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盧安達飯店》觀後感
《盧安達飯店》買了幾個星期了,一直都沒看,不是不捨得看,而是不敢看,因為知道這是一場人間慘劇,不知道電影會怎麼來表達,面對每天繁忙的工作,不敢讓自己的心情過於沉重,堅持到昨天晚上,才下決心看了。
看著電影,好幾次,我禁不住都笑了,當然電影不是搞笑劇,而且這里處理得沒有過多的血腥鏡頭,只是這裡面的好多次入微的動作細節和語言,讓我不由得想大聲嘲笑現在這個世界,這個所謂的世界秩序和格局。
這是一個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一個盧安達的高檔酒店經理,保羅,胡圖族人,在1994年種族沖突中救了1000多位難民的生命。當年比利時殖民者硬生生地把當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膚的深淺和鼻樑的高低分為胡圖族和圖西族,並在他們離開的時候把政權交給了圖西族,從此也就造成了兩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終於掌握了政權的胡圖族人要向圖西族人報復,縱容著民兵組織的仇視情緒,終於在一個總統被刺身亡的節點爆發了,「砍倒高高的樹」,「胡圖力量」,種族大屠殺開始了。
保羅所在的那家酒店是比利時老闆高級休閑度假酒店,利用酒店經理的職位,他與那些軍方上層人士,白人,聯合國官員周旋著,啤酒,威士忌,香煙,緊張地巴結著,對於西方的強大和維護世界秩序世界和平的信念已經滲透到了他的每個血管里。他一直都相信著依靠那些以美國西歐國家為主導的聯合國可以在盧安達實現和平,至少那些白人朋友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幫助他。但在戰爭爆發後的一系列事件,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影,多年的經營只能換來一個生命的延續而已,最後也被迫背井離鄉。這中間一系列努力在電影里看來只能是對現實的巨大嘲諷。
鏡頭一:戰爭爆發,屠殺開始,可憐的幾個比利時籍聯合國維和士兵只能顧上僅有的幾個酒店和難民營,甚至有11個維和士兵被殺,雖然有槍,卻不能開槍,維和將軍的電話求救,數天的等待,隨後等到的只是一個小隊的維和官兵,在酒店避難的上千人歡呼雀躍,以為是和平的力量,生存的機會,可他們帶來的卻只是幫助所有聯合國官員和所有外國人撤離的命令。維和將軍告訴保羅,因為你們這些黑人,而且是非洲的黑人沒有價值,不值得他們的政治角逐中的選票,所以沒人會來真正關心他們的死活。哼哼,看到這里,我不禁點頭,那些所謂維護和平的漂亮宣言在這里多麼蒼白無力啊!美國大兵們,在越南,在韓國,在伊拉克,在索馬里到處出現,扮演著世界憲兵的角色,為什麼,因為那裡有他們的戰略和經濟利益,可憐的盧安達,連這點僅有的利益都沒辦法實現,所以,他們自己的問題只能自己辦。
鏡頭二:一個歐洲攝影記者,很正義的人,拚死在外面拍到了種族屠殺的畫面,只是男人的花心總是沒辦法抑制的,在酒店搭上了一個當地圖西族女孩。在撤離的時候,圖西族女孩哭喊著希望他可以救她,而他可以做的卻只是把錢(已經沒用了的貨幣)給保羅希望他可以幫助,而保羅一直都是相信西方人可以救他們的啊。撤離的那天下著大雨,攝影記者走向大巴士的時候,酒店的侍者還在後面給他打著傘,他連聲說著不要侍者卻堅持,因為即使在那時,他們都還堅持著自己的專業—高級酒店的星級服務,記者無以自容,只能說羞愧兩字。西方人給當地人洗腦,告訴他們什麼叫品位,什麼叫服務,卻沒有告訴當地人怎麼振興自己的民族,他們只是用這些來掙錢而已,在生死相關的時候這些東西就顯得非常得無聊了。
鏡頭三:保羅對西方的信任無以復加,以至於很多次他救人竟然用非常可笑的一些借口,而事實是,這些借口竟然都幫他實現了救人的目的。在酒店裡他一直在巴結一個胡圖政府軍隊的將軍,戰亂當中要求將軍的幫助除了賄賂,當然還需要一些威脅:一次保羅說美國人一直用衛星在監視,事後妻子問他是不是真有其事,他笑笑說他怎麼可能知道,總不能說美國人躲在樹上偷窺著,兩人大笑,我也大笑;另一次他威脅將軍說如果不去阻止屠殺,如果到時候美國人來抓戰犯,他將不會替他辯護作證。真真可笑,可那個將軍確實相信了,他希望如果真得有那個時候,還是多一個人替他說話的好,而且還是一個在白人圈子裡混得還不錯的人。一場屠殺避免了,不過不知道布希看到這里是為美國驕傲呢還是像那個攝影記者一樣感到羞愧呢?
這部電影今年金球獎金熊獎都拿到了提名。這場人類的浩劫今天終於有部電影可以來記錄了,只是不知道這些西方人看到這部電影後會怎麼想?看來盧安達人民應該好好學學中國人的近代史,靠別人是靠不住的,民族只有自立才能自強。
2. 求《盧安達飯店》 英文影評 急需
Hotel Rwanda is a remarkable film that borders between social commentary, documentary, and character study in the Main Character - Paul Rusesabagina, portrayed brilliantly by Don Cheadle.
Filmed in South Africa, it includes documentary film of actual events woven subtly into the film.
The film resists a tremendous amount of temptation to lapse into social preaching, shaming and condemnation of those nations that stood by or left in the advent of what can only be described as genocide; despite the unwillingness of those countries that fled, to use the word. The subtle nature of what does exist in that realm, is in fact more effective simply presented in the overwhelming imagery of the unimaginable, horrifying scope of events as they played out.
It boggles the mind that the Western World could have been so complacent and indifferent. In the US at the time, we had more important things to focus upon in the media. The O.J. Simpson Trial took center stage and this did not raise to the level of importance to even be a lead story. Bill Clinton identifies this as his single greatest regret of his presidency that he did not use his power, influence and resources to act. There is no excuse that can be offered to justify that lapse. Bill Clinton in this instance, more than any other, had greatness within his grasp to act with the greatest impact upon Human History and demonstrate the values he claimed to possess. Yet he failed to do so. We in the US failed along with him.
Paul Rusesabagina presents a rich study in Character and Leadership. Others examining this film have identified his leadership in the film as situational and there is no question that a strong progression takes plac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where he cannot go beyond his gate in watching a neighbor brutalized to the end of the film where he has taken personal ownership of the fate of over 1,200 refugees to the extent that he is willing to remain behind and send his family to "safety" without him.
On may argue that circumstances dictated responses, and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ncredible pressures skewed the responses portrayed. However, there were choices to be made and alternatives available that seemingly offered more direct or immediate results. What we witness is a man faced with impossible demands and challenges who must reach deep within to draw forth a higher level of leadership, a servant-leader who elevates the needs of others above his own.
Overall, this is a remarkable film. One can only hope that the multitude of lessons available to the astute listener will be learned. There are few films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to impact one's life. This film can, if you will let it.
3. 電影《盧安達飯店》從胡圖族與圖西族電影來寫一個民族問題的觀後感
一 政權合法性的思考
在比利時人的扶持下,圖西族當政,然後人數居多的窮人胡圖族造反,奪得政權,現在圖西族又起來造反打內戰,一個典型的後殖民主義時代的非洲國家而已。但是這件事情之所以搞得驚天動地,是因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屠殺竟然發生在這里。
首先自白種人16、17世紀以來的殖民統治,無形中讓非洲被動地建立了一種政治秩序。那麼,白種人的走出非洲以後,便是一時間秩序的喪失與權力的真空,以及民族情緒中非理性的蔓延。
影片首先展示了非洲生活恬靜和美好,胡圖族極端分子的煽動一樣,煽動人與人之間的仇恨。這種煽動起初並不奏效,和《盧安達飯店》中的主角保羅.盧斯賽伯吉納和他的雇員們一樣,當時的人們認為這些完全是無稽之談,一邊喝著啤酒一邊嘲笑政客們的無聊與狡詐,並且斷言他們的煽動註定是徒勞之舉。
1994年4月6日,盧安達胡圖族總統因飛機失事而命喪黃泉,空難在盧安達國內引發了胡圖族與圖西族兩族的互相猜疑,被胡圖族種族主義者控制的電台煽動胡圖族人鏟除圖西族人。極端分子所控制的報紙電台等媒體不但鼓吹暴力還煽動仇恨外國人。當盧國總統的座機被擊落時,這些媒體渲染是圖西族人串通西方人乾的。當駐在盧國的比利時軍隊奉聯合國之命保護盧國總理時,被宣傳成幫助圖西族人策劃屠殺胡圖族人,並殘忍地殺害了被他們稱為侵略軍的比利時士兵。其目的是為了不受限制地屠殺,驅趕圖西族人,以達到阻止圖西族分享政府權力的目的。民族矛盾越演越烈, 1994年4月6日,由胡圖族士兵組成的總統衛隊殺害了盧安達女總理和3名部長,在此後的100天裡面,陽光明媚的盧安達共有91萬人被屠殺,其中94%是圖西族人。
一個政權僅僅依靠暴力就能夠維持一種持久穩定的秩序。一種統治能夠得以維持,一種制度能夠得以延續,還取決於該統治或該制度的權威性,即取決於民眾對於該統治或制度一定程度的認可和接受。換句話說,政治統治必須以政治合法性為基礎。政治權力的運用必須民眾的認可,讓民眾認為政治行為具有合法性,即:政治必須合法。任何政府的有效統治都離不開合法性的支持。白種人的走出非洲以後,便是一時間秩序的喪失與權力的真空,政府合法性權威隨即被民族主義取代而喪失。
二 民族情緒非理性蔓延
人類的全部歷史只是一部從獸性到人性、從野蠻到文明的發展史。人的無意識有個體的和非個體(或超個體)的兩個層面。前者只到達嬰兒最早記憶的程度,是由沖動、願望、模糊的知覺以及經驗組成的無意識;後者則包括嬰兒實際開始以前的全部時間,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殘留,它的內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帶有普遍性,故稱「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種可能,以一種不明確的記憶形式積淀在人的大腦組織結構之中,在一定條件下能被喚醒、激活。
在電影里我們看到了混亂的景象,有點類似納粹德國,但最相近的,是我們的文革。到處是情緒失控的群眾和民兵。胡圖族種族主義者控制的廣播電台也為大屠殺的行為煽風助陣,他們叫囂著「讓一切郁積的爆發出來吧……在這樣一個時刻,鮮血將滾滾而出」,失控的人群在失控的媒體號召下四處搜尋和殺死圖西族人,空氣中彌漫著血腥的味道。在集體愚忠般的狂怒中,也有少數人能夠仍然保持清醒與良知,在歷史凶險的狂潮中作出自己微弱但卻實實在在的抵抗。比如電影的主人公。
從別人那裡轉過來的,供你參考!
4. 《盧安達飯店》觀後感~有誰知道的告訴下~先謝了
看了《盧安達飯店》後第一感覺,這不就是《辛德勒的名單》的非洲翻版嘛!主人公Paul Rusesabagina是mill collins國際飯店的經理。他經營著當地一家雲集著歐洲遊客和軍界政要的飯店,八面玲瓏地運用著一切關系盡心地呵護著飯店的顧客們,他本人是胡圖族人,但妻子確是圖西族人。當1994年4月6日,一架載著盧安達胡圖族總統哈比亞利馬納和蒲隆地總統的座機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擊落,兩國元首同時罹難。4月7日,空難在盧安達國內立即引發了胡圖族與圖西族兩族的互相猜疑,從而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武裝沖突和部族大屠殺,令世界震驚的人間慘劇拉開了帷幕……
剛開始鏡頭就是模擬了電台的電波頻段,聽到的是被胡圖族控制的輿論宣傳工具不斷地重復鼓動人們報仇,血腥地渲染和散播一切暴力和仇恨。而還有一個當Paul Rusesabagina的妻子和子女聯通比利時聯合國軍一起意圖突出重圍時,這是電台居然充當了一個劊子手的眼睛,不斷地把車隊告訴民兵,以致車隊被團團包圍差點就全軍覆沒。而片中也多次出現其他非常不人道的不負責任的
5. 你們看完盧安達飯店這部電影後有什麼感想
感受:祖國真好
6. 盧安達飯店的影片評價
影片中沒有對恐怖血腥的屠殺場面進行刻意的描寫,而是轉而刻畫保羅鋌而走險的緊綳的心弦和住宿在盧安達飯店的旅客們面對層出不窮的緊張態勢隨時引發的新的恐慌。影片似乎有意淡化真實事件的殘酷性,從視覺角度來說似乎削弱了整體的穿透力和表現力,這也正是該片的缺憾之處 。(搜狐娛樂評)
導演特瑞·喬治選擇去表現了人們面對隨時可能失去的生命之時的行為、神態和心理,重點刻畫了保羅行為變化後的心理。酒店環境的選擇也幫助影片避免了表現屠殺的恐怖畫面。
部分觀眾將《盧安達飯店》評為2004年最真誠與最有力量的電影,這種力量當然是來自於它所取材的真實故事,影片表現出一個平凡的人在非常的環境下所迸發出的非凡舉動。這個基於真實故事的影像並不只是一個提供了解和回憶的入口,希望觀眾不應只有為人性光輝所感動,還應有對和平的期盼 。(新浪娛樂評)
7. 如何評價電影《盧安達飯店》
經典的種族電影反戰電影
8. 盧安達飯店觀後感為什麼沒有譴責中國的
因為中國中立,在說,電影中哪時的盧安達只是內戰,種族沖突而已,不關外國什麼事
9. 盧安達飯店的影評和大概情節敘述
自己去豆瓣看下,8分以上的電影。看了一遍感覺一般
10. 求盧安達飯店觀後感300字左右的!!!!!!!!!!!!!!!!!!!!!!!!!!!!!!!!!!!
《盧安達飯店》買了,一直都沒看,不是不捨得看,而是不敢看,因為知道這是一場人間慘劇,不知道電影會怎麼來表達,面對每天繁忙的工作,不敢讓自己的心情過於沉重,堅持到昨天晚上,才下決心看了。
這是一個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一個盧安達的高檔酒店經理,保羅,胡圖族人,在1994年種族沖突中救了1000多位難民的生命。當年比利時殖民者硬生生地把當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膚的深淺和鼻樑的高低分為胡圖族和圖西族,並在他們離開的時候把政權交給了圖西族,從此也就造成了兩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終於掌握了政權的胡圖族人要向圖西族人報復,縱容著民兵組織的仇視情緒,終於在一個總統被刺身亡的節點爆發了,「砍倒高高的樹」,「胡圖力量」,種族大屠殺開始了。
保羅所在的那家酒店是比利時老闆高級休閑度假酒店,利用酒店經理的職位,他與那些軍方上層人士,白人,聯合國官員周旋著,啤酒,威士忌,香煙,緊張地巴結著,對於西方的強大和維護世界秩序世界和平的信念已經滲透到了他的每個血管里。他一直都相信著依靠那些以美國西歐國家為主導的聯合國可以在盧安達實現和平,至少那些白人朋友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幫助他。但在戰爭爆發後的一系列事件,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影,多年的經營只能換來一個生命的延續而已,最後也被迫背井離鄉。這中間一系列努力在電影里看來只能是對現實的巨大嘲諷。
這部電影今年金球獎金熊獎都拿到了提名。這場人類的浩劫今天終於有部電影可以來記錄了,只是不知道這些西方人看到這部電影後會怎麼想?看來盧安達人民應該好好學學中國人的近代史,靠別人是靠不住的,民族只有自立才能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