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阿燦」什麼意思啊
香港這十年:阿燦與港燦
從「阿燦」到「港燦」,香港人大可不必過於悲觀,偏頗地認為誰將取代誰。[文/研究員 嚴飛]
回歸十年,香港人心態最大的變化,反映在與內地的關系和對內地的重新認識之上。當年曾自負地譏笑內地人是「阿燦」的香港人,今天卻要用「港燦」來自謔,真是「世道變了,人心也變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香港大東電報局曾有一個廣告,一名西裝筆挺的成功男士,以權威的姿態向觀眾解說:香港充滿朝氣、欣欣向榮,以國際金融中心的身份,把東西方的信息匯聚集散。這個時期香港經濟的成功轉型與騰飛,讓香港迅速發展成舉世矚目的國際化大都會,也因此,香港人人如廣告片中的成功男士一般,滋生出盲目自大的優越感,尤其在相對貧窮落後的內地人面前,這種優越感就會成倍放大,「表叔」、「阿燦」、「燦哥」、「燦妹」等嘲笑性用語,構成了這一時期香港人對內地人的集中印象與認識。「表叔」的說法源自革命樣板戲《紅燈記》,在那經典唱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中,李鐵梅唱道:「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沒有大事不登門。」這位「表叔」於是進了港人編撰的粵語詞典,以其「沒有大事不登門」的形象,演變為大陸外派駐香港中資機構人員的文化符號。「阿燦」比起「表叔」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1979 年,電視連續劇《網中人》在香港熱播,一位剛從大陸來到香港的新移民程燦,在電視里笑著說:「我系阿燦呀!我准備返鄉下探阿爸阿媽……」阿燦在香港陌生文化與環境中種種不協調甚至滑稽的表現,由此被升華成八九十年代內地人愚昧、憨厚、封閉、缺乏修養的代名詞。
九七回歸之後,「阿燦」與港人正式成為一家,「表叔」登門的次數也越來越多。然而,在很長一段時期之內,香港人的優越心態似乎依舊,普通話與粵語更是一度成為落後與發達的文化標簽。但伴隨著香港遭遇一系列的經濟重創,特別是2003年前後的SARS 襲港、負資產橫行、失業率高企,香港經濟降到谷底。與此同時,內地經濟水平卻在時刻高速發展之中,越來越多內地人通過「自由行計劃」湧入香港,擠滿銅鑼灣、尖沙嘴、旺角的大小商鋪,以個人消費帶動香港的經濟增長。以往在內地自詡大豪客的香港人,今天反而要期望每年一度的國慶黃金周、五一黃金周,搶著做內地人生意。粵語也因此不再成為香港人日常生活交流的唯一語言,普通話愈發受到重視,成為他們必須學習的新技能。到了2007 年1 月,人民幣價值第一次高於港幣,北上消費的香港人忽然發現,似乎就在一夜之間,港幣再也不吃香了,深圳的計程車司機都開始理直氣壯地拒收港幣。在巨大的反差面前,香港人不得不感慨句「今時唔同往日」,多年來賴以驕傲的經濟優越感再也不復存在,「表叔」、「阿燦」等文化偏見的符號也就此成為歷史。
於是,越來越多的香港人開始選擇北上內地,從深圳、廣州到上海、北京。不僅北上消費,也北上工作,甚至定居。就好像當年程燦來到香港一樣,看什麼都驚嘆,以至於要以「港燦」自謔了。僅以定居為例,香港回歸前,到內地定居對很多香港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而在回歸十年後的今天,香港人返回內地生活反而成為大潮流。根據香港規劃署2006 年的調查發現,2001 年到內地定居的香港人有4.1 萬,2003 年則有6 萬多,而到了2005 年,則增加到9.1 萬,意即每兩年就以幾乎50%的速度遞增。當年以「阿燦」嘲弄人家,如今用「港燦」自嘲,真是風水輪流轉。
從「阿燦」到「港燦」,香港人是否已從中獲得若干啟示,並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呢?這並不得而知,但有不少香港人惶惶然,患上邊緣化的群體焦慮症,倒是這一兩年香港人心態變化中的新趨勢。
長期以來,香港人的深層心態一直有所波動。內地發展滯後,未免歧視;內地急速發展,則少不了擔憂。早幾年擔心的,還只是上海取代自己的地位,「雙城記」的討論曾一度熱門。今天,當內地迎來全面發展,香港所擔憂的,就不僅是上海一座城市,而是整個內地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港燦」雖說是自我戲謔,卻也未嘗不體現出自卑。其實,跟內地相比較,香港活潑的民間社會、開放的媒體、自由寬松的制度、公共管理上的嚴謹、對規范和秩序的重視,都使得它作為一個社會、政治、文化系統,顯示出很強的優越性。美國傳統基金會2007 年1 月公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更是連續第13 年將香港列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因此,香港人大可不必過於悲觀,偏頗地認為誰將取代誰。
反之,如若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和內地建立起良好互動的機制,同時又把香港的命運放在中國發展的大框架之中,才能打造出兩地一起燦爛的格局。
⑵ 廖偉雄的個人經歷
廖偉雄於1977年參與無線電視第六期藝員訓練班。畢業後開始參演電視劇,甫出道便在《網中人》里飾演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程燦」而名噪一時,為他帶來「阿燦」的綽號。在此劇其中一段他一口氣吞下了30個漢堡包,成為當年的熱門話題。「阿燦」也因此成為香港197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前期對中國大陸新移民的俗稱。
出道以來廖偉雄多數都是演出連續劇,也間中在電影客串,多數以喜劇形象出現,如早期他參演的港產片都是因著「阿燦」的角色登場。早期廖偉雄的電視作品很少是其擔任主演,至到1990年無線原有的人才紛紛外流至港產片,廖偉雄才以主角姿態出現,包括了《茶煲世家》、《富貴超人》、《兄兄我我》、《飛星尋龍》等等,都曾取得不俗的收視。
廖偉雄最為人熟悉的是其在綜藝節目的演出。如1980年代他參與了綜合性節目《歡樂今宵》演出,以模仿著名藝人及名人為主。他扮演過的人物有蔡楓華、張國榮以至劉德華等等。1990年代,歡樂今宵因收視率下跌而停止製作,廖偉雄又曾與胡大為及黃一山等合作主持搞笑電視節目《笑星救地球》,其中有一段趣劇「乜太與李」,廖偉雄更以一身女人造型,扮演電視烹飪節目主持,成為當時的經典。1990年代中期廖偉雄淡出演藝事業專心從商,他曾投資多個行業,包括美容傳銷及於中國內地開設卡拉OK,但都並不成功。其中1999年他因傳銷業務欠債40多萬港元,被銀行入稟追討申請破產,因而再重返演藝圈一段時間。2001年他又轉型於馬來西亞擔任燒味廚師,製作「燦師傅」叉燒。2001他到廣東羅定市定居,專注於發展有機農業。
名人軼事
廖偉雄從78年開始拍劇,以「阿燦」一角聞名,90年代中毅然轉行,期間做過傳銷、燒味廚師,及開過卡拉OK等。談及他以往的經歷時,廖偉雄一本正經地說:「我沒(經歷)過逆境,也都沒成功過。人生就是這樣,經歷生老病死,在不同時間會經歷不同的事,其實每個人都是這樣,何謂『順逆』呢?」他表示每件事只要懂得面對,就不成問題,因為每件事其實都好簡單。廖偉雄在粵農場廖偉雄與呂良偉(微博)及陳玉蓮同期出道,雖然廖偉雄現已淡出娛樂圈,但談起往事,他依然樂在心頭。他興奮地道:「我進無線時,沒想過要做什麼演員,沒想過要出名,我還記得我和呂良偉說過,『同期的你最帥,紅了記得提攜下我』,誰知我比他更快走紅。」他又坦言自己始終愛好演藝事業,希望自己的農業上軌道後,可以繼續追尋自己的目標。
⑶ 「阿燦」廖偉雄當紅時回農村種田,拒千萬片酬,如今怎樣了
63歲的呂良偉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的照片在網路上走紅。這張照片讓人看了之後無限的感慨。63歲的呂良偉和一個61歲的老大爺合影,兩人卻像是兩輩人。
呂良偉當年在香港影視圈是一個大明星。他的名氣在兩岸三地都是紅極一時的。年輕的時候是TVB的一枚大帥哥,但是演技卻是現在的小鮮肉沒有辦法比的。呂良偉是從無線第六期藝員訓練班出身的。
這樣就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通過科技創新的手段,他將農場經營的越來越好。同時,他還帶動了周圍的農民就業問題,他表示:
」我們企業在羅定的農場給當地農民提供了就業的崗位,讓他們不用背井離鄉,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我們企業生產出來的有機農產品,又運輸到城市,供群眾享用。」從一個當紅的演員回到農村種起了田,當起了農民。他對於自己現在的一切非常的滿足,並沒有因為自己不做演員而感到不習慣:
「我失去的是觀眾,得到的卻是千千萬萬群眾的心。」
如今63歲的廖偉雄身價早已上億了。但是卻一點都沒有億萬富翁的驕傲。
常常他就是一副農民的著裝,親自己拉著牛下田,和普通的農民一樣。他表示自己扔熱愛演戲,有機會可以演戲。但是或許他不會回到娛樂圈了,畢竟這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多麼的愜意。
希望他能夠像呂良偉一樣好好的保重身體,繼續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