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集結號觀後感(中學生)300—500字
集結號觀後感
--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對么?
影片分兩部分。前部分,主要是戰爭慘烈的場面。穀子地連長帶著全連弟兄向陣地進發的時候,他回頭看向身後,鏡頭拉近,他眼神凝重,但心存希望。可是他不知道,他正帶著全連所有的弟兄走向絕望和死亡,因為,集結號永遠不會響起。
影片後部分,穀子地無法從失去弟兄的悲慟和陰霾中解脫,他耗其畢生去尋找,盡力彌補失去戰友的遺恨。他悲憤地在團長的墓前哭喊,你們怕被敵軍咬死?我們全連弟兄都被咬死了!他執著的挖著汶河邊的煤礦,試圖挖到戰友的屍骨;他終老在汶河畔,終生守候著他的戰友。
2小時零3分鍾,影片結束了,我悄悄拭去眼角的淚,想問,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到底是不是對的?到底是不是該歌頌的?
對於指揮戰略上看,犧牲小部分,保全大局是沒有錯的。兵書有雲,丟卒保車。這樣能夠保存大部分實力,以贏得最後的勝利。可是,在人性面前,這難道是對的么?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生的權利,都有死亡的恐懼。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人是多麼的渺小。整個電影,似乎都在對這個進行反思。反思戰爭的殘酷,反思犧牲的價值,反思生命的脆弱,反思人性的執著。
穀子地是執著的。他的人生故事在電影前半部分已經基本結束了,從那場戰役後,正如他所說,他的耳朵什麼都聽不見,那集結號的號聲在他耳邊響個不停。他的後半生是他前面慘痛人生的註解。他沒有家庭,沒有妻兒,他只是固執的尋找和回憶,即使是那樣慘痛和悲壯的記憶。
再慘烈的犧牲,只能用烈士稱號和榮譽獎章來衡量,再痛苦的別離,也只能用大米的斤數來計算。逝去的就是逝去了,活著比什麼都好。戰爭是殘酷的,也許這正是影片試圖告訴我們的。
《集結號》體現了導演和編劇的水準,是國產大片里能把故事講好的一部。要想知道編劇劉恆有多牛逼,可以看看電影的原型小說,楊金遠的《官司》。這部一萬字的短篇小說慘不忍睹,連基本的短篇小說敘述手法都成問題,只能勉強稱之為一篇語句流暢的記敘文。而劉恆從這篇記敘文里提煉出來的故事,和改編出來的劇本,比原著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細心的觀眾可以看一下電影中的對白和細節,「大聲吼你就不怕了」,「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還有拿到烈士追認文件時,穀子地木然的臉和唯一的一句話:「等等,我得把臉先洗干凈。」從中能看到點東西,一些國產大片里不尋常得見的東西。
要說到深度,《集結號》算不上有深度,《太極旗飄揚》里那種錐心刺骨的傷痛和悲情是沒有的,甚至《伯恩的身份》里那種對喪失身份的焦慮和壓迫感也沒有多少。穀子地這個人,被塑造成一個完全喪失自我,一心只為兄弟們存活的軀殼,以極為簡單的邏輯和堅持活在這個世界上。而與此同時,他的情感爆發在後半場太多,反而削弱了影片的力度。但是,這是可以原諒的,完全可以原諒的。誰都能想到,如果把戰爭渲染得再殘酷一些;把穀子地的身份轉變再加強一點,從戰斗英雄變成叛徒俘虜甚至因此下獄;把結尾去掉,改為穀子地在紙錢堆里燒掉追認烈士通知書,最後去汶河邊自殺,可能更為震撼。不過,那就不是大片了,而是一部最昂貴的國產地下電影。
雖然是一部商業電影,但是馮小剛至少拍了半部很MAN的電影。至少戰爭場面里的中國軍人行動如風,出槍迅捷,可以說得上是很「颯」。要說真有什麼缺陷,那就是太他媽像美軍了,太像《兄弟連》之《巴斯通》戰役,那些戰士過於現代,而沒有真正解放戰爭時農村子弟的質朴。可他們都是很鮮活的人,會恐懼,會悲傷,會貪生求活。軍人形象不再是傳統手法里那種大無畏加點小毛病的模式:英雄在光榮中死去,生前他偷過甘蔗。穀子地槍殺戰俘,單憑這個情節就強於一打國產戰爭片。
在三大導演里,我還是最欣賞馮小剛。張藝謀在扮演明星,陳凱歌在扮演藝術家,只有馮小剛還是個拍片子的,至少他很聰明,知道往哪裡捅群眾會笑,往哪裡捅人民會哭。《夜宴》是他嘗試大片的開始,雖然非常不成功,但是在《集結號》上他迅速找到了正確的感覺。他懂得如何說好一個故事,能夠找到投錢的大頭,能整合手裡的資源,拍出一部80分以上的電影。馮小剛極少做90分以上的電影,但是他的幾乎每部片子都在80分以上,不服不行。先前,我擔心他的電影被《投名狀》擊敗。但是現在看下來,陳可辛怕是要擦一把冷汗。
也許,《集結號》所有值得批評的地方,都蘊藏了一種可能性---馮小剛知道應該怎樣,但是他也知道只能怎樣。一個烈士等於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剛敢在賀歲大片里那麼拍。在這個意義上,在中國拍大片,張導和陳導我們都已經領教過了,真正值得期待的,還只有小剛。
⑵ 集結號 觀後感
很多人都將《集結號》與「拯救大兵瑞恩」和「太極旗飄揚」來做比較,我認為這種比較其實沒有意義,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念,《集結號》在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政治現實下,拍成這樣已經很棒了。
影片的前半部分的戰斗場景很慘烈,也很真實,讓我想起我的姥爺。他也是參加了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經歷過無數戰斗,但是很奇怪,我小的時候他從不給我講他的戰斗故事。看了這個片子,我有些明白,每一個經歷過這種場面的人大概都不會喜歡去回憶,特別是親眼看到那些與自己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死亡的慘狀,恐怕終其一生都會努力地去忘記,而不願意去觸及那些一碰就痛的往事。姥爺到了暮年後,神智有些不太清楚,有時為了想讓他說說話,我們就故意把話題引到那場戰爭上,姥爺每次都重復一個字「跑」,跑啊,跑啊,不停地跑。這部電影讓我真正理解了姥爺所說的這個字,在電影的某個場景,我在恍惚間彷彿看到時光倒流,我的姥爺回到二十多歲,正在戰場上奔跑。
戰爭是殘酷的,比戰爭更殘酷的是遺忘。人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當硝煙散盡,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稍一平復,人們就把那些浴血奮戰的勇士忘記了。影片的後半部分描述了穀子地的執著尋求和人們的遺忘,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現實中,許多老兵的後半生是悲慘的,當他們為了拯救那些活著的人而浴血奮戰,落下各種殘疾後,那些被拯救的人們卻以最快的速度將他們遺忘,這些老兵就在貧困與病痛的折磨中了其殘生。真的無法辨明,到底是戰死沙場更幸福些,還是最終貧病交加的好。
我們從小學習許多英雄的故事,也能夠記得許多英雄的名字,可是祖國的解放大業並不是幾個英雄就能完成的,在他們身後,佇立的是千千萬萬的無名英雄。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馬革裹屍,至死不悔,他們並不為人所知,他們並沒有被後輩傳頌,我們看到的只有高高聳立的英雄紀念碑,所以,網易上新開的老兵紀念堂才會人潮湧動,我們在那裡了解這些真實的老兵的故事,也在那裡為他們獻上最真誠的敬意。
雖然影片中仍然保留了適當的馮式幽默,但是我還是不能理解也不能原諒在放映過程中居然有幾個女孩肆無忌憚地笑了起來,在寂靜的影院中,那笑聲顯得如此清晰與刺耳,希望這無知與麻木的笑聲不會打擾先烈們的英靈。
看完影片並沒有想流淚的感覺,只是感到胸口像堵了塊大石頭,很悶,喘不過氣。或許正如老公說的,這部片子之所以具有震撼力,並不完全是因為馮導多麼天才,而是因為,命運是最好的導演,是這個故事本身的真實成就了這部影片,也感動了諸多觀眾。
有些東西值得用一生去尋找,有些榮耀值得用生命去換回。我還是有一點小小的遺憾,如果這些戰士不是在打中國人,而是在打日本人就好了。同為華夏子孫,即使是打反動派,手足相殘也難免讓人心痛,但願這種同根相煎的慘劇永遠不要再重演。
最後,在這一年的歲末,無比虔誠地祈願世界和平,但願世上不要再有戰爭
⑶ 求:《集結號》觀後感
1.這是一部用"心"去看的電影,等你回味起來你會覺得,中國軍人的偉大。
正如馮導在影片結束的時候說的一句話,現在的中國兩代人的話題有些隔閡了,希望集結號能夠起到連接兩代人的作用,其實公平來講,它的確做到了這點.
集結號開場是一場巷路攻堅戰,晃動和緊湊的剪輯模擬出了戰場的緊張和粗曠,穀子地率領營戰士以較多的犧牲的代價換取了一場小型戰役的勝利,這點在與我們習慣的美式大片以小數英雄奇跡似的攔截瘋狂撲來的貌似沒有思維的肉彈的套路完全不同,一排排的戰士在炮火無情的嘶吼下無論是慌忙無措還是偶然犯錯都是導致這個傷亡名單上增加的基數因素,戰爭的殘酷被更加野性的鏡頭暴露出來,可以說,開頭的戰爭場面絕對可以說是國際水準的,可以說有一種美式大片所沒有的粗糟質感.
集結號的配音效果絕對也是國內的一次飛躍,低沉的爆破公放似乎故意應和了心臟的跳動,就是一種跳動的咚咚咚的聲音每一聲都絲絲入心,彈片的爆破和子彈呼嘯飛過的感覺也十分的真實,果然是武器原聲採集的結果!
第二場戰斗是一場掩護大部隊撤退的阻擊戰,也有可圈可點之處,這絕對是國內第一次在戰場上表現的士兵和坦克的對戰,描寫的十分慘烈,坦克不在是那種一兩發手榴彈就可以解決的鐵皮盒子,在戰場上的作用絕對是一種難以阻擋而另人絕望的怪物!同樣在後來的朝鮮戰場那段潛入敵後引導炮火攻擊的戲里同樣出現了美軍坦克,這里的美軍絕對顛覆了你傳統印象中的那種美國大兵,特別是沒有識破穀子地他們偽裝的美國大兵洋場而去的時候坦克留下的黑色煙霧.更給人一種不負責任的感覺...這一段比較有意思,就不劇透了,大家自己去看吧
很多影評上講影片後半段很精彩,但是就個人來講,影片前半段的人物感情描寫並不是十分濃厚,也許和導演整體的把握有關系,這點並不是演員的問題,而是那種能夠打動人的細節描寫一直是國內影片的硬傷,如果前面作足細節的描寫和鋪墊,在影片後半段文藝片的敘事會增加更大的張力,但是與前半段快速度的節奏相比,影片後半段的的十分慢的令人很不習慣,所以很影響影片在最後的感情上的升華,另人覺得不足以感到震撼,倘若影片在大量的敘事後以一長空前戰役的片段回憶作為影片閉幕的話,可以說這部片子一定會超越<太極旗>成為亞洲第一戰爭巨片!
總之,<集結號>帶給我們很多的驚喜,國產戰爭影片終於能夠跳出這個框框,雖然結尾處這些問題由一個團長出來解決的太過容易,這點也與爭部片子的風格很不相符.但是總體來講,看後還是令人少了些許不愉快,做為賀歲片還是基本答調了,所以說,這次馮導的答卷還是合格的,在戰爭的慘烈之餘給人一絲人性的曙光,所以說,如果有機會,還是約上情人或者是家中心臟功能較好的長輩一起來電影院吃爆米花吧,你和你的家人不會失望的
⑷ 一篇《集結號》影片的觀後感,有自己感想的,謝謝!
我們沒有戰爭的記憶,但我們應該對每個犧牲表達應有的敬意.集結號吹響了, 這是馮小剛表達敬意的方式,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正逐漸失落的情懷.那些混合在黑色焦土,模糊血肉中的,屬於男人在質感,伴隨著這悲壯的號聲,被重新潤色,提煉.理想,勇氣,意志,信念,情誼....這些散發著光芒和硝煙的詞彙,象一枚炮彈轟入我們的生活.那些英雄,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失落的情懷,我們沒有忘記的權利....
電影院是我除了發呆唯一能去的地方.<集結號>吹響.
從進電影院至今,那悲壯的集結號,一直響徹在我的大腦,浸入我整個身體,每一個細胞,每一根血管,都被敲打著,充斥著.好久沒有一部片子能讓我流淚了.對於感情戲,早已經麻木,而面對這樣鐵骨錚錚的的場面,我忍不住悄然掉淚.原本此類題材一直覺得都不太適合我,所以當<亮劍>被朋友津津樂道的時候我並不熱衷,只是偶爾換台的時候瞄上幾眼,人物刻畫也形象,也生動,但都激不起我的觀看慾望,習慣以愛情為主要創作題材的我,骨髓都是填充的浪漫主義.
馮小剛的賀歲片老是應一句:鐵打的葛優流動的女主角,永遠的黑色幽默,無論<大腕>無論<甲方乙方>等等.而這次來了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他換上了很MAN的張涵予,也不再寫咱老百姓的平常小日子了.殘酷無情的戰爭,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無回戰役,一群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士兵, 一個丟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棄的執拗連長,一段永遠沒有吹響的集結號,一段不為人知的背棄故事.....故事類型轉變了,但對於大多數百姓的觀眾仍是被感動著,被震撼著.
我無權跟專業影評人一樣去評價<集結號>是否有深度,是否有內涵,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觀眾,按照我的個人習慣,我仍坐在電影院的角落,專心投入的去看導演\演員等工作人員創造出來的作品.那種身臨其境的戰爭場面,直入心扉的緊張和恐懼,那些平凡普通如鄉下孩子的戰士,那麼多不知名的戰士犧牲都那麼的揪心…… 感動著,觸及心底,觸動靈魂.男主角穀子地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算一小人物,帶領一個連47個戰士奉上級命令守在窯場打狙擊戰,他們死守在窯場,等待集結號的響起,直至彈盡人亡.他一個人活了下來,他把所有的戰士的屍體都掩藏在窯里,讓他們不至於被炸飛而沒有完整的軀體"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穀子地語.他穿著敵人的軍裝逃出來而被誤認為是戰俘,他被扭曲了,所以他要咆哮,所以他要怒吼.47個死去的戰士被定為"失蹤",從解放戰爭的戰場,到朝鮮戰場,再到進入和平年代後,穀子地的後半生就是在為了給九連正個名,為了尋找47具遺骸、為追溯他們「烈士」的稱號而存活著……在他不懈的找尋中,我看到了一種屬於真正的中國男人的脊樑,那就是堅忍不拔百折不撓,鐵骨錚錚!他所受的一切委屈和不理解無不令人為之動容!
我永遠無法用我淺顯的文字來刻畫我內心的震撼和感觸,文字與我用,也永遠略顯蒼白.我們在今天的和平下,感受著戰爭的殘酷,體會歷史的嚴肅.向逝去的革命烈士們,致敬!
⑸ 求《集結號》電影觀後感
集結號觀後感
--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對么?
影片分兩部分。前部分,主要是戰爭慘烈的場面。穀子地連長帶著全連弟兄向陣地進發的時候,他回頭看向身後,鏡頭拉近,他眼神凝重,但心存希望。可是他不知道,他正帶著全連所有的弟兄走向絕望和死亡,因為,集結號永遠不會響起。
影片後部分,穀子地無法從失去弟兄的悲慟和陰霾中解脫,他耗其畢生去尋找,盡力彌補失去戰友的遺恨。他悲憤地在團長的墓前哭喊,你們怕被敵軍咬死?我們全連弟兄都被咬死了!他執著的挖著汶河邊的煤礦,試圖挖到戰友的屍骨;他終老在汶河畔,終生守候著他的戰友。
2小時零3分鍾,影片結束了,我悄悄拭去眼角的淚,想問,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到底是不是對的?到底是不是該歌頌的?
對於指揮戰略上看,犧牲小部分,保全大局是沒有錯的。兵書有雲,丟卒保車。這樣能夠保存大部分實力,以贏得最後的勝利。可是,在人性面前,這難道是對的么?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生的權利,都有死亡的恐懼。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人是多麼的渺小。整個電影,似乎都在對這個進行反思。反思戰爭的殘酷,反思犧牲的價值,反思生命的脆弱,反思人性的執著。
穀子地是執著的。他的人生故事在電影前半部分已經基本結束了,從那場戰役後,正如他所說,他的耳朵什麼都聽不見,那集結號的號聲在他耳邊響個不停。他的後半生是他前面慘痛人生的註解。他沒有家庭,沒有妻兒,他只是固執的尋找和回憶,即使是那樣慘痛和悲壯的記憶。
再慘烈的犧牲,只能用烈士稱號和榮譽獎章來衡量,再痛苦的別離,也只能用大米的斤數來計算。逝去的就是逝去了,活著比什麼都好。戰爭是殘酷的,也許這正是影片試圖告訴我們的。
⑹ "集結號"觀後感
結號觀後感 --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對么? 影片分兩部分。前部分,主要是戰爭慘烈的場面。穀子地連長帶著全連弟兄向陣地進發的時候,他回頭看向身後,鏡頭拉近,他眼神凝重,但心存希望。可是他不知道,他正帶著全連所有的弟兄走向絕望和死亡,因為,集結號永遠不會響起。 影片後部分,穀子地無法從失去弟兄的悲慟和陰霾中解脫,他耗其畢生去尋找,盡力彌補失去戰友的遺恨。他悲憤地在團長的墓前哭喊,你們怕被敵軍咬死?我們全連弟兄都被咬死了!他執著的挖著汶河邊的煤礦,試圖挖到戰友的屍骨;他終老在汶河畔,終生守候著他的戰友。 2小時零3分鍾,影片結束了,我悄悄拭去眼角的淚,想問,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到底是不是對的?到底是不是該歌頌的? 對於指揮戰略上看,犧牲小部分,保全大局是沒有錯的。兵書有雲,丟卒保車。這樣能夠保存大部分實力,以贏得最後的勝利。可是,在人性面前,這難道是對的么?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生的權利,都有死亡的恐懼。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人是多麼的渺小。整個電影,似乎都在對這個進行反思。反思戰爭的殘酷,反思犧牲的價值,反思生命的脆弱,反思人性的執著。 穀子地是執著的。他的人生故事在電影前半部分已經基本結束了,從那場戰役後,正如他所說,他的耳朵什麼都聽不見,那集結號的號聲在他耳邊響個不停。他的後半生是他前面慘痛人生的註解。他沒有家庭,沒有妻兒,他只是固執的尋找和回憶,即使是那樣慘痛和悲壯的記憶。 再慘烈的犧牲,只能用烈士稱號和榮譽獎章來衡量,再痛苦的別離,也只能用大米的斤數來計算。逝去的就是逝去了,活著比什麼都好。戰爭是殘酷的,也許這正是影片試圖告訴我們的。 《集結號》體現了導演和編劇的水準,是國產大片里能把故事講好的一部。要想知道編劇劉恆有多牛逼,可以看看電影的原型小說,楊金遠的《官司》。這部一萬字的短篇小說慘不忍睹,連基本的短篇小說敘述手法都成問題,只能勉強稱之為一篇語句流暢的記敘文。而劉恆從這篇記敘文里提煉出來的故事,和改編出來的劇本,比原著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細心的觀眾可以看一下電影中的對白和細節,「大聲吼你就不怕了」,「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還有拿到烈士追認文件時,穀子地木然的臉和唯一的一句話:「等等,我得把臉先洗干凈。」從中能看到點東西,一些國產大片里不尋常得見的東西。 要說到深度,《集結號》算不上有深度,《太極旗飄揚》里那種錐心刺骨的傷痛和悲情是沒有的,甚至《伯恩的身份》里那種對喪失身份的焦慮和壓迫感也沒有多少。穀子地這個人,被塑造成一個完全喪失自我,一心只為兄弟們存活的軀殼,以極為簡單的邏輯和堅持活在這個世界上。而與此同時,他的情感爆發在後半場太多,反而削弱了影片的力度。但是,這是可以原諒的,完全可以原諒的。誰都能想到,如果把戰爭渲染得再殘酷一些;把穀子地的身份轉變再加強一點,從戰斗英雄變成叛徒俘虜甚至因此下獄;把結尾去掉,改為穀子地在紙錢堆里燒掉追認烈士通知書,最後去汶河邊自殺,可能更為震撼。不過,那就不是大片了,而是一部最昂貴的國產地下電影。 雖然是一部商業電影,但是馮小剛至少拍了半部很MAN的電影。至少戰爭場面里的中國軍人行動如風,出槍迅捷,可以說得上是很「颯」。要說真有什麼缺陷,那就是太他媽像美軍了,太像《兄弟連》之《巴斯通》戰役,那些戰士過於現代,而沒有真正解放戰爭時農村子弟的質朴。可他們都是很鮮活的人,會恐懼,會悲傷,會貪生求活。軍人形象不再是傳統手法里那種大無畏加點小毛病的模式:英雄在光榮中死去,生前他偷過甘蔗。穀子地槍殺戰俘,單憑這個情節就強於一打國產戰爭片。 在三大導演里,我還是最欣賞馮小剛。張藝謀在扮演明星,陳凱歌在扮演藝術家,只有馮小剛還是個拍片子的,至少他很聰明,知道往哪裡捅群眾會笑,往哪裡捅人民會哭。《夜宴》是他嘗試大片的開始,雖然非常不成功,但是在《集結號》上他迅速找到了正確的感覺。他懂得如何說好一個故事,能夠找到投錢的大頭,能整合手裡的資源,拍出一部80分以上的電影。馮小剛極少做90分以上的電影,但是他的幾乎每部片子都在80分以上,不服不行。先前,我擔心他的電影被《投名狀》擊敗。但是現在看下來,陳可辛怕是要擦一把冷汗。 也許,《集結號》所有值得批評的地方,都蘊藏了一種可能性---馮小剛知道應該怎樣,但是他也知道只能怎樣。一個烈士等於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剛敢在賀歲大片里那麼拍。在這個意義上,在中國拍大片,張導和陳導我們都已經領教過了,真正值得期待的,還只有小剛。
⑺ 集結號的觀後感
「不管幾點鍾,以集結號為令,隨時准備撤退。聽不見號聲,你就是打剩的最後一個人,也得給我接著打下去!」
「是!」
團長的命令,連長的回答,構成《集結號》整個故事的核心。1948年,中原野戰軍獨立二師一三九團三營九連拖上個臨時指導員共47人堅守汶河南岸舊窯廠,這是一個營的軍力也只能抵擋四個小時的險要之地。
47條年輕的生命,有日夜盼望回去的家,有朝思慕想的親人,47個鮮明的個性,觸碰著心靈最深處的感動。幾個有血有肉,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向我們展示著最真實的人性。
九連連長穀子地,在戰場上驍勇善戰,冷靜而不失人情味,把每一個戰士放在心裡,勝於親兄弟。在汶河南岸眼看著自己的戰士一個又一個地倒下,集結號又遲遲未響的疼痛與焦慮;當有人提出集結號已經吹響自己又真的沒有聽到,選擇留守陣地時的堅忍;被誤會是國民黨俘虜時的忿忿;抗美援朝戰場上面對地雷,懷想死去兄弟時的愧疚,渴望救贖的煎熬;一直堅持尋找已經改編了的獨二師的堅持;在烈士陵園里得知集結號根本沒有為九連吹響過時的憤怒;在舊窯廠誓死要將死去弟兄們的殘骸挖出以證明他們堅持奮戰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不是無名失蹤者時的瘋狂;遲來的追認烈士通知到來是的激動 ......
還有姜茂財,九連的阻擊手,用身體支撐住了炸葯包炸毀了敵人的坦克;還有呂寬溝,為穀子地找一塊能走的手錶,讓他能知道時間而犧牲;還有黑子。。。
一個一個不僅僅高聲吶喊口號的真英雄,每一個都是有著最淳樸原始的愛國情感的讓人印象深刻的戰士形象。殘骸找到了,1948年到1958年,整整遲到了十年的證明,烈士的稱號,他們不再是無名失蹤者,也沒有人能抹黑他們的功績!
向穀子地、焦大棚這樣長眠於地下的無名英雄致敬!
向所有默默無聞的英雄和烈士們致敬,這也是《集結號》最質朴最動人的聲音。
⑻ 集結號電影觀後感2000
我們沒有戰爭的記憶,但我們應該對每個犧牲表達應有的敬意。集結號吹響了,這是馮小剛表達敬意的方式,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正逐漸失落的情懷。那些混合在黑色焦土,模糊血肉中的,屬於男人在質感,伴隨著這悲壯的號聲,被重新潤色,提煉。理想,勇氣,意志,信念,情誼這些散發著光芒和硝煙的詞彙,象一枚炮彈轟入我們的生活。那些英雄,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失落的情懷,我們沒有忘記的權利
電影院是我除了發呆唯一能去的地方。《集結號》吹響。
從進電影院至今,那悲壯的集結號,一直響徹在我的大腦,浸入我整個身體,每一個細胞,每一根血管,都被敲打著,充斥著。好久沒有一部片子能讓我流淚了。對於感情戲,早已經麻木,而面對這樣鐵骨錚錚的的場面,我忍不住悄然掉淚。原本此類題材一直覺得都不太適合我,所以當亮劍被朋友津津樂道的時候我並不熱衷,只是偶爾換台的時候瞄上幾眼,人物刻畫也形象,也生動,但都激不起我的觀看慾望,習慣以愛情為主要創作題材的我,骨髓都是填充的浪漫主義。
馮小剛的賀歲片老是應一句:鐵打的葛優流動的女主角,永遠的黑色幽默,無論《大腕》無論《甲方乙方》等等。而這次來了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他換上了很MAN的張涵予,也不再寫咱老百姓的平常小日子了。殘酷無情的戰爭,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無回戰役,一群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士兵,一個丟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棄的執拗連長,一段永遠沒有吹響的集結號,一段不為人知的背棄故事故事類型轉變了,但對於大多數百姓的觀眾仍是被感動著,被震撼著。
我無權跟專業影評人一樣去評價《集結號》是否有深度,是否有內涵,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觀眾,按照我的個人習慣,我仍坐在電影院的角落,專心投入的去看導演\演員等工作人員創造出來的作品。那種身臨其境的戰爭場面,直入心扉的緊張和恐懼,那些平凡普通如鄉下孩子的戰士,那麼多不知名的戰士犧牲都那麼的揪心hellip
;感動著,觸及心底,觸動靈魂。男主角穀子地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算一小人物,帶領一個連47個戰士奉上級命令守在窯場打狙擊戰,他們死守在窯場,等待集結號的響起,直至彈盡人亡。他一個人活了下來,他把所有的戰士的屍體都掩藏在窯里,讓他們不至於被炸飛而沒有完整的軀體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穀子地語。他穿著敵人的軍裝逃出來而被誤認為是戰俘,他被扭曲了,所以他要咆哮,所以他要怒吼。47個死去的戰士被定為失蹤,從解放戰爭的戰場,到朝鮮戰場,再到進入和平年代後,穀子地的後半生就是在為了給九連正個名,為了尋找47具遺骸、為追溯他們烈士的稱號而存活著在他不懈的找尋中,我看到了一種屬於真正的中國男人的脊樑,那就是堅忍不拔百折不撓,鐵骨錚錚!他所受的一切委屈和不理解無不令人為之動容!
我永遠無法用我淺顯的文字來刻畫我內心的震撼和感觸,文字與我用,也永遠略顯蒼白。我們在今天的和平下,感受著戰爭的殘酷,體會歷史的嚴肅。向逝去的革命烈士們,致敬!
⑼ 集結號觀後感
《集結號》是一部戰爭片,沒錯,是反映國共內戰的一部戰爭片,類似這類的題材,自中國建國58年以來拍得太多太多,《平津》《遼沈》《淮海》三大戰役國人耳熟能詳,這些影片在當時的拍攝條件來說,引用句現代的評價——大手筆,大製作,毫不為過。可是當我們這些遠離戰場,只能在電影電視上去感觸那種場面的人看了後,有的只是對戰爭場面的宏大,和平來之不易的感慨。而對那些曾經將熱血揮灑整個祖國大地,那些「父母都給取了名,為什麼就成了沒名的孩子」的「失蹤」英雄的背後故事,我們又知道多少?《集結號》讓我們領悟到了,也讓我們從新再審視了戰爭的殘酷以及戰爭後那些無名英雄所遭受到的冷漠及無助。
有人說穀子地在戰後面對來自從政人員的質問,出離憤怒,甚至動手「軍閥作風」,這是軍閥作風嗎???那些將血流干,身殘無助的戰斗英雄是軍閥作風嗎?當他們為和平不惜自身,當他們含淚將曾經同生共死的兄弟掩埋,當他們戰後回到故鄉,卻被那些笑納他們戰果的從政人員在質問他們的時候,他們還能平靜嗎?他們在死亡線上掙扎,他們在流彈橫飛的環境中堅持,他們…………我無法再說下去,我被他們所遭受到的所有哀傷折磨得無言自拔。
一個整編連,打下一場並不算輕松的攻堅戰後,只剩下47人,47個有血有肉的人在奉命堅守的時候面對著坦克,火炮集群以及上千敵軍,打退三次進攻,炸毀三輛坦克…………這是一個我無法不揮淚的戰果,這是一個我這樣出生和平年代,看慣都市繁華的俗人所無法想像的戰果,我垂淚無言……
穀子地是幸運的,他遇到趙二斗,在關鍵時刻對將他留在戰場,並最後為他找回榮譽;趙二斗是幸運的,他遇到穀子地,關鍵時刻靠他保留住一條珍貴的生命,並在最後成立一個幸福的家庭。他們都是幸運的,甚至,甚至就連我們那些47個留在雪地的戰士們,他們也是幸運的。47個最後才將姓名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光榮冊上的先烈們,如果沒有谷連長,如果沒有趙團長,如果沒有梁園長,他們最多和那些成百上千的無名埋葬於祖國河山的英烈一樣,最終無名而終。可是他們最後卻因為一個老兵為了他們應得的榮譽而堅持,一個從心裡想去幫助他們的團長而最後從「無名」走到了「有名」。
有人在質疑穀子地的堅持,質疑他為什麼要挖煤「山」(請注意,我用的是山,象山一樣堆積而成的煤),為什麼一直要為爭取那點榮譽。我想問下,請問各位看完後的朋友,穀子地是為自己爭取的嗎?烈士家屬可以分得700斤小米,失蹤只有可憐的200斤,焦大棚有父母,有妻子;王金存有病重的老母,有未婚的愛人。戰士是年輕的,是有戰鬥力的,可,可…………可戰士的家屬們是柔弱的,是無力去耕種維持生活的,他們也是人啊,他們的孩子、丈夫、父親為了和平,為了讓我們現在這些肆意評價,不知殘酷的一群人過上一個舒服的日子將滾燙的鮮血,炙熱的骨肉拋灑在了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難道,難道穀子地為他們爭取回那些他們應得的500斤小米很過分嗎??難道穀子地為那47個抗擊上千敵人,抵禦坦克,炮彈的兄弟要回他們應得的榮譽就是過分嗎?就是沒必要嗎??就是軍閥作風嗎???悲哮黃土埋骨肉,垂淚蒼天豈無情………………
兩個重傷的士兵,為了不拖累,自殺了;因找到了證明他們英雄事跡的證據,背負逃兵,俘虜罪名的英雄哭了;在煤窯中躺了10年,被風雪掩埋的英雄屍體終於找到了;曾經無名最終有名有姓的英雄紀念碑塑立起來了;而我們,哭了……………………
向中原野戰軍獨二師一三九團三營九連全體陣亡戰士致敬!向
中原野戰軍獨二師一三九團三營九連連長致敬!!向所有在解放戰爭中奉獻生命的革命先烈致敬!!!向所有戰場上無名先烈最終無法得到烈士家屬光榮稱號的家屬致敬!!!!
⑽ 寫一篇好一點300字以上的電影《集結號》觀後感,非常非常感謝!!
知道《甲方乙方》里英達扮演的那個「巴頓迷」是誰?我覺得那個死胖子書商其實就是瘦猴馮小剛自己。所以,今年有了這部《集結號》。
按照網路慣例,中國三大導演張陳馮出片,照例是要批評一頓的,尤其是大片。從結構上說,可以批評《集結號》比例失調,第一部分戰爭過於冗長,搖動鏡頭過多。第二部分過於簡略,第三部分太過朱軍。從技術上說,特技完全是用韓國人的,手法有模仿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雷恩》和《兄弟連》的嫌疑。從宣傳上說,吹得過火,大話講得太滿,讓人想起中國大片一貫用宣傳騙錢的傳統。從細節上來說,軍事迷還能挑出一大堆BUG,坦克型號,槍械分類等等等等。最後,還會有人給出一個概括性公式,類似:《太極旗飄揚》+《拯救大兵》+《兄弟連》+《激情燃燒的歲月》+《藝術人生》。
但是我給了這片子4星,因為它真的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好的戰爭片。尤其是在內戰題材中,它擯棄了傳統的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手法,還原了戰爭的殘酷無情、荒謬絕倫。它沒有歌頌,甚至也沒有批判,而是以冷靜的敘事角度講了一個極為殘忍和迷亂的故事。
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無回戰役。
一群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士兵。
一個丟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棄的執拗軍官。
一段永遠沒有吹響的集結號,一段不為人知的背棄故事。
所有這些,放在有數百萬人廝殺的大背景之下,凸顯出連長穀子地奇異的際遇---如同一隻被命運之神撥弄的螞蟻,失去了兄弟,失去了身份,失去了對朋友最珍貴的信任,也失去了本應屬於自己的信任。影片成功地表現了個人在戰爭中是何等渺小,最珍貴的生命是如何被漠然犧牲,英雄和傳奇如何被淹沒遺忘。而在命運的強大力量之前,一個普通人,是如何體現了一個男人的堅韌和擔當。並且,因為這種極為微茫的堅持和努力,最終竟然達成了自己的目標:榮耀自己死去的弟兄,為他們討還一個公道。最後的答案雖然出乎預料,但是兩個永隔幽冥的人還是達成了和解。
《集結號》體現了導演和編劇的水準,是國產大片里能把故事講好的一部。要想知道編劇劉恆有多牛逼,可以看看電影的原型小說,楊金遠的《官司》。這部一萬字的短篇小說慘不忍睹,連基本的短篇小說敘述手法都成問題,只能勉強稱之為一篇語句流暢的記敘文。而劉恆從這篇記敘文里提煉出來的故事,和改編出來的劇本,比原著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細心的觀眾可以看一下電影中的對白和細節,「大聲吼你就不怕了」,「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還有拿到烈士追認文件時,穀子地木然的臉和唯一的一句話:「等等,我得把臉先洗干凈。」從中能看到點東西,一些國產大片里不尋常得見的東西。
要說到深度,《集結號》算不上有深度,《太極旗飄揚》里那種錐心刺骨的傷痛和悲情是沒有的,甚至《伯恩的身份》里那種對喪失身份的焦慮和壓迫感也沒有多少。穀子地這個人,被塑造成一個完全喪失自我,一心只為兄弟們存活的軀殼,以極為簡單的邏輯和堅持活在這個世界上。而與此同時,他的情感爆發在後半場太多,反而削弱了影片的力度。但是,這是可以原諒的,完全可以原諒的。誰都能想到,如果把戰爭渲染得再殘酷一些;把穀子地的身份轉變再加強一點,從戰斗英雄變成叛徒俘虜甚至因此下獄;把結尾去掉,改為穀子地在紙錢堆里燒掉追認烈士通知書,最後去汶河邊自殺,可能更為震撼。不過,那就不是大片了,而是一部最昂貴的國產地下電影。
雖然是一部商業電影,但是馮小剛至少拍了半部很MAN的電影。至少戰爭場面里的中國軍人行動如風,出槍迅捷,可以說得上是很「颯」。要說真有什麼缺陷,那就是太他媽像美軍了,太像《兄弟連》之《巴斯通》戰役,那些戰士過於現代,而沒有真正解放戰爭時農村子弟的質朴。可他們都是很鮮活的人,會恐懼,會悲傷,會貪生求活。軍人形象不再是傳統手法里那種大無畏加點小毛病的模式:英雄在光榮中死去,生前他偷過甘蔗。穀子地槍殺戰俘,單憑這個情節就強於一打國產戰爭片。
在三大導演里,我還是最欣賞馮小剛。張藝謀在扮演明星,陳凱歌在扮演藝術家,只有馮小剛還是個拍片子的,至少他很聰明,知道往哪裡捅群眾會笑,往哪裡捅人民會哭。《夜宴》是他嘗試大片的開始,雖然非常不成功,但是在《集結號》上他迅速找到了正確的感覺。他懂得如何說好一個故事,能夠找到投錢的大頭,能整合手裡的資源,拍出一部80分以上的電影。馮小剛極少做90分以上的電影,但是他的幾乎每部片子都在80分以上,不服不行。先前,我擔心他的電影被《投名狀》擊敗。但是現在看下來,陳可辛怕是要擦一把冷汗。
也許,《集結號》所有值得批評的地方,都蘊藏了一種可能性---馮小剛知道應該怎樣,但是他也知道只能怎樣。一個烈士等於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剛敢在賀歲大片里那麼拍。在這個意義上,在中國拍大片,張導和陳導我們都已經領教過了,真正值得期待的,還只有小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