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梵高電影觀後感

梵高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03 18:59:54

⑴ 藝術的力量梵高觀後感不少於三百字

寒假來了,給自己准備了一些紀錄片,打算每天看一點,本來也只是看看,長長見識,然而考慮到之前看過《壽司之神》《藝術家在場》等優秀的紀錄片都沒有做筆記,而觀看一個東西感受最深刻的往往是在看完的一兩小時內,所以決定還是不偷懶,乖乖寫一下感受。

梵高是我最喜歡的畫家之一,和大多數人一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他的作品所表達出來的激情、情感和力量是顯而易見的,而不是晦澀難懂的,而他的作品所表達的顯而易見的內容又為人所接受和認可,所以大家都喜愛梵高而不奇怪。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梵高了,是從《向日葵》開始的,實際上,他的《星空》和《麥田鴉群》以及《咖啡館》我更加喜歡一些,並且《星空》也應該是他最出名、被印製在各種產品中最多的一幅畫,但是似乎很多人對於梵高的初步理解,還是在《向日葵》,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估計也是教科書的功勞。

他的作品,顏色鮮明,富有生命力,富有活力和張力,跳動著或喜悅或悲傷的色彩,一切都是如此濃厚鮮明。當我第一眼看到《咖啡館》(原諒我不知道全名)的時候,我的整個人就被整幅畫所帶來的極端壓抑難受的氣氛給吸進去了,久久不能出來,那個時候,我才意識到梵高作為一個畫家,他的表現力有多強,他的感染力有多強。

強是有原因的,毋寧說,強是有代價的。

他的代價就是,別人把藝術當成另外一個慰藉心靈的世界,難過了、喜悅了,就到那個世界去凈化洗滌心靈,但日子還是繼續,但他,卻完完全全把自己的生命都融入在了這個藝術世界裡——他精神病最嚴重的時候,是他的藝術成就達到巔峰狀態的時候,而當他在期待著自己可以痊癒的同時,也在煩惱著:自己可能再也達不到自己在病痛時所帶來的藝術成就。

也許他的精神病就是他沒有認清現實和藝術而帶來的痛苦,那種無法抑制痛苦而來的癲癇,他只有弟弟可以依靠,他甚至無法靠自己維持生計,他沒有結婚,說自己的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這種幾乎理想化的藝術境界(我自己認為的),在現實世界裡,是病態的,是不被理解的,而實際上,他也的確超越了一個藝術家本該有的精神狀態,而有些走火入魔了。

曾經我最惋惜的就是,他有那麼棒那麼棒的作品,可是不被人理解,賣不出去,等他死了,曾經的作品成為了世界的寶貝,如果他能早點被世界理解,那麼也許他的命運就會完全改寫——這個童真的想法很快被現在的我打碎:

第一:我們也許能理解他的作品,可是即便是過了這么多年,在宣稱如此開放的年代,我們依然無法理解梵高,梵高就不應該作為凡人而存在——他就是為藝術而生的,他的生命,就是來表達藝術的——這樣的人,在這個年代,依然會被送進病院,的確,看看我們周圍那些動作錯亂、異於常人的:」瘋子「們,我們都知道他們很聰明,可是我們就是不願意原諒他們——我們要安穩,我們要平靜。

第二:梵高不需要被惋惜。在他最病重的時期,藝術作品能否被理解和售賣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在這個時候,畫畫是他最大的良葯,是他唯一的出口,是他的天堂。如果一種藝術,能夠成為拯救一個人的秘方,世界上的其他金銀財寶又有什麼重要的呢?梵高也許是病態的,而他的病態,也恰恰讓他不需要用金錢來約束。盡管他是那麼渴望被理解,但他並不為不被理解而困惑和自卑,他覺得,在他死後,一定可以證明他的作品是獨一無二的。

我也只能理解他的畫。我也害怕我的周圍有他那樣一個有些瘋瘋癲癲的人。然而我卻愈發能感受到他的想法和我在某一點上的雷同和給我的幫助。

我熱愛美術和寫作。而在我生命中最最痛苦的時期,恰恰是我寫東西和畫畫最有激情、動力,也自認為最優秀的時期,而在快樂的、安逸的時期里,我提筆,往往覺得自己很無趣,不知該說什麼,也覺得沒必要,或者寫著寫著,覺得已經生澀不堪了。這有一點像」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像梵高這一生的精神狀態。

或許藝術世界本該和現實世界分割開來,藝術的快樂和凡塵的快樂只能相互借鑒、輔佐、取材,卻永遠無法兼而得之,至少在完成藝術作品的時候、思考的過程中,不能兼而得之。

零零散散說些有的沒的,只希望自己能堅持美術這條路,也過好這一生。
記得採納哦

⑵ 梵高作品《星夜》的感受

這幅畫,展現了一個高度誇張變形與充滿強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捲曲旋轉的星雲,那一團團誇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輪令人難以置信的橙黃色的明月,大約是畫家在幻覺和暈眩中所見。對梵谷來說,畫中的圖象都充滿著象徵的涵意。那輪從月蝕中走出來的月亮,暗示著某種神性,讓人聯想到梵谷所樂於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話: 「上帝是月蝕中的燈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樹,以及夜空中象飛過的卷龍一樣的星雲,也許象徵著人類的掙扎與奮斗的精神。

在這幅畫中,天地間的景象化作了濃厚、有力的顏料漿,順著畫筆跳動的軌跡,而湧起陣陣旋渦。整個畫面,似乎被一股洶涌、動盪的激流所吞噬。風景在發狂,山在騷動,月亮、星雲在旋轉,而那翻卷繚繞、直上雲端的柏樹,看起來象是一團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畫家躁動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覺世界。

⑶ 梵高 【向日葵】 觀後感

說起來,我對向日葵這種植物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無所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梵高那滿紙金黃。金黃的花瓣,金黃的花心,金黃的花瓶,連桌面都是金黃,不知這本當燦爛眩目的色彩,為何竟給了人一種不安,讓人感到無端躁動。

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幅畫是在初中的美術課本上,本是不經意的翻看新學期的課本,卻乍見一片金色;一眼望去,吃了一驚,只覺得那金黃中充滿頑強與憤怒,讓人實在無法忘卻。類似的感覺就是聽到貝氏的《命運交響曲》,一樣的激動,一樣的感性,一樣的壓抑,一樣的爆發,一樣的情緒化,一樣的令人難以忘記。

當時看到這幅畫的心情,只能用「震撼」兩個字來形容。正處在逆反期的我,感覺被世界都拋棄的少年,身上滿是與那向日葵相同的味道。痛恨這卑污的生活,世界卻聽不到吶喊的聲音。懷疑世界的同時,否定著自我,反抗命運的同時,也喪失著純真。散發著唐吉坷德般的鬥志,卻有著維特式的脆弱。看到那滿紙的金黃,滿紙的憤怒不安,滿紙的堅強倔強,只覺得,這就是我,這就是那個孤獨、悲哀、不屈的少年。

梵高的向日葵,震撼了當年那個只有十三歲的少年。少年不知道它背後的故事,不知道梵高曾畫了數幅《向日葵》,更不知道梵高凄苦困頓的一生,卻從那零落的金黃中,那陰郁的深橘黃中,那寥寥的綠色中,看到了自我,看到了人生,看到了命運,看到了世界。

人們在欣賞一幅畫作的時候,往往喜歡探究畫家當時的歷史環境、心態和境況。於是,當人們凝視那金黃色的花瓣,也許會看到梵高那憤怒的頭發、充滿憂慮與不安的雙眸,與他凄慘的一生。然而,一幅藝術品之所以有足以持續百年千年的藝術生命,最主要的,恐怕不是它背後隱藏的那個世界,而更多的是它本身所具備的「靈魂」,與表現出來的那種「品格」。一內一外,構成了立體的藝術,完整的藝術,純粹的藝術。這靈魂與品格,才是真正吸引人、感動人、影響人的藝術品的本質吧。

有人說梵高是天才,也有人說他是瘋子;有人說他只賣出一幅畫的一生很悲哀,也有人說死後成名的他一輩子很值得;有人說梵高為藝術而存在,也有人說藝術因為梵高而倍加輝煌。無論說什麼,梵高都再也聽不到,留下的,只有那一團團讓人深深震撼的色彩,一支支頑強矗立的向日葵而已。

忽然記起某個滿是螢火蟲的夏夜,就著星光與月輝,和著夏蟲鳴唱,躺在院子中席子上的少年,課本打開來,蓋在臉上。漆黑的短發,漸漸濕潤,那臉上晶瑩透明得水珠,分不清是深夜的寒露,還是滾燙的淚水。

感謝梵高。

給滿意吧

⑷ 一篇關於《梵高在巴黎》的讀後感,500字就行!!!

我被主人公命運的坎坷所感動。也許是兩者的結合,成就了范增這篇文采斐然的文章。
當我的目光在字里行間穿梭,彷彿看到梵高坐在灰色天空籠罩下的空曠原野中,一雙憂郁的眼睛望著無邊的天際,那目光中充滿了哀傷、無奈,苦楚,也充滿了堅強與執著。我感受到他的孤單與無助,彷徨與痛苦,也感受到他渴望被人理解,被人關愛,被人認可。
梵高的卧室是那樣簡陋,那僅有的一扇窗,通過它,只能夠望見天空,望見那目睹了梵高所有苦難卻無能為力的天空。夜晚,當梵高躺在床上,當點點星光傾瀉到屋內時,他會不會起身,走到窗下,虔誠地祈禱,祈求上蒼給他一點點希望,讓他有堅持的勇氣與力量?也許會吧,因為在他最後的傑作中,有一幅《歐維爾教堂》,在詩人的題詞中說「上帝是梵高生前心靈的最後一字」,可見在梵高最無助最絕望的時候,唯一能夠給予他力量的只有上帝,除了上帝,他還能向誰祈求最後的希望?
在《麥田在烏雲密布的天空下》,我看到那濃密的烏雲是梵高所面臨的種種挫折與坎坷。它如此地陰沉,如此地厚重,似乎要吞噬一切,吞噬所有,但在梵高的筆下,縱然它可以吞噬宇宙萬物,卻唯獨不能吞噬希望:看那金燦燦的麥田,閃耀著鮮亮的光彩,那象徵著成熟與收獲,希望與幸福的色彩,它不曾因烏雲而蒙上黯淡的陰影,恰恰相反,在灰暗中,它卻是更加耀眼,更加迸發出生命的激情和力量。在這幅畫里,我看到的是梵高的堅強與執著,他懷著僅有的希望在痛苦中前行,希望是如此渺茫,但他依然堅持,他渴望夢想成真,渴望感受到從痛苦中走出的歡樂與欣慰,就像一隻夢想爬出深井的蝸牛,它一次一次地攀援,又一次一次地摔下,但它始終堅持,因為它厭惡了井底的黑暗與陰冷,厭惡了井底的死寂與污濁,它只想爬出,只想爬出……它渴望感受到和風的吹拂,陽光的普照;它渴望看到繽紛的花朵,聽到悅耳的鳥鳴;它渴望爬出井底,去感受它日夜渴盼的一切,不論摔下多少次,它依然攀援,直到無法攀援為止……
在前行的路上,梵高是獨自一人,他是被人遺忘的,他所付出的一切一切只有他自己懂得。他因付出而受到的痛苦,命運卻沒有給予他相應的補償——在他滿懷希望的時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沒有比被棄置不顧,被徹底忘卻更痛苦的了,那是冰冷潮濕的黑夜,是狹窄深陷的冰窟,那是與死比鄰的生…..梵高為了和別人交朋友而把耳朵割下,當他履行諾言伸出雙手時,等待他的卻是死一般的寂靜,還有什麼比真心付出更珍貴,更讓人潸然淚下?還有什麼比無情的拒絕更讓人心碎,讓人絕望?而那個真心付出的人是梵高,那個遭到無情拒絕的人也是梵高!
我多想跨越時空,伸出雙手,握住那僵在半空里的期待;我多想跨越時空,把他尋覓,聽他講心底的故事;我多想跨越時空,聽他訴說,替他分擔心底的憂傷;我多想跨越時空,把他安慰,抹去他眼中的憂郁哀傷……但我卻什麼都不能為他做,除了在那裡為他默默流淚。為什麼命運如此不公,讓他企盼,讓他付出,讓他堅持,卻在他生前什麼都不能給予,只給他空空的等待和絕望?
今天,所有雄偉壯麗的畫館,無論奧賽博物館或大皇宮,都以一展梵高的傑作為榮,荷蘭和法國都爭稱梵高是她的兒子,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都聳立著他的紀念館,而一百年前,梵高的理想卻是在咖啡館里一懸他的心跡。既然要在一百年後給他如此大的殊榮,為何不在一百年前給他哪怕是一點點的希望?他不渴求榮譽,不渴求名望,不渴求地位,只要一點對他的認可與承認,只要一點對他的尊重與理解,他就滿足了,可在一百年前,那一點點的希望他從未得到過。如果他得到了,他的眼中就不會只有灰暗,他的世界就不會沒有幸福,他就不會那樣凄慘地離開……
梵高生前沒有苛求過什麼,也從未傷害過誰,卻總是被傷害,死後也是。死後的殊榮他生前不曾奢望,既然是無心得來,為何有那麼多子虛烏有的垢辱強加在他的身上,為何在死後依然不給他人格與靈魂的尊重?是為了顯示那些聒噪者的才能卓越,視角獨特,還是嫉妒的怒火讓他們容不得別人比他們好?若是如此,盡管把那些榮譽拿去,梵高不在乎,只希望能給他一片安靜的天空……
梵高的墳塋,簡陋卻不荒蕪,令人凄惻卻又讓人敬仰,墓上的草,在寒風中顫動著不屈的生命,它要守候,守候著這個安息的人,守候著這個執著於夢想的人,守候著這個不會被忘卻的人……

⑸ 《梵高》讀後感如何寫

《梵高》讀後感

渴望生活

溫森特梵高,一個一想起來就聯系起他那幅狂熱的絢麗的的向日葵的畫家。我從來沒有仔細研究過他的畫,一直對他有著一種同情才華橫溢的落魄的藝術家的情感。

今天終於把那本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傳看完了,從新的一個角度認識了他,並改變了對他那種同情的態度,換之的是尊敬和仰望。含著眼淚,想要記錄點什麼。淚水不是因為他悲苦的一生,或者是那可憐的終結,而是因為感動,一種非凡的生命力的感動。一種對生命的非凡熱愛而感動的淚水。

他的一生在流浪中渡過,他沒有家,被除了弟弟提奧之外的親人的排斥在外。沒有經濟來源,有的只有提奧,這個無私愛著他的弟弟,從最初每個月給他寄50法郎到後來每個月150法郎,提奧的一生跟他哥哥沒有分開過,從這樣的關繫上講。

在梵高自殺死後的六個月後的前後幾天,提奧也隨即去陪伴了他的哥哥。梵高為了繪畫四處流浪,不管是最初灰濛蒙的博日納里,還是找到藝術方向的紐恩南,他都是四處受盡白眼的人。在塵世生活中,他不擅長,太單純,他不遵循人世間的生活規則,在藝術道路上他走上了天堂,可是在生活之路上他一直在地獄里承受著(用我們常人的眼光看)。

不管怎麼樣的煎熬,沒有一分錢忍飢挨餓十天,發燒不止,或者是終日畫畫而被人認作瘋子,他都承受住了,最後讓他走向自我滅亡道路的卻是藝術上靈感的衰竭。雖然生活在最貧苦的塵世里,他卻從來沒有覺得苦過,只要他能畫,他可以畫,他就很快樂。最後因為精神分裂的折磨,導致他靈感衰竭,然後開槍自殺,那也沒有讓人覺得灰暗,反而覺得他渴望生活的力量一直存在。只是他要自己與自然淪為一體罷了。

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直想要表達的是他的思想,他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崇拜。閃爍的星星《星夜》,張揚的向日葵《向日葵》大概是我們在教材圖畫書上不陌生的一些畫,那一顆顆呈漩渦狀旋轉的星星,是充滿光芒的閃耀的力量,耀眼的黃色的向日葵是伸向天空渴望生活的一隻只手。

我沒有辦法在這樣零亂的思緒中表達梵高的繪畫意願,但是我願意抄下這段印象派畫家聚會中的宣言,來宣揚他以及他們的美好的藝術表達意願:

我們把性格看的比醜陋更重要。把痛苦看的比漂亮更重要,把赤裸裸的嚴酷現實看的比法國的所有財富更重要。

我們全盤接受生活,無須再道德上加以評斷。我們認為娼妓和伯爵夫人,看門人和將軍,農民和內閣部長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們全都符合自然主要的要求,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正如梵高的最早的一個畫家朋友說的那樣,藝術的才華需要痛苦來滋養。也許正是因為在生活中的貧窮,不平等,才創造了他不懈追求藝術上的表達之路吧。他熱愛生活的意願從來沒有放棄過,直到被精神分裂折磨到靈感消失殆盡。

作為一種對高高在上的情感,我 感動於梵高的熱愛生活,對藝術的狂熱的精神。

僅此,膚淺地寫完讀後感,以此紀念這顆為藝術而生的靈魂。

⑹ 《梵高傳》讀後感600

整個下午,我都在躁動不安,一會兒翻翻這里,一會翻翻那裡,一會又撈起閑書翻幾頁。眼睛發澀,卻睡不著,直到拿出《梵高傳》-這本我中午剛剛讀完,讀完後睡意全無的書。我從床上一躍而起,來到電腦旁。我終於知道自己這么躁動的原因了。我一直在試圖抵制自己為之寫些什麼的願望,換來的卻不過是心不在焉而已。

這本書從好些天前就斷續在讀了,真正讓我愛不釋手,卻是這個周末。我哭了好幾次。有幾次拿書敲自己的腦袋。哭是因為感動,疼痛,感動於梵高與弟弟的親情,疼痛著他們的疼痛。敲自己的腦袋是由於憤怒,憤怒於人們對一個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憤怒於那個不公的社會,憤怒於那些最底層人民的苦難―而我只是一個看客。

如果沒有梵高,提奧會過得很好吧。體面的工作,豐厚的薪金,溫和的性格,彬彬有禮的舉止,走在哪裡都是受人喜愛的。他會過一種衣食無憂,平淡恬適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氣暴躁,行為偏激,有些神經質,難以想像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會這么友愛。

這是多麼失敗的一個人。在倫敦做畫店的伙計,愛上一個女人,被拒。愛上自己的表妹,被拒。與其說愛上,不如說是同情於一個孤苦的妓女,與其同居,將其作為妻子來看,終因差距太大而分開。被一位女子愛上,女子卻不敢掙脫家庭的羈絆,為他自殺,後獲救,在療養院里度過一生。在阿爾,喜歡一個妓女,在精神錯亂後,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給她做禮物。在愛情上,他是不太走運。不過,像他這樣把繪畫視為生命的人,本來就不適合婚姻吧。就算有個家庭,帶給親人的也是痛苦。真正的藝術家都是瘋子。

在事業上,做畫店伙計,出走。做牧師,被逐出教會,雖然他做得比那些道貌岸然的牧師要真誠,更貼近於愛。做畫家,生前僅賣出過12幅小風景畫像,還是賣給自己的叔叔。在世時,他被視為做什麼事都失敗的人,視為瘋子。然而,這一連串的失敗並沒有把他打倒,他還是傾盡自己的生命,來愛,來描繪這個世界,縱然這個世界把他遺棄。

雖然手中只有印刷粗糙的梵高畫選,我還是從中看到了很多。這個不善言辭的人,把他的心,他整個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說的話,想要表達的情感都一筆筆繪在畫板上。我看到他對生命的渴望,對這個世界的愛。看到他的夢,那個像他筆下的天空那麼藍的夢。看到了他的躁動,他的強烈的要爆炸,要掙脫這個世界的束縛的渴望。

書里,阿爾的烈日,金黃色的麥田,鈷藍的天空,開滿鮮花的原野,令我想起我的家鄉。我的家鄉沒有那麼大朵大朵的鮮花,沒有深藍的河水。可是我的家鄉有遼闊的原野,有窄窄的小路,兩旁有疏疏朗朗的白楊。雖然不是很美的景緻,但是曠遠,清新,可以看到天邊,沒有遮住視線,讓人透不過氣來的高樓大廈。小時候,我信誓旦旦說:我離開了家,才不會想念這個破地方,我也不希罕葉落歸根。現在只是覺著自己的幼稚,我越來越想念這些。我是農民的孩子,我將來必將回到那個地方。我常常有一種渴望,渴望在無邊的土地上,在那些褐色的,松軟的土地上奔跑,就像兒時一樣。那時,我的身體將柔韌而充滿力量。

歐文•斯通是一個偉大的傳記家,書中的情感,語言,以及他對梵高的理解,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另外,此書尚有餘光中的譯本,但大陸尚未發行。余先生以詩人而做翻譯,其譯筆必當不俗。已經借來復印一冊,他日定當捧卷細讀。

或者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也是他那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是歐文斯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在傳記中中,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歐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這個荷蘭畫家因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後開槍身亡。這本書看過很久了,它給予我心靈極大的震撼。梵高是個為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奧則是在他背後默默支撐他的另一個偉大的人,沒有提奧就沒有梵高。因為梵高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提奧定期給生活窘迫的梵高匯錢,讓他能在滿足溫飽的前提下繼續創作。梵高則不斷地寫信給弟弟,告訴他自己創作的過程,對生活的信心和絕望。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出生+繪畫+死亡,除此以外再無其他。雖然他也曾追求過愛情,卻從未獲得。當他為愛情把手放在燃燒的蠟燭上方,以此表白時,我感動得無意言語。無疑他的愛是瘋狂的,可惜沒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時間,更加沒有愛情可言。在絕望中無以回歸的梵高,最終選擇了以絕望的方式離開自己。

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裡,梵高是一個另類。他的畫有點類似兒童的創作,線條和色彩大膽純粹,醉心於風景,植物和貧苦大眾的描繪。鳶尾花,向日葵,星空,麥田,蘋果園,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農民,拾麥穗的婦人。畫面中的每一個物體,都以獨特的方式燃燒著它的生命力。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些靜物。它們是凄艷的生命。沒有一個畫家的用色,會像梵高這樣濃烈,明亮,無法控制般的亢奮。深紅,銘黃,碇藍,艷紫,蒼綠。油彩有時候以凝固狀態呈現在畫布上,無法稀釋和抹勻,好像一顆被揉搓的靈魂,把暗紅的鮮血噴射在包容著無限嚮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為激情,在喪失傾訴的寂靜中,像混亂的手指,因為無法抓住空虛而扭曲。危險天空下的麥田。一種騷動激越的情緒糾纏在壓抑而明麗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氣息撲面而來。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風。是靈魂無法突破的孤獨。

但梵高發現,生命的疼痛滋長於他自己挖掘的傷口。於是,他在陽光充沛的田野上,對著自己的身體開了一槍,沒打中心臟,然後掩著傷口回到家裡,當天晚上,梵谷叼著煙斗一言不發.第二天,梵谷還與來看它的提奧談起他對藝術的見解.到了晚上,他開始虛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時30分,梵谷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奧的懷里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37歲.他的遺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讓人感覺到他的內心深處那久久的痛苦和絕望。

梵高死後六個月,弟弟提奧在對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帶著無限悲痛離開了人世。他被人們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奧維爾墓園。墓園很簡單,兄弟兩的墓碑也很簡單,上面分別寫著:文森特.梵高與文森特提奧.

也許梵高早就意識到:破碎會帶來快樂。可以讓自己不再絕望,於是他選擇了離開……

⑺ 梵高的《向日葵》觀後感

他畫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實寫照,而是他生命與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熱情為生活高唱的贊歌。

《向日葵》以黃色和橙色為主調,用綠色和藍色的細膩筆觸勾勒出花瓣和花莖,簽名和一朵花的中心也使用了藍色。籽粒上的濃重色點具有醒目的效果,纖細的筆觸力圖表現花盤的飽滿和紋理的婀娜感覺。《向日葵》中使用了純色點畫的繪畫技術,同時去掉了輪廓線,把每個形狀都分解成彩色小點構成的區域,不僅使色彩化整為零,而且傳達了他追求光線和色彩的情緒。

梵高一生創作了共11幅向日葵,絕大部分在他死後散落世界各地。

⑻ 梵高《畫與人生》觀後感300字急求!!!!

作為一部貨真價實的文藝片加傳記,別懷疑,它一定有那麼點晦澀難懂的氣質,通俗點來說——藝術家的氣質。
在正式寫影評之前,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羅列一下梵高自畢業以後的生活地點和狀況,雖然這看上有那麼點湊字數的嫌疑。梵高的一生幾乎只有短短十年,我不是指他活了多少年,而是他找到自己熱愛的位置的時間。
藝術公司-對宗教的熱愛-繪畫-離家(海牙)-荷蘭農村-回家-巴黎(浮世繪)-苦艾(關系緊張)-普羅旺斯(高跟)-自殘(割下右耳)-精神病院-歐韋-巴黎-自殺。
現在重新再看,是否會和我得出一樣的結論:梵高的一生幾乎就是在跌沛流離中度過,他思想的轉變相當快。影片的第一幕是梵高在監獄中的自述,可是對於這樣純凈的眼眸只會相信他的天才頭腦,幾乎完全忽視他的瘋狂。
故事一自敘的方式展開,來自於各方面的評論以及信件都對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有了評價。他最初在繪畫中喜愛運用素描以及灰色,他認為這是美的象徵,卻在最後留下的畫作以色彩鮮艷著稱。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對美的定義——從灰白到色彩、從鄉村到城市、從群體到個人、從記憶到靜物,他絕對沒有我們所謂的耐心,但他的天分給予了他這樣做的權利。試問,僅僅十年的創作便已舉世聞名,這不是天才又是什麼?
在梵高的繪畫人生,弟弟Theo給予了他最重要的幫助,在世期間,梵高沒有賣出過任何一幅繪畫作品,生活幾乎全部是由弟弟資助,可以說,若是沒有Theo,繪畫界也許就會少了這樣一位大師。許多畫作Theo都是第一見證人,包括舉世聞名的《星空》。在梵高的一生中,他畫了許多植物,而星空卻彷彿旋轉進入靈魂一般,蔚藍的天空扭轉與群山相互呼應,反映著不可思議的美。
梵高的短暫的一生都沒有伴侶陪伴,只有兩位情人,第一位也僅僅只是梵高的臆想。他在回家時,瘋狂愛上了自己的表嫂,並在此時說出了一句近乎可以概括梵高一生的句子——愛了就是愛了。這不僅是他對於愛情的態度,也是對於繪畫的態度。第二位是在治療梅毒時遇見的妓女,他把她接到家中,幫她照料生活並且作為模特,而這時他有創作出許多珍品。
影片進入尾聲,發展至梵高的精神問題階段,當他被帶入監獄被迫治療時,那一雙清澈的眼睛又一次出現了,依然的純粹。在進入精神病院後,他壓抑的沉默。
在一年的治療後,離開時他帶著絕望,最終在一篇麥穗中飲彈自殺。也許,對於梵高,這是最好的結局
引用電影中的一句話「畫家都是要在死後畫作才會被人熟知。」這是天才的孤寂和內心。
六個月後,Theo死於梅毒,葬與梵高旁。
希望我的回答能及時的幫到你

⑼ 《梵高傳》觀後感 2000字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也是他那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是歐文斯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在傳記中中,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歐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這個荷蘭畫家因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後開槍身亡。這本書看過很久了,它給予我心靈極大的震撼。梵高是個為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奧則是在他背後默默支撐他的另一個偉大的人,沒有提奧就沒有梵高。因為梵高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提奧定期給生活窘迫的梵高匯錢,讓他能在滿足溫飽的前提下繼續創作。梵高則不斷地寫信給弟弟,告訴他自己創作的過程,對生活的信心和絕望。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出生+繪畫+死亡,除此以外再無其他。雖然他也曾追求過愛情,卻從未獲得。當他為愛情把手放在燃燒的蠟燭上方,以此表白時,我感動得無意言語。無疑他的愛是瘋狂的,可惜沒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時間,更加沒有愛情可言。在絕望中無以回歸的梵高,最終選擇了以絕望的方式離開自己。 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裡,梵高是一個另類。他的畫有點類似兒童的創作,線條和色彩大膽純粹,醉心於風景,植物和貧苦大眾的描繪。鳶尾花,向日葵,星空,麥田,蘋果園,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農民,拾麥穗的婦人。畫面中的每一個物體,都以獨特的方式燃燒著它的生命力。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些靜物。它們是凄艷的生命。沒有一個畫家的用色,會像梵高這樣濃烈,明亮,無法控制般的亢奮。深紅,銘黃,碇藍,艷紫,蒼綠。油彩有時候以凝固狀態呈現在畫布上,無法稀釋和抹勻,好像一顆被揉搓的靈魂,把暗紅的鮮血噴射在包容著無限嚮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為激情,在喪失傾訴的寂靜中,像混亂的手指,因為無法抓住空虛而扭曲。危險天空下的麥田。一種騷動激越的情緒糾纏在壓抑而明麗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氣息撲面而來。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風。是靈魂無法突破的孤獨。 但梵高發現,生命的疼痛滋長於他自己挖掘的傷口。於是,他在陽光充沛的田野上,對著自己的身體開了一槍,沒打中心臟,然後掩著傷口回到家裡,當天晚上,梵谷叼著煙斗一言不發.第二天,梵谷還與來看它的提奧談起他對藝術的見解.到了晚上,他開始虛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時30分,梵谷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奧的懷里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37歲.他的遺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讓人感覺到他的內心深處那久久的痛苦和絕望。 梵高死後六個月,弟弟提奧在對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帶著無限悲痛離開了人世。他被人們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奧維爾墓園。墓園很簡單,兄弟兩的墓碑也很簡單,上面分別寫著:文森特.梵高與文森特提奧. 也許梵高早就意識到:破碎會帶來快樂。可以讓自己不再絕望,於是他選擇了離開……

閱讀全文

與梵高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3個女孩追夢音樂電影 瀏覽:757
電影音樂帶mv的 瀏覽:35
電影你好李煥英字幕圖片 瀏覽:141
大電影蝙蝠俠 瀏覽:856
法國電影雜志生效 瀏覽:33
那些大電影在香港取景 瀏覽:124
周星馳粵語電影搞笑集錦 瀏覽:273
31電影結局 瀏覽:828
歐美愛情控制電影一共兩部的四字電影 瀏覽:79
淘寶電影票可以退嗎 瀏覽:15
好聽的英文動畫電影主題歌 瀏覽:493
這電影是最無聊的英文 瀏覽:311
無聲台灣電影女主 瀏覽:288
電影在路上結局薩爾 瀏覽:547
昨日青空電影里的音樂 瀏覽:568
唐唐說電影最主動的女神背景音樂 瀏覽:574
美國電影特種兵電影大全 瀏覽:546
泰國恐怖電影灰姑娘 瀏覽:563
法國超級恐怖電影 瀏覽:120
日本電影幸福的滋味演員表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