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國產電影很難走出去
主要是文化不同,
國內片子講的故事都很膚淺,基本不會從人性深層次去挖掘, 尤其是感情、道德方面的,各種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搞笑片一樣膚淺,適合小孩子看, 不適合成人看
基本沒什麼看點,絕大部分片子看過之後不會再想看第二遍
還有故事視角不一樣, 基本沒有站在一個很獨特的角度講故事, 都是流水線式的, 一看開頭,就知道結果了,沒看下去的興趣了,歐美電影就不一樣
還有演員演技太差,一看就知道是演戲, 你看歐美電影,就感覺是真實的故事,而不是為了講故事而演戲
國內故事精彩程度不行,不夠波盪起伏,導演功底不行,好劇本,也拍不出好畫面,情節來, 愛拖泥帶水,總愛搞些莫名其妙的情節在裡面,不知道講什麼
歐美的故事每個情節都緊緊圍繞主線,不會脫離,跑題,當然,我說的是一線好片, 歐美也有大把爛片
還有,拍攝道具,化妝水平,製作水平太差,看國內片,很少有歐美大片感覺,
大片感覺就是,大背景,大視野,小故事,人性化,充滿親情,人情味,會有很暖心的東西在
有善 和愛,而且是普通人骨子裡面存在的那種
國內片子都很刻意,做做,別扭,感覺不真實
Ⅱ 電影《心路》觀後感
首先是講故事的才能。
當今中國電影界深受西方電影思想影響,過度的強調所謂的作者的主觀意識,忽視敘事方法,追求鏡頭的美感。我認為,這種方法與西方藝術理論中那種強調個人體驗和刻畫人物性格的傳統有關系,而中國的美學傳統是強調整體的和諧與敘事的連貫性,人物個性的塑造是由外及里的。因此,當今中國電影界的多數導演不會講故事,只會照般西方現代電影那種表面上追求自然,實際上卻反自然的形式主義,把一些搖晃的鏡頭粗糙的組合,完全是一堆圖片的堆積,不會使用古典的剪輯手法,演員以不做或者乾脆不會表演為榮,只是一些攝影模特,以讓觀眾莫名其妙和難以理解而自豪。
然後以安東尼奧尼與塔可夫斯基的繼承者自居。
而文革時期的電影,是將中國與西方,特別是西方古典電影手法結合的非常之巧妙的作品。比如樣板戲這種土洋結合的產物,就是最好的證明,將西洋交響樂與中國戲曲配樂結合,唱腔既有傳統的高亢也有西方的旋律,我認為這是一個大膽又有天才的創舉。
文革電影,強調階級矛盾,以激烈的戲劇沖突表現路線的斗爭,在刻畫人物方面,固然以傳統的忠奸分明的臉譜化為中心,但是也吸取了西方特別是美國電影中那種正義與邪惡較量,最後正義得勝的結構,因此節奏緊湊,情節跌宕起伏,有很強的可觀賞性。這個時期的電影,我以為是將傳統與西方結合的非常經典的時代。假如拋棄掉那些過於激進的意識形態宣傳的話。
第二點,就是電影為誰而拍的問題。
勃郎寧夫人說過,不帶感情的觀察就是一種折磨。
當今中國電影,倒也不乏所謂的揭露時弊,表現下層人生活的作品,問題是拍攝者究竟以什麼樣的角度去表現。象《盲山》那樣作品,固然真實,固然嚴峻,固然富有批判意義,但是只是忘記了一點--究竟是以怎樣的角度去表現人,表現農民。是高高在上的以知識精英的 傲慢與偏見,還是以同等的人的視角。總的來說,中國的知識階層在表現群眾的時候是怒的有餘哀的不夠。文革時期的文藝作品固然有美化某群體的形象,醜化某個群體的傾向,但是把普通勞動者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還是值得稱贊,畢竟中國文化是有鮮明等級意識的文化。這個時期的電影,最可稱道的就是這種追求平等的意識,向下尋求真善美的姿態。
以本片為例,其中的主角是普通工人,英雄人物,而那個工程師是搖擺的知識分子。
在中國,知識分子由於其實用主義與非宗教性導致的依附性,總是顯示出比其它國家知識分子更大的學閥色彩,一旦被收買利用,高級的不出買辦與幫閑兩個階層,低級的總是墜入勞動階層,中產階層是非常罕見的。因此,出現了些有處方權濫開葯的醫生,流氓小丑式的文人也就不奇怪。
無論如何,這個時期的電影是拍給大多數人看的,並且以讓人看的懂為榮。難道美國主流的商業電影不是這樣嗎。
我看這就叫做民主。
本片除上述兩個特點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主題,那就是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我不覺得這些話有什麼可笑的過時的地方,發展自己的民族工業難道有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即使在美國我也不認為有誰說是錯誤的。
都說美國如何如何好,美國是好---對自己人真的好,對外人真凶。
一個國家的工業命脈倘若完全被外國掌握,那才是真正的災難,外國人來中國也是來賺錢的,不是白求恩哪。
洗腦有許多方法,有的方法高明有的笨拙,有洋的也有土的,一個人只要在和別人交流就是在做宣傳。
一個國家倘若在宣傳上無術,那就意味著衰敗。我不認為歷史的那個時代是完美的,每個時代都有其弊病,但是給予了普通人以尊嚴就值得肯定。
這是一部描寫工人贊美工人的電影。
我熱愛它的原因就是我是工人的女兒,是在工人宿舍里長大的,我愛他們的淳樸善良,堅忍與寬厚,我為自己是他們中的一個感到自豪。
望參考,可稍加綜合個人主觀觀點來修改。。。
Ⅲ 如何評價陳凱歌導演的電影《無極》
我從未看過畫面如《無極》這般唯美的電影,即使完全看不懂,也不影響我的觀影體驗,《無極》不是一部適合在電影院看的電影,而是適合下載在電腦里慢慢回味的電影,《無極》是一首詩,簡潔而美麗,毫不拖泥帶水。《無極》要是晚拍20年,一定是一部神作,只怪陳凱歌的思維太超前,拍出超越當年觀眾理解能力的電影。
Ⅳ 為什麼當年叱吒風雲的徐克,近十年來拍出的片子都不太好
徐克這幾年最大的問題是陷入了「特效陷阱」,情願不情願的被人架在「中國3D電影第一人」的位子上下不來了。可能他真的是喜歡新技術和前沿特效,但他未免玩心太盛了,就好像一個孩子跑進一個游樂場,自己玩的開心,還招呼周星馳袁和平一眾老朋友一起來玩,完全不顧觀眾感受,所以觀眾看著電影就會覺得沒有之前好看了啊。
Ⅳ 好萊塢和中國電影的差距在哪裡
1、差距在產業發展不成熟。比如劇本這塊、好萊塢有專門甄選劇本的機構、第一步就是數頁數。一個劇本多少頁都有標准、超過多少頁的會被直接當掉、因為太長的劇本意味著片時也長、能把節奏把控好的導演卻不多。然後再從這些頁數合格的劇本里邊去選好故事、好萊塢對於觀眾的心裡都有統計、哪些點觀眾喜歡、哪些點不喜歡。所謂的好的故事要具備這些點和因素。劇本定了才會去找導演、演員。找導演也有標准、會看你近三年的拍過的影片的票房。導演都選好了、再去敲定演員。但這時候錢不會都給你的、而是給一半。這個也有專門的機構。等片子都拍完了、才付你另一半。前期演員拿不到錢、後來的那一半才包含他們的片酬。所以好萊塢里再大牌的明星也會規規矩矩認認真真演習、除非是那種真不在乎錢的。敢對導演的要求提出不滿來。
要想發展,各方面得成熟了才行。只是電影公司把好萊塢的模式照搬過來是不行的、市場、管理等方面都得跟上才行。
2、演員的質素參差不齊
國內有一點不好的是、錢先給了。大牌們錢一到手、就成大爺了。整個劇組得哄著供著。雖說很多明星人還是不錯的、比如梁朝偉、鞏俐等這些。再大牌也不會胡亂出幺蛾子。然而新晉的一些年輕一輩不行、沒吃過苦、媒體粉絲一捧就上天了。呵!那些小鮮肉們,耍大牌耍的那叫一個心安理得,前段時間不是還爆出某某明星因手上擦破點皮,就鬧得哭天喊地的。還有我們那些所謂的明星,演技那叫一個差啊,全片一個表情,我就不舉例了(我怕被封殺-_-!)。我就不明白了,是誰把你捧得如此之高的,也不怕摔死,沒有觀眾做基礎你也就是一坨屎,臉皮真厚。
3、想像力的制約
說到這里不得不說一下我國的教育,一味地填鴨式教育,老師說:「學好了將來出人頭地,拿許多的錢。」家長說:「好好學習,將來有個好出路,就不用愁了,你看鄰居某某某,現在在北京某某大醫院一年拿多少錢。」你喜歡畫畫嗎?不行,課文還沒背呢,趕快學習。你喜歡唱歌嗎?不行,作文還沒寫呢。什麼意思,我就不能做我喜歡的事嗎?我也有理想,我不是你們賺錢的工具。嘴上說我也是為你們好,那你們考慮過我們的感受了嗎?
中國人缺乏想像力嗎?不缺,缺的是什麼?是好的平台,好的環境。中國人只是一味地注重要搞好同學同事關系,搞好人際關系。不然難行千里路。誠然,人際很重要,可更重要的是你的內心想要什麼,不然你活著有什麼意思,不如早點超生。
看看我們的國產電影,只是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停地反復的咀嚼,什麼《齊天大聖》、什麼《封神榜》。不停地拍。都快嚼成屎了。能有點新意嗎?我們總說印度電影是如何的奇葩,你有沒有看到他們是如何想著創新的嗎?就連前段時間很火的《西虹市首富》、《我不是葯神》也都是購買的人家的版權好吧。換湯不換葯。可悲啊!
關鍵爛不要緊,你可以學啊,不虛心什麼都要模仿,而且是照搬,真是丟臉!拿到就為了賺錢。可悲啊!我中華電影。
然後是分鏡、剪輯、配樂、後期都跟好萊塢不是一個檔次的,中國導演是真不會講故事。分鏡一團糟。配樂不該配的地方瞎配,不大氣。後期糊弄一下就好了。
5、西 方 主 流。
看電影首先看臉,好萊塢基本都是白色人種,分布於歐洲、北非、西亞、中亞、南亞、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換句話說,除了日本韓國新加坡外,基本全部的發達國家都是白人。也就是能看電影的自然是發達國家人最多,很多國家(類似阿富汗、索馬里)飯都沒得吃,不能看電影的。2、制度先進。
審 核和分級是一個體制的問題,我國的電影分級制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里我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