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飄》讀後感1200字
[《飄》讀後感1200字]《飄》讀後感 讀後感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發表過的惟一小說就是這部《飄》 ,《飄》讀後感1200字。小說 1936 年問世以來, 一出版便成了美國小說中最暢銷的作品,一直暢銷不衰,不僅在美國,而且在全世界都受到 廣大讀者的喜愛。 現已公認是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愛情小說中的絕佳作品。 其改編的電 影也成了美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飄》描述了亂世中佳人的命運,飄然而逝的美國南方文化,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深受 美國南北戰爭的影響。戰爭改變了女人們,她們在戰火和硝煙中守護著自己的土地, 她們 勇敢,堅強,不屈服,因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其中就有女主人公郝思嘉。 出身於種植園主家庭的她年輕漂亮。 但她從小就是一個與眾 不同的女孩, 對南方上流社會那些條條框框有著天生的反感。 她認准了自己的目標就會不顧 一切的去實現它。 在郝思嘉身上, 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傳統與反傳統的沖突在她身上的體現。 一方面,她受不了母親責備的目光,所以,她在母親面前總是擺出最好的面孔,行動也最規 矩;另一方面,她似乎每日在學習禮貌,但骨子裡卻什麼也沒有學到,她在與父親相互默契 的配合中,抵抗著來自母親的道德統治。 母親的溫言軟語,加上家中老嬤嬤的嘮叨,完整地構成了傳統道德秩序的統治;為了對 抗這個統治,她表現出強烈的叛逆。 這是女兒對母親的叛逆。這是新女性對舊道德傳統的叛逆。 在與妹妹的勝利的爭奪中, 在與母親隱蔽的爭奪與對抗中, 她形成了帶有絕對性質的對 同性的強烈排斥。她沒有任何女友,她認為一切女人都追求同一個目標──男人,因而都是 她的敵人,其中當然包括她的妹妹。 她勇敢堅強,樂觀向上,對生活頑強抗爭,從不屈服。 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郝思嘉的個性以及她的愛情故事。 她的愛情不是充滿詩意和浪漫 情調的那一種,而是現實的和功利的。 郝思嘉性格中有的的卑鄙、殘忍甚至陰險。16 歲情場失意後,在她所傾慕之人與情敵 的婚禮上引誘了情敵的弟弟並迅速與其結婚。她的驕傲、貪婪、虛榮,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 段,在後面的劇情中一一展現。她渴望愛情,不顧一切世俗觀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但 當感情和現實利益相沖突時, 她毅然將經濟需求放在了首位。 為了 300 塊陶樂的租金在向白 瑞德騙錢被識破而未果後, 又故伎重演引誘甚至還是她妹妹未婚夫的干癟老頭弗萊, 就只因 為這個干癟老頭有一個小小的木材廠,能夠提供她 300 塊。平心而論我也有點同情郝思嘉,對於其「不擇手段」式的「自私鑽營」,或許那些是她 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 之計,都是為了生存。不過靜靜想想也確實如此,在郝思嘉所處的那個 動盪變革的時代,一個弱女子根本無法養活一個家庭、一幫朋友也保不住父親留下的陶樂。 郝思嘉通過用斤斤計較的賺來的錢,通過各種「殘酷手段」,換得了自己的新生,換得了朋 友家族的新生。 第一任丈夫的死沒有給郝思嘉帶來痛苦,她沒有假惺惺表現出痛苦,因為她不愛他,沒 有辦法痛苦,這在人們的眼中可能是沒心沒肺的表現,但這個就是郝思嘉的真實感覺。戰爭 中渴望回到父母身邊,但一切都是美好的幻想時,郝思嘉沒有倒下,反而堅強地擔起家庭的 重任,其中的困難是可以的看得到了,用生活行動詮釋的堅強比言論的堅強更具有對比性,讀後感《《飄》讀後感1200字》。 在生活最艱苦的時候對上帝許下誓言, 雖然她對誓言證實的途徑讓道德的人們不齒, 但這是 郝思嘉的本能作出的反應,沒有添加任何掩飾。女兒的猝死,玫蘭妮的死,瑞德的離開,在 一般人可能會崩潰,郝思嘉表現的是明天一切都會好起來,雖然電影要表述的是諷剌,但這 是郝思嘉樂觀性格的體現。 另一方面,郝思嘉對待媚蘭也是很好的,是極盡關愛的。可能這其中是出於對衛希禮的 愛而愛屋及烏,但到了後來則完全不是。這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女人,卻達成了一生一世的 友誼,實在是一種奇跡。 雖然《飄》只是小說,但是通過讀《飄》,我也對美國的南北戰爭也有了更進一步的了 解。從歷史角度判斷,北方戰勝南方,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但是通過讀 《飄》後,我們能看到從道德判斷來看,南方奴隸制中也有溫情也有情誼,北方對南方進行 的戰爭從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侵略, 摧毀著南方的秩序和關系, 在某些方面反而激化了白人 和黑人的種族沖突。 讀完了整本書,我也摘出了自己最喜愛的兩句話: 「美貌並不能使人高尚,衣著也不能使人尊貴。」——警告貪慕虛榮的人。 「我向來不是那樣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些碎片,把它們黏合在一起,然後對自己說 這個修補好了的東西跟新的一模一樣。 一樣東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寧願記住它最好時 的模樣,而不想把它修補好,然後終生看著那些碎了的地方。」雪豹,一部方顯中國男兒勇往直前,敢於面對犧牲的抗日大片。1937年,日本侵略者來到了我們祖國,侵佔土地,殺人滅口,欺負老百姓,八路軍、國民黨奮力殺死小日本。劇中的周衛國,在戰場上是一名出色優秀的指揮官,在戰場下,他是一個重感情,堅強勇敢的好男兒。周衛國上大學時,報考了中央軍校,而他在中央軍校優秀的成績讓德國的人民非常欣賞,所以去德國留學,在德國的日子裡,他認識了一名叫「竹下俊」的日本人,德國的軍官曾把他們二人稱作最優秀的軍人。竹下俊教周衛國日語和劍道,但在中日宣戰後,周衛國說:「中國有割袍斷義之說,今**我隨即劃地絕交。」周衛國回國了,他的軍官讓他帶領部隊攻打南京的小日本。南京淪陷後,本想救出自己的未婚妻,沒想到未婚妻遭到日本人的欺負,在他的眼皮下自殺了,自己也被日本人打中了心臟。遭受愛情打擊的他,心裡的痛苦無人知曉。後來他加入了清風寨,當了二當家,加入了八路軍,當了副排長,隨後當了團長。在一次戰斗中,周衛國為了掩護大家,胳膊被炸傷,手中彈。清風寨大當家朱子明只好抓到鬼子軍醫為兄弟治傷,鬼子軍醫說必須要截肢,從此,周衛國失去了一隻胳膊。大結局時,感動讓我最深的是周衛國和竹下俊在戰場上戰斗,竹下俊驚人斷臂,他是一個真正的日本軍人!很多人犧牲了,他們雖然死了,但在我們的心裡活著!雪豹觀後感(2):看電視劇,我很少評說什麼假不假的。只要情節好,我願意一起激動一起流淚一起感動。雪豹這部電視劇,讓我真的感動很久,尤其是那個教周衛國日語和劍道的日本人,以及最後他們之間的對決。感動著,如果要是真的有這樣的日本人,我要向他致敬。他說,從中國的歷史就能看出,無論元朝還是清朝,最後都被融入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中去,日本最終要失敗。讓我體味很久。教周衛國劍術和日本話的時候,他說,你要了解你的敵人。感動著,正直,善良,純粹的日本人。我懷著激動的心情看完電視劇。真的是一部值得推薦的電視劇。希望大家多留意的是情節,而不是什麼假不假的事情。只要能讓我們感動的事情就可以了。 〔《飄》讀後感1200字〕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⑵ 電影《飄》的觀後感不少於1400
一切彷彿是註定的。
前不久重看電影《亂世佳人》,心中再次升起這句話。
電影結尾,白瑞德離開了斯佳麗,要返回老家去尋找「美好的事物」,斯佳麗沖出去想找回白瑞德。
然而,等她沖到了院子里,有那麼一刻,她呆住了,因為此時的情景,曾一次次出現在她的夢里。那個夢,她對白瑞德說過:「我在迷霧中尋找什麼,可誰也找不到。」
優秀的小說,總是容易讀到宿命論的味道。然而,假若有命,命由誰定?
1993年的暑假,我剛讀大一,本來很怵英文的我花了整整一個暑假讀英文版的《亂世佳人》,很多地方似懂非懂,但還是被吸引,於是暑假結束後又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讀了中文的《亂世佳人》。
那時,還不懂得這部小說中隱含著的自傳的味道,對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在小說中製造的宿命論頗有點瞧不起,甚至不自覺中將這部小說列入了二流小說之列。
但16年後再看電影《亂世佳人》,理解力已完全不同,寥寥幾個細節,已然明白,這的確像是命中註定,問題只是,命是什麼。
電影一開始,斯佳麗的父親騎著馬在庄園中飛奔,宿命已開始。
那一瞬間,我似乎全然明白了這個著名的故事中的一切道理。斯佳麗的父親是頗有點粗魯但頑強的愛爾蘭人。那麼,白瑞德呢,不也正是桀驁不遜而又堅強的男人?再看看艾什利,他恰恰相反,是溫文爾雅的英國紳士一般的男子。
由此,立即便可以明白,斯佳麗為什麼迷戀艾什利。因為,艾什利和她的爸爸是完全相反的男子。
套用我的理論,可以說,因為對自己的父親有不滿的地方,所以斯佳麗頭腦中發展出了一個「理想父親」的原型,而這也是她長大後的「理想男人」的原型所在。父親是粗魯的,而她理想中的白馬王子就是儒雅的。
斯佳麗最終明白,她並不愛艾什利,她發現艾什利是一個柔弱的男子,缺乏生命力。這時她也明白,她愛的還是白瑞德,這個總是諷刺她、戲弄她而又將她照顧得無微不至同時又具有剽悍的生命力的男人。
不過,在我看來,「她不愛艾什利」,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只怕無論如何醒悟,像艾什利這樣的男人,仍然會對斯佳麗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因為靠近這樣的男子,會讓她覺得,她的生命似乎圓滿了。
但更進一步講,她並不能真正和艾什利生活在一起。因為,其實她從來沒有學會和這樣的男子相處,她學會的,就是如何和白瑞德,也即父親這樣的男人相處,她可以和他們一樣粗魯無禮,一樣殘忍無情,但又在這種前提之下找到相互欣賞和共處的方法。
然而,到底該如何和艾什利相處呢?斯佳麗並不知道,她其實也從來沒有看清楚過艾什利的真實存在。艾什利的太太梅蘭妮,一開始就知道艾什利的真實的樣子,並尊重和愛他的真實,但斯佳麗不同,她是喜歡他的溫文爾雅,但她是否喜歡他沒有生命力呢?她是否能接受,艾什利其實根本無法依靠呢?
所以,盡管斯佳麗迷戀艾什利,但假若真和他生活在一起的話,她會很快失望並不能忍受。那時,她才會懷念像父親那樣的男人的好。
與此相反的是,盡管她意識上一直討厭白瑞德,但他們其實是天作之合,他們都知道如何刺激對方,如果挑逗彼此,同時又如何相處,這種相處中有著許許多多的默契,這種默契不需要再學習,因為她早已在和父親的相處中學到了。當然,相當一部分的學習要歸功於她的黑人奶媽瑪格麗特。
類似的故事,我在我的周圍也屢屢發現,很多人憧憬某類異性,但當對方真要接受自己時,他們卻開始莫名其妙地退縮,而最終選擇了一個自己貌似不喜歡的異性。接下來,他們和配偶在婚姻中不斷戰爭,同時也不斷思念那夢中情人的美好。但這永遠是水中花鏡中月,他們並不敢真正接近,那會令幻想破滅。
這不只是斯佳麗的宿命,這也是故事中白瑞德、艾什利和梅蘭妮的宿命。
斯佳麗迷戀艾什利,是因為艾什利與自己的父親正好相反。這個道理也可以用在梅蘭妮對斯佳麗的喜愛上——她之所以那麼喜愛斯佳麗,是因為斯佳麗和她完全相反。是的,斯佳麗有些殘忍,有些為所欲為,而她卻是無比善良,極其善解人意。
但是,在似乎完全美好的梅蘭妮心中,是否藏著一個渴望,一個想做斯佳麗那樣為所欲為又無拘無束的女子的渴望呢?
人性是矛盾的,這導致我們有時候看上去在某一方面很極端,例如梅蘭妮的善良就達到了一種極致。但人性又是渴望圓融和平衡的,若只有某一個極致,一個人就會失去平衡,所以在這一方面達到極致的人,會和在相反的那一方面達到極致的人莫名其妙地糾纏在一起。所以,梅蘭妮會喜歡斯佳麗,這可以從她第一次見到斯佳麗時找到答案,當時她由衷贊嘆說,斯佳麗,我多麼喜歡你的活力。
艾什利也一樣,他和他生命中最愛的女人,都是儒雅而柔弱的,那麼,斯佳麗又如何不對他構成致命的誘惑呢?但他是那麼善良,而他又是那麼離不開梅蘭妮,所以他最多隻能是和斯佳麗有一吻。
那一吻產生後,梅蘭妮對斯佳麗似乎沒有任何嫉恨。表面上,她說,她相信艾什利和斯佳麗,深層中,是不是她對斯佳麗也有一種渴望?
同樣的,我們會看到,白瑞德對梅蘭妮無比敬重,稱梅蘭妮是他遇見的「唯一真正的好人」。這樣一個「唯一真正的好人」,會平衡他和斯佳麗為所欲為的世界。
其實,可以推測,白瑞德的媽媽,要麼像斯佳麗,要麼像梅蘭妮,而且像斯佳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看起來,他的宿命,是他成年後和斯佳麗的糾纏,但這種宿命,首先是他和他的媽媽的命運的糾纏。
並且,白瑞德和斯佳麗的命運,從他們第一次相遇就可以看到,這將是一個悲劇。
這是由他們的互動方式所決定的。白瑞德很會刺激斯佳麗,他說,我知道你是什麼樣的女人,你別玩游戲了,你和我一樣自私,我們是一夥的。然而,他又說,我願意寵愛你這樣的女人。
這都是真的,電影和小說中我們看到,白瑞德甘願為斯佳麗付出一切。
但這都只是他內心的一部分。他內心中藏著的另一個答案是,像你這樣的女人,假若我為你付出了一切,你能不能真正愛上我呢?
這是一個沒有完成的願望。他首先在媽媽那裡玩過,假若他的媽媽像斯佳麗一樣自私任性、為所欲為而且有點殘忍,那麼這個願望不可能會實現。
未被完成的願望是一個詛咒,所以他不甘心,所以,等他長大後,他要再找一個像媽媽那樣的女子,再玩一回類似的游戲,希望這次能實現這個沒有完成的願望。
這次,從根本上講,他是完成了的,因為斯佳麗最後明白,她愛的不是艾什利而是白瑞德。
但是,無論梅蘭妮如何澄清,白瑞德是不回相信的,他還是相信,她更愛艾什利多一些。
這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或許白瑞德在艾什利這種男人面前是自卑的。他原來的家庭中,有這樣一個男人嗎,譬如父親或兄弟?在與這個男人競爭媽媽的愛時,他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假若是失敗的,那麼在白瑞德看來,這是宿命的重演。
其實,這也是他的追求。當他從歐洲回來,見到斯佳麗的第一句話,就充滿嘲諷,結果,令本來想向他表達滿腹愛意的斯佳麗立即變成了一個刺蝟,他們又一次開始相互傷害,玩起了這種他們不需要學習的游戲。
最後,完全美好的梅蘭妮死了,她盡管虛弱,但她卻是能平衡這四個人的中堅力量,沒有了她,這個錯綜復雜的關系立即崩潰了。
所以,白瑞德才說,他要離開斯佳麗回到家鄉,去尋找美好。梅蘭妮是一個美好,那麼,他家鄉的美好又是誰?他的尋找將要遭遇的,會不會和斯佳麗一樣是一團迷霧?
《亂世佳人》的小說和電影都成了傳奇,感動了無數人,那是不是因為,我們都生活在這種宿命中?我們斟不破自己人生的那團迷霧。
其實,《亂世佳人》也是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的自傳。小時候,她是梅蘭妮一樣的善解人意的女子,成年後,她變成了斯佳麗。她的第一任丈夫是艾什利一樣的男子,而第二任丈夫則像白瑞德,並且名字也叫瑞德。
並且,她預言自己會死於車禍,而後來果真死於車禍。但車禍到底是偶然發生的,還是她所追求的呢?
假若瑪格麗特·米切爾有現代小說之父卡夫卡的風格,相信她的小說就不只是靠故事打動人,也會多很多哲學式的思考,宿命論會濃厚很多。
這種哲學式的思考,我常常看到,其實不過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拔高,或者說是一種逃避。
一個男子對我說,他有一種很深的信仰,他覺得一切都是註定了的,無論他怎麼掙扎,結局都不會改變。
聽起來很哲學,聽起來很宿命,而假若辯論起來,他也極有說服力。但我知道,根本在於,他的父母控制慾望極強,一切都幫他安排好了,他只能接受而不能反抗。
⑶ 《亂世佳人》(飄)的讀後感
《飄》的主人公Scarlette(斯佳麗)是一個性格復雜的人物——她給人的印象很好:勤勞、直率、有責任感;而她的風一般的善變性格,正如本書題目「隨風而行」一樣。她之所以有3次坎坷的婚姻,只因她復雜多變的性格。因而,在我讀到這部小說的時候,我不僅沒有因所謂斯佳麗的「叛逆精神,自強不息」所感動,反而為她漂泊不定的生活,失去所有而仍不知真愛在何方的性格悲劇感到遺憾。畢竟,書的結尾這樣寫道:
她具有她的家族那種不承認失敗的精神,即使失敗就擺在眼前。如今就憑這種精神,她把下巴高高翹起。她能夠讓瑞德回來。她知道她能夠。世界上沒有哪個男人她無法得到,只要她下定決心就是了。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作者的這句話給了一代又一代人精神的洗禮,給人以自強不息的精神。而在我看來,「沒有哪個男人無法得」並不能表明她的成功,反而是揭露了她的不擇手段。為了金錢,她可以出賣自己的幸福;而為了自己的幸福,她可以出賣自己妹妹的幸福,出賣他人的幸福,製造出一切她所能製造的假象。可最終,她也不會再獲得什麼真正的愛情。可是斯佳麗,她認為她控制住了那個男人,她認為她沒有失敗,仍然期待著明天——不是充滿自信,而是茫然的期待。這種自私、虛偽的性格,決定了斯佳麗到了故事的最後都沒有一個圓滿的歸宿。
我認為這是一部由於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引發的一個過程坎坷而結局悲凄的故事。然而字里行間也能體現出斯佳麗是一個善良的人,有著「三大精神」。那時她頂多也不過是個二十來歲的小姑娘,本應是個在母親懷里撒嬌的小姑娘。可是面對如此巨大的困難,她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勇敢挑起家裡的重擔,與命運抗爭。這好像成為了她讓自己的妹妹終身失去幸福,讓自己可以去欺騙和隱瞞他人,以至於讓自己的幸福之路多次夭折的「借口」?面對這樣的家庭窘境,事情難道真的就沒有更好的解決的辦法么?
這樣說來,斯佳麗在庄園里辛苦勞作和遭受的一切不幸,只是斯佳麗愛情悲劇的陪襯而已;斯佳麗的人物性格必然成為這部偉大的愛情故事的核心。
所以,最終,還是這故事自始至終的悲慘引發了人們對主人公的同情和對其性格的深深思考。她的性格多麼真實,彷彿這個人就存在於我們身邊——
其實,善變、自私、虛偽,這些性格的弱點也是人人都有,彷彿一個柵欄,阻擋我們奔向事業的成功、生活的幸福。《飄》借愛情的題材,寫了每一個人因為自己的性格弱點而遇到的窘境。「新的一天」固然是好,然而總是期盼「新的一天」,總期待有別的愛情能夠收獲,而不想清楚自己做錯了什麼,抱著所謂的希望和信心就去尋找渺茫的機會,斯佳麗怎能獲得她的幸福?也許她只能活在所謂的庄園的夢中了。
所以,我們不妨站在斯佳麗這位主人公的視角,遍歷整個故事,你會對「一個人如何挑戰自己的人性的弱點而最終成功」的話題有自己的思考。如果站在白瑞得等主要人物的角度上看,你會感覺到:性格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這本書也激勵著我,也激勵著大家,改變自己的性格,盡力克服性格上的弱點,而不要懷揣著實為「茫然」和「試一試心理」的「自信」,在老路上重蹈覆轍。只有勇於面對自己的性格缺陷,努力實現新的自我,明天才真正是「新的一天」!
⑷ 電影《飄》觀後感
[電影《飄》觀後感]
註:飄的價值和經典並不在於其中的戰爭場面,但是我對其中的戰爭場面感觸很深,因此就以戰爭為我的觀後感的主題了,電影《飄》觀後感。
戰爭是社會和階級的產物,是歷史發展的產物,自從有了社會,階級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伴隨之而來的戰爭也就誕生了。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也是政治的保障,它是一種流血的政治,更是對人類文明的踐踏。
戰爭是一個不容我們每個人忽視和游戲的問題,它關乎著我們每時每刻的生活,雖然我們目前覺得我們是處在很平靜的時代,但是這並不代表戰爭就不存在,縱觀當今世界形勢,整個世界還是不太平的,有很多很多地方到現在還在燃燒著戰火,還在有人不斷的流血犧牲。因此我們不能因為暫時的和平而忘記戰爭的存在。
電影中的那一幕幕戰爭的慘象令人不忍目睹,對那些領導者而言,戰爭或許只是一個號令而已,發出一個號令,戰爭就爆發了,若是把那個命令憋在嘴裡,就能避免一場戰爭的發生。可是真正受傷害的是誰呢?真正受傷害的是那些無辜的士兵,本來環境是和平的,也並沒有外敵入侵,他們本來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快快樂樂、倖幸福福的生活,可是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上級有命令,他們不得不去做無辜的犧牲,就像電影中那些南方人一樣,他們的上層統治者高大傲慢,目中無人,自以為實力很強,因此天天渴望爆發戰爭,渴望去征服別人,當戰爭爆發時,他們是多麼的高興啊,可是他們可曾知道他們的慾望是建立在士兵們流血犧牲的基礎之上,是用累累白骨換來的,觀後感《電影《飄》觀後感》。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兵者,國之大事也,戰爭作為人類歷史上的一種特殊現象,自從混跡人類社會生活中來,隨著星移斗轉,幾經滄桑,至今已達數千年,源遠流長。但是,戰爭又是殘酷的東西,戰場上,血滔滔,火灼灼,狂虐吞噬千萬生靈,將億萬財富瞬間化為灰燼。
翻開人類戰爭史的每一頁,都清清楚楚的告訴我們,最先發動戰爭的一方,總是最希望從戰爭中獲利的一方。
任何首先無理挑起戰爭的人是可惡的,任何渴望和期盼戰爭比企圖從戰爭中獲利,借用戰爭之際發戰爭橫財的人是卑鄙的,因為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人,他們都是企圖通過戰爭這種手段獲得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就像電影中的德園一樣,本來是很平靜的,很充滿活力的一個地方,其背後卻存在著重重危機,因為其中的每個人都對戰爭充滿渴望,他們傲慢,他們鄙視北方人,然而事實卻是最好的見證者,也是最具說服力的,驕兵必敗,蠻橫的南方人最終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和報應。
孟子說過,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居安思危是一個人的生存之本,也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生存之基,一個名族最可悲的是安於現狀,沒有前瞻性,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沒有創新性。
我對戰爭的另外一些認識是:戰爭是不以我們個人的一直為轉移的,一個人的力量很單薄,無法阻止一場戰爭的爆發,他作為政治的附庸物是時刻存在的,正如電影《辣手神探》中的一位走私軍火的黑幫老大尊尼說的一句話————世界上什麼東西都會停止,只有戰爭永遠不會停止,也永遠不會消失。這句話真是太精闢了,一語道出了一個存在了很久的真理。縱觀世界大歷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雖然沒有爆發全球性的大戰,但是小的戰爭卻連綿不斷。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但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發對戰爭,那戰爭爆發的幾率將會很小很小,阻止戰爭的爆發,避免戰爭是我們每個人需共同做出努力的,只要我們每個人共同一條心,這個世界將會保持和平。
但願「試看將來之環球,必是和平的世界」能夠真正成為現實
〔電影《飄》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⑸ 《飄》的讀後感。
《飄》的愛情永不隨風飄
我覺得《飄》的最大魅力在於深刻描述了男女之間因為情感的錯位而產生的一種扣人心弦、揪心抓狂式的感受。每每男女主人公一而再再而三地錯過彼此的那種情景出現就特別想罵他們傻,其中最令人心裡堵著的地方就是小說的結尾,一方幡然醒悟,而另一方卻去意已決。也許每個看到這里的人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要懂得珍惜真正愛你的人。而這恰恰最能夠直抵自己對待情感的態度和狀況。每一個人都渴望愛情,你愛著一個人,你是多麼的希望他/她懂得珍惜,對不對?另外一個人在愛著你,他/她同樣也希望你懂得珍惜,難道不是嗎?如果你和對方的愛出現了錯位,那麼作為第一種情形,你會向他/她推薦,看一下《飄》,甚至還特別想把最後那個章節翻給他/她看:珍惜我吧,再不珍惜,我可要走了哦
如果是第二種情形,他/她就會向你推薦,看一下《Gone with the wind》,而且也是多麼想把最後那個章節翻給你看。因此,在我看來,天底下的愛情就可以歸結為N個錯位的情愛交流,只有真正找到彼此相愛的人的時候,才能夠使得雙方的位置准確而且才能奏出美妙的愛情之歌。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彼此相愛的人、真正值得廝守一生的人呢?並不是所有你愛的人,也並不是所有愛你的人都值得真正的珍惜並與之結合。愛斯佳麗的人何其多啊?但是真正值得她依靠和相守的卻只有瑞特一個,但她卻不那麼懂得珍惜,而斯佳麗一直愛著的、眷戀著的那個阿希里卻並不適合她。於是,我們遇到幾乎人人都會有的困境:面對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我們該怎麼選擇呢?
有這么一句話:聰明的女人會嫁給愛她的男人,而愚蠢的女人才會嫁給她愛的男人。在理論上,這是非常經典的判斷。而事實,在戀愛里,沒有誰是聰明的,其實全都是傻瓜。在愛情里,只有運氣好的傻瓜和運氣糟糕的笨蛋而已。一個傻瓜愛上了一個笨蛋,卻居然發現這個笨蛋也是愛著自己,這簡直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對——笨蛋配傻瓜,當然他們是幸福的。
而在《飄》里,像瑞特這樣在愛情上表現得極端聰明游刃有餘的成熟男人,換一個角度看,他其實是個大笨蛋(斯佳麗就更不用說了),為了這么一個女人真心付出但是一直都沒有能獲得她內心多年來像對待阿希里一樣的愛。但是面對愛情,我們還能說什麼呢?愛情的奧秘,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每個人,只要你用心經營,同樣會有一曲自己的愛情之歌,希望它少些哀怨和憂愁,多一些歡樂與幸福。
恢弘悲壯的南北戰爭都只是成了愛情故事的大背景而已,其中令人盪氣回腸、哀怨曲折的愛情啊~並不會隨著老南方的遠去而GONE WITH THE WIND~
前不久剛看好了<飄>,好不容易從圖書館搶來的,因為一個版本只有一套,害我老是圖書館門沒開就去排隊了,嘿嘿,足見還是挺不錯的一本書.
總的來說么,看<飄>就好象是看電影一樣,很是能吊人胃口.聽說<亂事佳人>好象是根據飄改編而來,那我也要好好的補上這一空白了.想必也是直得一看的電影.在<飄>中,我記憶中似乎是好象全部的人都垮了,最後只剩思嘉了.在書中我所喜愛的人中還剩這么根獨苗,還是有點安慰啊...
可是我一遍讀下來就很難有興趣再次去讀第二遍了.不象是<傲慢與偏見>那樣我已經讀了好幾遍了,兩者都是以情節取勝的.何以有如此不同吶.最大的不同是前者似乎是以悲劇結束的,<傲慢於偏見>則是用大喜劇收筆的,讓人總的感來還是皆大歡喜.而在<飄>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個個從筆下消失,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讓人有一種漸漸冷漠的感覺.思嘉花了那麼多的努力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失去了好多:青春的幻想,親朋好友的擁抱,但最後還是保住了心靈中最後的支柱.給人的感覺好象是泰戈爾所寫的:人們默默的承受著悲痛,但還是堅持著自己的事業,個人的感情如同暗流那樣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默默的流淌著.當我們觀察各個工作領域時,我們看見有人在做生意,有人在梨田,有人在搬運重物;而在這一切之下,死亡,悲痛與損失,就好象看不見的潛流,每天都在奔流著,___清清靜靜,從未被人打擾過.如果這些東西打破控制,變得表面化,那麼所有這些工作都會立即停頓下來.個人的悲痛在下面奔流,上面是一條堅實的石路,職責的列車載負著人類,隆隆地響著飛馳而過,除了在指定的車站以外,不為任何人停下.也許,事業的這種殘酷性,到頭來竟會是對人的最冷峻的安慰.我人為這是對<飄>的最好的詮釋了,塔拉,一切都是為了塔拉,到最後塔拉還是成了思嘉最後的安慰,最冷峻的安慰.書中最後的結尾還是寫到思嘉終於回到往昔塔拉,尋求安慰和勇氣.
我無法在寫下去了,那種是不可名狀的,在沒有人發明那個詞字之前,我選擇把它埋在心底.把希望放在明天,從明天尋求安慰的思嘉,註定站到了最後,最後的孤獨女英雄.
⑹ 亂世佳人電影觀後感
「There was a land of Cavaliers and Cotton Field called the Old South…
Here in this pretty world Gallantry took its last bow.
Here was the last ever to be seen of Knights and their Ladies Fair,of Master and Slave…
Look for it only in books,for it is no more than a dream rembmbered.
A Civilization Gone With The Wind…」
——引自電影《亂世佳人》
她沒有埃倫的溫柔嫻熟,待人謙遜而又富有教養,她有的是精明能乾的頭腦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沖勁;她沒有媚蘭的善解人意,寬厚慈愛,深得別人喜愛,而是張揚放肆,敢愛敢恨。他繼承了父親嘉樂的豪爽、不拘小節、暴躁的性格,又接受了母親埃倫大家閨秀的教育,造就了她矛盾而富有特點的性格,她就是——郝思嘉。
郝思嘉出生在美國的南方種植園家庭,理應生活無憂無慮,所要做的就只需向一個名門閨秀一樣,嫁一個如意郎君,生一群孩子,然後相夫教子,平淡地度過一生,然而她的性格與命運決定了這一切的不可能。她的美麗與豪爽使她的身邊總是圍繞著許許多多正當青春的男孩子,而他則傾心於看似風流倜儻的衛希禮。希禮的拒絕使她賭氣嫁給了她不喜歡的韓查理,也就在這時,南北戰爭開始了,查理的死讓她婚後一年就成為了寡婦,而她也來到了查理的家鄉亞特蘭大。當戰事臨近,亞特蘭大淪陷,她再回到家鄉塔拉時,塔拉早已物是人非,母親去世,父親精神崩潰,她一個年輕姑娘用瘦弱的雙肩承起塔拉的一切,她打死過一個來偷盜的北方士兵,獨自勇敢面對闖入塔拉劫掠的北方軍隊。戰爭結束後,她又肩負起重建塔拉的使命而在塔拉受到要挾,一家再度面臨流離失所的危機時,她回到亞特蘭大,毅然將妹妹小有資產的男友弗蘭克奪來,挽救毀滅邊緣的塔拉,即使是面對許多人的職責。思嘉再嫁給弗蘭克後又一次拙出了一個旁人看來離經叛道的舉動——買下一家鋸木廠,她運用自己的才能在流言蜚語中使生活重新變得井井有條,她的經營也如日中天。當生活看似又回到自己所希望的軌道上,卻誰知一系列出人意料的災難接踵而來,弗蘭克的死、再嫁白瑞德、愛女夭折,最終當她發現自己深愛的是白瑞德而非衛希禮時,白瑞德已經心如死灰,執念離開了,但是面對這一切,堅強的思嘉依舊不放棄「畢竟,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
也許,郝思嘉身上時有太多為人詬病的性格,她固執、自私自利、拜金、吝嗇,她背叛當時婦女的道德觀;剝削手下囚犯的勞動,甚至是狡詐,但是人無完人,這一切並不能成為否定她的理由,她任何的缺點都不能掩蓋她性格中的亮點。
她有著絕對的責任心,當希禮拋下媚蘭參戰,僅是一個小小的口頭託付,讓她在戰火紛飛、混亂的亞特蘭大不顧自身安危照顧她當時打心裡不喜歡的媚蘭。當她帶著剛生完孩子,病懨懨的媚蘭逃難回塔拉時,作為嘉樂和埃倫的長女,她又不得不負起照顧兩個妹妹和已經失去理智的父親的責任,她原本是塔拉的小主人,享受榮華富貴,只需要讓下人滿足自己的需要,但此時她卻得放下夫人的身段親自勞動,親自參與耕種這些曾經只需要黑奴乾的苦活,即使如此,她從沒有選擇放棄,因為她有這個責任,來拯救與重建這個命運多舛的家族。
在思嘉的所有性格中,最為人稱道的一點,就是在面對災難與痛苦時堅強與勇敢的精神。從小說的開始直到結尾,她面對過太多的痛苦與失意,卻從未因此而崩潰。就像故事中寫的,當戰火降臨,她試圖回到生養她的塔拉,找到可以容身的避風港時,她看到的是無盡的悲傷,她面對的是一無所有,可是這一切並不能使她氣餒,因為自暴自棄不能起任何作用,她下定決心要保護塔拉,她能做到曾經只屬於黑奴的苦活,為了挺過這一切的艱苦她可以不擇手段,雖然這會為她招致非議。她從未向命運低頭,無論面對多麼深重的痛苦,她都堅持自己的信念,而事實證明,天無絕人之路,她戰勝了每一個對他這么一個弱女子來說不可能的挑戰,也勢必會戰勝未來不可預見的更多挑戰。
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和開放的時代,我們不必去為生計擔憂,也不必擔心隨時降臨的戰火,但是,我們的生活中何嘗沒有起伏坎坷呢?我們也許會為一場考試的失利而懊惱失意;會為事業上的坎坷而痛苦傷心,我們繞不開那些必經的曲折,就只能像郝思嘉一樣,勇敢地面對它們,而不是退縮、放棄。很多時候,命運總是在和我們開玩笑,我們對它哭,它只會讓我們覺得更痛苦;我們對它笑,它就會帶給我們希望,既然如此,何不放開已不能再改變的過去,來把握一個屬於你的明天?畢竟,再多的痛苦與失敗也只屬於昨天,明天只屬於自己,只有自己能改變命運,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們的努力與奮斗。不論思嘉選擇的路正確與否,她在痛苦面前不屈服的勇氣便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正是要用他那種永不言棄的精神來面對學習、生活中的一切紛擾與失意,成為生命的強者。
合上厚厚的書本,回想似是與郝思嘉共同經歷的那段艱苦歲月,不禁感慨萬千,為她的歡樂而歡樂,為她的悲痛而感傷,為她的勇敢堅強而欽佩,這段歲月屬於生命真正的勇者。感謝作者米切爾·瑪格利特用她精湛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留下了一個難以磨滅的形象,給於每一個被生活所困的人生存的信念。
抬起頭,遙望今夜無星的天空,明天是這樣得不可預知,但是我仍要向她微笑,因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⑺ 電影《飄》的觀後感500字
網路一下就不行了嗎
⑻ 世界名著《飄》的讀後感。
《飄》是一部取材於關國南北戰爭和戰後重建的小說,書名直譯應為“隨風飄逝”,它引自英國詩人思斯特·道生的詩句,又取義於小說第24章的一段概括性描寫,出自書中女主人公斯嘉麗之口,大意是說那場戰爭像咫風一般捲走了她的“整個世界”,她家的農場也“隨風飄逝”了。 斯嘉麗以這一短語抒發了南方農場主的思想感情,作者用來作為書名,也表明了她對南北戰爭的觀點,這與本書的內容是完全一致的。書名蘊藏著兩層含意:這呼嘯的咫風,指的是南北戰爭;那被飄去的雲朵,指的是農奴制的安逸生活。
這部小說描寫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那風雲激盪的歷史。其中穿插了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也有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反應了普遍的人性。小說中“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這樣昂揚向上的主題,激勵了無數人為了幸福的明天去拼搏奮斗,是一部愛情小說,也是一部勵志的小說。 所以被稱為世界名著。
⑼ 飄 這部電影觀後感
《飄》的愛情永不隨風飄 我覺得《飄》的最大魅力在於深刻描述了男女之間因為情感的錯位而產生的一種扣人心弦、揪心抓狂式的感受。每每男女主人公一而再再而三地錯過彼此的那種情景出現就特別想罵他們傻,其中最令人心裡堵著的地方就是小說的結尾,一方幡然醒悟,而另一方卻去意已決。也許每個看到這里的人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要懂得珍惜真正愛你的人。而這恰恰最能夠直抵自己對待情感的態度和狀況。每一個人都渴望愛情,你愛著一個人,你是多麼的希望他/她懂得珍惜,對不對?另外一個人在愛著你,他/她同樣也希望你懂得珍惜,難道不是嗎?如果你和對方的愛出現了錯位,那麼作為第一種情形,你會向他/她推薦,看一下《飄》,甚至還特別想把最後那個章節翻給他/她看:珍惜我吧,再不珍惜,我可要走了哦 如果是第二種情形,他/她就會向你推薦,看一下《Gone with the wind》,而且也是多麼想把最後那個章節翻給你看。因此,在我看來,天底下的愛情就可以歸結為N個錯位的情愛交流,只有真正找到彼此相愛的人的時候,才能夠使得雙方的位置准確而且才能奏出美妙的愛情之歌。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彼此相愛的人、真正值得廝守一生的人呢?並不是所有你愛的人,也並不是所有愛你的人都值得真正的珍惜並與之結合。愛斯佳麗的人何其多啊?但是真正值得她依靠和相守的卻只有瑞特一個,但她卻不那麼懂得珍惜,而斯佳麗一直愛著的、眷戀著的那個阿希里卻並不適合她。於是,我們遇到幾乎人人都會有的困境:面對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我們該怎麼選擇呢? 有這么一句話:聰明的女人會嫁給愛她的男人,而愚蠢的女人才會嫁給她愛的男人。在理論上,這是非常經典的判斷。而事實,在戀愛里,沒有誰是聰明的,其實全都是傻瓜。在愛情里,只有運氣好的傻瓜和運氣糟糕的笨蛋而已。一個傻瓜愛上了一個笨蛋,卻居然發現這個笨蛋也是愛著自己,這簡直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對——笨蛋配傻瓜,當然他們是幸福的。 而在《飄》里,像瑞特這樣在愛情上表現得極端聰明游刃有餘的成熟男人,換一個角度看,他其實是個大笨蛋(斯佳麗就更不用說了),為了這么一個女人真心付出但是一直都沒有能獲得她內心多年來像對待阿希里一樣的愛。但是面對愛情,我們還能說什麼呢?愛情的奧秘,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每個人,只要你用心經營,同樣會有一曲自己的愛情之歌,希望它少些哀怨和憂愁,多一些歡樂與幸福。 恢弘悲壯的南北戰爭都只是成了愛情故事的大背景而已,其中令人盪氣回腸、哀怨曲折的愛情啊~並不會隨著老南方的遠去而GONE WITH THE WIND~ 前不久剛看好了<飄>,好不容易從圖書館搶來的,因為一個版本只有一套,害我老是圖書館門沒開就去排隊了,嘿嘿,足見還是挺不錯的一本書. 總的來說么,看<飄>就好象是看電影一樣,很是能吊人胃口.聽說<亂事佳人>好象是根據飄改編而來,那我也要好好的補上這一空白了.想必也是直得一看的電影.在<飄>中,我記憶中似乎是好象全部的人都垮了,最後只剩思嘉了.在書中我所喜愛的人中還剩這么根獨苗,還是有點安慰啊... 可是我一遍讀下來就很難有興趣再次去讀第二遍了.不象是<傲慢與偏見>那樣我已經讀了好幾遍了,兩者都是以情節取勝的.何以有如此不同吶.最大的不同是前者似乎是以悲劇結束的,<傲慢於偏見>則是用大喜劇收筆的,讓人總的感來還是皆大歡喜.而在<飄>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個個從筆下消失,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讓人有一種漸漸冷漠的感覺.思嘉花了那麼多的努力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失去了好多:青春的幻想,親朋好友的擁抱,但最後還是保住了心靈中最後的支柱.給人的感覺好象是泰戈爾所寫的:人們默默的承受著悲痛,但還是堅持著自己的事業,個人的感情如同暗流那樣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默默的流淌著.當我們觀察各個工作領域時,我們看見有人在做生意,有人在梨田,有人在搬運重物;而在這一切之下,死亡,悲痛與損失,就好象看不見的潛流,每天都在奔流著,___清清靜靜,從未被人打擾過.如果這些東西打破控制,變得表面化,那麼所有這些工作都會立即停頓下來.個人的悲痛在下面奔流,上面是一條堅實的石路,職責的列車載負著人類,隆隆地響著飛馳而過,除了在指定的車站以外,不為任何人停下.也許,事業的這種殘酷性,到頭來竟會是對人的最冷峻的安慰.我人為這是對<飄>的最好的詮釋了,塔拉,一切都是為了塔拉,到最後塔拉還是成了思嘉最後的安慰,最冷峻的安慰.書中最後的結尾還是寫到思嘉終於回到往昔塔拉,尋求安慰和勇氣. 我無法在寫下去了,那種是不可名狀的,在沒有人發明那個詞字之前,我選擇把它埋在心底.把希望放在明天,從明天尋求安慰的思嘉,註定站到了最後,最後的孤獨女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