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電影《錄取通知》的觀後感
《錄取通知書》這部電影是關於美國大學生的教育片,看完之後,作為中國大學生的我受益匪淺,感觸良多。 電影裡面的主角在電影里的作為是現實中的我們所不能為的。大學不是我們的唯一出路,我們在大學里迷茫,糜爛,倒不如在社會中盡早接受磨煉?這是中國以致全部大學生值得深思的問題。 電影裡面盡量表現詼諧和輕松,但是裡面的學生和家長,學生和教師之間想法的分歧,無不反映當今大學生的真實想法,不得不讓人聯想到自身實際。作為大學生,我們是否應該上大學?大學帶給我們什麼?我們在思想和知識上是否有過進步?我們有沒有糜爛?一連串的問題有感而出。 總而言之,觀後,我有從新,從心評價自己一年半的大學學習及生活。 為什麼中國的高中總拿獎,可一旦進入大學就開始厭學,並且生活糜爛,再也沒有創新的能力,只知道談戀愛,或是忙於找工作.
記得採納啊
❷ 求電影《錄取通知書》觀後感
片子的原文名字更有意思:Accepted。被接受。是了,整部電影最核心的那幾個年輕人,和我們年齡相差無幾的年輕人,總是被拒絕的一群人。主角巴比特,申請了8個大學,全都被拒絕,連州立大學也不例外。偏偏爹媽的眼光又高到死,非得逼兒子上個大學不可。那妹妹也挺要命,初中就開始為高考准備了。所以誰說美國的高考不可怕,真該把他丟過去試試看。
不過,巴比特這為仁兄可不像我們國內的高三生,沒有大學上了就跑去跳樓跳河;這哥們發揚一直以來的特長:造假,就真弄出了個S.H.I.T(南哈蒙理工學院)出來蒙家長。沒有大學錄取咱不要緊,咱自己弄個大學出來錄取自己就可以了。
電影的邏輯硬傷不少,但是我不想詳細談;象徵意義也很多,但我懶得說。我只說說自己提出來的三個關鍵詞:教育、大學、我。
我很贊同巴比特對理想的闡述。教育不是用嚴苛刻板的方式剝奪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的激情,而是根據每個人的天分,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向和內容。在這種時候,我們不得不遺憾地發現,原來美國的孩子也要會面臨和我們一樣的問題——好吧,據說是因為美國佬特別眼饞中國基礎教育階段取得的一系列輝煌戰果,特別是在知識掌握方面的成就,所以專門來跟我們學習過。
好吧,但那畢竟是美國。條條大路通羅馬。這種時候還是會很羨慕人家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小學的時候告訴我們,我們接受教育是為了成為共產主義的接班人;初中告訴我們是為了成為有用之才;高中告訴我們是為了幸福地活著……MD,越聽越clamp了……
教育,是要讓我們成長的。人不會停止發展,不會停止成長,所以,也不會停止接受教育。但教育並不是一定要規規矩矩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一邊打瞌睡,一邊記錄某些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的奇怪名詞。是讓自己的靈魂成長、起飛、出航,而不是困死在某個扼殺人性的角落裡痛苦掙扎……
所以我們要終身學習。但不幸的是,現在的學校教育越來越喜歡扼殺人的求知慾了。以至於我們寢室的人,凡找到工作的,現在都將學習視為「總算擺脫的包袱」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學習不是苦差事,我現在特別想去反駁我的初中班主任。因為當我越發地浸淫在知識的海洋中,我越發覺得快樂。知道原本不知道的東西,發現原先沒發現的事物,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呀。為什麼非要苦著臉去讀、記、背、寫呢?
關於大學我已經說過很多話了,我不想再多說什麼。最早的大學就只是一幫年輕人和一些長者,來自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經歷,匯聚一堂,互相學習。把不同來頭不同背景的人放到一起,甚至不需要老師他們也可以互相學習。
我至今還是嚮往民國時期的大學。自由思辨、兼容並包、三教九流……有真正重視教育的環境,有努力保障學生和老師生活水平的社會,所以即使是戰爭頻發,照樣大師輩出;即使條件再艱苦,照樣可以做到和國際接軌……
「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也。」現在很多大學都是倒過來玩的。所以大學都只剩下一個空殼子了。也很悲哀。
最後來說說「我」。電影裡面那個有注意力渙散症的人興奮地對巴比特說,他接到通知書後,平生第一次聽見爸媽說我們以你為驕傲。巴比特在影片高潮中與古板校長對峙,說:知道什麼?你是罪犯。因為你剝奪了這些孩子的創造性和激情,這是真的犯罪!
殺一個人的肉體,不過毀滅了他的形體而已;但是殺一個人的靈魂,盡管他還能行屍走肉,但比死了還要可悲。
系統是為你設計的?它教你順從你們的心
做個順民?
你們呢?
你們一直想做學校行政員?
亞歷山大博士你有什麼夢想?
也許沒有 也許想做詩人
或者魔術師,藝術家
或者只想周遊世界"
我說,我要做一個作家,要作個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作家。所以對我而言,一切外部的環境變遷,都無所謂,我只要沿著自己的夢想前行就可以了。我永遠不會成為順民,永遠要抗爭自己的生產空間。我知道這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只有我才能做到,所以我絕對不會成為社會大機器上的一個螺絲釘。
教會的青年聚會歷來有個環節就是歡迎第一次來到教會的慕道友,我們都要唱歌歡迎。一直唱的都是《你是唯一》。歌詞很好:世界有你會更美好,沒有人能像你,在神的眼中你是寶貝,在世上你就是唯一。你總是如此如此特別,在上帝的眼中,沒有人能取代你。
據說每次都有會眾一邊唱一邊哭,因為他們第一次知道原來自己是如此特別如此重要,不是「地球離了你照樣轉」。
前些日子帶領青年聚會的弟兄說想要換個歌——因為這首歌已經唱了兩年多了,結果遭到一致反對,只好不了了之。大家依然每次都會高唱「你是如此如此特別」……
本來就是。
我認識的很多人都很羨慕我,認為我非常清楚自己該做什麼該走什麼路,我總是說「你也可以」。然後他們就會笑起來,心想這個人還不錯,滿謙虛的。
其實我說的是實話。
有夢想,敢於為此付出代價努力追求,是很好的。當然,和現實必要的妥協也是應當有的。在這個電影里,這幫年輕人不還得要求政府給他們辦學的權利么?不過,政府也還算通情達理,給了一年的試用期。
於是,皆大歡喜。
我們呢?生活在電影外的世界。我們不能自己建立一個自己喜歡的大學,但,我們可以把大學生活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想法去過好每一天。
所以看到片尾的時候,我笑了。
我知道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我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孤獨。所以,我可以繼續高呼:
即使現實是理想和幻想的墳墓,我依然要苟延殘喘!
❸ 錄取通知電影觀後感
寫作思路: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重要是描寫感受,具體如下:
今天才看這部電影,感覺有些晚了啊,真是很有意思啊,劇情生動有趣。
故事講述的是主人公巴比特的經歷,巴比特是一個很有小聰明的人,但是沒有用在學習上,沒有考上大學。他的父母和我們中國的一樣,認為沒有上大學就不會有好的前途,沒有考上大學讓父母很失望,於是他拖朋友製作了一個學校網站,偽造錄取通知書,與小夥伴們建造了一所假大學,取名南哈蒙理工學院,讓父母信以為真。
同時也讓其他被學校拒絕的學生來到了這,本想告訴他們事實的巴比特被這些滿懷期待夢想的人們感動,借著交來的學費與走訪經歷,他自辦了南哈蒙理工學院,他也根據學生各自的愛好制訂了也別的課程,充分發揮學生的激情與創造力,有聲有色,學生也非常開心。可是謊言終會被發現,被哈蒙學院舉報。
機緣巧合,之前有向教育局請求學校立案,因此有了希望。在教育局的審會上,巴比特的一派批判傳統的發言成功說服了教育局的判官,同意南哈蒙學院一年的試用。毋庸置疑,沒有上大學的巴比特成功了,他是父母的驕傲。
巴比特是個很聰明的人,如果他把小聰明放在學習上,或許他就是個大學霸。他與其他同學有著同樣被拒絕的感受,不顧犯錯的分險,創辦了學校,真是了不起的人。
再過兩年多我們也要面臨高考,像電影中沒有被大學錄取的人自然不在少數,那又有什麼關系呢?為什麼因為一張成績單就頹廢呢,我們還有理想與樂趣。
像巴比特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自主發展,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仍然朝著夢想朝著興趣繼續馬不停步地努力,我們依舊可以策馬奔騰,大學只是我們實現夢想的輔助罷了,重要的是自己,只要有提高自己的意願,哪都可以學習。有不少沒上大學的人最後成功的。
這種不上上大學就沒有前途的觀點在我們中國似乎非常多,深受科舉制度的毒害,一張考卷定終身,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但是我相信即使沒有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即使失敗大半輩子,只要自己堅定這的興趣與理想,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會成功。最後個人認為最後的審會是最具感染力最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