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看看如何從導演的視角看一部電影?這里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導演是一部電影的主導者,如何能從導演的視角看一部電影呢?
01
在我看來一個頂級優秀的導演相比於次一點的導演(並不是說後一種導演就是一個不合格的爛導演,相反絕大多數異常優秀的導演都是後一種)的很大不同一點是,如何從他們的內在視角來看待他們的電影: 前一種導演一直在影像中表達著自己對這個世界,對生活的看法,他們不管講什麼樣的故事,都是在試圖通過故事性來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的一種看法或是一種哲學的理解,你用心看,會發現他們在電影中一直在表達著自己內心的中心思想,這一點不會改變,你看完他們的一部電影,會發現整部電影都在為他們個人的這個中心思想服務,他們更傾向於表達自己那幾乎未曾被外部世界所影響和改變的內心。這類型的導演幾乎所有電影都在試圖用電影表達導演自己的內心,電影本身跟他(她)本人有著莫大的關系。 後一種導演則更傾向於如何更優秀的講好一個故事,他們利用自己對影像的直覺或天分,把視聽語言各方面都能做到最優秀的狀態,用來推動一個故事整體的發展,從而講好一個故事,讓大眾更多更好更普遍的理解這部電影,所有視聽語言都是為他正在拍的那一部電影所服務。這類型的導演幾乎所有電影都在用自己最優秀的視聽語言來表達自己所正在拍的那部電影,而電影本身跟他(她)本人的關系並不很大。 簡單講,前一種導演中心思想始終更加感性,後一種導演中心思想相比較則始終更加理性。 電影被稱為最接近大眾的藝術,導演也是藝術家,所以我個人是更傾向於喜愛前一種導演。 當然,無可置疑,這兩種導演都能夠拍出讓我們大家欣喜異常的優秀電影。
02
首先,我們把導演和普通觀眾想像成兩個姜餅人。
姜餅人1
姜餅人2
上邊的一個是姜餅人1,我們把它們叫做普通觀眾。(非電影從業者)
下邊的一個姜餅人2,指代導演。(也可以是任何電影從業者)
我們可以明顯發現,他們都是人。只是右邊的姜餅人2胖一些,可以理解為他們看的電影多一些。
但毫無疑問,對於一部新的電影,無論是胖胖的姜餅人還是瘦瘦的姜餅人,其起點和觀點都是一樣的都是一樣的。
我們再把時間當成蛋糕切一切,很簡單,切成兩塊。即「第一次看電影」和「第n次看電影(n>1)」
好了,萬事俱備,接下來我們開始奇妙之旅,一探究竟。
Chapter1
以《讓子彈飛》 「白馬拉火車」這個鏡頭為例:
當電影開始時,姜餅人1和2舒適地坐在位子上,他們已經進入了故事。
然後他們同時看到了這個鏡頭,此時他們都已經融入到了故事裡,他們腦子中的想法是一樣的:卧槽,好酷炫,用白色的馬拉黑色的火車。咦,車上是不是坐著什麼重要的人物呢?
看到這個我想大家已經明白了:導演也是觀眾,所以導演在第一次看電影時和觀眾是一模一樣的!他們都在看故事,融入故事,此時導演是不會想什麼與眾不同的深奧的東西的,除非他沒再認真看電影。
事後,
姜餅人1:「嘿,老王,我今天看了一場超棒的電影,故事也超棒,人物也超棒。你有空也去看看唄」。然後,他就慢慢地把這部電影忘記了。因為影院明天,後天,大大後天,都有不一樣的電影,他都想去看。頂多就是:若干年後,有人問起他,嘿,你看過《讓子彈飛》嗎,他說:對對對,我看過,看過!
而這時,姜餅人2連忙拿出本子,他想,這個故事這么棒,我得把裡面的創意記下來。於是,這個故事,就成為了姜餅人2腦中圖書館里的一本書,它可以隨時取用了。
這是導演看電影的視角之一。
繼續走。
03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在修養比較高的導演在成為導演之前研究的都是別的專業,但最後還是能夠成為好導演。如昆汀塔倫蒂諾以前是印象租賃店老闆,王家衛大學學的是理工學院平面設計,北野武最初是相聲演員,卡梅隆大學學的是計算機與物理學………
就是因為他們都有一種共同的視角—--------將生活幻化成為心中無盡盤旋著的小故事,並驚呼著「生活多麼有趣」,同時將腦中所有學到的知識都融會貫通起來。
04
導演要做的就是要找到好的渠道去表達他想要說的東西 觀眾沒有注意到 那說明導演在表達上沒有成功 盡管在設計上花了很多心思 然後鏡頭閃太快 觀眾沒看到 還是枉然 當然有的鏡頭 放太長 也會顯得不自然 感覺是刻意為之 要做當剛好 不容易哦
05
答得很有新意,但似乎並不是題主想要的答案。
《認識電影.路易斯·賈內梯.插圖第11版》
《故事》
《電影的戲劇藝術》
關於電影的理論知識書籍浩如煙海,在我看過的幾本中,這三本當屬上乘。看完之後應該多少會理解一點所謂的“導演般的專業角度”。
『貳』 請問一部劇一部電影表達的是導演還是監制還是編劇的思想
這個應該是具體情況而定,監制到底是幹啥的,我也說不清楚,但我覺得,在片場應該是導演說的算,編劇是執行者,按照導演的要求去寫劇本,導演有權利去修改劇本,要是覺得劇本不夠好,我感覺誰都應該有權利改,,,至於你說的一部電影表達的到底是誰的思想,應該是這個電影項目的發起者,一些有思想深度或者製作比較精良(導演和編劇很大牌),通常是以導演或編劇的想法去完成,如果純粹是為了娛樂,跟風賺錢,那就另當別論了……
『叄』 一部好的電影里,導演起到哪些決定性作用
一部電影的成型,是導演和編劇等其他工作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從拍攝前故事的籌備,到拍攝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所做的調整,都離不開導演依據具體情況的控場與調整,不自己編寫劇本的導演通常會有一個好的編劇做搭檔。好萊塢電影的製作模式通常更倚重於劇本、編劇的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導演的話語權被製片人很大程度上的保留了。但對於「作者電影」來說,導演基本上都要自己寫劇本,表達一個電影作者自己的主觀意願,闡述自己真正想說的話。
『肆』 一部電影創作過程中,導演的作用是什麼
導演是一部作品藝術創作上的藝術指揮官,或者是藝術創作的靈魂人物。
影視劇組里除編劇以處的演員、攝影、錄音、美術都要根據導演提出的、確定的藝術創作總體方針來進行創作工作,在拍攝現場,演員、攝影、錄音、美術、燈光都要聽從導演的指揮來進行場面高度、進行拍攝。
導演即使不親自攝影、剪輯,也會最大程度的介入。布景的搭建、演員的選擇和調教,體現的都是導演的意志(你非要說製片方我也沒辦法)。 對一部電影的貢獻來說,編劇是和演員、攝影師、剪輯師一個層面的,導演是另一個層面。
『伍』 一個外國電影,講的是一個導演的故事
是《九》么?該片根據1982年轟動百老匯的同名歌舞劇改編。故事圍繞丹尼爾·戴-劉易斯飾演的古依多展開。古依多是一個被新片和家庭問題搞得焦頭爛額的導演,並在瑪麗昂·歌蒂婭演的妻子、佩內洛普·克魯茲演的情婦、妮可·基德曼演的繆斯、斯黛西·弗洛格演的性啟蒙對象、索菲亞·羅蘭演的媽媽、朱迪·丹奇演的製片人以及凱特·哈德森演的記者之間周旋。
『陸』 電影《鐵三角》是一部什麼樣的影片
鐵三角》上映在即,就像夜色中即將綻放的焰火,讓亞洲觀影人群充滿期待。
因為鐵三角開創了太多的電影史的第一次。
三大頂極導演,聯手拍攝同一個故事。
沒有劇本、僅有故事大綱,三位導演發揮想像力,分別拍攝這個故事的「開端」、「發展」與「結局」,第一個連導演都無法控制和掌握整個劇情的電影。。
三位導演各拍各的段落,各自剪輯自己的段落,影像風格充滿未知。
《鐵三角》就是這樣一部讓人無法猜測,無法想像的影片,甚至連劇中演員都對整部電影充滿期待的電影。
有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為每個人欣賞與思考的角度都不同,電影,更是映射導演與觀眾內心世界的鏡子。
雖然從《十分鍾年華老去》等電影節導演同主題特輯電影,到《三更》等同主題商業電影,幾個導演合作一部電影的模式已經有了先例。
但是,在同一個完整的電影故事中,三個導演分別控制開篇布局,情節發展推進,高潮升華三個部分,《鐵三角》無疑是電影史上唯一一部此類類型的總量級別作品。
在整個世界電影史上,也只有這三個人能一起來編制這種電影狂歡曲,共同玩這場游戲,因為他們原本就是兄弟,徐克,林嶺東,杜琪峰,他們多年前共同奮斗,彼此沾染著對方的氣息,卻又各自踏出一條獨特的風格之路。
多年後重新聚首《鐵三角》,不拘泥於商業,不重逢橋段,展開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徐克布局,林嶺東攪局,杜琪峰破局,將一場主線龐雜的奪寶奇謀,變得更加詭異離奇。
同樣的幾個劇中人,在基本性格前後一致的情況下,面對人生不同階段的選擇,是左還是右,進退如何選擇,在不同的導演的心靈世界映射中,各自有著不同的宿命和突破。
徐克開篇,生活的無奈,奇遇的驚變,詭異中充滿變數,他給林嶺東和杜琪峰留下了許多伏筆和暗示,漂亮地出招,彷彿進行催眠,讓觀眾的心底,恍惚對結局有了期待。
卻不料,如果相信了徐克的伏筆,那就是上當了。
與徐克的詭異多變對比,林嶺東的悲情與剛強交織,看似軟弱的人,在危急中發揮出真正的實力,混亂的愛情,在某一瞬間,依然散發著凄美的柔情,和絕望的美感。
如果徐克的布局是低聲把你催眠,那林嶺東攪局,就是忽然讓你在險峰之上看花兒紅,忽然豁然開朗,卻轉瞬發覺前路更艱辛。
劇情發展到此刻,已經完全超出我們的想像,在林嶺東的段落之後,沒人敢再去猜測劇情會怎樣發展,因為此刻,每個劇中人都有了獨立的靈魂,任何刻意的劇情,都可能違背人物的性格。
都是老相識,林嶺東的攪局,可以說是漂亮到了頂點,簡直不給最後的杜琪峰留展示風格的活路。
然而,杜琪峰終究是杜琪峰,從他旗下金枝玉葉林雪的登場開始,徐克那詭異的雲散了,林嶺東凄美的月光也忽然隱去了,黑色幽默忽然洶涌,最後的結局讓人震驚。
《鐵三角》絕對是開創了電影拍攝的新模式,在眾多觀眾感慨,我猜到了開頭也猜到了結局的今天,電影業也許需要更多的無劇本變奏電影狂歡,才能讓電影重新變成神秘莫測的夢境。
只不過,到哪裡找另外三個能與徐克林嶺東杜琪峰這樣的鐵三角相比肩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