紅軍的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我認為,在這個階段,紅軍能避免覆滅的原因在於紅軍將士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特別是後衛部隊的敢打猛拼的勁頭,阻滯了追兵前進的腳步,給紅軍帶來了珍貴的喘息機會。如果沒有五萬犧牲將士為了理想不怕犧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後衛阻擊,生還的可能性很少,但為了整個集體,甘願流盡最後一滴血)沒有他們的壯烈情懷,也就不可能再有後面八路軍和解放軍的發展,更不要說建立新中國了。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這些犧牲的先烈們。
在一個集體當中,如果戰略指揮出了問題,大家都亂成一團,沒有眾志成城的決心,沒有凝成一股勁的凝聚力,沒有哪怕犧牲個人也要保全集體的信念,那麼這個集體決不會走得很遠,而我們的紅軍指戰員就具備有這些優良的素質,終於能夠令決策失誤的紅軍起死回生,創造了中華戰爭史上的奇跡。這些精神在我們現在這個國際形式變幻莫測的時代,我們的人民更應該汲取和發揚,不要先自亂了自己的陣腳,大家團結一致,發揚紅軍精神,不怕困難,克服困難,強國強軍,保證中華民族
⑹ 紅色電影觀後感
讀《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故事》有感
我們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再也不會有敵人來挑起戰爭,也不會有反革命分子來破壞我們幸福美滿的生活了……但同學們,你們可知道我們美好生活的背後,究竟是誰為此付出了淚水、鮮血、甚至是生命呢?對,那些為我們生活付出沉重代價的人就是紅軍!紅軍叔叔為了我們後代的幸福生活,在1934年4月就走上了這條北上抗日的艱辛道路,開始了打擊蔣介石反動派氣焰的征途……他們整整走了二萬五千里,一路上四渡赤水、巧占定番、跋涉大草地等,都是歷史上的創舉,是震撼人類的的壯舉。長征中,紅軍破關奪隘,搶險飛渡,退殺了追兵,阻止了敵人,翻越了高聳入雲的雪山,跋涉了渺無人煙的草原,啃樹皮吃皮帶,走破了一雙又一雙草鞋……毛主席也曾說過:「請問歷史上曾有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過。」這句話就充分體現出長征途中巨大的艱難險阻……
希望大家在感嘆美好生活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紅軍叔叔們付出的鮮血、生命,也請你有空去讀讀這本書——《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故事》,你會有更多的收獲喲!
奉賢區解放路小學 四(1)班 徐崢賢
⑺ 四渡赤水觀後感 急!!!!!!!!!!
觀看了革命電影《四渡赤水》。影片主要講述了我軍在生死攸關的槍口之下,我黨領導人與敵人巧妙周旋,終於逃出敵人魔掌的故事。
四渡赤水之戰,是中央紅軍在川黔滇邊地區進行的一次出色的運動戰。在這次作戰中,毛澤東充分利用敵人的矛盾,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指揮紅軍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界地區,巧妙地穿插於敵人重兵集團之間,調動和迷惑敵人。當發現敵人的弱點時,立即抓住有利戰機,集中兵力,殲敵一部,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從而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成為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範例。
四渡赤水充分體現了我軍領導人的軍事才能。四渡赤水粉碎了國民黨蔣介石在川、滇、黔邊圍殲紅軍的計劃,擺脫了敵軍的圍追堵截。是長征途中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戰斗。
觀完《四渡赤水》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新中國,一種激勵與鞭策。只要我們繼承老一輩無產階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我們一定能向先人一樣被後人所敬仰。要把握形勢和機會很重要,但更重要地是自己更有不可戰勝的力量。我們更應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的作風。
⑻ 四度赤水讀後感1000
源自網路,僅供參考。
今天,我院組織學生黨員觀看了革命電影《四渡赤水》。影片主要講述了我軍在生死攸關的槍口之下,我黨領導人與敵人巧妙周旋,終於逃出敵人魔掌的故事。
紅軍面臨嚴重局勢,為了粉碎國民黨的圍殲計劃,爭取戰略主動並在運動中消滅敵人,中革軍委決定率敵軍尚未形成合圍之前,向遵義西北地區川、黔交界處的赤水、土域地區集中,並在川、南、滬州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在川西北創立革命根據地,在這種情況之下,展開了光輝的四渡赤水之戰。
四渡赤水充分體現了我軍領導人的軍事才能。四渡赤水粉碎了國民黨蔣介石在川、滇、黔邊圍殲紅軍的計劃,擺脫了敵軍的圍追堵截。是長征途中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戰斗。是毛澤東軍事指揮的「得意之筆」,是我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的運動戰典範。
觀完《四渡赤水》之後,我感想頗多。人們常說攻下一座城市容易,但要守住一座城市卻很難。是啊,無產階級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換來了新中國,而新中國將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更好地去成長,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困難,但更是一種激勵與鞭策。只要我們繼承老一輩無產階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我們一定能向先人一樣被後人所敬仰。此外,我還學到把握形勢和機會很重要,但更重要地是自己更有不可戰勝的力量,在生死攸關的危急關頭,毛澤東同志鎮定自若,認真研究形勢的發展,終於創造了四渡赤水的以少勝多的典範。這是偉人的修養,這是作為一個領導者必備的才能。我們更應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的作風。
⑼ 電影巜四渡赤水》毛譯東借古喻今,改為什麼⋯敵擁江關馬不前。
因為涉及到國情。1935年1月,遵義會議以後,毛澤東率領三萬紅軍,在赤水河畔與堵截的川軍相遇。激戰後,戰局對紅軍不利。毛澤東即與周恩來和劉伯承分析形勢,決定渡過赤水河甩開敵人。
為輕裝前進,毛澤東下令將笨重的武器沉入河中。瑞金團戰士高翔和戰友們,機智地搶占渡口浮橋和對岸小鎮,為大部隊打通道路,在毛澤東的指揮下,紅軍渡過赤水河。
紅軍西進到達雲南,在扎西地區宿營。蔣介石認為時機已到,調集了中央軍及川、湘、黔、 滇四省軍閥部隊包圍扎西。險惡的形勢沒有嚇倒紅軍,毛澤東和總部首長們決定趁黔北空虛之機,全軍迅速回師,東渡赤水河,突出重圍。
(9)電影四渡赤水觀後感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於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了大規模的戰略轉移。長征初期,由於博古"左"傾教條主義的領導者實行逃跑主義,使中央紅軍在「湘江之戰」後,從八萬多人減少到只有三萬多人。
當時的紅軍實際指揮德國顧問李德又不顧敵人調集40多萬的圍堵,仍把希望寄託在與紅2、6軍團的會合上,堅持按原計劃向湘西前進,使紅軍處於覆滅的險境。在此危急關頭,毛澤東主席力主擺脫敵人主力,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以爭取主動。
這個主張得到了中央軍委大多數同志的贊同。1935年1月7日,紅軍一舉攻克黔北重鎮遵義城,召開具有轉折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由毛澤東輔助周恩來指揮軍事,後期改為由毛澤東負責指揮軍事,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⑽ 四渡赤水電影觀後感
八一電影製片廠1983年出品
1935年1月,遵義會議以後,毛澤東率領三萬紅軍,在赤水河畔與堵截的川軍相遇。激戰後,戰局對紅軍不利。毛澤東即與周恩來和劉伯承分析形勢,決定渡過赤水河甩開敵人。
為輕裝前進,毛澤東下令將笨重的武器沉入河中。瑞金團戰士高翔和戰友們,機智地搶占渡口浮橋和對岸小鎮,為大部隊打通道路,在毛澤東的指揮下,紅軍渡過赤水河。紅軍西進到達雲南,在扎西地區宿營。蔣介石認為時機已到,調集了中央軍及川、湘、黔、 滇四省軍閥部隊包圍扎西。險惡的形勢沒有嚇倒紅軍,毛澤東和總部首長們決定趁黔北空虛之機,全軍迅速回師,東渡赤水河,突出重圍。已升為 瑞金團團長的高翔,率全團戰士奇襲婁山關,搶占遵義城南高地,再次解放遵義城。蔣介石暴跳如雷,為洗雪遵義之戰的「奇恥大辱」,命追剿部隊用碉堡圍困結合重兵進攻的辦法, 欲將紅軍困死在烏江以北。由於金沙江一線由滇軍據守,毛澤東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再渡赤水河,造成紅軍欲北渡長江的聲勢,以迷惑敵人,調開滇軍。3月中旬,紅軍三渡赤水河。 此舉驚動敵人,蔣介石督察室主任王道元調主力尾隨紅軍西進,紅軍除瑞金團繼續向西引開敵人外,主力紅軍急速調頭東下,四渡赤水河,南涉烏江,甩開敵人主力,進入敵軍兵力空虛的雲南,渡過金沙江,擺脫戰略包圍,出奇制勝地打擊敵人。王道元被擊斃,紅軍從絕境中奮起,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