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誰知道二人轉的由來大神們幫幫忙
【簡介】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現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 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偽滿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東日報》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館,邇來未識由某鄉邀來演二人轉者,一起數人,即鄉間蹦蹦襲咐,美其名曰『蓮花落』,每日裝扮各種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會上,東北代表團的二人轉節目正式參加演出,從而二人轉這個名字首次得到全國文藝界的承認,並叫得越來越響。 【起源和發展】 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賣禪唯段、走場等演變而成。 二人轉自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系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 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 東路以吉林市為重點,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遼寧黑山縣為重點,受河北蓮花落影響較多,講究板頭。 南路以遼寧營口市為重點,受大秧歌影響較大,歌舞並重。 北路以黑龍江北大荒為重點,受當地民歌影響,唱腔優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要棒」的諺語。後來各流派取長補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轉。 【演出形式】 二人轉是東北的民間小戲。二人轉不只是兩個人轉。它一樹多枝,一類唱腔,卻有多種演出形式,大體可分「單」、「雙」、「群」、「戲」四類。 「單」:指「單出頭」,一個人一台戲,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戲一角一人演的,類似「獨角戲」。 「雙」:指「雙玩藝」。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二人演多角,敘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載歌載舞。 「群」:過去把「拉場戲」也叫「群活兒」。現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戲」:指「拉場戲」。這是以小旦和小丑為主的東北民間小戲。其中由兩個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戲」。 二人轉最初由男性演員表演,換裝成一旦一丑。以後出現女演員,由一男一女演唱,作簡單化妝。 【表演手段】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丑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唱戲,這種形式稱"拉場戲"。 對於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四功"即唱、說、做、舞;中培"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講究味、字、句、板、調、勁;"說"指說口,以插科打諢為主;"做"講究以虛代實;而"舞"主要指"三場舞"。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別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有的舞者雙手持手玉子,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兩塊,有"雙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輪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種打法。 【傳統劇目】 二人轉的傳統劇目有三百多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藍橋》、《西廂》、《包公賠情》、《楊八姐游春》等雙玩藝兒;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鏡架》)、《紅月娥作夢》、《丁郎尋父》等單出頭;還有《回杯記》、《鋸大缸》、《寒江》、《拉馬》、《二大媽探病》等拉場戲。以後又編演了反映現代生活的曲目,如《給軍屬拜年》《豐收橋》等等。 【唱腔】 二人轉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共三百多個。嗩吶、板胡是二人轉的主奏樂器。擊節樂器,除用竹板(兩塊大板和五塊節子板)外,還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塊竹板,一手打二塊)。二人轉的表演,有「四功一絕」。四功是指「唱、說、做(或扮)、舞」,手絹、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絕技」。唱詞以七言、十言句為主,兼有民歌長短句。說口包括說白和數板,多用韻白,語言風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講究表演手段和動作;舞功以東北大秧歌為主,同時吸取民間舞蹈和武打動作。 【二人轉的根】 二人轉的根,扎在東北農民的心裡。有的農民說「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今天,不但在東北的廣大農村和城鎮中流傳著,在河北、內蒙的部分地區,也有二人轉的演出活動。 【二人轉十大宗師】 李青山 王尚仁 李慶雲 楊福生 劉士德 閻永福 王悅恆 欒繼承 程喜鳳 谷柏林 【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及演員】 男:秦志平 韓子平 董孝芳 李雷 董寶貴 孫文學 尹為民 董連海 佟長江 徐振武 岳春生 李海 閻光明 傅昌發 丁少良 女:鄭淑雲 李曉霞 關長榮 董瑋 朱和平 白鳳蘭 蘇文秀 鄭桂雲 陳樹新 王艷春 白玉民 於蓮 李麗穎 石桂琴 張建華 楊宏偉 閻學晶 楊金華 孫曉麗 【民間演員】 王文軒 白玉令 劉桂玉 孫艷芳 趙曉軍 小豆豆 王小力 張濤 關小飛 瞿波 路小波 關小平 李小宇 董明珠 於小飛 常艷萍 張小波 劉冬梅 孫麗榮 畢佳琪 吉忠利 徐秀麗 魏三 唐鑒軍 王小寶 【二人轉導演、編劇、編曲及研究人員】 王中堂 王軼夫 高鳳閣 高雲梯 隋國鈞 劉文彤 劉新 張明遠 牛正江 張文奇 白萬程 張連俊 王兆一 何川 崔廣林 孫士學 隋書今 張憲彬 於永江 楊維宇 王肯 董延瑞 趙雲程 張志勛 那炳晨 顧玉增 於憲濤 王徹 苗中一 王鳳賢 李忠堂 金士貴 李鵬飛 何慶魁 耿瑛 陳功英 馬金萍 馬力張震 趙月正 崔凱 【代表作品】 《包公斷後》、《二大媽探病》、 《回杯記》、 《連心曲》、《馬前潑水》、《梁賽花擀麵》、《皇親夢》、《攀親家》、《老漢背妻》、《單出頭》、《包公賠情》、《孫二娘開店》、《張郎休妻》、《禪宇寺》、《雙趕集》、《送雞還雞》、《李翠蓮還魂》、《六月雪》、《劈山救母》、《紅月娥做夢》、《打龍袍》、《密建游宮》、《劉金定探病》、《羅成算卦》、《大將名五更》、《春哥對花》、《張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韓琪殺 廟》、《小拜年》、《富貴九子圖》、《游西湖》、《楊八姐游春》、《鋸大缸》、
❷ 二人轉怎麼唱
【二人轉簡介】[編輯本段]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現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 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偽滿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東日報》第七版「…寬拆…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館,邇來未識由某鄉邀來演二人轉者,一起數人,即鄉間蹦蹦,美其名曰『蓮花落』,每日裝扮各種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會上,東北代表團的二人轉節目正式參加演出,從而二人轉這個名字首次得到全國文藝界的承認,並叫得越來越響。 【起源和發展】 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 二人轉自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系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 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 東路以吉林市為重點,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遼寧黑山縣為重點,受河北蓮花落影響較多,講究板頭。 南路以遼寧營口市為重點,受大秧歌影響較大,歌舞並重。 北路以黑龍江北大荒為重點,受當地民歌影響,唱腔優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要棒」的諺語。後來各流派取長補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轉。 【演出形式】 二人轉是東北的民間小戲。二人轉不只是兩個人轉。它一樹多枝,一類唱腔,卻有多種演出形式,大體可分「單」、「雙」、「群」、「戲」四類。 「單」:指「單出頭」,一個人一台戲,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戲一角一人演的,類似「獨角戲」。 「雙」:指「雙玩藝」。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二人演多角,敘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載歌載舞。 「群」:過去把「拉場戲」也叫「群活兒」。現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戲」:指「拉場戲」。這是以小旦和小丑為主的東北民間小戲。其中由兩個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戲」。 二人轉最初由男性演員表演,換裝成一旦一丑。以後出現女演員,由一男一女演唱,作簡單化妝。 【表演手段】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丑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唱戲,這種形式稱"拉場戲"。 對於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團巧棗。"四功"即唱、說、做、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講究味、字、句、板、調、勁;"說"指說口,以插科打諢為主;"做"講究以虛代實;而"舞"主要指"三場舞"。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別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有的舞者雙手持手玉子,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兩塊,有"雙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輪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種打法。 【唱腔】 二人轉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共三百多個。嗩吶、板胡是二人轉的主奏樂器。擊節樂器,除用竹板(兩塊大板和五塊節子板)外,還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塊竹板,一手打二塊)。二人轉的表演,有「四功一絕」。四功是指「唱、說、做(或扮)、舞」,手絹、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絕技」。唱詞以七言、十言句為主,兼有民歌長短句。說口包括說白和數板,多用韻白,語言風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講究表演手段和動作;舞功以東北大秧歌為主,同時吸取民間舞蹈和武打動作。 【二人轉的根】 二人轉的根,扎在東北農民的心裡。有的農民說「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今天,不但在東北的廣大農村和城鎮中流傳著,在河北、內蒙的部分地區,也有二人轉的演出活動。【二人塌拆轉藝術家和劇作家】[編輯本段]【二人轉十大宗師】 李青山 王尚仁 李慶雲 楊福生 劉士德 閻永福 王悅恆 欒繼承 程喜鳳 谷柏林 【著名演員】 男:秦志平 韓子平 董孝芳 李雷 董寶貴 孫文學 尹為民 董連海 佟長江 徐振武 岳春生 李海 閻光明 傅昌發 丁少良 女:鄭淑雲 李曉霞 關長榮 閆書平 董瑋 朱和平 白鳳蘭 蘇文秀 鄭桂雲 陳樹新 王艷春 白玉民 於蓮 李麗穎 石桂琴 張建華 楊宏偉 閻學晶 楊金華 孫曉麗 【民間演員】 王文軒 白玉令 劉桂玉 孫艷芳 趙曉軍 小豆豆 王小力 張 濤 關小飛 瞿 波 路小波 關小平 李小宇 董明珠 於小飛 常艷萍 張小波 劉冬梅 孫麗榮 畢佳琪 吉忠利 徐秀麗 魏 三 唐鑒軍 王小寶 蔣小東 李毛毛 王小福 張松濤 趙春雷 張小野 崔大笨 崔明亮 王槐陽【二人轉導演、編劇、編曲及研究人員】 王中堂 王軼夫 高鳳閣 高雲梯 隋國鈞 劉文彤 劉新 張明遠 牛正江 張文奇 白萬程 張連俊 王兆一 何川 崔廣林 孫士學 隋書今 張憲彬 於永江 楊維宇 王肯 董延瑞 趙雲程 張志勛 那炳晨 顧玉增 於憲濤 王徹 苗中一 王鳳賢 李忠堂 金士貴 李鵬飛 何慶魁 耿瑛 陳功英 馬金萍 馬 力 張 震 趙月正 崔 凱【二人轉代表作】[編輯本段] 《包公斷後》、《二大媽探病》、 《回杯記》、 《連心曲》、《馬前潑水》、《梁賽花擀麵》、《皇親夢》、《攀親家》、《老漢背妻》、《單出頭》、《包公賠情》、《孫二娘開店》、《張郎休妻》、《禪宇寺》、《雙趕集》、《送雞還雞》、《李翠蓮還魂》、《六月雪》、《劈山救母》、《紅月娥做夢》、《打龍袍》、《密建游宮》、《劉金定探病》、《羅成算卦》、《大將名五更》、《春哥對花》、《張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韓琪殺廟》、《小拜年》、《富貴九子圖》、《游西湖》、《楊八姐游春》、《鋸大缸》、《包公弔孝》、《馮奎賣妻》、《樓台會》【傳統劇目】 二人轉的傳統劇目有三百多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藍橋》、《西廂》、《包公賠情》、《楊八姐游春》等雙玩藝兒;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鏡架》)、《紅月娥作夢》、《丁郎尋父》等單出頭;還有《回杯記》、《鋸大缸》、《寒江》、《拉馬》、《二大媽探病》等拉場戲。以後又編演了反映現代生活的曲目,如《給軍屬拜年》《豐收橋》等等。【二人轉名人】[編輯本段]趙本山 以演出喜劇小品聞名的趙本山,出身就是二人轉演員.趙本山以喜劇小品取得了國內無人能及的地位後,開始極力推廣二人轉.以"劉老根大舞台"為代表的一些演出團體和劇場相繼出現. 但是包括趙本山所宏揚的"綠色二人轉"在內,現在我們能看到的二人轉演出已經看不到傳統的劇目和演出形式.綠色二人轉已經發展為集忽悠、說笑、模仿秀、雜技表演為一體的表演形式. 傳統二人轉中的表演形式、曲牌、曲調、典目都被打破,突顯了對傳統的傳承發展的一些矛盾.小沈陽 2006年陰歷八月十五被趙本山收為徒弟,他男扮女裝的另類二人轉表演在劉老根大舞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藝名:小沈陽 性別:男 原名:沈鶴 年齡:26歲 屬相:雞 身高(厘米):174 體型:勻稱 星座:白羊座(3.21--4.19) 老家:遼寧省鐵嶺市開原市 妻子:沈春陽(即小沈陽的搭檔,23歲) 有一女兒(大概兩三歲) 人生格言: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性格:浪漫迷人,成熟穩重,風趣幽默,活潑可愛,開朗大方,感情專一,善解人意,誠實坦白 口頭禪:為什麼呢? 偶像:成吉思汗 喜歡的活動:民間藝術,唱K,看電影,游戲對戰 喜歡吃啥:素食 喜歡聽的歌:孫楠 刀郎 許巍 喜歡的電影:情色 馮小剛 喜歡去的地方:上海 海邊 酒吧 個人介紹:山不轉水轉 水不轉人轉 風風火火二人轉 轉不出的緣里緣外 5月2日,東北三寶小沈陽、孫小寶、郭旺二人轉明星集聚北展劇場
❸ 二人轉孫曉鳳他爸爸是誰
孫曉鳳,搭檔是陳曉飛。美女之一。黑龍江省傳統二人轉民間演員。
一、她是當今最突出的傳統二人轉青年演員之一,也是當今最突出的傳統二人轉青年女演員之一,更是當今黑龍江省最突出的傳統二人轉青年演員之一和黑龍江省傳統二人轉民間演員突出代表之一。曾榮獲「中國·鐵嶺首屆東北二人轉邀請賽」大獎(張春豐,孫曉鳳,閆豐,陸媛媛)。
作品主要有《逛新城》(七歲紅陳曉飛)《秦香蓮》(七歲紅陳曉飛)《杜十娘》(七歲紅陳曉飛)《白蛇傳》(七歲紅陳曉飛)《柴郡主送飯》(七歲紅陳曉飛神轎棗)《綉雲肩》(七歲紅陳曉飛)《包公帆孫賠情》(七歲紅陳曉飛)《寒江關》(七歲紅陳曉飛)《上本藍橋》(七歲紅陳曉飛)《馬寡婦開店》(七歲紅陳曉飛)《韓琪殺廟》(七歲紅陳曉飛)《十對花》(七歲紅陳曉飛)《九反朝陽》(七歲紅陳曉飛)《牆里牆外》選段(七歲紅徐艷龍)。
三、具有三大突出特點。第一,聲音獨特。其聲音與多數二人轉女演員不同,聲音略帶沙啞還是中音,這種聲音既顯得悅耳又比較吸引人。此聲音在傳統二人轉女演員中很少,甄海紅也是這種聲音,只不過沒如她突出;第二,服飾非常藝術。縱觀她的作品,服飾比較養眼,可以說,她在二人轉民間女演員中服飾極藝術。尤其在服裝上,顏色上適中,不濃不淡。款式既不前衛也不落後。得體合身,既不顯大也不顯小,既不顯胖也不顯瘦。張可,金玲服裝的藝術性只能說與她相媲美;第三,很溫柔。孫曉鳳顯得很溫柔,在二人轉女演員中是很突出的,表演的人物能充分展現出女性的柔美,如《秦香蓮》中的游拆秦香蓮,《柴郡主送飯》中的柴郡主,《杜十娘》中的杜十娘,《白蛇傳》中的白素貞最有代表性。
四、《逛新城》,該作品表演的絕版,二人轉精品之一。具有三大突出特點。第一,比較新穎。用二人轉風格與通俗歌曲或叫民歌相結合所表演的作品;第二,突出唱紅主題。其一,歌頌中國共產黨,如「感謝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唱詞。其二,歌頌毛主席,如「毛主席畫像掛在牆,他領導我們得解放,他是我們心中的紅太陽,翻身不忘毛主席」唱詞。其三,歌頌藏漢民族團結,如「藏漢的幹部可真多,個頂個的拿著鐵鍬干什麼,毛主席派來的好乾部,他和我們是一家人」唱詞;第三,舞蹈比較突出。是其作品中舞蹈最突出的。首先,呼應質量高。有三處最有代表性。第一處,第一句「快快行呀」唱詞之後,男演員蹲著,同時左手耍著手絹圍著女演員轉一圈、女演員站著,同時左手耍著手絹圍著男演員轉一圈的舞蹈。第二處,第二句「快快行呀」唱詞到「新華書店真漂亮」唱詞之間的舞蹈。第三處,「感謝偉大的共產黨」唱詞之後的二人手絹表演。其次,整體非常美。其一,層次美。第一句「快快行呀」唱詞之後,男演員蹲著,同時左手耍著手絹圍著女演員轉一圈、女演員站著,同時左手耍著手絹圍著男演員轉一圈的舞蹈。手絹一高一低,二人一高一低體現出一種層次美。其二,服裝美。是其作品中服裝很美的作品。以粉色為主白色為輔,顯得淡雅。其三,人美。無疑是美女二人轉演員之一。其四,對稱美。第一處,第一句「快快行呀」唱詞之後的二人舞蹈。第二處,第二句「快快行呀」唱詞之後的舞蹈。第三處,第三句「快快行呀」唱詞之後的舞蹈。其五,配器配樂美。有四處最有代表性。第一處,剛出場到「雪上升起紅太陽」唱詞之間的配器配樂。第二處,第一句「快快行呀」唱詞之後的音樂。第三處,第二句「快快行呀」唱詞之後的音樂。第四處,第三句「快快行呀」唱詞之後的音樂。
張小飛賀美玲也表演過此作品,也堪稱二人轉精品之一。這兩對演員各有特點,從藝術性看,陳曉飛這對更有欣賞價值,畢竟是傳統二人轉演員,尤其演唱和舞蹈更突出一些。從娛樂性看,張小飛這對更有欣賞價值。
《秦香蓮》, 雖然談不上是表演絕版,但也是二人轉精品之一,具有兩大突出特點。第一,最接近人物。其一,年齡最接近人物。年齡是最接近劇中人物的演員之一。秦香蓮狀告陳世美時是三十二歲,她的年齡最接近秦香蓮,不存在違和感。鄭桂雲與戲中人物年齡差距太懸殊,表演此作品時起碼得有五十多歲了,違和感太強。閆淑平,李桂艷與戲中人物年齡存在一定差距,他們表演此作品時起碼得有四十多歲了,也存在一定違和感。但閆淑平高超的表演彌補了年齡上存在的問題。其二,表演風格最接近人物。秦香蓮本身是個性格溫柔的女人,狀告陳世美是被逼無奈,對陳世美不認她和兩個孩子的行為感到無比的憤怒,進行了痛斥,顯出剛倔的一面,但這只是暫時的,本質上是很溫柔的。她把秦香蓮表演的以柔為主,剛柔並濟為輔,人物刻畫的恰到好處。董明珠,鄭桂雲,關小飛,李琳,李桂艷,何曉影,八歲紅表演的柔有點不足,剛有點有餘。其三,服飾很接近人物。淺藍色外衣,內襯白色羅裙。服飾顏色素淡,既符合窮人身份,又符合內斂不張揚性格;第二,感染力比較強。是其作品中感染力特別強的。第一處,「一年那,哎…」唱詞之後,秦香蓮用膝蓋走路靠近丈夫。第二處,「你這黑了心的人」唱詞之後若干個「哎」字唱法,對丈夫的埋怨和恨。在表演該作品的二人轉女演員中,其「哎」字唱法是最難的。第三處,若干個「哎」字演唱時,秦香蓮用膝蓋走路跟隨丈夫走,這段膝蓋走路距離比較長。其他表演該作品的一些女演員也有用這個動作的,但不如她走的距離長。她表演的此作品感染力可與閆淑平表演的此作品感染力相媲美。
閆淑平(和岳春生表演),董明珠(和趙小軍表演),鄭桂雲(和孫文學表演),關小飛(和張濤表演),李琳(和王小利表演),李桂艷(和孫文學表演),何曉影(和魏三表演),八歲紅(和相陽表演)也分別表演過該作品,其中閆淑平表演此作品堪稱一絕。
《杜十娘》,表演質量僅次於楊金華。雖然談不上是二人轉精品之一,但也是比較好看的二人轉作品之一。具有兩大突出特點。第一,年齡非常接近戲中人物。她的年齡非常接近戲中人物,而楊金華,趙曉波,筱淑清,何曉影,八歲紅與戲中人物年齡差距比較大,存在一定違和感,但楊金華高超的表演彌補了年齡上存在的問題。第二,感染力比較強。是其作品中感染力非常強的,有兩處最有代表性。第一處,「煙花嘆」的表演。第二處,杜十娘對菱花寶鏡訴說的一片段話,是對當時社會絕望的發泄,用投江強烈譴責李甲見利忘義背信棄義的行為。
楊金華(和佟長江表演),趙曉波(和李國蘭表演),董明珠(和趙小軍表演),筱淑清(和王永會表演),何曉影(和魏三表演),沈春陽(和小沈陽表演),八歲紅(和相陽表演)也分別表演過該作品,其中楊金華表演此作品堪稱一絕。
《白蛇傳》,具有兩大突出特點。第一,年齡接近戲中人物。她表演此作品時的年齡非常接近戲中人物,顯得很有朝氣。鄭桂雲,趙曉波,孫淑華,孫曉麗與戲中人物年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存在一定程度的違和感,其中鄭桂雲的年齡與戲中人物年齡差距更大,違和感太強。孫曉麗雖然也存在一定的違和感,但高超的演技彌補了年齡上存在的問題。第二,宣傳良好社會風氣。感恩是良好的社會風氣之一,白素貞為了報答許仙曾經的救命之恩以身相許,雖然最後被壓在雷峰塔下,但也無怨無悔。這部作品從一個側面告訴觀眾,千萬不要忘記曾經幫助過你一把的人,這種人至少付出過真誠過,沒去占被幫助者便宜,也不圖被幫助者回報。
孫曉麗(和尹為民表演,作品叫「斷橋」,跟「白蛇傳」內容大致差不多),趙曉波(和單桂清表演),董明珠(和董大偉表演),孫淑華(和單桂清表演),鄭桂雲(和崔濤表演)也分別表演過該作品,其中孫曉麗表演該作品一絕。
《柴郡主送飯》,是其小帽作品中表演質量比較高的。年齡很接近戲中人物,基本沒有違和感,表演此作品的多數二人轉女演員年齡與戲中人物年齡存在一定的違和感。性格也很接近柴郡主,此人物的內心活動表演的更細膩一些。
孫曉麗(和柴寶玉表演),趙曉波(和董寶貴表演),小豆豆(和孫文學表演),周晶(和郭旺表演),徐秀麗(和吉忠利表演)也分別表演過該作品,其中孫曉麗表演的此作品質量最高。
孫曉鳳,很有可能成為未來傳統二人轉希望之一。
❹ 你能寫出幾個二人轉演員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嗎
溫美玲 孟麗銀舉歲娟 孫淑華 李國蘭 鄧曉坤 石桂芹 董明珠 金玉 香玉 楊鋒睜曉鳳 八歲紅答雹 七歲紅 包大華李鳳玉 單桂清 李廣文 王成 王小東
❺ 二人轉的介紹
【簡介】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現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
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偽滿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東日報》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館,邇來未識由某鄉邀來演二人轉者,一起數人,即鄉間蹦蹦,美其名曰『蓮花落』,每日裝扮各種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會上,東北代表團的二人轉節目正式參加演出,從而二人轉這個名字首次得到全國文藝界的承認,並叫得越來越響。
【起源和發展】
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
二人轉自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系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
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
東路以吉林市為重點,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遼寧黑山縣為重點,受河北蓮花落影響較多,講究板頭。
南路以遼寧營口市為重點,受大秧歌影響較大,歌舞並重。
北路以黑龍江北大荒為重點,受當地民歌影響,唱腔優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要棒」的諺語。後來各流派取長補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轉。
【演出形式】
二人轉橘碼是東北的民間小戲。二人轉不只是兩個人轉。它一樹多枝,一類唱腔,卻有多種演出形式,大體可分「單」、「雙」、「群」、「戲」四類。
「單」:指「單出頭」,一個人一台戲,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戲一角一人演的,類似「獨角戲」。
「雙」:指「雙玩藝」。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二圓李哪人演多角,敘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載歌載舞。
「群」:過去把「拉場戲」也叫「群活兒」。現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戲」:指「拉場戲」。這是以小旦和小丑為主的東北民間小戲。其中由兩個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戲」。
二人轉最初由男性演員表演,換裝成一旦一丑。以後出現女演員,由一男一女演唱,作簡單化妝。
【表演手段】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丑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唱戲,這種形式稱"拉場戲"。
對於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擾鍵絕"之說。"四功"即唱、說、做、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講究味、字、句、板、調、勁;"說"指說口,以插科打諢為主;"做"講究以虛代實;而"舞"主要指"三場舞"。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別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有的舞者雙手持手玉子,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兩塊,有"雙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輪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種打法。
【傳統劇目】
二人轉的傳統劇目有三百多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藍橋》、《西廂》、《包公賠情》、《楊八姐游春》等雙玩藝兒;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鏡架》)、《紅月娥作夢》、《丁郎尋父》等單出頭;還有《回杯記》、《鋸大缸》、《寒江》、《拉馬》、《二大媽探病》等拉場戲。以後又編演了反映現代生活的曲目,如《給軍屬拜年》《豐收橋》等等。
【唱腔】
二人轉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共三百多個。嗩吶、板胡是二人轉的主奏樂器。擊節樂器,除用竹板(兩塊大板和五塊節子板)外,還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塊竹板,一手打二塊)。二人轉的表演,有「四功一絕」。四功是指「唱、說、做(或扮)、舞」,手絹、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絕技」。唱詞以七言、十言句為主,兼有民歌長短句。說口包括說白和數板,多用韻白,語言風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講究表演手段和動作;舞功以東北大秧歌為主,同時吸取民間舞蹈和武打動作。
【二人轉的根】
二人轉的根,扎在東北農民的心裡。有的農民說「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今天,不但在東北的廣大農村和城鎮中流傳著,在河北、內蒙的部分地區,也有二人轉的演出活動。
【二人轉十大宗師】
李青山 王尚仁 李慶雲 楊福生 劉士德
閻永福 王悅恆 欒繼承 程喜鳳 谷柏林
【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及演員】
男:秦志平 韓子平 董孝芳 李雷 董寶貴 孫文學 尹為民 董連海
佟長江 徐振武 岳春生 李海 閻光明 傅昌發 丁少良
女:鄭淑雲 李曉霞 關長榮 閆書平 董瑋 朱和平 白鳳蘭 蘇文秀 鄭桂雲
陳樹新 王艷春 白玉民 於蓮 李麗穎 石桂琴 張建華 楊宏偉
閻學晶 楊金華 孫曉麗
【民間演員】
王文軒 白玉令 劉桂玉 孫艷芳 趙曉軍 小豆豆 王小力
張 濤 關小飛 瞿 波 路小波 關小平 李小宇 董明珠
於小飛 常艷萍 張小波 劉冬梅 孫麗榮 畢佳琪 吉忠利
徐秀麗 魏 三 唐鑒軍 王小寶
【二人轉導演、編劇、編曲及研究人員】
王中堂 王軼夫 高鳳閣 高雲梯 隋國鈞 劉文彤 劉新
張明遠 牛正江 張文奇 白萬程 張連俊 王兆一 何川
崔廣林 孫士學 隋書今 張憲彬 於永江 楊維宇 王肯
董延瑞 趙雲程 張志勛 那炳晨 顧玉增 於憲濤 王徹
苗中一 王鳳賢 李忠堂 金士貴 李鵬飛 何慶魁 耿瑛
陳功英 馬金萍 馬 力 張 震 趙月正 崔 凱
【代表作品】
《包公斷後》、《二大媽探病》、 《回杯記》、 《連心曲》、《馬前潑水》、《梁賽花擀麵》、《皇親夢》、《攀親家》、《老漢背妻》、《單出頭》、《包公賠情》、《孫二娘開店》、《張郎休妻》、《禪宇寺》、《雙趕集》、《送雞還雞》、《李翠蓮還魂》、《六月雪》、《劈山救母》、《紅月娥做夢》、《打龍袍》、《密建游宮》、《劉金定探病》、《羅成算卦》、《大將名五更》、《春哥對花》、《張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韓琪殺廟》、《小拜年》、《富貴九子圖》、《游西湖》、《楊八姐游春》、《鋸大缸》、《包公弔孝》、《馮奎賣妻》、《樓台會》
【趙本山與二人轉】
以演出喜劇小品聞名的趙本山,出身就是二人轉演員。趙本山以喜劇小品取得了國內無人能及的地位後,開始極力推廣二人轉。以「劉老根大舞台」為代表的一些演出團體和劇場相繼出現。
但是包括趙本山所宏揚的「綠色二人轉」在內,現在我們能看到的二人轉演出已經看不到傳統的劇目和演出形式。綠色二人轉已經發展為集忽悠、說笑、模仿秀、雜技表演為一體的表演形式。
傳統二人轉中的表演形式、曲牌、曲調、典目都被打破,突顯了對傳統的傳承發展的一些矛盾。
右圖為傳統二人轉曲目《西廂》劇照,表演者為國家一級演員閆書平。
❻ 關於一些人無私幫助貧困殘疾兒童的感人故事 要有圖片
小周,我是彭,看看我的!!
1
近兩年,我市涌現出一批熱心希望工程的愛心人士,劉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市希望工程辦公室的崔志魁主任回憶這位劉先生第一次來捐款的情景:「2004年4月15日,劉先生第一次出現在團市委希望工程辦公室,捐款2000元,提出想幫助貧困兒童上學讀書。他大概30多歲,穿著樸素,態度和藹,而且話不多,當我們要求留下他的姓名和地址等聯系方式時,他卻微笑著謝絕了,只留下劉先生這個稱呼。」
經過團市委的推薦,豐寧黃旗鎮中心小學的宋佳怡成了劉先生資助的第一個孩子。
自此之後,劉先生先後13次捐款:2004年捐款23000元,2005年捐款24000元,2006年捐款9000元,共資助大學生9名,高中生3名,初中生4名,小學生16名。
「每次劉先生都是來去匆匆,不願意多透露自己的信息,團市委多次想通過媒體報道他的感人事跡,也曾被他婉言謝絕。劉先生是目前個人捐款最多的一位,而且他做善事不留名的精神非常讓我們感動。」崔主任告訴記者。
承德縣的徐晶晶、徐碩姐弟倆是劉先生資助最多的貧困孩子。2年裡,劉先生先後資助姐弟倆上學費用18000元。2003年,姐弟倆的父親因車禍離開人世,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母親在飯店打工,每個月四五百元的收入對維持正常的生活來說已經是捉襟見肘,再供兩個孩子上學更是難上加難。「要不是劉先生資助我們,我們姐弟倆早就輟學在家了。」徐晶晶對劉先生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因為沒有劉先生的聯系方式,2004年8月份的時候,徐晶晶曾經給劉先生寫過一封信,通過團市委轉交給劉先生,對他的資助表示感謝,並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但劉先生並沒有回信,也拒絕了徐晶晶的見面要求。目前,徐晶晶已經從白求恩醫學院畢業,正在尋找工作。「我希望我在找到工作以後,通過另外一種形式或者方法當面感謝劉先生。」
2
叢飛,原名張崇,1969年10月生於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庄台鎮。初二輟學,後進入某銀行擔任出納,帶薪考入沈陽音樂學院,1992年畢業後到廣州闖盪,兩年後來到深圳。1994年8月應邀參加重慶舉行的一次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義演,開始長達11年的慈善資助。截至目前,已經資助貴州、湖南、四川等貧困山區178名貧困兒童。先後被授予「中國百名優秀青年志願者」「深圳市愛心市民」、「深圳市愛心大使」等稱號。2005年4月被診斷為胃癌,進入深圳市人民醫院治療。5月27日在病床上加入中國共產黨。
本報記者 周勇 深圳報道
陽光從窗外斜射進來,照在病房內的白牆上,留下斑駁的樹影。一位穿綠色條格病服的人靜靜地坐在床上,靜靜地看著書。
這是深圳市人民醫院腫瘤科的一間病房,兩個月前他被診斷為胃癌。
在動手術的時候,醫生發現他胃部的腫瘤已經與胰腺粘連。「胃癌已經擴散……」緊急會診後,醫生們決定將傷口立即縫合。
剛剛做完第三個化療療程,他的頭發掉光了,疾病已經壓迫到他的聲帶,他的嗓子嘶啞,疼痛。
他曾是深圳一位小有名氣的演員。而現在,他的名字在更大范圍內傳播———按媒體報道,自1994年起,他開始資助貧困山區的貧困孩子,受他資助的孩子達到178人,累計捐助款300萬元。
現在,他受到了深圳市民的敬仰,由於資助孩子散光了家財,人們紛紛為他捐款,醫院也決定免收治療費。
手機響了,是最讓他無奈的催款電話,「你不是說好要將我的孩子供到大學畢業嗎?他現在還在讀初中,你就不肯出錢了?你這不是坑人嗎?」
「我病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演出,所以暫時沒法付款。」「什麼時候病能治好?」
對這個問題,病人也答不上來,因為自從住進醫院,大夫就沒有和他談過出院的事情。
「我將自己送上了天梯,上去後卻下不來,真是無力再往上走但也沒有下梯之路。」他這樣評價自己的助學之舉。
愛唱歌的「大崇」
叢飛,1969年10月出生在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庄台鎮,11年前,他從沈陽音樂學院畢業後來到南方闖盪,11年後,躺在深圳的病床上的他最希望能回東北農村。
現在,村裡的鄉親們還記得當年那位愛唱歌的「大崇」(叢飛昵稱)。「有時我回家,就看見我們家的土炕上坐滿了人,大崇拿著掃帚疙瘩當麥克風唱歌呢,」叢飛的母親李彩鳳回憶說:「叢飛從小就喜歡唱,但他和愛唱東北二人轉的父親不一樣,他學電視連續劇的插曲。《霍元甲》、《上海灘》他聽一兩遍就能記住,大家都說他唱得好。「
對於叢飛的這項愛好,老倆口並沒有太在意,「我們希望他能搞點別的,找個正式工作。」幾經周折,叢飛當上了銀行的一名出納,並且點鈔點得「特溜」。
但叢飛的興趣還是在唱歌上,後來他考上了沈陽音樂學院。
現在兒子散盡家財資助貧困兒童,母親雖有些嗔怪但也接受了。多年前,她自己就收養了一名孤兒———大叢飛兩歲的姐姐。「其實他爸也這樣,老把乞丐往家裡領,」
李彩鳳說,有時她一回家就看見滿院子晾著臟乎乎的墊子、衣服,一進屋,「媽呀,全是乞丐。」
叢飛從小就開始和時不時來「拜訪」的乞丐打交道,「這孩子和一個山東的乞丐關系特別好。」李彩鳳說,丈夫不僅一次次把乞丐領回家,還讓兒子給他們端茶倒水,乞丐們逢年過節就來家裡拜年,「大崇就把手頭的餃子、點心主動給人。」
橋洞里走出的歌手
1994年,叢飛從沈陽音樂學院畢業後來到了廣州。
他曾向朋友描述那段經歷,「睡在橋洞里,吃人家剩下的盒飯」,這讓李彩鳳非常心疼,「我是後來才聽他說起的,叢飛剛來廣州的前半年都沒有和家裡聯系。
我想孩子,怕出了什麼事情。「李彩鳳說她當時常常拿著掃帚一邊掃地一邊就出起神來。
據叢飛的一位左姓朋友講,1996年,叢飛在廣州時,有個人發現叢飛有演藝才能,就帶著叢飛搞演出賺錢。當年在深圳的一次大型演出中,他們賺了不少錢,但那人拿著錢溜了。叢飛當時身無分文,生活重新陷入困頓。這位朋友說,叢飛曾從深圳寶安機場徒步走回市區,這段距離坐車也需要一個小時左右。「但叢飛說他一點都不恨那個人,」因為他認為那個人給了他第一次演出的機會。
而據叢飛的朋友李雄兄弟稱,叢飛到深圳後不久,就認識了他倆。「當時他很黑也很瘦,顴骨高高的。」形象不是很好,但這個年輕人卓越的表演能力與歌唱天賦,讓他倆很驚訝,當即決定和他聯合搞演出。李雄說,在一次大劇院搞的沙龍上,他們幫叢飛開了個人專場。「他唱得非常好,」此後,叢飛開始出入各種歌廳進行表演。從最初演唱一首歌掙80元,到漸漸漲到幾百元。當時叢飛已經開始模仿名人的舉止神態,常逗得觀眾笑個不停,現場氣氛好,叢飛的節目常被放到下半場壓軸。
李雄說,漸漸地,有人開始注意叢飛,並邀請他去表演。久而久之就有名氣了。
滾雪球似的捐助
有了名氣的叢飛經常有演出機會,但朋友們發現,本來不該缺錢的叢飛卻總是顯得囊中羞澀。「後來才知道,他把錢都捐給山區的孩子了。」叢飛的一位朋友說。
叢飛資助貧困兒童的義舉具體開始於哪一年,已經很難考證,各種版本的說法都有,因為叢飛病情的關系,也無法向他本人求證,但比較公認的是1994年,叢飛在重慶參加的一場為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的慈善義演改變了他的人生。
那次演出中,觀眾席上坐的是幾百名因家貧輟學的孩子,叢飛當時毫不猶豫地把身上所有的2400元現金放進了捐款箱。主持人告訴叢飛:「你捐出的這筆錢,可以使20個孩子完成兩年的學業!」
叢飛當時感覺到這是很有價值的事情。從此以後,他就開始不斷地資助貧困山區的失學兒童,先後二十多次赴貴州、湖南、四川等貧困山區舉行慈善義演,為當地失學兒童籌集學費。
李雄說,叢飛也曾經詢問過他們,該不該資助那麼多孩子。「我們說這是好事,一定要堅持,」並勸叢飛盡量收養少數民族的孩子,「集齊56個民族的孩子最好。」
據官方消息稱,現在叢飛資助的孩子總數達到178人,除了漢族外,還包括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羌族等少數民族的孩子。
叢飛曾這樣解釋他捐助的動機:「在山區時,我被他們的貧寒所震撼,看到他們穿不上衣,吃不上飯,我心裡就難受,而當我聽到這些孩子有書可讀時我就高興。」他說,他最主要的願望是讓孩子有書讀,讓社會少幾個文盲,少幾個法盲。正因為他愛上了這些質朴、憨厚、勤勞的山民,他的捐獻才像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其實他就是在滾雪球,不知不覺中雪球就越來越大,然後就慢慢開始覺得累了,覺得有些力不從心了。」
妻子邢丹說,「事實上,只要去貴州貧困山區看過的人,都會被那裡的貧困程度所震撼,我也是在跟他去了一次後才理解他的所作所為的,每個人都會被那裡的慘境震撼,都會伸出援手。叢飛沒有什麼特別的,所不同的是,他每年都會去那邊,每年都會有義演,每年都會看到新的失學兒童,所以每年都會被新的資助對象所打動。」
17萬元外債
2004年,叢飛在貴州畢節地區織金縣認養了32名孤兒和貧困學生,資助的孩子總數達到178人。
貴州省織金縣官寨鄉副鄉長徐習文是叢飛在貴州捐資助學的承辦人,徐習文說:「叢飛對貧困山區人民的那顆赤子之心,常常感動得我們熱淚盈眶。來貴州扶貧助弱的單位和個人也不少,但沒有誰能像他這樣達到了完全忘我的境界。他6次來織金縣和安順市為貧困生送學費,走時不但捐光了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的錢物,還要向隨行的朋友借錢捐,有幾次甚至連身上穿的衣服都脫下來捐了,大冬天只穿著一件短袖內衣返回了深圳。」
「本來以叢飛的實力資助那麼多孩子,其實沒有太大的問題。」叢飛的朋友李雄說。在一些城市的商業演出中,叢飛已經小有名氣,每場演出的出場費能夠達到一萬到兩萬元,多的時候一個月的收入可以到十幾萬元,資助孩子們的學費,對健康的叢飛來說,完全可以承擔。但2003年非典後,叢飛的演出機會銳減,收入也就越來越少,給孩子交學費時資金也緊張起來。
按《深圳特區報》的報道,當時為了及時給一百多個孩子交上學費,叢飛從親朋好友處先後借了10萬元,在開學前如期給孩子們送去。
李雄說:「有次他向我們借了1000元錢,還死活要用錄像機來抵押,到現在這個錄像機還在我家裡。」
從2004年春天開始,叢飛的胃部經常劇烈疼痛,還時常吐血、便血,叢飛的母親李彩鳳說,當時家裡人和朋友們都勸他住院治療。可叢飛拒絕了,只在門診開了些口服葯維持。2004年7月,叢飛如約來到貴州,給孩子們送去了下學期的學費。只是,這筆學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再次從朋友們手中借來的。當時,叢飛已經背負上了17萬元的債務。
李彩鳳說,叢飛當時還安慰她說:「只要我多聯系一些商業演出,還這十幾萬元錢不難。」但沒想到的是,叢飛的胃痛日漸嚴重,嗓音也漸漸不如往昔,他再也無力靠演唱為孩子們掙得學費了,欠下的債務無法還上,成了壓在他心頭的沉重負擔。
「為什麼沒有能力了還要堅持資助孩子呢?」家人朋友對此都不能理解:「助人為樂也要量力而行,哪能借錢捐助別人?」叢飛這樣向他們解釋說:「我曾向孩子們承諾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供他們到畢業,怎麼能說話不算數呢?」
人們眼中的叢飛
在捐助山區貧困孩子的同時,叢飛還是深圳市義工聯合會的五星級義工,義工編號2478.楊華女士是叢飛進入義工聯的引路人。1996年底,楊華在深圳團市委舉行的一個「幫困助樂」基金義演中認識了叢飛,楊華感覺到叢飛是個敬業、熱情、具有深厚社會責任感的年輕人,因此在1997年初她就請叢飛加入義工聯,並由他著手招募人員創建一個義工聯自己的藝術團,由叢飛擔任這個藝術團團長。叢飛馬上就答應了,然後就開始組織人員培訓,經過半年多將這個業余的藝術團創建起來。義工聯藝術團在深圳的表演反響非常強烈,每年要演十多次大型演出。很多觀眾都是沖著叢飛的名頭去的,而去了之後又都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在這些觀者眼中,叢飛是一個開朗、敬業、從不耍大牌,對觀眾很親切的表演者。」楊華說。
現在深圳某網路公司任職的封女士也是義工聯的成員,她與叢飛是在蓮花北殘疾人康復站中的義演活動中結識的,康復站在每年的春節、元宵、中秋等重大節日舉辦的活動,叢飛總是會過來參加,從來沒有缺席過。他善於模仿名人,神態真實傳神,讓人驚嘆,極受康復站的殘疾人喜歡。在封女士眼中,叢飛是一個給身邊的人帶來太多快樂的人。
對於叢飛長期資助貧困孩子的行為,封女士認為,叢飛並沒有圖什麼。他將這種行為看成是自己的一種責任,雖然他僅僅只是個普通的外來打工者,但資助孩子們時間久了,慢慢也就成了一種習慣。
「他這個人太認真,有時也絮叨。幾個兄弟一起吃飯,他總是叨叨這頓飯能換多少貧困兒童的學費,我們都笑他。」叢飛的朋友左先生說。
叢飛一開始並沒有告訴大家自己資助了貧困山區的孩子,「我們也是後來才知道的。」左先生說,叢飛做事不愛張揚,所以當很多人對他的行為表示懷疑時,他也懶得解釋,只是笑笑。
據《深圳特區報》報道,1998年3月10日至16日,叢飛為了資助深圳的貧困孩子讀書,連續舉辦了7場「幫困助弱叢飛義演晚會」,將50多萬元的門票收入全部捐獻給了深圳市青少年事業發展基金會;1998年8月19日,正在外地參加商業演出的叢飛接到深圳有關方面打來的電話,問他能否參加次日舉辦的「情系災區抗洪救災」大型義演,叢飛立即推掉了多場商業演出,自掏腰包買機票返回深圳,還把自己在湖南演出所掙的2萬元全部捐獻了出來。
叢飛住院後,來看望他的人有很多是素不相識的市民。一位張姓市民說:「我以為宣傳報道太誇張,跑過來一看才發現原來是真的,他真了不起,是真正有愛心的人。」
「這和他小時候帶我回家吃一碗餃子,分一塊大餅的行為,其實一樣,並沒有什麼大區別,」在叢飛小時候的同學趙先生眼裡,叢飛資助貧困兒童讀書的行為並非不可理解。「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除了比其他人多些愛心,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家事
叢飛的家在深圳羅湖區翠竹路東的新港鴻花園,一套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
房間內半面牆的書櫃擺滿了獎狀與照片,CD架上擺放著一些古典音樂與民族歌曲,「雖然小點,簡單點,但還是很溫馨的。」妻子邢丹說。
這位24歲的漂亮空姐現在理解了叢飛所做的一切,她認為叢飛是位有責任感的男人,並成為他的第二任妻子。
叢飛的第一任妻子是個緬甸人,在兩年前與他離了婚,留給他當時年僅二歲的女兒睿睿。
實際上,結婚之初的邢丹對叢飛的做法有時難免也不理解,會發些牢騷。2004年夏,叢飛帶著她去貴州黔南貧困山區為所資助的孩子送衣物和學費。「那些孩子家裡的貧困程度讓我震驚,他們一年四季吃不起肉,玉米面還要摻上秸稈吃。許多人家五六口人冬天只有一床棉被。當看到那些可愛的孩子們摟著叢飛的脖子一個勁地喊著爸爸,孩子的家長拉著叢飛的手默默流淚,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叢飛的付出。」
邢丹此後辭去了空姐的工作,照顧著年幼的女兒睿睿,當起了全職的家庭主婦。
邢丹說她現在心態很好。「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開心就好,至於錢財這東西,反正家境也沒到吃不上飯,資助就資助好了,自己嘛夠用就可以了。」
對社會上人們對丈夫的種種評價,邢丹說:「他超出自己能力的資助,在旁人看來十分誇張,在我看來,卻很自然,他性格就是這樣,看不得旁人受苦,又經不起別人的哀求,別說這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就是普通朋友,只要軟語相求,開口要他幫忙,不管是錢是事,他都會當回事情去解決,不太懂得拒絕別人,是他的優點,但也是他的弱點吧。」
邢丹說,叢飛愛看電影,他們每個月都要去看好萊塢大片的首場,幾乎場場不落,但如今他因為生病已經很久沒有進電影院了。
在住院後,叢飛曾向好友留下了三方面內容的遺囑:「邢丹嫁給我,一直跟我過著十分清貧的日子,還陪著我跋山涉水去貧困山區捐資助學,她為我吃的苦頭太多了。如今她懷有4個多月的身孕,以後她一個人可怎麼扶養這個孩子?請大家一起做通她的工作,拿掉這個孩子,以利於她以後的生活;我奔波多年,沒有給家人留下任何積蓄,很對不起父母家人。我死後,讓我的父母帶著睿睿回遼寧鄉下,那裡的生活水平低,容易過活;我資助的一百多個孩子,有很多還是小學生,如果他們不能繼續讀書,等待他們的將是無望的未來,你們一定要多想想辦法,讓他們繼續讀書啊……」
《深圳特區報》記錄了邢丹對叢飛遺囑的反應:邢丹情緒激動得不能自製:「在這個世界上,他除了這個孩子,已經一無所有了,我怎麼可以為了自己而將這個孩子打掉呢?無論如何,我都要把他生下來……」
願你幸福
在病床上的叢飛每天仍能收到各地兒女們寄來的信,看信讀信是他最大的樂趣和享受。
「爸,我要告訴您一件事,我從小就沒有見過大海,我很想去看大海,等您病好了,等我大學畢業,我要和您一起去看海。爸請您放心,我會努力學習的,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貴州省織金縣羅燕艷信中的話。
她正在織金縣一中讀高二。
「叢飛的資助讓我懂得了上帝在最起初並不薄待任何人,他總是給人相同質量守恆的人生,關鍵在於你的需要,你要多一點世俗的幸福,那麼精神的愉悅就會酌情遞減,反之亦然。」湖南省漢壽縣《滄浪》主編胡詩詞這樣評價叢飛。患有小兒麻痹症的胡詩詞累計接受叢飛捐助達到八萬四千元,使他實現了上大學、當作家的夢想。他得知叢飛患癌症住院治療,專程從漢壽縣前來探望。
病榻上,叢飛仍然惦念著貧困山區的那一百多個孩子,惦念著他們這學期的學費還沒有交上。5月17日,他把大家捐給他治病的錢留下3個療程的化療費用後,拿出2萬元錢捎往貴州織金縣貧困山區。他吃力地給貴州的「兒女們」錄下了一段話:「孩子們:爸爸不能親自來看你們了,但爸爸很想念你們,希望你們能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5月15日,叢飛手術後第二天,他向前來看望的有關領導交了一份寫於一年前的入黨申請書:「我是一個自由歌手,沒有單位,寫好的入黨申請書一直沒交,現在,我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請您把它交給黨組織,希望我在有生之年能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5月27日上午,叢飛終於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6月15日,叢飛在病榻上開了個家庭會,向父母家人提出了兩點願望:身後捐獻眼角膜、有用器官造福他人,並將遺體捐獻給醫院做醫學研究;拒絕接受深圳市住宅局送他居住的一套四房兩廳住宅,家人何時何地都只能向社會奉獻而不能向社會伸手。
「只要你快樂,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圓上了好夢,我就不辛苦。只要你開心,只要你如意,只要你回頭一笑,我就很知足。」叢飛輕輕哼起他自己作詞的《願你幸福》這首歌,臉上充滿笑意。
❼ 二人轉算不算小品的范疇
不算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現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
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偽滿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東日報》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館,邇來未識由某鄉邀來演二人轉者,一起數人,即鄉間蹦蹦,美其名曰『蓮花落』,每日裝扮各種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會上,東北代表團的二人轉節目正式參加演出,從而二人轉這個名字首次得到全國文藝界的承認,並叫得越來越響。
【起源和發展】
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
二人轉自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系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
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
東路以吉林市為重點,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遼寧黑山縣為重點,受河北蓮花落影響較多,講究板頭。
南路以遼寧營口市為重點,受大秧歌影響較大,歌舞並重。
北路以黑龍江北大荒為重點,受當地民歌影響,唱腔優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要棒」的諺語。譽培山後來各流派取長補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轉。
【演出形式】
二人轉是東北的民間小戲。二人轉不只是兩個人轉。它一樹多枝,一類唱腔,卻有多種演出形式,大體可分「單」、「雙」、「群」、「戲」四類。
「單」:指「單出頭」,一個人一台戲,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戲一角一人演的,類似「獨角戲」。
「雙」:指「雙玩藝」。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二人演多角,敘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載歌載舞。
「群」:過去把「拉場戲」也叫「群活兒」。現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戲」:指「拉場戲」。這是以小旦和小丑為主的東北民間小戲。其中由兩個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戲」。
二人轉最初由男性演員表演,換裝成一旦一丑。以後出現女演員,由一男一女演唱,作簡單化妝。
【表演手段】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丑一中洞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唱戲,這種形式稱"拉場戲"。
對於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四功"即唱、說、做、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講究味、字、句、板、調、勁;"說"指說口,以插科打諢為主;"做"講究以虛代實;而"舞"主要指"三場舞"。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別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有的舞者雙手持手玉子,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兩塊,有"雙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輪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種打法。
【唱腔】
二人轉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共三百多個。嗩吶、板胡是二人轉的主奏樂器。擊節樂器,除用竹板(兩塊大板和五塊節子板)外,還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塊竹板,一手打二塊)。二人轉的表演,有「四功一絕」。四功是指「唱、說、做(或扮)、舞」,手絹、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絕技」。唱詞以七言、十言句為主,兼有民歌長短句。說口包括說白和數板,多用韻白,語言風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講究表演手段和動作;舞功以東北大秧歌為主,同時吸取民間舞蹈和武打動作。
【二人轉的根】
二人轉的根,扎在東北農民的心裡。有的農民說「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今天,不但在東北的廣大慶中農村和城鎮中流傳著,在河北、內蒙的部分地區,也有二人轉的演出活動。
編輯本段【二人轉藝術家和劇作家】
【二人轉十大宗師】
李青山 王尚仁 李慶雲 楊福生 劉士德
閻永福 王悅恆 欒繼承 程喜鳳 谷柏林
【著名演員】
男:秦志平 韓子平 董孝芳 李雷 董寶貴 孫文學 尹為民 董連海
佟長江 徐振武 岳春生 李海 閻光明 傅昌發 丁少良
女:鄭淑雲 李曉霞 關長榮 閆書平 董瑋 朱和平 白鳳蘭 蘇文秀 鄭桂雲
陳樹新 王艷春 白玉民 於蓮 李麗穎 石桂琴 張建華 楊宏偉
閻學晶 楊金華 孫曉麗
【民間演員】
王文軒 白玉令 劉桂玉 孫艷芳 趙曉軍 小豆豆 王小力
張 濤 關小飛 瞿 波 路小波 關小平 李小宇 董明珠
於小飛 常艷萍 張小波 劉冬梅 孫麗榮 畢佳琪 吉忠利
徐秀麗 魏 三 唐鑒軍 王小寶 蔣小東 李毛毛 王小福
張松濤 趙春雷 張小野 崔大笨 崔明亮 王槐陽
【二人轉導演、編劇、編曲及研究人員】
王中堂 王軼夫 高鳳閣 高雲梯 隋國鈞 劉文彤 劉新
張明遠 牛正江 張文奇 白萬程 張連俊 王兆一 何川
崔廣林 孫士學 隋書今 張憲彬 於永江 楊維宇 王肯
董延瑞 趙雲程 張志勛 那炳晨 顧玉增 於憲濤 王徹
苗中一 王鳳賢 李忠堂 金士貴 李鵬飛 何慶魁 耿瑛
陳功英 馬金萍 馬 力 張 震 趙月正 崔 凱
編輯本段【二人轉代表作】
《包公斷後》、《二大媽探病》、 《回杯記》、 《連心曲》、《馬前潑水》、《梁賽花擀麵》、《皇親夢》、《攀親家》、《老漢背妻》、《單出頭》、《包公賠情》、《孫二娘開店》、《張郎休妻》、《禪宇寺》、《雙趕集》、《送雞還雞》、《李翠蓮還魂》、《六月雪》、《劈山救母》、《紅月娥做夢》、《打龍袍》、《密建游宮》、《劉金定探病》、《羅成算卦》、《大將名五更》、《春哥對花》、《張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韓琪殺廟》、《小拜年》、《富貴九子圖》、《游西湖》、《楊八姐游春》、《鋸大缸》、《包公弔孝》、《馮奎賣妻》、《樓台會》
【傳統劇目】
二人轉的傳統劇目有三百多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藍橋》、《西廂》、《包公賠情》、《楊八姐游春》等雙玩藝兒;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鏡架》)、《紅月娥作夢》、《丁郎尋父》等單出頭;還有《回杯記》、《鋸大缸》、《寒江》、《拉馬》、《二大媽探病》等拉場戲。以後又編演了反映現代生活的曲目,如《給軍屬拜年》《豐收橋》等等。
編輯本段【二人轉名人】
徐小樓(1906—1969),沈陽人,藝名「雙紅」,唱功、做功、舞功都好,表演傳神,擅演唱《單刀赴會》。
於守和(1912- ):藝名於寶珠,黑龍江省明水縣人。1927年隨陳玉學唱二人轉,1958年參加齊齊哈爾市曲藝團地方戲隊,1961年調到拜泉縣民間藝術團,1973年退休。代表節目:《西廂寫書》《陰魂陣》。
胡景岐(1917- ):中國曲藝家協會黑龍江分會理事。遼寧撫順市人,18歲拜褚學發為師學唱二人轉,1963年到黑龍江省戲曲學校任教。1982年出版《胡景岐二人轉演出作品選》。代表節目:《華容道》《三隻雞》。
王悅恆(1923- ):吉林省永吉縣人,1940年拜李青山為師。1954年在長春東北地方戲隊任隊長。1984年被選為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理事。代表節目:《秦香蓮》《雙回頭》。
蔡興林(1926- ):黑龍江省綏化縣人,中國曲藝家協會委員。1940年拜徐生為師學唱二人轉,藝名粉蝴蝶。從1961
年開始撰寫有關二人轉理論和史料的文章,代表節目《高成借嫂》《藍橋》。
梁德雙(1926- ):遼寧新民市人,1949年參軍,1962年參加新民縣曲藝團,1983年演出的《包公弔孝》獲優秀演出獎。
蘇鳳林(1928-):遼寧省朝陽市人,1942年拜金寶山為師學唱二人轉,1952年改工唱丑。1956年到黑龍江省民間藝術劇院,1959年到龍江劇實驗劇院。代表節目:《小王打鳥》《標兵蘇廣格》。
來清(1929-):遼寧省法庫縣人,1949年拜師學唱二人轉,1956年參加撫順市曲藝團。代表節目:《包公賠情》《王漢車偷車》。
張敬忠(1933-):藝名小金鍾,遼寧省沈陽市人,1950年跟柴福清藝人學藝,1960年參加鞍山曲藝團,代表節目《馬寡婦開店》《打狗勸夫》 。
朱玉臣(1934-):黑龍江呼蘭縣人,1953年跟金寶山學藝,1963年演出的《紅色戰士》獲優秀表演獎,代表作品《馬前潑水》、《西廂》。
王秀林(1935-):黑龍江呼蘭縣人,中國曲協會員,1948年拜陳海庭為師,1970年任呼蘭縣文化館館長,代表節目《燕青賣線》《掉蘿卜》。
林文田(1938-):中國曲協會員,1957年參加遼陽市地方戲劇團,代表節目《藍橋》、《雙滿意》 。
安志斌(1938-):遼寧法庫縣人,1957年參加法庫縣曲藝團。代表節目《西廂》、《包公賠情》。
秦志平(1947-):吉林省文聯委員,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理事,長春市人,1958年考入吉林戲校得到程喜發,李青山的親傳,1980年調到吉林省民間藝術團,國家一級演員。代表節目《豬八戒拱地》《包公斷後》《豐收橋》 。
李海(1949-):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康平縣人,1970年參加康平縣文藝宣傳隊,1978年和李靜唱一副架。代表節目《修房記》《看春花》
李春明(1949-):二人轉導演,遼寧大連市人,1978年任鐵嶺地區曲藝團導演。代表節目:《小姑不賢》《鬧魚塘》
韓子平(1949-):國家一級演員,吉林省白城市人,1970年參加洮安縣文工團,1978年調入吉林省吉劇團,1980年調入吉林省民間藝術團任副團長,多次演出獲大獎。代表節目《回杯記》《水漫藍橋》
孫文學(1949-):吉林省四平市人,出身二人轉世家,1984年《窗前月下》獲東北二人轉會演一等獎。代表節目《響鈴公主》《紅榜招賢》。
傅昌發(1954-):遼寧省遼陽市人,1980年在遼陽縣劇團當演員。代表節目《豐收橋》《回杯記》。
張金來(1938-):中國曲協遼寧分會會員,河北省霸縣人,6歲拜京劇老藝人趙雲朋為師,1957年改學二人轉,1958年做二人轉導演。代表節目《王老虎搶親》《換親記》。
高英傑(1939-):遼寧省沈陽市人,1957年拜劉反臣為師,1964年到本溪市曲藝團任導演,1978年到沈陽新風曲藝團任團長。代表節目《新婆媳》 。
董孝芳(1941-):吉林省梨樹縣人,1954年拜李財為師學唱二人轉,1957年任梨樹縣地方劇團任團長。後調到吉林省民間藝術團,曾多次獲大獎,現為吉林戲曲學校教師。代表節目《梁賽金擀麵》《神調大全》 。
陳殿棟(1941-):吉林省榆樹市人,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理事,1963年拜劉士德為師, 後調到榆樹市民間藝術團。代表節目《姑娘的心願》
呂興有(1942-):遼寧清源縣人,1960年為沈陽軍區抗敵話劇團學員,現任撫順市曲藝團副團長。代表節目《扒牆頭》《小秋抬水》
李少先(1946-):沈陽市人,少年時跟父親學唱二人轉,1963年拜張淑芹為師,1978年到沈陽市曲藝團,1984年到新風評劇團任團長。代表節目《斷頭會》 。
王素珍(1938-):筱桂榮,沈陽人,1953年學藝。代表節目《西廂》《包公斷後》。
蘇文秀(1938-):吉林榆樹人,1958年拜劉士德為師。代表節目《雙鎖山》《姑娘的心願》 。
關長榮(1939-):長春人,1959年在吉林省吉劇團,1980年在省民間藝術團。代表節目《二大媽探病》《馬前潑水》。
小沈陽趙本山
以演出喜劇小品聞名的趙本山,出身就是二人轉演員.趙本山以喜劇小品取得了國內無人能及的地位後,開始極力推廣二人轉.以"劉老根大舞台"為代表的一些演出團體和劇場相繼出現.
但是包括趙本山所宏揚的"綠色二人轉"在內,現在我們能看到的二人轉演出已經看不到傳統的劇目和演出形式.綠色二人轉已經發展為集忽悠、說笑、模仿秀、雜技表演為一體的表演形式.
傳統二人轉中的表演形式、曲牌、曲調、典目都被打破,突顯了對傳統的傳承發展的一些矛盾.
小沈陽
2006年陰歷八月十五被趙本山收為徒弟,他男扮女裝的另類二人轉表演在劉老根大舞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藝名:小沈陽
性別:男 原名:沈鶴 年齡:26歲 屬相:雞 身高(厘米):174 體型:勻稱 星座:白羊座(3.21--4.19)
老家:遼寧省鐵嶺市開原市 妻子:沈春陽(即小沈陽的搭檔,23歲) 有一女兒(大概兩三歲)
人生格言: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性格:浪漫迷人,成熟穩重,風趣幽默,活潑可愛,開朗大方,感情專一,善解人意,誠實坦白
口頭禪:為什麼呢? 偶像:成吉思汗 喜歡的活動:民間藝術,唱K,看電影,游戲對戰
喜歡吃啥:素食 喜歡聽的歌:孫楠 刀郎 許巍 喜歡的電影:情色 馮小剛
喜歡去的地方:上海 海邊 酒吧
個人介紹:山不轉水轉 水不轉人轉 風風火火二人轉 轉不出的緣里緣外
5月2日,東北三寶小沈陽、孫小寶、郭旺二人轉明星集聚北展劇場
蔣小東
吉林省永吉縣江密峰鎮中沙村人, 脖子粗壯,擅長模仿劉歡、刀郎、水木年華,極為神似。
說口、小品、跟頭功夫結合得恰到好處,令他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曾參加過央視三台、央視七台的演出,
沈陽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錄制,湖南省等地方電視台曾對他進行專題報道,進京代表東北二人轉挑戰
相聲紅星郭德綱,深得郭的贊賞,是二人轉新生代領軍人物。
楊洋:吉林省農安縣靠山鎮史家屯村人,蔣小東的黃金搭檔扮相俊美,代表作有:
《東北八大怪》、《普查小唱》等。
編輯本段【二人轉劇院】
中國東北二人轉第一品牌的和平大戲院,是東北二人轉有史以來第一支頗具規模的民營二人轉劇團.1997年由東北二人轉領軍人徐凱泉先生創建,十年來不斷發展壯大,現已擁有五個專業演出劇場,百餘名簽約演員,演出網路遍及全國中等以上城市,每年接待來自海內外的觀眾朋友近百萬,是長春市旅遊重點推介單位.
長春和平大戲院為東北二人轉的崛起與發展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一次將東北二人轉送上央視熒屏;第一次將東北二人轉跨出省門,走向全國;第一次將東北二人轉參加國際性文化交流合作,如中法文化年等活動……
長春和平大戲院是東北二人轉明星的搖籃,培養出眾多轉星.如放驢小子於小飛、老翟頭翟波、傻男人魏三、活寶轉星孫小寶等等.更可喜的是以蔣小東、李毛毛為代表的更多的青年一代新星正在成長起來……
為了讓二人轉這朵民間藝術的奇葩長盛不衰,和平大戲院建立起第一座中國民營二人轉中等藝術學校--和平大戲院藝術中等職業學校.學校廣聘名師,致力於培養新時代、新形象、新風采、新內涵的東北二人轉接班人,目前在校學生已超過300人.
長春和平大戲院經過近十年的繼承和發展,打造出"本色、特色、綠色"原生態二人轉,建立起一座民間藝術玩轉都市娛樂的溝通平台,為廣大觀眾奉獻出一道道風趣、幽默、滑稽、新奇的和諧文化大餐,成為東北二人轉精髓的真正繼承者,並不斷把它發揚光大.形成其獨具特色的說、唱、扮、舞、絕的新興演出風格,深受全國觀眾的喜愛,已成為引領當今東北二人轉表演藝術方向的一面旗幟,是東北文化娛樂行業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
編輯本段【二人轉電視劇】
1.趙本山主演的《劉老根》
2.魏三主演的《荒唐王爺》
3.潘長江主演的《笑笑茶樓》《正月里來的是新春》
4.二人轉電視劇《八兄弟》
5.二人轉電視劇《拉拉屯風情》
6. 電視劇《都市外鄉人》 閆學晶主演
7.電視劇《鄉村愛情》第一部 主演:賀樹峰 王亞彬 王小寶 於月仙 趙本山 范偉
8.電視劇《鄉村愛情》第二部 主演:賀樹峰 王亞彬 王小寶 於月仙 趙本山 范偉 小沈陽
9.電視劇《馬大帥》1.2.3 主演:趙本山 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