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母女間的真情令人動容!《關於我媽的一切》中有哪些令人感動的片段
《關於我媽的一切》中令人感動的片段是季媽媽生病的時候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女兒,想讓女兒小美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很多網友看到了這一幕以後都表示我們國家很多的媽媽似乎都是這樣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過得好一些,都希望自己能夠照看好孩子的一切。
「媽媽是世界上最喜歡我的人」這句話讓很多網友都表示非常的心酸,有很多網友在看到了這里的時候也紛紛淚目。《關於我媽的一切》這部電影充滿了普通人的生活與感動,傳遞了母親無私的愛,也傳遞了正向的力量。許多網友都覺得這個電影當中包含著很多溫情時刻,網友們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自主觀看一番。
❷ 有一部美國電影講一個叛逆的女兒叫瑞秋和一位母親一直鬧別扭,後來和好了。有人知道名字叫什麼嗎
壞女孩里主角也叫瑞秋是么
❸ 《柔情史》:最親密的母女,卻傷害彼此最深
曾於里
《柔情史》是楊明明自編自導自演的長片處女作,這是一個發生在兩個女性——一對母女身上的故事。
《柔情史》海報
中國影視劇里經常有對母女關系的呈現,老輪塵肢派一點的,就是走「歌頌母愛」路線,比如《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在當代都市 情感 劇,則比較與時俱進地反映兩代人之間的代際沖突與隔閡,比如那些涉及到催婚情節的,往往是女兒不著急,但一定有一個老媽在那邊絮絮叨叨地各種催。這一類母女關系總體上屬於「相愛相殺,相愛是主流,相殺是支流」,其對於代際關系的反思也非常浮光掠影,母親只是一個功能性角色。
另外還有一類母女關系,則屬於「相殺」型,比如《歡樂頌》《都挺好》,其重點不在於反思母女關系,而是以母女關系為切口檢討原生家庭。母親的角色形象,也偏向於臉譜化。
《柔情史》與以上情況都不相同,電影對母女關系有更專注的解剖,也更具深度。
影片聚焦一對生活在北京胡同的母女。母親(耐安 飾)早年喪夫,熱愛文學、嘗試寫作,多年來為了繼承遺產照顧一個孤寡老人,最大的心願是女兒找到一個好人家,吃穿無憂,自己依靠女兒也才能順帶衣食無憂。對男性的不信任感讓她始終無法獲得新的感情,人生的全部焦點都放在女兒身上。
女兒小霧(楊明明 飾)是臘世個並不成功的獨立編劇,一直不想結婚,有一個分分合合的大學教授男友。女兒常年生活在母親言傳身教的「陰影」下,與母親一樣對男人沒有信任感,逐漸地也失去了愛的能力,無法和 社會 正常溝通,最後也與男友分手。
母女倆都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她們更近乎於loser,沒房、沒事業、沒愛情。如果她們是毫無關系的兩個失敗者,那麼還可以相互依靠,但當她們是母女時,一切就都不一樣了。
什麼是母女?是最深愛的人,也是可以傷害彼此最深的人;是最親密的人,兄神也可以是最疏遠的人(同樣適用於父子、父女、母子等親子關系)。但母女又不同於戀人、朋友、同事,無法割斷的血緣關系以及籠罩在家人關系之上的種種道德束縛,讓她們永遠不可能徹底決裂。換句話說,哪怕上一刻你們相互詛咒,下一刻你們還是會處在同一個屋檐下。
女兒自我詛咒,她認為母親是不幸的最大來源
所以母女之間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相愛相傷,因為知道無法決裂,所以相互傷害時總是那麼肆無忌憚,恨不得把自己最糟糕的一面都袒露給對方。
《柔情史》中的母女就是如此。她們成了彼此失敗的宣洩口,母親將不順的前半生所積攢的怨氣都撒向女兒,女兒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母親,針尖對麥芒,剩下的就是無休止的拌嘴、爭吵、埋怨、生悶氣以及一哭二鬧三上吊。
母親動不動就一哭二鬧三上吊
但最終是吵不散的,於是女兒在氣頭上一邊說自己因為母親而處在地獄中,恨不得自己趕緊死去,但心軟後,還是得跟母親說,「我不會不養你的」。
《柔情史》為我們重塑了母親形象。它不是傳統歌頌的那種至真至善至美、為了家庭和子女付出一切、從不索取任勞任怨的母親,也不是臉譜化的那種極端重男輕女、對女兒沒有真正關愛的惡母,《柔情史》中的母親介於二者之間,她是無私與自私、奉獻與貪婪、關心與霸道、和善與刻薄等混雜在一起的母親,愛女兒是真的,但病態的觀念、病態的掌控欲也是真的。
《柔情史》的整體影像風格頗像紀錄片,毫不畏懼將攝像機對准臉部,鏡頭絲毫不掩飾,母女之間唇槍舌戰的對話直白且密集,兩人之間的對抗也顯得非常真實。母親的病態掌控,通過她對女兒狂轟濫炸式的話語挑剔體現得一覽無遺:「以你現在的年齡啊,不能再浪費任何時間」「你屁股最近開始有點下垂」「你每天都拉屎嗎?乾的還是稀的?是像香蕉那樣完整的嗎?」「你要不是我生的,我告訴你,我一定離你這種人遠遠的」……
母親平時就是大事小事各種叨叨叨叨叨
《柔情史》也在解構著母女關系。母親的病態掌控, 是因為她自恃有養育之恩,女兒一輩子都欠她的;而女兒始終沒有丟下母親,也不見得因為愛,而是對於養育之恩的愧疚與彌補。難道撕去愛的溫情面紗,母女之間剩下的只是一方總在道德綁架,一方出於愧疚心不甘情願地勉強付出?何以最親密的關系,崩塌不堪至此?
由此,《柔情史》超出了私人領域,而具有了「史」的意義,導演解剖的不僅僅是這一對母女,更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兩代人關系模式。按導演楊明明的說法,電影中的母女就是「兩個巨嬰」,「我想通過這部電影,讓人看到我們 社會 中、文化中腐爛的那個部分。」
現實生活中,太多人不懂得如何做父母,他們無法把握愛的邊界,沒有自己的生活,失去了獨立人格,最終也無法養育出心靈 健康 的孩子。就如同電影中的女兒,母親兩性關系的失敗和不信任,也深刻影響了她,女兒與始終包容她的男友分手,理由竟然是「他們太好了,像假的」。由此,她也無法與母親建立和諧的關系,因為她認定是那是「假的」,她對母親也一直非常挑剔和刻薄,一言不合就直戳母親痛處。母女一場本該相愛,結果她們卻總在角力,總在相互損耗和相互折磨。
女兒漸漸跟母親越來越像,不信任愛,刻薄
坦白地說,電影雖然叫《柔情史》,但觀眾看不到什麼柔情。加之導演信奉的電影美學是「真實比美更重要」,因此電影撕扯開的,無不是人性中最卑瑣最窩囊的那一面。最終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是倒吸一口氣的殘酷,真實的殘酷,無法逃脫的殘酷。有影評人批評電影里有大量無意義的鏡頭,筆者倒認為,這些「無意義」的鏡頭是必要的,它們更近乎一種情緒的舒展,好讓觀眾從壓抑的母女關系中稍稍解脫出來。
如果說電影有什麼明顯不足的話,那就是楊明明太耽溺於所謂真實的呈現了(真實難道只意味著醜陋嗎),太耽溺於人性的卑瑣了,她不斷將現實的天花板往下壓,直到迫使人趴在地上。導演拋出了問題,但她無力提供解答。每一對親子關系糟糕的觀眾,都可以在電影中看到絕望的投射,但找不到情緒出口,電影似乎只是讓這絕望徒增一分,因為它彷彿在告訴你:一切都無可拯救。
電影結尾讓母女倆暫時和解。只是這個和解的設計感實在是太強了,很難想像在一個有共享單車的時代,一對生活在北京的母女倆會在胡同里迷路(你不會導航啊)。導演這樣設計,無非是為了讓她們在公交車站難得親密地拍照,為了那個五分多鍾的長鏡頭。只是看著公交車遠去,我絲毫沒有任何釋然,比《畢業生》里最後坐在公交車上的本恩還要困惑——因為第二天太陽升起,她們的相愛相殺繼續。
結尾的溫情,設計感太重
本期實習編輯 常琛
推薦閱讀
❹ 徐帆張婧儀演母女,電影《關於我媽的一切》定檔,她們的演技如何
由徐帆、張婧儀主演的電影《關於我媽的一切》宣布定檔。這是一部講述母女親情的影片,徐帆扮演的是“嘮叨母親”季佩珍,張婧儀扮演的是“頹廢女兒”李小美,兩人是典型的“中式母女”。預告片中兩人爆發了激烈的矛盾沖突,張婧儀扮演的女兒撕心裂肺哭喊著,而徐帆扮演的母親因為女兒的狠話備受打擊。看得出兩人的演技都挺好,徐帆的演技還是那般細膩有感染力,而新人張婧儀的演技相比較同齡演員來說,可以算是比較優秀的那一個,進步還挺明顯。
這次兩人的合作還是挺讓人期待,並且這種母女題材的電影比較少,設定也比較貼近生活,應該會讓很多觀眾感受到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