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泰坦尼克號演員表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傑克·道森)
凱特·溫斯萊特(飾羅絲)
比利·贊恩(飾卡爾·霍利,羅絲的未婚夫)
伯納德·希爾(飾船長 )
格勞麗婭·斯多特(飾老年羅絲)
弗蘭西絲·費舍爾(飾羅絲的母親)
大衛·華納(飾斯拜瑟·拉夫喬伊,霍利的「幫凶」)
維克多·加博(飾托馬斯·安德魯,泰坦尼克號的設計者之一)
凱茜·貝茨(飾莫莉·布朗 爆發戶女人)
2. 派拉蒙影業公司的簡史
1912~1948——巨頭中的巨頭
派拉蒙電影公司創建於1912年5月,比環球電影公司還要早上一個月,在好萊塢八大公司中資格最老。創建之初,派拉蒙就擁有大量的電影院,同時兼營製片業務。派拉蒙的兩位創始人阿道夫・楚科爾和傑西・拉斯基都是目光遠大的傑出人物,他們最早認識到明星的威力,早期電影明星瑪麗・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格洛麗亞・斯旺森和魯道夫・瓦倫蒂諾都是他們的簽約演員。
出生於匈牙利的阿道夫・楚科爾是靠經營雜耍劇場起家的,而在他進入電影業之後,便下決心改變電影只拍給那些受教育程度很低的移民看的慣例,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他的名演員公司製作的電影便成功地吸引了中產階級觀眾,而在名演員公司和傑西拉斯基的公司合並到新成立的派拉蒙公司之後,他憑借強硬的手腕得到了公司的管理權,從而能夠大施拳腳。三十年代初,派拉蒙的擴張非常迅速,但隨著大蕭條的來臨,這家巨大的電影公司幾乎陷入到破產的窘境,銀行團接手了公司,而創業元老阿道夫・楚科爾只能靠邊站了。不過,到了1935年,阿道夫・楚科爾卷土重來,幫助公司從破產邊緣脫身。整個三十年代,派拉蒙都是眾星雲集,簽約明星有梅・韋斯特、瑪琳・黛德麗、馬克斯兄弟、賓・克勞斯比、加里・庫珀和克勞黛・考爾白,出品的影片包括獲得首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翼》、喜劇片《鴨湯》、《她委屈了他》和《我不是天使》。派拉蒙因為過於強大,所以在二十年代就被政府的反壟斷部門盯上,到了1948年,聯邦最高法院頒布派拉蒙判例,禁止好萊塢大公司垂直經營製片、發行和放映業務。派拉蒙不得已出售了一批電影院,這家老牌公司因此元氣大傷,雪上加霜的是,五十年代電影觀眾大量流失,派拉蒙又開始削減電影製作的數量。 1949~1992——從落伍到東山再起
六十年代,派拉蒙已經落到了時代後面,因為仍在掌權的阿道夫・楚科爾已經80多歲,這家公司可悲地不能夠理解新一代觀眾想要看什麼電影了。到了1966年,公司落到了海灣西方工業公司手中,楚科爾時代正式謝幕。新總裁羅伯特・埃文斯雖然是電影界的無名之輩,卻長袖善舞,在他的主持下,派拉蒙製作出《愛情故事》、《唐人街》和《教父》這樣在商業獲得上巨大成功的名片,恢復了元氣。
羅伯特・埃文斯當了八年的派拉蒙船長,到了1976年,出身於電視業的巴里・迪勒登場了,他的兩個助手邁克爾・艾斯納和傑弗里・卡曾伯格後來也都成了電影業的大人物,這個三人組合把派拉蒙重新帶到好萊塢的頂尖位置。
巴里・迪勒的拿手好戲是高概念電影,這類影片藉助簡單有力的故事和大規模宣傳獲得了巨大成功,代表作有歌舞片《周末夜狂熱》、《油脂》,恐怖片《月光光,新慌慌》,動作冒險片《奪寶奇兵》和警匪片《貝弗利山警探》。不過,巴里・迪勒的理想是建立一個新的電視網,而母公司海灣西方的老闆馬丁・戴維斯卻無意嘗試這樣的冒險。1984年,巴里・迪勒終於找到知音,就是剛接手二十世紀福克斯的澳大利亞傳媒大亨魯伯特・默多克,去做他的第四電視網了,隨後,邁克爾・艾斯納和傑弗里・卡曾伯格也被迪斯尼挖走。此後的一段時間,是派拉蒙的低潮時期。 1993年,薩姆納・雷石東的維亞康姆公司在一場激烈的爭奪者中獲勝,成為派拉蒙的母公司,維亞康姆公司靠經營連鎖影院起家,而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娛樂集團,被收購之前,派拉蒙是唯一一家獨立的電影業大公司,收購事件標志著好萊塢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大的電影公司成為娛樂和傳媒集團的一部分。
從1994年到2004年,派拉蒙在雪莉・蘭辛的管理下,進入了又一個興盛期,出品了《勇敢的心》、《阿甘正傳》、《泰坦尼克號》(與二十世紀福克斯共同出資)、《碟中諜》、《變臉》、《楚門的世界》和《拯救大兵瑞恩》這些名片,但派拉蒙也是好萊塢大公司中最不擅長開發系列電影的,只有《星際旅行》、《碟中諜》、《古墓麗影》寥寥幾套系列電影。
2005年年底,派拉蒙收購了夢工廠,不過,這筆交易中並不包含夢工廠最能賺錢的部門——夢工廠動畫,但對於這派拉蒙來說,這仍舊意義重大,因為2004年前後,派拉蒙似乎迷失了方向,出品的電影很少有重磅炸彈級別的,而作為製片人的斯蒂文・斯皮爾伯格正好能為派拉蒙帶來一批獲利重大的項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變形金剛》。
2008年10月派拉蒙與夢工廠正式分家,但仍會共同製作《變形金剛》系列。2012年,這家傳奇式的電影公司迎來了100年的生日。
3. 羅馬假日中女主人公的扮演者是
奧黛麗·赫本飾演Princess Ann(女主角),安是一位皇室的公主,正在對歐洲的一些首都進行公開的訪問,包括羅馬,巧遇了一位美國記者喬伊·布萊德利,上演了一段羅馬假日,在這短短的一天周遊里,兩個人逐漸墜入愛河,但公主知道雙方的關系是不可能持續的,公主有自己的義務,為此公主放棄了愛情;
個人簡歷:
奧黛麗·赫本;
外文名:Audrey Hepburn
別名: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
國籍:英國
民族:比利時、荷蘭、英國、愛爾蘭混血
星座:金牛座
血型:A
身高:170cm
出生地:比利時布魯塞爾
出生日期:1929年5月4日
逝世日期:1993年1月20日
職業:電影、舞台劇演員
畢業院校:瑪莉·藍伯特芭蕾舞學校
經紀公司:派拉蒙、華納、聯美、環球等
代表作品:羅馬假日,窈窕淑女,蒂凡尼的早餐,龍鳳配,謎中謎
演藝經歷:
奧黛麗·赫本1948年在一部時長僅39分鍾的荷蘭風光紀錄片《荷蘭七課》中出鏡,開始電影生涯;1954年在影片《羅馬假日》中第一次出演女主角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同年因在舞台劇《美人魚》中的表演,獲得托尼獎的最佳女主角;1955年憑借電影《龍鳳配》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1961年主演了電影《蒂凡尼的早餐》;1964年主演了歌舞片《窈窕淑女》;1989年息影多年的奧黛麗客串出演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1992年被授予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93年獲奧斯卡人道主義獎 ;1993年1月20日因闌尾癌病逝享年63歲。
4. 問部電影的名字
《記憶裂痕》》(PayCheck)
導演:吳宇森John Woo
原著: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
編劇:迪恩·喬格瑞斯Dean Georgaris
主演:本·阿弗萊克Ben Affleck - Michael Jennings
烏瑪·瑟曼Uma Thurman - Rachel
阿倫·艾克哈特Aaron Eckhart - Rethrick
科姆·菲爾Colm Feore
凱瑟琳·莫利斯Kathryn Morris
類型:動作/科幻/驚悚 片長:119分鍾
級別:PG-13(動作暴力場面及粗口)
發行:派拉蒙影片公司
上映日期:2003年12月25日
官方網站:www.paycheckmovie.com
[劇情簡介]
詹寧斯(本·阿弗萊克)是一位專業水平非常出色的電子工程學家,供職於一家高科技公司,研究一個秘密課題,因為這項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公司許諾給他高達40億美金的酬勞。然而當這項為期5年的艱巨工作完成後,詹寧斯沒有等來他的巨額報酬,卻意外陷入昏迷,等他再次清醒過來時,過去兩年的所有記憶都已經不復存在了,公司的老闆給了詹寧斯一個裝著亂七八糟物品的信封,並且告訴詹寧斯,他曾經親口答應不要任何酬勞義務工作。
一頭霧水的詹寧斯發現那些零碎物品正是他尋找失去記憶的重要線索,逐漸地拼湊起他失落的記憶片段,在他過去的工作助手和戀人瑞切(烏瑪·瑟曼)的幫助下,詹寧斯決心要討回他應該得到的東西——四十億美金的報酬,還有真相。而就在他們爭分奪秒進行追查的時候,曾作為他朝夕相處的同事們突然翻臉要幹掉他,詹寧斯遭到追殺,而政府里也有人對他虎視耽耽,要為一些莫須有的罪名把他扔進大牢,這一些都是因為詹寧斯的調查即將揭露出公司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當然,政府部門也捲入了這個骯臟交易……
[幕後內容]
本片根據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1953年發表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迪克的作品數量雖然不算多,卻無疑是當代科幻小說界最著名的元老之一,他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的比例非常之高,影迷們所熟悉的幾部作品包括《銀翼殺手》、《全面回憶》和《少數派報告》,看過這些電影的都應該知道,這幾部影片還有本片在內,其主人公的記憶都被抹去或者篡改,無知和有知,已知和未知,這些和人腦記憶有關的題材是迪克最衷愛的創作靈感。
《記憶裂痕》一片的拍攝預算超過1億美元,該片的導演原本鎖定為因《紅龍》而知名的布萊特·瑞納,但後來卻因他臨時改變主意接下新版《超人》的導演工作而臨陣換人,當時考慮了多個人選,但是誰也沒想到,派拉蒙公司會最後簽下了擅長執導動作片的香港導演吳宇森,這也成了吳進軍好萊塢後的第一部科幻作品。這部片子對他的意義非常重大,因為要在好萊塢取得真正的成就,那至少必須拿出一部在票房和口碑上都成功的科幻電影,而之前因為二戰背景《風語者》慘遭「滑鐵盧」,甚至連累到米高梅電影公司的股票大跌,所以吳宇森需要一部票房大作來證明他還沒有到江郎才盡的時候,本片的成敗也直接影響著好萊塢片商對他下一部反應華工生活的史詩巨制《命運之土》(Land of Destiny)的投資熱忱。
地址里有更多介紹還有海報
5. 他就是電影——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1899-08-13至1980-04-29)
關 於希區柯克和他的電影的介紹書籍數不勝數,不是短短的篇幅可以寫全的。在這里,僅列舉一部分數字、個人語錄和趣聞軼事來表述這位大師的不凡。
美國電影學會(AFI)百年百大驚悚片名單中,希區柯克的電影佔了9部之多,計有:
《驚魂記》(Psycho,1960年),第1名。
《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1959年),第4名。
《群鳥》(The Birds,1963年),第7名。
《後窗》(Rear Window,1954年),第14名。
《迷魂記》(Vertigo,1958年),第18名。
《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1951年),第32名。
《美人計》(Notorious,1946年),第38名。
《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1954年),第48名。
《蝴蝶夢》(Rebecca,1940年),第80名。
數字希區柯克
AFI百年百大電影名單上,希區柯克入選了4部作品:《迷魂記》、《驚魂記》、《後窗》、《西北偏北》。
AFI百年百大愛情電影名單上,希區柯克入選了3部作品:《迷魂記》、《捉賊記》、《美人計》。
IMDb網站(互聯網電影資料庫)的TOP250(250部佳片)中,希區柯克的電影上榜11部,是入選影片最多的導演。
1940年,希區柯克赴美攝的第一部電影《蝴蝶夢》(Rebecca)就獲得第13屆(194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1948年的《奪魂索》(Rope)是希區柯克第一部彩色影片。
1954年,他第一次採用立體電影技術拍攝了《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
1955年的《怪屍案》(Ugglor i mossen)是希區柯克為派拉蒙公司拍的電影中唯一一部沒有賺錢的影片,它賠了近50萬美元。
1960年的《驚魂記》(Psycho)是希區柯克電影生涯的巔峰之作,也是他票房最高的電影,影片投資不到81萬美元,迄今全球票房收入已超過5000萬美元。本片也是希區柯克為派拉蒙公司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
在拍攝《驚魂記》時,他放棄25萬美元的片酬,而要求60%的票房分成,派拉蒙公司同意了他的要求。最終希區柯克拿到手1500萬美元的分紅;若計鍵脊入通脹,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5億美元。
他的女兒帕翠西婭(Patricia Hitchcock)在他的三部影片中出現過,分別是《慾海驚魂》、《火車怪客》和《驚魂記》。
雖然得到過5次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提名,但他從未獲獎。
希區柯克喜好在自己的電影中跑龍套,而在影片中找出他本人也成為影迷們的一大樂事。據統計共有34部電影中出現過他的身影:乘客、牌友、房客、殘疾人、路人甲、圍觀群眾、減肥廣告……他甚至考慮過扮演一具浮屍。
個人語錄
「有一個可怕的傳言,說我最討厭演員。你想想,這就好比說『所有人都憎恨詹姆斯·斯圖爾特或是傑克·華納』,可能嗎?我真不知道這個謠言是什麼時候散布出去的。或許我是說過:演員都是牲口。更正一下,我沒有說演員是牲滲猜口,我說的是應當像對待牲口一樣對待演員。」
「漫畫家挑選演員最省事了,如果碰上他們不喜歡的,直接就撕了。」
「當一個演員過來和我討論他的角色時,」我說,「都在劇本里呢。」如果他問,「那麼扮演好這個角色的動力是什麼?」我說,「你的薪水。」
記者:「您的電影最深層次的邏輯是什麼?」希區科克:「吸引觀眾。」
「如果我在澳大利亞拍一部電影,我會把警察放到袋鼠的袋子里,然後喊,跟上前面那輛車!」
叢亮型「我們最優雅的謀殺一般發生在家裡,溫柔地進行,就像在舒適的廚房餐桌上。」
「爆炸的時候不恐懼,恐懼的是等待爆炸。」
「當我們試圖講一個好的故事並發展出一些抓人的情節,主題就會自動浮現出來。」
「我的失敗之作都能賺錢而且第二年就成了經典。」
「我信仰於將一切告訴觀眾——他們將因此而焦慮。」
「我的電影不能太長,否則觀眾又擔心會錯過關鍵情節又擔心膀胱。」
「電視讓謀殺回到家裡——謀殺屬於那裡。」
有記者問希區柯克什麼時候息影,干點什麼別的愛好。他答道:「我喜歡文學,但不會寫作;我喜歡美術,但不懂繪畫。我只會當導演,別的什麼都不會。」
「有人說電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我的電影則是蛋糕的一部分。」
「觀眾能預料到的恐怖不嚇人,完全預料不到的也不嚇人。」
「電影藝術就是人生有意思的那部分。」
「在故事片中導演是上帝,在紀錄片中上帝是導演。」
「拍出一部好電影的三要素:第一劇本;第二劇本;第三還是劇本。」
「觀眾看我的電影能減少心中的罪惡念頭。如果你原本就一點罪惡念頭都沒有,看了我的電影會給你一點兒。」
「可憐的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和碧姬·巴鐸(Brigitte Bardot)一樣,把『性』隨時寫在臉上,這是很膚淺的。」
「英國女人比義大利女人更有趣,一個古板的英國女教師在同車的時候和你親熱,這才會讓人大吃一驚。」
「金發美女最適合被謀殺!想像一下,鮮紅的血從她雪白的肌膚上流下來,襯著閃亮金發的情景是多麼美啊!」。
趣聞軼事
希區柯克初到好萊塢計劃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泰坦尼克號》,可公司老闆大衛·塞爾茲尼克說「找不到一艘能沉的船」,他只得作罷,改拍《蝴蝶夢》。
在拍攝《電話謀殺案》時,當他得知格蕾絲·凱莉(Grace Kelly)同時和幾個男人交往,大感興奮道:「格蕾絲,了不起!她跟每個人都睡覺!」
與不少在工作中交惡的明星不同,格蕾絲·凱莉一直跟希區柯克關系親密。即便她後來成為摩納哥王妃,只要每次重返好萊塢,都會被希區柯克邀請到家裡共進晚餐——要知道,能享受到這個待遇的演員,可謂少之又少。
希區柯克在生活中迷戀英格麗·褒曼,每次褒曼挽著丈夫羅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義大利著名導演)去希區柯克家參加派對,在場所有人都看得出他在瘋狂的吃醋。
製片廠的一個小夥子跟希區柯克說自己要出差,希望給介紹個管吃管住的地兒,希區柯克瞪著他說自己在那座城市有朋友,寫下地址給他。等小夥子到了以後才發現原來那是所監獄。
一個女觀眾抱怨《驚魂記》中沐浴一場戲太恐怖,以至於她的女兒不敢再洗澡,希區柯克說:「我建議您讓她干搓。」
希區科克曾把」驚嚇」和」懸疑」做過比較:驚嚇可以使觀眾驚慌地跳起來,但懸疑則使觀眾一直處於一種狐疑、焦慮的狀態。
希區柯克片中的女主角都是金發女郎。「希區柯克女郎」有著統一的標准:美艷不可方物、富有幽默感,甚至一樣的體型與心理形象--外表冷漠卻內心火熱、難以捉摸的神秘氣質,甚至垂在耳邊的發式,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都是金發!
希區柯克的影片中經常會出現窺視的鏡頭,因為他本身就有偷窺的癖好。
他(Hitchcock)對自己的名字有些不滿,多次說過最好把名字中的「柯克」(Cock,男性生殖器)去掉,一生都自稱、也喜歡別人稱他為「希區」(Hitch)。
希區柯克有一個理論:最差的小說往往能夠拍出最好的電影。比如《驚魂記》就是改編自一部三流小說,是他花9000美元購買來的。
他最喜愛的一部電影是德國大導演弗里茨·朗(Fritz Lang)的奇幻影片《三生計》(Der Müde Tod,1921年)。
他常說,1943年的《辣手摧花》(Shadow of a Doubt)是自己最滿意的電影作品。
希區柯克拍戲時永遠穿著西服正裝,即使氣溫高達攝氏40°以上,他連領帶都不會松一下。
1956年,希區柯克加入美國國籍,同時保留了英國國籍。
除了害怕警察外,他還害怕一樣東西:雞蛋。
他創下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最短的謝詞:在接受第40屆(1968年)奧斯卡金像獎的埃爾文.G.撒爾伯格紀念獎時,他只說了兩個字:「謝謝」 。
1979年8月13號,朋友們為希區柯克慶祝80歲生日的時候,他突然從輪椅上站了起來說:「這個時候我最想要的是一個包裝華麗的驚嚇。」
1979年美國電影學會授予他終身成就獎時,他和朋友開玩笑說,看來我活不了多久了。一年後,他去世了。
198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希區柯克KBE爵士封號,從此他的姓名前加了一個尊稱「Sir」。1962年時,他曾拒絕等級較低的CBE勛章。
希區柯克的電影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為此新浪潮的大師們給予他至高的評價:他就是電影(He is the film)。
6. 誰有奧黛麗赫本的完全資料,包括所有的電影,音樂,寫真,謝謝
人物簡介: 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簡 介
忌日:1993年1月20日,因乳腺癌病逝於瑞士
家庭:父親是一名富裕的英國銀行家,母親是一名荷蘭女男爵
發色: 棕色
愛好:芭蕾
最喜愛的顏色:白色
最難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難忘的事情:獲得奧斯卡獎
自我表演評價: 我從來沒有什麼偉大天才或高超技藝,但無論如何,我做出了貢獻!
一個精靈誕生在比利時
1929年3月4日,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一座豪華宅邸里,
赫本的父親是英國人,名約瑟.安東尼.赫本.拉斯東,是英格蘭銀行布魯塞爾分行的總經理,他相貌英俊,衣著考究.
母親是荷蘭人,埃拉.馮.希姆斯特拉,荷蘭駐蓋亞那總督的女兒,是荷蘭王室直系貴族血統約後裔,所以在名字後還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稱號
正是在這種家庭和生活環境中,赫本自幼熏陶得認真嚴肅、氣質高雅、性格堅毅,同時又能出人意料地談笑風生,以無限的激情擁抱生活。
她冰清玉潔、朴實無華,就象布魯塞爾一樣,集最古老的神秘、時代的觀念和奇異的現代觀念於一身,她的舉止總帶有一種貴族氣派.
為了讓赫本自幼就受郅良好教育,她四歲就被送往英國一所私立學校.
赫本從小就非常文靜,從小就喜歡音樂,
尤其喜愛舞蹈,看芭蕾舞劇對赫本是一種極為美妙的享受.將來成為一名演員或芭蕾舞蹈家是小赫本唯一的夢想.
這個時候,她日益從芭蕾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的身體.她開始對自己的外表不滿.
她特別不喜歡自己的臉,認為她的眼睛太大,牙齒長得不整齊,而且她對自己的體形也感到絕望.從此她鬱郁寡歡,越來越孤僻、拘謹、與人疏遠
6歲時她父母的離異更使她覺得分外不幸,但舞蹈的魅力仍然強烈地吸引著她.
9歲時,她開始正規地學習芭蕾舞.她學習非常認真莊重,她下定決心總有一天要成為一名獨舞演員,並最終成為舞星.
她對電影毫無興趣,對超級巨星嘉寶或者凱瑟琳.赫本一無所知,跳舞已成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歐戰爆發,赫本隨母親來到荷蘭,結果,這一決定使赫本戰時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鐵蹄之下.
其間,她強烈地感受了殘忍而恐怖的戰爭和貧窮而凄苦的流浪生活.由於食品短缺,赫本一米七的個兒,僅剩一付骨頭架子.
戰爭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創傷,造成她貧血、消瘦、肌肉單薄無力,並且她的體型後來始終清瘦修長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她的確從未放棄對芭蕾的追求.
戰爭結束後,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個白俄芭蕾舞教師索尼亞那裡學習.
索尼亞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顴骨,秀氣的鼻子,方方的肩頭,苗條的軀乾和修長的雙腿,
這一切都預示著:這是一個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動作也不錯,有很好的基本功.
可是索尼亞對芭蕾有許多新的見解,但得不到荷蘭政府的支持,她的學校被迫停辦。
於是赫本轉到倫敦,找到了一份在教會值夜班的工作。
同時,她一邊當廣告模特,一邊進了頗負盛名的瑪麗·蘭柏女士的舞蹈學校。年已60的舞蹈家蘭柏女士對赫本很好,
但是,在這里,赫本發現,自己的舞蹈技巧不如別的同學。加之她個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沒有擔任舞蹈主角的前途。
同時,多年的飢餓病侵蝕了她的身體,作為職業舞蹈演員體力不足。
經蘭柏推薦,赫本參加了美國音樂劇《高扣鞋》的演出,在劇中當一名群眾演員。
她舞蹈設計的動作跳得很高,轉動眼珠,向前伸出手臂,演得不壞,但赫本不喜歡這種形式,也不喜歡這種生活。
這個時候,赫本突然明白了蘭柏對她講的肺腑之言。蘭柏女士的話是:「你缺少芭蕾舞家應具備的天才。」
至此,赫本終於明白了,干芭蕾這行,她永遠當不成主角,永遠不會成功,終於,赫本徹底放棄了當舞星的願望。此時,她19歲當不成舞星,就要面對現實。
當時,倫敦要拍攝一部40分鍾的電影短片,是一部旅行風光介紹,片中需要一名會英、德兩種語言的少女,裝扮成空中小姐向觀眾講解風光景物,
經朋友介紹,赫本前往應試。十八九歲的她,長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兩位導演先後接見了她。
導演林登後來回憶說:「奧黛麗·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親切,很有教養。她象小鳥似地嘰嘰喳喳,講她的芭蕾舞訓練。
記得當時我對助手說「快來!你看見過一個會走路的夢嗎?我看見了。」另一位導演則極力證明,是她第一個發現了奧黛麗.赫本:「她走進我的辦公室,說她是學芭蕾的,要找個工作。
我向她解釋說,我不拍音樂舞蹈片。不過,我繼續和她談話。不知怎的,我被她那新鮮、開朗和難以置信的微笑吸引住了。
她的小圓臉上一對大而明亮的眼睛使她成了一個小太陽!最後,我恍然大悟:她就是影片中要用的人。
我就對她說,我要讓她擔任一個角色。而她卻回答說:不過,我不是演員啊!你會失望的。
我和她簽訂了合同。」
這部短片,雖然再也沒有聽人說起過,但赫本卻第一次跟演電影打上了交道。她體會到拍片的激動和樂趣。
這件事也許正是她以後輝煌從影事業的開端。
中國觀眾熟悉赫本,是從《羅馬假日》開始,
赫本輝煌事業的開端,也通常自《羅馬假日》算起,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對她有著特殊的意義。
就在赫本被挑選為《吉吉》一戲的主角時,在倫敦,挑選《羅馬假日》飾公主的演員的工作正在進行。
起初,導演打算邀請名演員瓊·茜蒙絲主演該片,但瓊想換換口味拍歌舞片,因而予以婉言拒絕。
於是,導演決定採用電影《亂世佳人》公開招聘女主角郝思嘉的扮演者的辦法來挑選演員。
這部片子由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好萊塢的著名導演威廉·惠勒執導。
赫本本無心去參加女主角的角逐,一來她已決定演《吉吉》,二來《吉吉》一拍完她就准備結婚、成家立業過日子。
所以她對《羅馬假日》毫無興趣。後來男爵夫人一再勸說,沒辦法,她才不得不去敷衍一下,即使選不上,她也會滿不在乎。
測試選用的一組戲是:公主穿著睡衣,在一張大床上做仰卧起坐。赫本柔軟得象只小貓,將雙臂伸向裝飾美麗的天花板。
在此之後,她又極其自然地、孩子氣地完成了一系列規定情節,當她做這些動作時,一架攝影機正悄悄地對著她拍攝,而她卻全然不知。
無論從現場還是從膠片上看,效果都是理想的。她當選為公主的扮演者,和派拉蒙公司簽訂了合同。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赫本連做夢也沒有想到 這一結果對她的一生會產生多麼大的影響。當時演記者的男主角已定下來,是好萊塢的著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1952年5月,《吉吉》演出剛一結束,派拉蒙公司就要求她趕到羅馬,參加拍攝。
《羅馬假日》的拍攝是一個苦難的歷程。因為一切都是實地拍攝,所以得清除人行道,把行人趕走,光這項工作就差點把副導演和製片主任累垮。
因此,工作進展很慢,難題多。有時為了重復拍一個鏡頭,一個下午要幹上60回,赫本有點承受不了,但她並不怨恨,她也力求完美 不過導演為赫本也盡力剋制自己,他用一切辦法提高她的自信心,讓她感到輕松愉快。
他告訴她說,她必須忘掉自己是在演戲,應當認為自己就是那個公主。
拍攝工作最終還是圓滿完成了。
1953年8月20日,赫本飛往倫敦參加《羅馬假日》的首映式,然後又飛往威尼斯參加威尼斯電影節。
在美國,也為《羅馬假日》的上映開了公眾招待會。
該片在全世界獲得了極大成功。
在日本,這部片子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赫本後來成為日本人心目中的偶像。赫本片中的短發型一下子成了國際流行發式。
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羅馬假日》是同期上映影片中最走紅的一部。
一時間,赫本成了國際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聞片,電視台用黃金時間贊美她。
大量的報紙欣喜若狂地贊美她的美貌、活力、嫵媚、典雅,人們稱贊她是繼嘉寶和褒曼之後的最佳女演員。
因主演《羅馬假日》,赫本第一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
依照慣例,凡獲該獎提名者,全得出席該獎的終評頒獎儀式。
此屆頒獎儀式1954年3月25日在洛杉磯和紐約同時舉行。
全美廣播公司電視網將兩地聯成一個有機整體。
通用汽車公司出資27萬美元買下了在頒獎儀式過程中做電視的權利。
這一天,赫本在紐約剛演出完《美人魚》,謝幕完畢她就一頭鑽進一輛計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