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七宗罪電影有何寓意,結尾有些看不懂啊
最後的畫面:黃昏,威廉獨自站立。對應最後的台詞,就算世界永遠不是美好的,也都值得為之奮斗。黃昏以後的黑暗和必然到來的黎明,必然永久對立。正是如此,威廉在黃昏中的身影,猶如黑暗中的守護者,讓人可以安心在黑暗中奮斗,前行。這也是《七宗罪》最後的精華所在,雖然陰郁充斥全片,希望之光在最後一刻卻如此的溫暖。
七宗罪,其最初是由希臘神學修道士龐義伐草撰出8種損害個人靈性的惡行,包括暴食、色慾、貪婪、傷悲、憤怒、懶惰、妒忌和傲慢。六世紀後期,天主教將8項罪行減至7項,以對愛的違背程度為准則,將自負並歸於傲慢,傷悲歸於懶惰,並加入妒忌,將其順序改為:傲慢、妒忌、憤怒、懶惰、貪婪、暴食及色,欲。
(1)電影七宗罪的導演思維擴展閱讀
但丁在《神曲》里根據惡行的嚴重性順序排列七宗罪,其次序為:
一)淫慾-不合法禮的性慾,例如通姦。(但丁的標準是「過分愛慕對方」,而這樣便會貶低了神對人們的愛)
二)暴食-浪費食物,或是過度放縱食慾、酗酒或屯積過量的食物。(但丁的觀點是「過分貪圖逸樂」)
三)貪婪-希望佔有比所需更多為之貪婪。(或是以但丁的觀點,貪婪是「過度熱衷於尋求金錢上或權力上的優越」)
四)懶惰-懶惰及浪費時間。(懶惰被宣告為有罪是因為:其他人需更努力工作以填補缺失,但應該的事情還沒有做好,對自己是百害而無一利)
均衡:一方比另一方付出更多。(從但丁的神學觀念上去看,懶惰是「未能全心愛上帝,未能全副精神愛上帝,未能全人之心靈愛上帝」-具體來說包括懶惰、怯懦、缺乏想像力、滿足及無責任心)
五)憤怒-源自憎恨而起的不適當(邪惡的)感覺,復仇或否定他人,在律法所賦予的權力以外,行使懲罰他人的意欲亦被歸作憤怒。
六)嫉妒-因對方所擁有的資產比自己豐富而心懷怨怒(對自己資產的喜愛變質成了忌恨其他更美好事物的擁有者的慾望)
七)傲慢-期望他人注視自己或過度愛好自己。因擁有而感到比其他人優越、把自己定位成比上帝或他人更優秀的存在。
四世紀當時的埃及僧侶伊瓦格里厄斯·泊恩太格司(Evagrius Ponticus),把這些罪行定為八種「致命的激情」(8 deadly passions),而在東正教方面,這些沖動仍然被描述為「致命的激情」,而不是深藏在他們體內的罪孽。而主動迎接這些「激情」或拒絕與這些「激情」對抗的人在正統基督徒道德神學(Orthodox Christian moral theology)方面是被定位成有罪的。
⑵ 《七宗罪》深度解析是什麼
《七宗罪》具備所有一流電影的必備要素,精妙的故事、流暢的結構、復雜的藝術、深刻的哲思,當然,那個石破天驚的結尾使得它超過一流,當之無愧地成為真正的經典。具體如下:
七宗罪的完成,意味著兩次身份的轉變。第一次,約翰的身份,從懲罰者轉變為了犯罪者。第二次,米爾斯的身份,團游碼當約翰成為了犯罪者以後,米爾斯也按照約翰所設計地成為了新的懲罰者。當米爾斯實施完懲罰的一瞬間,他也自動變為了犯罪者,而法律背後的公眾則成了新的懲罰者。
暴食,貪婪,懶惰,色慾,驕傲,嫉妒,憤怒。這七種罪行如同跗骨之蛆,存在於每一個人的身上,並不是後天染上的惡習,而是與生俱來的品性。約翰不怕死,甚至渴望死在米爾斯的手裡,他也只塌哪想要證明一件事:我們都是一樣的,我們的罪過是一樣多的。
在某種程度上,米爾斯和薩默賽特是一個人。磨渣米爾斯就像一個人的青年時期,稚嫩無知、沖動莽撞,但是心有理想,堅信正義。薩摩薩特就像一個人的老年時期,經驗豐富、不急不躁,但是認清現實,承認黑暗。
在影片結尾,約翰殺死了翠西的同時,也殺死了這個還沒來到世界的生命。而這個沒來到世界的生命,米爾斯,薩默賽特才構成了完整的生與死的循環。你可以理解為成這樣一種邏輯:對一切無知(未出生的孩子)→相信理想(米爾斯)→屈服現實(薩默賽特)。
也可以理解為這樣的邏輯:熱愛世界(米爾斯)→認清世界(薩默賽特)→放棄世界(未出生的孩子),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這兩對父母做出了同樣的選擇:沒有讓他們的後代來到人間。
簡介
《七宗罪》是一部由大衛·芬奇執導,布拉德·皮特、摩根·弗里曼、格溫妮絲·帕特洛、凱文·史派西等人主演的驚悚懸疑片。該片以罪犯約翰·杜製造的連環殺人案件為線索,從警員沙摩塞和米爾斯的視角出發,講述了「七宗罪」系列謀殺案的故事。
1995年該片在美國上映。1996年該片獲得了第5屆MTV電影獎最佳影片等獎項。
⑶ 解剖人性電影《七宗罪》,讓警方束手無策的連環殺人案背後真相是什麼
大衛芬奇拍攝的七宗罪,這部電影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影史百部偉大電影中的之一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這部電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在這部電影當中的幾大影帝的演技都是非常令人折服的,皮特把一個年輕幹探的英俊瀟灑,狂傲不羈,演繹的十分到位,而著名黑人演員,摩根弗里曼在這部電影當中飾演一位老而迷奸運籌帷幄,又相當有工作經驗的馬上就要退休的幹探,還有就是裡面連環殺手的扮演者,也是一位演技十分出眾的演員,那就是凱文斯派西。
第3個真相就是什麼呢?如果是我們現在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第3個真相其實就是那個時候警方的科技手段太過簡陋,如果像現在這樣警方擁有高科技的偵破手段的話,也許這件連環殺人案早就被輕松的破獲。
⑷ 從視聽語言方面分析電影殺生光線,構圖,景別
同學你好,我們以《七宗罪》的開頭做一個範例:
《七宗罪》是大衛芬奇導演33歲的長片作品,其成熟的視聽造詣讓人稱贊,我們用最粗淺的視角,去嘗試解讀芬奇老師是如何用視聽語言構建人物。
(本文涉及劇透)
電影中,主人公賽默塞特,我們簡稱S,是一個出色的警官,做事一絲不苟,思維縝密,刑偵技術高超,有一顆為美國人民服務的心。可人到晚年,無法根除的罪惡讓他在即將退休的年紀心力交瘁。而米爾斯,我們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頭,在地方上頗有建樹,一時間讓他忘乎所以,自以為自己是超級警察,其實性格急躁沖動,做事毛手毛腳。機緣巧合,這一「SM組合」便相遇了。
簡單介紹人物之後,我們來對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師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視聽語言要緊扣視覺和聽覺的表達,畫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豐富的,加之有人類生活的經驗,很多表達不言而喻,深諳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應手去創作。
《七宗罪》鏡頭五
M便接了個電話,從襯衣的口袋裡掏出一支鋼筆,隨意的記在手心裡。還記得上文里S的鋼筆放在哪嗎?整齊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說導演刻意做對比,他只是把一些細節通過人物動作和美術陳設展現出來。刪去這些細節或許對情節不會產生太多影響,但是會讓故事與人物的邏輯更加合理。這便是視聽的魅力。
視聽語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別、角度、運動(攝影機運動)、照明、色彩、語言、音響、音樂,剪輯等,但所有的電影元素都是為人物和故事服務,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節,如何讓觀眾有代入感,才是電影各元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