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國電影推薦
法國電影推薦:《預言者》《男人的野心》《四百擊》《冬天的心》《放牛班的春天》。
1、《預言者》
這是由雅克·歐迪亞導演而成的一部的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年輕的阿拉伯人被送進法國監獄,在這里他成為一個黑手黨的首腦的故事,片名《預孝迅言者》採用的反諷手法,在影片里,沒有人能夠預言出什麼,都是被命運控制的人罷了。
Ⅱ 各位大神,這是什麼電影啊!
電影《甘泉瑪儂》,外文名:《Manon des sources》該片是《男人的野心》續集,1986年11月19日在法國上映,法語,片長113分鍾。導演:克勞德·貝里,編劇:克勞德·貝里、馬塞爾·帕尼奧爾,主演:伊夫·蒙當、丹尼爾·奧圖、艾曼紐·貝阿、西波里特·吉拉多特。
Ⅲ 誰有電影《卡里加里博士》的介紹
故事開始於男子的自述,敘說著他親身經歷的恐怖事件:謀殺、兇案、惶惶人心,具有神秘力量的催眠師卡里加利博士是一切恐怖的根源。歪斜不規則的畫面線條、扭曲變形的空間、高反差的陰沉燈光、以及劇中人物風格化的造型與肢體表演,本片不僅是二○年代德國表現主義的代表經典,也透過第一人稱的主觀敘事,讓攝影機走進人心,看見心靈的奇幻與瘋狂。
作為一部經常被列入電影課程的學生必看片目清單的電影,1920年在柏林首映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被公認為是「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開創者,並且也始終被認為是其最貼切的註解。
影片講述了神秘的卡里加利博士及其催眠術和小鎮上謀殺案的牽扯和聯系。故事層層推進,直至最後塵埃落定。而卡里加利博士的形象,更是被薩杜爾認為「乃是電影所獨創的第一個悲劇的典型」。但是,該片吸引觀眾的,絕對不止如此。
得益於三位狂飆派畫家製作的布景和道具、怪誕的服裝和化妝,在90分鍾的放映時間里,影片呈現了一個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光怪陸離的世界。這種打破常規的製作手段對觀眾的沖擊,從該片1921年在洛杉磯公映時對該片示威抗議的人群規模中便可略知一二——當時光是電影院外的示威人群就已經有2000人之多。
該片全部為影棚內拍攝,因此故事發生的小鎮的風貌全部是由平面繪畫和人工道具構成,甚至包括光影效果,都是直接畫在布景上,而不是傳統的由燈光形成——因此,為了追求正確的透視和光影效果,在同一個場景內攝影機只能以一個固定的角度拍攝;所以撇去影片中的特寫鏡頭,全片更像是一出舞台劇的現場直播。
不過即便如此,那些遠景中突兀嶙峋的哥特式剪影、中近景中康定斯基風格的線條產生的透視,以及前景中高迪或者門德爾松風格的建築造型已經足以使得這一切夢魘般的氛圍變得咄咄逼人了。而諸如一些高得要彎腰坐上去才不至於頭碰到天花板的凳子、兩條腿立於地板上供演員憑靠的古怪道具、蒙克風格的肖像畫都使這層神秘和怪誕得以強化。但是讓這一切登峰造極的還是人物的服飾和化妝——比如卡里加利博士身上中世紀術士的黑袍、扁平的眉棱加上猥瑣的黑框眼鏡、精心打理的富有表現力的發型(至此,您可能根本想像不出演員維納•克勞斯此時才30多歲),被催眠者塞薩的芭蕾舞裝束般的黑色連衣裙、空洞且蒼白的臉部造型、流露出無力感的直垂發型(蒂姆•伯頓的《剪刀手愛得華》中愛德華即以此為原型)。其實使用化妝技巧表現人物心理狀態在早些時候歐內斯特•劉別謙的電影中就已經略有應用,如用煙熏妝的黑眼圈加上凌亂的發型來作為人物喪失理智的暗示;但是顛覆性的化妝效果只有在此片中才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
另外,該片對於人物造型的思路有一點非常難得,即人物造型只按照人物的心理特徵和作者的表現意圖來塑造,而並非對每個人物外表都進行誇張化處理;而這點在以後的許多表現主義電影中都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從而使得誇張的人物造型陷於為表現而表現的泛濫境地。
同樣,該片的主要演員維納•克勞斯(飾卡里加利博士)、康拉德•維爾迪(飾塞薩)、弗雷德理希•菲爾(飾弗朗西斯)的演出都非常出色,絲毫不見在之後的德國電影中非常普遍的矯揉造作和彷彿未脫離舞台劇演技的粗糙的誇張。
從攝影方面看,全片都是以固定鏡頭拍攝,因此顯得比較平實一貫;而且已有一些場面調度的初步實踐,如人物的出畫入畫等。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也是當時很多電影中都有的現象),即影片中的白天和黑夜(或者室內的明亮或者昏暗)是通過黑白膠片的不同染色效果來傳達的,如暖色代表白天、冷色代表黑夜;而比較嚴謹的用控制場景的光比(如天空和地面的光比)來取得比較接近真實效果的手法,則是幾年後在一些比較成熟的製作中才出現的,如茂瑙的《最卑賤的人》;從技術層面看,這也跟鏡頭通光量、膠片感光度的提高有關。
至此,《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作為魏瑪時期表現主義「最偉大的工藝成就」應該說是無可非議的;不過僅僅如此,還不足以成就一部偉大的影片。因此,當捷克人漢斯•亞諾維茨和奧地利人卡爾•梅耶在他們的劇本中融入了他們自己在「精神病院、性犯罪、節日市集上表演」等方面的個人經歷,斥諸於一個混合了「殘忍、急躁、幻想和瘋狂」的角色後,獻給一個因經歷戰爭、《凡爾賽條約》而紛亂、暗淡、屈辱且滿身創傷的德國,其所有精心設計的超現實工藝便有了一個雖然模糊但終歸是現實的宣洩口,而最終成就了一部夠得上偉大的電影。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在《從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書中對該片的解讀更是大大提高了該片的歷史地位——他認為《卡》片其實是作者對當時德國社會和後來的希特勒、第三帝國的隱喻——雖然以嚴謹的態度看來,克拉考爾的觀點多少有點被誤解。
流亡美國前後,對完整性的渴望和德國民眾的集體意識一直是克拉考爾關注的,而《從卡里加里到希特勒》正是這種關注的一個產物。「(社會形勢)不可避免的惡化,致使大批的德國民眾無法自製地靠向了希特勒。早期德國電影所預示的內容在現實中正在上演,銀幕上的典型形象最終在現實中出現……關於最終厄運的黑暗預言已經應驗。」這段話便是克拉考爾作品的研究者蓋特魯德•科赫對《從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書觀點的總結。雖然科赫之前也曾因為克拉考爾其實很少看過他自己書中所提到的電影,而說明「他對那四十年電影史(地了解)僅是來自他的記憶」,也有更極端者指責克拉考爾的言論乃是「難民(流亡者)對(母國)的復仇」。但事實上克拉考爾把電影和現實聯系起來更多的乃是因為電影和現實的偶合而使得電影情節和現實有相似性,而非電影的預言性。所以,關於《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是否真的是作者對納粹勢力和第三帝國的晦澀預言其實並不是那麼關鍵;關鍵在於《卡》片代表了一群魏瑪共和初期的電影作者,而且他們因經歷、時局和生存狀態而共同發出了蒙克般的「尖叫」——而誰又曾在意蒙克的《尖叫》是不是對第三帝國的預言呢?!
除此之外,《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一片的題材還是帶有很多饒有趣味的元素的,比如影片中涉及到的夢游和催眠術。在19世紀末,德國人馮特奠定了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基礎,而同時精神分析也經由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的苦心經營而開始傳播,夏爾科有關催眠的研究也已經在巴黎開展了,並通過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產生影響。1910年國際精神分析協會在柏林成立,精神分析被正式介紹到德國。至此,世紀交界的德語世界中彌漫著的心理學硝煙不可謂不濃厚。而通過去學術化和通俗化,這種心理研究傾向更是變成一種頗為流行的元素頻繁出現在銀幕上,特別是催眠、精神控制之類的元素,非常符合表現主義塑造瘋狂、神秘人物形象的口味——如本片和幾年後弗里茨•朗的《賭徒馬布斯博士》。而派伯斯特1926年的《一個靈魂的秘密》,據薩杜爾所述,要比好萊塢早20年從事心理分析。
最後,對於影片的剪輯以及開頭和結尾處的現實主義場景,其意圖和來龍去脈至今亦有爭論,但是無論最初的版本是何種面目,始終不會影響到這是一部傑出影片的事實。《卡》片除了開電影表現主義的先河外,還啟迪了當時電影界製作電影的方式,繼盧米埃爾的火車頭和梅里愛的月球之後,人們又一次驚呼原來電影可以拍成這樣;而在人們一驚一乍的同時,它還有意無意地成了「恐怖 / 驚悚片」這一類電影的鼻祖,甚至因為片中的一些手法,它還誇張地成了「黑色電影」的濫觴。不過最重要的是:有感於此片,一批精力充沛且富有創見的電影人便開始崛起,德國電影從此走進了鮮衣怒馬的年代。
Ⅳ 求一部法國老電影 關於泉眼,葡萄園,愛情
法國電影:甘泉瑪農
劇情介紹
版本一
花圃主人塞薩·蘇貝朗和侄子於果林·蘇貝朗在十幾年前設下毒計,他們堵死了讓家賴以生存的水源,從他手裡奪取了一片有泉水澆灌的園地。於果林愛上了讓的女兒瑪儂,但瑪儂的心已另有所屬。
心存報復的瑪儂在得知了多年前塞薩的陰謀以後,將村裡的泉眼堵死。在教堂組織的祈禱儀式上,瑪儂揭露了蘇貝朗家族的丑惡嘴臉,於果林羞愧萬分自縊而死。真相終於大白,原來讓竟然是塞薩同他的舊情人弗羅雷特的親骨肉,而瑪儂正是塞薩的親孫女……
版本二
本片是《男人的野心》(Jean de Florette)的續集,講述十幾年前瑪儂的父親讓被帕比特·守貝倫和格林特·守貝倫叔侄設下的陰謀害死。瑪儂沒有隨母親一同離去,而是一個人留在山裡當起了牧羊女,現在已經出落為美麗、成熟的少女。無意中看見瑪儂在山泉洗澡的格林特瘋狂地愛上了她,而瑪儂早已對村裡新來的教師貝萊德懷有好感。心存報復的瑪儂在得知了多年前父親被害的真相之後,她切斷了村子的水源。陷入恐慌的村民來到教堂組織的祈禱儀式上,當著眾人的面,瑪儂揭露了他們的罪惡。愛與恨的糾纏令格林特崩潰,只好在樹林里自盡。村子裡恢復了水源,瑪儂也和教師結婚。一天,帕比特意外發現讓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他決定自殺,在遺囑中把自己所有的財產都給了親孫女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