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柏林電影節--金熊
威尼斯電影節--金獅
Ⅱ 歐洲三大電影節
第五十屆(1997年)
最佳導演獎
王家衛 Happy Together春光乍泄(香港地區)
第五十三屆(2000年)
評審團大獎
Guizi Lai Le鬼子來了(中)姜文
最佳導演獎
楊德昌 A One and a Two 一 一(台灣地區、日本)
最佳男演員獎
梁朝偉 In The Mood For Love花樣年華(香港地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2000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卧虎藏龍(台灣地區)
Ⅲ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中國影人獲獎
中國影人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上屢獲佳績,以下是他們的部分輝煌時刻:
威尼斯電影節上,侯孝賢憑借《悲情城市》在1989年的第46屆電影節上獲得金獅獎;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和《一個都不能少》分別在1992年和1999年的第49屆和第56屆電影節上獲得金獅獎;李安的《斷臂山》和《色,戒》分別在2005年和2007年獲獎。銀獅獎方面,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和《回家過年》分別在1991年和1995年獲得,而蔡尚君的《人山人海》在2011年捧回銀獅獎。中國影人在影帝影後獎項上同樣耀眼,如鞏俐、夏雨、葉德嫻等人的出色表演為他們贏得了榮譽。
戛納電影節上,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在1993年摘得金棕櫚。侯孝賢和張藝謀的電影在1993年和1994年分別獲得評委會獎,姜文的《鬼子來了》在2000年獲獎。王家衛、楊德昌等導演憑借作品在單項獎中大放異彩。葛優、梁朝偉等演員憑借《活著》等影片在戛納電影節上榮膺影帝影後。
柏林電影節上,張藝謀的《紅高粱》開啟了中國電影的輝煌篇章,張曼玉憑借《阮玲玉》在1992年柏林電影節上贏得影後榮譽。李安的《喜宴》和《理智與情感》也在柏林電影節上受到認可。歷屆中國評委會主席和成員的參與,展現了中國電影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和專業性。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亦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是全球國際A類電影節中最著名的三個電影節,它們分別為: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和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這三大電影節特色各異,當中戛納電影節是市場交易量最大、國際影響力最高的電影節(最頂尖),柏林電影節注重思想性和社會性(最嚴肅),威尼斯電影節則是世界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最悠久)。這三大電影節與美國的奧斯卡金像獎被視為世界影壇最重要的四大電影獎,但不同於奧斯卡獎注重影片的政治和商業因素,三大電影節堅持以藝術性作為最高指標。
Ⅳ 張藝謀在世界三大電影節都曾獲獎,為何馮小剛一個都沒有
之所以張藝謀在世界三大電影節都有獲獎而作為同樣知名的導演馮小剛卻一個獎項都沒有獲得,是因為比起作為開拓者和革新者而飽受非議,永遠站在風口浪尖的張藝謀,馮小剛更像是一個跟風追隨者。試想只會跟在別人背後走的人憑什麼會被別人欣賞?跟風者永遠是走在後面的。
即使他近十年來改變風格,拍攝偏文藝向的劇情片,也同樣未能如願,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非歐洲三大的其他A類電影節參展。就像前段時間《我不是潘金蓮》也只獲得了聖巴斯蒂安電影節的獎項,這樣的電影節的分量自然是不能和歐洲那三大電影節相提並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