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印度電影觀後感

印度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02 06:48:07

1. 觀印度歌舞電影有感作文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我是不經意中碰到,是中央電視8台的國際藝苑播放的。當時沒有看到故事開始,但是因為從小就喜歡印度電影,所以馬上就喜歡上了。而且當我發現我以前曾經在網上看到了這部電影開始的那一段舞蹈,也有印象,所以就更想看了。結果不出我所料,看到後面就更喜歡了。首先不談這部電影的劇情,僅就電影的音樂和舞蹈來說,整體的流暢性和節奏感非常強,緊合故事的發展,主旋律和插曲密切配合,讓人陶醉在印度那優美的歌舞中了。
但是當時時間比較晚,而且又是分兩次看完,間隔了一個星期,雖然看完了結局,但是由於是電視播放,也不能完全體驗到印度電影的精髓,只是對這部電影的歌舞極有印象,非常喜歡,但也說不出來是怎麼樣的喜歡。第二次看也是湊巧,但也沒看到故事開始,而且這次又是隔開一星期才看完,大致上還是說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歡這部電影什麼
後來中央電視台不再播放了,這使我很遺憾,以後在網上拚命的找,時隔一年才在網上找到,終於下載在電腦上。這使我一次看了三遍,實在喜歡啊。
這部電影故事情節非常簡單,沒有非常扣人心弦的感情高潮和驚險的動作場面,但是它把人間的愛情演繹到了極限,再次把「愛情、忠貞、完美」等定義了一遍,假如你不能達到這樣的愛情,也許你就不是完美致極的愛情了。
電影講述了一個在美國留學的印度年輕人因為表妹結婚而遭受表妹欺騙回到印度,並最終在印度找到自己完美的愛情故事。英俊瀟灑的男主人公叫拉吉,他和做外科醫生的母親在美國生活,他的叔叔是印度有名的服裝商人,為了說服從小沒有父親的拉吉回到印度結婚,叔叔沒少費功夫。這次叔叔的大女兒妮琪要訂婚了,叔叔很希望拉吉回到印度,並准備給他介紹大批的美女供他挑選,然而叔叔和媽媽說服不了拉吉,妮琪耍了個小聰明,馬上就把拉吉騙上了飛機。拉吉在飛機場碰見了故事的女主人公:叔叔公司里年輕漂亮的服裝設計師納姆拉塔。拉吉用了小故事欺騙了納姆拉塔,佔有了她最後的飛機票。妮琪的訂婚儀式上,納姆拉塔遲到了,兩位主人公也因此碰面了。為了爭辯「男人是女人美麗的襯托」的問題,兩位主人公用印度傳統的對唱形式開始了鬥嘴。
在叔叔的安排下,拉吉三次相親,因為沒有家人陪伴,叔叔命令納姆拉塔全程陪襯並實施監督。第一次拉吉顯示了美國式的幽默,把相親的女人嚇跑了。第二次更是離奇的結局,在迪吧里,相親的女孩子因為看見初戀,竟然痛哭起來,為了安慰這個可憐的女孩子,也為了幫助這個女孩子,拉吉和納姆拉塔再次演繹了對唱情歌的優勢,歌舞和挑釁把女孩子送給了她的初戀,愛情的力量第一次在電影中顯現。可是經過這次的相親,拉吉發現自己愛上了天天和他在一起的納姆拉塔,因為她漂亮,有活力,舞蹈歌唱都和自己非常默契,拉吉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她。

2. 天生一對印度版電影觀後感

這次看的是美國的一部電影《天生一對》,,但是我已經深深被劇情吸引了。晚上,在優酷網上找到了這部電影,並且看完了。 喜歡浪漫的人,或許本身不夠浪漫。喜歡那種戲劇性的電影,像《西雅圖不眠》,故事情節曲折並不大,或許在故事沒有結束前就已經知道結果了,但是故事的本身有種美吸引著我,這就是電影所展現出來的魅力所在。 《天生一對》主要講了兩個小女孩,她們在夏令營相識,似乎是天意,她們具有太多相似的地方。後來他們發現,她們倆個就是雙胞胎。在此之前,他們的父母離異,其中一個跟著爸爸,另一個跟著她媽媽生活。她們在此之前從未見面,他們都好想看到自己媽媽和爸爸。她們倆做了個約定,各自回對方的家去找媽媽和爸爸,爭取讓她們的爸媽重逢相聚,......,最終如願以償,一個圓滿的結局。 故事唯美,讓人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但是又讓我想到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不同,她們生活的更加開放,更加無拘無束,流露出一種自然的真情美

3. 印度電影《三個傻瓜》觀後感

[印度電影《三個傻瓜》觀後感]時隔全球首映一年之後,印度電影《三個傻瓜》在中國校園悄然躥紅--完全依靠中國學生觀眾的口口相傳,以及他們在微博、博客、BBS上的力薦:一部印度巨片引起中國人強烈共鳴--請您在歡笑、流淚中觀看、思考、破除執著強力詰問\"壓力教育、應試教育\",感人至深,印度電影《三個傻瓜》觀後感。2011年03月28日中國教育新聞網《三個傻瓜》或曰《三傻大鬧寶萊塢》,一部被極其拙劣、惡俗的片名翻譯耽誤的印度影片。它沒有在中國大陸公映、宣傳,卻依然走紅國內校園。中國學生觀後感言:\"此片在印度之外,恐怕只有中國學生能看懂、共鳴最大!\"時隔全球首映一年之後,印度電影《三個傻瓜》在中國校園悄然躥紅--完全依靠中國學生觀眾的口口相傳,以及他們在微博、博客、BBS上的力薦。看《三個傻瓜》震驚有二:其一,扮演20歲男大學生的,竟然是46歲的\"老男孩\"阿米爾汗--被無數中國學生觀眾譽為印度版吳彥祖、裘德洛、阿姆…我暗喜,好在這不是好萊塢拍的,難以想像布萊德·皮特扮演20歲的大學生。其二,此片在校園里引領的\"三傻熱\",或曰\"阿米爾汗熱\"--教師在課堂上播放、討論它;學生在宿舍里集體觀看;有大四的學生看完感嘆:\"如果早點看到,人生道路或許會與現在不同\";還有人連看三遍,又哭又笑幾近瘋魔,而後又極力向外推薦、轉發…中國、印度的教育緣何因為一部電影有了交集?國內校園對這一交集的注腳是:心有戚戚。\"三傻\"中的帶頭\"傻瓜\"蘭喬同學,向\"死記硬背\"的印度教育發起的一場場\"游擊戰\",以極其精準、似曾相識的畫面,觸到了國內已經畢業、還沒畢業的學子們的笑點、痛點和淚點。生產\"機器\"的學校在美國影評人看來,《三個傻瓜》是《死亡詩社》和《美國派》的合體,深刻又不乏幽默。這只說對了一半。主人公向教育發起一次次\"游擊戰\",瞄準了典型的亞洲學校教育的特點。《三個傻瓜》講述的是印度頂級學府--皇家理工學院的3個\"叛逆學生\":蘭喬和他的兩個室友兼好友法汗、拉具的大學故事。他們稱刻板的校長是\"病毒\",發誓有一天要\"刪除病毒\";稱同級的模範生是\"沉默者\",依靠那些提高記憶力的山寨葯丸,不停地躲在宿舍里背誦\"工程定義\";他們頂撞教師、不把成績當回事,人稱:\"三個傻瓜\"。這是一部理工科氣息濃郁的影片,不僅經典道具\"屁股凳子\"採用的是工程學子熟悉的三原色RGB(紅、綠、藍),連校園里的小狗都取名:\"千位元組\"、\"兆位元組\"。作為帶頭\"傻瓜\",男主角蘭喬一出場就技驚四座。按照學校傳統,新生入學第一晚必須只穿內褲,向高年級學生致敬。來晚的蘭喬趁亂躲進宿舍,遭到高年級學長要挾:\"數到10,要是不出來,就整個學期對著你的門尿尿!\"慌忙中蘭喬心生一計:卸下電燈的電線,繞在尺上,頂端綁個勺子,移到門下。當學長尿在勺子上,觸電…\"鹽水是電的良導體,八年級物理。\"別跟這畫外音太較真,Discovery頻道的\"流言終結者\"曾駁斥過這個導電實驗的可能性。但蘭喬一出場,就以對抗學長的方式,點醒了片中的理工男和熒幕外的觀眾:學知識,就得應用!蘭喬是個叛逆者,他與教育體制的對抗,好像一場場游擊戰,看似稚拙,且工具有限,但火力集中,讓人笑中帶淚。\"什麼是機器?\"當所有人被老師教導得活像一台機器時,蘭喬不是。\"任何能簡化勞動和節約時間的就是機器。天很熱,開一下按鈕,一陣涼風--風扇,是機器;和幾英里遠的朋友通話--電話,是機器;幾秒鍾內進行數百萬次計算--計算機,是機器;我們被機器包圍,從鋼筆尖到褲子拉鏈。\"說話間,蘭喬將褲子拉鏈拉上拉下,以作演示。如此這般,成何體統?白發教授氣得直冒煙。此時,模範生起立。\"機器是由相對運動固定的由相互連接的零件組成的,意味著功和能量的相互轉化…\"這是一個充滿喜感的畫面:一個\"死記硬背\"的典型,卻讓教授兩眼放光,彷彿看到了印度明日的希望。蘭喬的命運是:被教授大罵\"白痴\",逐出教室,觀後感《印度電影《三個傻瓜》觀後感》。但沒走幾步,蘭喬愣愣地看著教授,\"我有東西沒拿。\"\"一種記錄、分析、總結、組織、討論及解釋信息的、有插圖或無插圖的、硬抄或平裝的、加套或不加套的,包含有前言、介紹、目錄表、索引的,用以增長知識、加深理解、提升並教育人類大腦的裝置,該裝置需要視覺、有觸碰的感官形式使用…\"這段對\"書\"的定義,讓國內學子叫絕,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說讓人聽不懂的話,才能考試得第一?但遺憾的是,這就是包括印度在內的亞洲學校教育的特點--以嚴苛的知識記憶為學習的基礎。無處不在的\"爭第一\"刻板教育下的扭曲追求:渴望\"第一\"、而不是渴望\"知識\"。印度人對於本國教育的自我解剖和反省,竟然一下子說到中國學生的心窩里。電影中,帝國理工學院的學生每學期有42門考試!為了考試不掛科,有人拜神,\"發誓如果物理過了,就獻上一個椰子\";有的給奶牛喂草,求\"奶牛女神\"護佑;有的拜眼鏡蛇,供上一品脫的牛奶;還有人索性給菩薩塞錢。\"100元連交通警-察都賄賂不了,何況是神!\"誇張的表演,讓中國孩子覺得似曾相識。\"印度和我們太像了!\"中國學生稱,\"從影片中能找到了我們,任何一個角色都有我的影子。\"電影高度提煉了學生對老師、學校曾有過的怨念。比如,多少老師曾因為所謂的\"成績\",給家長打小報告,離間朋友間的感情;又比如,有多少老師一上課,就要求學生背繞口的定義,考試時必須隻字不差,才能算通過?\"定義\"只是應試教育的象徵,但足矣--電影中有個經典橋段:蘭喬被氣急敗壞的\"病毒\"校長拖上講台,要求其演示\"正確的上課方法\",他用好友的名字\"生造\"了兩個單詞,要在座同學\"下定義\",結果同學們瘋狂翻書,以求成為\"第一個找到答案的人\"。時間一到,自然沒人能找到答案。\"倒退一分鍾,當我提問時,你們對這個新知識感興趣么?你們不感興趣!你們都陷入了可怕的比賽,就要爭第一。就算你是第一,這又有什麼用?你的知識會增長嗎?不會,增長的只有壓力。\"蘭喬說:這里是大學,不是高壓鍋!可是,\"爭第一\"的社幷會氛圍,早已猶如病毒,入侵家庭、學校、企業等社幷會的各個角落。\"在中國的課本上也是如此,為什麼我們從小隻要求背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第一個發明燈泡的人、第一個環游世界的人,第二個、第三個是誰不作要求。這暗含著一個可怕的社幷會價值觀:人們永遠只關心第一名,沒人會記住第二名。而第二名,往往意味著失敗。\"\"三傻\"的異國共振是電影,也是現實。《三個傻瓜》因\"太接近現實\"在印度本土引起爭議,但也是因為它的現實寫照,讓中國校園產生共振。《三個傻瓜》在歐美上映後,立刻橫掃大銀幕。這部長達3小時的影片,上映不到三周,就在全球囊括7500萬美元的票房,而它的拍攝成本僅1000萬美元。當好萊塢影評人將此譽為\"史上最賣座印度電影\",寄希望於\"下一個貧民窟\"的出現時,《三個傻瓜》在印度本土卻引來爭議,一切只因太接近現實!電影中,帝國理工學院的一個學生因承受不了學業壓力而自殺;現實中,電影上映後,一所孟買高中在48小時內,3位學生自殺。印度媒體報道,來自教育的壓力是自殺的主要原因。\"印度學生的自殺率高居世界首位。\"電影中,蘭喬指責\"病毒\"所代表和擁護的教育會殺人,讓國內學子印象深刻。\"大家都認為是喬伊脖子上的繩子殺人。但他過去四年受到的精神壓力呢?工程師是一群聰明的人,但是他們還沒造出測量精神壓力的機器。如果他們可以,人們就會知道:這不是自殺,而是謀殺!\"《三個傻瓜》讓人窺見了印度可怕的學業競爭。帝國理工學院的原型就是印度頂級學府:印度理工學院。關於這所學校,有個出名的段子:一位學生考取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問,\"你們國家的印度理工學院很不錯,為什麼還來這里讀書呢?\"學生答:\"我就是考不上印度理工,才來這里的。\"某種意義上,美國成了印度學生的\"避難所\",當然也是\"夢想地\"。蘭喬對帝國理工學院的學生有個簡單總結:學校批量生產xx,這些xx先學工程、然後去讀MBA、最後在美國當銀行家。學生關心的就是\"考第一\"、\"工作\"、\"移民\",不談科學、發明和創造。諷刺的是,電影的原著者、作家奇坦·巴哈特也曾有這樣的經歷:工程師、MBA、美國銀行工作。\"在我出生後第二天,父母即宣布我要成為工程師,沒人問過我到底想做什麼。\"劇中台詞,也是巴哈特們的內心獨白。印度人看到了教育中的問題,中國校園產生共振。\"如果說這是一部被惡俗片名耽誤的影片,人們很容易在網路排行榜上掠過它,以至於它在首映一年後,姍姍來遲才和我們見面,那麼我希望,不要有更多的青春和理想被電影抨擊的刻板教育耽誤!\"一位中國學子寫下對這部教育悲喜劇的觀後感。〔印度電影《三個傻瓜》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4. 印度電影 含情脈脈的觀後感 大約300~500字 急急急!!!!!

我是文廣哥!還搜,搜毛!!能讓你們搜到我就白混了!趕緊回去好好給我看!

5. 三個白痴 印度影片 觀後感

一所印度有名的理工科高等學府里,三個好朋友蘭喬(Rancho),法蘭(Farhran)和拉杜(Raju)所經歷的種種趣事。蘭喬天資聰穎,卻不喜歡循規蹈矩和照本宣科,他不滿現有的教育體制,經常跟嚴厲而死板教導主任作對,是個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人物。拉杜家裡貧困,全家都寄希望於他以後找個好工作飛黃騰達,以致他精神壓力巨大不得不虔心於神明。法蘭也是家裡唯一的希望,他的父母和無數中國家長一樣省吃儉用把最好的物質條件都讓給了他,卻不知道自己兒子對自己所學的東西絲毫沒有熱情和動力。

三位主角的性格反差形成了第一組對比。蘭喬是一個光輝的存在。其他兩位則不敢放下心中的包袱,心底還是希望能按世俗意義上的標准生活下去。拉杜一度甚至覺得蘭喬是個不切實際滿嘴跑火車的傢伙而不願與他來往。但最終,在蘭喬的指引下,法蘭和拉杜也漸漸走出最初的懦弱膽怯,開始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人生。蘭喬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自己朋友的弱點。法蘭是沒有熱情,把生命消耗在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情上。拉杜是對未來過於畏懼。「如此害怕明天,今天怎麼生活?」

而第二組對比來自外號叫「病毒」的教導主任和三位主人公之間的沖突。「病毒」的理念很簡單,人生就是一場戰斗,每個人都必須全力以赴地隨時幹掉對手,只有第一才有意義,就像人們都知道第一個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卻不知道第二個登上月球的是誰。他對學生冷酷無情,甚至對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樣。在學校里,這種優勝劣汰的達爾文學說是靠成績說話的。像中國孩子所經歷的一樣,分數是判別一切的標志,連照畢業照的位置也要根據排名來安排。特立獨行的蘭喬的出現,成了他眼中的尖刺。這小子大言不慚:「我要教你們如何去教。」「病毒」自然不容許別人這樣蔑視他的權威。

除了「病毒」之外,還有一個不那麼正面的角色「消音器」,他是一個所謂的好學生,玩命的念書,恨不能把所有的公式都記入腦海,甚至不惜買葯來吃,不料此葯的副作用是放悶屁,為此人送外號「消音器」。他秉承了「病毒」的處世哲學,以打倒一切對手為快事。為了考試第一,除了自己拚命之外,還要影響別人,在考試前夜把playboy塞到其他同學的寢室里。他和「病毒」是天然的同盟,自然也被蘭喬等人所憎惡,從而組成了影片的第三組對比。

電影的一開始,是畢業多年之後,法蘭,拉杜和「消音器」一起去找蘭喬。畢業伊始,他們就斷了聯系。法蘭和拉杜是急著和好友相聚,而「消音器」是為了炫耀自己美國的豪宅和跑車,以此來證明他的活法才是最正確最光明的。尋找的過程一波三折,再加上不斷穿插他們校園里發生的往事,構成了影片的主體架構。

這部電影在商業上是極為成功的。人物鮮活,細節豐滿,各種伏筆天衣無縫。盡管幾個橋段有些似曾相識,但絕不突兀,和故事走向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很少有這樣的一部片子能讓人看得全情投入,完全進入了影片的情境中,跟著主角們一起經歷喜怒哀樂,手舞足蹈而不自知。

在觀影過程中,我經歷了若干次的情感變化。先是欣賞蘭喬的活潑機智,蔑視權威,接著又漸漸對他嚷嚷的「為自己活著」,「做你所喜歡的」之類口號不以為然。因為這種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很容易流於空洞的說教。每個人都會這么去說,但每個人都不會這么去做。那個叫「現實」的可怕怪物會輕易地把我們變成口是心非的傢伙,靠著自我欺騙過活。但隨著故事情節的深入,我又慢慢修正了自己的想法,蘭喬確實在踐行自己的信念。他的道理不是蒼白的,而是有很充實的行動作為根基,這也使得他周圍的人能被深深地感召。到了影片最後,我甚至都忘了這是一部皆大歡喜為標准結局的印度電影,而為他暗暗捏了一把汗。理由很簡單,理想主義者被現實擊垮是一件非常杯具的事情。

理想主義的勝利總是因為稀有而令人激動。因為我們都知道,在現實中,理想最容易被拿來作點綴,而一旦遇上抉擇,最容易犧牲的也是理想,與社會同化的過程往往也是理想破滅的過程。盡管我們不願意承認,在現實中,還是「消音器」這樣的人往往成為標準定義的成功者,他們的成功可以復制,也不斷會有新的模仿者前赴後繼。而一個人的理想太過純粹,往往會遁入虛無。

6. 《印度英語》電影觀後感用英文寫80字

。dndndj

7. 印度電影《黑色的風采》觀後感300字

還記得海倫·凱勒的故事嗎?海倫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她自強不息,克服巨大的困難讀完大學。海倫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致力於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益和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還記得我們在中學的英文課本這個的情節嗎:海倫小時候玩水時,她的老師不斷地在她手上寫著「Water」,那一瞬間,世界在海倫面前打開了窗戶。 

而《Black》則有「抄襲」嫌疑,因為它講述了幾乎相同的故事,甚至連「Water」的細節都相同。有所差異的是:背景換成了生活在印度的盎格魯移民家庭,女孩換作了米歇爾(Rani Mukherjee扮演),老師換成了德布拉(Amitabh Bachchan,大B扮演)。此外,本片也增添了這樣的感人情節,當成人的米歇爾得知德布拉因患有老年痴呆症而失去記憶後,毅然擔負起教導德布拉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的重任,就像德布拉在這幾十年所的一樣——

這樣的文字,顯然並不能說明影片的精髓!影片里的孤寂、窒息、堅強、愛,這些元素本身,更多地,需要我們的全心地投入才能深刻地感受到。

因為是表現殘疾人的生活的,所以本片並沒有採用傳統的載歌載舞的鮮艷色調。整部電影的色調都顯得昏暗,壓抑感貫穿始終難以消除。

也正是這種色調,使得影片看起來是如此的動人心魄:無論是用來表現米歇爾的「黑暗」的世界;還是主角的種種努力,去體驗在我們看來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將單詞「水」和實物相連,理解「媽媽」、「光明」的含義,感受雪花的冷暖,認識到「Black」不僅僅是黑暗,更是成功者的戰袍(指畢業裝);或者是表達長大成人的米歇爾對愛情的嚮往:在妹妹成婚後,她穿起了鮮艷的紅色衣服,(還記得《辛德勒名單》中的小女孩的一抹紅色嗎?)……

忍不住會多想些:為什麼這部影片會讓我們感動?毫無疑問,少不了主角的努力和堅強,然而從另一個角度想想:是否也是因為這樣的「成功」例子,在現實中太少了?!

現實生活中,肢體殘缺的人,一旦做出一番事業,都會讓我們深受鼓舞:殘奧會、張海迪、千手觀音、霍金,莫不如是;但在更深入想想:像本片這樣失去了認知和表達能力的人,又能有幾個我們所能耳熟能詳的?——也許更多地等待他們的,並不是「看見」光明,更多地是走向沉淪。

從這個意義上講,米歇爾真得是幸運的——富裕的家庭、偉大的母愛、(因自己的幼女死亡而將愛轉移到米歇爾身上的)有能力的老師,這一切,使得她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為以後的「奇跡」創造了基礎!

而,作為正常人,我們的這些愛,又會去到哪裡,是否真得永無止境?

也許,盡可能地不違背良心,盡可能地關心家人和周邊,能做到這個程度,足矣! 這也算是《黑色的風采》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吧!

8. 電影《印度超人》觀後感2000字

延續了印度英雄羅希的故事:羅希得到外星人所賦予的超能力與智慧後,邂逅了一位美麗女子並生下兒子克里許那。然而因為一場交通意外,克里許那失去了雙親,和祖母相依為命。
當克里許那長大成人後,他發現自己除了從父親身上遺傳了俊俏臉龐外,竟同時擁有超能力,而這種力量將會改變他的一生。一次偶遇,克里許那愛上從新加坡來的少女琵莉亞,其後琵莉亞回國,克里許那傷心不已,祖母便建議他到新加坡去追尋自己的真愛。
一晚,克里許那與琵莉亞去欣賞一個馬戲團表演,卻發生了大火,堵住了所有的出口,把觀眾和馬戲團團員都困在帳棚里。絕望的觀眾在火場中只能期待渺茫的奇跡。此時,克里許那馬上化身為奇魔俠並發揮了他強大的力量,拯救了所有在場的人。
經此一役,克里許那領悟到他強大力量的背後,背負著保護大眾的宿命,而這個宿命的最終任務,就是對抗邪惡博士,阻止他控制世界的駭人計劃……

9. 幻影2015印度電影觀後感英語

幻影2015印度電影觀後感英文版,見附件。

如果看不到附件,請用電腦訪問。


10. 印度電影《紐約》的觀後感,500字,各位大神幫幫忙~

前半個小時,我以為是山寨版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警察還是那個警察,只是身份從孟買的警官變成了FBI,一開始還是莫名其妙的抓捕和審問,只是地點從孟買街頭的警察局變成了聯邦調查局。

一小時十五分,我以為是和《浪潮》一樣,養成計劃是無辜人向某份子的轉變。

一小時十五分,終於看到了電影的高潮,意料之外的結果,爛俗一點說,只是一部關於和平主題的電影,盡管看的時候心裡不斷和其他電影做比較,我承認最後我還是熱淚盈眶,最後的兩個眼神,是望向哪裡?

不得不提的是電影的原聲,同樣是印度風格的音樂,和《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樣,不同在於,這部電影的音樂更佔主角地位,就像大部分的寶萊塢電影,音樂傳達了更多的思想和話語,而《貧》僅僅只是作為電影的一個點綴。但是從商業化的風格上來說,《貧》的音樂更本土化更原始,《紐約》的音樂則結合了大量的流行音樂因素,畢竟,一個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在印度本地,而另一個是在美國紐約,都一樣很棒。

其他的,關於和平主題也好,關於演技也好,關於劇情也好,不需要多提,這樣的東西,一向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最後一句,女主角很漂亮,哇咔咔···

閱讀全文

與印度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演員無戲 瀏覽:289
鄭爽絲綢之路電影節 瀏覽:574
活在當下電影圖片 瀏覽:888
有免費的網站可以看電影嗎 瀏覽:418
一部電影兒媳割肉給婆婆治病 瀏覽:606
一部蠶仙的老電影的名字 瀏覽:344
愛情電影女主以為得絕症 瀏覽:451
泰劇虐戀電影愛情 瀏覽:152
庫庫魯電影院 瀏覽:34
蛇魔女第一集泰國版電影 瀏覽:518
美國一部愛上保姆的電影 瀏覽:415
看英語電影翻譯 瀏覽:9
有一部香港電影一群喪屍 瀏覽:54
電影院有自助取票機嗎 瀏覽:871
色的日本動畫片大全電影 瀏覽:739
電影慎重講的什麼 瀏覽:711
英文電影精彩片斷台詞 瀏覽:531
肖戰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瀏覽:294
一部電影女主為了保護男主 瀏覽:360
英語電影雙語字幕老人與海 瀏覽: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