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波蘭導演著名電影

波蘭導演著名電影

發布時間:2023-08-24 23:18:38

㈠ 10部必看的經典法國電影

10部必看的經典法國電影有《觸不可及》、《愛》、《鋼琴教師》、《戲夢巴黎》、《藍白紅》、《天使愛美麗》、《阿黛爾的生活》、《這個殺手不太冷》、《情人》和《白晝美人》。

一、《觸不可及》

法國電影一直給人過於「文藝」的感覺,但這部獲得無數好評的《觸不可及》卻用法式幽默講述了一段超越膚色、階級與價值觀的友情。細膩、動人又風趣,實屬近幾年來法國影壇的一部佳作。

㈡ 淺談波蘭電影《昏睡》——道德與生活的抉擇

《昏睡》是波蘭導演Magdalena Piekorz 指導的一部情節緩慢的劇情片,影片並未在世界影壇引起較為強烈的反應,其在商業意義來說並不算成功。但作為一部優秀的劇情片,影片還是在波蘭國內受到了一致好評,也在波蘭國內贏得了不少獎項。在國內,這部電影也並不為人所熟知,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迅雷看看中找到這部電影並細細看完後,我卻深深為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思想所折服,這部電影也成為我電腦中長存的為數不多的電影中的一部。

影片以三條線索展開:年輕的亞當通過了職業醫生考試,成為了一名職業醫生,父母都為他感到高興和驕傲,並在鄉下為他建造了一所別墅,希望他能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他的父親對他的要求也很簡單,就是希望他能娶一位女人作為妻子成家,從此過上美滿的生活。但年輕的亞當卻並不想留在鄉下,而是想去城市闖盪,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在與父親進行了長談後,他終於還是離開了家鄉,獨自奔赴城市……

羅伯特,一位著名的作家,曾寫出過幾本轟動文壇的作品。然而多年來他卻毫無靈感,沒有作品問世。他迫於生活,干著一分岳父為自己安排的但是自己卻從不喜歡的檔案管理員的工作,每天蝸居於地下室透過地下室的天窗觀察過往行人的腳步。在家裡,她的妻子患有嚴重的焦慮症,離開羅伯特過久就會急躁,但每當羅伯特回家她卻又總是永無停息地嘮叨,令羅伯特感到厭倦。羅伯特厭惡這樣的生活,而自己也患有嚴重的疾病,經常感到胸口悶疼,但他從不告訴家人。和妻子的感情也並不順利,每當他想和妻子做愛的時候,妻子總是拒絕。他悶悶不樂,也從不做夢,卻發現妻子總會有夢境,並且常常是在做春夢。一個自己不愛的妻子,一份自己不愛的工作,他過著自己不愛的生活……

羅絲,曾經是一名著名的歌含卜檔劇演員。但一次車禍使她患上了嗜睡症,每當情緒激動或慾望來臨,比如想要和丈夫做愛的時候她就會睡死過去,並且醒來後對睡前片刻發生的事毫無記憶。無奈的丈夫只好在外尋花問柳以逃避這種痛苦的生活。而她每日只能獨自守在空洞的別墅里,因而也對丈夫充滿了疑心,總是懷疑丈夫對自己有不衷的行為。每日平淡無奇,每日獨自一人,每日與寂寞和猜疑為伴,弊隱每日苦於自己的病情,羅絲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何時到頭……

三個不同人的命運卻奇妙地聯繫到了一起。亞當在城市裡有了自己的愛人——一位街頭小偷。醫生很想幫他的愛人逃脫這種不正當的生活,雖然小偷由於各種原因無法離開原來的生活,但醫生卻愛這個小偷,他喜歡和他一起生活的日子。一天,亞當的父母來城市看望亞當,特意來到城裡看望兒子但卻發現兒子仍舊與男人生活在一起,這令亞當的父親憤然離去,亞當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他不知道自己現在的選擇是否正確,這種生活是否合理。但世界說小就很小,羅伯特作為亞當的患者與他相遇,亞當告訴了羅伯特的病情嚴重,並建議他及時入院治療,或許還能挽救自己的生命。但羅伯特拒絕了醫生的請求,他告訴了醫生自己的想法:「 我感覺我一直在睡著沒有醒來。我竟然傻到和一個我可能從未愛過的女人結婚,可能是為了錢吧,我不知道。我希望我還有至少半輩子的時間,希望某一天我能重新開始。而現在我居然知道了這個晴天霹靂般的消息(自己將要死去),我沒有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去活著,也許我至少會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去死吧。我很好奇,因為那將是一場非同尋常的體驗。」 而羅絲仍舊活在漫漫無邊的懷疑之中,但命運是奇妙的,羅伯特因外出談亂跳傘病發而結識了羅絲,他們一見如故,暢聊了許久。羅絲也決定改變自己的生活,她做了一道特殊的菜給丈夫——一道能令丈夫說出真話的菜。丈夫終於吐露了心聲: 「我厭倦了你總是在睡覺,還有她老是大吵大鬧,真像是一個地獄!我真希望我能遠離這些,我都沒有我自己的時間!不是你就是她。另外我也不是想給你壓力,我僅僅是想我能過我的生活:套一件運動衫,在海上航行,釣著魚。而我目前只是在浪費我的生命。」 羅絲知道了事實,但奇怪的是她的嗜睡症卻突然好了,因為,她發現自己不再愛自己的丈夫,她也不想要現在所過的生活。亞當則由於不斷勸服小偷離開自己的同伴而被小偷的同黨狠揍了一頓,但這卻讓小偷頓時醒悟,小偷也告訴了醫生自己的無奈: 「我也不想這樣,真的!但是我什麼也做不了,要是他們看見我們在一起,操!我不知道他們會做出什麼。」 他們最終決定離開城市,去過屬於他們的生活,而亞當的家人也最終接受了兒子的選擇。羅絲也和自己的丈夫辦理了離婚,羅伯特則離開了妻子,他和羅絲相愛了。羅伯特的生命終將結束,臨死前,他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不想下地獄,因為在地獄他們會讓你看到你生前錯過的機會:如果你做了正確的選擇的話,你的生活本應如何。接著你看到當你睡著的時候,歡樂的時光被浪費了。接著就是如果你及時醒來的話,你的生活又將會怎樣?然後你就永遠與孤獨為伴,那裡沒有任何人,沒有任何東西,只剩下你,和你的愧疚。」 他死後,留下了自己的遺作——《昏睡》。

我想,羅伯特並沒有離開世界,他只是離開了人間而已,而他一定在和我們分享同一個世界,用不同生命模樣。電影旨在講述三個不同的人尋求自己渴望的生活的過程,而這部影片之所以感觸到我也正是由於其所揭示的主題深深觸動了正在尋求屬於自己生活中的我。

影片可以從很多角度理解,而結合當下我們現實境況,我認為影片則可以從這一角度進行解析,即生活與道德的抉擇。分析影片,可以發現片中的六位主要人物都面臨著不同的道德與生活間的艱難抉擇,試用下表列舉出來:

       人 物

       道德困境

       生活抉擇

       羅伯特

對家庭的和妻子的冷漠

脫離家人,自己心儀的生活

       亞當

同性戀;對父母的愧疚

與愛人的幸福生活

       羅絲

對丈夫無邊的懷疑

渴望自由,與他人為伴的生活

       小偷

同性戀;罪惡的生活方式

與愛人的幸福生活

       羅伯特的妻子

對丈夫的束縛;無法給予丈夫幸福生活的愧疚

自己想像中擁有美滿家庭的生活

       羅絲的丈夫

對妻子的不忠行為

屬於自我支配的生活

       在自我生活仍處於未知期的狀態下,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渴望,也都希望自己能堅持自我,同時通過奮斗實現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然而在面對更加復雜的社會環境,我們也面臨著許許多多道德方面的困境,譬如迎合社會的苦惱;對自我社會化行為的否定;他人對自我評價的影響;由於社會化原因而違背內心的行為;對生活信念和夢想的退化等等。同時,在生活方面我們也面臨這許多困惑,如生活方式的選擇的困惑;對未來生活和前途的擔憂;無法過自己心儀生活的苦惱等等。而如何處理這些道德與生活間抉擇,則也是需要我們去面對和解決的重要難題。而影片或許能給予正在面臨這些抉擇難題中的我們一些啟發和幫助。

米蘭•昆德拉在《生活在別處》一書中有一段話:「 如果說我們不能改變這世界,至少我們應當改變自己的生活,應當自由地去生活。

如果說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的,就讓我們按照獨特的方式去生活吧。無法拯救已經失去了的生活,我們只能賦予現在所處的生活以某種偉大的東西。」 一切都是生活所迫,生活卻從來沒有被抓住過,生活總在把我們慢慢改造為它所希望的模樣,但它卻並不一定能夠給你

       你所希望的生活。或許我們在未來生活中所要面臨的困境還有很多,或許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為了生活而對自己的內心有所拋棄。但我們的生活一切都是未知,或許應該學會樂觀,不要擔心太多,從而拋棄一些污濁東西對自己的困擾,去奮斗那個屬於自己的,自己內心所真正嚮往的生活。

㈢ 電影《紅白藍》求介紹劇情。謝謝!

1941年6月27日生於波蘭華沙,1996年3月13日因心臟衰竭逝世於法國巴黎,波蘭著名導演。被稱為「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電影詩人」,但自認為是「樸素的、地方性的」導演。1957年至1962年間,他在專業學校學習戲劇。而後的四年,就讀於由當時的先鋒藝術家創立的波蘭洛茲電影學校,主修導演課程,就讀期間替電台拍短片,畢業作品是紀錄片《來自洛茲》(From the City of Lodz)。

朱莉的丈夫是位有名的作曲家,她深愛著他並一直心甘情願地默默協助丈夫完成他的工作。一次,朱莉一家三口驅車外出,但禍從天降,意外的事故意瞬間奪去了她丈夫與愛子的生命。殘酷的現實使倖免於難的朱莉痛不欲生,她在生與死的世界上徘徊不定,不知道命運為何對她做出如此的安排。 在家庭被毀滅的同時,她又無可奈何地面臨一次新的選擇,但是命運之神又會給她怎樣的選擇呢?聽著丈夫作的曲子,往昔的他時時浮現在眼前,痛苦總是纏繞在她心頭,使她無法超脫。但是,她又必須擺脫痛苦,於是,她扔掉丈夫的全部樂稿,以期抹去種種回憶,其中也包括著一份她一直心存著的疑問。 偶然的機會中,一份樂譜落入丈夫生前好友奧利弗的手中。他出於好意將此樂譜在媒體中廣為傳播,並無意中將這樂譜創作的原由告訴了朱莉。朱莉得知了這份樂譜確與一名女子相關,自己多年的懷疑終於得到了證實。知曉逝去的丈夫生前對她有不忠行為,朱莉痛創的心頭更是雪上加霜。 那麼,今後的信念又在哪裡呢?奧利弗並未料到自己的好心會給朱莉帶來這樣的惡果,心中百分歉疚,他也因此而更想幫助朱莉重新面對人生。但是對於朱莉來講,奧利弗更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於是,兩個人的關系在猜測中小心翼翼地探索著展開了……

卡羅爾是一位生活在巴黎的波蘭籍理發師,工作上的壓力和生活在異國他鄉的陌生感使他變得萎靡不振,無意間時常得罪他那已婚不久的年輕任性的法國妻子多明妮戈。她對丈夫的冷漠感到憤怒,於是以婚姻有名無實為理由到法院請求離婚。離婚目的沒有達成的多明妮戈燒毀了卡羅爾的發廊使他淪落街頭。此時,只有一隻皮包和一張美發師證書的卡羅爾唯一的目標便是回到波蘭重整旗鼓,讓多明妮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邊。 在熱心的波蘭人米科拉伊的幫助下,卡羅爾回到了華沙。他來到其兄尤雷科開辦的單位工作,同時又兼了一份保衛員的差事。為了多嫌錢,偶然的機會,卡羅爾義無反顧地將所有的財產都投入了房地產買賣中,他還拉了有些不情願的米科拉伊入了伙。此後,卡羅爾因炒地皮而在一夜之間成了富翁。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久又當上了一家國際貿易公司的總裁。 發跡後的卡羅爾千方百計同多明妮戈取得聯系,雖然她拒絕同他會面,但卡羅爾並不放棄,發誓要征服多明妮戈。於是,卡羅爾精心策劃了一個騙局,在米科拉伊的幫助下,他對外謊稱自己已死,買了具死屍冒充自己埋在墓中,遺產留給了多明妮戈。多明妮戈從巴黎趕來華沙參加葬禮,並繼承了卡羅爾的遺產。但出人意料的是,已死的卡羅爾活生生地出現在了她的房內。多明妮戈欣喜若狂,終於投入了卡羅爾的懷抱。在一夜狂歡過後,第二次清晨,多明妮戈一覺醒來,發現卡羅爾失蹤了,隨即警察趕來,把多明妮戈作為謀害前夫的嫌疑犯逮捕了起來…… 牢中的多明妮戈隔著監獄的窗子,向注視著她的那位曾被她拋棄過的前夫平靜地揮了揮手。而此刻,遭到了報復的她又到底想要對他訴說些什麼呢?……

在瑞士日內瓦,年輕的女學生瓦倫丁在求學的同時又到一廣告公司兼職作了模特,其住處附近住著一位學法律的大學生叫奧古斯特,他正熱戀著一個叫卡琳的女孩。 瓦倫丁十分想念在英國出差的男友米歇爾,但米歇爾卻總在電話那頭傳來不信任的猜疑語氣,這使瓦倫丁很壓抑,與此同時,奧古斯特也在不遠處用電話傾吐著他對卡琳的愛情。 一天夜裡,拍完了一系列以紅綢為襯景的廣告的瓦倫丁開車回家時不小心撞傷了一隻狗。狗的主人——一個老頭對此十分惱火,瓦倫丁一氣之下把狗帶回了自己的家。一天,康復的小狗竟跑掉了,瓦倫丁來到狗的主人家,意外地發現了這一個自稱是老法官的老頭正在竊聽別人的電話……廣告攝影師主動追求著瓦倫丁,而瓦倫丁卻在深情思念著米歇爾,但是他的電話越來越少,甚至充滿了火葯味。那邊,奧古斯特給卡琳打的電話也始終沒人來接。瓦倫丁和老法官之間產生了一種很奇妙的感情,他們互相頂撞,譏諷,挑動。為了看到瓦倫丁的反應,老法官竟跑到法院去自首,而奧古斯特這時正巧在法庭上。 老法官告訴瓦倫丁,他年輕時曾深愛過一個女人,誰知道竟在大學門口撞上了她正在另一個有錢男人的懷抱里……不甘寂寞的奧古斯特爬到了卡琳窗戶前,見到的居然是女友和另一個男人在做愛…… 奧古斯特決定去英國看朋友以暫時忘卻這塊令他痛苦的土地;瓦倫丁也終於下決心乘船去倫敦找米歇爾了。一陣狂風暴雨過後,老法官在電視上看到了英法海峽傳來的噩耗:由法國開往英國的客輪因氣候問題不幸翻船,130多人中僅7人倖存,電視鏡頭前出現了倖存者的面容。解說員在其後又介紹到:……其中有兩位瑞士人,23歲的學生瓦倫丁,法律學院畢業生奧古斯特……此刻,紅面襯托著他們那可愛又可悲的臉龐,他們好像認識,卻又非常陌生……

㈣ 請推薦一些優秀的波蘭電影

1896年波蘭開始有電影放映。1908年以前,電影放映只是作為戲劇演出的附加節目,後來才逐漸移到專門場所去放映。當時波蘭沒有自己的製片基地,電影工作者都是和外國人搞合作拍片的。
早期波蘭電影 1910年,波蘭建有近200家影院,同時,電影公司也開始出現,其中影響最大的、產量最穩定的是斯芬克斯公司。到1914年,影片產量已達14部,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又減至5~7部。1910~1918年間生產的影片,主要是改編本國的文學作品,如《罪惡的歷史》(導演A.別德那爾契克)、《上帝的法庭》(導演S.克那凱扎瓦斯基)、《密爾·葉佐福維奇》(導演奧斯托亞-蘇爾尼茨基)以及一些情節劇和喜劇。
1918年波蘭第二共和國成立後,地主資產階級政權僅僅資助拍攝宣傳政府政策的影片。一時間,電影的內容主要是宣傳軍國主義、民族主義和反共思想。由於通貨膨脹、失業,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電影觀眾人數銳減。影片產量也從1921年的17部跌至1925年的 5部。1926年後,影片產量有所提高,內容也開始涉及資產階級地主國家制度方面的問題。這一時期主要作品有《樂土》(1928,導演A.赫茨、Z.格尼亞道夫斯基)、《塔台烏施先生》(1928,導演R.奧爾登斯基)、《春的前夕》(1929,導演H.沙格)、《警察局長塔吉耶夫》(1929,導演J.加爾丹)等。
1933年,波蘭生產了第一部有聲片。1934年議會通過「關於影片及其傳播的規定」,加強了對電影的審查,加重了稅收。30年代,電影生產幾乎全部表現出商業性。不僅喜劇、情節劇、偵探劇如此,就連一些歷史題材片也為追求票房價值而違背歷史真實。甚至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也不忠實原著。在改編片中,只有《玫瑰》(1936,導演J.列切斯)沒有歪曲原著揭示的社會矛盾,保持了原著的鮮明的形像。列切斯的其他作品,如《年輕的森林》(1934)、《來自諾沃立諾克的姑娘》(1937)、《界線》 (1938)等片則顯示出一定的專業技巧和思想藝術水平。 而《生活的判決》( 1934,導演加爾丹)、《風險》(1938,導演E.常卡里斯基、K.邵洛夫斯基)、《礫石》(1938,導演加爾丹)等片則表現出現實主義與民主的傾向
。 1939年9月,希特勒佔領波蘭後,電影生產完全停頓,只有A.鮑赫傑維奇領導的一個人數不多的地下電影小組拍攝一些報道戰況的紀錄片。
波蘭民主共和國電影 1945年11月13日波蘭人民民主政權建立後,電影事業立即實行國有化。戰後第一個10年,波蘭電影作為一門藝術開始了一個新階段。人民的歷史經驗和愛國主義,英勇的戰斗經歷和苦難遭遇確立了電影的題材和樣式。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有《禁唱的歌曲》(1947,導演L.布齊柯夫斯基)、《華沙一條街》(1949,導演A.福特)、《最後階段》(1948,導演W.雅庫鮑夫斯卡婭)、《鋼鐵的心》(1948,導演S.馬爾諾維奇)、《不屈的城市》(1950,導演J.扎日茨基)。這些影片反映了波蘭人民英勇抵抗法西斯的光輝事跡。40年代末,電影工作者開始轉向現代題材的創作。這時期的主要作品有《珍寶》(1949,導演布齊柯夫斯基)、《最初的日子》(1952,導演J.雷布柯夫斯基)、《村社》(1952,導演J.卡瓦列洛維奇、K.蘇米爾斯基)、《廣場奇遇》(1954,導演布齊柯夫斯基)、《華沙首次演出》(1951,導演J.雷布柯夫斯基)、《肖邦的青年時代》(1952,導演A.福特)等。
從50年代中期起,波蘭電影創作開始了一個新階段。影片產量不僅逐年有所增加(1953年 3部、1957年16部、1960年23部、1977~1978年達30部),在生產體制上也發生了變化,成立了獨立的創作集體,而且在創作上也出現了新的傾向,如在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題材時著重表現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表現人民在抵抗運動中蒙受的災難和損失、個人在歷史中的地位與價值;賦予英雄主義以新的解釋,表現個人在歷史事件中是自覺參加或被動捲入等。這類作品有《世界大戰的真正結束》(1957,導演卡瓦列洛維奇)、《第三交響樂(英雄)》(1958,導演A.蒙克)、《一代人》(1955,導演A.瓦依達)、《下水道》(1957,導演瓦依達)等等。表現兩種意識形態沖突的影片有《渣滓與鑽石》(1958,導演瓦依達);反對官僚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影片有《鐵軌上的人》(1956,導演蒙克)、《天使修道院的嬤嬤約安娜》(1961,導演卡瓦列洛維奇)。還有對當代社會陰暗面進行抨擊,反映垮掉的一代青年的影片,如《夜車》(1959,導演卡瓦列洛維奇)、《水中刀》(1962,導演瓦依達)、《愛娃要睡覺》(1958,導演T.赫米列夫斯基)、《套圈》(1958,導演W.J.哈斯)、《一周第八天》(1958,導演A.福特)等等。這些作品不僅在劇作原則、造型與風格處理上略具特點,而且它們也反映了創作者不同的藝術觀念和創作思想。這些創作者和作品被稱為「波蘭電影學派」。
60年代後,電影創作的特點是探索新的生活素材和能夠體現這一素材的形式。主要作品有《要是有人知道》(1966,導演K.庫茨)、《瘦弱的人及其他》(1967,導演H.克留芭)、《馬切烏什傳記》(1968,導演V.列申斯基)。此時期部分電影創作者著重改編本國經典文學作品,如《法老》(1966,導演卡瓦列洛維奇)、《在薩拉高斯找到的手稿》(1965,導演哈斯)、《玩偶》(1968,導演哈斯)、《沃羅德耶夫斯基先生》(1969,導演J.霍夫曼)、《樺樹林》(1970,導演瓦依達)、《婚禮》(1973,導演瓦依達)、《樂土》(1975,導演瓦依達)、《在沙漠和密林之中》(1973,導演V.什列什茨基)、《洪水》(1974,導演霍夫曼)等等。
70年代,波蘭電影工作者著重創作現代題材作品。他們把注意力放在人與社會的新的聯繫上。一些影片的主題是人對社會應負的責任,工作與道德的關系。主要作品有導演庫茨的《黑土地帶的鹽》(1970)、《王冠上的珍珠》(1972)等。
80年代以來,波蘭電影工作者更加深入生活,力圖反映與當前政治形勢有關的問題,同時也更加註意表現人的內心世界,不同的創作者表現出不同的觀點和傾向性。主要作品有瓦依達的《大理石人》(1976)和《鐵人》(1981)等。
紀錄電影在整個波蘭電影事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密切反映現實,表現形式多樣化,作品風格獨特,也形成具有特色的波蘭紀錄電影學派。其主要創作人員有K.扎努西、E.鮑薩克、T.馬卡爾琴斯基、L.彼爾斯基等。
波蘭電影事業 波蘭有兩個故事片製片廠:羅茲故事片廠和弗羅茨拉夫故事片廠。華沙紀錄電影製片廠自1963年起也拍攝故事片。此外,還有喬魯夫卡製片廠(建於華沙,生產紀錄片、教學及軍事愛國主義題材影片)、科教片廠(建於羅茲)、信號旗製片廠(建於羅茲,專事生產短片)、小型電影製片廠(建於華沙)及兩個美術電影製片廠(建於別爾斯科-白雅拉和克拉科夫)。自1974年起每年在克拉科夫舉行全波影視故事片電影節,自1964年起在克拉科夫舉辦短片電影節。
羅茲高等電影電視學校成立於1948年,1958年它與高等戲劇學校合並,改名為席勒戲劇電影電視高等學校。該校設有電影導演、 表演、 攝影、電視、製片 5個系。一些高等學校也為電影培養專門人才。1949年波蘭科學院藝術研究所設立電影史與電影理論研究部。文化藝術部與其他一些科研機構和大學,也設有電影理論研究部門。
波蘭擁有約400個電影俱樂部。出版《電影》、《銀幕》、《世界電影》、《電影技術》等刊物

㈤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紅白藍三部曲》是三部電影嗎

是的。

《藍白紅三部曲》(英語Three Colours,法語Trois Couleurs)是波蘭導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導演的三部電影。

藍、白和紅是法國國旗從左到右的三種顏色,而三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也是基於這三種顏色所代表的政治理念的:自由、平等和博愛。三色系列是電影史上的不朽之作,被許多影評家認為是電影界的巔峰。



(5)波蘭導演著名電影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片名由來片名由來《藍白紅》三部曲的第一部,片名取自法國國旗上的三種顏色,藍色象徵自由,白色象徵平等,紅色象徵博愛。影片的大量信息都靠女主角的臉部表情傳遞,對展現演技非常有利。本片對古典樂的運用成功地烘託了劇情氣氛,好像本身也具有色彩。

《藍色》是波蘭籍世界級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繼其探討當代人道德困惑的宏篇巨制《十誡》後的又一力作——《藍·白·紅》三部曲的第一篇。

《藍·白·紅》三部曲的創意來自於法國國旗的顏色,它們分別象徵著自由、平等和博愛,影片《藍色》相應地把視角探入到了自由的涵義中。該片獲得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最佳女主角獎、攝影特別獎等諸多殊榮。


㈥ 《三色:紅色篇》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三色:紅色篇》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94 彩色片 99分鍾

法國MK2/瑞士卡伯/波蘭托爾等4家公司聯合攝制

導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 編劇:克日什托夫·皮謝維奇 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 攝影: 皮奧特爾·索波辛斯基 主要演員:伊萊娜·雅各布(飾瓦倫蒂·迪索) 讓一路易·特蘭梯尼昂(飾約瑟夫·凱恩) 弗雷德麗克·弗德爾(飾卡倫)讓一皮埃爾·洛里 (飾奧古斯特)

本片獲1994年溫哥 *** 際電影節最受歡迎影片獎

【劇情簡介】


日內瓦大學生兼女模特瓦倫蒂獨自一人生活在日內瓦,而她的男友米切爾卻遠在倫敦。兩人一直通過電茄敗話保持聯系。一天早上,米切爾來電話,瓦倫蒂正在吃早飯,沒有及時接聽,引起男友懷疑。這種情況過去時有發生,造成兩人關系的緊張。瓦倫蒂告訴男友,自己感到孤獨,很想念他,每晚都抱著他的夾克入睡。男友聽後甚感欣慰,並寬慰了她幾句。

瓦倫蒂的鄰居奧古斯特是法律系的學生,兩人住的公寓樓離得很近,但兩人並不相識。奧古斯特的女友卡倫通過電話提供私人天氣預報服務。兩人也是用電話保持聯系。

作為服裝模特,瓦倫蒂經常應約拍廣告和登台表演。一天晚上,表演結束後她開車回家,途中不慎撞傷了一條狗。她在狗的脖套上發現了狗主人的地址。這條名叫「希妲」的德國牧羊犬傷勢不輕,瓦倫蒂決定找到狗主人當面表示歉意。狗主人約瑟夫·凱恩激納拿是一名退休老法官,獨身一人住在一座頗大的宅第里。當瓦倫蒂找到他時,他的冷漠令瓦倫蒂大惑不解。他並不關心狗的死活。瓦倫蒂問:「要我送它到獸醫院嗎?」他冷冷地回答:「隨你的便。」瓦倫蒂生氣地說:「假如撞傷的是你的女兒,你的反應就不一樣了。」他還是冷冷地回答;「小姐,我沒女兒。」無奈,瓦倫蒂只好將受傷的狗送到獸醫院治療。經過縫合、包紮,一切順利。獸醫告訴瓦倫蒂,狗已懷孕,即將生產。瓦倫蒂決定將狗帶回家中。但是她萬萬沒有想到,因為收養了一條狗,又跟男友產生了矛盾。

一天,她從明搭報上得知弟弟馬克吸毒。她馬上打電話給弟弟的女友瑪麗,叫她轉告馬克,每晚給她打電話,以免弟弟越陷越深。收養一段時間以後,瓦倫蒂對希妲已有了感情。她經常牽著它散步溜街。一天她解開狗脖套上的繩索,讓它輕松一下。不料繩索剛一解開狗就跑走了,她開車追趕,又來到了狗主人的家。約瑟夫認為瓦倫蒂為狗醫好了傷又收養了它,狗應該歸她。瓦倫蒂問約瑟夫,不久前一位無名氏寄來一筆錢,是不是他寄的。約瑟夫說是付給獸醫的費用。瓦倫蒂說:「你太不了解行情了。」原來他寄了600法郎,而醫療費才130法郎。她把餘下的錢還給了他。約瑟夫將希妲留給瓦倫蒂後,轉身走進屋裡,再也沒出來。瓦倫蒂等得不耐煩,朝房子走去。門沒有關,她猶豫了一下,打開門,走了進去,將希妲留在台階上。

瓦倫蒂進屋後,聽到裡面傳出說話的聲音。她輕輕地走過兩個房間,男人的說話聲更清楚了。她走進客廳,發現法官正在裡面。屋裡除了法官外沒有其他人。說話聲是從開著的收錄機里傳出來的,那是兩個男人通電話時的談話。從談話內容不難判斷兩人是同性戀者。法官發現瓦倫蒂吃驚地站在那裡。她關掉收錄機,問:「你在干什麼?」法官冷靜地回答:「偷聽鄰居的電話交談。」瓦倫蒂憤憤地說:「真卑鄙!」法官答:「說得好,而且違法。」瓦倫蒂轉身離開。法官叫住她說:「你為什麼不去告訴那個男人,我偷聽了他的電話。」瓦倫蒂說:「我這就去。」法官用拐杖指著窗外的一戶人家說:「就是那家。」瓦倫蒂找到那戶人家,開門的是一位中年婦女,非常客氣地請她進屋,說她丈夫正在樓上打電話,很快就會下來。她見屋裡還有個小女孩正通過電話分機偷聽父親的談話,顯然妻子對丈夫的不軌行為一無所知。瓦倫蒂見此情景,不願破壞別人家庭的幸福,找了個借口就離開了。瓦倫蒂回到約瑟夫家,求他不要再干這種缺德事,他說他一輩子都干這種事。瓦倫蒂認為他是警察,但約瑟夫回答說:「更糟,是法官。」於是兩人坐下來進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長談,瓦倫蒂終於明白了法官搞竊聽是因為他想弄清真相,探究人們的行為動機,而這些作為坐在法庭上的法官是很難體察到的。通過交談法官意識到瓦倫蒂也有自己的憂慮,如與男友的關系,弟弟的吸毒問題等。瓦倫蒂有自己的道德觀,盡管她對法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仍不同意他偷聽別人隱私的不道德行為。

瓦倫蒂心情鬱悒,開車回家後馬上給母親打電話,得知母親不知道弟弟吸毒一事。她心裡踏實了一些。這時她迫切希望米切爾能來電話安慰她。電話鈴響了。電話不是米切爾打來的,而是她的攝影師告訴她照片已經沖洗出來,漂亮極了。他約她到保齡球館去輕松一下。從保齡球館回到家裡,瓦倫蒂意外發現鑰匙孔里塞進了口香糖。屋裡電話鈴直響,她卻進不去。鄰居幫她打開房門後,她急忙拿起電話,原來是米切爾打來的。由於她未能及時接聽電話,又引起米切爾的懷疑,甚至認為她另外有了朋友。她解釋說可能是因為自己拍了口香糖廣告才惹來麻煩的。米切爾一聽火氣就來了,責備她不該拍廣告。瓦倫蒂說她想安靜地生活。米切爾卻說:「你跟我在一起,不會得到安寧。」瓦倫蒂無可奈何地放下電話嘟囔了一句:「又來了。」

一天瓦倫蒂在健身房裡鍛煉身體,無意間看見報上的一行大標題:退休法官因違法竊聽被起訴。她馬上趕到法官家裡向他解釋不是自己告的密。法官說是他自己檢舉了自己。她看見希妲已經生了七隻小狗崽。法官取出一瓶好酒與瓦倫蒂共飲。他說他想知道她看到報紙後的反應。他告訴她,上次她走後,他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當晚他便給所有的鄰居和警察局寫信自首,第二天就寄出了。法官告訴瓦倫蒂,他曾錯判過一個案子,結果卻救了被告。他說:「對與錯的惟一分野就在一念之間。」突然一扇窗的玻璃被飛來的石頭打碎了。法官說:「這已經是第6扇被打破的窗子了。」瓦倫蒂關心地問他:「你有過夫人嗎?」他說:「沒有。」瓦倫蒂又問:「你曾經愛過嗎?」他回答說:「昨天我做夢夢見你。你大概有40~50歲,很幸福。」 瓦倫蒂會心地笑了。

瓦倫蒂回到家給男友打電話,告訴他准備乘船到倫敦去,途中順路看看母親。

瓦倫蒂邀請法官看她的服裝表演,散場後法官給她講了自己失戀的故事。在學校時,他深深地愛上了一位比他高兩屆的學姐,她美艷迷人,出身名門,且總是衣著華貴。可是她背叛了他,另有所愛。他受盡了痛苦的折磨。直到有一天她死於意外。他試圖忘掉這一切。後來他接了一個案子,被告正巧是他原來的情敵。被告蓋的一座大樓倒塌,造成不少傷亡,被判有罪,判決是公正的、合法的。隨後,他就申請提前退休了。

瓦倫蒂的鄰居奧古斯特通過了法學院的考試,成為新法官。但在個人生活上卻遇到不幸:他深深愛著的姑娘卡倫與另一個男人發生了曖昧關系,使他十分痛苦。在法官的巧妙安排下,瓦倫蒂與奧古斯特搭乘同一條渡船橫穿英吉利海峽。卡倫氣象台預報天氣晴好。可是突然遇到暴風雨,輪渡沉沒,船上1400名乘客中只有7位乘客生還。他們當中包括朱麗和奧里維亞(《藍色篇》男女主角)、卡羅爾和多米妮 ( 《白色篇》男女主角) 以及瓦倫蒂和奧古斯特。

【鑒賞】

《紅色篇》是波蘭著名電影導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的傑作「顏色三部曲」的第三部。影片中主色調紅色幾乎無處不在:紅色吉普車、紅色小轎車、紅色夾克、芭蕾舞訓練廳里的紅色把桿、紅色交通燈、保齡球館的紅色坐椅、紅色緞帶花結、法官家中的紅色牆壁、救生員的紅色服裝……特別是影片中多次出現以瓦倫蒂為模特的巨型紅色口香糖廣告。

色調是導演和攝影師表現情緒、創造意境的手段。在這里,紅色作為主色調當然象徵著「博愛」。但是,縱觀全片,紅色的內涵則是見仁見智,是象徵熱情、愛情、憤怒、警告,還是象徵別的什麼,觀眾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活體驗會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釋。

如果說音樂是《藍色篇》 的 「主角」,那麼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電話是《紅色篇》的「主角」。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音樂,現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更離不開電話。導演善於從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最不起眼的事物中汲取靈感,賦予其生命力,來深化影片的主題。電影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藝術,敘事性是其重要特徵。在一般情況下,人物當然是敘事的主體,但在這部影片里,「電話」幾乎取代人物,成為敘事主體。

影片中有三條情節線,主線是瓦倫蒂與老法官間微妙的關系。三條情節線上的人物都與電話關系密切。第一條情節線是圍繞著女主角瓦倫蒂與她那「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男友之間的緊張關系展開的。住在日內瓦的瓦倫蒂與遠在倫敦的男友之間聯系感情的惟一工具是電話,而電話又是造成兩人感情隔閡的原因。影片的起始鏡頭令人吃驚:電話線路飛快地閃動,從日內瓦湖下面穿過,橫越英吉利海峽,各種線路縱橫交錯,夾雜著人們的說話聲音,最後到達目的地,我們聽到的卻是忙音。接著,一個特寫鏡頭,我們看到一隻男人的手在撥電話鍵盤。導演在這里想告訴我們,電話只是人際間保持聯系的工具,而不是進行感情交流的手段。正因為如此,瓦倫蒂很難通過電話與男友在感情上溝通,消除他思想上的疑慮。結果,她與男友每通一次電話,加深的不是感情而是誤解與隔閡。

第二條情節線是圍繞著法律系學生奧古斯特與他的女友卡倫之間的關系展開的。奧古斯特深深愛著卡倫。兩人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不時見面,還通過電話聯系。卡倫經營著一家私人氣象台,提供天氣預報服務,整天與電話打交道。後來,卡倫另有所愛,奧古斯特十分痛苦。原來這是老法官竊聽和密告的結果,完全出乎觀眾的預料。

第三條情節線,也就是主線,是圍繞著瓦倫蒂與老法官之間微妙關系展開的。兩人原來並不相識。瓦倫蒂開車撞傷了法官的牧羊犬後,這條狗就成為兩人關系的紐帶。兩人從未通過電話進行聯系或交談。電話在兩人關系中同樣起著關鍵作用。牧羊犬傷愈後跑回主人家,瓦倫蒂跟蹤而至,無意間發現了老法官竊聽鄰居電話的秘密。這是兩人關系的轉折點。瓦倫蒂是一個作風正派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的姑娘。她無法接受法官知法犯法的不道德行為。但在法官向她袒露心聲後,兩人進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談。這時法官說:「待會兒亮麗的光線會射進來。」接著一縷陽光射入書房。這是導演精心安排的一個極具象徵性的鏡頭。由於老法官的陰暗心裡,導演對他的住所一直做暗調處理。隨著法官心情的轉變,影調的處理也做了調整,開始有了亮點。當然,陽光也象徵著美麗、純潔、善良的瓦倫蒂。法官在與瓦倫蒂交往的過程中,由冷漠到熱情,甚至產生愛意。在瓦倫蒂道德力量的感召下,他主動向警察局自首,在法庭審訊中成了被告,而這一民事訴訟案的法官,不是別人,正是剛畢業不久的年輕法官奧古斯特。法官犯法看似荒謬,其實道出了人際關系的復雜。

三條情節線平行發展,又互相關聯。盡管第一條情節線中的瓦倫蒂與第二條情節線中的奧古斯特並不相識,從未說過話,也未打過招呼,但是攝影機的鏡頭卻巧妙地通過兩人公寓房間里的窗戶不斷地將對方在下面街道上的活動收入畫面,預示著兩人未來關系的發展。老法官暗戀著瓦倫蒂,但由於年齡上的巨大差距,結合已不可能。他在奧古斯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青年時代。奧古斯特在交通路口,一不小心讓法律書籍掉在地上,打開的一頁正好是畢業考試的考題,而30多年前老法官在畢業考試前也發生過同樣一件事。奧古斯特畢業後成為法官,而30多年前老法官也是畢業考試合格後當上的法官。奧古斯特被他所愛的姑娘拋棄,而老法官年輕時也有同樣的遭遇。奧古斯特已成為老法官的化身。老法官經常通過電話收聽卡倫的氣象預報,而卡倫正是拋棄奧古斯特的姑娘。老法官有意撮合瓦倫蒂和奧古斯特這兩個年輕人來圓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在他的巧妙安排下,失戀的奧古斯特和備受男友精神折磨的瓦倫蒂在橫越英吉利海峽的輪渡上相遇。但是由於卡倫天氣預報失實,渡輪途中突遇風暴,在海峽中沉沒,老法官的善意差一點兒釀成悲劇。關心瓦倫蒂與奧古斯特命運的老法官坐在家中客廳里,通過電視目睹了海難現場。這時,電視台報導了倖存者的姓名,觀眾已經非常熟悉的三部曲中的男女主角在電視屏幕上一一閃現。

影片的最後結局耐人尋味。導演原來的意圖是讓船上所有的乘客全部遇難,無一生還。這與導演的悲觀主義人生觀相吻合。但到最後拍攝時導演卻一改初衷,讓「三色」中的男女主角成為海難中的倖存者。這一結局看似不合情理,但卻更具戲劇性,融殘酷的現實與美好的願望於一體。在諸多三部曲的最後結局中,這一構思尚屬罕見。同時,這一結局也表明,盡管導演對人生持悲觀態度,但在他的內心深處仍然閃現出愛與愛情的曙光。

本片在1994年戛納電影節期間大受歡迎,不僅得到影評家的贊美,還獲得影迷的青睞。輿論普遍認為,金棕櫚獎非《紅色篇》莫屬。但出乎人們的預料,評委會決定將大獎授予美國影片《低俗小說》。這一決定像一顆定時炸彈,讓濱海小城戛納震驚,召來一片噓聲。接著在1995年奧斯卡獎的評選過程中,本片雖獲三項提名,結果卻名落孫山,一無所獲。應該說,兩次評獎結果對這部製作精美、內含深刻、極其溫馨的影片是很不公正的,對這位要「以電影拍出生命靈魂」的波蘭大師級導演來說不能不是一次極大的打擊。此後,基斯洛夫斯基息影返歸故里,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說明與這次打擊有關,但恐怕也不無聯系。他曾對戛納及其他競爭性很強的電影節作過如下的評價:「它們像個馬戲團。」

本片女主角伊萊娜·雅各布於1966年出生在日內瓦一個知識階層的家庭里,從小受到良好教育,並具有藝術潛質。1987年她拍攝了第一部影片,在路易· *** 導演的故事片中扮演一個小角色。後來她在基斯洛夫斯基執導的影片《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中有出色表演,榮獲1991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紅色篇》是她與基斯洛夫斯基的再次合作,並且再次展現了她那獨具魅力的表演風格。由於在她安詳的外表下透露出一種迷人的美,有的影評家稱她為「年輕的英格麗·褒曼」。

本片男主角讓一路易·特蘭梯尼昂是法國著名演員,於1930年生於法國聖·埃斯皮里港,20歲時學習法律,後轉學表演。1951年開始登台表演,1955年拍攝了第一部影片,1972年首次執導影片。1968年榮獲柏林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1969年榮獲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關於「三色」的主題以及他所拍攝的一系列故事的主題,基斯洛夫斯基的回答簡單明了:「我的影片主題就是一個字『愛』。缺乏愛。需要愛。這是我拍片的惟一主題。」

關於選「三色」為片名的問題:導演對「自由、平等、博愛」感興趣的理由與對「十誡」(導演所拍的10集電視劇)產生興趣的理由是一樣的。他說:「十誡表達了人生的真諦。三色也同樣表達了人生的真諦。成百萬的人為了實現這些理想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們決心看一看這些理想是如何在實踐中實現的,以及今天它們又意味著什麼。」導演進一步闡述說:「我們仔細地考察了這些思想,以及從個人角度觀察它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這些思想是與人性相違背的。……難道人們真正想要自由、平等、博愛嗎?難道這不是一種空談嗎?」

關於「三色」的拍攝時間:《藍色篇》攝制於1992年的9月到11月。完成《藍色篇》的當天,開始拍攝《白色篇》。導演說:「要想在巴黎拍攝法庭的場景非常困難。既然已經得到批准,我們乘機拍攝了《白色篇》中約30%的法庭場景,然後奔赴波蘭去完成這部影片。」這就是為什麼在《藍色篇》的法庭場景中,我們看到兩部影片中的角色(如《白色篇》中的多米妮)同時出現。完成《白色篇》後,攝制組只休息了十天就趕赴日內瓦開拍《紅色篇》。1993年3月開始,5月完成。

關於「三色」的首映時間:《藍色篇》於1993年9月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白色篇》於1994年2月在柏林電影節首映,《紅色篇》於同年5月在戛納電影節首映。

波蘭著名導演克·基斯洛夫斯基(1941~1996)生於華沙,1969年畢業於波蘭著名的羅茲電影學校。從1970年開始,他製作了一系列紀錄片,在國內外的電影節上榮獲許多獎項。由於這些影片真實地反映了客觀社會現實,又對個人作了深刻的心理剖析,得到影評家的一致好評。

1975年他導演了第一部電視劇《人員》,1976年他執導了第一部故事片《傷疤》,1979年他導演了一部獲獎影片《攝影迷》,1982年他拍攝的故事片《機遇》,遭禁映達6年之久,1984年他拍攝了一部政治影片《沒有終結》。80年代末,他執導了電視系列片《十誡》,共10集,探討了基督教十誡在當代生活中的具體體現,重新審視「十誡」的含義,其中第五誡和第六誡經重新剪輯後,擴展為故事片分別以《關於愛情的短片》和《關於殺人的短片》的片名在國際上公映。後者在多個電影節上榮獲無數獎項,包括1988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歐洲電影獎(歐洲的奧斯卡獎)的最佳影片獎。他導演的《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榮獲1991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他所執導的《顏色三部曲》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柏林電影節等的主要獎項。

基斯洛夫斯基的《顏色三部曲》像皇冠上的三顆珍珠,顯示出他作為著名導演的深厚功力,並且證明他對電影媒體的每個方面都了如指掌。他拍攝的所有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人的生活受命運支配,生活中的偶發事件,如《白色篇》中的車禍、《紅色篇》中的交通事故等,往往導致揭示出人們內心深處的隱私。

基斯洛夫斯基是繼波蘭學派瓦依達、孟克、扎努西等代表人物之後,於80年代崛起的又一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多次在主要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被譽為歐洲近十多年來最有獨創性和最有才華的導演。有些影評家認為,由於他對藝術電影的重大貢獻,他在電影藝術大師的殿堂里應與伯格曼和費里尼齊名。

《世界電影》1996年第4期第38頁上的「編者按」對基斯洛夫斯基影片的藝術成就作了很好的概括:「基斯洛夫斯基的影片反映了當代波蘭和歐洲的現實生活,富有哲理性。他經常從人們熟視無睹的社會現象或道德准則出發,選取獨特的視角,講述一個幾近黑色幽默的故事,引發人們對現實的思考,從而形成新的概念和意識。他把精湛的攝影技巧、紀實的手法、思辨的哲理和冷峻的筆觸融入影片的敘事之中,使觀眾既能感受到他充滿智慧的洞察力,又能體味到他那浪漫與神秘的風格。在影片中,他不斷探索著當代人內心的孤獨和焦慮,並希冀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聯系。」

基斯洛夫斯基聲稱,他成為電影導演純屬偶然。他說:「我不喜歡拍片,但也不知道如何干其他工作。」在他逝世前幾年,他經常說他對電影業的幻想已經破滅。因此他決定要息影,使《顏色三部曲》成為他的「天鵝臨死之前」的最後作品。他宣稱,「沒有下一部作品了,《紅色篇》是我最後一部影片。」不幸被他言中,他英年早逝,《三色》果然成為他的絕響。

閱讀全文

與波蘭導演著名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妖狩獵人類是什麼電影名字 瀏覽:391
男子靠嗅覺挽救整個飛機是什麼電影 瀏覽:543
泰國教育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942
三個故事組成的法國電影 瀏覽:359
寧死不屈電影完整免費觀看 瀏覽:784
勵志動畫片大全電影 瀏覽:605
我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 瀏覽:475
八個字電影最後是叔的名字 瀏覽:101
新鄭丹尼斯電影院營業時間 瀏覽:377
電影院吃東西被人說怎麼辦 瀏覽:518
微商低價電影票 瀏覽:207
頑主電影騰訊完整版 瀏覽:99
會去電影院英語怎麼說 瀏覽:906
除暴電影預告的音樂是什麼 瀏覽:597
電影八百羅漢粵語版 瀏覽:277
藝海網電影大全app 瀏覽:539
有一部外國電影關於裁縫 瀏覽:724
電影英雄音樂風格 瀏覽:302
明天我將去電影院嗎英語 瀏覽:194
怎麼樣在抖音上買電影票 瀏覽: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