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羅生門電影觀後感

羅生門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01 21:06:02

① 日本黑白電影《羅生門》觀後感

2008年9月,正值黑澤明導演逝世十周年。在大師一生的電影創作生涯中,《羅生門》以其精湛的藝術手法和沉重的人文思索最為影迷稱道。這部創作於1950年的黑白電影時長88分鍾,雖然沒有《七武士》那樣好看,也不如《用心棒》那樣詼諧,但依然為成千上萬電影人推崇備至。《羅生門》的攝影風格以及劇情架構一再為後人效仿,而大師對於人生的反思足以讓所有人沉浸其中捫心自問。
《羅生門》的故事改編自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羅生門》則是他的另一部小說。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代小說家,其一生全力創作短篇小說,取材新穎情節詭異,多關注社會丑惡現象,筆鋒冷峻簡潔有力。1922年剛從中國旅行歸國的芥川龍之介創作《竹林中》,效仿英國現代偵破小說鼻祖威爾基·柯林斯《月亮寶石》的結構,對同一樁案件聽取各方證詞,布設一個將所有人牽涉其中的迷局,透過故事反思人性。1927年芥川龍之介服安眠葯自殺身亡後,日本文壇為了對其表示紀念,特別設立「芥川賞」鼓勵新人,該獎項在日本文學界與「直木賞」齊名。黑澤明採用《竹林中》的故事,完成驚世之作《羅生門》。故事發生在戰亂連綿天災不斷的平安朝代,羅生門就位於京都大城圈正南門。黑澤明搭建的這個羅生門建築風格很詭異,亦是對歲月時局和人生的象徵。故事開場天下著雨,樵夫路人和一個游僧構成三人組,開始對一樁發生在竹林中的兇殺事件議論紛紛。案件圍繞著一個強盜和一對路經竹林的武士夫妻展開,這又是一個三人組。黑澤明繼《姿三四郎》後再度涉足三角關系,而此次意圖更為明顯,就是要讓人性在這看似三位一體的組合中分崩離析,而觀眾也和劇中人以及影片創作團隊形成隱含的三角關系。
嫌疑犯被抓到,五花大綁地送審公堂,原來是三船敏郎飾演的強盜多襄丸。多襄丸在竹林中小睡,偶遇了路過的武士金澤武弘和他的妻子真砂。一陣風吹過,真砂的真容被多襄丸看見,後者頓時心花怒放動了邪念。他誘騙武士到竹林深處,將其打倒後捆綁,又將真砂騙到武士面前,欲在此地凌辱女子給其夫君看,滿足自己變態的慾念。到這里前因基本交待清楚,而後果就是武士身中一刀死了,屍體被樵夫撞見後報官。影片中使用了倒敘手法先給出樵夫撞屍的情節,再把事情的起因托出,也是一種常見的設置懸念的手法。
看上去本片似乎就是一個普通的偵探破案故事,但黑澤明顯然不想被人誤解成愛倫坡。接下去故事開始有點兒意思了,圍繞著武士是被誰殺死的,幾位當事人開始各抒己見。第一個受審的是主犯多襄丸,他一副嘻嘻哈哈事不關己的表情,讓人覺得就是那種殺人不眨眼的主。多襄丸對自己殺死武士的罪行供認不諱,對於自己能夠和武士大戰二十回合,以及輕而易舉地捕獲美女芳心的舉動,甚至頗為自豪。在他的故事裡,早坂文雄編寫的配樂高亢激烈,襯托著多襄丸的英雄壯舉。
既然疑犯主動招供,看似可以結案了,但當事人真砂又給出了另一種說法。真砂承認了自己的受辱,其面對丈夫冷漠的眼神自覺羞愧,所以意圖讓丈夫結果了自己成全名節,但一不留神她昏了過去,也許在摔倒的過程中不慎刺死了丈夫。伴著真砂的傾訴,音樂變得平緩而又略帶哀傷。案情又一次陷入撲朔迷離。
為了徹底弄清案情,小日本把神神叨叨的招魂術也發揮了出來。本間文子扮演的巫婆故弄玄虛一番,竟然把死去的武士鬼魂附上了身。武士說了一個更為傷感的故事,看到妻子在自己面前受辱後居然還要求強盜殺死自己,更覺悲憤。即使心裡原諒了強盜,但對妻子仍是充滿了詛咒和怨恨。懷著這種激憤的情緒,他揮刀自盡,以一種武士道精神實現救贖。音樂在這里有些陰森而詭異。同一個故事,卻因為當事人不同的陳述,出現了三種說法。伴隨著這三種各自為政的說法,是三種完全不同的背景配樂。時而激昂時而幽怨時而詭異的音樂,襯托著陳述者不同的情緒狀態,將三個故事的界限劃清。張藝謀在《英雄》中嘗試復制《羅生門》的結構,但用不同的色調替換了不同的音樂,在大銀幕上看來風格化更趨明顯。
三個故事的經過不同,但起因和結果都是一樣的。因為一時的沖動,多襄丸看上了不該看上的女子,於是興起這一番荒唐事,其結果就是武士死了。但武士的死法各不相同,關鍵在於作案凶器。在多襄丸的故事裡,武士是被長刀劈死的,而在後面兩個故事裡,武士則是被屬於真砂的短刀刺死的。究竟誰在說謊,衙門看一眼屍體就知道。但黑澤明無心糾纏於事實真相,因為這不是一個查案子的故事,導演想要表達的深遠得多。
於是便有了最後一個故事,也就是站在羅生門下的樵夫講的親眼目睹的事情經過。多襄丸在侮辱真砂後哀求她跟自己走,不願做決定的真砂要多襄丸同丈夫決斗,沒想到丈夫卻因為嫌棄被人侮辱過的自己不願意跟多襄丸較量,同樣多襄丸也丟了膽子不敢跟武士拚命。在被近乎精神崩潰的真砂挑唆後兩人終於大戰一場,場面卻是丟盔卸甲十分難看,最終誤打誤撞多襄丸佔了上風殺死了武士。這個故事沒有配樂的伴奏,就如同我們的平凡人生那樣毫無渲染,暗示著這才是事情的真實經過。至此真相大白,殺死武士的是多襄丸,用的是長刀。那麼那把短刀哪裡去了呢?黑澤明在這里埋下伏筆,直到後文才揭開真相。通過路人的口,觀眾得知短刀原來是被貪心的樵夫拿走了,而樵夫之所以在公堂上做偽證,也是出於這個原因,而不僅僅是如其所言擔心被糾纏到案情之中。
這個謎團一解開,看似解答了案件中所有疑點,實則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我們已經知道,上面四個故事中有真有假,我們還基本知道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我們還想知道,他們各自為什麼說了一些假話,這些謊言究竟維護了什麼?細加分析便知,樵夫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貪財,多襄丸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虛榮,真砂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名節,武士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樵夫的謊言代價最小,由於案件無關自身,他在乎的只是很小的財物。即使是一把短刀那麼小的事情,畢竟也是丟面子的,所以他沒有對路人和游僧道出。多襄丸明知自己要死了,所以盡量往自己的臉上抹金,試圖用英雄壯舉來滿足自己被認作強賊的虛榮心,掩蓋自己其實不過是一膽小毛賊的本質。真砂是女人,發生了這種事情,她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名節。所以在她的故事裡,掩蓋掉了自己因為愛欲快感而放棄抵抗的細節,而把自己偽裝成一個烈女形象。武士既不勇猛也不高貴,他打不過人家,而且還膽怯如鼠。對於他而言,最要考慮的是維護自己的武士道精神,所以編造出一個剖腹自盡的壯烈故事。出身於武士世家的導演本人在此唏噓武士道精神業已不再。案情終了,因果也都有了報。但導演還是覺得意猶未盡,因而讓羅生門的那場雨繼續下。為了拍出雨的效果,攝制組還往水中加了墨汁。而演員們要長時間在這搖搖欲墜的羅生門布景下工作,也實是敬業萬分。一聲嬰兒的啼哭劃破雨聲,樵夫發現路人在偷棄嬰的外衣欲加阻攔,這才讓路人將自己偷去短刀的心事挑明。路人語不驚人死不休,順帶著道出世界上所有人都在欺騙的事實,一句「人間即是地獄」驚醒所有看電影的夢中人。此時的黑澤明已不僅僅是劇中戲的導演,而是要以上帝的姿態向世人發出哲學語氣的質問。
在這時影片格外沉默,劇中人在沉思,觀影者也陷入深深的思索。在這世界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在欺騙,更為甚者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信口開河。當為了獲得一些格外利益,或者是為了維護一些自我形象,我們都會不斷地欺騙別人,久而久之卻是一直在欺騙著自己的良心。當人世間失去了真誠的價值,這世界還值不值得去為之奮斗?探討此類題材的文藝作品不少,吉姆·凱瑞在《大話王》里嬉笑著慨嘆人生,匹諾曹被教導著不能說謊否則鼻子會變長。但黑澤明的思索格外沉重,他以一種大家風范高屋建瓴,又以一種末世姿態對人類表示絕望。我們都是人類的一分子,由彼及身地聯繫到自己,因而也生出一份莫名的悲哀來。
影片拍攝時正值日本處於戰後政權交替時期,國家衰敗經濟頹廢生產力嚴重下降,國民的自信心都在逐漸缺失。黑澤明借用人類共同的心靈思索對國家未來的走向表示了身為藝術家的迷茫和憂慮,而如今再看《羅生門》,也依然為其深入人心的發問而感到震撼。當今影壇愈來愈多的作者開始關注人性在物質大潮沖擊下的流失,《黑客帝國》《28天之後》《人工智慧》《三峽好人》等或多或少皆有所提及,但都不能達到50年前《羅生門》的哲學高度。都說電影是娛樂,黑澤明卻用電影寫了一本充滿哲學思辨的書。他的西方弟子庫布里克也十分贊同大師的情懷,在後者的影片中也總是充滿了對人性的解構和反思。
《羅生門》沒有一黑到底。在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原作里,老婆婆的衣服被奪走,作家給出了悲觀和絕望的答案。但黑澤明終究還是在影片末尾給出了一點希望,故事最後雨過天晴,沉默良久的樵夫從游僧手中抱走棄嬰決定收養,游僧則表達了對人間尚有光明和美好的信心。游僧的設置一眼就能看出,他代表了一種道義,一種只有東方人才能理解的哲學思想。導演試圖用傳統的道義來教化新新人類的意圖也很明顯,而伴著這種有一些希望的結局,音樂變得平靜而優美,樵夫漸行漸遠的背影亦是觀眾對於美好未來的一種期待和嚮往。嬰兒即是我們的未來,是人類懷抱的希望。只要有希望,那麼未來就有可能是美好的。大師在最後展露了自己的慈悲心,而我們觀影者則不該沉醉在這份假象的痴情里,而應以身作則地思索自身的價值,並且力所能及地去做真誠的事情。電影只能探討生命的意義,惟有每個人的行動才對生命有實際價值。除了思想上的超前,《羅生門》在技術上的突破也是顯而易見的,其劃時代的意義絲毫不遜色於奧森·威爾斯的《公民凱恩》。本片不僅是電影史上第一次走進森林拍攝,更是第一次將鏡頭直接對著太陽拍攝。技術上的實驗成功,讓我們有幸觀摩到如此瑰麗迷人的《羅生門》。主要故事都發生在斑駁陸離的樹葉下,光和影交相輝映,一如人心的叵測與未知。黑澤明對移動機位的把握爐火純青,在竹林中的幾場戲,很少出現單調的反打鏡頭,取而代之的是構思精巧的鏡頭移動。角色視角的移動不僅自然,而且成功地過度了情緒。在50年代就能達到在畫面和思想上如此完美的結合,難怪世界也為之傾倒。
本片卡司也是實力超群。和黑澤明有過多次合作的三船敏郎,是日本影壇的傳奇人物。這個出生在愚人節逝世在平安夜的男人,從小生長在中國,回國後參與電影拍攝,在《泥醉天使》中一鳴驚人。本片中他將一個看似牛氣沖天實則熊包一個的多襄丸表演得入木三分,嬉笑怒罵把握得恰到好處。之後他憑借《保鏢》和《紅鬍子》兩度奪下威尼斯影帝,和黑澤明一起被譽為「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60年代後三船敏郎和黑澤明發生不和,之後再未合作過,不得不說是電影界的一大遺憾。
在《羅生門》的優異表演中僅次於三船的就是飾演真砂的京町子了,她將一個時而堅毅時而軟弱時而瘋癲的受辱女子形象表演得淋漓盡致,舉手投足見優雅,蹙眉轉眼現憂傷。京町子被稱作「最優秀賞女演員」,從上台表演至今始終是單身。
和三船敏郎演對手戲的森雅之,是黑澤明班底中的優雅美男。他沉著理智的表演,和激越放縱的三船敏郎恰好形成鮮明對比,被人稱為「靜的森雅之」。1973年他因直腸癌去世,他的女兒中島葵也是一名演員。
另外扮演樵夫的志村喬和飾演僧侶的千秋實,也都一直活躍在日本影壇上。《羅生門》公映後震撼了全世界,次年接連奪下威尼斯金獅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日本電影震驚了世界影壇,而《羅生門》也一舉將黑澤明扶上電影大師的王座。
大師離開人間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而《羅生門》的誕生也接近六十年。如今的世界愈加惟利是圖,連專心做電影的人也都少而又少。在娛樂大片充斥眼球的時代,我們需要經常靜下心來,欣賞一下《羅生門》這樣的電影。如同喝慣了可樂,也需要坐下來品一杯香茗一樣。《羅生門》有這樣一種寧靜致遠的情懷,讓人省身,讓人回味。
許多人都說,《羅生門》這部電影,是一輩子都要看的好電影。竹林里犯了錯無法翻案,那就不要在人生里再犯這樣的錯了,大師在天堂看著呢。

② 羅生門的影評

影片採取了時空電影的重要手段——閃回來組織全片的發展。講述了對一個事件從不同角度的不同人口中的不同的情節。之前看過一部片子《Vantage Point》(一般譯作《刺殺據點》,也有譯作《橫看成嶺側成峰》),應該就是借鑒了《羅生門》的表現手法,當時還在感嘆 《刺殺據點》這部片子的表現手法很有獨到之處,通過看似一遍又一遍的對劇情進行重復,來一點一點的揭開真相。昆汀塔倫蒂諾好像也拍過類似影片。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從不同角度還原事實,也可以製造懸疑,拴住觀眾,就《羅生門》來講,又達到了展現每個講述人內心的效果。 通過在羅生門避雨的老者的第一次講述,我們大概知道了事情的梗概。後來又從衙門內不同的人口中得到對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述。主要的有強盜的表述,從他的話中他要表達的是他的勇猛——武士跟他打了23個回合,要知道之前還沒人能跟他過20招以上;女人的話為其開脫了不貞弒夫的罪名——在被QJ後,她渴望得到丈夫的寬恕,甚至要丈夫殺了她來結束這個悲劇,是丈夫的冷漠最終導致了她「鬼使神差」的捅死了他;武士通過「鬼上身」又將罪名成功的轉移給了妻子和強盜——強盜先是在他面前QJ他的老婆,他老婆在跟著強盜私奔到月球之前還要強盜殺了他,不是他不盡力,是老婆太無恥;最後的總結仍有第一個講出事情的老者完成,他在承認自己最先是因為怕禍及己身而說了謊後,最終展示給我們了事實——其實每個人都是在自欺欺人,包括他自己。 可以說影片始終在圍繞著人性的自私、懷疑、虛偽的話題。從每個人的講述到影片最後,三個避雨者在羅生門因一個棄嬰和襁褓中的和服產生的矛盾,無不是對人性陰暗面的萬箭穿心。但老者說道他自己有六個小孩,多一個也無妨,可以推斷老者確實想待其視為己出。另外,影片倒數第二個鏡頭老者抱著棄嬰離開羅生門——這個象徵著人性黑暗的地方,也昭示著黑澤明的願景——作為棄嬰,這應該被看作是人類自私自利的產物,因而代表著人性的黑暗結果,但同時黑澤明最後使其遠離羅生門,也就是想說說人性還是會朝好的一面發展的。 再從場面調度方面談談。不可否認,這部片子的場面調度方面做得很成功。片中大部分場景都是成三人或三部分狀態,比如在鏡頭轉到羅生門的時候,就是和尚、老者和在其後去那避雨的人;每個講述者在講述的時候也基本如此,如女人在講述的時候,後面中景坐著有和尚老者;在事件中,也是一直呈現出武士、武士的老婆和強盜的三人狀態。等等這些暗示著不穩定、不和諧、虛假、虛偽的含義。 此外,在強盜和武士的打鬥時,也多次依據雙方的實力使雙方分別居於鏡頭的上下方,以顯示其氣勢和實力。比如在影片進行到33分半的時候,強盜居於鏡頭上方,武士則是居於鏡頭的下方。而這時候的形勢確實是強盜居於上峰而武士處於弱勢。 在光調上,黑澤明主要採用的是低調光,藉此渲染了氣氛的陰暗、嚴肅與緊張。而陽光透過樹蔭打到當事人三人,形成黑白交錯的效果,也藉此展現這三者心理的虛浮與不定。同時,影片在進行到由「武士」講述的時候,有這樣一個鏡頭,強盜放了武士後自己走掉了,鏡頭緊跟武士,進而武士看到一把匕首插在地上,武士佇立著看了幾秒鍾,鏡頭中的匕首愈發的明亮,與周圍的低基調光形成高反差,而在武士走向匕首的時候,匕首一點點變暗,這也是一個由生即死的過程的象徵。 在攝像機的拍攝角度方面,影片也有著很強的說明方向。在拍攝武士妻子的時候,鏡頭通常是俯拍,以顯示出她的無助、弱勢;在拍攝武士和強盜的時候,則基本採用的是平視。 影片基本採用的封閉形態,故事的發生就在以松樹為基點的森林裡,周圍都是高大樹木和雜草,這同樣是強調了矛盾沖突的尖銳。

③ 影評。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

《羅生門》之後出現了一個著名的成語就是「羅生門下」。頂樓的說法太從影片整體的氛圍和意境出發了,側重於影片的藝術手法。

影片是黑澤明一貫的壓抑氛圍,正是當時日本社會的寫照,黑澤明評價自己的這部影片時說:我本不想讓人們那麼絕望,但這就是人。羅生門下,謊言不需要任何理由,自私成了唯一真實的人性。

④ 電影羅生門觀後感300字

面對復雜的社會,善與惡都不是那麼容易定義的。更何況,人心之復雜多變,善惡觀是以人對社會認識的深度和目標取向為依據的,作為一般人,總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無憂、風氣淳樸的社會里,人才會活得有尊嚴,有善良的願望和對罪惡的憎恨。在一個貧窮、不公正、風氣惡劣的社會里,罪惡感會被消解,善良和正義成為一種擺設和借口。

⑤ 羅生門讀後感

[羅生門讀後感]羅生門讀後感作者:高一1褀《羅生門》是芥川龍之芥創作的短篇小說,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裡面的故事,羅生門讀後感。《羅生門》尤其精短,在他的小說中什麼也沒說,他只講了故事,他沒有任何議論和交代,故事甚至講的有些唐突,初讀《羅生門》時,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層含義。其實即使現在,我也不確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確。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每一次讀《羅生門》都會有種莫名的壓抑和憂悶感。小說開場即描述了一個地獄一樣的場景:日落黃昏,陰霾密布,淫雨綿綿,杳無人煙的街道,斷壁殘垣的廢墟,頭上盤旋著吞噬人肉的烏鴉,腳下重疊著無人認領的屍體…總之是滿目瘡痍。其實無論是那個不積陰德的老婦,還是那個由朴實農民蛻變成的強盜其實都是可悲而可憐的。天災人禍,為了生計,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墮落的原因。這就是說吃不起飯的時候什麼都幹得出來,這樣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諒的。然而縱觀中國歷史,違背這種生存至上理論的不在少數。古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貧賤不能移"等等說法,就正好論證了這個世界上還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嚴,讀後感《羅生門讀後感》。面對復雜的社會,善與惡都不是那麼容易定義的。更何況,人心之復雜多變,善惡觀是以人對社會認識的深度和目標取向為依據的,作為一般人,總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只有在生活無憂、風氣淳樸的社會里,人才會活得有尊嚴,有善良的願望和對罪惡的憎恨。在一個貧窮、不公正、風氣惡劣的社會里,罪惡感會被消解,善良和正義成為一種擺設和借口。當下,人們對社會公權力的濫用已經習以為常,對官員和國企經理貪污款額的接受程度已經越來越高,對各種各樣的愚弄和欺騙已經不再憤怒,對種種的不公平已經無話可說。罪惡感正在道德的集體淪喪下慢慢消解,並且,催生新的罪惡。《羅生門》是一篇風格特異,技巧精湛的短篇小說,其文就如他的作者一樣,清晰而沉重地看到了問題,展現了問題,卻無計解決問題,看到那黑暗之中光明的門扉,卻只能在門外的黑暗中無力的嘆息。大概是這樣的困惑並不只是局限在一個時代,而是人類自我的終身枷鎖。可在某一個國度,某一個時代里,又有幾人能擔負起這種思索的重任呢?MSN() 〔羅生門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⑥ 羅生門觀後感|觀羅生門有感

[羅生門觀後感|觀羅生門有感]《羅生門》觀後感
一、討論主題:《羅生門》帶給我們的感受和思考二、參考資料:1、電影課講記:《羅生門》--沒有真相的東方社會特徵(張校長的博文)、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黑澤明電影《羅生門》觀後感武志紅的博文三、討論提綱:1、這部影片給我們的最大感受(包括不明白之處的討論)2、\"沒有真相的東方社會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對人的影響3、看了學堂的講記思考一下,我們和孩子看這部片子時有哪些不同的四、討論要點記錄1.這部影片給我們的最大感受(包括不明白之處的討論)A1欣賞女士2乞丐代表大眾的心態,別人做了壞事,我也可以3僧人代表愛心B1未體現人的神性,每個人因相而生C1武士的形象和我之前對武士的感受差異很大(例如《聰明一休》、《最後的武士》中的豪氣、負責任、尊重)2我們從中應該學習什麼?――提高\"觀察\"能力、提高――\"思維和推理他人行為\"的能力――落實到\"自己應該如何做\"?(\"做味精\"還是\"做放味精的人\")3學堂在修煉自己的過程中,每次發生事情如何處理,都是在體現自己D1樵夫的過錯不少!2.\"沒有真相的東方社會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對人的影響A1長期受儒家影響,自欺、欺人,不真誠不真實的世界,有隔膜2我們家長其實都是功利的、甚至是貪心的B1相信相信的力量!我們相信什麼,就發生什麼、實現什麼2\"無掛礙\"、才會\"無有恐怖\",羅生門觀後感|觀羅生門有感,觀後感《羅生門觀後感|觀羅生門有感》。周圍的環境、文化、上下級等等的關系中,有多少尊重的成分呢?做給別人看的成分有多少呢?3我們的自我選擇被遏制到哪一層了呢?4修行在日常生活中3.看了學堂的講記思考一下,我們和孩子看這部片子時有哪些不同的A1用更加真誠的心與人交流2外圓內方,我們要有清醒的認知和分析,但是,批判性思維不等於批判性行為B1把以前看電影的\"娛樂行為\"漸漸提升為\"學習和感受、體驗的行為\"4.推薦電影――《冒牌天使》、《遠去的飛鷹》五、相關鏈接日本電影《羅生門》帶來的感受和思考(浩如媽媽宋文苑)觀看《羅生門》有感(佳儒爸爸溫慶德)〔羅生門觀後感|觀羅生門有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⑦ 求《羅生門》的影評

羅生門》本是芥川龍之介的一篇小說,而黑澤明編導的同名電影,則取材於芥川的另一篇小說《竹叢中》,兩篇小說本來是毫無關聯的。影片借「羅生門」為場景,讓三個在這里避雨的人談論「竹叢中」的殺人案;而小說的結構,則是臚列案件的幾個證人和當事人在巡捕官署的陳述記錄,除此之外,不著一字。影片結構上這樣重新安排,使案子當事者陳述的不同的案情版本,通過與案子無關的對話者逐個講述出來,更有效地喚起觀者的強烈懸念: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抑或,事實的真相是否根本不可知?又通過對話者的議論「演繹」出這樣的意思:人對事實的陳述不可信,是由於人心的根本缺陷,而這缺陷幾乎不可克服;這意思在小說里是引而不發的。文字的藝術不妨「隱」,視聽的藝術則必須一定程度地「顯」。

說羅生門下的對話者與案件無關,其實多少有點關系,其中的兩位在巡捕官署做過證人:那個和尚三天前的中午曾在山路上遇見一個武士牽著馬對面走過,馬上坐著他的妻子,和尚認出胸口被扎過一刀的死者就是武士;那個樵夫則是首先發現死者的報案人,他說死者倒斃在離山路不遠的林子里。第三位對話者確與案件無關,但很重要,正因為他不住地追問,悲天憫人的和尚和心事重重的樵夫才把旁聽到的3個案情版本一一道出;這個似乎看透了一切的漢子還發揮了不少人間不如地獄、人性不如獸性的議論,以及事實真相不可得知的虛無主義「認識論」,竟使對人心之善尚存一線希望的和尚都差點同意了他。

3個版本分別屬於遠近聞名的強盜多襄丸、死者武士的妻子和死者本人;死者的話是借女巫之口說出的,這是藝術手法,可以信為死者本人想說的話,不必橫生枝節。強盜騎著武士的馬,帶著武士的弓箭和腰刀,在逃逸的路上突然腹痛倒地,因此被捕手擒獲,他當然是嫌犯;武士的妻子也在附近的廟里找到,兩人被帶到巡捕官署;女巫代言也在官署進行。強盜供認不諱,武士是他殺死的;女子則說,是她用自己的護身匕首刺死了丈夫;武士卻說,他是自殺的。

強盜供述:他在山路邊息涼,見那女子經過,便起了邪念。他將武士騙離山路,突然襲擊,絆倒武士,將其捆綁在樹上;又跑去騙那女子,說她丈夫突發急病,拉著她跑近武士身邊,當著武士的面強暴了她。強盜既遂所欲,想要離開,女子擋住說:「我不能在兩個男人的面前出醜,你們兩人必須有一個死。」強盜用長刀挑斷捆綁武士的繩子,武士立即跳起,拔刀應戰,經過20多個回合,強盜終於取勝,殺死了武士。

女人泣訴:強盜凌辱了她之後就溜之大吉,她跪伏在丈夫面前失聲痛哭,丈夫卻一言不發,那眼神既不是悲傷,也不是憤怒,而是充滿著鄙視,冷酷無比,令她戰栗。女人苦苦哀求,請丈夫原諒,那武士始終一動不動,一言不發,冷酷的眼光直誅女人之心。她從草間拾回反抗強盜時掉落的護身匕首,割斷繩子,遞匕首給丈夫,寧願他殺了自己,丈夫仍舊不言不動,眼光如劍。她絕望之下想與丈夫同歸於盡,便以匕尖對准了丈夫,自己昏過去了;醒來後看到丈夫胸口插著那把短刀。

武士的版本最離奇:那強盜完事後,又花言巧語引誘女人隨他去,做他的渾家,那女人不僅意肯言從,竟還指著被綁的丈夫要求強盜:「先殺了他!」聞言連強盜都大驚失色,一把將她掀倒在地,反問武士如何處置這個女人:「是殺了她!還是饒了她!」因這一言,武士從心底寬恕了強盜;女人逃走,強盜追之不及,回轉來割斷武士身上的繩索,也悻悻然走了。妻子的「背叛」和「狠毒」,使武士痛不欲生,拾起短刀,毅然自盡。

案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羅生門下那個漢子的評論似乎可以作為總結:「人都自以為老實,都把對自己合適的話當作真話,而把對自己不合適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凈,這樣才心裡舒坦。」可不是嗎?人們說謊,往往並非有意說謊,而是真的以為自己說的是事實;心理陷溺在需要中,就會啟動一種機制,能把自己不肯承認的事情,對自己不合適的事情,下意識地、自然而然地忘記掉,修改掉,以求得心裡舒坦。當事人各說各的,看來真相是真的不可得知了。

然而,影片添加了小說中沒有的第4個版本,是屬於那個樵夫的。他其實躲在樹叢後面,目睹了案情的全過程,只因事後從案發現場偷走了那把嵌螺鈿、頗值些錢的匕首,心中有愧,所以開始不說,漏出的一句兩句被那敏感的漢子抓住,追問不休,才說出他的版本:強盜強暴過武士的妻子後,請求原諒,還請求女人跟他走,他願意金盆洗手,改惡從善,用勞動來養活她。女人二話沒說,拾起匕首,跑近丈夫,割斷繩索,兩個男人明白她的意思,是要他們用決斗來決定她的命運。但兩個男人都很怯懦,都怕死,不想戰斗。武士說:「我才不願意為一個女人拚命呢。」還罵女人:「在兩個男人面前出醜,為什麼不自盡。」那強盜也順水推舟地奚落女人。女人氣極,破口大罵,罵他們膽小鬼,罵他們名不副實。兩人不得已才出手,且都本事平平,刀法不準,一個砍進樹里,一個插進地里,拔不出來,決鬥成了毫無章法的扭打。強盜終於碰巧從地里拔出長刀,刺死了武士,自己還在索索發抖。

這個版本可以認為(也應該認為)至少是基本真實的,否則黑澤明添這一筆豈不成了蛇足?黑氏這一增筆似乎又轉進了一層意思:妨礙認知事實真相的道德缺陷和心理障礙,雖然難以克服,畢竟不是不可克服;樵夫既已承認了自己的過失(偷匕首),他就不受過失的障礙了,他能夠道出事實的真相。影片末尾,羅生門後壁角下傳出啼哭聲,原來是個棄嬰,那個以「人人都在作惡,我也不妨作惡」為人生哲理的漢子,剝下嬰兒的外套就走。樵夫則抱起嬰兒,准備帶回家養,他對和尚說:「我已經有6個孩子,再添一個也不過一樣的辛苦。」和尚感謝他:「幸虧你,我還可以相信人。」

但是,影片中仍有伏筆,仍留下了問題,值得深思,即,強盜用來刺死武士的究竟是長刀還是匕首?既然樵夫的版本為基本真實,我們不妨以此作參照來分析一下強盜、女人和武士的版本,連帶也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強盜的版本比較接近真實,因為確是他殺了武士。他把女人無言地割斷繩索,改為女人主動說要兩個男人決斗,是誇張了點,但女人確有這個意思。他的心理需要表現在把當時的怯懦怕死說成勇敢威猛,為此他還不惜誇贊武士的勇敢威猛來陪襯自己:「能和我斗到20回合以上的,只有他一人。」他當然不肯承認「決斗」中曾失手丟刀,所以刺死武士的只能是一直在手的長刀。

武士憎恨妻子,是因為受到強盜強暴其妻子得手過程(包括種種細節)的強烈刺激,從而把內心痛苦投射為無辜女人的「罪惡」,這是怯懦膽小而又妄自尊大、男尊女卑思想頑固的男人常會有的心理指向方式。武士說是自殺,其實想怪罪女人殺了他,女人割斷繩子,要他與強盜決斗,確是他的間接死因。同時,他不肯承認輸給強盜,說為自殺,也出於這種心理需要。因心理需要而下意識地編謊說事,分析起來,故事裡總會有一兩個事實的基點。武士說他死在匕首下,應該是事實,因為他臨死知道刺進胸口的是匕首,心理並不需要在這種地方說謊。

女人其實未逃走,而是極度恐懼地旁觀戰斗。她看到匕尖對准丈夫時嚇得昏死過去,醒來又看到丈夫胸前插的是匕首,而這場戰斗正是她用匕首割斷繩子挑起的,所以她自責自罪,認為是自己刺死了丈夫。她的心理需要是強調自己的行為另有原因,即丈夫那冷酷鄙視的眼光,以稍稍減輕一點自己並沒有的罪責。這女人的心理需要實在很可憐,她完全不必要地自己跳進18層地獄,惟一的需要是往上升一層。而刺死武士的是匕首,這一點她也沒有必要說謊。

這樣看來,扭打中強盜幸而到手的不是長刀,而是短刀,樵夫到底還是說了謊。樵夫是說了謊了,所以當武士說到「我死了,一個人的腳步輕輕地走來,從我的胸口拔去匕首」時,他坐不住了,霍地跳起,大聲抗辯:「不對不對,他說的是假話,插在他胸口的是長刀不是短刀。」武士的假話多了,樵夫何以獨獨抗議這一條呢?是長刀還是短刀的問題,對別人不重要,對樵夫卻最關重要。因為若是短刀,那麼他的偷,就不是從草間順手牽羊地拾取,而是從死人血淋淋的傷口拔取,性質要嚴重得多。樵夫心理上不肯承認,自己竟會這么忍心,所以他對和尚說:「有時候,我連自己的心思都摸不清。」

小說《竹叢中》的最後一節是「借巫師的口,死者幽靈的話」,而他的話最後一句也是:「我感到胸口的匕首被拔了出來,我的鮮血汩汩地往外冒。我就這樣死了。」不管芥川寫這句話是就事論事(刀總要被拔出來),還是另有寓意讓讀者去推演想像,電影《羅生門》的所有增筆,就是靠這句話與小說完美無縫地貼接在一起。小說是完整的,又是開放的,沒有終止符;電影把小說的意思深進了一層,也是完整的,又仍然是開放的,同樣沒有終止符。人心缺陷與認知事實真相的關系問題,黑澤明並未給出最終的答案。

⑧ 《羅生門》的讀後感怎麼寫

描寫思路:開頭先描述《羅生門》是什麼類型的故事,之後描關於《羅生門》故事的主要內容,最後寫對《羅生門》這個作品的理解。

《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191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情節取材於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作品講述了藤暮時分,羅生門下,一個家奴正在等候著雨停,當他茫然不知所措,仿若於生死未決時,偶遇以拔死人頭發為生的一老嫗,走投無路的家奴邪惡大發,決心棄苦從惡,剝下老嫗的衣服逃離了羅生門。

《羅生門》這部作品描寫了社會最底層頑強掙扎著繼續生存的民眾,而並非單純意義上的歷史小說。

(8)羅生門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羅生門》中,芥川龍之介描寫了一個普通人在利己主義的驅使下墮落的全過程。而且通過描寫「小惡」、「惡」、「最惡」的人物印象,慢慢給讀者的心理帶來沖擊。在利己主義影響的基礎上,不管是違反道德還是損害別人利益,無論哪個都是利己主義者達到自己願望的踏腳石。

但是,利己者在自己做壞事的同時為了自己的自尊,會把過錯的責任都推到外部環境和別人身上。這篇文章就描述了由善變惡,並顯示了在利己主義面前人們的價值觀的脆弱。

⑨ 羅生門劇情影評

羅生門,日本京都的正南門。雲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門底下避雨,三人閑聊,話題開始,故事的序幕拉開: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過荒山,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慘遭殺害。慘案如何釀成?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都各有說法。
真相只得一個,但是各人提供證詞的目的卻各有不同。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人人都開始敘述一個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慘案,成了一團撥不開看不清的迷霧。
談論完畢,雨過天晴。砍柴人在羅生門旁發現一個哭泣的棄嬰。他決定收養下來,抱著嬰孩往夕陽深處走去 黑澤明的《羅生門》,人性中赤裸裸的軟弱和謊言。1950年的片子。黑白,粗糙,淳樸。直入人心。

已經是第三次看。依然震撼,毫無厭倦。同時,看到更多的一些東西。

一間破殿,陳舊的牌匾,一場大雨,一個故事。人性就如此醜陋地被呈現出來。

黑澤明的手法獨特有力。借著樵夫的口,這個發現命案現場的第一人,在破舊的羅生門下躲避一場大雨的時間里,對一個路人敘述了整個事件。同時,殿里還有一個與案件當事人有過一面之緣的行僧。

是一起殺人案。武士牽著坐在白馬上的妻子行走山間,與行僧擦肩而過。之後正躺在樹下的強盜在微風吹起馬上女人面紗的時候被她的美貌所吸引遂起歹念。他騙綁了武士,強暴了女子。而路過的樵夫發現武士的屍體後慌忙報官。

殺死武士的是強盜,這一點已經確認。而矛盾集中在殺人的動機和凶器——究竟是長劍還是短刀上。每個人的說詞都完美無缺。甚至是已經死去的武士,借著托靈的巫婆之口敘說的口供都似無破綻。

強盜並未否認自己殺死了武士。然而他口中的武士與自己用長劍激戰二十多回合不幸落敗也算是好漢一個,而自己則是一個英勇善戰,光明正大的男子漢。將一個手握短刀的烈性女子降服,讓她順從地滿足了自己的慾念,是一件讓自己無比得意和自豪的事情。

女人承認了自己被強暴的屈辱,並宣稱在此之後自己的丈夫,也就是武士對其冷冷的漠視令自己痛苦萬分。於是她拔出短刀讓武士殺了自己。但自己因悲傷過度昏厥了過去,等到醒來的時候發現短刀叉在武士的胸口。自己想要尋死卻沒有膽量。此時的強盜早已不知去向。

武士托巫女的口述說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強盜在自己面前強暴了自己的妻子。隨即卻見妻子轉而隨強盜左右,並要求強盜殺了自己。他遂感憤怒萬分。此時強盜一把推倒女人並表示不齒,並問武士如何處置她。武士心下原諒了強盜,卻無法容忍妻子的惡毒。帶著對她的詛咒和怨恨,武士悲憤地拔出短刀自己剖腹而死。而女人和強盜,包括那柄短刀都已不見。

羅生門殿外的雨依然滂沱。樵夫、行僧和路人依然在檐下等待雨停。風雨交加如同樵夫內心思潮的激烈碰撞。他終於開口,訴說出他親眼所見的事實的真相。

強盜在強暴了女人以後百般撫慰只要她願意跟他走。她無法決定,想要自己的丈夫和強盜以武力決戰,而自己會跟隨勝出的一方走。然而武士是懦弱的,他表示不願意為她冒生命的危險,並且責問自己的妻子:「在兩個男人面前出醜,你為何不自殺?!」此刻強盜說了一句話:「不要這樣對待她,她們不是男人,她們無法克制的哭,是因為她們是弱者。」而女人霎時明白過來,自己的丈夫是多麼無恥而懦弱的男人。她質問他身為武士卻為何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妻子,並且對強盜亦百般嘲諷。在她的挑唆下,兩個男人終於彼此拔出了長劍開始決戰。然而,兩人的姿勢和劍法是多麼的雜亂而無章,毫無氣概可言。武士的死也僅僅是無意間的事情。等強盜回過頭來,女人已經不見。

事情就是如此。然而為何樵夫不願意說出真相呢?他說自己不願意捲入案件。而事實上,只是因為他一時的貪念,偷偷拿走了那柄價值不菲的短刀而已。他意圖隱瞞的這這件事情被聽他口述的那個路人所揭穿。

「人只是以為自己誠實。」「有軟弱的地方就有謊言。」路人說的話句句在理,一邊的行僧嘆:「連人都不能相信,還能相信什麼?」於是路人說其實本來就是如此。這羅生門附近的鬼魂都覺得人太可怕,所以都不來。

影片放到這里,差不多是結尾了。然而各執一詞的真正原因,就是那句「有軟弱的地方就有謊言。」強盜想要表現自己即使殺人也要有的磊落氣概,女人企圖掩飾自己並不貞烈的事實和挑唆兩個男人決斗致使自己丈夫死於非命的真相,武士即使是借巫婆的口也意圖掩蓋自己的懦弱和無能,而樵夫遲遲不願說出真相,只是想隱瞞自己偷偷拿走了短刀。人性就是這樣陰暗而赤裸地呈現出來,各執一詞不如說是各取所「需」——各自所需要掩飾的軟弱。

然而往更深一層想,強盜的說詞中把武士形容成武力與自己不相上下富有氣概的強者,武士的說詞中把強盜描述成一個具有男子主義的漢子而自己最終也原諒了他。然而兩人對與同樣一個女人,一個宣稱的是她由貞烈轉為順從的淫賤,另一個陳述的是她淫賤後的惡毒——男人之間的惺惺相惜轉而對女人的鄙夷和譏諷。然而事實上,這個唯一的女人看清了他們的齷鹺和懦弱,表現出了強勢的一面。既然如此,她卻沒有在證詞中說出這一切,依然以一種受辱含冤的姿態出現。她或許是不敢和不能說出真相。黑澤明做這樣的安排,或許也是意在表達五十年代初的日本婦女依然低下的地位和男權的強勢。而雖然如此,但覺醒意識已經漸漸地在女性的心中蘇醒,如同此片中的女人在最後時刻意識到武士的懦弱和無能。

同時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五十年代初的日本也正是昭和時期戰後新舊右翼更替的時期。影片從一開始的滂沱大雨中,就在借行僧和樵夫的口敘述著當時的政治背景——兵荒馬亂、時局動盪、民不聊生。一個武士,一個強盜,兩人的境界應該是有很明顯的高低之分。然而在整部片子里,我們看到的是武士的懦弱和無賴以及對自己妻子的絕情、冷漠和鄙視。強盜雖然強暴了女人,而他從一開始對與自己的罪行就毫無否認,並且在女人被武士羞辱的時候他說過那樣一句話:「不要這樣對待她,她們不是男人,她們無法克制的哭,是因為她們是弱者。」雖有男權的成份在其中,但是與懦弱的武士相比,真小人和偽君子的鮮明對照讓看者從心裏面明白黑澤明意圖揭示和諷刺在日本當時的年代,武士道的精神已經是名存實亡,甚至已然不如一個山野強盜。在影片最後,雨當然是停了,天空雖然依舊是厚厚雲層,但終究有金色的陽光透射出來。而在微弱的陽光下,樵夫抱著一個新生的棄嬰緩緩離去,行僧也終於看到人性中依然存在的真摯的一面。在敘述了漫長的八十多分鍾人性的懦弱和欺騙之後,黑澤明在結尾給了所有人一個金色的美麗希望。

回過頭來,有軟弱的地方就有欺騙固然是對。然而,軟弱從何而來?再追溯回去,強盜在第一次講述他所編排的說詞時,便說了這樣一句話:「僅僅是一陣微風。如果沒有那陣微風,也許那個男人就不會死」。是的,就是那陣風。撩起了馬背上女人的面紗,吹起了她輕柔的裙擺。隨即他看見了她潔白的腳踝,她面紗下純美的容顏。於是一切發生。僅僅是一陣微風,吹起了他內心最根本最原始的慾望。然後,純然是慾望,造就了每個人內心的軟弱,並且構築了每個人利用謊言企圖展現的幻像。人心最深的地方,埋藏了多少陰暗而不可告人的秘密。幽暗破舊的羅生門下,鬼魂都覺得害怕的地方,卻在柔和的陽光下真相大白。

一陣一陣的微風始終在吹,如同慾念無盡。而每個人心裏面的那道陰暗的羅生門又是多久才放晴一次?這或許是黑澤明在影片里留下的又一個質問罷。

⑩ 急求:黑澤明的(羅生門)電影的觀後感,從法律角度。

羅生門(Rashomon) 偽影迷版

作者:poplover 來源:本站論壇

犯罪懸疑劇情片。
說來慚愧,我看過的電影也不算少了,然而很多大師的作品對我來說還只是傳說,只聞其名未見真容。不補補課實在說不過去。羅生門是1950年的黑白片,大師黑澤明的代表作之一,在影史上擁有重要的地位,對之後的電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之前看鐵迷宮、英雄之類的,老有人說起羅生門敘事結構,雖然大概知道是怎麼回事,不過沒看過始祖就沒有發言權,今天終於鼓起勇氣,打算一睹影史經典的風采。
影片改編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在竹林中」,三個人在一個破舊的門樓下避雨,談論起京都的一個謀殺案,案件審理中三個當事人對案件的不同陳述,使案件撲朔迷離。片名羅生門就是這個門樓的名字
對於這樣一部教科書級別的電影,半個多世紀以來已經被無數人無數次解讀和剖析,google一下,就能找到成千上萬的深刻的評論和研究。我一業余的就隨便說點個人感想。
1、羅生門使用多重式敘事結構,讓不同的人物從各自的角度、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講述同一事件,形成強烈的立體感、懸念和戲劇張力。這個巧妙的構思類似公民凱恩,卻又有著更鮮明更獨特的風格,開創了一種敘事模式的先河。「羅生門」不僅被無數後來電影人引用和模仿,也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2、運用這種敘事結構,引發出對人性陰暗面和殘酷的世界的思考,自私、虛偽、虛榮、貪婪。。。甚至被害變成了鬼還在說謊話,充分揭露了人性的種種弱點。關於更加深刻細致的剖析可以google,不在贅述了。
3、有電影學院的老師說僅一部羅生門就能講一個學期,誇張了點,不過這片確實是教科書中的教科書,大師的片子是拍給導演看的,這句話有點道理。雖然是黑白片,且年代久遠,影片的畫面依然賞心悅目,光線、構圖都很贊,為解決樹林中過於黑暗的問題,使用了超大的鏡子反射光線,陽光、樹影、音樂使畫面生動鮮明。其他場景中,陰森肅穆的羅生門、淡化背景凸顯人物的審訊都顯示出大師對氛圍營造的傑出的掌握能力和強烈的個人影像風格。
4、三個場景,7個人物,影片簡單的甚至有些簡陋,大師卻憑借精心、不落俗套的設計拍出了深刻哲理,讓無數後來者膜拜。審訊場景中明明有法官,卻巧妙的隱去,只通過4個當事人來敘事,這樣既省去了一個演員的成本,又避免多餘的人物喧賓奪主。
5、有些手法在現在看來有些陳舊,這是難免的,畢竟我們看的最多的還是當代電影,但我們不能忘記的是,羅生門這樣的經典對現在的電影的影響和啟發。
6、盡管演員的表演依然帶有50年代那種誇張的表情和做作的姿勢,但總的來說表演還算精彩,特別是那個強盜,瘋狂、自大的神態表現的淋漓盡致。
7、結尾留了一個光明的小尾巴,這恐怕是最具爭議的地方,有人認為如果全是黑色,影片就更有震撼力,我不這么認為,人性中總有好的一面,如果羅生門全是黑色,可能就無法成為經典了。
水平有限,想到什麼說什麼,就說這么多。

你會是誰?---《羅生門》

作者:犬友

全美終於D出Y版的《羅生門》了,就沖著黑澤明的大名,我就毫不猶豫的拿下。

這部片子攝於1950年,1951年奪得威尼斯大獎。片長88分鍾,故事情節、人物構成極其簡單,但述說的故事卻耐人尋味。
1、這是一部講述人性劣根的電影,通過強盜、女人、武士、譙夫等四人之口,片面的講述了一次殺人事件。所謂「片面」,是指四人根據自己的需要講述了事件的內容,每人的講述完全不同,令我不禁對每個人的供詞都產生了懷疑!具體供詞如下:
譙夫:一日,上山砍材,看見武士死亡地點,並報官。(由此引出故事)
強盜:見武士之妻美貌,遂起歹念,以利器為由,騙武士至樹林深處,捆之,後騙武士之妻(下稱女人),至武士前,欲當面殲之,女人先反抗,後配合。事畢,盜欲走,女曰:當兩男之面,做下不恥之事,唯兩男決斗,勝者隨之。盜解武士之繩索,舉長刀與之決斗,並殺之。後覺女人已逝。
女人:當武士之面,力抗不遂,遭奸。盜遁後解武士繩索,武士漠之,女暈,醒後,見武士胸前插一短刀,驚,後遁。
武士(借巫婆之口道出):女遭盜奸,女曰:女應靠刀劍奪得。盜將女踩於腳下,由士處之,士遂與之打鬥,仆,後遭人將其胸前短劍拔出,遂死。
譙夫(後補充):女遭奸,後解武士繩索,欲讓其決斗,士怯,盜也怯,後遭女痛罵,遂打鬥,其場面狼狽不堪,士不慎,困於草中,盜殺之,遁。

看了以上的供詞,大家是否看不清楚,其實我也對自己的描述也是很尷尬,不過事實就是這樣。但事實究竟是怎樣呢,到了影片結束,導演也沒有告訴我們,他也沒必要告訴我們。
不過通過四人的描述,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武士是死了,而且還是他殺(誰殺的也不確定),女人是被侮辱了,是被迫還是自願,或者是先被迫後自願,我們就不知道了。導演設下兩個前提條件,餘下的就由四個人或者加上我們去想像了。綜觀全片,構思相當巧妙,情節層層推進,當你相信了第一個人供詞的時候,又被第二個人推翻,於是又有第三個,第四個,到最後,你都不知道該相信誰,不過你可能最會相信譙夫的話,因為他在此事件中是唯一的身外之人,他沒必要說假;也許你會相信女人的話,畢竟她是受害者,也許。。。。。。

影片揭露了人自私自利的本質,通過一件極端的事情(殺人案)造成戲劇沖突,表現每個人在此次事件上的不同立場:
譙夫:怕說清楚了,惹上官司,而且他可能拿了那把值錢的短刀,而未作為證據充公;
強盜:為了掩飾自己的懦弱與膽怯,怕辱了大名,而認定自己殺人。這一點,由他描述的決斗場面可以看出;
女人:為了轉移自己被辱的事實和殺人或促使殺人的可能性;
武士:為了掩飾自己的懦弱或被殺的恥辱。

其實,我作出這樣的解釋,可能是對的,也許是錯的,因為我們根本就不知道事情的真相是怎樣的。在作出這樣的判斷與分析的同時,我也掉進了黑澤明的陷阱之中,我也是根據自己的利益去判斷,我的利益(應該說是大部分自認為是善良人種的普遍的社會道德觀)就在於同情弱者,討伐兇手,那誰是真正的兇手呢?我的判斷其實也正在引導(或是誤導)大家,作出判斷。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都是以我為中心,趨利避害地去思考問題,甚至有人懷著這種目的去引導其他人做出判斷,進而形成一種所謂的輿論力量。這是一種手段,我不談手段,只談影片所暗示的這種陰暗的人性,這也是影片最想要告訴我們的。

武士、女人、強盜、譙夫,代表了沖突事件的四種立場,換做是我,會是怎樣的角色呢,也會為自己辯說嗎?影片最偉大之處就是他在當今社會也有著深刻的意義。因為影片強調的是人的陰暗本質,做為社會的人,人的本性也是一代一代的延續,就象儒家的思想對我們的年輕人的影響一樣,所謂最前衛、最顛覆傳統的年輕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帶有儒家的影子,趨利避害是動物的本質,可以說是不用人教的。當然殺人放火,現在也有,應該也算是延續。
我們面對不同的事扮演不同的角色,產生了不同的反應,或許我是武士,面對危險,膽小懦弱;或是強盜,逼不得以去殺人;或是女人,受辱後復仇;或是譙夫,隔暗觀火,當然這也是猜測,真相未必是這樣。
我們每個人都會在四個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那麼,你會是誰????

以上論點,淺薄之極,望廣大網友批判,請跟貼討論。

相關影片:

閱讀全文

與羅生門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李仁港導演電影 瀏覽:33
及川中導演2000年電影 瀏覽:777
美國電影推薦愛情恐怖電影 瀏覽:880
懷化大地電影院 瀏覽:490
日本樂高電影大全圖片 瀏覽:595
愛情公寓五大電影宣傳海報 瀏覽:93
台灣電影楊 瀏覽:783
吳孟達與成龍合作電影 瀏覽:887
脖子上帶磁鐵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138
伊藤舞電影圖片 瀏覽:392
龍之谷電影3名字大全 瀏覽:65
盜墓筆記大電影百度雲 瀏覽:997
成龍霍去病的電影 瀏覽:529
電影溫暖的告別中馬東錫結局 瀏覽:764
60年代的冒險電影大全 瀏覽:468
嗯9527電影網站 瀏覽:505
機動部隊1電影演員表 瀏覽:851
香港4大家族和香港電影業 瀏覽:168
轉轉電影表達什麼意思 瀏覽:526
主角會語言控制電影 瀏覽: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