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邵氏集團電影演員表

邵氏集團電影演員表

發布時間:2024-08-08 11:30:02

A. 香港十大傳奇電影公司,你知道幾個,全認識的是資深港片迷

香港電影有著近百年的 歷史 ,從最初的默片時代到30年代的有聲電影,經歷了「邵氏出品,必屬佳品」稱霸香江,也迎來了嘉禾、寰亞、新藝城等新派電影公司的共分天下,自此香港電影開啟了黃金時代的大門,通過電影的記錄見證了香港的不幸與輝煌,也映射了時代的變換和革新。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眾電影人藉助新型電影工業將香港電影打造成譽滿世界的品牌,在巔峰時期,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的香港電影年製作量超過200部,成為全球僅次於好萊塢電影出口地之一。

香港電影繁華的背後,少不了電影公司和電影人的努力,早年間香港僅有寥寥幾家電影機構,但近百年後的今天,已經有超過3000家的電影機構。也許你對這些電影公司會感到陌生,但看到片頭的Logo,你一定會想起它們曾陪伴著你的日日夜夜,那麼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香港十大傳奇電影公司。

邵氏電影公司

邵氏電影公司是由邵逸夫兄弟於1958年成立,此後近30年「邵氏出品,必屬佳品」瓜分了超過半數的香港電影市場,麾下的李翰祥、張徹、楚原和胡金銓四大金牌導演培養出一眾巨星,也讓中國電影開始走向國際。70年代初期,邵氏兄弟踏足電視行業,此後又由於種種原因在80年代末宣布停止電影製作,全力發展TVB電視業。從投產至暫停製作,邵氏生產了超1000部電影。

嘉禾電影公司

1970年,鄒文懷從邵氏出走,與何冠昌和梁風成立嘉禾電影公司,在此後的30餘年間,製作了超600部電影,成為了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公司,也培養出了李小龍、成龍、許冠文、洪金寶、張曼玉等電影巨星,對香港電影的貢獻功不可沒。2007年,鄒文懷將嘉禾轉手出售,退出電影圈,這也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新藝城影業

新藝城影業公司由麥嘉、黃百鳴和石天於1980年創辦,背靠金公主 娛樂 這樣的大財團,「新藝城七怪」群策群力,拍攝出諸多賣座又叫好的影片,《最佳拍檔》系列更是連年拿下年度票房冠軍,屢次刷新票房紀錄。在新藝城鼎盛時期,引得邵氏和嘉禾兩大老牌電影巨頭聯合對抗,在香港電影黃金十年譜寫了一個傳奇。

德寶電影公司

德寶電影公司由洪金寶和岑建勛在1984年成立,短時間內迅速站穩腳跟發展壯大,一度逼近風頭正勁的新藝城。出品了《等待黎明》《癲佬正傳》《秋天的童話》等賣座電影,《富貴逼人》系列更是連續三年進入年度票房前10。曾與嘉禾和新藝城並列80年代香港三大電影公司,於1992年結業。

銀都機構

銀都機構是由長城製片、鳳凰影業、新聯影業等香港老牌電影公司合並後的新企業,於1982年成立,也是中國電影在境外唯一的一家大型國有電影企業,董事長由北京方面指派,背景可謂強大。數十年來曾製作了近500部電影,也培養出了諸多知名導演和電影巨星。

中國

中國星的前身是永盛電影公司,由向華強和向華勝兄弟於1987年成立,在邵氏、嘉禾和新藝城等電影公司走向衰落之際,麾下金牌導演王晶憑借《賭神》和《逃學威龍》等高賣座電影讓永盛躍居一線電影公司,也捧紅了周星馳、張敏等藝人。1992年,中國星在港交所上市,延續了賣座好片的初衷,至今仍持續不斷拍攝電影。


寰亞電影公司

寰亞電影公司由林建岳、庄澄等7位香港電影人士於1994年創立,公司成立後拍攝的首部影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便拿下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劇本。此後製作的多部影片不僅收獲極高的票房,也在各大電影節摘金奪銀,《無間道》更是打破了香港電影史的獲獎記錄。

英皇電影公司

英皇電影公司是楊受成英皇集團旗下的子公司,擁有十分雄厚的財力和實力,也是香港極具規模和影響力的電影公司。多年來參與拍攝了諸如《證人》《紅海行動》《無雙》等諸多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同時英皇電影也參演發行《熔爐》《驚天魔盜團》等亞洲及好萊塢的優質影片。

銀河映像

銀河映像是由杜琪峰、韋家輝和游達志於1996年創辦,20餘年雖然僅拍攝了20多部影片,但幾乎每一部都是上乘之作,在杜琪峰及韋家輝的打造下,擁有《大事件》《黑 社會 》《PTU》《槍火》《暗戰》《暗花》的銀河映像已經成了一塊屹立不倒的金字招牌,如果你不知道「銀河映像」,那麼久等於沒有看過港片。

最佳拍檔電影公司

1996年香港電影市場逐漸步入低谷,王晶攜手好友劉偉強和文雋創辦了「BOB」最佳拍檔電影公司。短短幾年的時間,BOB製作出了《古惑仔》系列、《風雲雄霸天下》《O記三合會檔案》等賣座影片,在香港電影低迷之際成功完成逆襲。《決戰紫禁之巔》是BOB三人組最後一次合作,此後分道揚鑣各自為戰。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機構眾多,除了上述的十大傳奇電影公司外,還有很多知名的電影公司,如洪金寶的 寶禾電影公司 ,元彪的 泰禾電影公司 ,成龍的 威禾電影製作公司 和李連傑的 正東電影公司 等,這些公司曾出品了眾多經典影片,為香港電影的發展添磚加瓦。

B. 邵氏集團的主要成就

1958年,邵氏電影公司成立,主要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同期不斷收縮電影業務並於1987年5月停止生產電影,主要精力投入到電視劇的製作上。2000年,邵氏宣布將所擁有的一千多部的電影永久版權售予由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2003年,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於將軍澳工業村建設香港電影城,並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邵氏兄弟的父親邵玉軒在20世紀初活躍於上海工商界,主要經營顏料生意。但邵家的眾多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幾乎都進入娛樂圈。邵氏兄弟大哥仁傑、二哥仁櫪、三哥仁枚,邵逸夫為最小,原名叫仁楞,由於做電影生意要出名,均另起外號,大哥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最小的就叫逸夫。
1924年,邵醉翁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邵醉翁任製片兼導演,邵囤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枚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
1925年,拍攝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後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1931年拍攝的《歌場春色》,是中國最早的兩部片上發音的有聲片之一。
1926年,邵逸夫與邵仁枚南下新加坡開拓南洋電影市場。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戰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洲等東南亞各地已擁有電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樂場,並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稱雄東南亞影業市場。
1937年後,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入侵打亂了邵氏影業的發展進程。邵氏艱難度日,後來更是難以為繼,被迫關門停業。
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邵仁枚先生、邵逸夫先生在香港成立。從此,邵氏電影每年發行40多部影片,歷經數十年,一直是香港最大的影視拍攝製作基地。
進入六十年代後,邵氏公司,曾拍攝過一千多部電影,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邵氏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凌波、李翰祥、鄒玉懷、張徹等,其中《江山美人》、《貂蟬》、《傾國傾城》、《梁山伯與祝英台》、《大醉俠》、《獨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譽海外,在華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響。
邵氏家族對中國電影事業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中國電影的每一步變遷都有邵氏家人獻出的心血。 邵逸夫掌控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之後,邵氏電影才得到蓬勃的發展。在50年代香港電影百花齊放的時代,邵氏電影並不十分搶眼,在邵氏公司羽翼豐滿之後,眾多豪華製作的面世,讓「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宣傳語深入人心,邵氏電影即代表了一部影片的品質。
邵氏雄霸香港影壇二十餘載,對香港電影產生了極其深邃的影響。在邵氏之前,香港電影以講求藝術內涵的文藝片在市場上佔有主導地位,《孤島天堂》、《清宮秘史》、《流亡之歌》都是香港早期的文藝經典。在邵氏公司一統江湖之後,香港影壇逐漸由文藝主打轉變為商業片成主流的局面。
邵逸夫認為,一部影片之所以能夠賣座,必須懂得迎合觀眾的口味,他雖然給予手下導演們很大的發揮空間,但是這些導演也必須遵循一定的市場規律,要拍出觀眾喜聞樂見的影片,而不是一味地孤芳自賞。在香港影壇曾經或是仍然在延續地類型片種中,比如黃梅調電影、武俠片、時裝動作片、鬼片、風月片、清宮片、甚至包括賀歲片,邵氏公司把每一種類型電影都拍到了極至,並且一直向好萊塢學習,懂得運用高投資和大明星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可以說,華語電影早期的商業運作模式,在邵氏公司這里得到了成熟和進一步發展。
邵氏的經營理念雖然沒有被香港影壇全面承襲,但是對商業片從製作到營銷的一整套理念,深刻影響著整個80年代的香港電影人。邵氏公司在1987年宣布停產之後,原來邵氏的工作人員紛紛另謀高就,這是一大批中堅的電影力量,其中包括鄒文懷、吳宇森、王晶、劉偉強、程小東、許鞍華等等,他們都是先後從邵氏走出來的電影精英,他們在邵氏所學到的電影經驗,使他們在日後的職業生涯中受益無窮。邵逸夫40年的苦心經營,把邵氏建立成一個龐大的電影王國,也讓香港影壇成為亞洲商業電影之都。 盡管邵氏電影於80年代停止製作影片,其電影城也轉到電視台下用作拍攝電視劇集之用,邵氏漸漸在華人的電影圈中隱去了昔日的鋒芒,但無論如何,沒有人懷疑邵氏電影是華人影壇的一塊瑰寶。
1999年,馬來西亞的財團購買了邵氏760多套電影的版權,隨後在藉助邵氏資源豐富的片庫在香港設立了天映娛樂公司。天映娛樂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恢復邵氏電影昔日的光彩,先是花巨資通過數碼技術修復了電影的舊底片。對天映娛樂來說,他們在成立之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修復這些褪色的底片。天映娛樂用了最先進的數碼器材和技術來修復這些邵氏老片,具體的工作包括色彩調校、清除污跡、修補破損和刮痕等等。接著是把這些修復過的作品推向市場,經修復過的影片將可能重現大銀幕,讓人們再次看到邵氏的光輝歲月;邵氏與中國星合資近10億港元將軍澳影城的竣工,也會促使邵氏會重新簽藝員投拍新片。 李翰祥
黃梅派電影
在邵氏電影中,中國古裝片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李翰祥則是拍攝古裝風月片的高手。李翰祥在邵氏的創業階段進入公司,當時他力主拍攝黃梅調電影,選用林黛擔任主演拍攝出影片《貂蟬》,影片於1958年上映,隨即打破了國語片在香港的票房紀錄。這一成功,讓邵氏的老闆堅定了對李翰祥的信心,在公司的鼓勵下,李翰祥隨後拍出了《江山美人》,此片在第六屆亞洲影展上拿到最佳影片的大獎,李翰祥的黃梅派電影漸漸成為邵氏出品的影片中的一大支。60年代中之前,黃梅派都是邵氏電影的主流,李翰祥更是當時邵氏的皇牌導演。
張徹 胡金銓
新派武俠電影
與李翰祥的風格不同,胡金銓和張徹則以拍攝武俠片聞名,他們的風格為新派武俠電影,確定這一派的開山之作是胡金銓1966年所拍的《大醉俠》,次年,張徹的《獨臂刀》上映,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影片,張徹「百萬導演」的名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在張徹的電影中,男性演員才真正贏得了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黃梅派作品,男性演員在其中更多地只是起到一個陪襯的作用,張徹則不同,在他的影片中,男主角大多是性格剛烈的俠客,他們個性獨立,有自己的一套為人處事的標准,他們最看重的是男人間的情義,兒女情長卻往往退居二線,成為影片主線的一個陪襯。
胡金銓與張徹同屬於一個時期的導演,同樣是新派武俠片的開山鼻祖級別的人物,不過,他和張徹還是有些不同,胡金銓更強調動作在畫面上的美感,塑造的人物性格大多比較含蓄,而張徹則追求殘酷美和動作的利索和真實,塑造的人物也較為強硬。
楚原:最古龍的武俠片導演
超現實詭異武俠片
同樣是武俠影片,楚原的風格又獨樹一幟,屬於超現實主義,這和他拍攝的影片多以古龍的小說為藍本有關,《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都是這類超現實武俠片的代表作。這類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大多風流倜儻、放盪不羈、他們浪跡天涯,時不時還會出現一些不大合乎情理的情節,這也正是古龍小說的特點。經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現的演員是狄龍,當年,人們習慣地把楚原、古龍和狄龍三人稱為鐵三角。
(以上資料來自 ) 男當家
王羽
原名王正權,江蘇無錫人,1944年出生,1963年,王羽考入邵氏公司。1967年王羽在《獨臂刀》中以精湛的武藝,塑造出俠者的經典形象,連帶更創下香港電影票房的新紀錄,突破百萬元的大關,邵氏也從此在香港武俠電影市場中執其牛耳。除了外形出眾,王羽同時生性刻苦耐勞,反應敏銳,使得他成為六十年代香港首席武俠小生,主演過的電影計有《鴛鴦劍俠》、《邊城三俠》、《神刀》、《金燕子》等。
羅烈
原名王立達,廣東人,6月29日在印尼出生。十多歲到香港,1962年投考武術訓練班,同年簽約邵氏,主要演出武俠片。 1969年,憑借張徹執導的《鐵手無情》成名,其後在《天下第一拳》中更首當主角。影片轟動美洲和歐洲,盛況不在李小龍電影之下。羅烈在邵氏十多年,所拍的電影有七十多部,其中《金燕子》、《毒龍潭》、《大盜歌王》等都是經典名作。八十年代初期,羅烈離開邵氏,隻身走到台灣闖天下。1988年他回港發展,並且簽約成為亞洲電視藝員。於2002年11月2日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狄龍
原名譚富榮,1946年出生,廣東新會人。狄龍於1968年考入邵氏公司的南國演員訓練班,翌年張徹《死角》一片徵選主角,他從十個試鏡新人中脫穎而出,在劇中扮演一位反叛意識很強的青年張純。狄龍與張徹導演合作無間,在張徹導演的影片《保鏢》、《報仇》、《十三太保》等出任主角,扮演的大俠不僅神肖形似,武打招式也豐富多采。

女頭牌
文:林黛
出生於1934年,廣西人,15歲的時候到香港定居,16歲開始進入演藝圈。她在邵氏期間拍攝的《貂蟬》《千嬌百媚》《不了情》都為她帶來的影後的殊榮(她另外一次當影後是因為在電懋拍的《金蓮花》)。1964年,她為情自殺身亡,留下《藍與黑》和《寶蓮燈》兩部未完的作品。她的古裝扮相特別嫵媚,是邵氏風月片盛行時期的頭牌女星。
武:鄭佩佩
與林黛不同的是,鄭佩佩是邵氏的武俠女星,她在邵氏一共拍了23部電影。她剛剛出道的時候,接拍了胡金銓導演的《大醉俠》,由此而以「俠女」之稱聞名。1970年,她息影和丈夫一起到美國生活。當李安拍攝《卧虎藏龍》的時候,身手依舊了得的鄭佩佩就成了其中的「碧眼狐狸」。
(以上資料來自 ) 吳思遠
吳思遠素有「香港影壇教父」的稱號,1944年出生於上海,1966年加入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南國實驗劇團編導科學習,畢業後留在邵氏公司工作,曾任場記、副導演。在離開邵氏之後,繼續導演《羅馬大綁票》、《香港小教父》等功夫片。吳思遠除了自己做導演,還發揮自己的社會威望,為整個香港電影的工作大環境而奔走。
吳宇森
1946年出生於廣東省,4歲時遷往香港居住。他25歲起在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以助理導演的身份開始拍片,師從張徹,後來陸續加入了嘉禾和新藝城公司。《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縱橫四海》、《喋血街頭》、《英雄本色Ⅱ》、《辣手神探》等影片都是他的代表作。向好萊塢進軍之後,執導了《終極標靶》、《斷箭》、《變臉》、《風語者》,把東方的動作片風格帶到好萊塢。

C. 邵氏電影是怎麼回事,現在還有嗎

沒有了,邵氏電影已經於2011年11月28日結束了。

全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

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

90年代末期,本身已擁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寶三間電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權的衛星電視(STAR TV,即如今的「星空傳媒集團」)曾多次出價洽購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以壯大其中文片庫的實力,但邵氏拒絕。


(3)邵氏集團電影演員表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收回並將之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但是進入50年代後期,由於電懋的成立,香港電影業競爭越發激烈,「邵氏父子」的小成本製作策略已無力招架新挑戰。邵邨人萌生退意,收縮電影製作的業務,轉而大量收購戲院及從事地產業。

1957年邵逸夫從南洋來到香港,那年他已年屆五十,因不滿二哥作為,想接掌製片業務,以穩定片源,兄弟倆最終決定在業務上分道揚鑣。

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標識與兄長的「邵氏父子」的不同。自此,「邵氏父子」只經營戲院及影片發行,「邵氏兄弟」則主管製片業務。

D. 邵氏集團的邵氏大事記

年份 邵氏大事記
1896 邵醉翁出生。
1898 邵人出生。 (注 1: 根據《中國電影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邵人生於1898年5月10日。黃仁、梁海強等合編的《中國電影電視名人錄》[台北,今日電影雜志社,1982] 則說邵生於1899。)
1901 邵仁枚出生。
1907 邵逸夫出生。
1924 邵仁枚到新加坡、馬來亞籌備電影發行公司。 (注 2: 年份根據邵仁枚為新加坡國家電影資料館所做的口述歷史訪問所言。)
1925 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創業作為《立地成佛》。
1928 上海明星、大中華、民新、友聯、上海及華劇公司聯合組成六合影業公司,與天一展開激烈的競爭,被稱為「六合圍剿」。 邵醉翁派遣六弟逸夫長期在南洋協助邵仁枚,建立發行及放映網路。 (注 3: 邵氏機構網頁稱邵逸夫於1926年往南洋,但一般的研究資料都認為邵逸夫是在「六合圍剿」以後才往南洋的,由於還沒有找到更充分的理據去支持前者,因此在這里採納後一個說法。)
1931 天一拍攝首部片上發聲影片《歌場春色》,為中國有聲電影技術帶來突破。
1933 天一與粵劇名伶薛覺先合作,在上海拍攝首部有聲粵語電影《白金龍》。
1934 邵醉翁來港建立「天一港廠」,廠址位於九龍土瓜灣北帝街42號,在港公映的第一部作品為粵劇電影《泣荊花》。 1937 天一港廠改名南洋影片公司,由邵人代替邵醉翁主持業務。
1946 邵人加入大中華影業公司成為股東之一,並租出南洋片場予大中華作拍片之用。
1950 南洋影片公司改名邵氏父子公司,由拍攝粵語片改為拍攝國語片,屬下南洋片場亦改為邵氏製片廠。
1952 邵氏父子公司官方雜志《電影圈》(港版)出版。
1955 邵氏粵語片組成立。 在星洲攝制第一部以邵氏名義出品的粵語片《星島紅船》。
1957 邵氏父子公司首次與韓國合作,攝制《異國情鴛》,由日籍的西本正(賀蘭山)擔任攝影。 邵逸夫赴港接掌製片事務。 邵氏官方電影雜志《南國電影》在港出版。
1958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擔任總裁,同時在九龍清水灣買地籌建邵氏影城。邵氏父子公司改為在香港經營戲院及影片發行業務。 《貂蟬》於第五屆亞洲影展中獲最佳女主角(林黛)及最佳導演(李翰祥)等五個主要獎項。 1959 《江山美人》於第六屆亞洲影展中獲最佳影片。 與日本東寶株式會社合作,在港拍攝《香港三小姐》。 鄒文懷加入邵氏兄弟為宣傳主任。
1961 南國實驗劇團成立,由顧文宗任團長,為邵氏培訓演員。 。
1962 李翰祥導演的《楊貴妃》於康城影展獲優秀技術大獎 ,以表揚其內景彩色攝影的成就。
1963 《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港、台兩地屢創賣座紀錄,掀起黃梅調電影熱潮。 李翰祥離開邵氏兄弟,往台灣自組國聯公司。
1966 由胡金銓執導的《大醉俠》,標志新派武俠潮流的形成。 邵氏兄弟另一官方雜志《香港影畫》出版。 美國《生活雜志》(Life)大幅報導邵氏影城風貌。
1967 張徹導演、王羽主演的《獨臂刀》上映,票房超過一百萬港元,從此開創以男演員為主導的陽剛路線。
1969 方逸華加入邵氏兄弟,初在采購部工作。
1970 鄒文懷離開邵氏兄弟。
1971 與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演員訓練中心,由孫家雯主持,取代南國實驗劇團,全面培訓新人,並於同年11月發行股票,正式成為上市公司。
1972 李翰祥重返邵氏兄弟,首部作品為《大軍閥》。許冠文擔任片中男主角。
1973 羅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打入美國電影市場,深受西方觀眾歡迎。 楚原導演的《七十二家房客》叫好又叫座,令已衰落的粵語電影重新興起。 與英國咸馬公司(Hammer Film Proctions)合作恐怖片《七金屍》(Dracula and the 7 Golden Vampires),由姜大衛、施思、彼得古城(Peter Cushing)主演。 香港邵氏基金會成立,以資助醫院、教育機構、設立獎學金及師資培訓為主。 張徹代表邵氏兄弟,組織長弓公司。
1974 許冠文離開邵氏兄弟。 呂奇創辦金禾影業公司,包拍邵氏兄弟影片。 長弓公司開始在台灣拍片。 邵逸夫獲英女皇頒發CBE勛銜,由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授勛。
1975 邵逸夫宣布投資六千萬港元拍攝詹士克維爾(James Clavell)的暢銷小說《大班》(Taipan),並於翌年在邵氏影城開拍。 邵醉翁於2月17日逝世。
1978 邵氏兄弟在荷里活投資一千六百萬美元拍攝《地球浩劫》(Meteor, 1979),主演者包括辛康納利(Sean Connery)、妮妲莉活(Natalie Wood)、亨利方達(Henry Fonda) 等。 1980 邵逸夫成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最大股東,並出任公司董事局主席。
1982 邵逸夫投資列尼史葛(Ridley Scott)導演,夏里遜 (Harrison Ford) 主演的科幻經典《2020》(Blade Runner)。
1985 邵氏兄弟基本停產,院線則出租予潘迪生的德寶電影公司。
1986 邵氏兄弟將影城出租給無線電視。
1988 邵氏兄弟與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合組大都會電影公司,由方逸華負責,創業作為《撞邪先生》。
1999 以六億元將七百多部電影版權售予馬來西亞財團Usaha Tegas Sdn Bhd(該財團稍後在香港成立天映娛樂有限公司)。
2001 邵逸夫與方逸華成立電影動力有限公司,創業作為《絕色神偷》。
2002 邵逸夫創立「邵逸夫獎」,用以表揚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三方面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每年獎金金額達一百萬美元,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獎」。
2003 與中國星合作投資十一億港元,於將軍澳工業村興建「香港電影城」。(以上資料來自 )

E. 香港電影「三巨頭」是哪三位

香港電影三巨頭:邵逸夫、鄒文懷,陸運濤。

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生於浙江寧波鎮海。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邵逸夫在1958年於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2011年正式退休,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壽107歲。

鄒文懷(1927年10月8日-2018年11月2日),生於香港,籍貫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嘉禾電影創辦人,嘉禾電影(集團)主席兼執行董事。 1957年,鄒文懷加盟邵氏集團,1970年自行創立嘉禾電影,公司在20世紀70、80年代與邵氏兄弟對峙,其本人與邵逸夫同被視為香港電影的泰山北斗。

2007年,鄒文懷將嘉禾股份全部出售給橙天娛樂,隱退影壇。 2018年11月2日,鄒文懷去世,享年91歲。

陸運濤(Loke Wan Tho,1915年-1964年6月),新加坡和香港的著名電影製片人,國泰集團、永華電影和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的創辦人,鳥類學家及攝影家。祖籍廣東鶴山,1915年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1964年因飛機失事逝於台灣。

(5)邵氏集團電影演員表擴展閱讀

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

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7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楚原、張徹及劉家良等等。

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龍、傅聲等。1979年的《英雄無淚》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60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軍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振興。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

由於從70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

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 :《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說20世紀7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黃金年代實在不為過。

閱讀全文

與邵氏集團電影演員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07電影明信片演員名單 瀏覽:87
一部德軍用羊探雷的電影 瀏覽:1
蘇州華誼電影什麼項目圖片 瀏覽:562
周星馳電影裡面的黑人 瀏覽:889
一部由於變成龍的電影 瀏覽:203
中電影道博物館圖片 瀏覽:266
電影音樂老磁帶 瀏覽:321
電影院充值會員 瀏覽:758
如何英語電影英語作文 瀏覽:854
天才少女完整電影版 瀏覽:561
車載電影是什麼格式 瀏覽:665
完整的電影大全國語版 瀏覽:448
奇跡電影成龍完整版 瀏覽:926
電影網站中國人 瀏覽:762
美國訂電影票app 瀏覽:374
電影情聖里英文歌 瀏覽:648
青春愛情喜劇校園電影 瀏覽:533
電影演員四大美女 瀏覽:772
東莞石龍微電影院 瀏覽:658
法國電影不可告人 瀏覽: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