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明錦衣衛影視劇里的那麼厲害,明亡時錦衣衛都哪去了
明滅時,錦衣衛大部分投降了,少部分以身殉國。還有一部分追隨舊主,跑到南方小朝廷,
崇禎年間,官場貪污腐敗之風已經越演越烈,錦衣衛在這種大環境下,也腐化墮落,本來被崇禎任命去查抄貪腐,結果卻變成監守自盜。作為皇帝耳目的爪牙的錦衣衛,對崇禎也沒那麼忠心耿耿,唯命是從了。這不得不說是崇禎的悲哀。國家大廈將傾,任他如果勤政,終歸是挽救不了祖宗基業。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從彰義門攻入京城,城破,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那時陪在崇禎身邊的只有一個太監,錦衣衛哪去了?當時,錦衣衛大概分三種去處:

根據《檐曝雜記·卷六》記載,順治元年(1644年),駱養性任天津總督時奏請免除明代三餉,分別為:遼餉五百萬、新餉九百萬、練餉七百三十萬,共計二千多萬,一概免除,得旨允許。此舉減輕了老百姓的一項沉重負擔,為天下百姓免去兩千多萬兩銀子重稅,使天下受福。明末這三餉曾經逼的多少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從這個角度來看,駱養性對百姓還是有貢獻的。只是知道的人少,而他給後世的第一印象就是沒骨氣的投降。
『貳』 《大明錦衣衛》有哪些看點

編劇一直是國產自製劇最大的短板
情節是否流暢、台詞是否合理、人設是否跑偏
都是檢驗編劇功底的試金石
很明顯,大明錦衣衛是一部合格的電影
尤其是對於明朝錦衣衛東廠一手遮天的認識
頗讓我想了網上盛傳的警察打人事件
警察打你是你妨礙公務你打警察那就是你襲警
所以當李毅莫名其妙成了朝廷欽犯被兄弟相殘
李毅倒下那一剎那,簡直美得不可方物
我見過妖艷的
但是配著嘴角那絲鮮血能美成那樣的
實屬難得
李毅作為錦衣衛副指揮使雖善良耿直但也有著一個副指揮使的基本智商
所以在眾多次比如護送大喇嘛這種行動中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而人生中最不靠譜的也許就是在錯誤的時間自以為正確的想拯救自己愛的女人她爹
你前腳說著不劫獄轉身就去了天牢你這思想轉變也夠快的啊
至於反派,也就是為了抓住李毅這只兔子的走狗,那是死了一個又一個??
但是很明顯這些走狗都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都是瞬間狗帶
那麼大的BOSS紀剛連面聖自辯的機會都沒有就被一刀砍死
果然這版錦衣衛的乾爹並沒有什麼錢
你看看女主和眾多配角的臉就明白了
而且我強烈懷疑本劇導演是天蠍座
電影主要橋段的打鬥和設計重點突出
至於那些旁枝末節那是能省則省??
絕不浪費一點心思
電影最不能忍的,是男主與女主的感情戲
女主的白眼和男主的緊綳
就算是沒了這一段,故事情節明顯更會更流暢順利好嗎
總共就一個小時,你非得設計出二十分鍾的不忍卒讀
假裝太監回京那段我覺得是電影的高潮
李毅的智商再次上線,編劇晚飯可以加個
關於細節 網路電影我也沒太苛求
作為網路電影,良心劇情,事而俊美時而呆傻時而嬌艷的容顏, 至少這一個小時不算浪費!
『叄』 電影大明錦衣衛中的元敏是誰演的
塗黎曼,1984年4月24日出生於湖北武漢,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中國內地女演員。2012年,主演古代宮廷傳奇劇《太平公主秘史》。2014年,出演古裝歷史劇《武媚娘傳奇》中的劉司葯一角。2015年,出演古裝魔幻神話劇《封神英雄榜2》。
『肆』 求一份比較完整的明朝歷代錦衣衛首領的名單列表,要有全部的任期時間
錦衣衛的第一任指揮使在歷史上沒有明文記載,不過綜合各種蛛絲馬跡來看,有明明白白的錦衣衛指揮使名分的第一人是毛驤,打造了胡惟庸死後的牽連大案,最後把自己也牽連進去陪葬了,被朱元璋為了平息眾怒而推出去做了胡惟庸的墊背。第二代是蔣瓛,歷史上藍玉謀反的罪證正是他通告的朱元璋,當然在瘋狂的藍玉案後,被老朱一杯毒酒搞定。此後到建文時代都沒有常設。
第三代比較出名,成祖時代的紀綱,歷史上他負責用雪壓死了解縉,永樂十四年因為支持漢王奪嫡被砍了。因為執掌錦衣衛時的種種惡行而被列入《明史·佞幸傳》的第一位。此後按步升遷了幾位,有一個是蒙古人賽哈智。
英宗繼位的時候,錦衣衛指揮使是劉勉和徐恭,《明史》上說他們「皆謹飭」。王振上位後,提拔親信馬順作了錦衣衛的老大,然後在英宗被俘後,作為王黨「餘孽」被活生生的打死在朝堂上。緊接著景泰朝的清算開始,盧忠當了指揮使,指揮了一把景泰朝的「金刀案」,撲朔迷離之後,盧忠甚至裝瘋,一把刀引發的血案被內閣和司禮監聯手壓了下去。「奪門之變」後的指揮使是逯杲,公然索賄,胡亂按罪,被准備謀反的曹吉祥的侄子曹欽發現了無間身份後砍了,為事業獻身。接任的是門達,也不是好人,憲宗即位後流放廣西。不過天順朝最出名的指揮使是皇帝的大恩人袁彬,全大明錦衣衛的頭頭腦腦們摘出來,所有人聽過的好話加起來估計也沒有給他一個人的多。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個皇帝上台錦衣衛都得大清洗一遍,只有他服侍了兩代皇帝還都是正牌衛使。去世時官爵為光祿大夫、上柱國、左軍都督,為帝國超一品的大員,連母親和妻子都是一品誥命。另一位在同期做過錦衣衛指揮使的是蒙古人哈銘,他和袁彬是唯二與英宗在「土木之變」後共患難的。還留下一本回憶錄《正統臨戎錄》。
憲宗朝的第一位指揮使是萬貴妃的弟弟萬通。後繼者朱驥持獄公正,風評不錯。弘治朝的牟斌也是個厚道人。
正德時,衛使石文義與張采攀附劉謹,劉公公倒台後也歸天了。接棒的是錢寧,這位同志從小被太監義父「嬖之」。做御前侍衛更是跟武宗皇帝睡在同一張床上,「如膠似漆」,還順便認了皇帝做乾爹,名札上直接寫「皇庶子錢寧」,不過後來還是倒在了另一位皇帝親近江彬手裡。江彬繼任了錦衣衛指揮使和皇帝也是「出入豹房,同卧起」,而且同時還管了東廠。正德朝的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都是錢寧和江彬「誘使」皇帝乾的。正德一死,江彬也就被剮了。
嘉靖朝錦衣衛指揮使換得勤快,開始是朱宸,不久是駱安,然後是王佐、陳寅,都是嘉靖在安陸興王府的舊人。之後就是陸炳,嚴嵩的同黨,不過卻是被夏言逼得,而且居官並無過甚之惡跡,並且對士大夫折節有禮,不曾陷害一人,為朝士所稱。他是嘉靖奶娘的兒子,而且還救過嘉靖的命,明代唯一的以三公兼三孤,而且是善終。但是死後在隆慶朝還是被清算了,萬曆的時候張居正出來替他說話,身後才得保持。嘉靖三十九年陸炳退休後接任的是朱希忠,他是「靖難」功臣朱能的後人,襲封成國公。
萬曆朝張居正時代的指揮使是劉守有,他是名臣子弟,出身好。後期是駱思恭,他干到了天啟四年,在「移宮案」中出了大力,可惜還是栽在魏忠賢手裡了。接任的是田爾耕,崇禎即位後完結。接任的是駱養性,也就是駱思恭的兒子。之後大概是吳孟明,緩於害人而急於得賄。
『伍』 電影大明錦衣衛小翠扮演者
電影《大明錦衣衛》小翠扮演者:

文汶
文汶,1980年9月30日出生於台灣,本名張懷文,中國台灣藝人。2012年出演民視八點檔《風水世家》中的張佩琪而被內地觀眾所喜愛,從而打開內地知名度。
演藝經歷:
參演電視劇
2006年,參演《神機妙算劉伯溫之皇城龍虎鬥》飾演 江小翠;
2008,參演《情滿天下》飾演 蘇家琪;同年參演《懷玉傳奇 千金媽祖》
飾演 如意;
2010,參演《等到勝利的那天》飾演米蘭;
2011,參演《回家的路》飾演美玲;同年參演《美味人生》飾演劉孔群;
2012,參演《幸福好簡單》飾演賴淑茹/賴景純;同年參演《風水世家》飾演張佩琪/伊娃;同年參演《手心外的天空》飾演陳秀淑;
2013,參演《廉政英雄》飾演羅心彤/張雅庭;
《大明錦衣衛》是由淘夢影業、淘夢華元、思美傳媒聯合出品,淘夢網發行,薛文華執導,應昊茗、王楚、李璐兵、塗黎曼、鍾久夫、郭偉等主演的古裝武俠愛情電影。
影片講述了大明永樂年間,黑暗混亂的政局之中,錦衣衛李毅剛正不阿、全力護國的故事 。
該片於2016年9月17日在愛奇藝獨家上映。
劇情簡介
大明永樂皇帝病重,錦衣衛副指揮使李毅,奉命護送西藏大喇嘛進京,為皇帝誦經祈福。半路遇襲,遭東廠高手伏擊,拚命搏殺之際,卻發現,大喇嘛是個女人。而這一切,都是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的安排。還沒等李毅調查清查,之前遭紀綱陷害的解縉就離奇的自殺了,李毅背上了謀殺欽犯的大罪。 刑場之上,李毅逃過一劫,東廠趙忠和錦衣衛紀綱能取勝,大喇嘛的陰謀沒有得逞 。
『陸』 求所有有關明朝錦衣衛和東廠的香港武俠電影
錦衣衛,笑傲江湖,龍門客棧,大輪回,少林小子,來如風,餓狼谷,大明英烈,南拳北腿,飛度卷雲山,太極張三豐,新流星蝴蝶劍,智勇和尚,俠女,新龍門客棧,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殺人者唐斬,倫文敘老點柳先開,神經刀與飛天貓
『柒』 大明錦衣衛演員王楚的名字是紅色的,是什麼回事
人不在了,就用紅字
『捌』 明朝錦衣衛官職列表..
官職列表:
指揮使一人,正三品;
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
指揮僉事二人,正四品;
鎮撫使二人,從四品;
十四所千戶十四人,正五品;
副千戶,從五品;
百戶,正六品;
試百戶,從六品;
總旗,正七品;
小旗,從七品。
下屬有將軍、校尉、力士,對外有參某某事、校令,另有精通多國語言的翻譯(如憲宗朝張渺正)。
錦衣衛,是明代專有軍政特務機構,其前身為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毀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明成祖時,錦衣衛又得以恢復,並由北鎮撫司專門處理詔獄。有明一代,錦衣衛一直存在。
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如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延續至1661年南明永曆帝的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與掌衛事任子信於咒水之難被殺才可說是正式結束長達290年的歷史。
清朝入關以後,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設立錦衣衛。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鑾儀衛。清朝的錦衣衛僅存在一年。

(8)大明錦衣衛電影演員表擴展閱讀:
創立背景:
朱元璋設置錦衣衛以消滅功臣為目的,羅織罪狀,置無罪者於死地。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下一代皇帝駕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幾興大獄,假借若干由頭,把輔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屠戮殆盡,《明史·刑法志》記載:"胡惟庸、藍玉兩案,株連且四萬。"足見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心術不正的產物,所以其後遺症也特別嚴重。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毀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不過,始作俑時心術已壞而造成的弊政是難以斷根的,到燕王朱棣起兵奪得帝位時,明成祖朱棣為了鞏固統治又恢復錦衣衛。明初兩代皇帝重用錦衣衛,其後,有明一代,此弊終難去矣。
在明代200餘年的歷史中,錦衣衛始終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它聽命於皇帝,又受制於宦官;它對加強皇權居功赫赫,又因恃權妄為而劣跡斑斑;它力圖維護明朝的統治,卻又為明朝的滅亡種下了禍根。
『玖』 明朝錦衣衛歷代都由哪些人擔任首領
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其職能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一個頓號,基本上把錦衣衛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部門。負責執掌侍衛、展列儀仗和隨同皇帝出巡的錦衣衛,基本上與傳統的禁衛軍沒什麼兩樣,其中比較著名的為「大漢將軍」。這些人雖名位「將軍」,其實只負責在殿中侍立,傳遞皇帝的命令,兼做保衛工作,說白了,就是是在皇宮大殿上的樁子。
『拾』 關於明朝錦衣衛的詳細介紹
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皇帝的侍衛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時所設御用拱衛司。為了監視、偵查、鎮壓官吏的不法行為,太祖先後任用親信文武官員充當「檢校」,「專主察聽在京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及風聞之事,無不奏聞。」明洪武二年(1369)改設大內親軍都督府,十五年(1382)設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活動。
明初的軍制比較簡單,其基層單位是「衛」和「所」,每衛轄正規軍士約5000人,其下設所,分為千戶所和百戶所,京城的禁衛軍所轄衛所為48處。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決定改革禁衛軍,建立了十二個親軍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
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其職能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一個頓號,基本上把錦衣衛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部門。負責執掌侍衛、展列儀仗和隨同皇帝出巡的錦衣衛,基本上與傳統的禁衛軍沒什麼兩樣,其中比較著名的為「大漢將軍」。這些人雖名為「將軍」,其實只負責在殿中侍立,傳遞皇帝的命令,兼做保衛工作,說白了,就是在皇宮大殿上的樁子。當然,這些「樁子」也非等閑之輩,一般都是牛高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氣十足,聲音宏亮,從外表上看頗有威嚴,對不了解明廷底細的人有一定震懾作用。大漢將軍在錦衣衛中自成一營,初期約有1500人,到明末,由於官僚機構的膨脹,大漢將軍也一度增加到5000餘人。
至於「巡查緝捕」,則是錦衣衛區別於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也是它為什麼能為人們牢牢記住的原因。其實朱元璋建立錦衣衛的初衷也只是用來鹵簿儀仗,但後來由於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覺傳統的司法機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來不太順手,於是將錦衣衛的功能提升起來,使其成為皇帝的私人警察。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兩個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設,專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成化元年,增鑄北司印信,一切刑獄不必關白本衛。北司擁有自己的監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其統領官稱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執行緝盜拿奸任務時,被稱為「緹騎」。緹騎的數量,最少時為1000,最多時多達60000之眾。錦衣衛官校一般從民間選拔孔武有力,無不良記錄的良民入充,之後憑能力和資歷逐級升遷。同時,錦衣衛的官職也允許世襲。
明朝前兩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於其出身的特殊性,對皇權的維護,以及對官吏的清廉要求有其他朝代所沒有的高度要求。這就使得錦衣衛「巡查緝捕」的職能無限度的擴大了。一般來講,錦衣衛的工作只限於偵察各種情報、處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適逢野心大、心腸狠的指揮使掌權,就會利用職務之便不遺餘力地製造事端,既可以打擊異己,也可以作為自己升遷的資本。如成祖時的紀綱、英宗時的逯杲、武宗時的錢寧等,在他們掌權時,緹騎四齣,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處於他們的監視之下,對他們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會家破人亡,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恐怖氣氛中。北鎮撫司大牢中更是關滿了各種各樣無辜的人們,死於錦衣衛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計其數。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恐怖的氛圍,與唐武則天時期的短期出現不同,終明一朝幾乎是綿綿不絕,這種無節制的濫捕極大地影響了皇帝與官僚機構之間的關系,使百官、民眾、軍隊與皇帝離心離德,難怪有人說明朝不是亡於流寇,而是亡於廠衛。
錦衣衛另一項著名的職能就是「執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來教訓不聽話的士大夫的一項酷刑,始自明朝。《明史·刑法志》稱之為:「明之自創,不衷古制」。一語道破了貫穿明皇朝的特別專制的酷政性質。一旦哪位倒霉官員觸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綁雙手,押至行刑地點午門。在那裡,司禮監掌印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一左一右早已嚴陣以待。受刑者裹在一個大布里,隨著一聲「打」字,棍棒就如雨點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為錦衣衛校尉,他們都受過嚴格訓練,技藝純熟,能夠准確根據司禮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的暗示來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這兩人兩腳象八字形張開,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條活命;反之,如果腳尖向內靠攏,則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杖完之後,還要提起裹著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後再重重摔下,此時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條命。廷杖之刑對士大夫的肉體和心靈都是極大的損害,但明朝的皇帝卻樂此不疲,錦衣衛將校對它也是情有獨鍾。
縱觀有明一朝的錦衣衛,既出過袁彬、牟斌這樣比較正直的指揮使,也出過馬順,紀綱一類的走狗,酷吏。既有過對萬曆中日戰爭中出色的情報戰,及其對蒙古貴族策反等表現,也有過依附東廠,妄殺忠臣的卑劣行徑。但總的來說,其職能主要還是為明朝皇帝監視,正面作用是制裁士大夫階層的腐敗行為和預防可能的叛亂,同時負擔相當部分國防及情報工作。明朝的皇帝有了錦衣衛這樣高效率的工具,監督士大夫階層,文武官員的犯罪行徑顯得更加得心應手,也使得不法之人及文官集團更加忌憚。有明一代的錦衣衛,基本是文官,宦官兩大同治集團的政治斗爭工具,主要作用總是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而發生著變化。盡管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也有相當的負面影響。
明代的錦衣衛設立之初,乃是著名的酷政。《明史·刑法志》明確說,近於漢武帝時之詔獄。所謂詔獄,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級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詔書始能系獄的案子。漢武帝與匈奴作戰多年,將國家拖入了戰時體制,多用法家酷吏,嚴刑峻法,《史記·酷吏列傳》等篇說,漢武帝晚年,詔獄多達二十六所,關押有郡守、九卿一級高官前後達百餘人,牽連對象至十餘萬人。不過,在漢代,這類酷政依然只是漢武帝晚年階段較短時期的現象。了解了詔獄的性質,明太祖朱元璋何以要設置錦衣衛也就容易明白了。《明史·職官五》說:「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恆以勛戚都督領之……盜賊姦宄,街塗溝洫,密緝而時省之。」明太祖擔心自己死後,下一代皇帝駕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幾興大獄,假借了若干由頭,連殺帶整,把輔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差不多滅了個乾乾凈凈。這類案子,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如果交給朝官們按法辦理,就有可能曠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所以就把這些案子作為詔獄交給錦衣衛辦理。
這樣來看錦衣衛,性質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衛」,本就是皇帝的親兵;「刑獄」,自己可以斷獄;加之「密緝」,則又說明其特務機構性質。漢武帝時的詔獄,仍是由朝官辦案,只是嚴刑峻法的政策失誤;明太祖的錦衣衛,則以消滅功臣為目的,羅織罪狀,置無罪者於死地。「幽縶慘酷,害無甚於此者,太祖時,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獄中,數更大獄,多使斷治,所誅殺為多。」《明史·刑法志》說:「胡惟庸、藍玉兩(大臣)案,株連且四萬(人)。」足見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維護皇權,鏟除腐敗之心過關切的產物,所以其後遺症也特別嚴重。自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類酷政不可以為常,所以,在藍玉案以後、也即是功臣都已殺得差不多後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他就下「詔內外獄無得上錦衣衛,大小咸經法司」。不過,始作俑時心術已壞而造成的弊政,是難以斷根的,到他的兒子燕王朱棣,借著京城文武功臣已經殺光、大傷元氣的特殊機遇,起兵奪了明太祖嫡孫建文帝的帝位,是為明成祖,不免又要大殺忠於建文帝的正直官僚,這卻又需要特務機構了,所以,明成祖手上,錦衣衛重又燦爛輝煌。明初兩代重用錦衣衛,其後,有明一代,此弊終難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