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她與孫道臨合作三部作品,雖絕代芳華,但紅顏薄命,如今怎樣了
中國電影明星上官雲珠誕辰101周年。上官雲珠穿越時空的魅力,將永遠留在粉絲的心中!
我們都知道,在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選出了22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頂級電影明星。其中,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趙丹、白楊、張瑞芳、上官雲珠、孫道林、秦毅、王丹峰等七人。
在上述七位明星中,上官雲珠和孫道林合作最多,至少有三部電影,分別是《烏鴉與麻雀》、《南島》和《二月》。
《烏鴉與麻雀》是由鄭俊利執導,孫道林、上官雲珠、趙丹等主演的故事片,於1949年11月1日上映。它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新上映的電影之一。在影片中,孫道林飾演中學教師華潔之,上官雲珠飾演華太太。
《南島》於1955年上映。在影片中,上官雲珠飾演醫院護士傅若華,孫道林飾演受傷的輔導員韓承光。
《初春二月》於1963年上映,孫道林飾演追求革命真理和有知識的青年蕭建秋,上官雲珠飾演寡婦文大嫂。
在1963年的電影《二月初春》中,上官雲珠飾演守寡的妻子文女士。為了幫助在前同學李志浩犧牲後留下的妻子,肖劍秋(孫道林飾)決定放棄與陶蘭(謝芳飾)的戀情,娶文的妻子為妻。此事引起軒然大波,文嫂因此而自殺......
然而,相對於事業成功,雲柱上官的愛情,婚姻卻坎坷不平,一生有過三次婚姻,先是與富家少爺張大雁的散彈槍,又與15年後她的大房子姚克山結婚,然後與上海蘭心大劇院經理程淑瑤結婚,但三次婚姻都以離婚告終。
1968年11月23日凌晨3點,生活貧苦的上官雲珠以悲慘的方式跳樓自殺。她只有48歲。
青春無雙,卻命運多舛,讓人唏嘆無窮!
② 鄭君里的介紹
鄭君里(1911—1969),男,漢族,曾用名鄭重,千里。1911年12月6日生於上海。祖籍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三鄉鎮平嵐田堡村人)。1 中國著名電影演員、導演。1代表作《一江春水向東流》《林則徐》《烏鴉與麻雀》,自幼家境貧寒,進義學念書,讀到初中二年級,中途輟學,考入南國藝術學院戲劇科學習,開始其藝術生涯。註:概述圖來源自
③ 鄭君里簡介及其代表作
鄭君里,男,(1911-1969),曾名鄭重、千里。原籍廣東中山,生於上海,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
鄭君里是一位演員出身的導演。於1928年進入南國藝術劇院戲劇科學習,後加入南國社。1932年任聯華影業公司演員,在《新女性》、《野玫瑰》《大路》、《迷途的羔羊》等 20多部影片及一批著名話劇的演出中飾演重要角色。1937年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三隊,後任抗敵劇團副團長。抗戰期間任中國電影製片廠新聞部主任,拍攝長紀錄片《民族萬歲》。1946年後任上海昆侖影業公司導演,與蔡楚生合導《一江春水向東流》,最為出色的便是獨立執導影片《烏鴉與麻雀》。鄭君里在五十年代又導演了《枯木逢春》與《林則徐》、《聶耳》。他的《枯木逢春》有著中華民族水墨畫般的意蘊,而《林則徐》、《聶耳》這兩部人物傳記片,既真實地表現了過去年代中的歷史人物,又不完全囿於歷史的局限,達到了當時傳記片人物創作藝術質量的高峰。
其中《聶耳》獲得第12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傳記片獎。1995年被評選為「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導演獎」。鄭君里有大量電影著述存世。
文革開始後,鄭君里在「隔離審查」中倍受折磨,於1969年4月23日死於獄中。
資料來源:吳貽弓主編《上海電影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出版
--------------------------------------
經典作品:《烏鴉與麻雀》《林則徐》《聶耳》《枯木逢春》
④ 新中國成立前夜的代表作,歡笑與淚水交織的控訴:《烏鴉與麻雀》
在新中國成立的黎明前夜,一部飽含歡笑與淚水交織的控訴之作——《烏鴉與麻雀》,如同一幅生動的社會畫卷,由大師鄭君里導演的筆觸精心繪制。他的作品,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和《聶耳》,早已以熾熱的愛國情懷奠基了中國電影的基礎,而《烏鴉與麻雀》則是本土化進程中的瑰寶,它以細膩的手法,描繪了新中國的社會百態。
影片巧妙地以一幢房子為線索,串聯起樓上與樓下的鮮明對比。樓上,候義伯,這個烏鴉般的惡霸,其形象通過歌詞、旁人的反應和神秘的床幔後首次亮相,陰狠狡詐。他的出場設計如同剝洋蔥般,一步步揭示其真實面目,讓人在笑聲中感受到他的操縱力,盡管手段狡猾,卻並非全無頭腦,他的策略布局令人驚嘆。
影片中的樓上樓下,如同兩個世界,候義伯的形象如同黑雲壓城,他的「惡」烏鴉形象通過趙丹的精湛喜劇表演得以深化。趙丹飾演的「小廣播」成為影片的喜劇亮點,他的樂觀和夢想,以及與角色間的對比,構成了一種生活的喜劇感,盡管底層人物的艱辛令人感同身受,但正是這種矛盾與融合,賦予了《烏鴉與麻雀》獨特的喜劇魅力。
影片的戲劇張力在余小瑛的視角切換中得以展現,她審視著房客們的畏懼與不團結,搖鏡頭刻畫出他們的聯系與獨立心理。矛盾沖突逐步升級,當房客們團結一致對抗候義伯時,影片的緊張氣氛達到了高潮。孔先生的「房子」象徵著大團圓,導演以小見大地揭示了社會問題的深層含義。
《烏鴉與麻雀》並非單純的喜劇,其中的政治控訴與藝術性達到了微妙的平衡。華先生的獨白雖曾引起爭議,但作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精神卻無法忽視。它以寓言的方式,揭示了社會底層人民的抗爭與無奈,以及在風雨中尋求團結的力量。
作為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傑作,《烏鴉與麻雀》憑借其深入人心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時代感,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歡笑與淚水並存,樂觀精神與社會批判交織,這部作品無疑是一部歷史的見證,傳遞出對未來的希望與對過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