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講一個人監獄裡面學會了制毒出來成大毒梟最後自殺的電影
好像是《大毒梟》有名《美國毒梟》但是最後應該沒自殺,被判終身監禁了。2001
雖然身為建築工人的兒子,喬治榮格(約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飾)卻並不願被低下的出身所束縛。懷著遠大的理想,他來到了加利福尼亞追逐自己的夢想。很快,靠著販賣大麻,榮格賺到了一筆不義之財,但也因此攤上了牢獄之災。在獄中,榮格結識了他「同病相憐」的獄友,獄友將他介紹給了大毒梟艾斯科巴(克利夫·柯蒂斯
Cliff Curtis 飾)。
很快,榮格成為了全美毒品運輸的重要樞紐,而靠著販毒,榮格賺取了金錢不計其數,他終於過上了他曾經嚮往的那種紙醉金迷的生活。可是,在內心裡,對於自己所乾的勾當,榮格深深的感到恥辱,再多的金錢也填補不了那不被親人理解和接納的痛苦,而在最後的最後,他也終究逃不過恢恢的法網。
危險方法。危險方法影片的故事從真實的事件改編而來,講述了佛洛依德,榮格和他們共同的女病人之間的故事。女主有精神問題,為了幫自己的男朋友佛洛依德報仇,最後殺了榮格。
❸ 美國毒梟的幕後製作
本片導演泰德·戴米說:「我一直在尋找不落俗套的故事。幾年前我看過小說《美國毒梟》,但當時我只是對喬治·榮格的人生經歷深感驚訝。他最初不過是個從馬薩諸塞州小鎮走出來的窮小子,而在7、80年代,他控制著全美國85%的可卡因貨源。」不過,戴米很快指出,《美國毒梟》絕不僅僅是一部毒品電影:「它還是一個描寫父女情感的心碎故事,作為一名導演,影片中的多層面故事讓我興奮不已。」
製作人喬爾·斯蒂勒曼認為在片中扮演榮格的約翰尼·德普為人物增色不少,他說:「成功塑造喬治·榮格的關鍵在於演員能夠富於體現細節和智慧,從而讓這個角色超越一名毒販,這正是約翰尼·德普所能做到的。」
榮格與妻子墨莎的情感糾葛也是片中的重頭戲。在德普眼中,墨莎就像一匹漂亮的野馬,野性難馴無法駕馭。扮演墨莎的佩內洛普·克魯茲說:「我從沒扮演過這種角色,她經歷了太多轉變,而且是如此極端。」
本片在南加州和墨西哥取景拍攝,執行製片人喬治亞·凱肯迪斯說:「這是一部很難計劃和拍攝的電影,因為影片故事歷經了很多不同時期。為了描述榮格的一生,每個場景都很簡短,這意味著將有難窮其盡的場景需要拍攝。」
創作背景
本片改編自布魯斯·波特(Bruce Porter)的同名紀實小說。整個故事的時間跨度長達50年,從而展現出一個男人從美國小鎮到哥倫比亞麥德林叢林的人生之旅。喬治·榮格是與哥倫比亞大毒梟帕布洛·艾斯科巴合作的第一個美國人,經他之手,可卡因買賣開始在美國生根發芽。
1974年,榮格因偷運大麻在芝加哥被捕,被送進康涅狄格州丹伯里的聯邦監獄。服刑期間他結識了卡洛斯·雷德並習得走私方法,而雷德則把他介紹給哥倫比亞黑幫。出獄後榮格立即與雷德取得聯系,兩人從哥倫比亞大毒梟帕布洛·艾斯科巴的農場將數百公斤可卡因空運到美國。1987年,榮格在馬薩諸塞州的家中被捕,在假釋期間他試圖帶領家人遠走高飛,但被熟識的飛行員出賣。此時雷德開始與政府合作,在艾斯科巴的授意下,榮格同意證明雷德有罪,雷德最終被判終身監禁,而榮格重新獲得了自由。然而參與了多次「清洗」行動之後,榮格又開始從事大麻生意。1994年榮格因涉嫌走私700磅大麻而第三次被捕入獄。2014年11月27日是他的釋放日期,當榮格走出監獄大門,他已成為72歲的老人,而等待他的還有長達8年的假釋。
❹ 危險方法提到了哪些夢
他的第一句話非常有意思,「病人的內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大家可能會知道,去過精神病院的,或者說是那種具有精神分裂的,至少電影上面看過,這些人內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這一問非常有意思。(榮格的第一個病人是1904年接手的,叫薩賓娜,就是大家看到的《危險方法》的女主角。)實際上這一問裡面,包含了就是我們症狀,我們可以稱為精神病人或者神經症的,他有強迫,有恐懼、焦慮,諸如此類的,背後有什麼故事么?
在榮格之前,大部分的精神科醫生們,關注的是症狀本身,榮格呢,他有嚴格的精神科訓練。我們今天有幾張照片,第一張照片我選的是伯戈爾茨利醫院,這個精神病院在整個歐洲都非常有名,當然了它位於瑞士,在瑞士也非常有名。那麼當大部分精神病醫生們只是從臨床病理學關注症狀本身的時候,榮格會反思症狀背後的故事。(對不起我做個插入,今天吃晚飯的時候呢,我看了一個電影,英文叫《control》,中文是《控制》。犯人呢有好多症狀,給他執行死刑的時候,讓他參與一個醫療的實驗,實際上是給他一個安慰劑,看他能不能改變人格,能不能改變這個人,他經常閃回的時候,全部是他童年受虐待的經歷。)就每一個患者都有一個很悲慘的故事,父親啊母親啊,從小受虐待的經歷啊,導致他一種成年的反社會人格,或分裂的症狀。那榮格問的是同樣的問題,在這個個人的經歷和故事的背後,榮格進了一步,他就強調故事的象徵性,所謂的象徵性就是說,舉個例子,我們熟悉的自閉症,自閉症的孩子拿東西先聞一聞啊,如果他不高興發作的時候,他咬手指,咬的手指部位幾乎一樣啊。這個咬手指也好,聞也好,這些我們可以把它稱為症狀,那它有意義么?如果它具有象徵性那它就有意義,背後可能涉及到,它具有原型的意義么?背後指向的是人格,榮格曾經有一個老師,他讀了一個精神病學的教科書,他讀的時候一下被震撼了,就那個老師在寫精神病教科書的時候會認為,它不僅僅是病理的問題,透過症狀的背後是人格的問題,是整個人的問題。就在這一刻,把他從一個標準的典型的精神科醫生,轉向了心理學家,深度心理學家。
要是讀他早期的精神病活動的時候呢,榮格和一般的區別是,他關注的是人本身,不僅僅是人的病症,同時呢,榮格比較坦誠,榮格病人給他講故事,榮格也會把自己的故事告訴病人。即使到今天,很多人也不敢這樣做,我們治療師為了避免移情,要保持節制,保持中立,教科書上這樣寫的。但榮格從早期的時候,他和病人坦誠相見,坦誠相待。就像我們現在歐文亞隆先生這種風格的治療師。
讓大家看了《危險方法》,女主角是薩賓娜。另外有兩個電影,大家如果能找到也看一看。一個電影叫《我美麗的守護天使》,英文名叫《The Soul Keeper》。這個電影講榮格和薩賓娜,那這個電影中間就反映了,大部分精神科醫生都中規中矩,他們是瘋子是精神病,在早期的時候。但榮格呢,他能比較誠懇的對待病人,也能反映在《回憶,夢,思考》的他最初開始他的臨床精神病治療活動的早期。
照片第一張呢是著名的伯戈爾茨利精神病醫院,我去過幾次。那麼第二張照片呢,是給大家看《危險方法》,薩賓娜18歲,馬車嗒嗒嗒到了醫院,在電影中間她發作恐懼。她被幾個男人抬了下去,她歇斯底里。這是榮格第一個病人,這很值得大家好好看一看。那看過以後呢,來幫助大家加深對《回憶,夢,思考》第四章的理解。
鏡頭一轉,薩賓娜一個人坐在房間的椅子上,她背後一個椅子。有人敲門,薩賓娜一聽,榮格推門進來,他說我是Dr.Jung,這時薩賓娜表情蠻怪的,因為她是個精神病人。榮格做她背後開始工作,那一段很精彩,榮格坐她後面呢是模仿弗洛伊德的設置,想用他的所謂的自由聯想,但榮格沒有成功。在這個過程中間,一旦提到了電影中間顯示的伯戈爾茨利精神病院,榮格在《回憶,夢,思考》的第四章的開始,他說那是我學徒的生涯,我是從那裡做學徒開始的。他大學啊,學精神病,做實習。那這樣就有一位老師——J·布洛伊爾,他是法國的很有名的精神科醫生,沙克的學生,J·布洛伊爾本來應該和弗洛伊德齊名,但是由於讓弗洛伊德拿走了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讓他在心理學史上,在精神病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後來由於弗洛伊德的強勢,他就顯得不那麼出名了。但榮格對他很好,榮格早期一面實習,後來做了主治醫生,又上課。特別放了一張照片給大家,就是J·布洛伊爾,他是榮格的良師益友。就在這個精神病院裡面,J·布洛伊爾提出一個概念,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精神分裂症,榮格也參與提出來的。
榮格1904年在那開始,05年的時候他就升講師了,又過了4年左右,他又是高級講師的水平了。榮格說,一直到1913年,和弗洛伊德分裂以後,他寫《紅書》的開始的時候,他失去了在那的教職和身份。但是呢,榮格在他這一章裡面講,我講授心理病理學,他也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講J·布洛伊爾的心理學,他既然講他就會非常熟悉。
我給大家舉個小例子吧,弗洛伊德和榮格,先後放棄了催眠術。從1774年麥斯麥先生,有了催眠術,加上這個布洛伊爾,加上沙克,和榮格都有淵源。催眠術是主導性的一種方法,弗洛伊德放棄了催眠術,獲得了自由聯想,大家在《當尼采哭泣》的電影中可以看到。那榮格為什麼放棄催眠術呢?
他就在這一章中間講了一個故事,他有一個女的來訪者,58歲拄著拐杖來的,她不能走路,還有一個僕人跟著他,那麼已經十多年了,她的腿癱瘓,是不能走。用談話療法跟她聊,講他的歷史啊,還有學生現場演示,看我怎麼來做工作的,榮格還蠻喜歡現場演示的。來訪者的故事講得很長,我不得不打斷她的話,那這樣吧時間的緣故,我給你做催眠好吧,來訪者說好啊。那榮格說你閉上眼睛,榮格本來有個程序,大家知道吧,催眠是有程序的,總是要有十幾分鍾才能完成。但是來訪者閉上眼睛,榮格還沒來得及說話,她就進入催眠狀態了。
榮格說我那次驚訝不已,她進入催眠以後,就講她的夢啊,講她的各種想法。榮格有點尷尬,因為他是給學生在講課么,我還沒有催眠怎麼就進入催眠了呢。他也不敢讓學生看到自己很緊張,他就把這個病人喚醒以後,這個病人非常有意思,她說「你把我治好了」,然後扔掉拐杖就走路了,榮格寫書的時說好尷尬啊,尷尬的面紅耳赤,為什麼呢?他沒辦法跟學生解釋,怎麼會有這種魔法般的效果呢。榮格說,我硬著頭皮說,「看了吧,催眠術多神奇啊。」實際上,榮格自己講,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接著榮格說,促使他放棄催眠的,仍然是同一個病人,病人走了以後呢,後來榮格請求她,「你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么?」她就講述她的故事。
深度心理治療、心理分析,一個看著很簡單,實際上是一個很重要的轉變。這個病人呢,就是58歲這個女人,他看到榮格來有種方法於是來找榮格。背後有故事是什麼呢,她自己有個兒子,她離過一次婚,她對兒子期望很大,但沒想到,這個兒子小時候就得了精神病,對她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所以她就把,她希望她孩子的成就,希望兒子成為英雄,成為英雄的媽媽,這樣一種想法呢,把它移情到了榮格身上。榮格讓她做什麼,她就願意做什麼,她到處宣傳榮格,所以榮格說我們催眠吧,根本不用你催眠,就馬上進入催眠狀態了。
那這個故事榮格了解以後,了解了背後象徵性的表達,榮格說我就放棄了催眠。由於榮格放棄了催眠,他就開始了他的自由聯想。在《危險方法》電影裡面,如果大家看的話,就會看到榮格做自由聯想的很精彩的片段。我用了兩張圖片,他拉著他的病人薩賓娜一起做助手,然後他的太太是病人,是被試,給她做詞語聯想的測驗。後來當然了,詞語聯想他解釋他的象徵性,榮格1912年就寫了《力比多的象徵與轉變》,他越來越注重意象中間的原型,通過神話啦,有了原型,和原型意象,有了集體無意識,在他早起精神病活動的時候呢,慢慢就形成了他以後獨特的(觀點)。
這章蠻精彩,尤其是配合文獻的方法,你會看到剛才講的,包括這個詞語聯想。我放了幾張照片,布洛伊爾後面是他早期的精神病院,做治療的一個黑白照片。再後來的時候,榮格去當醫生,弗洛伊德去參觀,電影上也有,都是用一種比較傳統的心身治療的方式。所以榮格的這種詞語聯想是一種新的方法,榮格後來形成的夢的工作,形成他的這種獨特的通過意象,我們可以說是意象對話的形式來做治療的一種新的發展。
榮格舉了好幾個例子。瘋瘋癲癲的,瘋言瘋語,榮格就認為即使是瘋言瘋語他都有意義,其中有個簡單的例子。來訪者很辛苦,做妓女,身邊是酒鬼,後來有了偏執,有了那種邊緣性的精神分裂症狀。從業20年,這些例子經常被作為教材來給學生演示。但是榮格和一般的精神治療師不一樣,他說她說的話可能是有意義的,她可能會哭啊,她說她是蘇格拉底的代理人啊。榮格說,她的一句話是有用意的。她說「我是蘇格拉底的代理人」,可能就是她像蘇格拉底一樣,受到了不公正的審判,和指責,這個理解非常重要。來訪者知道你是不是真心同情她,是否有真的所謂的共情。
所以榮格的,所謂的意象分析、原型意象,它出於一種真誠,這是很重要的榮格的特點。榮格就寫了一個很好的故事:榮格1907年去看弗洛伊德,弗洛伊德1909年之後不久也經常到蘇黎世去看榮格。榮格還把這個病人給弗洛伊德去演示。那麼弗洛伊德對榮格說,「你的這個病人很有意思,你的這個發現是很有意義的,但是她長得太難看了吧,你怎麼可能每天花這么多小時在這么一個女人身上呢?」榮格聽弗洛伊德這樣講的時候,榮格非常不高興,他從來沒有想過他的病人長得好看不好看,他只是對病人背後的故事感興趣。這是一個小小的插曲吧,大家都知道弗洛伊德的設置,他有的時候是受不了病人的嘮叨,也不想要病人看他,所以他讓病人躺下了,他坐在那兒。但是榮格讓病人坐起來,面對面,不管你長得是好看不好看。我覺得是蠻有意思的一個插曲,幫著大家來理解榮格對病人的一個態度。
❺ 美國上世紀八十年代毒梟喬治榮格(約翰尼德普主演的電影《大毒梟》的原型)是否還在世
還在
http://www.bop.gov/iloc2/InmateFinderServlet?Transaction=NameSearch&needingMoreList=false&LastName=jung&Middle=&FirstName=george&Race=U&Sex=U&Age=&x=337&y=290
❻ 關於心理健康的電影
關於心理健康的電影有:
1、《老大靠邊閃》
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叫Analyze This,直譯就是《分析之》。這部影片講的是一位黑社會老大患了驚恐發作,做愛時不舉,社會功能也有退化,對做老大不怎麼感興趣了。於是,他要手下為他找一位心理醫生。
給黑社會老大做心理咨詢,絕對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活兒。片中的心理醫生是個搞笑的角兒,被逼一步步打破咨詢設置治療這位黑社會老大。而這位心理醫生的精神分析功底也相當深厚,最終使黑社會老大的無意識意識化了。
2、《心靈捕手》
又譯《驕陽似我》,原名Good Will Hunting,既暗指主人公Will Hunting是好樣的,又暗示羅賓•威廉姆斯扮演的大鬍子心理咨詢師是一個好的「心靈捕手」(will hunting)。這部電影展現了一個天才的自我接納過程,同時也展示了怎樣才是一名好的心理咨詢師。
真誠、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說的核心品質,在片中心理咨詢師的身上得到了良好體現。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到,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是來訪者和咨詢師兩個人共同成長的歷程。
3、《另一個女人》
女主人公看上去是一位社會成功人士,但她的內心卻比較荒蕪。自她住進一家心理咨詢室的隔壁,聽到另一個人女人和心理咨詢師的談話之後,她開始了自己人生的內省過程。慢慢地,她找回了真實的自己;而另一個女人的咨詢也結束了。
4、《心靈點滴》
這是一本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主人公是派奇•亞當斯(Pitch Adams)。他曾患抑鬱症三次入院,卻在精神病院中發現自己助人的能力,因此立志做一名醫生,轉身進了醫學院學習。後來,他成為一名「小丑醫生」,正如片名所暗示的一樣,他為病人輸入的「心靈上的點滴」。
5、《我美麗的守護天使》
這是一部講述心理學家八卦的影片哦,主角分別是心理分析大師榮格和他的女病人薩拜娜。實際上,這部影片講述了心理咨詢與治療中一個關鍵的概念——移情(transference),也即治療師和病人之間關系的問題。
弗洛伊德和榮格對待移情的態度,似乎不盡相同。前者主張治療師應該節制,像冷麵的外科醫生一樣,只管把手術完成。而榮格似乎認為,移情當中包含著更多的東西,包括我們沒有意識到的內容,需要認真加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