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任達華電影
如下:
1、《天水圍的夜與霧》是以2004年的香港天水圍滅門慘案為藍本拍攝的劇情片。由許鞍華執導,任達華,張靜初,羅慧娟,覃恩美等主演。影片講述了中年離異的「港伯」李森和來自大陸的曉玲一家的悲劇故事。任達華在片中飾演一個自卑與自大的主人公。
Ⅱ 周星馳電影排名(周星馳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香港的喜劇之王周星馳,也是是華語影壇公認的票房之王。拿到香港年度票房冠軍,打破票房紀錄,對他來說,就像家常便飯一樣容易。
30多年來,周星馳累計拍攝了60多部電影。今天,我們來盤點他在香港本土的10大最高票房代表作。
10.《食神》
1990年代中期,周星馳投資成立了自己的星輝公司,並在1996年製作了第一部作品——美食類喜劇片《食神》,由周星馳和李力持聯合執導,周星馳、莫文蔚、吳孟達、谷德昭等人主演,講述了香港食神史提芬周被徒弟陷害,名譽掃地,被迫退出飲食界,後來又東山再起,重新奪回了食神的位置。
在這部片子里,周星馳的親密戰友吳孟達,難得地當起了反派,成了他的敵人。知性美女莫文蔚,飾演一個古惑女火雞,貢獻了史上最丑的扮相。戲里的黯然銷魂飯、爆漿撒尿牛丸,還有劉以達扮演的「夢遺大師」,都成了經典的橋段設計。
《食神》是周星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在香港收獲4086萬港幣的票房,位列香港年度華語片第二位,在星爺票房榜中排名第十。
9.《鹿鼎記》
《鹿鼎記》是根據金庸小說改編的電影,由王晶執導,周星馳、吳孟達、張敏、邱淑貞等人主演,講述了江湖小混混韋小寶作為天地會卧底,混入皇宮,在陰差陽錯之下認識了少年皇帝康熙,協助他除掉權臣鰲拜,並挫敗了神龍教的圖謀。
電影和原著相比,做了面目全非的改編,周星馳演出了一個最具顛覆性的韋小寶,他將自己的無厘頭風格,和韋小寶的人物神韻,完美結合在一起,深受觀眾歡迎。金庸更是評價:扮演韋小寶,「不作第二人想」。
92年電影版《鹿鼎記》情節曲折,笑料百出,尤其是那句經典對白——「我對你的敬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有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成了周星馳招牌式的搞笑台詞。
《鹿鼎記》的票房也是4086萬港幣,排在香港年度票房的第3位,它的尾數比《食神》略高,因此在星爺票房榜中排名第九。
8.《賭聖》
《賭聖》是1990年上映的喜劇賭片,由元奎和劉鎮偉執導,周星馳、吳孟達、張敏等人主演。
在當時的香港影壇,賭片是一種潮流,以周潤發和劉德華主演的《賭神》最火。《賭聖》的本意是想蹭流量,順便惡搞一下《賭神》。
投資商之一嘉禾影業,最早想找梁朝偉主演,被梁朝偉拒絕,導演劉鎮偉就推薦了周星馳。結果他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硬生生殺出了一條血路,憑借著賭術和特異功能結合的獨特創意,無厘頭的表演方式,帶來了爆笑的效果和耳目一新的觀影感覺。
另外一個聯合出品人吳思遠,在看過電影樣片之後,對周星馳說了一句話:「《賭聖》之後,你就不再是當紅小生,而是全香港最紅的人。」
事實果然如此,《賭聖》引發了香港人的追捧,獲得了4132萬票房,問鼎當年票房冠軍寶座,並且打破了票房紀錄,成為香港影史上第一部超過4000萬的作品。
這是周星馳第一次坐上年度票房冠軍的寶座和第一次破票房紀錄。
我們可以這么說:從星仔到星爺,中間只隔著一部《賭聖》。
7.《逃學威龍》
《賭聖》之後,周星馳很快推出了另一部作品,再次創造了市場新高,就是1991年的喜劇警匪片《逃學威龍》。
這部電影由陳嘉上導演,周星馳、吳孟達和張敏主演,講述了高級督察周星星,為了幫上司找回丟失的手槍,混入貴族學校當卧底,在警隊同僚的協助下,最終挫敗了黑幫分子的犯罪圖謀。
《逃學威龍》熱賣4389萬港幣,超過了上一年的《賭聖》,也擊敗了成龍、周潤發等強勁對手,幫助周星馳第二次問鼎香港年度票房冠軍,同時第二次打破票房紀錄,成為周星馳最搞笑、最經典的作品之一。
連續兩年的爆款表現,讓周星馳的票房號召力與成龍、周潤發並駕齊驅,成了香港影壇的「三駕馬車」,被尊稱為「雙周一成」,媒體開始公開稱他為「星爺」。
6.《家有喜事》
《家有喜事》是1992年的一部賀歲喜劇片,高志森執導,周星馳、張國榮、黃百鳴、張曼玉等人主演。
影片講述了常家三兄弟的愛情故事和家庭生活,既充滿情趣,又熱鬧非凡,既瘋狂爆笑,又溫馨感人。
周星馳、張國榮和張曼玉,都是影壇炙手可熱的巨星,他們難得聯手搞笑,市場號召力非常驚人,將電影的總票房推到了4899萬港幣的高度,並刷新了當時香港的票房紀錄。但很可惜,這個記錄,很快就被同年上映的《審死官》打破了。
5.《審死官》
1992年的香港票房前五位,都是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因此這一年被稱為「周星馳年」。而「周星馳年」的壓軸之作,是古裝喜劇片《審死官》。
這部影片講述了清朝狀師宋世傑棄惡從善,幫助一個孕婦洗刷冤情,並揭露官場黑暗的故事。
對於周星馳來說,這是一部創新作品,他離開了賭片和喜劇武打片的熟悉圈,進入了古代「法庭片」領域,用搞笑的外殼,融入了對社會陰暗面的辛辣諷刺。所以,《審死官》是一部有內涵的無厘頭搞笑片,它讓人發笑,也讓人思考。
對於周星馳的新嘗試,市場給予了極大的認可。《審死官》收獲了超過5021萬的票房,成為周星馳的第三個香港年度票房冠軍作品,也連續第三次打破香港票房紀錄。
周星馳在《審死官》里實現了演技大爆發,獲得了亞太影展影帝大獎。這是他演藝生涯中的第一個影帝獎杯。
4.《長江七號》
《長江7號》是2008年的科幻喜劇片,由周星馳親自執導,周星馳、徐嬌、張雨綺、林子聰主演。這也是截止到目前星爺最後一部擔當主演的電影。
影片講述一名窮困的建築工父親,意外撿到了一個外星玩具狗,當作禮物送給兒子,父子兩人的生活,因此發生了巨大變化。
《長江7號》的搞笑味道並不是太足,卻注入了濃濃的溫情,是一部有情懷的作品,其創作靈感,來自於周星馳本人小時候的經歷。
影片在香港收獲了5144萬港幣,問鼎2008年的票房冠軍寶座。
3.《美人魚》
《美人魚》是2016年的電影,由周星馳擔任總製片、監制、編劇和導演,鄧超、林允、張雨綺、羅志祥等人主演。
影片講述了大富豪劉軒為了推進地產計劃和填海工程,威脅靠海為生的居民。單純善良的美人魚珊珊,被派去刺殺劉軒,兩人在交手過程中互生情愫,劉軒棄惡從善,和美人魚譜寫了一段愛情童話。
這部作品的口碑一般,但票房驚人,在香港熱賣5622萬港幣。在內地的數據更是誇張,超過33億人民幣,是中國首部票房過30億人民幣的電影。
2.《少林足球》
2001年,周星馳推出了一部重量級作品——《少林足球》。
在這部戲里,周星馳既當主演,又擔任導演,不管台前幕後,都是絕對的靈魂。
影片講述了周星馳扮演的少林弟子阿星,由於身懷少林大力金剛腿的神功,被落魄的前足球明星明鋒發現了足球天分,於是組建了一支特別的少林功夫足球隊,打敗了黑心商人強雄的魔鬼足球隊。
《少林足球》走「體育+功夫」的風格,周星馳首次加入了大量的電腦特效,給傳統的功夫展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沖擊,震撼了華語影壇,大賣6073萬港幣,又一次成為香港年度票房冠軍並打破香港票房紀錄。
《少林足球》橫掃了2002年的第21屆香港金像獎,拿到了七個獎項,包括周星馳演藝生涯中的第一個金像獎影帝獎杯,還有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兩個重量級的獎項。他也成為金像獎歷史上唯一一個同時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導演收入囊中的明星。
在星爺票房榜里,《少林足球》是亞軍作品。
1.《功夫》
《少林足球》之後,又是三年時間,星爺沒有任何動靜。
到了2004年,他帶著三年磨一劍的《功夫》王者歸來。
周星馳喜歡功夫,以李小龍為偶像。《功夫》就是一部向李小龍致敬的作品,講述了小混混阿星,原先冒充斧頭黑幫耀武揚威,後來捲入了斧頭幫和豬籠城寨的紛爭中,重新找回做人良知,又無意中打通了任督二脈,成為絕世高手,並用如來神掌打敗了火雲邪神。
這是一部用高科技特效打造的新型功夫片,其視覺效果的震撼程度,可以和好萊塢大片相媲美。層出不窮的神奇武功經過特效加持之後,煥然一新地出現在影片中,讓人過足眼癮。
《功夫》像一股龍旋風,席捲了這個華語地區,在香港收獲了6100多萬港幣的票房,讓周星馳再度摘取年度票房冠軍的桂冠和打破香港票房紀錄。
在市場接連告捷的同時,《功夫》還橫掃了華語地區最重要的兩大頒獎禮——香港金像獎和台灣金馬獎,分別拿到了七個和五個獎項,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這樣的重量級獎項。
對於周星馳來說,《功夫》是一部完美的集大成作品,達到了影片質量、票房收益和口碑效應的三重巔峰。在香港本地市場,它也成了星爺的頭號票房作品。
《驚天大賊王》
由吳耀權執導,任達華、譚耀文、吳廷燁、姚樂怡、曹永廉等主演的一部影片。於1998年10月20日在中國香港上映。
劇情介紹
一幫以張子豪為首的匪徒,專向富商打主意,視犯案如游戲,公然向法律挑戰。但警方卻對此沒辦法。一次豪為救其手下雞雄,與港頭號通緝犯葉世官惺惺相惜,結盟一起犯案。
豪與官合夥綁架一地產公司主席時,豪手下雞雄卻因貪戀女色而誤事,被官打斷手指。雞雄懷恨向公安舉報,引起內亂,豪終落法網被擒。一代賊王將長困犯籠中。
(3)電影中國大富豪的導演是擴展閱讀:
演員表
1、任達華飾張子豪
配音:黃河
2、譚耀文飾雞雄
配音:張藝
3、吳廷燁飾葉世官
配音:趙恩余
4、姚樂怡飾Sherming Yiu
張子豪是個有極高智慧的悍匪,他接連策劃了多宗金鋪劫案,警方雖明知是他所為,但卻苦無證據。富商李仁之子被張綁架,李交了巨款贖金但不敢報案,警方亦無計可施。
張的拍檔葉世官被捕,張竟想綁架政務司鍾方安心以作交換人質,事敗後逃回國內,被公安逮捕。張子強一案廣州開庭審判之際,香港有家新成立的「江湖人公司」取材張案所攝制的影片《驚天大賊王》恰好在同一時間上映。
Ⅳ 邵逸夫的簡歷……
邵逸夫簡介
原 名:邵仁楞
姓 名:邵逸夫
出生日期:一九零七年
出生地點:上海
生 平:
邵逸夫,一九零七年出生於上海,浙江寧波鎮海人,家中排行第六,父親邵玉軒是當地漂染業商人。 一九二四年與親兄成立上海「天一影片」,邵逸夫負責外埠發行。
一九二六年畢業於美國人辦的上海青年會中學。同年往新加坡協助三哥邵仁枚打理電影業務,開拓電影市場,自始便與電影圈結下不解緣。
一九三零年,邵逸夫與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後購入多間戲院;更到歐美搜集西方的先進電影及器材。
一九三二年,日軍侵華,「天一」於香港另起爐灶。
一九三四年,邵氏兄弟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在港推出。
一九三七年,邵逸夫與黃美珍在新加坡結婚,並誕下兩子兩女。 淪陷前,邵逸夫的二哥成立「南洋影片」。光復後,易名「邵氏兄弟」。
一九五七年,邵逸夫從新加坡正式來港發展,接管邵氏公司業務,建立清水灣影城。
一九七四年,邵逸夫獲英女皇頒授CBE勛銜。
一九七七年獲英女皇冊封KNIGHT BACHELOR爵士勛銜。
一九八零年,邵逸夫成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最大股東,擔任香港電視董事局主席。此後數十年,邵逸夫捐助數以十億計款項,為中港兩地建設學府、醫院等。
一九八七年,邵太黃美珍病逝美國,享年85歲。同年邵氏停產。
一九九一年,美國三藩市將每年的九月八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其貢獻。 一九九七年,邵逸夫與方逸華於美國拉斯維加斯共諧連理。
一九九八年,邵逸夫獲政府頒發大紫荊勛章。
邵氏兄弟促成了六十年代的國語片電影的蓬勃發展;所攝制的電影更經常於亞洲影展中奪得獎項;旗下擁有大量著名影星,十數年間,推出多部膾炙人口之電影,如《貂蟬》、《江山美人》及《獨臂刀》等,開創電影發展的新路向。
邵逸夫,祖籍浙江寧波,1910年出生在上海一個富有的商人家庭。他父親邵玉軒,是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上海小有名氣的有錢人。邵逸 夫兄妹8人,他排行老六,上有三個哥哥、兩個姐姐。當逸夫7歲時,父親把他送進了美國人在上海辦的一所英文學習,不但使他能講一口流利 的英語,而且形成了他中西融合的文化觀念。從上中學起,他就經常出入於上海繁華的娛樂場所,尤其痴迷於戲劇與電影。1923年,他的幾個哥哥 成立了「天一電影公司」,開始在上海拍制電影。1925年,他三哥將「天一公司」的電影打進新加坡。邵逸夫中學畢業後,應三哥之邀赴新加坡, 開始涉足電影業。邵逸夫一手創辦了邵氏(兄弟)電影有限公司,並一直把持著公司的決策大權,從而把持著香港電影的命脈,影響著東南亞乃至 世界電影市場。1957年,邵逸夫攜帶著巨額資金,攜帶著經營電影業20多年的經驗,從新加坡來到香港,成立了香港邵氏兄弟影業公司。邵逸夫如 今身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及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大富豪,他究竟擁有多少財富,難以統計清楚。據漢威估計, 把地產、電視、電影、控股等都包括在內,他的財富超過100億港元。 邵逸夫從南洋創業到超級富豪,他取得成功的賺錢之道是什麼呢?
邵氏兄弟剛在南洋創業 時,歷盡了艱難。在新加坡,他們在租到的簡陋的房間里,整理片子,製作海報,什麼都要親自干。到馬來西亞拓展業務時,就更加辛苦了,白 天,他們行走在道路上,飽受顛箕之苦;晚上,就在露天,頂著星星、冒著露水放映電影。在炎熱的夏季,太陽炙烤著大地,雷雨說來就來,他 們常常是剛剛還熱得頭暈眼花,霎時又被淋得渾身濕透像「落湯雞」。出生並成長在富裕家庭和大都市的邵氏兄弟很多次都想不幹了,但是他們 最終戰勝了艱苦,堅持了下來。幾十年之後,邵逸夫回憶起那段日子,感慨地說:「……在那樣的生活中,我學到了許多東西,這些東西讓我一 輩子受益。如果我不經歷這一段生活,不會有今天。現在的青年人,心很高,學問也很深,但是不能夠吃苦,是一大缺陷。」
邵氏兄弟事業的發展並非是一帆風順的,小 小的坎坷不算,大的磨難就有好幾次。一是1929年,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也波及到新加坡,當地的許多商店相繼倒閉,人們連生 活都難以維持,哪還有心看電影呢?電影院的觀眾大減少,雖然他們把電影票價一再降低,仍然收入甚少,使他們經受了第一次考驗。二是當他們在新加坡舉步維艱時,1931年8月6日,一場大火又吞噬了他大哥設在香港的天一公司,天一製片廠的所有廠房和影片拷貝都被燒光,他大哥苦心經營了數年的家當毀於一旦。三是當他們弟兄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拚搏和苦心經營,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又發展起來,擁有139家戲院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又給他們帶來了厄運,1941年12月,日攻陷香港和新加坡,在日本侵略軍燃起的戰火中,邵氏兄弟的百餘家影院被全部 化為灰燼,邵逸夫並被以「拍攝反日電影」的罪名而投入地牢,後經朋友幫助才得台出獄。四是1970年,當邵氏的業務蒸蒸日上之際,公司內部 發生了較大的人事震盪,邵氏公司製片主任鄒文懷離開邵氏公司,由於素有「宣傳鬼才」之稱的鄒文懷能力出眾,在職員中頗有口碑,他一走帶 走不少很有才乾的演職員,差一點使邵氏公司陷入「人去樓空」的窘迫境地。但是,這些磨難,都沒有動搖邵逸夫把邵氏兄弟公司辦下去的決心, 並且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力挽狂瀾,安然度過難關,又使邵氏兄弟公司一步一步發展起來。
邵逸夫自己搞電影,因此一心要成為精通電 影的專家。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電影,幾十年來堅持不輟。好的電影和壞的電影他同樣喜歡看,他要看好的電影好在哪裡、壞的電影怎樣壞。他不但是看電影最多的中國人,而且他也是中國最精通業務的電影企業家。早在50年代,他就精通了電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輯、攝影、化妝、劇本、導演,樣樣內行。
使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他做事認真。他曾說:「我做事的態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細的部分,也要徹底做好。 一樣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絕對不放鬆的。同時我自己的工作時間也很長,一早就來(上班),很晚很晚才下班」。追隨他多年的朱旭華先生 私下說:「我們辦公室的工作人員5時下班,但邵先生晚上9時仍在燈下工作。」
黃金腦智囊群認為邵逸夫創業以來,一直要 求自己和公司員工做到「顧客第一」,且非常注意在公眾面前塑「可人形象」,是為最大的成功因素。他拍每一部影片,首先考慮的顧客喜歡不 喜歡。凡是顧客不喜歡的,就堅決不拍。因此,他拍的電影上座率很好,常常觀眾場場爆滿。據統計,從1959年到1973年,從第5屆到第16屆亞 洲電影節,「邵氏兄弟影業公司」出口的電影屢獲殊榮,共得大小獎46項,創下中國電影史紀錄。此外邵逸夫他在香港人面前,總是表現出謙遜有 禮,態度安詳,笑容可掬,使人覺得他是一位鋒芒內斂、儒雅外流的長者,從來沒有因「財大」而顯露出「氣粗」。在影視圈內,他為人也面面 俱圓,每有請柬,總盡量抽空出席,不擺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