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溫吳孟超原型電影我是醫生,這部電視劇都描繪了什麼
在北京時間5月22日,吳孟超院士在上海逝世,享年99歲。吳孟超院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也是中國肝膽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吳孟超院士作為一名有偉大的醫者,始終以無盡的熱忱認真對待每位病人。愛我的醫生這部電影就是講述了吳孟超的經歷,那麼這部電影主要描述了什麼?
一、醫者仁心吳孟超院士一直都懷揣著愛黨愛國愛民的情懷,以自己的真誠去對待每一位病人,他也是最先提出中國人肝膽解剖五葉四段的新見解,在國內率先建立了完整的肝臟海綿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診治體系。
我是醫生,這部電影主要就是以吳孟超院士為原型,講述了這位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仁心仁術,整部電影都讓吳孟超院士這樣一個傳奇的人物,呈現出他作為一個頻繁,一種勇敢的傳承格局,以及仁義的樸素醫心。
B. 電影《我是醫生》,主要講述了什麼事情
為了紀念我國的偉人,經常有很多寫實題材的影片呈現。電影《我是醫生》,就是其中的一部。作為以我國的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的傳記電影,更好的講述了吳孟超在攻克肝膽癌症方面的艱苦奮斗的歷程。同時以真實的故事為背景,更好的闡述了這位偉人的先進事跡,讓人們深受感動。
吳老的醫術高超,還有一份高尚的醫德。他了解每個患者的情況,都為患者考慮,用最便宜的葯,減少不必要的檢查,給患者減少負擔。
他深知,患者的緊張和不易,更好的緩解對方的心情。從職業上來說,他是一名醫生,更多意義上他是一名戰士。
堅持為人民服務,用自己的醫術,為人民帶來福祉。影評將這些看起來稀鬆平常的事跡,用最真實的方式表現出來,讓人們感動又佩服。
總結醫生的行業壓力,還有面對的情況各種各樣。但如此敬業又高尚的醫生,是病人的福氣,幫助人們救死扶傷,為更多的人創造了二次生命,他的無私奉獻,值得所有人欽佩。
C. 重溫以吳孟超為原型的電影我是醫生,這部電影講述了什麼故事
今年的5月末是非常不太平的一個月末,不僅有地震的來襲,還有巨星的隕落。5月22日的13:02,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在上海逝世,而在過5分鍾之後,也就是13:07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長沙逝世。很多人聽到後都感到非常的痛惜,畢竟這兩位院士都是中國的脊樑骨。5月23日以孟超為原型的電影《我是醫生》於央視電影頻道上線,原計劃是播出《碧海丹心》和《林海雪原》這兩個電影,但是後來把這兩個電影給延期,把《我是醫生》提前。
吳孟超是一個非常敬業而且特別有責任心,堅貞不屈同時珍愛生命,又不放棄他人的一個非常偉大的醫生。他值得我們敬佩,值得我們銘記。他一直都致力於治病救人,舍小家顧大家,有著非常好的醫德,吳孟超醫生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尊敬。
D. 傳記電影《我是醫生》原型是誰「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
由上影集團出品的傳記電影《我是醫生》點映後,獲得評論界的高度認可。影片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他年逾九旬依然奮斗在攻克癌症科研最前線的故事。
在上影集團和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舉辦的影片研討會上,評論界一致認為,《我是醫生》是一部具有創新意義的主旋律英模人物傳記影片,它突破了常規的創作模式,以平實的生活場景,讓崇高變得平易近人。這里摘錄刊發部分評論家的發言。
緊貼真實,使人物具有穩固扎實的生活基底
《我是醫生》是一部令人感動的人物傳記影片,其中的科學精神、動人情感,以及藝術手法的使用,在高妙的結合後達成感染力很強的觀看效果。
影片始終緊貼傳主的真實生活,台詞對話質朴有趣,語句精到,同時包含豐富的人生況味。雖然要表現的傳主是事業卓著、感動中國的可敬老人,卻始終賦予他不僅可敬,而且可感、可親的真實、生動、完整人格。影片中有這樣的人物自述,我是割膠人的兒子,父親從小就誇獎我的手靈活。用割膠刀,穩准快,後來就換成了手術刀。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台,大弧度聯想的意象跨越使一位功勛卓著的老人形象首先具有了穩固而扎實的生活基底。
作為一部上影出品的高藝術水準傳記片,《我是醫生》並未將偉大人物簡單化,而是採用獨特的敘述視角,著意展現吳老作為醫生的日常。有一處畫面令人感動,觀之難忘。吳老和學生一起面對堆積的患者檔案,那些雖然接受了成功的手術,卻因為後發的擴散轉移而不在了的病人。身為醫生的吳孟超為此在辦公桌前特辟一個立櫃,高高摞起故去的病患檔案。他用樸素至極的話語教育學生:科學是事實本身!哪怕是已經離開了世界的患者,好的研究仍然能夠讓他們的存在於醫學推進上繼續發揮作用!
我想背著每一位病人過河。有一些過不了河的病人,往往就差最後一步。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實驗室!影片中,這句話和盤托出人物心跡,表現吳孟超院士作為一名偉大的醫生,真正的偉大之處正在於他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同時也是這部傳記影片最值得重視的價值所在。(楊俊蕾 復旦大學教授)
E. 電影《我是醫生》主要講了什麼
《我是醫生》影片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了這個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仁心仁術。
現實中,由於癌症至今並沒有攻克,趙一濤那樣的質疑心理曾存於不少人心間。對此,吳孟超的回應是:「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手割過橡膠,描過圖紙,但自從拿起手術刀後便再沒有放下。我已經90多歲了,還能做多長?不知道。因此我要趕緊建立平台,把這個科學院、研究院建好,把平台建好。再培養人才,有人、有平台,基礎研究就能開展下去,20年、30年、40年總能解決問題。到那時,我在天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