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紅色娘子軍的演職員表
編劇中國京劇團《紅色娘子軍》劇組導演成蔭唱腔設計李少春演出中國京劇團《紅色娘子軍》劇組攝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紅色娘子軍》攝制組
8個樣板戲名稱:《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
1、《紅燈記》
革命現代京劇之一;《紅燈記》的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它的原創作者是黃泳江。《自有後來人》是一部以東北抗日聯軍為背景、反映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的電影。
2、《智取威虎山》
1958年8月首演於南京中華劇場,其後又在蘇州、上海等地公演,廣受觀眾歡迎。 這一稿《智取威虎山)的劇本曾於195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在上海京劇院以後的演出中,由沈金波飾少劍波,童祥苓飾楊子榮,唱做繁重。
3、《沙家浜》
《沙家浜》的前身是滬劇《蘆盪火種》。《蘆盪火種》是由上海市人民滬團於1958年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一個抗日傳奇,講的是1939年秋,在江陰縣顧山鎮對「忠義救國軍」的戰斗中,時任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劉飛,在戰斗關鍵時刻,親自率領警衛班向敵人發起沖鋒,打退敵人進攻,但自己也身受重傷。
戰斗結束後,面對日偽頑匪相互勾結、下鄉「掃盪」的險惡環境,在地方黨組織和群眾的支持幫助下,帶領數十名傷員,不畏艱險,重建武裝、堅持抗日的斗爭事跡。
4、《海港》
1963年,江青插手上海的京劇現代戲創作,以需要一出寫工人題材的戲為由,決定改編李曉民創作的淮劇《海港的早晨》為京劇。1964年由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石西民、市文化局副局長李太成具體負責。郭炎生、何慢、楊村彬編劇,取名《海港早晨》,楊兼導演,舞美設計幸熙等。
5、《奇襲白虎團》
該劇由李師斌、方榮翔、李貴華根據中國人民志願軍偵察兵副排長楊育才在金城戰役中的英雄事跡編寫,參照的是《志願軍英雄傳》中《奇襲》一文,後經孫秋潮執筆加工。此劇的初創是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京劇團早在1955年就進行了首演,1958年志願軍回國後,該團與山東省京劇團合並,遂修改上演此劇。
6、《紅色娘子軍》
本劇是六十年代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懷下創作演出的;是我國芭蕾舞按照周總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進行改革的首次嘗試。
7、《白毛女》
1964年上海舞蹈學校根據同名歌劇改編 。藝術指導黃佐臨,編導胡蓉蓉等。主要演員有顧峽美、蔡國英和凌桂明。後逐漸發展成大型舞劇。1965年首演。舞劇塑造了喜兒、大春、楊白勞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礎上,融匯了豐富的中國民間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結合的典範。
(2)電影京劇紅色娘子軍的導演擴展閱讀:
8個樣板戲影響:
八個樣板戲更是大眾中的大眾與經典。主人公清一色的剛烈,男主角都沒有老婆,女主角都不見丈夫。往往是拳頭捏緊,嘴一抿,而後大義凜然地開唱,連搖頭晃腦都極具革命性。裝容前所未有地同化,而臉譜則精簡得讓人驚駭。
八個樣板戲的普及程度,後來的文藝作品很難超越,這當然與特定的政治氣候有關。八個樣板戲中的許多台詞,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至今難忘,比如《紅燈記》中李玉和唱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李鐵梅的「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沒有大事不登門」。
③ 八大樣板戲都是哪些
八大樣板戲分別是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龍江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
《紅燈記》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八大樣板戲之一,八一電影製片廠1970年攝制。 影片根據中國京劇團的現場演出拍攝,片中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為向游擊隊轉送密電碼而前仆後繼、與日寇不屈不撓斗爭的英雄故事。
在音樂創作上,《娘子軍連歌》、《萬泉河水清又清》等音樂幾十年來經久不衰,深入人心。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根據同名電影改編而成,1963年由周恩來總理提議創作,1964年由中國國家芭蕾舞團首演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