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具有教育意義電影的觀後感(大約400字)
nny總是說,阿甘,你不懂什麼是愛。
可是,我覺得他是最懂得什麼是愛的人。
阿甘愛媽媽。
當然,他的媽媽也確確實實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用她的整個生命來愛自己的兒子,從不因為阿甘智力上的殘缺而吝嗇他應得的那份愛。她讓阿甘一直成長得很開心,也因為這樣,阿甘才能擁有一顆純潔無瑕的心。
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讓人動容的詞語,無論語言的差異如何大,媽媽這兩個字的發音永遠是相似的。
女性雖弱,為母則強。
其實我想,阿甘的媽媽是驕傲的吧,她養育了一個那麼那麼好的兒子。
阿甘愛他的朋友。
在越南戰場上,他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一個又一個戰友,在最危險的時刻,他毅然返回了即將要被炸平的叢林,為的是「buford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知道好朋友不是那麼容易找的」。他牢記著他與buford的約定,買了捕蝦船,實現朋友的夢想,並資助他的家人。
而丹則是阿甘心裡的英雄,一直都是,他那麼堅定的這么認為,這樣強大的信念終於讓丹也鼓起了生活下去的勇氣。丹說他沒對阿甘道過謝,其實他能活下去就是最好的報答。阿甘從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一切都在他看來都是很自然的,是他應該做的。是我們太過復雜,總覺得他做了凡人做不到的事情,可是,在阿甘的世界裡,那些都是很平常的小事。
阿甘愛他的姑娘。
jenny是不幸的,她的生活一直很凄慘,四處漂泊,沒有溫暖。但是她又是幸運的,因為她遇見了阿甘,也遇見了這世上最好的愛情。也許jenny不會想到,她的一句話換來了阿甘一生的等待,也換來了一個美好的結局。她的一生充滿凄苦,但是最後,她終於永遠地沉睡在了唯一帶給她溫暖的樹下。
jenny是阿甘的唯一,因這唯一而永恆。
我印象最深的是阿甘在jenny的墓前說「你要什麼就叫我,我不會走得太遠」,的確,在阿甘的心裡,jenny永遠都活著。他愛她,所以不在乎她愛不愛他。他的一生永遠都會記得校車上那個天使一般的小女孩,她對他笑,她跟他一起看星星,她讓他一直跑別回頭……雖然jenny並沒有一直陪伴著他,但是阿甘的生活里一直都有jenny留下的痕跡。
所以,其實所有死去的人都沒有消失,阿甘的身上有著所有人的記憶,只要他活著,他們就在。
阿甘愛他的孩子。
他送他的孩子上校車,像小時候媽媽送自己上校車一樣。一切都和多年前一樣,只是這一次,車上不會再有一個jenny那樣的小天使。
在阿甘的眼裡,他的媽媽、他的朋友、他的姑娘、他的孩子……都是天使,其實他不知道,他自己才是天使。
電影里沒有人對阿甘說過謝謝,但是我相信,所有看過此片的人都會真誠地說一句:謝謝你,阿甘。
我們終於知道,這世界上最好的愛是什麼樣子。
② 急需有意義的電影的觀後感,求幫忙
xxx我看完忠誠與背叛這部電影後,感慨頗深,心中有好多話想說,對自己說,對黨說。
故事發生在一九二七年四月,中華大地腥風血雨,背叛革命的蔣介石勾結帝國主義勢力,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無辜民眾。《忠誠與背叛》通過真實可信的歷史故事、豐富生動的電影畫面,展現了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王荷波、副主席楊匏安等紀檢戰線革命先驅,為忠於黨的事業、維護黨的純潔性,大義凜然、視死如歸、英勇果敢的光輝形象。
整個電影無一誇張,甚至鏡頭都沒用到平行蒙太奇等的華麗鏡頭,樸素而大方。
通過這部電影,我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並不是那麼容易而簡單的,他需要革命先輩用血來詮釋它的意義!為了黨的誕生,王荷波與中共廣東區監察委員會委員的楊匏安等人,以中共五大代表的名義向大會提出議案,排除各種困難和干擾,才促成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影片使我受益匪淺,懂了些許歷史,又明白了黨的不易。看到革命前輩為黨出生入死的時刻,我心裡竟燃起了崇拜的又堅定的火焰!我崇拜他們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國家,奉獻給黨! 我明白了我要做一個合格的黨員,就必須了解黨,尊敬黨,保護黨!
這步影片對於我的教育意義是深遠而凝重的,他使我了解的不僅僅是歷史知識,更讓我在人生的轉折點,樹立了堅強的信念。我的心中,又重新樹立起一個新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自己寫的 復制的自己的答案 完全可靠
③ 一片電影的觀後感 要500字就可以了 要有意義的
人類最大的災難是自己——電影《2012》觀後感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23:53
按照瑪雅人的預言,2012年12月21日是地球的毀滅日。雖然,這只是一個預言,但真正到了這一天,根據天體運轉的規律、星球之間的關聯、太陽活動的加劇,這一個預言在電影中真的成為了現實。由於太陽黑子活動頻繁,輻射在地球毫無知覺的情況下,地球內部已先行開始融化。融化、融化,最終引起了地殼的位移。所以,一切都來臨了:地震斷裂帶、喜馬拉雅山變為平地、南美洲不再是個坑窪地帶、南極北極互換、還有無休止的海嘯。
世間的一切瞬間消失。
混亂的場面卻震撼著人類脆弱的心靈。
當海嘯提前來臨,那個在世界最深地下銅礦中首先發現太陽活動異常、地球將要毀滅的印度人,在遷移中看著身後即將席捲而來的海嘯而無助地瑟瑟發抖。人類的欺騙又一次在真實上演。是這個印度人將發現告訴了地質學家艾默里奇,艾默里奇匯報給政府,世界各國才決定聯合起來在中國四川製造方舟,用以拯救地球上極少的一部分人,並且答應帶他一起走。但這又怎樣,人類從來就具有欺騙性。電影中,海嘯將它淹沒的那一瞬間,再一次驗證了人類的欺騙性這一點。
然而,比欺騙性更要命的是人類的殘酷性。當方舟即將開啟,許多買了船票的人卻被拒之門外。地質學家艾默里奇在走進方舟內自己的房間後,看著寬敞奢侈的空間還有船外登不上船絕望的人群,氣憤無比:「房間內還可以在容納十個人!」他摔了杯子去請示,得到的是嚴厲的拒絕。然後就是一場正義的演講:「人類建設的是文明,你們能眼睜睜的看著外面的人全部死掉嗎?那樣是不文明的是沒有人性的,有個人(我估計是美國的最後一任總統)曾經說過:『如果不能為他人的權益做斗爭的話,那就不是所謂的人性。』」然後就是各國元首同意讓人們上船。最終。正義戰勝了殘酷,觀眾們為這一刻歡呼,不但是因為電影中求生的人看到了希望,我們也為人類殘忍的反醒而看到了生命延續的希望。是啊,在大自然的災難面前,不論哪個國家的人,都是地球的臣民,都是作為人類的一家人。人類是脆弱的,但只要互幫互助,就可產生巨大的力量,變得不可摧毀。
說到互幫互助,當然必須要有一個群體。我們中國人多,力量也就巨大無比,否則,電影中,世界也不會把寄存了地球唯一希望的方舟建造選在了中國。影片中所展示的中國四川山區方舟建造現場,高大、空曠、震撼的場面,讓觀眾恍惚到了另一個星球的錯覺。演員說到:「看來建方舟選中國選對了。」不知這是對中國實力的認可,還是對中國廉價勞動力可用的諷刺。造方舟可以賺到錢,可拼了苦力拿到錢又有何用。如果毀滅日真的來臨而又得不到登船卡,隨著世界消亡,一切還不是白白付出。人啊,總是在忙碌,而又不知忙碌為了什麼?是為了證明自己還是為了以後的幸福。但幸福遲在毀滅之後,那又有何意義?
面對災難,人們總是恐慌未及。然而那個在黃石公園向全世界發廣播的電台主持人,卻在熱衷於自己的廣播事業,不但是事業,也是在熱心地為世人提醒災難來臨,警告人們能逃離毀滅。在火山即將爆發的時刻,他站在火山口上繼續著廣播,在山頂高呼:「你們要記住我的名字是我第一個告訴你們世界末日的。」近似瘋狂。終於,火山爆發了,一團團火焰像燃起的煙火,他望著那團團美麗的火雲朵,自言自語地贊嘆:太美了!沒有逃離,直到火焰將他環抱。也許,許多事情既然無法逃脫,就投入吧,即使融化,也算是一種永存的方式吧。
非常高興,導演在此片中給了文字工作者一個很好的形象效果。當美國總統的女兒勞拉與地質學家艾默里奇對話時,指明艾默里奇包里只有書。當地球毀滅後進入0001年12月27日新紀元時,艾默里奇翻著片中名叫傑克遜的寫書人的一本書,說到:「這是人類文明的延續。」文字具有如此巨大的功能,可見它的重要性,所以呼籲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從事文字工作,無論是寫小說還是寫工作文稿,都請將歷史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將人類的文明傳載下去。
最後還是回到災難片上來。《2012》是一部災難巨片,片中當然少不了許多震撼的地球毀滅情景。當地震來臨,美國加州在十分鍾內成為了斷裂帶。馬路上的裂縫像被蛇從地下拱出一樣,瞅瞅地寒人心。高架橋瞬間斷開,斷口處,車如一個火柴盒一樣跌落下來。高樓像兒童的積木玩具一樣,被不好好玩耍的孩子賭氣地隨意踢倒。溫馨的房屋眨眼間坍陷為一對廢墟。在地殼斷裂處,人像一顆微小的塵埃,噗塌噗塌掉下去,多麼的脆弱,多麼的無助。剛剛還是鮮活生命的世界,剎那間變為了虛無,一切的一切不復存在。或許官員還在開著會,討論一些永遠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許學生們還在埋頭苦讀;或許家庭中正進行著一場豐盛的晚宴;或許戀人們在深情相望;或許工人們在勞苦的忙作。但這一切都毫無意義了,因為,毀滅已來臨,斷裂埋葬了一切,海嘯淹沒了一切,在這些可怕的時刻,我只想到了一句祝福:「別太苦自己。」珍惜彼此,珍惜生命!
④ 看1部有意義的電影,寫一篇觀後感
不許動觀後感
⑤ 一篇3000字的有啟迪意義的電影觀後感
影片《左右》觀後感
影片中的世界總是以不同的方式同歷史發生關聯的,這種歷史既包括已流逝遠去的過去歷史,也包括我們正在經歷的當下歷史;既包括重大的社會歷史事件,也包括看來微不足道但有意義的歷史細節。不過,當下的那種細小而又特殊的家庭事件,夠得上歷史么?進一步說,從電影的歷史題材創作與改編角度說,這種當下的細小而特殊的家庭事件,是否有資格被視為歷史題材呢?王小帥新近編導的影片《左右》(北京青紅德博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多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冬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星美北京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對此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答案。影片故事的原型,直接取自報紙報道的當前發生的真實而又離奇的「歷史事情」:「女子救白血病兒子與前夫再懷孕」①。准確點說,這看來不過是一個被通常的「大歷史」觀忽略不計的微小的歷史事件,屬於「小歷史」。對歷史題材電影的創作或改編來說,重要的不是歷史事件或事情本身的大與小,而是對它的影像意義闡釋得怎樣。如果影像意義闡釋取得成功,被賦予了歷史合理性,那麼「小歷史」也可能釋放出「大意味」來。同時,這個離奇的小歷史事情在這部影片的影像闡釋中,可以說觸及了當前建設「和諧社會」這一主流題材。在建設「和諧社會」成為政府國策的年代,靠什麼去保障「社會和諧」順利實現?對此,不僅政府各級組織、學術界、社會公眾等在探索,這部影片也在以其特有的影像方式展開著富有啟迪的思考。當然,影片製作者未必有意識地要讓影片與上述國策及當下的社會歷史軌跡直接掛鉤,不過在我們的觀看和闡釋中,即使不去有意識地做出這種關聯但這種關聯畢竟也可以無意識地出現,因為影片製作者總是生活在這個特定的當下歷史場域中並必然對此有所表達。
一、挑戰倫理極限
影片是從枚竹帶著前夫肖路去往出租房准備「做愛」開始的,在彎彎曲曲的小區道上忽左忽右地行駛的汽車,到底要把這對前夫妻引向何方?影片從一開始就似乎在告訴觀眾:建設「和諧社會」並不意味著這個社會始終處處和和氣氣、和和美美,而是它往往危機四伏,動盪不安,甚至連一個懷孕決定也可能導致兩個和諧家庭同時趨於破滅。人到中年的售樓員枚竹(劉威葳飾演)與設計師老謝(成泰燊飾演)被告知,久燒不退的女兒得的竟是絕症白血病。遭遇如此突然且沉重打擊的母親枚竹,不得已求救於已同空姐董帆(余男飾演)結婚的前夫、工程隊老闆肖路(張嘉譯飾演),求他作骨髓移植,但因血型不合沒成功。為挽救女兒生命,枚竹情急中決定同這位前夫通過人工授精再生一個孩子,以便用新生兒臍血救活愛女。這個合乎母女情但不合乎夫妻情和婚姻法的怪異決定,立即給兩個家庭都帶來巨大的倫理與情感挑戰。在三次人工受孕也沒成功、醫院拒絕再做後,枚竹最後毅然同肖路偷合以求懷孕生子救女。這就使得這兩個家庭的命運被導向一種倫理與情感極限。可以說,這一連串並且步步升級、直至倫理極限的救女行動,給這兩對中年夫妻帶來了巨大的倫理挑戰及情感沖突,迫使他們一再地陷入選擇的困窘中。應當講,影片的具體講述方式是頗具匠心的,這可以從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的處理手法和效果上集中見出。
在故事的開端,我們立刻感受到枚竹同老謝及女兒組成的三口之家是和諧甜美的:老謝對女兒的愛完全如親爹一樣。但高燒不退的女兒被醫生告知得的是白血病時,影片只是讓我們看到一個遠景:在醫院的樓道遠端,醫生和護士對著枚竹講了兩三句話後離開了,撇下枚竹孤單一人。只見她似乎突遭沉重一擊,在巨大痛苦中身子搖晃欲倒,但又頑強地堅持挺立,直到跌坐到椅子上。沒有一句話陳述,更沒有畫外音介紹,但觀眾卻通過人物的肢體語言和隨後的故事進程,很快就了解到危機焦點所在。這種幾乎無聲的含蓄有致的敘述,不僅在開端而且也貫穿到影片的全過程,取得了言簡意深的美學效果。
影片的這種含蓄式開端同隨後故事發展上的處理原則是一致的。枚竹的決定不僅威脅到她自己現在這個家的和諧,而且也威脅到肖路和董帆的家庭和諧。每當肖路被枚竹叫來家裡或醫院看望女兒或商討處理辦法時,厚道的老謝總是主動提出去樓下買盒煙以便迴避。在下樓買煙的幾次重復敘述中,影片都沒有刻意渲染老謝面對妻子前夫時的復雜的內心活動,而是點到即止,盡量以內斂方式去傳達。這種內斂方式總體上符合這位中國式父親的性格特徵。內斂處理也體現在肖路與董帆之間的夫妻爭議上。董帆結婚幾年來一直想要孩子卻被肖路拒絕,想不到他卻要同前妻再生一個,這打擊是巨大的和幾乎難以承受的。離婚的威脅也降臨這對夫妻生活中。影片始終沒讓枚竹和董帆直接相遇和發生面對面沖突,而只是安排後者和同事突然闖到枚竹家中想見卻未遇。但見到老謝和女兒的悲情場面已足以讓董帆感動了。這場特殊的未遇的見面,鮮明地體現了影片的內斂風格,遠比讓她倆直接沖突更有表現力。
與此同時,影片的另一突出特點在於,盡量減少宏大的空間場面而更多地滿足於局部空間或室內場景中的表現。這種盡量壓縮或抽離廣闊空間的做法,自然讓我想到德國美學家沃林格在百年前提出的「抽象沖動」與「空間恐懼」之說:他相信,人類存在著兩種沖動:移情沖動和抽象沖動。「移情沖動是以人與外在世界的那種圓滿的具有泛神論色彩的密切關聯為條件的,而抽象沖動則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內心不安的產物……我們把這種情形稱為對空間的一種極大的心理恐懼。」沃林格特地談到,東方文明民族的原始藝術突出地表現了這種抽象沖動。他們「困於混沌的關聯以及變幻不定的外在世界,便萌發出了一種巨大的安定需要,他們在藝術中所覓求的獲取幸福的可能,並不在於將自身沉潛在外物中,也不在於從外物中玩味自身,而在於將外在世界的單個之物從其變化無常的虛假的偶然性中抽取出來,並用近乎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恆。通過這種方式,他們便在現象的流逝中尋得了安息之所。他們最強烈的沖動,就是這樣把外物從其自然關聯中,從無限地變幻不定的存在中抽離出來,凈化一切依賴於生命的事物,凈化一切變化無窮的事物,從而使之永恆並合乎必然,使之接近其絕對的價值。在他們成功地這樣做的地方,他們就感受到了那種幸福和有機形式的美而得到滿足。確實,他們所得到的只能是這樣的美,因此,我們就可稱經過這種抽象的對象為美。」② 王小帥不一定了解沃林格的這種抽象美學,但他的選擇和取捨卻告訴我們,他對廣闊的空間表現不感興趣或不予信賴,而是有意識地從無限的廣闊空間退卻,退回到有限的局部空間或室內空間展開敘述。這無疑也可以理解為別一種抽象沖動的運用。上面說的含蓄和內斂,其實都與這抽象式表現相合拍,也就是對世界採取簡約化、凝練式處置。
即使是在故事的高潮段落,影片也沒有絲毫的渲染或放縱意圖,而是繼續上述含蓄、內斂及抽象路線,最大限度地展現了節制的原則。觀眾像影片開頭時那樣跟隨已經熟悉了的枚竹和肖路,在汽車的左右搖晃中再次來到出租房,他們如何合作完成這次離婚夫妻間的特別的「偷情」或「外遇」儀式呢?影片把他們之間那種尷尬、拘謹而又急切、企盼等復雜情緒拿捏得恰到好處。尤其是兩人在床上被窩里躊躇著始終無法進入「交配」角色時,共同的救女話題把他們從尷尬中解救了出來,雙方都發自內心地生出對女兒的深切的愛和對新生兒的熱烈期待。於是,觀眾看到大紅被子覆蓋下的兩人肢體終於緩慢地而堅決地疊合到一起,完成了神聖的交合儀式。如果把這儀式的瞬間看成全片高潮的話,那麼這高潮雖是感人的卻不是煽情的;雖是表現的卻不是鋪陳的。因為,兩人這時呈現的情感已超越普通的男女之情,而演變成跨性別的具有最後的救贖功能的偉大的愛。也就是說,不再是普通的性愛或情愛而是最高的聖愛在這里釋放出不同凡響的感人力量。為了突出這種效果,影片的表現是高度節制的,可以說節制到幾乎不可能再節制的程度,而通常的導演可能會選擇至少多一倍的膠片長度去縱情表現。
影片的結尾與此相類:兩對夫妻各自平淡地吃飯。充滿愛意的董帆為丈夫盛了滿滿一碗米飯,並且不斷夾菜,顯然意在為他「勞累」後滋補身子;自以為瞞過老謝去出租房交合的枚竹,和已碰巧從手機中得知真情的老謝坐到一起吃飯,老謝突然平靜地提出妻子生下的孩子跟他姓,從而使未來家庭矛盾圓滿解決。影片就這樣結束在意猶未盡的平淡中,愛的烏托邦情景已然展現,該說的都已說完,剩下的就是由觀眾自己去想像了。
二、簡約與蘊藉及其美學淵源
影片的上述含蓄、內斂、抽象、節制和平淡等表現手段,合起來可以說共同體現了簡約化原則,這就是說,盡可能舍棄對象的枝蔓或主要容量而僅僅從中抽離出它的最簡單而化約的表現形式。這種簡約化表現有兩方面效果: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減弱影片的人為色彩、去除令人厭倦的做作成分,加強它的生活客觀性;另一方面可以蘊藉深厚地傳達編導的表達意圖,體現一種蘊而不發的深長效果。
王小帥在這里展現的對於簡約化和蘊而不發的美學追求,與中國古典美學歷來推崇的「蘊藉」原則是吻合的。「蘊藉」又作「醞藉」或「蘊籍」,「蘊」的原義是積聚、收藏,引申而為含義深奧;「藉」的原義是草墊,有依託義,引申而為含蓄。「蘊藉」在文藝領域往往指作品中那種意義含蓄有餘、蓄積深厚的狀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在分析文體問題時指出:「綜意淺切者,類乏醞藉」,即那些命意淺顯直切的作品,大都缺乏「醞藉」。他明確地把「醞(蘊)藉」作為評價文學作品成就的重要標准之一。他甚至強調「深文隱蔚,餘味曲包」,意義深刻的文章總是顯得文采豐盛,而把不盡的意味曲折地包藏其中,這樣的文章才能「使醞藉者蓄隱而意愉」,令喜好「醞藉」的讀者閱讀「醞藉」之作而充滿欣喜。清初賀貽孫在《詩筏》中指出:「詩以蘊藉為主,不得已而溢為光怪爾。蘊藉極而生光,光極而怪生焉。李、杜、王、孟及唐諸大家,各有一種光怪,不獨長吉稱怪也。怪至長吉極矣,然何嘗不從蘊藉中來。」在他看來,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和李賀等唐代大詩人的詩作,之所以各有一種光彩和奇妙,恰恰是由於把「蘊藉」放在頭等重要地位。能「蘊藉」而後生「光怪」,可見「蘊藉」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又認為:「所謂蘊藉風流者,惟風流乃見蘊藉耳;詩文不能風流,畢竟蘊藉不深。」這些表明,「蘊藉」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常用概念,強調文藝語言與意義應當蘊蓄深厚、餘味深長。王小帥是否有意遵循中國古典美學的上述原則,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有意識的含蓄、內斂、抽象、節制和平淡等表現手段恰恰體現了古典美學傳統在現代電影藝術樣式中的復活,表明這種古老的美學原則在現代藝術樣式中仍然可以洋溢出表現力。
三、愛的烏托邦
影片通過這樣的簡約化與蘊藉式故事講述,希望獲得怎樣的觀影效果呢?這可以從影片的中英文名稱上獲得集中提示。影片的中文名為《左右》,寓意著故事中主要人物在家庭倫理上左右為難的境遇。而王小帥在選擇全球公映的英文名稱時,給出了「In Love We Trust」即《信賴愛》這名稱。這里的中英文片名合起來就把編導的表現意圖幾乎和盤托出了:人生難免遭遇災難或風險,讓人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但憑借愛終究可以脫困。在影片中,來自枚竹的母愛、老謝的繼父之愛、肖路的生父之愛,以及來自董帆的對丈夫與前妻所生女兒的同情之愛,終究化解了生活中曾讓他們左右為難的困窘,把他們引向新的和諧的希望之旅。這顯然幻化出一種空前理想的愛的烏托邦,為充滿危機意識或憂患意識的當代人提供了一種影像的撫慰。
引申而看,這部影片可以說是一則寓言,是當前「和諧社會」建設時期人們遭遇的生活危機及其化解策略的一種想像態凝縮形式。影片中的兩個家庭的成員、兩對夫妻本來都是「好人」,堪稱「和諧社會」的平常而又合格的和諧市民典範。但即使是這樣的良善家庭及其成員,也可能會被突如其來的巨大危機或災難擊中而陷於失諧或不和諧境地。「和諧社會」何以保障?影片給出的是愛,是一種植根於普通親子之愛和男女之愛而又同時跨越它們的神聖的愛。這種愛驅使枚竹不顧一切地拯救女兒於絕症中。但這種救贖性的愛本身卻必然引發新的倫理危機,這就是導致老謝、肖路和董帆同時處於艱難的選擇與承擔的風險與困窘中;但仍然還是通過這種無邊的聖愛,上述三人最後都發自內心地接受了枚竹的驚人選擇,並且願意傾力承擔其導致的新的倫理後果。這時,這種既不合夫妻情也不合婚姻法的愛,終於可以跨越通常的人倫之愛,而具有超常的終極性倫理意味。愛,一種神奇的愛可以逢凶化吉、消災避禍,成為人們通向「社會和諧」的制勝法寶。由此看,影片無疑體現了一種鮮明的愛的烏托邦拯救意味。
如果有關這部影片的這種烏托邦意味的闡釋多少可以成立,那麼,在更寬廣的中國大陸電影平台上,可以見出一種涵蓋主旋律影片、商業大片和藝術片的共同的值得關注的現象。主旋律影片近年顯示了一種我所稱的「儒學化轉向」,也就是把儒家式仁愛當作「和諧社會」的拯救策略,例如《五顆子彈……》(又名《仁槍》)、《千鈞·一發》、《我的左手》等。就連商業大片如《集結號》也把仁愛輸入穀子地鳴冤叫屈的言行中,體現了特殊的愛的力量。向來不顧票房而以境外得獎為重的藝術片,也逐漸地加重了愛的表現程度。從賈樟柯的《三峽好人》中,不難聆聽到充滿生存風險的底層社會對非婚前妻及女兒的執著的濃烈親情,對偶遇的路人小馬哥的同情的愛等。同屬藝術片,王小帥的《左右》沒有跨越《三峽好人》那種愛的暖流,而是既深深置身其中又有獨特的開拓。與《三峽好人》在某些段落的略顯鋪陳和超現實的虛擬相比(如關於人民幣的符號學闡釋、「飛碟」降臨的超現實刻畫等),《左右》更多地呈現出簡約化和蘊藉式敘述,是要以這種節制的方式導向可以惠及全社會的愛的倫理烏托邦的建立。我想說的是,我們當下的「和諧社會」的建立不能單純依靠烏托邦,但也離不開合理的烏托邦實驗。對此,《左右》無疑可以激發我們當下的歷史想像
⑥ 求1有意義的觀後感(電影)500字~600字 急急!!
觀《大笑江湖》有感
今天閑來無事,無意義的在網上飄著,突然想起了最近被炒得很熱的片子《大笑江湖》,便立馬搜了起來,卻發現這部電影根本搜不到全篇,只有一些花絮和片頭,雖有些失望,但還是打開看了看。
一開場就是亮點!趙本山和程野的河盜出場了,從他們倆出來,到結束基本上是三秒一小笑,五秒一大笑,再那短短十分鍾內,基本上肚子都已經笑的抽筋了,說實話,不論是時間還是表現,都很精彩看出來趙本山已經非常用心了,神情,語言都已經到了一個巔峰!
花絮中兩個河盜總共出現了三次,每次出現都是一個高潮,本山大叔的河盜形象夠誇張,賣力演出,又是跳河又是炸魚,博的觀眾大笑。反之,吳宗憲扮演的頭陀,曾志偉扮演的大內高手在倆河盜面前都是個小小的下酒菜,只有倆河盜才是主食,讓我印象之深刻劇中最經典的語句是:「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別太放肆,沒什麼用」劇中出現這話多次,也以這話結局。我在影片的最後一刻也留下了娛樂的歡笑。
花絮僅有短短幾十分鍾,卻讓我時時刻刻掛著笑容,還真是像它的名字般,讓人一笑泯憂愁!力頂此片,准備在生日那天帶同學去電影院體驗一把,把歡笑帶給更多人!
⑦ 觀看一部有意義的影片,寫一篇觀後感
今天下午我們小記者班的同學一起觀看《功夫熊貓》。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是一隻普普通通的熊貓。主要演義著這只熊貓通過自己的信心,浣熊師傅的信任,勤勞、刻苦的練習功夫,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最終練出一身好功夫打敗了太郎。影片贊揚了這只熊貓相信自我,不輕易放棄,勤勞刻苦的奮斗精神。
在這部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畫面還是浣熊師傅在廚房發現熊貓只要有了食物,就會實現它原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浣熊師傅就利用食物了引導它學功夫。這一畫面,給我的印象特別深。我深深的體會到浣熊師傅的用心良苦。師傅它以引食學功夫的方法來刺激熊貓學功夫的興趣,熊貓也知道這是激起它學功夫的興趣,但它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勤奮和刻苦的堅持學下去。熊貓的這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永遠留在我的心中。同時我也從熊貓這種精神中想到自己的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那是一年寒假,媽媽認為我寫日記方面很欠缺,便讓我每天寫一篇日記。我聽後十分不情願,每次三言兩語就沒了下文,最後徹底放棄了寫日記,現在想起來都有些慚愧,與功夫熊貓中的主人公不能相比。
通過觀看功夫熊貓,我明白了這些道理,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凡事都要相信自己,遇到困難不要輕易放棄機會,在以後的學習上,時時牢記《功夫熊貓》這部電影,以影片中的主人公為榜樣,認認真真的走好每一步,爭取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本片根據小說《暗算》改編
講的是解放初期,為對付國民黨殘余勢力
我國成立了一支秘密部隊
主要任務是負責監聽敵方電台並破譯密碼以此阻止反對派的間諜行動
周迅飾演的張學寧是這個部隊中的傑出特工
梁朝偉飾演的何兵則是上海街頭的一個盲人混混
因其具有超強的聽覺而被周迅招納至麾下
他們合作完成了一個個艱難的任務
是值得歌頌的無名英雄
當然,犧牲在所難免....
看完整部電影
覺得無論是畫面、燈光、音樂和剪輯都是上佳的
但就是缺乏一種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人物的感情線過於倉促隱忍
情節過於亦步亦趨沒有懸念
遠不如諜戰來得精彩
我本是梁朝偉的鐵桿影迷
但這次我覺得最大放異彩的還是周迅
她飾演的女特工具有過人的膽識謀略和超強的身手技藝
嬌小的身軀卻有著領袖的御姐氣質
再加上各種復古的名媛裝、中性裝、晚禮服、職業裝等穿著
真是太靚了
當然梁朝偉的演技也是杠杠的
他飾演的何兵從又萌又痞到深情從容演繹起來都是那麼游刃有餘
還有四位主演的兩段三角戀
體現了那個特殊年代裡的特殊情感
個中的糾結和隱忍、犧牲和成全
還是留個別的觀眾慢慢體會吧
與近年來港片的平均水平相比
本片還是屬於上佳的
值得一看
⑧ 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的觀後感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1:
當我看完《小兵張嘎》這部愛國主義電影時,我被主人公嘎了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嘎子小時生活很苦,但是為了改變人們艱苦的生活,他少年時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嘎子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擊。他聰明的腦袋瓜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嘎子的愛國熱情、幽默、滑稽、可愛、堅強不屈,不達到目的絕對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和嘎子對比,我顯得是那麼渺小。嘎子為完成艱巨的任務而奮不顧身,即使失敗也會堅持不懈地去完成而我失敗就放棄。記得那次學校開展一次「科技小發明」的活動,我當時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師報了名。正當我滿懷信心地開始製作我自己設計的「動力小船」時,卻發現了一個個讓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的問題。如接上電線了電池卻不通電。等我解決了電池的問題後卻發現螺旋槳轉不了了,當我解決螺旋槳的問題卻發現……這一個個問題把我搞得頭暈眼花,頭上金星亂飛,我一氣之下把「動力小船」摔了個稀巴爛。結果認真製作,能持之以恆的同學獲獎了。望著他們勝利的神情我後悔莫及。是啊,有句古話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為何說無難事呢?因為做了,「難」事則轉為「易」事不做則反之。聯系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走下去,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挖根刨底地搞清楚,才能夠為我國的將來出一份力量。
片中嘎子上縣城找一位親戚時,卻發現那位親戚幫鬼子拍照,臉氣得由綠到紅由紅到紫。嘎子剛正不阿而我卻因膽小冤枉他人。記得那是我上四年級時。我剛到家門口,卻發現一個人在開我家的門鎖。我仔細一看,原來他把我家的鎖弄壞了,怎麼也打不開了。他見我回來了,便立即惡狠狠地說:「你要敢把這件事說出去,我便揍死你!」我嚇得連忙點點頭。等我媽回來時卻撒了謊說是樓上小妹妹弄的,為此我還經常為此事感到不安呢。
同學們,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未來的中國屬於我們,我們要發奮學習,像嘎子哥一樣毫無保留地把一切貢獻給我們的祖國。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2:
10月30日,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創建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現在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己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間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希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3:
自從看了電影《地道戰》以後,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靜,因為英雄的形象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地道戰發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為了趕日本鬼子出中國,在每戶人家裡挖了一條通道,這做了陷井,經過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冀中人民終於把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但是,高老忠為敲鍾報警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我覺得冀中人民很聰明,會用各種手段去對付他們,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冀中人發會想到挖地道,家家戶戶連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為歷史,我們現在很少存在戰爭,因為人們不想打仗,他們想有一個溫馨的家,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們小學生,應該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做出貢獻,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選我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