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電影導演是不是先有第五代

電影導演是不是先有第五代

發布時間:2023-08-21 08:54:59

㈠ 像中國第四代 第五代導演等等的怎麼劃分的 全面些

第一代導演
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這段時間涌現的導演總計約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為代表,活動的時間大體是在本世紀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 田壯壯
第二代導演
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以陳懷皚、桑弧、崔嵬為代表。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四代導演」主體是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他們的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代表人物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因此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在90年代獲得了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即金熊獎、金獅獎、金棕櫚獎,曾4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是迄今為止中國導演最輝煌的一代。
望採納

㈡ 「第五、六代導演」是指什麼時期代表作有哪些他們在影片拍攝時需要做什麼

第五代導演指的是以北京電影學院82屆畢業生為主題的一代電影導演。

1984年,陳凱歌拍出了《黃土地》,之後陸續有吳子牛的《黑谷喋血》,陳凱歌的《大閱兵》《荊軻刺秦王》《霸王別姬》胡玫的《女兒樓》,田壯壯的《盜馬賊》,黃建新的《黑炮事件》,張藝謀的《紅高粱》等等大批優秀作品問世。

這批導演成長於中國社會大動盪中,文革浩劫使他們不得不在底層頑強搏擊,上山下鄉,當兵……十年文革結束,他們得以重返校園後系統學習系統的電影知識理論,西方的哲學美學價值影響了他們價值觀美學觀的形成,而這些反規范的精神品格,與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思,反思思潮相適應。

這個時期,就是新啟蒙運動時期。第五代的啟蒙主義先鋒電影思潮作為新啟蒙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具有一致的啟蒙立場——重估一切價值的批判反思精神,這里的反思思維不僅指向歷史,也將矛頭對准了現實。他們在電影語言和社會反思兩個方面,對電影界形成了雙重沖擊。

在電影語言方面,第五代電影追求宣言式的闡述,其聲音,光線,物質空間,都凝聚著創作者的意圖,他們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在炫彩,需要時,刻畫人物,鏡頭運用燈都立秋表型立意,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強烈渴望探索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將形式與內容大道完美的結合。

第五代作為啟蒙主義的先鋒電影思潮,《紅高粱》的出現被認為是其文化的總結標志,他以閹割閹割者的場景,象徵性地小傑了再異族文明的再度沖擊面前,國人的顯示教練車與震驚體驗。而童年出現的《孩子王》從文化,哲學層面上展示了一系列內涵豐富的語義含義,展示了文化與生命的兩難對立,這種對立蘊含著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意識。

總體特點:從動亂中成長,有強烈的探求渴望和主題意識,希望運用獨特的方法去表現紛繁雜亂的歷史和現實。

以生成的歷史思考和敏銳的哲學思辨角度來解釋社會變化的的歷史淵源,剖析承付的傳統觀念,展現民族的生動汽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情感。


第六代導演

界定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忠厚其進入北影電影系,就是年代後開始指導電影的一批年輕導演。基本沒有受過文革影響,並不存在收到壓抑的切膚之痛,中學時代至承認時期,真是中國改革開放時期,舊體制舊觀念的消融,崩潰,各種新潮思想的發生於建立伴隨著他們成長,他們經歷了八九十年代經濟轉軌帶來的劇痛,也基尼了電影從所謂神聖的藝術走入生活,還原成一種文化消費產品的無奈。這決定了他們對於傳統和一切舊事物都習慣站在懷疑和審視的立場上。

主要人物:張元《北京雜種》
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
管虎《頭發亂了》
婁燁《周末情人》
賈樟柯《小武》《三峽好人》
陸川《南京南京》
寧浩《綠草地》

參考鏈接:網頁鏈接

㈢ 中國導演如何分代

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在上世紀初葉到二十年代末,人數約100人)代表人物鄭正秋、張石川,1905年到30年代初:

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現存最早的中國影片《勞工之愛情》、第一部較成功的長故事片《孤兒救祖記》、第一次武俠神怪熱 《火燒紅蓮寺》、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夏衍開始了左翼電影創作,代表作:《狂流》30年代 「詩人導演」孫瑜拍攝了《大路》《野玫瑰》等作品,在抒情浪漫的藝術風格上達到成熟30年代新秀導演吳永剛《神女》袁牧之《馬路天使》《兒女風雲》《桃李劫》(《馬路天使》一經問世,即被譽為電影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也為中國電影達到第一個高峰畫上了圓滿的休止符。)

2、【第二代導演】(繼承中國電影敘事傳統發展)代表人物蔡楚生、費穆,1934-1949左右:

蔡楚生和鄭君里合拍了《一江春水向東流》(影片成功地運用了中國電影傳統的形式—家庭人倫的悲歡離合故事來透視社會,該影片代表了中國現實主義影片的傑出水平,它的出現即是1947年度的最佳作品,也是中國電影藝術成熟的標志。)

沈浮《萬家燈火》,費穆《小城之春》石揮《我這一輩子》。

3、【第三代導演】代表人物謝鐵驪、鄭君里,1949-1976左右:

謝鐵驪的作品《早春二月》、《包氏父子》、《紅樓夢》等都是編導合一。水華是第三代導演中藝術精緻的追求者,他的作品只有7部,但基本都是精品:《白毛女》《林家鋪子》《土地》《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傷逝》《蘭色的花》。

鄭君里代表作:《林則徐》(特點是在矛盾沖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在敘事造型上呈現濃郁的民族特色)、《烏鴉與麻雀》。李俊代表作為《農奴》、《歸心似箭》等。

謝晉代表作為《女籃五號》(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紅色娘子軍》等;謝晉的「反思三部曲」《天雲山傳奇》、《芙蓉鎮》、《牧馬人》。

4、【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張暖忻,1978-1982左右:

吳貽弓在70年代末期導演的《巴山夜雨》中已經體現了散文化表現和詩意塑造的風格特點。除此之外,他還有代表作《城南舊事》。鄭洞天代表作《鄰居》、《鴛鴦樓》、《台灣往事》。

張暖忻是第四代導演中女性導演的代表,其代表作為《青春祭》、《沙鷗》(本片在表演手法上有了很大的變化,例如用非職業演員擔當主角,大量使用實景拍攝,較多運用長鏡頭,探索電影新語言,注重人物內心情感的描繪等)。顏學恕代表作為《野山》。

5、【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張藝謀、陳凱歌:

張藝謀代表作:《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英雄》、《十面埋伏》等;

陳凱歌代表作:《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霸王別姬》、《風月》等;

黃建新代表作:《背靠背,臉對臉》、《求求你,表揚我》、《說出你的秘密》、《埋伏》等;

霍建起代表作:《那山,那人,那狗》、《贏家》;

田壯壯代表作:《獵場扎撒》(1985年)、《盜馬賊》(1986年);

吳子牛代表作:《喋血黑谷》(1984年)、《晚鍾》(1988年);

馮小剛是世界交接時期都市影像表現有成就者。擅長商業片製作,被譽為賀歲片之父。代表作《天下無賊》、《甲方乙方》、《手機》、《一聲嘆息》、《非誠勿擾》等。

6、【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賈樟柯、陸川:

賈樟柯:《小武》《小山回家》《山河故人》等;

陸川:《可可西里》《尋槍》等。

㈣ 第幾代導演是怎麼分的 各代導演代表人物

1、第一代導演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

2、第二代導演

中國「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第二代導演」的突出貢獻是完成了中國電影從默片到有聲片的轉變。

3、第三代導演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第四代導演

第四代電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上海電影學校畢業生構成的創作群體,他們的創作生命是從1978年以後幾近不惑之年才開始的。在第三、第五兩代人的夾縫中,他們以穩健的創作實力探索奮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並有持久的藝術後勁。

整個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滕文驥、黃建中、吳天明等。他們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5、第五代導演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



第五代導演成長歷程

「第五代」年輕電影人因為歷經文革浩劫,在動亂底層頑強搏擊,重返校園後系統學習電影專業知識,接受當時流行的西方哲學、美學思潮,形成新的價值觀、美學觀——這些反規范的精神品格,與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識、反思思潮相適應。

有深厚的生活積淀,他們的影片才如寒冬後嫩草,新鮮獨特。與大陸第五代一樣,香港新浪潮沒有宣言和綱領,也沒有共同組織,正如許鞍華所說,新浪潮導演並沒有一致的意識形態。

但可以從他們的影片中找出一種把現代香港的浮華表面撕去,將真相赤裸裸呈現出來的視界。這種現實視界在以往是找不到的。這批戰後出生的影視人面對都市文化的勃興,勇於表達著本土傳統與外來沖擊下的諸般感受。

㈤ 導演的第幾代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導演第幾代的劃分並不是一個學術概念,而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等。

第三代導演是指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

第四代導演的主體是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他們的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代表人物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有:張元,王小帥等。

第七代導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業片,有 陸川、 高彭、 李芳芳、 常征等幾人。

(5)電影導演是不是先有第五代擴展閱讀:

導演的職責:

導演與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負責整部劇的藝術准則;與製片人聯合提名和推薦演員角色人選;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指導現場拍攝工作;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指導拍攝現場的燈光、劇務、演員、攝像、 錄音、 美術、 化妝、 服裝等各部門工作。

㈥ 張藝謀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前面幾代的導演都由誰領軍

在中國電影電視事業的發展史上,張藝謀已經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了,前面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從前往後分別有鄭正秋,程步高,成蔭,吳貽弓等等。


第四代導演的主體是北京電影學院60年代的畢業生,這一代導演提出丟掉戲劇的拐杖,追求樸素自然的風格和開放的結構,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事業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㈦ 中國導演代系的劃分求大神幫助

一、「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這段時間涌現的導演總計約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為代表,活動的時間大體是在本世紀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從藝術技巧而言,「第一代導演」還不了解什麼是電影,他們往往用傳統的戲劇觀念來處理電影,拍攝時沿用戲劇舞台的一套辦法,攝影機基本固定。 「第一代導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張石川(1889—1953)、鄭正秋(1888—1935)。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以及早期最有影響的《孤兒救祖記》等都出自他們兩人之手。但兩人相比,鄭正秋比張石川更有藝術主見與追求,張石川的製片方針是「處處惟興趣是尚」,鄭正秋則提出影片不僅要迎合觀眾,而且要引導觀眾的欣賞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強,結構嚴謹,戲劇沖突較強。特別是後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賞,表演的樸素細膩,導演手法的自然流暢,使得該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創下連映60天的記錄。 二、「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袁牧之、應雲衛、陳鯉庭、鄭君里、吳永剛、沈浮、湯曉丹、張駿祥、桑弧等。 「第二代導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就思想內容而言,開始真正從單純的娛樂——「玩耍」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從娛樂中發揮社會功能。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盡管這代導演的「戲劇意識」還比較強烈,但他們已從對戲劇的摹仿從形式轉向內涵,即逐漸擺脫舞台的局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所長,只是在故事情節上強烈地追求戲劇懸念、戲劇沖突、戲劇程式。可以這樣說,中國電影從這一代導演開始,才顯出自己獨立的價值。 「第二代導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鄭君里、費穆、吳永剛、桑弧、湯曉丹。這個時期,中國的電影表演藝術也屬於由萌芽到起步階段。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756050100el4n.html ) - 中國電影導演代系劃分_為什麼要電影_新浪博客 三、「第三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這一代導演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在影片努力反映時代,深入地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第三代導演」中成蔭、水華、崔嵬、謝鐵驪、謝晉、凌子風、李俊最有代表性。 「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這一代導演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在影片努力反映時代,深入地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四、「第四代導演」的主體是六十年代電影學院的畢業生,還包括在同一時期自學成材的人。他們雖然學藝於六十年代,由於種種歷史的原因,其藝術才華到1977年以後才發揮出來。幾近不惑之年的「第四代導演」,一旦沖出起跑線,便顯示出穩健的創作實力和持久的藝術後勁。他們以開放的視野,吸收新鮮的藝術經驗,不懈地探索藝術的特性,承上啟下,力圖用新觀念來改造和發展中國電影。他們提出中國電影要「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的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和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導演」有理論,有實踐,是這一時期獲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導演力量。 在「第四代導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吳貽弓、吳天明、張暖忻、黃健中、滕文驥。除上述導演外,鄭洞天、謝飛、胡柄榴、丁蔭楠、李前寬、陸小雅、於本正、顏學恕、黃蜀芹、楊延晉、王好為、王君正、張子恩、宋崇、叢連文等都以不同風格的作品在這一時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五、「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當他們一旦作為一個群體的力量出現時,盡管人數不多,卻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波。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在「第五代導演」這一群體中,還涌現了其他一些優秀人才,如張軍釗、李少紅、胡玫、周曉文、寧瀛、劉苗苗、李少紅等在這一時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六「第六代導演」:張元,路學長,賈樟柯,王小帥等、張楊 「第六代」不僅是一個時空意義上的聚合體,更重要的是由一個文化姿態、創作風格相對一致而形成的在1990年代帶有先鋒性、前衛性、青春性的創作群體(或群落)。他們在當代中國影壇形成了一種引人注目的電影趨勢或電影現象。 「六十年代生人」的「第六代」成長於80年代,浮出海面卻是在1990年代初,這是一個中國人內心世界產生極大轉變的年代。也許是創作歷程的艱苦,也許是自身藝術生活的獨特性,也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第六代」的電影從一開始就體現著一種灰色調,他們的視角與以往有很大的變化,搖滾人、藝術家、同性戀、小偷、妓女——一群不被關注的邊緣人進入他們的視野,在混亂的情感糾葛、迷茫的追求、瑣碎的細節描寫和俚語臟話式的台詞包裝下講述當代城市青年成長的故事。 2004年,賈樟柯、王小帥、朱文組成的第六代,終於集體登堂入室。在歷經了十年坎坷之後,這些「奔四張」的導演,開始掙扎著在電影市場的夾縫中艱難求生。這些依舊希望張揚自我的導演面對藝術、官方、市場,「一個頭兩個大」。看來,即使上岸了,第六代仍然徘徊在主流的邊緣…… 2005,中國電影百年,第六代導演突然迸發出強勁的創作力,寂寥的中國影壇突然煥發了勃勃生機。陸川的《可可西里》《尋槍》、徐靜蕾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賈樟柯的《小武》《三峽好人》、王小帥的《青紅》《十七歲的單車》……每一部,都有參加過國際電影節的光環,而且相繼在國內上映。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756050100el4n.html ) - 中國電影導演代系劃分_為什麼要電影_新浪博客

閱讀全文

與電影導演是不是先有第五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泰國電影人腦 瀏覽:24
英文經典電影女生配音 瀏覽:216
異生電影圖片大全 瀏覽:568
報告老闆大電影主演 瀏覽:760
女孩是惡魔結局是什麼電影 瀏覽:129
成龍演的搞笑動作電影 瀏覽:161
蘇聯二戰電影大全免費觀看 瀏覽:260
地球上的星星電影中文完整版 瀏覽:327
yy電影頻道大全609 瀏覽:131
電影霸王別姬人物結局是什麼 瀏覽:407
馮鞏的電影全集完整版 瀏覽:747
泰國最新愛情電影 瀏覽:643
美國愛情電影出軌 瀏覽:306
bt電影院 瀏覽:558
十大飆車漂移電影 瀏覽:308
美國電影鼠變演員表 瀏覽:29
電影驚悚片我們結局什麼意思 瀏覽:122
帶驚字的電影名字 瀏覽:157
dceu電影票房排名 瀏覽:188
瘋狂動物城電影觀後感800字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