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在原振俠與衛斯理這部片子裡面酋長之女芭珠的扮演者是誰
在原振俠與衛斯理這部片子裡面酋長之女芭珠的扮演者是高麗虹。
1986年,高麗虹初入影圈,首次拍攝王祖賢主演的黑色喜劇片《俾鬼捉》,在片中飾演現代的驅魔人小靈。在參拍了周潤發、張曼玉、胡慧中主演的電影《原振俠與衛斯理》之後,見拍動作片大有可為,便拜洪金寶為師決心做個全能女打星。
(1)電影演員盧燕今年多大年齡擴展閱讀:
《原振俠與衛斯理》是由鬼才導演藍乃才執導,周潤發、張曼玉、錢小豪等一眾明星領銜主演的恐怖奇幻片。
影片講述了原振俠(錢小豪 飾)受警方所託,緊急介入一起人質綁架案件,女記者彩虹(張曼玉 飾)為得到第一手資料不惜打亂警方布置,幸而原振俠力挽狂瀾,拯救行動圓滿達成,但彩虹自此糾纏原振俠使其不勝厭煩。
原振俠擺脫彩虹後在自己家中遇見一名泰國男子黑龍(狄威 飾),後者要求原振俠返回泰北,以解除他身上的血降。當夜原振俠身上血降爆發,他只得求助亦師亦友的衛斯理(周潤發 飾)。
原來一年前原振俠在泰國結識前任奠長之女芭珠(高麗虹 飾),芭珠所在蠱族的大巫師阿古拉(徐錦江 飾)以芭珠作為祭神之禮,原振俠出面救出芭珠,兩人終未能逃脫巫師魔掌,雙雙被下了降頭。
一年後降頭發作,原振俠請求衛斯理和白素(胡慧中 飾)同赴泰國,芭珠男友黑龍亦出現相助原振俠解除降頭之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原振俠與衛斯理
㈡ 詹姆斯·史都華的演藝經歷
然而吉米·史都華是在大學時期參加的話劇團,發掘自己真正的興趣,他在學校話劇團已經當上主角。從史都華的大學時代開始,那時適值經濟大恐慌期間,百業蕭條,即使是當時美國最熱門的建築業也不免受到影響;不過其時也是有聲電影開始發展、「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初期。在普林斯頓建築系,成績優秀的詹姆斯·史都華決心成為演員。
不同於多數其它的演員,吉米·史都華不但未曾上過戲劇學校,也沒上過任何錶演專門的課程。他憑借的,除了天份,再來就是學校社團的經驗。他在Princeton Triangle Club時,認識長他一個年級的同學喬舒亞·羅根(1908~1988),畢業以後受到羅根之邀,參與在波士頓的學生劇團,之後再轉往百老匯參與舞台劇演出,並認識亨利·方達(1905~1982)、瑪格麗特·蘇利文(1909~1960)(先後成為亨利·方達與導演威廉·惠勒的第一任妻子),並結為朋友。
詹姆斯·史都華來到百老匯的數個月後,又成為舞台劇的主角,演出獲致成功,而且被當時的媒體加以報導。在1932年到1934年之間,這4位好友並肩為自己的夢想-以及經濟不景氣的壓力-而奮斗著。之後羅根前往莫斯科進修,其後回到百老匯;蘇利文、史都華和方達,他們各有際遇,都到好萊塢發展。約書亞·羅根後來成為普立茲獎、東妮獎得主的舞台劇導演、史都華和方達皆是一代銀幕傳奇、瑪格麗特·蘇利文亦是1930、1940年代著名的一線女星。這些年輕人後來都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留名。
戰前演員生涯
吉米·史都華於1935年,與亨利·方達相偕進好萊塢從影,他們都是從與米高梅公司簽約開始。史都華和方達從百老匯到好萊塢一直都是室友。熱衷於參加派對與跟小女星約會的亨利·方達,詫異的發現他的室友史都華,盡管頂著普林斯頓高材生的光 環而頗受異性矚目,可是依舊堅持著規矩的私生活,迥異於其它年輕演員。不過吉米·史都華仍然很高興有進好萊塢的機會,以每周6到7天在製片場勤奮工作著。
起先,吉米·史都華大男孩般害羞、謙遜的個性、以及瘦高的身形,似乎一度成為職業上的阻礙。這段時間,據他所言,總是在當「大型電影的小角色及小型電影的大角色」。不過在1936年,史都華在大型影片也得到第一個戲份重的角色,出現在導演伍迪·范戴克的影片《迷霧重重》,是演員名單排名第三的配角,飾演一名精神異常的殺手。其實詹姆斯·史都華後來整個演員生涯,尤其在成名以後,就沒再演過反派。
1938年,吉米·史都華被出借至米高梅的姊妹公司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比史都華早兩年來到好萊塢的朋友瑪格麗特·蘇利文,在那裡稱贊他的才華;而導演法蘭克·卡普拉早在史都華還在飾演小角色時,就已注意到他的潛力,並且在即將拍攝的作品中,打消了原本要找克拉克·蓋博、賈利·古柏(他們當初也是卡普拉提拔的)等成名影星主演的念頭,決定重用這位新人。吉米·史都華此後就晉升為大型電影的主角,與法蘭克·卡普拉展開數次成功的合作。
他們的合作始於1938年、改編自普立茲獎作品、奧斯卡得獎的電影《浮生若夢》,一部經濟大恐慌時期溫暖人心、創下票房佳績、又有人生哲理內涵的喜劇片。女主角是珍·阿瑟,演出男主角女友。片中另一位男主角李昂·巴里摩,演出主角女友睿智的外祖父。法蘭克·卡普拉發現詹姆斯·史都華不但能夠充分理解自己所要詮釋的角色,並且幾乎不需要什麼指導,卡普拉後來稱贊史都華「可能是最出色的銀幕演員」、「已經到了不用表演的境界」。
在卡普拉1939年奧斯卡得獎的政治題材喜劇片《史密斯游美京》中;女主角也是珍·阿瑟;吉米·史都華出演一位曾經遭受威脅利誘,最後仍然勇敢揭發弊案的年輕參議員,初步確立了他正人君子的形象。此片在當時大受歡迎,至今仍聲名不減,被選在百年百大電影系列、以及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藏。吉米·史都華在此片真正成名,得到了第一次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以及紐約影評人協會獎的最佳男主角。
同樣是在1939年,詹姆斯·史都華演出他的第一部西部片:導演喬治·馬歇爾的《警探奇俠》,女主角是瑪琳·黛德麗。這是一部喜劇風格的西部影片。劇中他是個行俠仗義的青年神槍手,是一位西部大俠的後代。此片後來在電影及舞台劇被數次重拍;被選為國家電影保護局指定收藏。
然而即使在吉米·史都華開始名揚好萊塢,問鼎奧斯卡獎項時,他的父母仍舊反對他投身影界,在身為虔信教徒的老史都華夫婦的觀念中,他們憂慮兒子會在 這個浮華、罪惡的電影之都學壞,並且一直試圖勸兒子回到他原本就可以從事的,體面、正派的職業。吉米·史都華秘密的跑到歐洲旅行,以得到一段休息的時間, 當他回到美國時,正值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0年與導演恩斯特·劉別謙合作的浪漫喜劇《街角的商店》;飾演女主角是他的朋友瑪格麗特·蘇利文;男女主角是相戀的筆友,卻不知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是一起工作、而且互相看不太順眼的同事;此片在美國電影學會百年百大愛情類電影,與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藏之列;於1998年被重拍為由湯姆·漢克斯及梅格·萊恩主演的《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新片與經典老片情節類似,只是隨著時代演進,男女主角由寫信的筆友變成使用電子郵件的網友。
1940年詹姆斯·史都華與凱瑟琳·赫本、卡萊·葛倫主演喬治·丘克的經典脫線喜劇《費城故事》 。史都華出演一名捲入別人多角戀愛鬧劇,為情所苦的記者,歌聲還不錯的他,在劇中有表現的機會。此片在1956年被重拍為葛莉絲·凱莉主演的《上流社會》。《費城故事》除了名列百年百大電影系列、國家電影保護局收藏以外,更讓他以生動的演技,拿到1941年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吉米·史都華把獎座寄回去他的家鄉,他所堅持的夢想終於得到雙親肯定,這座小金人在他父親開的五金行櫥窗里放了25年。 歷經戰爭的殘酷,一度對電影娛樂的價值感到懷疑,但這時再應卡普拉一通電話之邀,演出為他量身訂作的經典之作《風雲人物》 。劇中主角到處有吉米·史都華的身影,例如設定與他同年紀,大學都主修建築,聽力都曾經受損(史都華聽力受損,是因為在空軍服役時,飛機引擎的強大噪音。他此後必須使用助聽器,到晚年幾乎完全失去聽覺)。唐娜·瑞德是這片的女主角。李昂·巴里摩這次飾演大反派,一個不擇手段的財閥。吉米·史都華此時還未婚,但已能夠出色詮釋丈夫與父親的身份。他在《風雲人物》及《史密斯游美京》的角色,被認為前後互相輝映,都得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都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五十大銀幕英雄;更有甚者,從此被視為一種「平民英雄」的典型。
《風雲人物》得到當屆奧斯卡獎項的5個提名,後世評價則又遠勝過當時,被美國電影會的百年百大電影系列,名列百年來最偉大的影片之一,以及評為勵志影片百年來的第一名;之前的《史密斯游美京》也被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影片之一,與勵志影片百年來第五名;都在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收藏之列。這部1946 年的影片,至今在美國、英語系國家、以聖誕節為主要節慶的國家地區,已被公認是聖誕節必看的經典,在電視上、甚至在電影院一再回放。史都華表示風雲人物的 主角是他生平演過最喜歡的角色,卡普拉也認為可以稱得上是他生平最佳作品,並再度贊譽史都華為「非凡的凡人」。1985年,當史都華得到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時,曾對當時還健在的卡普拉,表示感謝法蘭克·卡普拉「慷慨、睿智的指引」、認為卡普拉「毫無疑問是我所知道最偉大的導演」。
哈利·杜魯門總統在看完《風雲人物》後,曾說:「如果貝絲和我有兒子的話,我們希望他就像吉米·史都華一樣」。1991年,冷戰結束,蘇聯解體。1992年,美國影片在俄國初次解禁,在鮑里斯·葉爾辛總統的首肯下,《風雲人物》這部結局眾人合唱蘇格蘭民謠友誼萬歲的影片,被選定於1月5日、東正教的聖誕節,在俄國播出的第一部美國電影。
《風雲人物》雖然在後世聲望日隆,在當年也得到5個奧斯卡獎項提名,包括史都華的最佳男主角。但是在當時票房普通、評價參差。法蘭克·卡普拉提前退休,新生代演員蜂起,許多與史都華同輩的演員,在此時事業多有衰退的現象。吉米·史都華甚至也開始懷疑起自己,經過四年軍旅生涯的耽擱後,演技是否還留 著。他考慮過轉往航空工業發展,因為他本來就具有相關專業、亦是航空公司的投資商。父親則又主張他回到家鄉,並且催促兒子盡快結婚。後來吉米·史都華開始嘗試拓寬戲路,也曾經回到百老匯出演後來改拍為電影的舞台劇。他的努力突破,最終獲得超越戰前的成就,無論是藝術抑或商業、當代以及後世,都成為真正的巨星,進入他一生發表電影作品的黃金時期。
戰前的吉米·史都華幾乎都出現在文藝喜劇片,形象往往是俊雅、正直、害羞的年輕人。評論多認為,兵凶戰危的經歷,反而讓史都華完全成熟。他在 1949年成家、擁有遲來但美滿的婚姻。戰爭讓他從青澀靦腆,變得可以更「dark」與「hard」,使他可以勝任更復雜而具挑戰性的角色,戲路也從既有 的文藝、喜劇,推廣到了驚悚、西部、傳記等類型影片。
詹姆斯·史都華在戰後回到好萊塢時,並未與米高梅續約。他成為最早的「自由演員」之一,不再受到導演及製片廠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選擇想要嘗試的角色。當時即使是大牌影星也很少敢這樣做。後來在經典時期好萊塢的八大影業:米高梅、哥倫比亞、環球、雷電華、二十世紀福斯、派拉蒙、聯藝、華納兄弟等,都有吉米·史都華的多部電影。不過米高梅仍是史都華最稱許、也推出較多作品的製片廠。 1948年,詹姆斯·史都華演出亨利·海瑟威奧斯卡得獎、紀錄片形式的犯罪劇情片《反案記》。他飾演一名記者,經過追根究柢的調查後,洗刷了一名被告謀殺警察的罪名。這是改編自經濟大恐慌時期,芝加哥著名的組織犯罪案件。1949年,他演出山姆·伍特奧斯卡得獎的作品《淑女痴戀》(又譯《義肢投手》),女主角是有「銀幕上的好太太」之稱的裘·艾莉森,他們之後又合作了兩次。曾是學校棒球隊選手的史都華飾演殘而不廢、裝上義肢,美國職棒球聯盟投手Monty Stratton(1912~1982)的傳記電影。此片雖被認為題材傳統,但仍受到歡迎,史都華亦得到Monty Stratton本人的稱譽。
1950年,吉米·史都華推出改編自普立茲獎名作的電影:亨利·柯斯特奧斯卡及金球獎得獎的《迷離世界》 (Harvey)。片中與主角演對手戲的是一隻名字叫「Harvey」,兩公尺高、看不見的巨大白兔。這個構想源自於凱爾特神話中一種叫「pooka」的大白兔精靈。《迷離世界》名列百年百大喜劇電影,並且讓他又一次得到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提名。此片極其受到歡迎,之後在電視和舞台劇多次的重製演出;其中1970年的舞台劇重拍版本、1972年的電視電影重拍版本,是由史都華主演;之後還有其它演員主演的重拍版本。《迷離世界》被非常多之後的電影、動畫、電視影集引用;人類幻想的大白兔朋友Harvey從此在英語系國家變成一種典故。對吉米·史都華來說,他的影迷此後除了獻花以外,獻上小白兔玩偶的大有人在。
1950年,他與編劇兼導演狄瑪·戴維斯合作,演出金球獎得獎的賣座西部片《折箭為盟》,這片的特色是在它是二次戰後,第一部站在印第安人觀點的主要西部片。1952年,他在導演賽西爾·德米爾奧斯卡得獎、票房甚佳的《戲王之王》飾演一名喬裝改扮的小丑;其它主要演員還有卻爾登·希斯頓;鮑勃·霍普在此片客串;不過整部影片中,史都華始終未曾露出真面目。
1957年,在導演比利·懷德的傳記電影《壯志凌雲》 (又譯《林白征空記》)。這部影片被選在百年百大勵志電影之列。他飾演首次單人不著陸橫越大西洋飛行的查爾斯·林白。史都華與林白都是美國空軍英雄,實際年齡也相近(林白比史都華大6歲),最後都官拜准將,而且都是由五星上將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親自任命。
1958年,吉米·史都華和金·露華主演理察·昆恩的浪漫喜劇《奪情記》,其它主要演員還有傑克·李蒙;此片的電影攝影師是奧斯卡得獎的華人電影攝影師黃宗沾(James Wong Howe)。該片及其電影配樂在當時受到歡迎。金·露華與史都華之前已在亞弗列德·希區考克的《迷魂記》中合作過。此時吉米·史都華已漸漸有了年紀,這是他最後一次主演愛情片。其後的主要作品型式轉向了家庭喜劇,或者延續他之前的懸疑、西部等題材。
1959年,他演出導演梅恩·里洛伊的《聯邦調查局》,女主角薇拉·邁爾斯。真實的美國聯邦調查局以及當時的約翰·胡佛局長,都有協助此片的製作過程。雖然衡諸當時國際情勢,《聯邦調查局》的性質,多少有些為政府機關做形象及政策宣傳的成份。但是由於這片導演及男女主角的盛名,以及這是早期對聯邦調查局寫實之作。因此此片依然留傳數十年至今。
1959年,詹姆斯·史都華晉升准將,他的父親在親見兒子官拜將軍之後不久過世,母親則在前幾年過世。1960年、1961年,好友瑪格麗特·蘇利文、賈利·古柏先後去世。直到史都華與仰慕已久的導演約翰·福特開始合作,才稍微緩解他此時的悲傷。 從1940年代後期,到整個1950年代,史都華與導演亞弗列德·希區柯克及導演安東尼·曼分別都展開一連串精彩的合作。1950年到1955年間,他與安東尼·曼推出一系列西部片:《無敵連環槍》(1950)、《怒河》(1952)、《血泊飛車》(1953)、《遠鄉》(1955)、《血戰蛇江》 (1955),在美國,都是膾炙人口的西部片。詹姆斯·史都華在此時成為第一位爭取到電影票房抽成的演員,至今已被引為常例。在《血戰蛇江》 中,史都華有一段長達90秒、被馬拖著跑的危險動作,他在這段鏡頭拒絕使用替身。《血泊飛車》在國家電影保護局收藏之列,也得到知名電影歷史學家如李奧納德·馬丁等人的推崇。吉米·史都華在安東尼·曼一系列西部片中的角色各異,但共通的形象是一名為過去所困擾的男子,在遭遇艱難險阻之際,尋求救贖的過程。
1953年的《霹靂灣風雲》 ,是一部以二次戰後為背景,被認為將西部精神貫注於現代,石油探勘的冒險故事。1955年的《戰略空軍》是吉米·史都華一生之中少見的戰爭片,片中情節與他的自身經歷有著共通之處,都是空軍預備役軍官;此片合作的女主角也是裘·艾莉森。1953年,推出奧斯卡得獎、巨大票房成功的《葛倫米勒傳》,是爵士樂搖擺大樂團(Big band swing)作曲家兼指揮家葛倫·米勒的傳記電影;女主角再次是裘·艾莉森;爵士樂演奏家兼歌手劉易斯·阿姆斯特朗等人,親自在此片客串;這是一部結合電影與音樂藝術的經典之作。
1948年到1958年之間,詹姆斯·史都華與亞弗列德·希區考克合作的四部經典驚悚片:《奪魂索》(1948)、《後窗》(1954)、《擒凶記》(1956)、《迷魂記》(又譯《迷情記》)(1958)。風格前衛的《奪魂索》是希區柯克第一部彩色影片,帶有高度實驗及創新性質;親切、害羞的青年史都華在這里搖身一變,成為 一位睿智、機警、偏激的灰發哲學教授。奧斯卡得獎的《擒凶記》是重製希區考克在1934年的同名作品;女主角是著名歌手兼演員桃樂絲·黛;此片經典的電影主題曲《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後窗》、《迷魂記》都被認為是希區考克的顛峰之作,都在國家電影保護局收藏,以及名列美國電影學會百年來最偉大的電影系列,歷來對《迷魂記》及《後窗》分析的專書、專文汗牛充棟。《後窗》是與格蕾絲.凱莉搭檔;吉米·史都華在其中細膩豐富的表情、舉止、演技,扣人心弦至極;此片之後一再被後人重拍,片中的創意被他人多次挪用在其它影片,於2007年再次被重拍為《恐怖小區》,新片情節也是大致與百年經典老片相似,但是主要演員改由青少年演出。在《迷魂記》中,與史都華主演的是金·諾瓦克,此片在英國電影學會的期刊《畫面與音響》,於1992年及2002年,分別被選為史上最偉大的電影第四名及第二名,影片的多處創意亦經常被後人挪用。《迷魂記》雖然在現在被廣泛評價為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但是在當年的票房及影評並不如意。希區柯克在失望之餘歸咎於史都華「太老」,在下一部影片《西北偏北》卻找了比史都華更「老」了4歲的加里·格蘭特主演,同樣失望的史都華後來沒再與希區考克合作,不過此後他們還是會同時出現在公開場合並坐在一起。其實《西北偏北》也是格蘭特與希區考克的最後一次合作,史都華及格蘭特都分別與希區柯克合作過4部作品。 1960年,詹姆斯·史都華以導演奧圖·普萊明傑1959年的《桃色血案》,得到第五次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及威尼斯影展最佳男主角獎。其它主要演員還有喬治·史考特。由於片中涉及強暴殺人案,因此擔任律師的主角,其台詞包括有關性行為的敏感詞句,是普萊明傑借重史都華正人君子的形象,成功挑戰當時電影尺度的作品。1989年,《桃色血案》 被美國律師協會評選為史上最偉大的12部法庭推理電影之一。
1960年,詹姆斯·史都華尚有另一部作品《山路》 ,也是他一生之中少見的戰爭片,以中國抗日戰爭為背景。雖然這部影片並不是史都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但是合作的女主角、中國女演員盧燕(Lisa Lu)卻是在此第一次受到美國電影界矚目。
1962年,吉米·史都華演出再次與導演亨利·柯斯特合作的家庭喜劇片《度假留香》,此片改編自小說,是全家人一起去度假的混亂和趣事;女主角是演員兼歌手瑪琳·奧哈拉,並有當時其它著名歌手客串。吉米·史都華得到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提名,和柏林影展最佳男主角獎。該片推出後在美國國內外極受歡迎,還會在電視回放。
1965年,史都華主演導演勞勃·艾德力區的經典災難片《鳳凰號》「The Flight of the Phoenix」,此片是改編自小說,描述飛機在沙漠中心墜毀,機上乘客如何掙扎自救的過程。空軍英雄的詹姆斯·史都華正是演出飛機的機長,其它主要演員還有彼得·芬治、歐尼斯·鮑寧。這片在2004年重製為類似片名的電影「Flight of the Phoenix」,由丹尼斯·奎德主演。新片與經典老片類似,但是由撒哈拉沙漠改成戈壁沙漠。
1965年和1966年,史都華與導演安德魯·邁克蘭格倫合作兩部西部劇情片。分別是《聖拿河之戰》及《原野豪傑》;前者的配角之一是史都華的好友約翰·韋恩的兒子派崔克·韋恩;後者的女主角再次是瑪琳·奧哈拉。兩片史都華後期的主演作品都相當受歡迎。瑪琳·奧哈拉與史都華一直維持著友誼,在一封史都華給奧哈拉的書信中,寫道:「葛蘿莉亞與我都祝你身體健康、事業成功」。
1960年代起,吉米·史都華與導演約翰·福特有過四次西部片的合作。從1961年的《麥凱警長》開始,他飾演一名粗魯、醉酒、其實十分聰明,通印第安語言的西部執法官。1962年的《雙虎屠龍》,詹姆斯·史都華和當時已和約翰·福特合作近二十次的約翰·韋恩聯合主演。史都華是一位從東岸來的青年律師,後來成為可敬的政治家;韋恩是一名本領高強的牛仔;女主角再次是薇拉·邁爾斯;李·馬文演出反派。藉由史都華及韋恩角色之間的友誼及矛盾,呈現西部社會從力強者勝,變遷至文明法治的歷史進程。《雙虎屠龍》是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所選的典藏作品, 被認為是約翰·福特眾多西部片中,最重要的經典作品之一,而且是出色的心理戲;雖然54歲的史都華被認為不太像「青年」律師,不過該片因為經典的故事題 材、還有兩大巨星,在當時十分受歡迎,直到現在仍一再在電視回放、也是出租片市場的熱門。比較不尋常的安排是,在電影海報及預告片中,史都華的肖像及姓名 均排在韋恩之上;而電影正片里,韋恩的姓名則出現在史都華之前。
1962年,長篇壯觀史詩巨作,奧斯卡得獎,國家電影保護局收藏的《西部開拓史》,三位導演是約翰·福特、亨利·海瑟威、喬治·馬歇爾,列名主演的演員多達24位,詹姆斯·史都華、約翰·韋恩、亨利·方達、葛雷哥萊·畢克、史賓塞·屈賽(擔任旁白)等都列名其中。史都華在預告片中位列所有演員之前,飾演一位形象粗獷但愛好和平,悠遊於原始西部山林的探險家。《西部開拓史》得到巨大的票房成功,後來也曾重新上映過。1964年的電影《安邦定國志》,是約翰·福特生平最後第二部作品,也是最後一部西部片;其它主要演員還有愛德華·羅賓遜;史都華演出懷特·厄普警長(1848~1929),這是在美國家喻戶曉,西部傳奇人物之一。
詹姆斯·史都華與約翰·福特在共事的過程中,並未能像約翰·福特與約翰·韋恩、或者像史都華與韋恩那麼合拍、並且具有長期深厚的交情。但是史都華與 福特仍然互相尊重、也願意繼續合作,一共完成了四件作品,直到約翰·福特的最後一部西部片為止。史都華認為福特是他最景仰的導演之一。約翰·福特稱贊吉米·史都華:「他扮演他自己,但是他也扮演他的角色,他擅長每一件事情」。 1970年代以後,吉米·史都華只在電影中偶爾客串,逐漸從電影轉向電視節目,包括演出電視電影、影集,還有出現在電視節目,有時妻兒也一起上節目。其中他在1973年到1974年主演的電視影集《Hawkins》得到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獎;他飾演一名律師,調查他所接手的案件。他也在1971年到1972年的電視影集《The Jimmy Stewart Show》中,演出一名小鎮上的大學教授。此外他定期出現在錢寧·卡森的電視談話節目《Tonight Show》。 1972年,吉米·史都華主演他在1950年作品《迷離世界》的電視電影重拍版本。1976年,他客串朋友約翰·韋恩生平的最後一部作品,西部片《神槍手》(The Shootist);主演的還有洛琳·白考兒。1976年,他在空難影片《航暴死亡角》(Airport '77),客串一名參與搜救工作的慈善家。1983年,吉米·史都華與貝蒂·戴維斯合演電視電影:《正確之路》(Right of Way),是其最後一次正式演出,其後就退休以陪伴家人。1991年,史都華在西部卡通動畫片:《美國鼠譚第二集》(An American Tail: Fievel Goes West)裡面,為年高德劭的狗警長「Wylie Burp」(名字取自懷特·厄普)配音,這是他最後一次演出。
吉米·史都華在錢寧·卡森的節目《Tonight Show》,定期發表自己在一生之中不同時期的詩作,都獲得正面的回響。1989年,他還出版詩集《Jimmy Stewart and His Poems》。
文武全才的詹姆斯·史都華同時亦是好萊塢最機敏的實業家之一。他從1950年代初期,至1960年代中期,成為票房收入最高前十名的影星;數十年 來,史都華投資房地產、石油開采、航空業都十分成功,也是一家包租飛機公司的董事。他變得非常富有。史都華曾出資創辦戰時的飛行學校、捐款興建教堂、以及 慈善、公益事業等。
詹姆斯·史都華一生沒有從政過,但是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他支持過的政治人物有總統、前加州州長、前演員羅訥德·里根,加州州長、參議員喬治·杜克邁吉恩,首席大法官沃倫·伯格。
詹姆斯·史都華受妻子影響,也熱衷於園藝,並十分有心得。夫婦多次在《Tonight Show》節目上,一起分享經驗談。史都華早年曾經參加狩獵活動,但是他感到後悔,毀棄了打獵紀念品,轉而與妻子在環保概念還不流行的當時,致力於維護動物權益、以及野生動物保育,他也長期捐款支持洛杉磯動物園。
有航空及建築設計專業知識的吉米·史都華,延續從小的興趣,和有美術才能的好友亨利·方達,喜歡一起設計製造飛機模型。
1982年,史都華的終身摯友亨利·方達在一償夙願、也得到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半年後去世。一個月後,史都華的另一位朋友、摩納哥王妃葛莉絲·凱莉去世。1991年,誼同師友的法蘭克·卡普拉以94歲高齡過世。
1988年,在史都華度過80大壽時,被問及希望如何被後世記得,他回答:「一個深信勤勉工作,熱愛國家、家庭、小區的人」(believed in hard work and love of country, love of family and love of community)。
1994年2月16日,與吉米·史都華結褵44年的愛妻葛蘿莉亞,因為肺癌去世,享年76歲,此後史都華的健康加速惡化,他的朋友都說他長期沉浸在傷慟之中。1996年底, 他的心律調整器電池到期,但是史都華拒絕動手術更換,並囑咐兒女一切順其自然。在他生命中的最後幾個月,他通常獨處、坐在床上看電視、在庭院里看著妻子手植的花木,極少與外界聯系,非常平靜的為離開人世做准備。1997年7月2日,一代風雲人物詹姆斯·史都華因肺栓塞及心臟衰竭謝世,享年89歲,臨終前最後一句話是「我現在要隨葛蘿莉亞去了」(I'm going to be with Gloria now.)。
㈢ 末代皇帝有哪些不錯的演員
《末代皇帝》中給人印象深刻的演員有溥儀的扮演者尊龍、陳沖飾演的婉容以及文綉的扮演者鄔君梅。《末代皇帝》在業界的評價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部電影將末代皇帝的一生進行了全礦的描述。而這裡面表演搶眼的當屬上面提到的這幾位。
一部《末代皇帝》講述了溥儀的一生,其中的是是非非留給後人評說。
㈣ 除了吳京,內地還有誰成為奧斯卡評委
除了吳京,內地還有趙濤和黃覺成為奧斯卡評委。
奧斯卡主辦方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今年「招新」名單出爐,新增819名評委,其中包括中國演員吳京、趙濤和黃覺。
除了吳京、趙濤和黃覺,在名單中,觀眾還可以看到,《摘金奇緣》華裔演員吳恬敏、奧卡菲娜、馬泰(《花木蘭》中的父親),《別對她說》華裔導演兼編劇王子逸。新增評委里49%來自美國以外地區,45%是女性。
奧斯卡主辦方2016-2020年間評委陣容不斷擴招,到今年為止,已經實現了女性評委數目翻倍,而且這些年90後評委數目也增加了很多。作為奧斯卡的主辦方,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不得不順應時代之變,改變原來評委中年齡偏大的格局。
(4)電影演員盧燕今年多大年齡擴展閱讀
奧斯卡華人評委名單:
奧斯卡華人評委有劉德華、金城武、王中磊、王中軍等,2017年,張曼玉、姜文、劉嘉玲、梁朝偉等近20名華語電影人成為奧斯卡評委,加上之前的盧燕、陳沖、鄔君梅、陳凱歌、吳宇森、顧長衛、楊紫瓊、李安、章子怡、王家衛和李連傑,奧斯卡華人評委陣容越來越強大。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全球有越來越多的電影人參與製作好萊塢電影,也有越來越多非好萊塢的資金進入,當今奧斯卡的評委陣容也越來越多元化。據悉,奧斯卡評委總人數已超過9000人。
㈤ 譯製片簡介及詳細資料
譯製片在中國走過了漫長曲折的路程。從最初的默片到配幻燈小字幕和"譯意風"在現場講劇情,再到真正的譯製片出現,觀眾逐漸習慣外國明星嘴裡講著流利的中國話,而如今又似乎越來越流行看"原聲片",中國的譯製片在這個過程中寫就了它興衰更替的歷史,也拋出了一個問題:人們還需要它嗎?
1948年1月8日,大上海大戲院公映了由20多個華僑譯配的義大利影片《一舞難忘》。這是第一部在中國公映的"外國人說中國話"的電影。1948年9月,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前身"東北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翻版組,開創了我國電影譯制事業的先河。1949年5月,一部反映前蘇聯近衛軍戰士馬索特洛夫英勇事跡的影片《普通一兵》譯制完成,標志著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譯製片的出現。
1949年東影早期譯製片人員在興山合影袁乃晨回憶當時的情形,"一開始也不叫譯製片,就找了個俄文翻譯來翻譯文本,等到配音時才發現不對,怎麼人家一句我們卻要三句,以為是翻譯錯了,找來翻譯一看,沒翻譯錯啊,那時才知道原來配音不能光意思對,還要注意字、詞、句的轉換。第二次配音,這回一行一行是對上了,可這嘴型又對不上了,才知道這譯制工作還要考慮蘇聯他們的口音和語氣,他們的嘴型的起合,第三次配音時就注意哪裡發出這段詞的閉合音。還要作出修改,就比如說烏拉是萬歲的意思,可我們沖鋒不喊萬歲啊,就改成沖啊。不知從何時期開始叫做譯製片"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片中東北味十足的配音雖有些滑稽可笑,但卻與蘇聯紅軍戰士的工農身份很符合,讓觀眾感到親切。該片的譯制導演袁乃晨被稱為"中國譯製片之父",片中的幾位配音演員也因此走上譯製片的道路,成為新中國電影譯制事業的奠基人。
《普通一兵》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東北電影製片廠譯制人員。僅1949年下半年,他們就接連完成了另兩部蘇聯電影的譯制,即《俄國問題》和《偉大的轉折》。次年的產量更令人咋舌,多達31部。
從譯製片《普通一兵》誕生到1965年,17年間我國譯制的外國電影達到了775部。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前蘇聯革命題材的譯製片,而這些影片中,許多都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制的。
就在《普通一兵》譯制的那年冬天,上海電影製片廠派出翻譯片組到東北學習經驗,隊長就是後來的上海電影譯制廠廠長陳敘一,其被稱為"中國譯製片的奠基人" 1950年2月開始准備譯制蘇聯影片,1950年3月,上影廠翻譯片組譯制的第一部作品《小英雄》完成(後譯為《團的兒子》)。並決定在六一節放映給全國的孩子。只有四個專業的配音演員,三女一男,也是第一個由女生來配音男角色,配音導演又抽來高博等三名臨時配音演員入組。同年6月,在上海梵皇渡路(今萬航渡路)618號,一間十五、六平方米的舊汽車棚改成的放映間,加上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改裝的錄音棚,誕生了中國日後最負盛名的譯製片基地--上海電影譯製片廠,譯製片開始有了"南腔北調"的差別。如果說《普通一兵》、《小英雄》這兩部對蘇聯影片的譯制工作僅僅是實驗性質,那麼從那時之後,在上海、東北的譯制工作就邁入了"快車道"。
1958年長影譯製片拍攝小組合影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上影廠翻譯片組製作出了《鄉村女教師》 、《列寧在1918》等一大批上乘之作,成為深受觀眾喜愛的經典。"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至今仍是常被援引的名言。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對外國文化的渴求和一批愛崗敬業、有著極高專業素養的配音導演和演員的努力,造就了中國譯製片最輝煌的時期。 《虎口脫險》中尚華和於鼎堪稱珠聯璧合的配音,將法式幽默表現得淋漓盡致;《魂斷藍橋》中劉廣寧、喬榛的完美演繹讓這部在歐美原本非常普通的影片成為中國影迷心中的愛情經典;《茜茜公主》中丁建華和施融恰到好處的表現讓這個王子與公主的完美童話成為許多影迷的最愛;《葉塞尼亞》中李梓的一句"喂,當兵的……"讓美麗潑辣的吉普塞女郎呼之欲出;《佐羅》中男主角富有磁性的聲音讓無數人迷上了童自榮;《簡·愛》讓邱岳峰所演繹的羅切斯特成為一座不可逾越的豐碑;《追捕》中冷峻剛毅的杜丘警長讓畢克成為高倉健所有中文"代言人"的不二人選;群星薈萃的《尼羅河上的慘案》更是一演再演,成為配音教學的經典教材。
1962年周恩來總理與長影譯製片全體人員合影那一串串耳熟能詳、精彩絕倫的對白,那一部部膾炙人口、百看不厭的影片,那些或輕柔嬌媚、或陽剛灑脫的聲音,作為經典永遠地留在了一代人的記憶中和中國電影發展的史冊上。
20世紀90年代以來,《鐵達尼號》、《珍珠港》、《蜘蛛俠》、《黑客帝國》、《指環王》、《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盜》 譯製片依然一如既往地為我們打開那扇了解異域文化的視窗。據統計,2006年譯製片與原聲片的比例約為10:1,每年數量有限的進口大片中,譯製片仍是絕大部分影院放映的主要拷貝。
然而,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到來,外語學習的普及和流行,老一代配音藝術家的淡出,以及市場化環境下譯製作品質量的下降,譯製片似乎漸漸被納入了"懷舊"的范疇。
"活著,還是不活?"這句《王子復仇記》的經典對白,是2006年4月中國譯製片問題討論會的主題,也是人們近來關於譯製片討論的核心,正反雙方都有一籮筐理由和論據。關於中國的譯製片,這是一部未完待續的歷史,未來究竟怎樣,或許不僅僅取決於譯製片工作者的勤勉努力,更將取決於我們--大眾的選擇。
這是最基本的譯製片,也是為了能最快得讓觀眾看到國外電影,但是,因為電影是靠畫面和語言來表現的一種藝術,因此,聽不懂外語的觀眾一邊看畫面一邊看字幕會極大的破壞掉電影本身的完整性,這只是一種最快速最基本的選擇。但對於無法體會外語文化的人來說,看了這種譯製片實際上並不等於真正看懂了電影,只是了解而已。
蘇聯老譯製片海報這種譯製片可能基本上沒有人看過,這是在一邊放原片時一邊有人在解說,解說包括故事基本發展內容,並且解說人還要擔任片中人物對白的表演。著名旅美華裔演員盧燕就曾經在上海做過這樣的譯意風小姐。因此這個要求很高,存在時間也很短,目前已經淘汰。
這種譯製片多用於紀錄片,因為紀錄片多為科教性質的,基本無故事性和人物,因此只需要將原聲減弱並加上配音就可以了,著名主持人趙忠祥解說的《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等科普節目就屬於這種范圍。
這就是最終的譯製片了,通過本國本地語言來代替別國語言,但是要符合演員表演,嘴型相同,年齡性別在聲音上做到相同,這就是最難得了。這就是我國的配音演員基本都是演員出身的原因,不過近年來,也開始專門培養配音演員了。
譯製片曾經有這樣一些電影畫面:瘦弱單薄的簡·愛終於靠在了失明的羅切斯特先生肩頭;面對一屋子嫌疑犯,客輪上的波洛探長終於說出:兇手是你,傑吉小姐!指揮家在水氣蒸騰的浴室里一邊繞圈一邊哼著"鴛鴦茶,鴛鴦品";敢死隊里的烏合之眾叫著"頭兒";甜美的茜茜公主清新活潑而又高貴典雅……
那時,誰沒有花一毛錢看過電影,或者至少,沒有抱著"匣子"在百無聊賴的午後聽過錄音剪輯?那些單調的歲月因為那些帶點歐式腔調的中國話而生動起來。這些電影有著典雅的氣質、輕松幽默或跌宕起伏的情節、精彩的台詞,今天轉頭再看的時候,就像品嘗陳年的老酒,或者翻開泛黃的相冊,遙遠的記憶在一瞬間變得無比清晰。
《簡·愛》是不能不提的經典。它在國外有很多個版本,引進到國內並由邱岳峰和李梓配音的這一版並不是最好的。但它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卻無可替代:"你哭了?""沒有。""眼淚順著睫毛落下來了。"
蘇聯老譯製片海報"還沒有結婚?這可不太好,簡,你長得不美,這你就不能太挑剔。可也怪,怎麼沒人向你求婚?"……"喔……那麼早晚有個傻瓜會找到你。""但願這樣。有個傻瓜早已找過我了。我回家了,愛德華。讓我留下吧。"
邱岳峰的聲音是低沉沙啞的,許多圈內人士都認為他的聲音條件並不好。然而,他在同行和觀眾眼中已經被奉為神明--他就是外表瀟灑、內心痛苦、性格多變的羅切斯特,而他也可以是靈活幽默地與警察周鏇的小偷(《警察與小偷》)、一步步走向失敗的夢想者(《白夜》)、良心未泯的殺手(《凡爾杜先生》)、死在紅軍愛人槍口下的白軍中尉(《第四十一》)、帥氣的美猴王(《大鬧天宮》),還有《大獨裁者》、《巴黎聖母院》、《孤星血淚》中身份不同的各個角色。
"他配的任何一個角色都能讓你服氣,就認為他配小偷就是小偷,他配紳士就是紳士。"跟邱岳峰對過戲的同事趙慎之這么說。陳丹青曾寫道:"當我在美國看到《簡·愛》和《凡爾杜先生》,那原版的真聲聽來竟像是假的,我無助地想念邱岳峰,在一句句英文台詞中發生'重聽'"。
《尼羅河上的慘案》被譽為明星雲集、班底強勁的劇目之一。哪怕是一個只有幾句話的小角色,也會有專人"代言"。蘇秀配音的黃 *** 家奧特波恩太太,劉廣寧配音的殺人犯傑吉,童自榮配的激進青年……而滔滔不絕用大段的台詞分析案情的畢克(波洛探長)更是讓人印象深刻。機敏鎮定的探長,聲音渾厚得令人安心,語氣又虛虛實實,張弛有度,將撲朔迷離的殺人案情條分縷析,語言有聲有色,觀眾跟隨著他透過層層迷霧,抽絲剝繭地弄清了真相。
說起畢克,不能不提的另一部片子是《追捕》。這部20世紀70年代在日本並未產生太大轟動的影片在我國卻能風靡一時,畢克功不可沒。高倉健的硬漢形象因為有了畢克的演繹而更加入木三分,以至於80年代高倉健訪問中國時,還特意與畢克會面;1999年出品的《鐵道員》,高倉健還曾打算請畢克配音,只是因為畢克的身體欠佳而作罷。
不論是配《陰謀與愛情》中的斐迪南、《音樂之聲》中的男爵還是《卡桑德拉大橋》中的張伯倫醫生,畢克都是那樣風流倜儻;而在《追捕》、《遠山的呼喚》、《幸福的黃手帕》里,他又是那樣冷峻、凝重。尚華曾經說:"他的感情是即興的,現場抓來,分寸感准確,感情又飽滿,這是他的功力,沒辦法,學不來的。"
如果說邱岳峰的符號是羅切斯特,畢克的代表作是波洛和杜丘的話,那麼《虎口脫險》則成就了尚華 和於鼎。恐怕看過《虎口脫險》的人沒有不被吵吵鬧鬧的指揮家和油漆匠逗得哈哈大笑的。略帶神經質的樂隊指揮出場的那場戲語速飛快,配這部戲的時候,尚華的血壓一度升高到180,晚上睡覺都在回憶指揮的面部表情,想像他的情緒。而於鼎則是慢功出細活,他的聲音條件並不出眾,也算不上伶牙俐齒,配過的配角不計其數,但主角卻屈指可數。尚華跟他配戲的時候就一遍一遍地陪著,等到他慢慢把台詞捋順,才投入情緒。尚華說,一次錄戲,於鼎說完,音效師就用力拍一下桌子。反復排練,於鼎自己卻總也不滿意,直到音效師忍無可忍地說:"我手都拍腫了!"
譯製片宣傳畫於鼎的代表作還有《英俊少年》里的卡爾、《大篷車》里的莫漢,尚華的代表作還有《悲慘世界》里的沙威警長,《冷酷的心》里的魔鬼胡安,《加里森敢死隊》里的"黃毛",《追捕》里陰險的長岡了介。
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片分廠成立於1955年,現名為"長春電影集團譯製片製作有限責任公司"。長影是我國譯製片的誕生地,前身東北電影公司翻版組,譯制了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之後又誕生了上千部優秀譯制電影和一批批優秀的藝術家。
歷年獲獎作品如下:
《舞台生涯》(美國) 1979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舞台生涯》(美國)1979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永恆的愛情》(巴基斯坦)1980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媽媽的生日》(日本) 1981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神秘的黃玫瑰》(羅馬尼亞) 1982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金牌》 (菲律賓) 1983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浪花之戀》(日本) 1984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弗蘭西絲》(美國) 1985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上海電影譯制廠成立於1957年4月1日,由近十家電影廠改組成為一個聯合企業性質的公司。後經過多次改制,組建成了上海電影(集團)公司,是我國最好的的譯制外國影視片的專業基地。它的前身是1949年11月16日成立的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翻譯片組。初創期的翻譯片組,設在江西路福州路的漢彌爾登大樓的一間辦公室內。基本成員只有組長陳敘一和翻譯陳涓、楊范;譯制導演周彥、寇嘉弼;演員姚念貽、張同凝、陳松筠、邱岳峰以及錄音師、放映員十餘人。
上海電影譯制廠當譯製片這朵藝術奇葩正待艷麗怒放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浩劫,摧殘了文藝的百花園,譯製片這朵小花自然難以逃脫凋謝的厄運。整整十年,寒流肆虐。外國影片成了"封資修的毒草",自然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但僥幸的是上譯人有賴於當時所謂"內參片"的渠道,依然可以默默地精心地從事著譯製片的創作。《創傷》、《寧死不屈》、《地下游擊隊》、《廣闊的地平線》、《第八個是銅像》等阿爾巴尼亞影片系列,被譯製成了中文。《簡愛》、《紅菱艷》、《鴿子號》、《魂斷藍橋》、《巴黎聖母院》、《基度山恩仇記》、《鴛夢重溫》、《羅馬之戰》、《音樂之聲》、《警察局長的自白》、《冷酷的心》等世界經典名片的對白,也悄悄地被演繹成中文。墨西哥的《葉塞尼亞》(1977年)、義大利的《佐羅》(童自榮配佐羅、假總督)、法國的《黑鬱金香》(一開始譯作黑馬丁花,但因歐洲對鬱金香有特定的歷史原因,故譯作黑鬱金香。童自榮配兄弟倆)、法國的《虎口脫險》、美國的《愛德華大夫》等各國的優秀影片譯成中文並受到社會各界的喜愛。
歷年獲獎作品如下:
《追捕》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安重根擊斃伊騰博文》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啊!野麥嶺》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國家利益》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勝利大逃亡》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黑鬱金香》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85年優秀譯製片獎
《斯巴達克斯》獲1986、1987年優秀譯製片獎
《謎中之謎》獲1988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靡菲斯特》獲1988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隨心所欲》獲1989-1990年優秀譯製片獎
《追尋鐵證》獲1991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國際女郎》獲1993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亡命天涯》獲1994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真實的謊言》獲第一屆中國電影華表獎1995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失落的世界》獲第四屆中國電影華表獎1997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諾丁山》獲第六屆中國電影華表獎1999優秀譯製片獎
《哈利·波特與密室》獲第九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2年度外國影片優秀譯制獎
《愛有天意》獲第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3年度外國影片優秀譯制獎
《翻譯風波》獲第十一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4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驚濤大冒險》獲第十二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5-2006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功夫熊貓》獲第十三屆中國電影華表獎2007-2008年度優秀譯製片獎
八一電影製片廠目前是我國唯一譯制電影製作的事業單位。1954年,八一廠為配合部隊作戰、訓練以及科研需要,開始譯制以前蘇聯為主的軍事教育片、紀錄片和科研片,到目前共譯制了140餘部。
八一電影製片廠1969年,八一廠開始譯制外國故事片,至九十年代初,譯制了內部參考片《翠堤春曉》、《山本五十六》、《啊!海軍》、《日本大海戰》、《巴頓將軍》、《俠盜羅賓漢》、《阿福》、《莫斯科保衛戰》、《敦煌》等30餘部(以上部分影片未發行)。
1994年開始,是八一廠譯製片的輝煌時期,共譯制了40部外國故事片,譯制質量逐步提高。影響較大的有《沉默的羔羊》、《阿甘正傳》、《斷箭》、《龍卷風》、《空中大灌籃》、《拯救大兵瑞恩》、《西點揭秘》、《U-571》、《珍珠港》、《指環王:護戒使者》、《指環王:雙塔奇兵》、《指環王:王者無敵》、《公主日記》、《星球大戰前傳:復制人的進攻》、《烈火雄心》和《國家寶藏》、《星球大戰前傳:希斯的反擊》、《國家寶藏》、《漫長的婚約》、《小戰象》、《加勒比海盜1-4》、《誤入歧途》、《光榮歲月》、《女王》、《 *** 純情》、《火線戰將》、《黑客帝國2、3》、《納尼亞傳奇1-3》、《飛行者》等片。
八一廠譯製片獲獎的有:
《阿甘正傳》1996年獲第十六屆"金雞獎"最佳外國影片譯制獎。
《拯救大兵瑞恩》獲1998年度"華表獎"外國影片優秀譯制獎。
《U-571》獲2000年度"華表獎"外國影片優秀譯制獎。
《珍珠港》2002年獲第八屆"華表獎"優秀譯製片獎。同年獲第二十二屆"金雞獎" 最佳外國影片譯制獎,這是中國譯製片史上首次一部影片同時獲得兩項國內大獎。
《烈火雄心》獲十一屆華表獎優秀譯製片獎提名。
從1973年開始創作譯制影片,成為中國譯製片製作四大廠之一,曾譯制了很多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典影片,給中國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橋》南斯拉夫 1973年、《山村女教師》、《小火車站》越南 1973年、《瑪麗婭》墨西哥、《沸騰的生活》羅馬尼亞 1977年、《大象音樂會》蘇聯 1977年等片。
2012年成立北京電影譯制廠 ,是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譯製片製作部門。
由於成立中影集團後,北京電影製片廠名存實亡,因此中影集團在2003年在北洗廠成立了譯制中心,2004年譯制的《亞瑟王》獲得了中國電影華表獎(十一屆)優秀譯製片獎。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譯制中心2011年隨著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影洗印分公司譯制中心也掛牌成立了。
由於近水樓台先得月的關系,中影譯制中心近年來得到中影公司分配的大量外國大片的譯制任務。
電影頻道為紀念中國電影譯製片65周年,於2014年12月31日晚22:00播出講述中國電影譯制之路的專題片《永恆的魅力》
㈥ 電影《末代皇帝》中童年溥儀是誰演的
青少年溥儀是三個演員分年齡段飾演的。幼年溥儀(3歲),由RICHARD VUU飾演。少年溥儀(8歲),由演員TIJGER TSOU飾演。青年溥儀(15歲),由吳濤飾演。
劇情簡介
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廢帝溥儀(尊龍飾),作為戰犯從蘇聯被押回中國。火車抵達中蘇邊境的滿洲里火車站後,溥儀認為此去性命難保,便溜進衛生間企圖割腕自殺。中國戰犯管理所所長(英若誠飾)發現情況有異,急敲衛生間的門,敲門聲使溥儀陷入了回憶。
1908年的一個冬夜,清宮衛隊長敲開了醇親王府的大門,按慈禧太後(盧燕飾)旨意把3歲的溥儀接進宮中教養,准備接位。 在香煙繚繞的坤寧宮內,即將咽氣的慈禧接見了溥儀,告訴他要即日登基。
在太和殿上隆重舉行登基大典時,溥儀在大臣陳寶琛身上發現了一個裝著蟈蟈的小籠子。他對蟈蟈的興趣顯然要超過幾千名跪在他腳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後,溥儀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獨的孩子。
溥儀從回憶中驚醒過來。他也被管理所長救起,從此開始了接受審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末代皇帝》創作背景
導演伯納多·伯圖魯奇採用了溥儀的家庭教師庄士敦所寫的書籍《紫禁城的黃昏》為原始架構,再參考了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關著作,才開始構思拍攝該電影。
貝托魯奇當時向中國政府提交了兩個拍攝計劃,另一個是安德烈·馬爾羅的小說《人的命運》。中國政府最終同意了該片的拍攝,並對內容沒有作任何限制。
影片評價
《末代皇帝》是一部氣勢宏大、色彩濃郁、場面壯觀的影片,也是歐洲導演貝爾多魯齊的經典之作。該片的敘事手法與《美國往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用閃回的手法,在2小時40分鍾內講述了溥儀60年的跌宕一生。該片的音樂可謂別具一格、獨具匠心,小提琴與古箏等多種樂器的配合,使音樂傾瀉而來,裊裊餘音揮之不去,絲絲的憂傷沉積在深處,襯托著歷史的厚重之感,讓人沉醉於其中。(2014年CCTV6流金歲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