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自己寫的,一千五到兩千字,多點就行,不是高中作文
你好
求採納
100年前一場革命轟轟烈烈,他以排山倒海的氣勢和一往無前的力量席捲了中華大地,震驚了世界四方,開啟了中國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辛亥革命,使民族獨立,振興中華成為一種信仰,他揭開了救亡圖存的歷史篇章,也在中國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上畫卷上書寫了舉足輕重的一筆。
電影《辛亥革命》還原了民族存亡、戰火紛飛的歲月。片頭秋瑾的從容赴死,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捐軀令人心生悲憤;片中孫中山滿懷救國之志,廣播革命思想,推進民主共和;陽夏保衛戰黃興浴血奮戰,誓死追隨令人倍感振奮、熱血沸騰;晚晴王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袁世凱處心積慮,竊取革命果實令人憤恨惋惜。影片通過對典型人物的刻畫和的不同細節演繹,生動的展現了孫中山、黃興為首的革命黨人和革命先驅,為實現救國救民的崇高理想,不斷探索,不屈斗爭的革命信念和愛國情懷,再現了激情澎湃的辛亥革命,描繪了波瀾壯闊的革命場景。向我們闡述了革命的定義和革命的精神,詮釋了改革、信仰和希望對於一個民族存亡的重要。
從黑暗走向光明,從屈辱走向富強,100年過去了,重溫這段歷史,我們心潮澎湃。「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面對山河破碎、生靈遭塗炭的危局,一批批愛國志士在呼號、在求索、在抗爭,直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的提出和「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理論的橫空出世,民主共和的觀念才第一次深入人心,振興中華才的呼喊才第一次成為響徹華夏的最強音,他讓苦難的人民看到了希望,為迷茫的革命者指明了方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國父孫中山以他睿智的政治思想,非凡的遠見卓識,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氣貫山河的革命氣魄帶領著頑強不屈,心懷壯志的革命義士捨生忘死,將中華民族帶入了嶄新的發展軌跡,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
有了辛亥革命的探索和斗爭,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興起開辟了解放思想的新局面,進一步促進了民族的覺醒,使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直至辛亥革命十年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更是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他接過辛亥革命高舉的愛國主義和「振興中華」的旗幟,完成了無數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開啟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進行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統治;開創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展望未來,這條歷盡滄桑卻傲然騰飛的東方巨龍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讓我們在辛亥革命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承擔起先輩們未能完成的偉業,沿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繼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一個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❷ 辛亥革命、建國大業、建黨偉業三部電影的觀後感 要詳細點 1200至1500字
1911年10.10武昌起義也成雙十起義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說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說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說,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1912年中國歷史進入北洋政府統治階級
1915年5.9中國21田條約
1919年5.4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是以學生為先鋒,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民主運動,具有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正確認識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毛澤東論五四運動
第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政治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英勇斗爭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以此為後盾,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採取了強硬態度和正義立場,拒絕和約簽字,開創了近現代中國外交史敢於抗爭的先例,同時則使皖系軍閥政府聲名狼藉,迅速由盛趨衰。
第二,五四運動又是一場偉大的文化運動和思相思想解放運動,它把新文化運動推向了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主流的新時期,同時開創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階段。五四以後,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在中國得到了傳播和移植,為現代中國培育了一代英才。運動中表現出的強烈不衰的愛國精神,貫穿始終的民主與科學理性精神,勇於進取的奮斗精神,為尋求中國出路而百折不回的執著追求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形成巨大推動力量。
第三,在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積極投身到工人中間,宣傳馬列主義,組織工人群眾,從而促進了馬列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幹部上的准備。這場運動也對孫中山產生巨大影響,使他改變不重視、不發動群眾的觀念,促成了他對中華革命黨的改組。
第四,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雖然中國共產黨當時尚未誕生,但是已經有了一批贊成俄國革命的先進知識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當了運動的組織者或指導者。運動期間,中國產業工人隊伍已有了發展和壯大,且在運動後期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運動的內容和方向也在朝著反帝反封建的目標發展。這都表明舊民主主義革命正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
1921年7.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2年7月,中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6年國民黨革命軍從廣東出事北伐
1927年8.1南昌起義
1927年9月毛澤東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1936年長征結束
1931年9.18事變
1937年7.7 蘆溝橋事變
1937年12.13南京他屠殺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
1945年取得抗日戰爭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抗戰前途;從堅持斗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時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意義: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抗戰前途;從堅持斗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時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除了解放軍在戰場上英勇作戰外,還有許多重要的原因:
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制定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為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a.戰爭初期,毛澤東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論斷,極大地增強了我國人民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信心和勇氣。
b.在政治上,中國共產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領導國統區人民掀起人民民主運動,形成反蔣的第二戰線,與民主黨派並肩作戰。民主黨派與蔣介石集團決裂。
c.在軍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確方針政策。初期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時提出戰略反攻和戰略決戰的偉大決策,將革命進行到底。北平和談失敗後,迅速渡江作戰,推翻國民黨的統治。
d.經濟上,在解放區開展土改運動,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
新中國成立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主要有:
1、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
2、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3、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1946年中國三年內戰
1949年4月,中國共產黨取得內戰勝利
1949年10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❸ 辛亥革命觀後感1000字
《辛亥革命》觀後感:
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創立了中國,成就了東亞歷史上千古未有的偉業。孫中山先生是中國的開國元勛,是辛亥革命的首領。在這個偉大的歷史運動背後,有一個超凡神聖的力量一直支持著他。孫中山先生自己見證道:「革命的成功,在於仰賴神的恩助。」
孫中山從小就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1879年,14歲的孫中山隨哥哥到檀香山,就讀於一所基督教學校,因執意信耶穌,1883年被哥哥遣返故里。在家鄉,孫中山折斷了北帝廟神像的手臂,眾怒之下急赴香港,在一所公理會教堂正式受洗,並協助喜嘉禮牧師四處傳道。1886年孫中山開始學醫,畢業後志在救國救民,於1894年上書李鴻章,不果,隨後在檀香山和香港組建了「興中會」,發動民主共和革命。 1896年,孫中山在倫敦參加主日崇拜途中,被清廷使館秘密拘捕。十餘日內,孫中山懇切禱告,蒙上帝施恩,得到拯救。 1905年,孫中山到日本,聯合其他革命團體組建了「同盟會」,受推為總理。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上,孫中山提出了「三民主義」學說。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孫中山堅定的基督信仰是分不開的。
孫中山於1925年2月22日病逝北京,先在協和醫院舉行祈禱會,後到中山公園舉行國葬。孫中山在遺訓中說:「我本是基督徒,與魔鬼奮斗四十年,爾等亦當如是奮斗,更當信上帝。」又說:「我死了也要人知道我是一個基督徒。」(摘自1997年3月21日《廣州日報》之《孫中山的"第四遺囑"》)
今天,我們紀念辛亥革命,重溫那段歷史,向為爭取革命勝利而英勇奮斗、流血犧牲的志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❹ 誰有給類名著的觀後感呢,電影的觀後感也行,不限電影名字,謝謝啦
給你來一片名著或者電影都可以的,呵呵
法國中尉的女人:作者:(英)約翰·福爾斯。類型:言情哲理。本文作者:願咸與恆。這是我看過的印象最深的一本書了。原因,沒太看懂……
記得在書的背面梗概中寫著「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愛情故事」,的確,太費腦子了……好像提到愛情故事,一般會想到的詞語應該是諸如「催人淚下,凄美動人,感人至深」之類的,天底下還會有「發人深省」的愛情故事嗎?
另外,這本書和其他名著不同的是,它沒有序言,我看過的其它書都有。當時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沒有呢。不過還是很喜歡它的這種每一章前面的都有引言的格式。
一個三十二歲的貴族青年查爾斯(其實就是現在的富二代)是書中的主人公(實質上是一個超級大綠葉),雖然書名叫「法國中尉的女人」。當時心裡覺得挺失望的,看過的愛情故事的主角年紀一般都在二十歲左右,這男主角的年齡也太大了吧。不僅如此,查爾斯長得還很一般(也不是帥哥啊),性格也沒有什麼特點,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他還有過不清白的歷史(二十一歲的時候偷吃禁果,之後雖然懺悔了很久,但在以後漫長的歲月里,還是偶爾會逛逛窯子,發泄一下生理慾望),另外書中還寫到,查爾斯只要一跟女性有點肢體上的接觸,就往那方面想,然後再譴責自己。覺得這樣寫,真的是……太真實了點吧。
因為一開頭就是這樣,所以對男主角實在沒有什麼好感。雖然倒過來想想,如果查爾斯到了這個年紀還沒有碰過女人,倒是更讓人懷疑他是不是一個正常男人了(難道有心理或者生理問題),尤其是他還很有錢。
查爾斯的父母都已經不在了,孤身一人。這樣也好,省得又上演富家子愛上灰姑娘,富家子的父母拚命阻撓的戲碼,都讓人看吐了。
看開頭的時候,以為這就是《簡·愛》加《苔絲》。
女主角就是「法國中尉的女人」薩拉(她給人的印象太深了),第一章就寫她一個人孤獨地站在岸邊,眺望地平線……
遠處,從穿著上看很有錢的一男一女在看著她,議論她,男的問那個黑衣女子是誰,女的說她是一個犯過錯誤的女人(男女關系方面,被人誘騙失身)。
那個男的就是查爾斯,女的是他的未婚妻歐內斯蒂娜。
歐內斯蒂娜只有二十三歲而已,典型的老牛吃嫩草,真替她不值。一位標準的大家閨秀,長得比較好看,一位商人的女兒,文化水平不高,很天真單純。就是個子矮點(好像寫她和查爾斯接吻的時候查爾斯得低著頭,她得踮著腳,查爾斯也不高)。
然後就寫他倆談戀愛,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發生……
薩拉不慌不忙地出場。查爾斯是一個古生物學家,每到一個地方喜歡去收集當地的昆蟲標本,他用捕蟲網追逐一隻蝴蝶,追到一片沒有人的森林,發現一個女人藏在一個角落裡睡覺,他覺得她真是夠出格的,但也正是因此,她才在他心裡留下了烙印。
薩拉長得並不好看,也很一般,就是個子比較高,受過很好的教育,但家境貧寒,沒有親人。性格非常有特點,心理素質很好(站在海邊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表面上看很受氣,但其實比較地……有城府。
與此同時,查爾斯雖然有錢,但他父親並不是家中的長子,沒有能夠繼承世襲的爵位和庄園,然而,查爾斯的伯父偏偏一直沒結婚,所以查爾斯也就理所應當地成為了他伯父的繼承人。
不過,他的伯父突然間結婚了,而他已經67歲了(晚節不保啊)。既然結婚,就有可能生子嗣,查爾斯就失去繼承權了。本來歐內斯蒂娜的父親還覺得高攀了一位貴族,結果此事一出,態度立刻有所怠慢(世態炎涼)。
薩拉對查爾斯訴說了自己當年與瓦格納的經歷,查爾斯原諒了她的不貞(反正查爾斯也不幹凈,不過比起《苔絲》中的安琪,查爾斯已經不錯了)。
隨便說一句,查爾斯看過那個時代很有名的一本「**」,叫《包法利夫人》(我也看過,覺得沒有什麼啊)。
查爾斯對她非常有興趣,他的朋友,一位心理醫生覺得薩拉是自虐狂(我也曾經覺得薩拉精神不太正常),查爾斯希望自己可以幫助這個不幸的女人。同情,總是容易發展成為愛情的。
查爾斯還有一位僕人薩姆,他和歐內斯蒂娜的女僕瑪麗有私情(和咱們農村鑽玉米地是一個意思),查爾斯曾經答應過他,等自己一結婚,就給薩姆一筆錢,讓他建立一個自己的小家,然而……
隨著和薩拉一步步地深入交往,查爾斯發現自己越來越渴望見到她(愛上薩拉了),可是他又要壓抑自己的感情,畢竟薩拉已經不清白了,畢竟他已經訂婚了,而且要他放棄自己的名譽地位,和這樣的一個女人結合,又缺乏勇氣。歐內斯蒂娜沒有任何讓人不滿意的地方,他們一開始的交往,查爾斯對歐內斯蒂娜只是覺得她是一個很適合結婚的對象,而不是對薩拉那樣愛著她。
他們的地下戀沒有任何人知道,除了薩姆之外。薩姆預感到查爾斯的婚約會出變故,一旦查爾斯和歐內斯蒂娜決裂,那麼他和瑪麗也沒戲了,所以,他只能出賣查爾斯了。
因為薩拉總是干一些不被常人理解的事情,所以最終被她的僱主掃地出門。第二天,查爾斯在一座廢棄的谷倉里找到了她(很可憐)。薩拉看到他,一番對話之後,撲上去就吻(真有激情)。盡管查爾斯內心深愛著她,但還是極其痛苦地把她推開,選擇了逃離,卻撞見了正在偷情的薩姆和瑪麗(真是尷尬)。平靜之後,查爾斯讓薩拉去愛塞特,他會替她安排好一切,因為小鎮的人想把薩拉送進精神病院。
薩拉走了,也把查爾斯的心帶走了。我總覺得查爾斯既然那麼愛她,干嗎當時不把她領回家呢?當然,在那樣一個封建的時代,他不可能這樣做。
因為愛著她,查爾斯很糾結,也不願意再去看歐內斯蒂娜了,而婚期也一天天臨近。
這個時候,查爾斯要去倫敦辦理一些財產上面的事。他就去倫敦了。和一幫有錢的富家子弟逛高級妓院。本來查爾斯就打算這次為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找個女人上床。
但他還是離開了,一個人漫無目的地在街上徘徊。因為那個時代暗娼很多,所以,一個妓女就主動上前搭訕,結果查爾斯就跟她走了(什麼人啊,心裡愛著薩拉還要跟別人女人發生關系)。
到了妓女家中,妓女有一個私生女。查爾斯問妓女,孩子的父親為什麼不跟她結婚呢,妓女搖搖頭,笑他太天真(是夠天真的,查爾斯幾歲了,我很懷疑他的心理年齡恐怕沒有三十二吧),妓女說,他帶她上床的時候已經付過錢了(冰冷的現實)。
然後就……其實查爾斯對她實在沒有什麼慾望,他只是為什麼的痛苦尋找一個發泄的渠道。最後他們還是什麼也沒有發生,因為在關鍵的時候他問了他一句你叫什麼名字,結果那個妓女回答,我叫薩拉。結果,查爾斯吐了……
第二天兩人分別的時候,查爾斯給了她很多錢,並衷心地謝謝她。因為她,查爾斯明白了自己有多麼忘不了那個謎一樣的女人。
薩拉到了愛塞特,在一個小旅館住下,寫了一封信,然後,吃飯,睡覺。
查爾斯看完那封信後就把它扔進了壁爐里,化為了灰燼。
查爾斯最終沒有去找薩拉。薩拉從此再有沒有出現在他的人生中。他和歐內斯蒂娜如期結婚,婚後生了六七個孩子。而查爾斯的伯父在婚後不僅生了兒子,而且還是雙胞胎。查爾斯後來從商,過著平淡乏味的生活。薩姆和瑪麗也如願在一起了。
看到這兒的時候,我失望極了。寫了這么長最後就是這么一個結局,有意思嗎,感覺前面的簡直都白看了,太平庸了,總覺得查爾斯還得跟薩拉有些糾葛。而且後面還有大概三分之一的樣子。
這就是第一個結局。這本書有三個結局(很有創意,也是最大的亮點)。
查爾斯在收到薩拉的信以後,飯吃不下,覺睡不著。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她(餡得夠深的)。結果經過了一番內心的掙扎,還是坐上了去愛塞特的火車,第一個結局就是來自他在路上的幻想。
他讓旅館的老闆上樓把薩拉叫下來,但老闆說她的腳扭傷了,只能查爾斯上去見她。查爾斯隱隱約約有種不好的預感(要悲劇),因為當初薩拉和法國中尉就是在這種孤男寡女共處一室的情況下發生了不好的事情。可是他已經來到了這里,就去見她吧。
一開始兩人還很客氣,但薩拉坐著的身影實在太美麗(比那位妓女對查爾斯的誘惑強過千百倍),很快查爾斯就控制不住了(慾火中燒),碰巧這個時候因為壁爐里飛出了火星,燒到了薩拉的身上,查爾斯就趕緊去當消防員去了,火很快就撲滅了,但兩人心裡的火卻越燒越旺了,對視了很久(其實也就幾秒鍾),然後就抱在一起了,糾纏了一會兒,查爾斯把她抱到了卧室,扔在了床上。然後自己跑到客廳里脫衣服(真三級,用得著寫這么細致嗎),值得注意的是,在查爾斯脫衣服的時候,薩拉給自己枕了個枕頭(我無語了……)。
我想他如果放手的話,他和薩拉這輩子也就沒戲了吧,可能正是想明白了這一點,他才會不顧一切。
完事以後,查爾斯覺得很幸福(真不要臉)。薩拉說自己配不上他,但他執意要解除婚約。於是就准備走,這件事不可以再拖。但是,他很快就發現了一件讓他覺得五雷轟頂的事情,薩拉從沒有和法國中尉發生過關系,查爾斯不理解她為什麼要這么做,他覺得自己受了欺騙,而且薩拉根本就沒有扭傷腳,自始至終就是一個圈套,他不能理解,薩拉簡直就是在對他進行道德綁架(得了便宜還賣乖)。薩拉把他轟走了。
之後,查爾斯去了教堂懺悔,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他還是決定和薩拉在一起,與歐內斯蒂娜解除婚約。不管薩拉有沒有出現,其實他從沒有真正愛過歐內斯蒂娜。更重要的是,他必須為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不管是不是受了欺騙,畢竟他愛她。
然後他還給薩拉寫了一封信,就算是情書吧,裡面沒有什麼甜言蜜語(這本書里也沒有),大意就是說讓薩拉等著他,他要和她永遠在一起。只有一句話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就是查爾斯說自己忽然才發現自己原來不是二十二歲,而是三十二歲(也是,查爾斯的心理年齡給人感覺也就二十二歲)。讓薩姆去送,怎麼可能送得出去呢(當然,送出去也沒用)。
解約的理由不能是自己婚前出軌,只能說我配不上你(薩拉也是這么對他說的,典型的抄襲)。歐內斯蒂娜說我有什麼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可以改啊(可憐的孩子,整本書里只有她是最無辜的人,莫名其妙地,自己深愛崇拜的未婚夫就被別的女人搶走了),查爾斯很心痛,但為了另一個人,他不得不如此地傷害她。歐內斯蒂娜終於明白了,她問了一句她是誰(傻子也能猜出來有第三者啊),查爾斯只說,你不認識她(其實認識,一開頭就是她告訴他是誰的,但歐內斯蒂娜做夢也不會想到是她)。
薩姆向查爾斯提出辭職,並向查爾斯索要了一大筆錢(因為他知道他和薩拉的那些事情)。
歐內斯蒂娜的父親要查爾斯錢一份不平等條約,具體內容記不清楚了,反正很侮辱人。但是查爾斯沒有猶豫,簽完就走了(縱觀全書,查爾斯也就這個時候比較帥)。
可是,當他再回到愛塞特的時候,薩拉已經走了,不知去向。
從此,查爾斯開始了長達兩年的尋找,他登過啟事,但一直沒有消息。他去過那些妓女聚居的地方尋找(即便薩拉為生計當了妓女,他也絕不會嫌棄她),但只有失望,盡管在肉體上還是不檢點(很同情查爾斯,不過還是想批評一下),但在精神上卻始終只有一個人,他覺得自己此生不會再愛上其他人了。後來,他去了美國,一邊旅行,一邊漫無目的的尋找。在他開始流亡生活的第13個月,查爾斯的伯父終於還是有了一個兒子,查爾斯已經對這一切,沒有什麼觸動了(難道已經麻木了?好心痛)。
和當時的英國不同,美國已經很自由開放了。那裡的女子都很開朗活潑。查爾斯不禁幻想,如果有一天他找到薩拉,那麼他一定要帶她來美國生活(這個想法還比較成熟,如果兩人在一起之後還留在英國,那麼肯定會是這樣的結果,薩拉在路上走,旁邊的人說,看見沒有,這就是那個不要臉的狐狸精,先跟野男人睡過,後來又不知道用了什麼手段勾引了別人的未婚夫……),看一看薩拉唱歌跳舞會是什麼樣子,他從來沒有看見她笑過……可是,這只是幻想,想著想著,查爾斯的心又痛了(我的心也痛了),只要能找到她,他不會再讓她受苦,睡在稻草堆上,不會再讓任何人鄙視她,只要能跟她在一起,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太痴情了,現在終於不討厭這個男主角了,不管他最終能不能和薩拉在一起,快點做個了結吧)。
因為成功地實行了自己的計劃,薩姆和瑪麗終於如願地幸福生活在一起,並很快有了自己的孩子,瑪麗無意間撞見一個女人。因為在心裡同情查爾斯的遭遇,所以……
查爾斯在美國突然收到他的律師的來信,讓他趕緊回去。
這是一封匿名信,因為查爾斯以前也收到過只寫一個地址的信,所以他以為這封信也是薩拉寫的(其實不是啊……),謹慎起見,他還作了一番調查,在得知了她還是單身以後,他去找她了,於是,真正的結局開始了。
那是一個著名的畫家的家裡,其中的幾幅裸體畫讓查爾斯不禁想到了薩拉,很吃醋(自己都沒有見過薩拉的裸體,怎麼別的男人可以呢),不過也有可能不是。當他再見到她的時候,他已經不敢相信她是她了。薩拉不僅活得更自信,也更年輕了。因為她蛻變得太華麗,以至於查爾斯都感到自卑了,他之前都以為薩拉一定會在某個火坑裡面受苦受難,自己是拯救她的英雄。
現在才發現,一切都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而已,查爾斯說,只要他愛她,那麼他所擁有的一切再犧牲千百次他也是心甘情願的(悲傷……)。自己只不過薩拉在孤獨無助的時候一個玩偶罷了,現在她不需要他了,就把他忘得乾乾凈凈了(查爾斯這么想的,不過我覺得這么說太重了些,雖然我也不能夠理解女主角,但總覺得她不是一個壞人)。
似乎這一幕,重現了當年他和歐內斯蒂娜解除婚約的一幕,也許這就是輪回。
薩拉追求的是自由,所以她說自己不可能成為任何人的妻子,薩拉說自己現在很幸福,不想改變。查爾斯氣壞了(如果一開始就註定沒有結果,那麼何苦要一次次的誘惑呢),他說,如果老天有眼,那麼總有一天,你會受到最嚴厲的懲罰!薩拉無言以對。
這是第二個結局和第三個結局的分叉點。
看到這里,我覺得兩人基本上是只能分手了。雖然對女主角實在沒有什麼好感,甚至覺得她人格上有些問題,盡管質疑可能他們在一起查爾斯也不會幸福,但還是衷心地希望他們兩個能在一起,否則,讓人對愛情實在都沒有信心了。付出了那麼多,到頭來還是失落。
查爾斯轉身要離開,他覺得自己真的很多餘。他只想找一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唉~)。但是,薩拉從他後面跑過來,攔住了他(每次都是這樣,在他愛她的時候,她拒絕;在他想要放棄的時候,她又追求),說,我不能讓你帶這樣的想法走掉!查爾斯沖她擺擺手,讓她躲開,但她就是杵在那兒不肯走。查爾斯火了,此生中唯一一次,他想打薩拉,不過還是忍住了(估計還是捨不得吧)。薩拉說,有一個女人,她很想見查爾斯,她可以向查爾說明,自己沒有那麼可恨。他說,我憑什麼還要再聽你的?(憤恨),她說,她比世上任何人,甚至她自己都更了解自己,他說,我又不認識她,即便是女王來了我也懶得見。她說,她非常想見你,你要是不見她,你會後悔一輩子的(厲害!)。結果,查爾斯還是妥協了。
隨後,查爾斯被帶到了一間房子里,應該是兒童房,空無一人。又過了一會兒,一個女僕抱進來一個小女孩兒,放在屋子裡。小女孩大概有一歲多一點,長了一頭黑發(和薩拉的金發迥然不同)。
查爾斯不理解薩拉葫蘆里賣的什麼葯,反正閑著也沒事兒,就哄小孩唄(也許他心裡也想當父親了,畢竟也三十四了,要是當年沒有薩拉插一杠子,他和歐內斯蒂娜也應該有自己的孩子了吧)。
查爾斯一邊等待著,一邊猜想著,一個女人,還非常了解薩拉,又非常想見他,會是誰呢?不會是……那個人吧,那個人指的是當時一個非常有名的人,就是薩拉的僱主的妹妹,一個非常進步的女性。不過他還是想岔了。等了很久,還是沒有人來,查爾斯就問一個路過的女僕,結果那個女僕說,她已經在這兒了呀。
這下查爾斯更迷惑了。女孩有些煩了,查爾斯不知該怎麼辦,然後這個時候,孩子的母親進來了,查爾斯都沒用正眼看她。孩子的母親一邊哄孩子,一邊用一種做了虧心事的眼光偷看他。然後就是一段無言的沉默。查爾斯覺得自己怎麼又受到了奚落呢,然而這一次,他千里迢迢地從美國跑來受這次奚落,他心甘情願(怎麼回事,查爾斯怎麼這么賤呢)。
然後,很尷尬。查爾斯沒話找話,問她叫什麼名字,孩子的母親說,叫拉拉治,是那個畫家起的。見查爾斯沒反應(其實他都不知道自己該說些什麼),她又說,難道你不喜歡這個名字嗎,我知道這個名字很奇怪(是挺奇怪的,看了那麼多外國的小說,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
查爾斯忙說,喜歡,喜歡(他還能說些什麼呢)。
後來重新看的時候,覺得自己當時的智商怎麼那麼低呢,看到這兒都沒反應過來這個孩子的母親是誰。
當然查爾斯還是有很多疑惑,不知不覺眼淚就流下來了(五味雜陳)。他問,為什麼,如果我永遠都不……,孩子的母親打斷他說,不得不如此。
好不容易有句台詞,還寫得這么朦朧。後來才明白查爾斯想說的是「為什麼,如果我永遠都不來找你,你怎麼辦呢?」
之後,兩個人相擁而泣。查爾斯覺得他和薩拉之間什麼都沒有了,只有愛(嚇死我了)。他最後問了一句,我到底能不能弄懂你的謎呢,薩拉默默地搖頭(應該是不知道吧)。兩人抱起來沒完沒了,這時,拉拉治為了提醒他們倆,就用手裡的布娃娃打在她父親的臉頰上(總算挑明了,原來她父親就是查爾斯,因為房間里沒有別的男人,害得我都用上推理了,呵呵)。
雖然一夜情之後有孩子的情節有些不合常理,不過畢竟也還是有可能發生的(誰讓那時候沒有什麼避孕措施呢),不過我還是有一點疑問,查爾斯怎麼知道拉拉治就是他的孩子呢,薩拉可不是頭一次欺騙他了,雖然薩拉並不是一個水性楊花的女人(其實她很自重),不過為生活所迫還是有可能背叛自己,這也是查爾斯所擔憂的地方。直到再看開頭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查爾斯也是黑頭發。而且個人認為以薩拉不走尋常路的性格,有了孩子她是一定會生的。
雖然第二個結局有些牽強,不過還是有很現實的意義:你們兩個人可以不為對方負責,但是逍遙快活之後,必須為這個無辜的生命負責。何況現實中有無數因為孩子而維系的婚姻,誰都希望有完美的愛情,但現實就是有很多無可奈何,苛求只能帶來傷痛,差不多就行了吧。
第三個結局,在查爾斯轉身離去之時,薩拉把一隻手放在了他的肩膀上(是留戀,還是傷害呢)。查爾斯這個恨啊,只是一隻手而已,卻讓自己停下了腳步,恨自己為什麼這么愛她(痛苦死了)。當他轉身面對她的時候,薩拉的眼睛隱含著一絲笑意(為什麼,我也只能問為什麼了)。薩拉說自己不可能跟他結婚,但可以跟他保持曖昧的關系。但是查爾斯無法接受,他想要的只是一個妻子,又不是一個情人(以他的條件,想找情人的話還會愁找不到嗎)。他最終還是滿含憤恨地離開了她。
查爾斯走在河邊,思索著,也許薩拉的性格的確值得心理學家去研究,但作為他,實在已經厭倦了這種猜謎的游戲(恐怕不是游戲吧),他把她比作斯芬克斯(唉~誰讓你不是俄狄浦斯呢)。是回美國,還是去別的什麼地方,他不知道,只是一個人順著河邊走著,覺得自己三十四年來生活的一點意義也沒有,不過他還是對未來的生活有了一絲信心,盡管眼淚一次次的讓人不敢相信這種信心。生活終究要繼續。
作者說第三個結局更真實一些,我也這么認為,雖然心裡很希望大團圓,不過如果沒有第三個結局,這本書就不發人深省了。當然作者設置了三種結局,就是讓讀者有自己選擇的餘地,讀者希望是哪個結局,它就是哪個結局(我希望是第二種)。
盡管這裡面查爾斯從戲份上來說是真正的主人公,薩拉出現的並不多,但薩拉給人的印象實在太深,我對她有著太多的不解。如果愛,為什麼要殘忍的離開;如果不愛,為什麼又要一次次的追求,並獻身給他呢。也許她知道自己和查爾斯真的不合適,也許是為了要追求她的自由。在我的心裡她應該愛查爾斯,因為她曾經說過,和她在一起他不會幸福。因為他們兩個追求的始終不一樣,一個要生命的自由,一個要婚姻的幸福(為什麼不可以兼得呢)。
關於薩拉的性格實在是太過見仁見智,書里並沒有關於她的心理描寫,查爾斯的倒是很多。也許正像查爾斯最後想的那樣,她正像一個斯芬克斯。一個永遠讓人不解的謎。我始終不願相信,薩拉會是一個居心叵測的人。像查爾斯所說「你不僅毀了我的一生,還以此為樂」「不僅把匕首插進我的胸膛,還轉動它取樂」,這樣的結論,或許太過冷酷了一些,薩拉只是在以自己的一種方式活著,然而她的思想卻不能被自己最愛的人理解。她也很矛盾,喜歡孩子,又不願改變單身的現狀。追求愛情,又決絕地拒絕了查爾斯的求婚。只是,薩拉為何不願為查爾斯作一些改變呢,畢竟,他也算是為她付出了一個男人所能給的一切了。幸好,不論是何種結局,他從未後悔過。
如果以最惡意的思想去揣度薩拉的話,那她也夠可恨的。先是勾引,再是拋棄,明明知道查爾斯有多麼痛苦,還刻意逃避。但我卻不願意這樣去想。唯有她拒絕查爾斯,她所追求的自由才得以實現,她的個性才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就連作者都說,他很清楚男主角心裡想要什麼,但不知道女主角心裡想要什麼。
因為心裡不願接受第三個結局,所以我曾經有過一個想法:假如查爾斯出點什麼事情的話……是不是薩拉就願意和他在一塊了?原諒我把《簡·愛》的情節移花接木,果真如此的話那樣就太離奇了,也不因人深思了。
我倒是寧願相信,薩拉明白他們倆不適合在一起,所以只能裝出一幅冷酷的樣子,只有這樣,查爾斯才能死心,才能開始新的生活。
關於男主角,感覺上就是一個普通人,應該是我看過的所有書中感覺最真實的一個了。也曾懦弱,也曾自私。在反反復復的痛苦糾結中,最後還是找到了自己的勇氣,追求了自己以前永遠也不會去想像的愛情。不管他和薩拉能否最終在一起,他都已經把握了自己的命運,反抗了那個虛偽的時代,反抗了原本的「應該如何如何」。第三個結尾,他也變成了開篇的薩拉,不被人理解,一個「法國中尉的女人的男人」。
也許以後他會結婚,也許會單身。但不論如何,他會不再因薩拉而痛苦了嗎?
從某種程度上說,查爾斯是一個讀者的代言人。他對薩拉的疑惑,往往也是讀者心裡的疑惑。盡管他覺得自己比其它的所有人都理解她,但還是不能夠完全理解。
雖然薩拉塑造得更成功,但從真實的角度講,無疑查爾斯更出眾一些。一開始對這個人並無好感,後來想想才發現這才是作者優秀的地方,生活中又痴情、又有錢、又英俊、又有才的人,存在嗎?因為看了太多偶像式的男女主角,即便是在《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這樣的世界名著中,男主角也往往是無所不能。有魅力的人往往更吸引讀者,不過這也脫離了生活。男人的缺點,人性當中的陰暗面在查爾斯的身上表露無遺,可他終究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好人。讓人有些反感,又同情,感覺這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個人覺得書中最精彩的那段是教堂獨白那章,查爾斯的矛盾、痛苦、糾結、懦弱表現得淋漓盡致。然而這畢竟是他自己的選擇,他可以選擇和歐內斯蒂娜結婚,但他沒有這樣做,所有的後果,自然也應該承受,包括那個悲劇的結局。生活中最容易出現的就是第一個幻想的結局,因為大多數人是沒有勇氣突破種種束縛的。從這個角度上說,不論結果如何,能夠做出選擇,這個決定本身都不會沒有意義。
從寫作技巧上說,這本書可是相當有創意了。看了那麼多書,有開放式結局,從沒有看過三個結局。而且其中作者總是經常出來,評論評論。更是在臨近結尾時「穿越」到了一百年前,與查爾斯同坐一列火車。
至於主題呢,我也思考了很久。這本書很像一本寓言,真實與虛構相互交錯。我想每個人都會從中找到不同的主題,無疑這是一本適合深入探討的書。也許生活的本質就是不懈的追求,追求一個永遠都無法解開的謎。又或者生活就是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哪怕你真心實意的付出,也不一定可以收獲回報(像查爾斯那樣)。不過,生活總是有希望的。因為它有無限種可能。
生活並不是鋼琴,除了黑白分明,灰色地帶之外,真正帶給人希望的,是那七色彩虹。
❺ 《決裂》觀後感
影片名為《決裂》,表達的當時與舊社會的決裂,與資本主義的決裂,表達的是當時民眾棄舊迎新的決絕之心。而今天,我們卻不能用同樣的「決裂」態度割裂當下與過去的密切之聯系,尤其是在教育這樣一個對人影響深遠的領域里。
看完影片許久,有兩個片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引發了一些小思考。一是在農大招生階段關於學生入學的資格問題;另一個則是由李金鳳帶頭幫助生產隊滅蟲交白卷而直接導致15名同學被教務處直接開除的事件。
雖說教育並不是為了使人自以為高人一等,更不是為了讓人覺得自己優越於其他人,但也不至於把大學的入學條件放得是如此之松吧!以至於給人一種只要是擁護毛主席和共產黨的人都可以進入大學的錯覺之嫌。雖然如此一來農民、工人等中下貧農全可招進學校,也的確是讓農民享受到了翻身做主人的權利。可畢竟學生之間的基礎差異甚大,教學工作究竟應如何開展才最合適。校方應怎樣安排課程呢?教師到底應該照顧哪些人呢?而學生又應該從哪開始學?影片中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解決方法。而我則相信,無論是從哪一方面出發都只會焦頭爛額,都無法找到一條圓滿的解決途徑。
此外,教育要聯系實際的辦學思路是值得肯定的。可是若只是教學生學習浸種、收割,認識本地的
豬和牛的話,那我就不明白了學校為何還要美其名曰「農業大學」呢?直接叫做農業技術學校不是更為貼切嗎?再者說歲歲年年都在田裡勞作的農民與教師相比,在浸種、收割等方面何者更有經驗,更具權威呢?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就在於它有培養大學生這一重要職能之所在,它並不完全是貧下中農的技能補習班啊!
再者,讓高等教育平民化,本來是件十分可喜的事。可在影片之中,經過龍校長這般大刀闊斧的教育改革之後,我實在是想不明白大學這樣的高等教育院校究竟「高」在何處。高等教育不是為了讓大學生高人一等,可總歸是該有其自身的特色之所在吧!
在另一片段中的幫助生產隊除蟲與復習迎考之間的斗爭問題與當下的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爭多少有些相似之處。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對於為什麼要興辦教育、踏進學校是為了什麼理應是十分明確與堅定的。可為什麼一到實際操作的時候就會迷惘不清使其大變樣呢?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之中,分數往往會成為唯一的評價方法。為什麼交了白卷就會被直接開除呢?這究竟是什麼道理,真的很令人費解。難道說只要把書本中的知識背熟了,能考一個不錯的卷面成績就可以了嗎?恐怕行不通吧!難道說我們要的是「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獃子嗎?難道我們不應該過問社會,只是關在象牙塔裡面傳授死知識嗎?恐怕不行吧!長期如此,我們就真的還能知道社會最需要什麼,還能明確著重培養何種人才嗎?相信每一位都會有個明確而堅定的回答吧。現如今,不止各路專家,就連最普通的教育者都明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可我們為什麼到了今天還是會在「應試」和「素質」問題上爭論不休?為什麼還是會有那麼多的人把應試與素質「決裂」開來!
簡而言之,許多影片中反對的觀點在今天看來未必不正確;反之,許多堅決貫徹執行的方面也實在值得商榷。縱然我們也不能用今天的標准去衡量昨天的事情。可總是會有那麼一些真理從古至今仍能深得人民群眾的認同的,就比如中庸之道。是理論教學也好,是實際操作也罷;是應試教育也好,是素質教育也行,過猶不及應該是我們始終要謹記的。為什麼我們非得從天平的一段走向另一段的折騰,而不是找一個相對平衡的點。好好思考應如何前進的問題呢?
❻ 電影贖罪 觀後感,急求
比喻是危險的,愛情源於一個比喻。
我一向膜拜於昆德拉語言的犀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里,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它暴露了一些愛情輕浮誇張的面目,在看似天高雲淡,心心相映的愛之原風景里,處處埋伏著背叛與離別的猙獰。回頭再看那些打動人心的美麗比喻,於是都變得輕描淡寫。
所以,一開始就充滿地動山搖般劫難的感情,那當然會更加沉鬱著生活坎坷的經歷。
同樣是關於戰爭中離別愛人的主題,這部影片讓我想起冷山鎮的英曼和艾達,想起藍橋上的瑪拉和羅伊。在苦苦等待中呼喚回歸的愛情,在觸覺上總是冰冷的。而《贖罪》這個片名,似乎也是那場戰爭背後人類無盡傷痛和自省拯救的隱喻。
喬懷特的片子總是讓我覺得有湖畔詩人華茲華斯的唯美氣質。就像是一幅幅色彩豐韻的油畫,視覺是如此的清新艷麗,於是在那樣明快的節奏下,我們便有了那個夏日的午後——陶瓷的水壺掉進水池,蜜蜂在窗前嚶嚶。柏萊尼情緒翻湧的注視著窗外曖昧的男女。
回迭的鏡頭以妹妹的視角重新閃現了她的心理。陽光從窗外透進,暑氣濃郁而安靜,然而庄園池塘旁的那一幕,如蜂刺一般扎進了這個敏感少女的心底。
於是也就不難解釋了,柏萊尼後來夾雜著半邊清醒半邊憎惡的謊言的真實目的。那是一場微妙的因愛生恨的化學反應,在那之前還有一場相關的試驗——試驗的內容在如今的電視肥皂劇中曾無數次的出現過,她以尋死的方式檢測他的愛意。
荷塘底的水草茂密,纏繞著少女的身體,她注視著向他游來的男人,微笑里隱隱透著歡喜。在岸邊的野花叢中她追逐生氣的他,她居然天真的以為自己達到了目的。
愛之深沉,恨之真切。莎士比亞筆下不是也有個掐死了自己妻子的奧賽羅將軍。
所以,我們相信,在那個夜晚,柏萊尼其實看清了一切。
她之所以變得狠毒,是因為她品嘗了什麼叫做嫉妒。
柏萊尼是難堪的。她能控制她的小說和劇本中的男女主人公相愛卻無法控制真實的生活。那些在她看起來不潔的東西和畫面,比如姐姐在羅比面前的濕身裸體,比如那封拿錯了的信,再比如羅比把塞西莉亞「釘」在書架上,那個猶如耶穌受難般隱晦的性愛造型,無不在以先驗的方式確定了她想像中的「真相」——你必定是有罪的男人,你必須受到懲罰。
Yes,I saw him,I saw him with my own eyes。柏萊尼一遍遍的回答。
原本對羅比淡淡的少女情懷一瞬間變得如此猙獰可怖。這是愛的開始,也是罪的起源。
那個午後,一切發生的這樣倉促。
我無疑是喜歡塞西莉亞的,她以真正的,傾盡一生的愛情去回報一封內容猥褻的信。我相信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有足夠的機敏去分辨出那些猥瑣字眼中的真情,更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擁有為一個「有罪」的男人與家庭決裂的勇氣。她更是深情的,如果不是那場該死的戰爭,明天的明天之後,他和羅比的重逢,也並非什麼遙不可及的憧憬。
沙灘上的長鏡頭雕出了那幅雄渾蒼白的浮世繪,在絕望而末世的史詩氣質里,猶如在海風里帶著血腥味即將凋零的玫瑰。
敦克爾刻大撤退,可能是人類戰爭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戰略轉移。他保全了歐洲大陸上疲憊虛脫的士兵,但卻沒有來得及保全一段因為戰爭而苦苦掙扎的愛情。隔海相望的死亡,戀人們遙遠而觸不可及的蒼白夢境,一回想起來總會讓人心痛不已。
最關鍵的是,柏萊尼對於自己,對於姐姐和羅比的愛,從此再也沒有任何能夠挽救的契機。
「I gave them the happiness。」
面對鏡頭,老年的柏萊尼的聲音在顫抖。
歲月的流逝依然沒有讓她積攢足夠的勇氣,除了編撰一段美好來表達她的抱歉,在戰火紛飛的那段日子裡,她仍然不敢走到姐姐公寓的橙色圍牆下,說一聲,「賽西莉亞,對不起。」
那個午後發生的一切,讓她一生似乎成了一場祈求寬恕的漫長儀式。她放棄了劍橋大學,她選擇了軍隊護士的職業,受傷的士兵讓她一次次產生幻覺,後來,她還用一生來進行《贖罪》小說的書寫。
的確,對善良的人來說,罪是延續的,它在生命中的糾纏,猶如帶著毒刺的藤蔓,無奈之下只能希翼以生命來贖取心靈片刻的安寧。正譬如陀斯托夫斯基《罪與罰》中殺了老闆娘的拉斯柯爾尼科夫,那種無法解脫的罪孽感,讓他最終只能妥協於終身的苦難。
對於柏萊尼來說,她一直都很認真的清洗著自己曾經的過錯——在我看來,她在意識到罪的剎那,她已被原諒。路加福音里說,若懊悔,便寬恕。一個十三歲女孩的心計和出於無知的邪惡,我想只能歸罪於愛情本身帶來的歧義,而無須承擔更多的罪責,也無須遭受更多的懲罰。其實真正應該贖罪的,是那對在通姦幾年後還若無其事結婚的男女,是在樹林里殺死大批孩子的劊子手們,是發起讓全世界九千萬人喪生在絞肉機一樣戰爭里的戰犯。
只是柏萊尼的自省和救贖,讓我看到了波德萊爾所謂盛開在人性之中凄美的 「惡之花」,那才是人類對於自身罪惡的唯一的拯救方法。
愛中的靈與肉,罪中的恨與罰。故事百轉千回之後嘎然而至的死亡,依舊是闡述了沒有毀滅就沒有悲劇這個不變的真理。
無論是那個晚上亮綠色的連衣裙,落在門毯上銀色星星的頭針;還是最後分別時海邊小屋的明信片,消失在街角那紅色的十九路公車——愛情,即使最終逃脫不了生離死別的宿命,卻也不總會以猙獰的面目反復出現。愛情的過往裡遺失的美好,總是讓人緬懷它的壯烈。
只是再恰如其分的愛情也敵不過時間的交錯,敵不過戰火紛飛時的折磨。也許《鐵達尼號》的船員會說,一起在天堂里,那是比羅絲和傑克一個長命百歲一個呆在冰冷的大西洋底更美好的結局。可是渡邊淳一的那杯滲入了氰化物的毒酒,卻依舊讓旁人為那對在冰天雪地里凍結在一起的愛人的命運而唏噓。
只是死亡與永恆,那早已是愛情中另一個沉重而高尚的命題。
❼ 電影悲慘世界觀後感
——沒興趣看《悲慘世界·歌劇版》!
「有口臭的」雨果就是喜歡把下層民眾的命運寫得永遠悲慘,永無翻身之日。他是資產階級民主派作家,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假惺惺對苦難民眾報以同情,本質上他否認下等階級可以通過正當途徑得以上升,這反映了他所處的資產階級上流人士的根本立場(階級立場),註定了他作品的階級局限性。他的《巴黎聖母院》是我認為他筆下最好的最具戲劇沖突和矛盾斗爭因而最有力最成功的一部傑作,甚至堪稱力作,但是該作仍以底層民眾無法與所謂之「命運」抗爭的終結式悲劇收場,雨果就是這么酸臭!他是一個沽名釣譽、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不過,站在他所在的社會背景講,要是他不把底層大眾寫成深受苦難,血淚滿滿、無盡坎坷的樣子,要是他膽敢描寫無產階級取得成功、奪得地位、獲得榮譽、爭得勝利……描寫下層民眾通過合法合理途徑得到翻身!那麼當時的政治當局一定會禁殺這種思想,不能讓他的作品順利問世!更何況,我想他本心上也是極不情願真正地站到人民一邊去的,畢竟是兩個絕對對立-徹底決裂的階級!
雨果的這種假仁假義式的內心糾結-情感矛盾的掙扎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就是他一方面揭露社會黑暗面,一方面給予他筆下的民眾以「註定了的」悲苦結局——典型的像是:《悲慘世界》中妓女芳汀只能和逃犯搞在一起,互生同情,上下階級的勢不兩立「註定」她不可能和上流社會搞在一起,也「註定」她命運悲慘,悲慘至死!《巴黎聖母院》的吉普賽女郎只能和又畸丑又苦命的撞鍾人搞在一起,永遭上流社會冷眼、排斥、唾棄、鄙視。——反正雨果就是要竭力實現一種無法抗爭的宿命式結局!所以說他是「有口臭的」!——因為他總是把下層人民「命運」寫得很慘,其實是很巧妙地迎合著上流社會的自私、狹隘、階級歧視/仇視、階級壓迫心理,所以他的作品才能順利出版,得以成為一代文豪。
而且通觀雨果的幾部代表作,我們發現他和大多數社會精英一樣,是慣於而且打心眼裡面傾向於把下層人民看成一幫烏合之眾的!比如芳汀和冉阿讓——妓女理所當然就該跟罪犯烏合!艾絲美拉達和卡西莫多——吉普賽女氓流順理成章只能和畸形人配成一對!——這些烏合之眾就是這么夠嗆!他們終生都「命定」無可救要!——所以說,他的作品表達的藝術美學觀根本上是符合上流社會看下流社會的強烈歧視眼光的!要是他不把妓女和流竄犯、社會氓流和畸形棄子安排在一起,我想,即便在社會思想大解放的高度開明化的今天,大多數有審美鑒賞力的上層人士是絕然受不了的!
雨果是個資產階級民主派作家,資產階級民主派的顯在特點就是雖然同情民眾,但不能改變資產階級根本立場。他們在無產階級革命中是動搖、易叛變、不徹底、軟弱溫和或溫情保守、樂於妥協的……
我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理解雨果的!我也認為中下層平民就是腦子不好,都是烏合之眾。這些烏合之眾怎麼可能結局不悲慘呢!——要有這種可能性,我真是寧肯當場跳樓撞地,直截撞見鬼去。
❽ 《贖罪》觀後感
[《贖罪》觀後感]二月里的某一天晚上,手機突然上不去網,於是躲進爸媽房裡,把聲音調到最小,偷偷地一個人看著電視,《贖罪》觀後感。電影頻道在放《贖罪》,開頭的幾個鏡頭色調很好,眼前一亮,於是很罕見地沒有換台看宮。突然想到潔崽高三那會子說每周回去都要看佳片有約,於是給她發簡訊,你大大在看《贖罪》。很快回復,我也是,我爸媽也在。我樂了,最喜歡和別人一起看電視,邊看邊討論,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志,更加精神抖擻地看下去。故事其實挺簡單的,13歲的少女布萊尼,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文藝女青年,她暗自喜歡僕人的兒子羅比。給在發現姐姐塞西莉亞和羅比之間有曖昧關系後,她瘋狂地把羅比想像成一個色情狂。當她的表姐在一天夜裡被強奸後,她向警方指認羅比,羅比含冤入獄。劍橋高材生羅比,他和塞西莉亞的愛情,他從醫的理想,全部毀於一旦。二戰爆發後,羅比選擇參戰來洗刷自己的污名,爭取和塞西莉亞的幸福。塞西莉亞一直相信羅比,她和家人斷絕往來,成為了一名護士,等待著羅比從戰場歸來。長大後的布萊尼意識到自己當年的誣陷造成多嚴重的後果,心懷歉意的她放棄了劍橋,也成為了一名護士,希望能以此減輕自己的罪過。羅比因為敗血症死在戰場上,德軍的空襲讓塞西莉亞孤獨地死於地鐵站,他們最終也沒有重逢。面對鏡頭,老年的柏萊尼的聲音在顫抖。歲月的流逝依然沒有讓她積攢足夠的勇氣,除了編撰一段美好來表達她的抱歉,在戰火紛飛的那段日子裡,她仍然不敢走到姐姐公寓的橙色圍牆下,說一聲,"賽西莉亞,對不起。"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三個地方。首先是塞西莉亞亮綠色的長裙,真的是太驚艷了,她的清高驕傲,她的敏感細膩,配上那樣一條妖嬈的長裙,真的很難說是衣服裝飾了人,還是人襯託了衣服,無與倫比的美麗,觀後感《《贖罪》觀後感》。不知道怎樣贊美這樣一個決絕的女子,她以真正的,傾盡一生的愛情去回報一封內容猥褻的信。我相信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有足夠的機敏去分辨出那些猥瑣字眼中的真情,更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擁有為一個"有罪"的男人與家庭決裂的勇氣。第二個地方是敦刻爾克大撤退。電影用了快五分鍾的長鏡頭來表現這一歷史事件。愁雲慘淡的敦刻爾克。有營火,有口琴,軍官近距離射殺戰馬,旋轉木馬上坐著酩酊大醉的士兵。士兵們群毆、縱酒、策馬馳騁並發出印弟安人那樣放肆的呼嘯聲,或者什麼也不幹,只是坐在車邊茫然地搓著手,等待。這是一種窮途末路的等待,看得人無比壓抑。唯一欣慰的是高中歷史沒有忘光,看到這個長鏡頭的時候我一下反應出這是敦刻爾克大撤退。最後一個地方是快結尾的時候塞西莉亞和羅比重逢了,看到這里我無比欣慰,然而緊接著出現的是老年布萊尼的臉,她告訴記者她自傳體小說《贖罪》的結尾是編造的,羅比和塞西莉亞都孤獨死去根本沒有重逢,她這樣寫是為了讓讀者和她自己都能好受一點。這里讓我一下子想起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夏雨也幻想了一段他和哥們為了米蘭打架,然而實際上他什麼也沒干。夏雨是這么說的:"我發誓要老老實實講故事,可是說真話的願望有多麼強烈,受到的干擾就有多麼大。我悲哀的發現根本就無法還原真實,記憶總是被我的情感改頭換面並隨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得頭腦混亂,真偽不辨。我以真誠的願望開始講述的故事,經過巨大堅韌不拔的努力居然變成了謊言。有時候一種聲音,或是一種味道可以把人帶回真實的過去。"可能這兩者之間沒什麼必然的聯系,但是我看到這里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夏雨的這段話,突然很憐憫垂老的布萊尼,不管她多麼有成就,在她自己眼裡,她總是那個犯了罪而永遠無法贖罪的十三歲的小姑娘,她是應該被原諒的。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壞人,連真正的強奸犯都娶了布萊尼的表姐,為軍隊的士兵提供巧克力,撒謊的布萊尼餘生都在懺悔,無罪的羅比和塞西莉亞更是無辜,他們的命運不僅是個人的事情,更和戰爭等其他更復雜的因素聯系在一起,沒有辦法來做任何的道德評判。很喜歡,很好的一部片子,《贖罪》。MSN()〔《贖罪》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❾ 革命電影觀後感作文400字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8-24
10:34
當讀完《小英雄雨來》時,我久久陷入了沉思。想著雨來跟我一般大小,卻能與日軍抗衡。
在晉察冀邊區,有一個村莊叫蘆花村,村裡有一個小孩名叫雨來。他水性好,尤其擅長鳧水,像個小鴨子一樣靈活。一天,鬼子又來「掃盪」了,雨來被日本鬼子捉住了。鬼子讓他交出李大叔,可雨來寧可玉碎,不為瓦全。這下激怒了日軍,被日軍的一頓毒打打得青皮臉腫。可雨來仍是寧死不屈。
讀到這里,我對我的懦弱感到羞恥。一次,同學打電話約我出去玩,平時爸爸一般都同意了,可這次說什麼也不讓我去。我很納悶兒,爸爸看我一臉狐疑,便解釋到:「今天天氣太熱,很容易出汗。況且你身體也不好,不宜出門。」聽了這話,我頓時來氣兒了,反駁道:「誰說我體質差?而且打籃球還能增強體質!」這時,媽媽發話了:「你喉嚨不是很痛嗎?那還去干嗎?在家裡好養身體。」「我喉嚨早就不痛了!」我急了。「不準去就不準去!」媽媽火了。「可……」話還沒說完,一股委屈勁兒直涌心頭,鼻子一酸,竟哭起來。姐姐走了過來,對我好言相勸,可我就是轉不過彎兒來。姐姐看也說服不了我,三人便都不管我,去看電視去了。而我卻倔在屋裡,不出來,獨自生著悶氣兒。幾分鍾過後,我的氣也消了一半,可又想著他們在客廳看電視不理我,又發起脾氣來。現在想著雨來的英雄舉動,我早已無地自容。
雖然雨來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卻能認真、刻苦學習;我呢,在這種和平的社會里,本應發奮讀書,與實際卻相差「十萬八千里」。
讀了這篇文章以後,我明白了兩個道理:一是在家或外面不能軟弱,更不能嬌氣,應該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同時也要在學校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在家裡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