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舍先生的《茶館》被改編成電影,評價如何
小時候大家去學語文課本的時候,其實都學過老舍先生寫的茶館,在這一部小說當中,她去講述了老北京一家叫做裕太的大型茶館的一個心衰千變,也反映出了北京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不同階層的人在北京不同的生活狀態,那麼最近他被翻拍成了一個電影,而且在豆瓣上的評分也非常的高,有9點5分,那麼現實生活當中,第一次把這樣的一個有歷史文化背景沉澱下來的話劇搬上銀幕之後的一個巨大改變,不斷給中國的影迷,同時也給世界的影迷帶來了返璞歸真的一個感受。
能夠讓人瞬間回到那個歷史時代,去了解當時的人們生活的實際情況。都說藝術是來源於生活,這句話是完全沒有錯的,在現實生活當中,這部電影也完全是改編老舍先生的一個茶館,那麼在茶館裡面作為一個公眾場合,自然會遇到很多的人,你也能聽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所以再這樣的一個茶館當中,能夠很好的去濃縮出這個社會的一個實際情況,所以會給人們非常真實的感覺。
⑵ 如何評價電影《茶館》中演員的表現
所有的精彩的電影,成功的電影都離不開演員的努力,在這一部電影裡面所有的演員的表現都非常的好,從每一個小細節,到每一個眼神非常的有代入感。
⑶ 1992年的北京人藝:老戲骨出演《茶館》忘詞,為什麼掌聲卻更熱烈了
01、「戲比天大」
在北京人藝的小院中,好聽的故事並不僅僅出現在舞台上。
無論是後台的演員還是劇場劇務,亦或是收發室里發呆的大爺,只要進了人藝這個門,每個人都像搞藝術的。
這或許無形中正迎合了人藝排練室的四個字:「戲比天大」。在這里,沒有大明星,只有大角色,不管是誰,都不能把戲弄壞了。
人藝這個不成文的規矩,馮遠征記得格外清楚。初進人藝那年,馮遠征還是跑龍套的人肉背景板,一次老前輩鄭榕正在台上演著秦始皇,台下候場的准備演士兵的馮遠征一時興起,與旁邊的其他龍套演員小聲攀談了幾句。
誰知兩人的悄悄話卻被台上的鄭榕聽見了。平素溫和的鄭榕突然大怒,對著台下大吼一聲:「誰在下面講話,給我滾出去!」
舞台監督立刻過來,將馮遠征一行人等帶到排練室罰站,自此教會了馮遠征敬重舞台。
長江後浪推前浪,十年人事幾番新。1999年,已成為台柱子的馮遠征,接過老前輩的接力棒,在人藝鎮館之作《茶館》中飾演松二爺,那天鄭榕來到劇場,罕見地坐在台下靜靜地看著馮遠征表演。
誰能想到,馮遠征與鄭榕在台上台下的位置轉換間,就是數十年時光。
演出結束後,鄭榕看著馮遠征,剛說了句「拿下來了」,眼眸便升起了一層水氣。
數十年來,人藝就這么靜靜地呆在王府井大街22號里。任憑時空流轉,任憑世事變遷,人藝只固守著它的桃花源,以匠人般的心思對待每一部話劇,只為延續老藝人們「拉開大幕看真的」的初心。
有人說人藝落伍了,市場經濟時代,實在容不下人藝一心做藝術。當年那聲「於是之老師,再見」,何嘗不是觀眾對人藝的告別。
但即便如此,人藝依然倔強地守著它的一畝三分地,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秉持著「戲比天大」的初心,等一個來看話劇的人。
⑷ 如何評價《茶館》這部影片
國內比較經典的老電影《茶館》,是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這部影片確實同導演謝添所說的那樣:它是一個「新片種」,既不是舞台紀錄片,亦非一般藝術片,更不應籠統地稱為故事片。原因大概就在於影片導演在嚴格保留《茶館》舞台精華的同時,較好地運用了電影的特有手段。它以鏡頭引導觀眾去對《茶館》主要人物的傳神表演和重要細節加以過細觀察。它在融合話劇、電影兩大藝術特性的努力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稱經典之作。
看過原著的都知道,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館》雖然通篇妙語如珠,十分詼諧風趣,但其主題嚴肅,結構極其嚴謹。這是一部為三個時代(清朝、民初、國民黨統治)送葬的劇作,它為舊社會唱出一闋愴涼的輓歌。自然,為垂死者唱輓歌和迎接新生兒的降生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表現了歷史時代新舊替換的必然。
還有影片中鄭榕同志塑造的硬漢子、愛國心切的常四爺,在三個時代中的性格被勾勒得線條清晰、稜角分明。那種正氣在胸、鐵骨錚錚的勁頭,感人至深。藍天野以光彩奪目的台風,在「第一幕」戊戌年間出場,儼然一位倨傲不凡的「濁世佳公子」。但到「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拖著羸弱、疲憊的步子走進老裕泰茶館時,那眼神、那語氣,那身軀姿態,早已判若兩人了。這位家財萬貫、矢志搞「實業救國」的民族資產者,早已被日寇、國民黨和「四大家族」壓得奄奄一息。當年那個目光炯炯,神采飛揚,不可一世的秦仲義,而今安在哉?!作為「人販子」的兩代劉麻子,是個不齒於正派人物的社會渣滓,但,他和那些唐鐵嘴、二德子、「灰大褂」之類的傢伙一樣,除去起到渲染時代、烘托氣氛的作用外,還和貫串全劇中另外一個重要人物——被出賣的貧農之女康順子(程中、胡宗溫飾)形成糾葛,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典型。英若誠在精確顯示兩代劉麻子骯臟的靈魂,以及這類人物丑惡的嘴臉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非常值得稱贊!
最後再看看影片《茶館》中的音樂(彭修文作曲、指揮)和音響,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它不僅一般性地輔助了作品的主題,強化了主人公王利發的感情潮汐的感染力,還成功地渲染了環境氣氛,反映了昔日北京的市聲,進一步為影片《茶館》增添更強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