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中國電影史六代導演

中國電影史六代導演

發布時間:2023-06-07 07:07:07

『壹』 中國第六代導演有哪些

中國第六代導演有:

1、張元:

張楊的主要作品有《愛情麻辣燙》《洗澡》《昨天》等,在第六代導演中,他一直能夠通過貼近現實的電影合作,規避開意識形態的限制,並且形成自己的風格。

『貳』 中國第六代導演有哪些,創作風格是什麼

  1.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張元、王小帥、管虎、婁燁、賈樟柯、王全安、陸川、寧浩等等,他們一般是在90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開始從事導演工作的一批年輕導演。

  2. 其整體的創作風格有:①遠離政治、歷史,對義大利表現主義有借鑒學習,再現現實生活,大多是對當代城市生活的描述;②生活流式的記錄生活,在日常狀態下寫人性的光明和陰暗;③注重個人體驗,描寫都市的浮華感。但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點:①過分迷戀自己對電影的理解,放棄了常規電影的敘事方式,使他們的影片在造型敘事上充滿陌生感;②過分執著表達自己的生命體驗,因而影片視野狹窄,自說自話色彩濃厚,難以與大眾溝通。

『叄』 中國第六代導演是誰

中國第六代導演是章明。章明是中國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1996年創作的電影導演處女作《巫山雲雨》即在法國、瑞士、義大利等國電影節上獲獎,2011年的《郎在對門唱山歌》獲第1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編劇、最佳女演員、最佳音樂獎。

導演思維的概念

導演就好比軍隊的最高指揮者,一部影視作品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視作品的風格,也往往體現導演的藝術風格和性格,更能體現出導演看待事物的價值觀。導演思維是導演的一種意識形式,是導演對於一部影視劇的理解與感悟,導演思維表現在影視作品製作的每個環節,對演員的選擇、作品的敘事方法等都有重要的影響。

導演思維具體是指對影視作品的主觀理解和二次創造,是升華影視作品內涵的重要因素。

『肆』 我國第五代導演和第六代分別指誰

分類: 娛樂休閑 >> 電影
解析: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 *** 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當他們一旦作為一個群體的力量出現時,盡管人數不多,卻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波。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

在「第五代導演」這一群體中,還涌現了其他一些優秀人才,如張軍釗、李少紅、胡玫、周曉文、寧瀛、劉苗苗等在這一時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關於「第六代」最原始的界定,其實僅僅是指北京電影學院85班——王小帥、婁燁、路學長、胡雪楊、張元、劉叢升冰鑒、唐大年(包括87班的管虎、李欣)這個群體,隨後這個群體又匯入了中央戲劇學院的張揚、施潤玖和金琛等人,甚至當後來電影學院93級的賈樟柯崛起,我們都能夠非常明確地稱之為「第六代」。但時至今日,「第六代」這個約定俗成的概念早已無法涵蓋「第五代」之後國內的電影創作群體,這個群體正在變得越來越龐大,越來越難以統一界定。

中國電影進入1990年代以後,電影作為大眾文化消費品的性質重新回到對其存在的主要訴求上,這種訴求使得「第六代」或者「新生代」電影人中的個人言說和對電影語言的關心被放置在一個邊緣化的地帶,他們的生存比他們的前輩中國電影人更為艱難。

新生代電影的出現促使真正討論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的「人的狀況」,以及將1950年代以後世界藝術電影創作領域全面旁友的「現代化語言」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結合起來。在1985年第五代電影人黃建新在其《黑炮事件》中明顯呈現現代電影語匯的影響(主要是安東尼奧尼的電影語言的主觀色彩使用的表層技法),被轉化到一個並非現代性的人的窘況討論中,這種對現代電影語言誕生的深層背景的隔膜使得中國電影語言的引進和消化工作,被拖延到1995年的《巫山雲雨》(章明)和《民警故事》(寧瀛)這種真正成為具有標志的作品中去。

新生代導演中關於個人成長的討論重心,給中國電影的創作獲得了一次將電影創作和個人生命體的表達高度結合的契機,但是由於主流文化傾向和個人表達的呈現水平等多種原因,使得這些作品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但是其中一些作品依然值得關注。例如,《冬春的日子》(王小帥)、《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長大成人》(陸學長)、《小武》(賈樟柯)。而更多的新導演的涌現,已經依賴於其自身對文化消費時尚的敏銳程度了。

從誕生之初,第六代就面臨著第五代不曾遭受的巨大壓力,這些壓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主流意識形態和嚴峻的市場。因此,第六代一出生遭遇的就是一次空前的經濟與文化合圍,為了保證創作並堅持自我,他們被迫轉入「地下」,然而他們被動進入的卻並非一個絕對自由的創作空間,相反,那幾乎是一個漫長的、惡性循環的陷阱。此外,第六代的誕生,還是華語電影傳統和西方電影傳統雙重影響的產物,第五代給第滲啟老六代造成的精神壓力,也進一步激發了第六代自身的內在焦慮,這迫使他們主動地向西方現代和後現代電影中汲取營養。

第六代致命的缺陷是創作脫離市場。在漫長的、另闢蹊徑的地下生涯中,他們也走了太多彎路,這導致他們普遍缺乏對市場的基本判斷。去年,婁燁獲得了一次難得的機會,但[紫蝴蝶]卻恰恰暴露了第六代在面對市場時可能暴露的全部缺陷。第六代內在的缺陷是「偽個性」,也就是創作思想在所謂「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表象徘徊,對當下的關注也僅僅停留在邊緣。嚴格意義上講,第六代的歷史觀是缺席的,甚至虛構性也是缺席的,第六代大都習慣於主題先行(甚至是形式感先行),而缺少真正豐滿的故事。

現在,有一種廣泛的誤解是,一個導演從「地下」走到「地上」,就一定立刻會像金子見到太陽一樣閃閃發光。但事實上,一個導演在地下無法解決的問題,並不能因為他浮出水面就迎刃而解。

另一種廣泛的誤解是,2004年將是第六代全面突圍的一年,那些在「地下」受到廣泛認同的導演,一旦返回「地上」就一定會迅速征服市場。比如賈樟柯。他的電影創作確實起點很高,但他的電影並不具有商業性,《小武》或《站台》這樣的電影必然難以獲得票房。因此,不要因為媒體的炒作,而強迫一個導演進行違背自己的電影創作初衷的市場化努力。第六代剛剛浮出水面,這個時候他們恰恰更需要寬松的輿論環境,合理的市場定位和發行方充滿智慧與遠見的鼎立支持。

『伍』 中國第六代導演都有誰代表作是哪些

第六代導演一般指生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和七十年代中後期,他們已經成為華語影壇的一股重要的力量,而這些風格各異的電影作者,亦是中國電影之今天明天。
張元,滿族,1963年生,江蘇連雲港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 代表作:《媽媽》1990、《北京雜種》1993、《回家過年》1999
路學長,1964年生,北京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長大成人》1994、《卡拉是條狗》2003、《租期》2006
張揚,1965年生,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愛情麻辣燙》1997、《洗澡》1999、《昨天》2001
孟京輝,1965年生,江西人,1991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像雞毛一樣飛》2002
賈樟柯,1970年生,山西汾陽人,1997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代表作:《小武》1997、《站台》2000、《三峽好人》2006
婁燁,1965年生,上海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周末情人》1994、《蘇州河》2000、《頤和園》2006
霍建起,1958年生,北京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 代表作:《那山那人那狗》1998、《藍色愛情》2000、《暖》2003
胡雪揚,1963年生,上海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留守女士》1991、《湮沒的青春》1994、《冰與火》2000
王小帥:1965年生,山東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十七歲的單車》2000、《青紅》2004、《左右》2007
管虎,1969年生,北京人,199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法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頭發亂了》1993、《浪漫街頭》1996、《西施眼》
李欣,1969年生,上海人,199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談情說愛》1995、《慾望邊緣》2003、《自娛自樂》2004
王全安:1965年生,陝西西安人,199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代表作:《月蝕》1999、《驚蟄》2003、《圖雅的婚事》2006
何建軍,1960年生,北京人,199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進修班。 代表作:《懸念》1993、《郵差》1994、《蔓延》2003

『陸』 中國從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有哪些

中國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如下:

1. 第一代導演:中國電影始於1905年,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

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第一部勞工片《勞工之愛情》、第一部體育片《二對一》、第一部系列電影《火燒紅蓮寺》 。他們也就成了中國的第一代電影人,中國的「第一代導演」 。

2. 第二代導演 :中國「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

3. 第三代導演 :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 第四代導演: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滕文驥、黃建中、吳天明等。他們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5. 第五代導演: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第五代」 年輕電影人因為歷經文革浩劫,接受當時流行的西方哲學、美學思潮,形成新的價值觀、美學觀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識、反思思潮相適應。

6. 第六代導演:例如王小帥的《十七歲單車》,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遙》),張元的《過年回家》,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這三位導演。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另一個共同特色是:他們都各有話說,第六代導演所敘述的故事,是他們各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如果能大量的呈現出來,才能顯露出一個社會和文化的多元生機。

7. 第七代導演 :這里的「第七代導演」,是指在新千年之後走上導演崗位,開拍第一部電影的「新生代導演」。他們多是70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他們的電影的基本命題、所關注的對象,以及表現手法、風格,都與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作品有所不同,讓人感受到了一種新的電影意識的誕生。

「第七代導演」,其實是個很不規范的概念。因為這一稱謂既沒有得到學術界的認可,也沒有廣泛流傳;這里所歸納的導演群體,目前也尚未形成一個可以歸納為「代」的較為統一的性格、風格和流派。

注意:

其實到今天為止的七代導演名號的又由來是第五代導演所作的《黃土地》,陳凱歌1985年的《黃土地》在中國電影行業裡面砸了一個坑,業內把這個坑叫第五代導演,而後幾年,第五代導演源源不斷地往坑裡填料。

直到1988年的《紅高粱》出現,因為實在是太厚重,好的是把坑填滿了,壞的是坑給砸穿了,至此第五代導演的輝煌藝術創作時期結束,開始步入體制化的商業片,雖然後有《藍風箏》、《霸王別姬》、《活著》三部影片為第五代導演出彩了一手,但個人化、藝術化的第五代導演時代已經於1988年結束了。

但是正是因為第五代導演的出彩,在首拿國際三大獎中的金熊獎(1988·《紅高粱》)之後,業內開始捋了捋中國導演的輩分,在第五代之前是完全得以區分的,這全是靠時代的劃取和整體的創作方向等原因限制。而到了第六代導演開始80年代,第五代也開始慢慢走向商業化,脫個人性而類型化,當代商業片最為成功的當屬好萊塢(Hollywood,又稱荷里活,位處美國洛杉磯)。

『柒』 「第五、六代導演」是指什麼時期代表作有哪些他們在影片拍攝時需要做什麼

第五代導演指的是以北京電影學院82屆畢業生為主題的一代電影導演。

1984年,陳凱歌拍出了《黃土地》,之後陸續有吳子牛的《黑谷喋血》,陳凱歌的《大閱兵》《荊軻刺秦王》《霸王別姬》胡玫的《女兒樓》,田壯壯的《盜馬賊》,黃建新的《黑炮事件》,張藝謀的《紅高粱》等等大批優秀作品問世。

這批導演成長於中國社會大動盪中,文革浩劫使他們不得不在底層頑強搏擊,上山下鄉,當兵……十年文革結束,他們得以重返校園後系統學習系統的電影知識理論,西方的哲學美學價值影響了他們價值觀美學觀的形成,而這些反規范的精神品格,與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思,反思思潮相適應。

這個時期,就是新啟蒙運動時期。第五代的啟蒙主義先鋒電影思潮作為新啟蒙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具有一致的啟蒙立場——重估一切價值的批判反思精神,這里的反思思維不僅指向歷史,也將矛頭對准了現實。他們在電影語言和社會反思兩個方面,對電影界形成了雙重沖擊。

在電影語言方面,第五代電影追求宣言式的闡述,其聲音,光線,物質空間,都凝聚著創作者的意圖,他們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在炫彩,需要時,刻畫人物,鏡頭運用燈都立秋表型立意,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強烈渴望探索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將形式與內容大道完美的結合。

第五代作為啟蒙主義的先鋒電影思潮,《紅高粱》的出現被認為是其文化的總結標志,他以閹割閹割者的場景,象徵性地小傑了再異族文明的再度沖擊面前,國人的顯示教練車與震驚體驗。而童年出現的《孩子王》從文化,哲學層面上展示了一系列內涵豐富的語義含義,展示了文化與生命的兩難對立,這種對立蘊含著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意識。

總體特點:從動亂中成長,有強烈的探求渴望和主題意識,希望運用獨特的方法去表現紛繁雜亂的歷史和現實。

以生成的歷史思考和敏銳的哲學思辨角度來解釋社會變化的的歷史淵源,剖析承付的傳統觀念,展現民族的生動汽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情感。


第六代導演

界定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忠厚其進入北影電影系,就是年代後開始指導電影的一批年輕導演。基本沒有受過文革影響,並不存在收到壓抑的切膚之痛,中學時代至承認時期,真是中國改革開放時期,舊體制舊觀念的消融,崩潰,各種新潮思想的發生於建立伴隨著他們成長,他們經歷了八九十年代經濟轉軌帶來的劇痛,也基尼了電影從所謂神聖的藝術走入生活,還原成一種文化消費產品的無奈。這決定了他們對於傳統和一切舊事物都習慣站在懷疑和審視的立場上。

主要人物:張元《北京雜種》
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
管虎《頭發亂了》
婁燁《周末情人》
賈樟柯《小武》《三峽好人》
陸川《南京南京》
寧浩《綠草地》

參考鏈接:網頁鏈接

『捌』 第一代導演到第六代導演

第一代導演
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20世紀初到20年代末,他們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 鄭正秋、·任彭年、侯曜、沈浮、史東山、何非光、袁牧之、蔡楚生、洪深 第二代導演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第二代導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就思想內容而言,開始真正從單純的娛樂——「玩耍」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從娛樂中發揮社會功能。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盡管這代導演的「戲劇意識」還比較強烈,但他們已從對戲劇的摹仿從形式轉向內涵,即逐漸擺脫舞台的局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所長,只是在故事情節上強烈地追求戲劇懸念、戲劇沖突、戲劇程式。可以這樣說,中國電影從這一代導演開始,才顯出自己獨立的價值。 這個時期,中國的電影表演藝術也屬於由萌芽到起步階段。 ·陳懷皚、桑弧、崔嵬 第三代導演
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這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這一代導演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在影片努力反映時代,深入地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謝晉、謝鐵驪、謝添、沙蒙、水華、林農、李前寬、肖桂雲、凌子風 第四代導演
第四代電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生構成的創作全體,他們一畢業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於他們的創作生命是從1978年以後才開始的。 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導演在學習時期沒能接觸到蘇聯以外的電影,這直接影響到*導演電影語言的創造力和表現力。但他們提出電影不應該受僵化的舞台限制,應該選擇自然、真切和簡單的形式挖掘普通生活的詩意和哲理,同時也開始了對歷史的反思。整個*的創作高潮正是伴隨著這次反思而爆發的,*的創作帶動了中國電影的復興。農村漸漸成為*作品的中心題材,他們以農村作為中國社會縮影的表現手法也直接影響了後來的第五代導演。
·黃蜀芹、黃健中、鄭洞天、謝飛、王啟民、滕文驥、吳貽弓、丁蔭楠 第五代導演
「第五代導演」是指一批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他們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波。 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黃建新、吳子牛 第六代導演
「第六代」不僅是一個時空意義上的聚合體,更重要的是由一個文化姿態、創作風格相對一致而形成的在1990年代帶有先鋒性、前衛性、青春性的創作群體(或群落)。他們在當代中
國影壇形成了一種引人注目的電影趨勢或電影現象。 「六十年代生人」的「第六代」成長於80年代,浮出海面卻是在1990年代初,這是一個中國人內心世界產生極大轉變的年代。也許是創作歷程的艱苦,也許是自身藝術生活的獨特性,也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第六代」的電影從一開始就體現著一種灰色調,他們的視角與以往有很大的變化,搖滾人、藝術家、同性戀、小偷、妓女——一群不被關注的邊緣人進入他們的視野,在混亂的情感糾葛、迷茫的追求、瑣碎的細節描寫和俚語臟話式的台詞包裝下講述當代城市青年成長的故事。

·路學長、賈樟柯、王小帥、李少紅、孫周、姜文、葉大鷹、馮小寧、馮小剛

『玖』 中國歷代導演名單

第一代導演:指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代表作品有《歌女紅牡丹》、《火燒紅蓮寺》等。

第二代導演: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代表作有《城市之夜》、《大路》、《漁光曲》等。

第三代導演: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優秀作品有《南征北戰》、《白毛女》、《青春之歌》、《小兵張嘎》、《早春二月》、《女籃五號》、《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

第四代導演:「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吳貽弓、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代表作品有《青春祭》、《沙鷗》、《本命年》、《小花》、《城南舊事》、《小街》等。

第五代導演:電影學院上世紀八十年代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獵場扎撒》、《紅高粱》等。

第六代導演: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

管虎《鬥牛》、《殺生》、《上車走吧》、《頭發亂了》、《老炮兒》,寧浩《綠草地》,賈樟柯《天註定》、《小武》、《站台》,張元《媽媽》、《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阿年《感光時代》。

王一持(王強)《新一年》,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蘇州河》,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王全安《月蝕》《圖雅的婚事》,陸川《南京!南京!》等。

第七代導演:陸川、高彭、李芳芳、常征等幾人,中國第七代導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業片。

導演的職責是:

1、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

2、與製片人和導演組其他成員攜手遴選演員。

3、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4、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

5、指揮現場拍攝工作。

6、指導工作團隊完成後期製作,包括剪輯、錄音、主題曲、動畫、字幕、特效等。

7、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

閱讀全文

與中國電影史六代導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不滿意電影院的工作人員態度 瀏覽:942
愛情電影望 瀏覽:752
豬豬俠大電影七 瀏覽:876
簡述電影中音樂的功能 瀏覽:590
繼子完整版電影 瀏覽:495
幸福終點站電影觀後感 瀏覽:645
小電影是正規網站嗎 瀏覽:774
電影李大釗演員 瀏覽:435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2017視頻 瀏覽:686
電影院女子踩前排座椅 瀏覽:542
飛鴿電影大結局 瀏覽:123
趙本山劇組新拍的電影 瀏覽:937
搜索熊出沒原始時代大電影是正品兒 瀏覽:639
勇者游戲1電影演員 瀏覽:262
哈利波特電影音樂原版 瀏覽:260
國產沒有女主角的電影下載 瀏覽:608
黎什麼電影 瀏覽:281
電影紅塵女主結局是什麼 瀏覽:581
第一部嘴對吻戲電影 瀏覽:641
泰國搞基電影與父同行 瀏覽: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