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導演對電影科技的看法

導演對電影科技的看法

發布時間:2021-07-13 02:40:55

㈠ 如何評價斯皮爾伯格導演的經典科幻電影《人工智慧》

《道德該不該投降》
前段時間看了一部電影叫《人工智慧》,看完之後我打算寫點什麼,腦子卻一直很亂,直到今天我終於理順了盤在我腦中的如亂麻的思緒。
首先我想解釋一下我亂的緣由。《人工智慧》是我很喜歡的導演斯皮爾伯格的作品,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對人性的思考,那麼這一部也不例外。但是這部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份卻讓這一種對人性和道德的思考更加深刻,而主人公的身份自然也是讓我不知所措的原因。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未來,形象上高度擬人化的機器人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幫手,他們與人類唯一的不同就是沒有情感。而我們的主人公,卻是科學創造有愛的能力的機器人的一個突破。創造懂得愛的機器人,也就是說創造是一個有人性的機器人,這樣挑戰道德底線的嘗試,註定是矛盾的悲劇。
主人公小男孩形象的機器人David,被一個富有家庭購買,他們有一個重病的兒子,丈夫為了讓妻子開心起來於是為她訂購了David。妻子按照機器人公司的說明書「喚醒了」David愛人的能力,而那個被愛的人就是這個開啟他愛的能力的人。David被喚醒後就將這位女主人當做是自己的媽媽,按照自己的程序一心一意愛著她。而這份愛隨著這個家庭真正的孩子Matin的回歸以及他對David的敵視被打破,最終David被他的「媽媽」所遺棄。
在看到這里時很多人都會去同情David的遭遇,他看上去真的只是一個無辜的小男孩,一個全心全意愛著媽媽的兒子,一個希望在家庭中分的一點愛的孩子。可是當我們跳出感性的傷情,理性的去對待David這個形象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媽媽對他的拋棄只是因為對自己孩子的愛和保護,而拋棄一個實際意義是的「物」看上去也無可厚非。那為什麼我們會去同情David,去譴責這個媽媽,我想無非是因為這個機器人太過真實,人們無法在他所表現出來作為一個真正的孩子的一切的時候,依然把他當成一個物。其實此時我們甚至無法用道德去評判這一種拋棄行為,因為我們既可能只是看客,也可能是那個媽媽。我們總喜歡去譴責他人,對自己卻又是寬容的。在找尋到「理性」後,我們的道德還是會向人類本身投降了,因為作為至高無上的存在人何必為難人。最後的最後,媽媽還是會被原諒。
愛是David的能力也是他的使命,影片的後半段中David為了能重新得到媽媽的愛,踏上了尋找藍仙女求她將自己變成真正的人類小孩的旅程。最後的最後,終於在兩千年後地球上人類已經滅絕,機器人統治了地球,David在機器人的幫助下克隆出了只有一天壽命的媽媽,陪她度過了美好的一天,而這一天後David也終長眠了。
結局看似是美好的,可這終不過只是導演給過於沉重的人性思考帶去一點光輝罷了,讓我們能夠找到一絲道德的安慰,David終是幸福的,愛是有希望的。可這一切不過是狂妄自大的人類在自己向道德投降後的一點微不足道的彌補。生命是肉體還是思想?被創造出的思想該如何被對待?
我們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像道德投降,最終的苦果可遠不止於對人性的糾結。

㈡ 導演對電影具體有何作用

在中國現行電影環境下,電影是導演的藝術。編劇只是輔助導演完成電影的工作人員。 (任何國家的好導演,都會重視編劇的作用。但在國內環境下,編劇對最終電影的形態並不起到決定性作用。) 在美國,好萊塢製片體系中製片人對一部電影的作用最大。導演和編劇都是實現製片人意圖的工作人員。獨立製片中仍然是導演作用更大,不過這種獨立製片電影一般導演都會兼任製片人和編劇。

畢竟,電影是一門影像的藝術,而文字構成的劇本是一個影像成型的基礎。導演需要通過對視聽語言的掌控和藝術手段的運用,結合自我的主觀表達、蘊藉的情感,把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具象的活動影像表達出來。所以導演之於一部電影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當然,編劇、攝像、美術、演員等都是構成導演影像基礎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缺一不可。

㈢ 為什麼很多導演都不喜歡影評人對他們的評論和電影學者對他們的解讀

原因有以下幾點把:

1. 影評人安於對電影史的無知。

影評人在寫文章前,經常查閱各種電影史,但那些書錯誤百出,影評人就復制這些錯誤……上個月很多同行把威廉·迪亞特爾的《火山》歸到羅西里尼名下,因為他們在喬治·薩杜爾的《世界電影史》里看到了這個錯誤信息 。

㈣ 導演對電影的創作有多大影響

導演對電影的創作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是把握整個全局的角色。

影視製作中,導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文案到腳本、客戶溝通、拍片的所有準備,甚至是後期製作,導演都需要貫穿其中。

客戶溝通

導演都希望可以拍出有創意的廣告,但在與客戶討論時,客戶是不會給你這樣的機會的,除非你是個非常成功的廣告導演,你的名氣足以讓你有更大的權力。這就要求導演站在專業的角度上,耐心的勸解客戶。

導演即使不親自攝影、剪輯,也會最大程度的介入。布景的搭建、演員的選擇和調教,體現的都是導演的意志(你非要說製片方我也沒辦法)。 在電影語言面前,電影劇本就比較尷尬了。電影劇本本身就為轉化成電影的中介語言,在文學價值和可讀性上又不如文學小說或戲劇劇本。對一部電影的貢獻來說,編劇是和演員、攝影師、剪輯師一個層面的,導演是另一個層面。

㈤ 2、結合你自己熟悉的一部電影,分析現代科技對電影藝術的影響。

對一部比較完整的故事片類型的影視作品,常見的具體的評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評片名 片名,是影視片的具體名稱。片名不但是個稱謂的符號,還包含著如下涵意:
1)文化含義,片名包含著製作者對觀眾的誘導和暗示,因為它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自覺不自覺地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內容。
2)統領意義。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著給觀眾聯想的餘地,起到審美作用,但最實際的,還應看片名是否承當了統領、指向影視片本體的職能。換一個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視片內容相關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僅僅切合影視片內容,而且對幫助觀眾理解影視片的主題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則更有評論的必要。 (2)評導演
1)導演構思。為了把劇本轉化成影視片,導演要從整體上構想未來影視片的內容與形式的各個方面。這里既有對影視片的基調、樣式、風格、人物等方面的確定和追求,又有對各門類藝術家的具體要求。這是導演藝術創造力的體現。
2)導演手段。導演為塑造銀幕形象,要在影視片中利用多種具體的表現手段,通過故事和人物感染給觀眾。導演手段包括:畫面的運動和鏡頭的運動;鏡頭之間的組接;音樂、語言的運用;場景交換;氣氛烘托等。 評論影視手段運用,要億時億影視片的具體情況,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創造性。
3)導演風格。優秀導演在優秀影視片中實現了自己的追求,有異於其他導演的追求、創造的特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般地,將特色稱為特色,將突出的特色(或轉為穩定出現、反復實踐的特色)稱為風格。 風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現。評論導演風格不僅是對導演創造力的一種衡量,而且是對評論者鑒賞力的一種衡量。不能把風格的帽子隨便亂戴,也不能對明顯的風格視而不見。 4)導演創造。從影視片來看導演對劇本的轉化、實現成為影視片的過程中有哪些創造,可以看出他為社會生活、為影視藝術、為廣大觀眾創造了什麼,導演創作體現在影視片在中,因而,對影視片的評論,總相關著影視片的創作領導核心導演。因而,評影視片,就評論了導演,雖然有時不必單獨地評論。
(3)評主題 主題是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整個形象體系中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又稱主題思想,主題是作品內容核心,是作品的靈魂與統帥,既貫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題,從作品中體現出來,又包含著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評價,滲透著作者的美學理想和社會理想、世界觀。 在影視作品中,主題孕藏在整個畫面、聲音所構成的整體銀幕熒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內容展現與形式中顯露出來。和這點相關,主題還可以在影視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運中,體現著生活、社會、人生的意義。對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傾向。主題還可以體現在情節上。情節的發展,即事件的進程、結局,也包括著作者對生活的認識與評價。情節的發展與人物命運、人物塑造密切相關,受著制約,又是主題的體現。 主題既然體現在作品的各個方面,分析主題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個思想體系。從頭到尾,從各方面來認識作品的總體傾向。
第二、分析具體的藝術形象。主題是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來。主題的提示,須在具體藝術形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主題不是夾雜、安排在作品中的幾句評論,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層意蘊,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確。
第三、重視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為提示作品的主題,必須認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節。情節安排,不單純是生活的直接展現。

㈥ 對於豆瓣電影中大眾對演員演技和導演技術的片面評價,應該採取什麼態度

我覺得豆瓣一點都不準確,個人色彩太重了,都是憑借自己的愛好在評價,一點都不公平,我覺得看看就行了,不能當作評判標准。

㈦ 談談你對電影中的高科技的看法

1、電影中的高科技看起來很炫,當然,到底有多炫完全取決於後期製作效果;
2、電影中的高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科技的進步甚至闡述著人類對科技進步方向的想往,當時看起來無法企及的電影高科技,20年後可能已經實現,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盡的;
3、電影中的高科技元素,對影迷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在高科技下產生的無所不能的「高大全」形象滿足了影迷對英雄的最終幻想。

㈧ 張藝謀在采訪中談起對電影的看法,具體都說了什麼

有不少朋友對於電影都是非常感興趣的,為了能夠更好的研究電影,也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而在這一個過程中,有很多人也會對一些著名的導演產生濃厚的興趣,張藝謀就是有很多朋友都非常感興趣的一個導演,而他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也說到了自己對於電影的看法。

有很多導演在拍攝影視作品的時候,只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的思想進行傳播,但是卻由於表達手法的問題,導致很多觀眾難以理解,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僅沒有辦法傳遞自己的思想,甚至會因此導致網友對於這個導演產生厭惡的情緒,那麼在未來他想要重新獲得大家的關注和喜愛,自然會變得更加困難,所以如果想要傳遞自己的想法,自然也會變得更加困難。


通過以上的了解我們就可以發現,雖然張藝謀所說的話非常簡單,但是卻是非常有道理,我們也希望張藝謀能夠越來越多地創造出優秀作品,讓我們的娛樂生活變得更為豐富。

㈨ 電影與科技之間的聯系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藉助先進的、運用得當的科技手段能夠使電影的畫面效果更佳,從而以更完美的表現形式展現出電影的主題,提升其藝術水平,為觀眾帶來更美妙的視覺體驗。

電影是綜合藝術,藝術性與技術性結合是大勢所趨,兩者如果能夠完美融合,那麼觀賞這樣的作品會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下面舉例展示下目前電影中已應用的科技手段:

1.數字虛擬攝影機技術

《阿凡達》有2D、3D和IMAX-3D三種制式供觀眾選擇。影片的預算超過5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預算金額最高的電影。

對於《阿凡達》的製作主要依賴於卡梅隆提出的數字虛擬攝影機技術。姚睿解析了數字虛擬攝影技術的原理:「數字虛擬攝影機技術,它的意思是把人臉上以及人物身上打上動作捕捉點,貼上跟蹤點的人物在攝影機前表演,電腦將各個動作位點(包括各個關節)的運動信息捕捉好,製作出一個三維模型。像影片中納威人,都是找真人表演後製作出來的。」

2.Matt Painting

《阿凡達》中的虛擬星球則是使用了Matt Painting技術,俗稱數字繪景技術。姚睿說:「像影片中的全景,導演會到外景地采風,做一個視覺的參考,然後把這些人類的想像給超現實化,然後請數字繪景師運用相關的製作軟體畫出來。」運用Matt Painting畫出來的圖像要比3D製作更加逼真,人類的一些動作細節依靠Matt Painting可以准確地辨認出。
動作控制系統

《鐵甲鋼拳》是一部由夢工廠影業製作的科幻電影。該片圍繞未來世界的機器人拳擊比賽,講述了一個飽含動作、夢想與親情的勵志故事。

影片中機器人的場面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姚睿說:「影片使用了兩套設備,一個是數字虛擬攝影機,另一個是動作控制機,動作控制機它是一套搖臂軌道系統。動作控制機是用來拍攝運動鏡頭的,首先你要精準的設定好第一個入點,隨之設定好運動過程中的各個位點,最後設定末位點。動作控制機可以依據設定的位點擬定出運動的軌跡,使初位點和末位點之間的位移不變。遇到復雜的場面調度,動作控制機就派上用場了,它可以保證每次運動擁有同樣的運動軌跡,同時每次對動作的捕捉都精準到位。」

如果是人手動控制,每次的拍攝勢必會存在微小的偏差,而動作控制機則可以保證兩次運動軌跡一模一樣。在影片當中,機器人的打鬥場面就是由動作控制機拍攝完成的。至於人滿為患的拳擊場面則是後期觀眾場面同機器人的打鬥場面合成的。

㈩ 1、 電影藝術發展到今天,高科技日益成為電影的重要元素。談談你對電影藝術中科技和藝術的關系的認識。

聊大的,傳媒的,11級的

閱讀全文

與導演對電影科技的看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科幻電影上海什麼名字 瀏覽:210
電影我們劇照圖片 瀏覽:376
有一部洗錢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254
女生說沒買到電影票怎麼回復 瀏覽:205
珍珠港電影是什麼類型 瀏覽:814
經典英語老電影 瀏覽:803
陽光之戀法國電影 瀏覽:980
好看的女同電影電視劇泰國 瀏覽:499
推薦一部電影的朋友圈 瀏覽:99
第五屆戴維斯國際電影節 瀏覽:413
親親寶貝電影演員 瀏覽:3
捆雞電影院 瀏覽:682
兩個泰國女學生親吻電影 瀏覽:900
去電影院的英文怎麼說 瀏覽:955
韓國電影妻子的妹妹演員 瀏覽:552
新愚公移山電影完整版時長 瀏覽:30
評論你們喜歡什麼電影 瀏覽:606
一個法國女人電影2013 瀏覽:117
新婚電影完整版 瀏覽:376
鐵梨花電影完整版電視劇 瀏覽: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