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片中演員90%是導演親戚,一波「虎」操作後,竟拍出國產片良心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
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
在近期的豆瓣電影口碑榜上,有這么一部影片引起了皮哥的注意。
它是榜單上唯一一部國產片,但似乎也是最「不起眼」的一部影片。
沒有耀眼的明星陣容,演員大多是毫無表演經驗的素人,其中90%還是導演找來自己的親戚參演。
更沒有強大的製作班底,拍攝過程中有好幾次因為資金不足,影片差點中斷拍攝。
但這么一部看上去名不見經傳的影片,卻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大放異彩。
2019年的戛納電影節,作為「影評人周單元」閉幕影片的《春江水暖》,在放映結束後獲得在場人士的一致好評。
作為單元評委兼藝術總監的查爾斯·泰松更是不吝贊美之詞,稱本片為一部「你從未見過的中國電影」。
幾個月後的西寧First電影節,《春江水暖》又斬獲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個重量級大獎,再次證明其東西貫通的文化魅力。
這部影片究竟有什麼獨特之處,讓各大電影節對其這般情有獨鍾?
翻開導演顧曉剛的履歷,皮哥驚訝地發現,在拍攝《春江水暖》之前,顧曉剛僅僅拍過一部紀錄片。
據導演本人透露,影片無論是外在形式還是內在表達,都是中國山水畫給予了他直接的創作靈感。
「散點透視」的畫法、「氣韻生動」的神態,中國畫的種種特質,都被導演巧妙糅合進這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故事之中。
影片在顧家老太太的70壽宴中拉開序幕,在一派熱鬧喜慶的氣氛中,老太太突然中風,被緊急送到醫院。
雖然在經過救治後老太太得以出院,但她老年的痴呆症狀也越來越嚴重,生活難以自理。
原本平靜的生活被這場意外打破,老太太的四個兒子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棘手的現實狀況,那就是母親的贍養問題。
老大和妻子經營一家餐館,生意還算紅火,生活條件算是兄弟四個里最好的。
但一頭周旋於忙碌的生意,一頭還要照顧老人,把擔子全都撂給老大一家,於情於理也說不過去。
以打魚為生的老二,日子只能說勉強還過得去,況且他和妻子還要為了兒子陽陽的婚房攢下足夠的積蓄。
如今由於房子拆遷,他們一家三口都暫時住在漁船上,把老母親接到船上來住,也不太現實。
老三的情況是最讓人頭疼的,在外面欠了一屁股債,老婆也跑了,還丟下一個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兒子。
不僅要躲債,還得照顧兒子的起居,焦頭爛額的老三哪裡還能擔負起照顧老母親的重任。
老四更不是一個值得託付的人,作為家裡的「老小」,他從小就是在精心庇護中長大,根本不懂得何為責任,何為擔當。
如今三十過半,還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隨心所欲,像個半大不熟的孩子。
在現實的窘境里,老母親成了一塊「燙手山芋」,四個兒子雖然有心要盡孝道,卻又受制於現實的難處而難以圓滿。
藉由這么一場無法預知的意外事件,中國式的家庭觀念在時代的日新月異中,遭受著猛烈的「撞擊」。
比如老話常說的「養兒防老」,擱在本片的語境里卻是這般苦澀。
因為母親的贍養問題,兄弟之間平添諸多煩惱,最終把母親送到養老院,似乎成為他們不得已而為之的「最佳選擇」。
再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古以來就是很多家庭遵循的「金科玉律」,但如今在時代的沖刷下,也不再被奉為信條。
老大的女兒顧喜不願聽從父母的安排,而是與有著同樣抱負的英語老師江一走到一起。
大兒媳以半威脅的口吻強迫女兒分手,顧喜毫不妥協,竭盡所能捍衛著她所珍視的愛情。
導演藉助以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筆法,透過顧家四兄弟彼此關聯的人生際遇,描繪出一幅極富生活氣息的當代版「富春山居圖」。
最讓人驚嘆的是,導演在形式上大膽吸收中國山水畫的美學風格,嘗試通過極富民族氣韻的長鏡頭,將中國畫所追求的「氣韻生動」傳達到電影影像當中。
提到長鏡頭,一般在電影中會有這么兩種呈現形態。
一種是為了增強戲劇性和臨場感,比如今年在國內上映的《1917》,「一鏡到底」的長鏡頭跟隨主人公經歷種種生死考驗,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沉浸感。
另一種是捕捉真實的時間流動,在冷靜、旁觀的鏡頭里體會生活的萬般滋味。
侯孝賢正是這一類風格的代表,比如以19世紀末老上海為背景的《海上花》,就是由40餘個長鏡頭構成。
在這一個個古色古香的長鏡頭里,我們看到了這群女人的悲歡喜樂,看到在紙醉金迷下 情感 的暗流涌動。
從這方面來講,《春江水暖》無疑深受侯孝賢的影響,導演本人也毫不掩飾對侯導的崇敬。
就像開場老太太的壽宴,很多人馬上就聯想到了《海上花》。
同樣是昏暗的光線,同樣是在一個不間斷的長鏡頭里,攝影機流連於宴席的各色人物之間,呈現了一幅非常生動的人物群像。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片中的長鏡頭幾乎都是以由左至右的方向移動,人與景渾然一體,猶如一幅正在徐徐展開的卷軸畫。
比如片中顧喜和江一這對戀人在河堤散步,鏡頭與他們若即若離,不動聲色的追隨著他們的身影,將河岸的秀美風光盡收眼底。
借景抒情,移情於景,在四季交替的時間流動中,我們能感受到其中回味悠長的生活況味。
影片最後,老母親舊病復發,還是沒能捱到春天的到來,在冬天的尾聲中悄然離世。
生老病死,四季輪回,這本是生活律動的常態,導演很好的完成了對傳統美學風格的 探索 和嘗試,並包裹進對於生命富有哲理性的思考。
對於一個新人導演來說,能把一部作品到這種程度,已經足夠驚艷。
但我們也能看到,盡管影片收獲無數贊譽,不少人對這部影片並不買賬。
長達兩個半小時的影片里,沒有一波三折的情節,沒有知名的演員,尤其被貼上「藝術片」的標簽,更讓不少人對《春江水暖》望而卻步。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對文藝片始終存在偏見,甚至有人質疑對票房貢獻甚少的藝術片,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
在皮哥看來,作為電影藝術發展的重要一環,藝術片絕對不可或缺。
古今中外那些名垂影史的大師導演,大多都是藝術片創作出身,都在他們的作品裡滲透進獨具魅力的藝術特色。
而且我們也不能忘記,80年代中國電影之所以在世界影壇如此閃耀,靠的正是第五代導演在藝術片上的潛心 探索 。
但在如今的市場環境里,藝術片很容易被淹沒在追名逐利的喧囂中,得不到投資商的青睞,得不到大眾市場的認可。
就像《春江水暖》,如果不是導演的苦苦堅持,用貸款的錢完成拍攝,這部作品早已半途折戟,更不會有後來電影節上的榮譽傍身。
我們應該慶幸,在這個浮躁的商業化時代,還有人能夠堅持獨立的藝術品格,讓中國電影不至於湮沒在千篇一律的商業大片里。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阿志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② 徐崢新片揭開神秘面紗,20位一線演員主演,張藝謀出場送最大彩蛋
新中國成立後,在電視領域,只用短短的30年,便實現了這樣幾個第一。
1958年,當時的北京電視台拍攝了舞台短劇《一口菜餅子》,這是中國大陸第一部電視劇,時長只有20分鍾,但一段母女間憶苦思甜的故事卻觸動人心。
1978年,第11屆世界盃在阿根廷激戰正酣,央視也通過國際衛星引入電視信號,將比賽在國內實況播出,國內球迷也見證了阿根廷首次捧起大力神杯。
如果這些突破能理解為「時間上的必然」,那1979年這起電視大事件的發生,則頗顯膽識。
1979年1月28日,上海電視台播出了中國大陸第一支電視廣告——參桂養榮酒。
廣告長約1分35秒,由3-5個插片畫面組成,沒有使用任何運動鏡頭,形式上像電視新聞片。該廣告在上海電視台播出8次,每一次都讓上海的電視觀眾感覺很新奇,緊接著,這款產品就在上海賣到脫銷。
國慶節上映的《我和我的父輩》將這段故事拍上了大銀幕,由徐崢執導,名字也特別有意思,叫《鴨先知》。
不久前片方發布了這一故事的首支預告,《鴨先知》的神秘面紗也終於被揭開。
一、三大直觀感受
看完這一分多鍾的預告片,皮哥有三大直觀感受。
第一:喜劇包袱不斷。
短短一分多鍾的預告剪輯,已經將徐崢的喜劇天賦滿滿表現了出來。
一段1978年大上海的清晨風貌展示後,伴著輕松詼諧的配樂,鏡頭中出現了一個朗誦作文《我的爸爸》的小男孩。
「我的爸爸叫趙平洋,他的頭很大。」
隨著一陣鬨堂笑聲,徐崢飾演的趙平洋頂著大腦袋,留著小鬍子,挺著大肚子出現在鏡頭里。
只一個亮相,就讓人忍俊不禁。
公交車里,這種「小頭兒子大頭爸爸」的定格畫面,也充滿喜感。
但喜感的表情之下,這位爸爸卻因為廠里的事很是發愁。
因為他之前出的建議,廠里囤積了一堆酒賣不出去。
預告中對「滯銷場面」的描繪也頗為有趣,畫面中一個工作人員在堆積如山的酒箱子和酒瓶子「縫隙」間扶著眼鏡,光看構圖也頗有意思。
趙平洋不服輸,再次想到了一個主意,他找來電視台的朋友,帶著街坊鄰居,決定要拍攝中國大陸第一支廣告片。
他還給自己這次行動想了個代號,叫「鴨先知」,還信心十足地解釋:「春江水暖鴨先知,我們要做,就要做第一隻敢於下水的鴨子。」
可一跟大夥兒溝通拍廣告的構想,身旁的一群「狗頭軍師」獻出的「良策」卻讓人笑得前仰後合——
「那得有氣派」,「有格調」,還有人說「得有種」,更有人很無厘頭地說了句「有一種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感覺」。
從現代視角來看這第一支廣告的「偉大構想」,屬實是有點逗的。
這支廣告在拍攝中還會產生哪些笑料,最後呈現出來的又是怎樣的效果,這些就需要等影片上映後我們再逐一揭曉了。
第二:演員陣容再次升級。
早在此前的《奪冠》和《最後一課》中,我們就見識了徐崢導演的不俗人脈,這次相比前兩個作品,演員陣容又再次升級,不僅有熟面孔,更有不少新面孔驚艷亮眼。
比如韓昊霖這個小演員,這已經是他在這個系列中第三次與徐崢合作了。
之前這對老搭檔拍的一段花絮還上了網路熱門,徐崢一邊走一邊搞怪地對韓昊霖說:「怎麼又是你啊,每次看電影都是你。」
韓昊霖委屈地回答「你是嫌棄我嗎」,接著被問到新身份時,又立刻轉換情緒,依偎在徐崢懷里:「這次我演你兒子。」臉上則是抑制不住的笑容。
除了韓昊霖外,《我和我的祖國》之《奪冠》中的小美、鄰居大爺、大媽等演員,也都是三度出演該系列了。
還有一出場就是吵架戲的宋佳,在片中她飾演趙平洋的妻子韓婧雅,從發型到衣著打扮都極富年代感。
預告中出謀劃策的歐豪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片中他飾演的是電視台的小馬,商量如何拍廣告時,這一臉表情可真是太認真了,可嘴上說的卻是不著邊際的話。
語文課上傳道授業的陶虹。
公交車上沙溢、胡可夫婦也一同現身,看樣子扮演的仍是一對夫妻。
不過這場公車戲的焦點都在賈冰身上,他對著趙平洋一通指點。他另一個身份是趙曉冬同學小胖的爸爸,不知道這兩家還有著怎樣的「恩怨情仇」。
最絕的是,預告片中,導演張藝謀驚喜登場,雖然鏡頭加起來只有短短6秒,卻堪稱整支預告片最大的彩蛋。
張藝謀是中國導演界的「泰山北斗」,不管是藝術片、商業片還是大型典禮,總能交出一份讓全國觀眾滿意的答卷。
但大家忽略了他其實也是一位極為優秀的演員,主演過《古今大戰秦俑情》、《老井》等,並且還憑借《老井》一舉拿下東京電影節影帝,即使是在《有話好好說》中的短暫客串也成了影史名場面。
這次參演《鴨先知》是張藝謀時隔24年再演電影,他一露面基本上就已註定會是今年國產電影中最大的腕兒。
他在片中扮演電視台台長,還有一句「瞬間爆發」的台詞:「別蒙我,我可拍過電影!」
考慮到張藝謀在中國影壇的影響力,他說的這句台詞無疑達到了「混響」的效果。
除了這些演員外,還有扮演馮師傅的寧理,扮演鄰居蘇婷的倪虹潔,扮演電視台主任的曹可凡,扮演櫃台營業員萬茜,以及扮演成年趙曉冬的祖峰等等。
皮哥數了數,海報中出現的一線實力派演員就有20位,這些人的群戲是影片故事不可或缺的點綴。
這還只是一個故事。
把這個陣容擴大4倍,就是《我和我的父輩》整個的卡司陣容,夠不夠有吸引力?
第三:傳遞出了多種 情感 。
雖然預告只有短短1分鍾,但在喜劇風格的基礎上,也傳遞出了多種 情感 。
影片對於父子溫情的刻畫就令人印象深刻。
預告以韓昊霖飾演的趙曉冬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誦作文《我的爸爸》開始。
一方面這是出於喜劇效果的考慮,一個小孩子視角下的父親,往往能帶出出人意料的反差感。
另一方面,徐崢也在給這個故事,注入父子親情的潤滑劑。
因為父親的「荒唐」故事,趙曉冬在課堂上被同學們嘲笑,大家都叫他「鴨先知」。但既然能講出這個故事,說明父親在兒子內心深處,是獲得認同的。
父子傳承,本身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傳承的一部分,作為《我和我的父輩》的其中一個故事,父與子,才是《鴨先知》的核心。
在中國,父愛如山,一般描述父子情的電影格調都很深沉,比如《海洋天堂》、《那山那人那狗》,但《鴨先知》卻巧妙地將這種隱秘的 情感 藏在了一個好笑又勵志的故事裡。
除此之外,預告中對於人物群像下的 情感 、力量刻畫也是一大亮點。
他們身上有著共同的特徵,除了敢於冒險的創新精神外,還有一種蓬勃向上的精氣神,對待這支廣告,他們也拿出了打造藝術品的虔誠態度。
正是在他們的共同推動下,中國大陸的電視廣告才真正實現了從無到有。
二、對上世紀70年代末上海的神還原
《我的我的父輩》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懷舊,而徐崢就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他是帶著對家鄉弄堂濃烈的 情感 拍攝這支短片的。
這種 情感 從預告畫面的許多年代細節中,就能窺探出來。
開篇就是視覺「暴擊」,有年代感的樓房,騎著二八大杠自行車的徐崢,淺綠色的公交車,以及街頭多為黑色和灰色著裝的打太極的老年人,都充滿了年代感。
街上是《祥林嫂》、《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宣傳畫。
畫面中的《祥林嫂》,正是1978年上映的。
教室的場景也完全還原了上世紀的感覺。
教室後牆上的流動紅旗和「學習園地」;
黑板上右側的老師教具、眼保健操圖解和左側的讀書角、光榮榜,都是那時候教室才有的「標配」。
再看趙平洋的家,右上角被酒箱擠到邊角的童車是很多人幼年的第一個「大件」玩具。
宋佳身後的黑白電視機,是當時「萬元戶」才有的家用電器。
老人身後牆上的掛畫,桌上的水壺,掛衣服的衣架,全都是70年代的物件。
趙平洋家門口的木製信箱,也只有在那個年代才能見到。
女顧客排排坐著燙頭發的理發館以及清一色的碎花連衣裙,都是濃濃的70年代風。
最絕的還是張藝謀手裡這個鋁飯盒。
估計現在的00後觀眾,都認不出這是個啥玩意。
除此之外,還有宋佳一口標準的上海方言,都能瞬間把我們帶回那個年代,可以說這個預告片細節拉滿,製作精緻到無可挑剔,帶給大家足足的「沉浸感」體驗。
雖然從影片風格上來說,徐崢將其打造成了一個輕松 搞笑 的故事,但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和第一隻下水的鴨子一樣,創新精神都值得鼓勵,勇於嘗試新事物的勇氣都令人佩服。
1978年的改革開放初期,創新的種子剛剛在中國萌芽,正是因為千千萬萬個像趙平洋一樣「有闖勁有拼勁」的前輩,我們的國家和事業才能有今天的活力。
小人物辦大事的故事總是激勵人心,將這種勵志精神包裹在一個喜劇的內核中,更催人奮進。
就目前來看,皮哥覺得《我和我的父輩》里《鴨先知》這個故事,有情懷有創新有細節,絕對是電影中一個精彩的篇章。
而《我和我的父輩》也保留著「國慶三部曲」製作的優秀基因,其他三個故事也一樣,都有優秀的電影人參與,都有精良的製作,都有滿滿的情懷和敬意。
國慶看「國慶三部曲」,已經慢慢變成中國人的習慣。這個老少咸宜的IP,正在成為我們國家的「國民記憶」。只待它上映,又是一個破紀錄的時刻。
10月1日國慶節,皮哥一定第一時間和家人去影院看《我和我的父輩》,享受那些溫馨快樂而又充滿情懷和感動的時刻。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