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70年代港版《金剛》,一部邵氏當年用來對抗好萊塢電影的大製作
自1933年第一部《金剛》問世以來,這個「巨型怪物」幾乎每隔幾年、十幾年便會和世界觀眾碰一次面,它和後來的「哥斯拉」被並稱為「怪獸電影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角色。
在《金剛》誕生之後,好萊塢還推出了續集《金剛之子》、《金剛:歸來傳說》和《金剛續集》等等,皆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雖然「金剛」已經誕生了大半個世紀,但這股熱潮並未就此散去,彼得·傑克遜版的《金剛》讓電影人重新看到了這個怪物背後的商業潛力,而《金剛:骷髏島》之後,好萊塢電影公司也將繼續發掘它的剩餘價值……
相對於歐美發達的科幻創作體系,在亞洲擅長於創造「怪獸電影」的國家也僅有日本了。
日本影視界人士先後設計出了哥斯拉和奧特曼等等具有本土代表性的形象。
其實早在1933年版本的《金剛》面世後不久,日本電影人便緊貼潮流翻拍了《金剛在江戶》,而「特攝片之父」,「哥斯拉創始人」本多豬四郎,也在戰後替東寶公司執導了迄今為止有著巨大影響力的《金剛大戰哥斯拉》,他將大洋彼岸的巨型猩猩與本土的哥斯拉湊在一起,上演了一場怪物之間的巔峰對決。
無獨有偶,其實早在60年代,胡鵬便打造了《猩猩王大鬧天宮》和《黃飛鴻大戰猩猩王》,但真正投入巨資製作的,是邵氏電影公司在1977年推出的《猩猩王》。
這部電影以800萬元投資刷新了邵氏公司成立以來電影製作規模的新記錄。據說當年好萊塢大片《金剛:歸來傳說》即將登陸香港,邵逸夫便立馬趕拍了這部電影與之抗衡。
邵逸夫肯豪擲千金拍攝本片,一方面是當年的邵氏公司正發展壯大,財力雄厚。
另一方面,邵氏當家的刀槍武俠片和拳腳功夫片逐漸有了降溫的趨勢,邵逸夫急於開發新的類型電影來保持邵氏在亞洲電影市場的競爭力。
其實特攝片並非香港電影人的強項。1975年首部超人片《中國超人》便邀請了日本團隊為特技保駕護航,而《猩猩王》不僅繼續沿用了原班技術團隊,更耗費巨資到印度拍攝外景。盡管片中的特技在今天看起來十分拙劣,但是在當時的亞洲影壇絕對數一數二,顯露出了邵逸夫試圖將本片推向國際化的野心。
電影的故事情節十分簡單,原本住在森林裡的猩猩王和女泰山阿維,被娛樂商人帶到香港作為其賺錢謀生的工具。被猩猩王從小養大的阿維不忍心大猩猩被凌辱,而商人意圖污辱阿維,最終使得猩猩王大怒,開始大肆搗亂。令人興奮的是這次猩猩是沖進香港,把「東方之珠」掀了個人仰馬翻,十分接地氣。影片後面有將近半個小時的特效場面,猩猩王為救阿維,砸路毀橋,大肆破壞樓宇建築,可以想像在那個年代,這些場面給觀眾帶來了多大的震撼。
為了展現猩猩王體型和破壞力之強大,攝制組採用了模型與藍布相結合的辦法打造出了片中的畫面。當鏡頭中同時出現人與猩猩的時候,就採用後期摳像,而猩猩王獨自出現搞破壞的時候就採用模型拍攝。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猩猩王的扮演者,竟然是日後揚名國際影壇的」華人第一武指「——袁和平。
《猩猩王》作為當年超大投資的本土巨作,按理來說應該賺得盆滿缽滿,相反的是,本片並沒能贏得大多數觀眾的青睞,近800萬的投資僅收回了120多萬的成本,可以說是一筆賠慘的買賣。而邵氏的實驗科幻片《中國超人》和《星際鈍胎》均遭遇票房滑鐵盧。這足可見香港觀眾對於這樣的特技電影並不買賬,這也讓邵氏對科幻片的探索就此止步。
雖然兩部電影票房慘淡,但它真正將「特攝電影」技術引入了華語影視業,其影響之深遠,幾乎隨處可見。譬如杜琪峰的《濟公》中魔頭掃平民居、《大話西遊》里牛魔王與至尊寶的身型對比等,都是由此發展而來。而導演楊潔在拍攝《西遊記》時,也大量採用了摳像和微縮模型技術。
雖然在特效發達的年代,這些土辦法已經逐漸被淘汰了,但當年邵逸夫敢於嘗新嘗鮮的舉動,還是值得後人們尊敬。反觀之,以當今華語電影特效技術,我們再拍出《猩猩王》絕非難事,但為什麼無人敢拍,無人再拍,這值得我們深思。
② 中國電影製作成本詳細
電影的成本不僅包括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拍攝,後期,食宿行等的費用,而且包括市場營銷及宣傳的費用,通常市場營銷及宣傳費用等於拍攝費用或1/2的拍攝費用。
每部電影根據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成本電影,中型製作電影,和大製作電影。小成本電影基本在1000萬人民幣以下,中型製作電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萬人民幣左右,大製作電影成本在8000萬元以上。
國產小成本電影代表作《失戀33天》(約9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國產中型製作電影代表作《人在囧途之泰囧》(約3000-40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好萊塢大製作電影代表作《阿凡達》(約6億美元,不含宣傳費用)。
(2)電影800的導演和投資擴展閱讀:
剪輯技巧
1、切入切出
這是電影中最常用的一種鏡頭轉換方法。即是不加技巧地從上一鏡頭結束直接轉化到下一個鏡頭開始,中間毫無間隙。稱為切。
2、淡出淡入
也稱電影畫面的漸隱、漸顯。畫面逐漸變暗,最後完全隱沒,這種方法叫做淡出或叫漸隱。相反,畫面逐漸由暗變亮,最後完全清晰,這個鏡頭叫做淡入,也叫做漸顯。
3、劃入劃出
也是電影中鏡頭轉換的一種技巧。有時用一條明晰的直線,有時用一條波浪型的線等從畫面邊緣開始直、橫、斜地將畫面抹去,叫劃出。代之以下一個畫面,叫劃入。
③ 電影的片方和投資方有什麼差別
1、定義不一樣
片方(製片):製作電影、電視劇以及廣告等,以提供製作和發行等服務。
投資方(出品):出資人、企業法人或權威人士。
2、職責不一樣
片方(製片):整部影片的籌建負責人,負責拉贊助、找投資,成立劇組、決定用哪個導演、選哪些演員等,負責劇組的日常生活與維持劇組的拍攝活動,以及成片之後的宣傳與播放等一系列事務。
投資方(出品):負責影片前期的市場調查,看類似的影片的電影市場是否有前景(比如說票房情況、受歡迎程度、續集的可能性等),通過調查來決定是否值得投資出品該影片。
如果以企業來作比喻界定,投資方是董事長,製片方就是總裁。
(3)電影800的導演和投資擴展閱讀
影視工作職業介紹
1、製片人
影視劇製片生產製作人。 全權負責劇本統籌、前期籌備、組建攝制組(包括演職人員以及攝制器材的合同簽訂)、攝制資金成本核算、財務審核;執行拍攝生產、後期製作;協助投資方國內、外發行和國內、外申報參獎等工作。
劇組的主宰,攝制組的最高權力者,既有權決定聘用優秀成員,也有權開除在劇組違紀行為的成員。從片子的形成到片子的上映,是全片貫穿的核心 。也有的影視公司的老闆或投資方在影視劇中署名製片人職務。
2、導演
製作影視作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用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人。是把影視文學劇本搬上熒屏的總負責人。作為影視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的任務是:組織和團結劇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和演出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眾人的創造性勞動融為一體。
④ 《八佰》電影龍標是800號,《奪冠》是001號,電影龍標編號有多講究
《八佰》這部電影上映以後,牽動了不少人的愛國情懷,那一段歷史雖然我們沒有經歷過,但是卻也被深深地觸動了。英勇的戰士們拼盡全力,哪怕犧牲生命也要保衛家國的那股勁兒,試問哪一個後輩不會為之動容?不負眾望,這部電影一上映就取得了很不錯的票房成績,在一眾好萊塢大片的沖擊下,絲毫沒有受到影響,果然所謂的“爽片”在這樣的正能量面前,根本沒有競爭力。
而奪冠能夠拿到“一號”,不得不讓人想到這個編號和冠軍的排名正好一致,這絕對不是巧合,一定是電影本身就足夠優秀,背後的團隊也付出了不少努力的結果。要知道,任何一部上映的電影,但凡有一個地方不合乎規范,都是不能拿到編號,奪冠能夠過審,背後也是做了不少修改,改到讓審核人員滿意,還保留了電影的精髓,也是十分不容易。
⑤ 一部電影的投資方,贊助商,片方分別是幹嘛的,三者有什麼聯系哪位大神知道求解
電影的出品方即投資方,主要是通過調查來決定是否值得出品該影片,發行方就是電影拍好了需要向市場上推廣和宣傳的,以下是出品方和發行方具體的介紹:
1.影片的投資方,又稱出品方。出品人負責影片前期的市場調查,看類似的影片的電影市場是否有前景(比如說票房情況、受歡迎程度、續集的可能性等),通過調查來決定是否值得出品該影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們就找到所屬的電影集團投資製片人及相關人員,開始選導演、劇本、演員、贊助商等。這部電影的版權、相應收益、周邊權益等都歸投資方所有,最主要的是票房的分成也是歸投資方所有。
2.發行方的工作就是去做拷貝、申請密鑰、排檔期、把拷貝寄發影院、做宣傳、購買廣告、談判分帳比例、跟院線簽合同(雖然這一部分很多是中數代簽)。還有體力活,放幾十號人去全國各地的影城做活動、做宣傳、定影城的廣告位、盯排場、做監票等等。這些工作都是專業活,一邊製片公司不做(製片公司有發行業務的除外,當然大的製片公司現在都有發行業務)。發行方就做這些工作,賺票房分賬的錢,最後片子賣完了,投資方應得部分裡面,分一部分給發行方作為代理費。
3.贊助方:主要是打個知名度,推銷自己的產品。就比如說每天新聞聯播開始前,不是有句XXX為你報時嗎?就那幾秒鍾的廣告時間就是上百萬上千萬的錢,就是為了打名氣
4.聯合出品則是表示有多個出品人,出品人表示只有一個出品人。
5.出品和發行也是不一樣的,出品指的是電影的製作和投資,影片完成後,製片公司還要進行影片的洗印,向市場進行宣傳和推銷,發行指的是將影片推向市場的公司。一部電影的過程大概是:策劃-劇本-籌備-拍攝-後期-發行-上映。但其中過程中有很多重疊,比如發行有時候甚至從劇本或籌備就開始了。其中的XX方很多,大概在這幾個過程中,有的只是某個過程細分的工作單位。
一部電影還有重要的一個人物——製片人
製片人是代表出品人負責具體的電影、電視劇項目策劃、生產、發行等一系列經營活動的負責人,是影片生產的主持者、投資者或其代理人,是決定一個項目成敗的關鍵人物。從尋找適合的劇本開始,之後確認導演、主要的演員以及其他的工作人員,接著去找投資人或者電影公司哪裡尋找投資,隨後才能開始拍攝影視劇。發掘了劇本,對影視劇做了初步的構想,提供了影視劇開發和製作的環境和資源,甚至是選擇導演。因此,製片人保留有對影視劇的最後的審判權。
⑥ 關於影片的製片人和投資人的區別
1、意思不一
製片人:一般指影視劇製片生產製作人。
投資人:又叫出品人,看類似影片的電影市場是否有前景。
2、職責不一
製片人:全權負責劇本統籌、前期籌備、組建攝制組、攝制資金成本核算、財務審核等工作。
投資人:負責影片前期的市場調查。
3、類別不一
製片人:是劇組的主宰。
投資人:是整個影片的靈魂人物,決定影片的風格、種類及市場走向。
4、作用不一
製片人:從片子的行成到片子的上映,是全片貫穿的核心人物。
投資人:一般是主要出資方的法定代表人或對影片銷售有幫助的影視界大腕人物。
5、職權不一
製片人:有權決定聘用優秀成員,也有權開除在劇組違紀行為的成員。
投資人:通過調查來決定是否值得投資出品該影片。
⑦ 電影的製片方、出品方和發行方都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分別負責什麼
1,電影的製片方:影片的投資人或能夠拉來贊助的人。
影片的商業屬性,決定了製片人是一部片子的主宰,有權決定拍攝影片的一切事務,包括投拍什麼樣的劇本,聘請導演、攝影師、演員和派出影片監制代表它管理攝制資金,審核拍攝經費並控制拍片的全過程。影片完成後,製片人還要進行影片的洗印,向市場進行宣傳和推銷。 製片人一般指電影公司的老闆或資方代理人。
2,出品人負責影片前期的市場調查,看類似的影片的電影市場是否有前景(比如說票房情況、受歡迎程度、續集的可能性等),通過調查來決定是否值得出品該影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們就找到所屬的電影集團投資製片人及相關人員,開始選導演、劇本、演員、贊助商等。
出品人一般是主要出資方的法定代表人或對影片銷售有幫助的影視界大腕人物。出品人是整個影片的靈魂人物,決定影片的風格、種類及市場走向。
3,發行方去做拷貝、申請密鑰、排檔期、把拷貝寄發影院、做宣傳、購買廣告、談判分帳比例、跟院線簽合同(雖然這一部分很多是中數代簽)。還有體力活,放幾十號人去全國各地的影城做活動、做宣傳、定影城的廣告位、盯排場、做監票等等。
(7)電影800的導演和投資擴展閱讀:
電影是人類知道其確切產生時間和成長歷程的藝術,是20世紀以來發展迅速、影響巨大的媒體,是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的創意產業。從19世紀末開始,法國、美國及其他地區的電影發明家們相繼發明了能摹擬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光聲記錄和還原的技術和機器,這種電影技術從一誕生,就被企業家發展成為電影生意,被政治家發展成為意識形態,被藝術家發展成為電影藝術,被研究者發展成為電影理論。一部電影發展史同時也是電影人探索電影規律的歷史。
商人首先看出電影是一項有利可圖的發明,迅速建立了最初的電影公司。到20世紀早期,電影公司集中資金建立製片基地,購買昂貴的製作設備,籌資進行故事片的生產,依靠大量觀眾集體買票觀影來牟利。這就形成商業電影生產與銷售模式的雛形。梅里愛的明星影片公司、愛迪生托拉斯和比沃格拉夫托拉斯是早期電影公司的代表。
而電影語言及電影藝術的誕生和發展,與導演實踐和理論探索息息相關,最初西洋鏡雜耍的製作人是導演的雛形,隨著對電影表現方式和電影特性的探索,相繼出現了盧米埃爾兄弟、喬治·梅里愛、埃德溫·鮑特和格里菲斯等早期的電影藝術探索者,這些電影先驅拓展了電影語言和電影創意的可能性。早期的電影創作、電影經營和電影探索是三位一體的,此時,電影製作者同時也是電影語言的探索者,還是電影的經營者,是具有完備職能的電影人雛形。
⑧ 拍一部電影是誰出資拍攝是導演還是製片人賺的錢誰分最多
一般來講,出品人 是出資方
導演是整部影片的拍攝總指揮
製片人負責對電影質量的把控
認真作答,望採納~
⑨ 電影投資商、電影院、發行方和導演這四方是如何分錢的
電影投資的,負責出錢給導演拍電影。
導演拍完電影,電影上映了,賺到了錢,把成本還給投資商。
發行方就是影片上映以後,向投資商買了版權,發行電影的DVD什麼的,賺到的錢是自己的。
導演就負責發片酬,剩下的錢就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