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影《我的叔叔》——沒啥劇透,隨便瞎扯
因為下午的一杯紅茶,半夜輾轉睡不著,於是把看了一半的《我的叔叔》給看完了。
沒看簡介,電影海報也不吸引人,會點開看完全是因為松田龍平。因為他的多田便利屋,因為他的馬締光也,當然還有最近的四重奏,慢慢的他變成了一個自己滿喜歡的演員,喜歡他的演繹角色,選片風格。所以有時看到一個熟悉的演員時,即使完全不了解這部電影,也會有預感這部電影可能是合你口味的。扯遠了,回到電影。
電影的劇情很簡單,就是又廢又宅的大叔為了愛情,讓讀小學的侄子帶著他追到夏威夷的故事。雖然大叔也想憑自己的所謂努力實現去夏威夷的願望,但最終還是小侄子憑著作文比賽大獎帶著大叔去了......整部電影就是日常中夾雜些笑料,沒有很明顯的螞沒唯高潮和劇情沖突,但平靜的敘事卻不會讓人無聊。電影裡面個人很喜歡的一個小細節,就是龍平演的大叔說的一句台詞,哇哦。開心,感嘆,失望,難過...各種無以言說的小情緒,一句哇哦就表達出來了,讓你接收到他的感受。雖然電影結尾大叔還是一如既往的「廢材」,但我卻有點羨慕,可以「廢材」的活的這么理直氣壯,因為現實中的我不可以啊!!!
看完電影後可以很確定這部電影察擾會歸入我的收藏夾里。好奇查了下導演,山下敦弘。所以果然人是會物以類聚么,原來看過這位導演的電影不止一部,《深夜食堂》,當然喜歡!有人說山下敦弘以極簡主義的鏡頭語言記錄生活瑣事(這本叔叔非常符合這個風格),有人認為此類影片無聊至極,令人昏昏欲睡,有人看出了其中蘊藏的冷幽默。不過電影的觀感本來就是一個很個人化的感受。所以以後再去補這位導演其他的電影。
說到廢材大叔,想到另一部同樣舅舅+侄子組合,英劇悶培《廢材舅舅》。題材類似,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拍攝風格。但都好看。
喜歡這種喪中帶點小希望的題材內容,《倫敦生活》,結尾還有點希望。《最夜之奔》,特別喪,果然人「長大」了。另外發現原來還有一個新名詞精準點出了我喜歡的男演員們的類型,喪帥。小田切讓,松田龍平,張震們,喪帥喪帥的。
最後這部電影小侄子的演員,你會愛上他的。
Ⅱ 我的叔叔電影是什麼改編的 我的叔叔電影改編自什麼
我的叔叔電影改編自北杜夫的同名兒童小說我的叔叔。
《我的叔叔》是東映株式會社出品、山下敦弘執導的喜劇片,由松田龍平、大西利空、真木陽子等出演,於2016年11月3日在日本上映。這部電影講述了寄宿在哥嫂家天天躺在床上只看漫畫的男子,為了追求因相親而認識的美女而前往夏威夷旅行的故事
Ⅲ 初一觀後感 急用!!!!!!!!!!!!!!!!!!!!!!!!!!!!!!!!!!!!!!!
找到這兩篇合適你的,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初一觀後感:觀《建國大業》(共600字左右)
《建國大業》影片敘述了1946到1949年之間的中國歷史,開篇即是國共重慶和談,繼而爆發內戰。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幾十萬條破槍」,在人民的支持下,硬是在三年時間里打垮了全部美式裝備的國民黨。國民黨的派系斗爭、一黨獨裁、腐敗透頂展現無余,而則發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爭取了民主派的支持和加盟,成功的在中國歷史上翻開了嶄新的一面。淮海戰役結束後,當即斷言「長江以北從此再無大戰」,國民黨的王牌主力全部覆滅。最讓我難忘的是,周恩來、任弼時、劉少奇、朱德等我們敬愛的元首在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的那一刻,這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和命運的軍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國際歌的那一番情景。而此時的醉意朦朧,斜靠在牆上若有所思,軍隊幾十年革命生涯所經歷的苦難,通過的回想一幕幕的回映出來:五次反「圍剿」,突破封鎖線,艱難長征,翻雪山,過草地……無數烈士的生命,換來了這歷史性的轉折,此刻歷經百戰的錚錚硬漢們再也無法克制住自己的感情,唱著,哭著,笑著,跳著……慷慨激昂的「英特納兄奈爾就一定會實現」的歌聲讓我感動的熱淚盈眶。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戰士獲得了「最可愛的人」的稱號,這,一直都是軍隊的光榮傳統。在《建國大業》中,我們看到,解放軍解放上海,為了盡量不打擾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解放軍沒有使用重武器,寧願血灑蘇州河,解放上海後沒有進入民居,而是露宿街頭。這種一切為了人民的精神是應當代代相傳的,成為不滅的時代精神。
下面的還是初中水平的:
端午的味道
離端午還有些日子,大街小巷裡已是粽香彌漫。這箬竹葉的清香和糯米的醇香混雜而成的味道,曾經讓我期盼著一年又一年端午的到來。
在我們鄉下,吃食以包穀洋芋為主的那些年份,孩子們成天就巴望著過節,只有在過節的時候,才能夠吃上一頓可口的飯菜。翹首期盼的節日中,最盼的就是端午節。鄉下在春節之後,家家戶戶做飯的油水就日漸寡淡起來,即便是殷實人家也不例外,直到端午這天,也才能打打「牙祭」。
孩子們是不知道端午的確切日期的,大約看見大人們什麼時候採摘幾束艾蒿插在牆壁上面,便知道端午節該到了。當年鄉下醫療衛生條件遠不如今天這么優越,端午前夕採的艾蒿,是鄉親們治療風濕之類疾病的必備良葯,這個時節的艾蒿還具有防蟲防腐的功效,據說,把艾蒿插在房門上,還能避邪。每到端午時節,家家戶戶的門樑上總會插上幾束新鮮的艾蒿,灰暗的牆壁被幾許青綠點綴,便有了端午的節日氣氛。直至艾蒿變成枯枝也不會取下來,待來年端午的時候再換上新的。
端午來了,家裡也熱鬧起來。出嫁的姑娘會攜子帶夫回到娘家過節。這是孩子們最高興的,出嫁的姑姑、姐姐們自然不會空著手回娘家,糖果、餅干之類的小吃總會備上一些,來打發我們這些饞嘴。即便是一個饅頭也能讓我們高興好些日子,捨不得一次吃完,於是一點一點地掰著吃,一個饅頭能吃上一整天,端午過完了,余香和回味還留在嘴裡。
主婦們早已經燉好一鍋臘肉,配一桌自家種植的家常菜餚,和著我們期盼的目光,等著客人的到來。姑姑、姐姐們到了,先不洗臉飲茶,而是請上桌吃飯。小孩舉著筷子滿桌掃盪,大人們邊呵斥孩子的粗魯邊細細說著近來的光景,鄉下人端午的味道就在這種和諧溫馨的氣氛中漸漸彌漫開來。
那些年,我們的端午節是沒有粽子吃的。粽子這個詞語我們上學後在課本上才讀到,它離我們就像屈原一樣遙遠。直到後來去鎮上讀高中,在一個小食店第一次見到了粽子實物,買了兩個,是只有糯米沒有餡兒的那種,站在街頭就吃了。時隔多年,那淡淡的香甜,仍能清晰回味。
如今粽子依附於端午的節令屬性已經日漸淡了,平常在街頭巷尾就能聽見小販叫賣粽子的吆喝。而我對粽子的味道也不再那麼敏感,花生、紅棗、豆沙等五花八門的餡兒,形態各異的粽子,隨便一家超市都能買到,只是怎麼也不能吃出當年站在街頭狼吞虎咽的味道來了。
不僅僅是粽子了,現時無論是在城市還是鄉下,人們對端午的期待大不如從前。當韓國生硬地把端午節作為他們的文化遺產申報了去,我們不知道該要誰賠我們一個地道的端午節了。心中唯一的期待,就是端午時節回到鄉下去,聞聞艾葉的味道,哪怕那裡沒有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