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趙子岳的藝術之路
趙子岳1909年7月31日(農歷六月十五日)生於山西省古縣城關鎮城關村的一戶普通家庭中。祖父是個畫匠。父親畢業於北平中國大學法律系,在閻錫山部下作國文教員,1931年被晉升為山西懷仁縣縣長。
趙子岳從小失去母親,由祖父母撫養長大。在祖父影響下,他自小喜歡繪畫和音樂,特別對農村過年節時的民間演唱活動及辦婚喪事時的鼓樂伴奏非常迷戀。當他十二、三歲時,就學會了吹笛子、拉板胡、彈三弦等。有一次,他父親穿著長袍馬褂到一家體面人家賀禧,發現趙子岳站在門口吹鼓手隊伍里,感到有失體面,回到家裡就把他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他在家鄉讀完高小以後,1924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第二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太原學生舉行遊行示威,趙子岳積極參加了募捐演出隊。這期間,他結識了許多進步同學,並被很快吸收進學生進步組織「進社」。在這個組織里,他學會了「國際歌」,並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1926年,他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對共產黨人實行殘酷屠殺,閻錫山也在山西大搞白色恐怖,把武裝軍警開進了學校,進行清校運動,追查共產黨人。組織被破壞了,趙子岳只得暫時離校,待白色恐怖過後,他回到學校,在藝術科學完繪畫。畢業後,他又考入了杭州「藝專」。1932年他的父親被撤職,他在外求學經濟上已沒有保障,只好回到太原,在女子師范擔任音樂教員。1934年,經友人介紹,他到石家莊正(定)太(原)鐵路扶輪小學擔任了音樂教師。這時,日本侵入我東三省,東北軍退到關內,石家莊駐有一個團,趙子岳經常去這個部隊,教戰士唱抗日歌曲。後來,正大鐵路工人組織起了一個六、七十人的業余歌詠團,趙子岳擔任了該團的指導,每天晚上教工人唱抗日歌曲,並帶著大家唱著歌走上街頭進行遊行,宣傳,演講。至今,在趙子岳像冊中還保存著當時他在街頭向群眾演講的一張照片。這是當時國民黨新聞攝影機構在街頭拍攝的現場。解放後,新影的同志在資料影片中發現了這個鏡頭,特意為他洗印了一張。從這張照片上可以活靈活現地反映出青年時代的趙子岳的革命熱情和精神面貌。當時,他還與大家一起,進行募捐活動,派慰問團到前線,支援綏東抗戰。他在這些活動中,與石家莊地下黨取得了聯系,並於1936年12月被吸收為中共黨員。「七七事變」後。他與石家莊地下黨的許多同志一起上了太行山,在太行區黨委宣傳部作幹事。他發揮自己的繪畫特長,進行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同時,他還編詞譜曲,教大家唱革命歌曲。從此,無論領導或戰士、群眾都親切地稱呼他「趙老師」。後來,他去太行區委黨校學習過一個時期,為校長賴若愚所作歌詞譜曲,創作了太行區黨校校歌《列寧的後代》,人人會唱,流行很廣。1940年,組織上調他去太行山劇團作藝術指導。他一面參加話劇活動,一面編寫民間小調,配合當時的革命形勢,進行宣傳群眾。由於太行山區部隊的戰士多半是山西人,喜歡看山西梆子,他就從各地搜集人材,在太行山劇團中成立了一個晉劇隊。他自己也在《韓玉娘》、《打漁殺家》等劇中飾演丑角角色。在開辟新區的戰斗中,他創作了話劇《笑了的人》,又以生產自救為主題,創作了劇本《一把斧頭》。這些劇作演出後,起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一次,軍區「先鋒劇團」借趙子岳在蘇聯《前線》一劇中飾演了一個角色,之後,便把他留在了該團擔任了協理員。在這個劇團,他參加各種演出活動,在歌劇《白毛女》中飾演楊白勞,並參加了上黨戰役及平漢戰役。平漢戰役時,他在前方俘虜收容所工作時,發現了一些有文藝才能的人,便把這些人組織起來排練節目,並舉行演出活動。後來他把這批人帶回軍區成立了京劇團,並被任命為團長。全國解放時,他將這個京劇團帶進了太原。1949年,他作為京劇界的代表參加了全國第一次文代會,同時被選為全國文聯劇協理事。
新中國成立後,趙子岳任山西省劇協副主任。這時,北京電影製片廠《呂梁英雄傳》攝制組到山西呂梁山區拍攝外景,趙子岳負責接待工作。導演呂班就借他在該片中飾演了農民康天成,這就成為他走上電影演員生涯的開端。
《呂梁英雄傳》攝制完成後,史東山又邀請趙子岳在他導演的《新兒女英雄傳》中飾演游擊隊長黑老蔡。趙子岳塑造的黑老蔡,不像當時某些影片表現的黨的領導形象那樣,被人為地抹上一層超人的色彩,而是不僅生動地表現了黑老蔡對敵斗爭沉著堅毅的一面,又生動地表現了黑老蔡作為普通勞動者所具有的純朴、忠厚的另一面。在同時期的影片中,這個形象是比較成功的。由此,他從山西省劇協被調入了北京電影製片廠。
從此,趙子岳開始孜孜不倦地鑽研電影表演藝術。他在藝術實踐中仔細體驗,認真研究,一絲不苟地進行角色創造。從1949年起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六年間,他先後在二十五部影片中飾演角色。如在《豐收》中飾合作社社長孫富貴;在《英雄司機》中飾老司機;在《國慶十點鍾》中飾辦公室主任;在《深山裡的菊花》中飾游擊隊長;在《林家鋪子》中飾老通寶;在《春暖花開》中飾工廠幹部;在《水庫上的歌聲》中飾趕車農民;在《上海姑娘》中飾老工人;在《水上春秋》中飾車間主任;在《礦燈》中飾老礦工;在《紅旗譜》中飾地主管家李德才;在《青春之歌》中飾老地主;在《五彩路》中飾土新;在《暴風驟雨》中飾老孫頭;在《汾水長流》中飾公社主任;在《錦上添花》中飾站長老解決;在《停戰以後》中飾班縣長;在《小二黑結婚》中飾二諸葛;在《烈火中永生中》中飾囚犯等。「文化大革命」以後,他又參加了近十部影片的拍攝,如在《薩里瑪河》中飾老貢布;在《拔哥的故事》中飾老書保;在《柳暗花明》中飾梅老爹;在《帶手銬的旅客》中飾老公安局長王豐年;在《牧馬人》和《如意》中飾老校工;在《駱駝祥子》中飾老農民等;趙子岳的銀幕形象塑造中,除了在《錦上添花》影片中扮演了一個主角外,幾乎演的全是配角。他曾意味深長他說:「紅花好看需要綠葉作陪襯的。如果沒有反面形象及配角配合,正面的主角形象的藝術效果也很難達到。因此,他在戲中,無論戲多、戲少、有的甚至只有幾句台詞,幾個鏡頭,他都十分嚴肅認真地分析研究,體驗生活,力求把人物表現得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認為,主角也好,配角也好,塑造人物所經歷的創作過程是一樣的。既然是影片要出現的人物,不論是主、是次,都應該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形象。作為演員,只能精心地去刻畫他,而不能認為自己演的是配角,就可以隨隨便便。如果帶著演配角的觀念去演配角,就一定不會演好的。他認為主角、配角是相對而言,某個處在配角地位的人物,對整部戲來說,他是配角,但往往在某場戲中,要以這個配角為中心時,這個配角也就成了這場戲的主角了。因此,他說他無論演配角還是主角,他都是抱著完全一樣的創作態度去塑造人物的。創作中,他注重深刻挖掘角色的內心世界。有時,往往通過人物的一句話,一個動作,賦予角色個性光彩。他在《暴風驟雨》中扮演一個趕大車的老孫頭,拉著土改工作隊到他們村裡去。坐車的工作隊員向他了解村裡的情況,他不說不甘心但如實說又有顧慮,就似是而非他說了句:「差不離」。這句話,既表現了他擁護士改,又怕惹禍,想保全自己的心理活動。這就比較准確地反映了當時尖銳、復雜的上改斗爭的特定歷史背景下,這位善良而膽小怕事的貧苦農民的思想狀況。趙子岳在表演中,分寸適度地掌握了這句話在不同場合的語調變化,並配以細微的面部表情及動作,這樣就將這個老農的豐富的心理活動揭示出來了。再如,他在《停戰以後》中扮演班縣長在火車上與顧青相遇的一場戲里,他惹得對方笑,但卻不明白究竟笑什麼,可他又不得不陪著傻笑。這種笑,生動地體現了這個土縣長淺薄無知,逢迎拍馬的卑微心理和丑惡面貌。在《青春之歌》中,他扮演老地主。當發現農民將他的大片麥子割走了時,如割了他身上的肉似地呼叫著:「我的麥子……」雖是簡單的一句台詞,趙子岳非常傳神地用一聲長哭腔呼叫出來,就把地主貪財如命的本質揭示得入木三分。
趙子岳的表演「土味」濃,生活自然、逼真,善於通過富於特徵的細節及細膩的表情,刻畫人物性格特徵。
趙子岳取得的藝術成績,主要在於他長期兢兢業業,在藝術實踐上精益求精,不倦地追求和探索,特別是非常重視觀察生活、積累生活,認真體驗,研究各種各樣人物的內心世界。並把豐富的生活素材融會到人物創造中去。另外,他根據長期的藝術實踐,深刻地體會到,創造藝術形象,決不能把正面人物「神化」、把反面人物「鬼」化。常言道,人不可貌相。反面人物也是人,生活中壞人臉上也並沒有貼標簽。因此,扮演反面人物,必須從生活出發。壞人在主觀上並不認為自己己在做壞事。因此,表現這種人的丑惡,要表現他如何偽裝,如何掩蓋他的醜行,他們只有在緊要關頭,萬不得已時,才暴露出他們真正的兇相來。演員在表演時,不輕易露真相,才能把人物演活。
1981年冬,他已七十二歲高齡,又在電視劇《開市大吉》中飾演了主角傅老耿的形象。該劇導演說,趙老演了一輩子戲,又有厚實的農村生活底子,演農民這個角色,是駕輕就熟的,可趙老對創造角色總是那麼嚴肅、認真,哪怕是人物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要經過認真的思索、精心設計。因此,他將傅老耿第一次住高級飯店時的新奇感,自豪感,以及開子母燈、用氣泵熱水瓶的動作、神態,表演得生趣盎然,真實生動地塑造了一個質朴、耿直、憨厚又富於幽默感的農民形象。
趙子岳幾十年如一日,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他常講:「工作要向上看,生活要向下瞧。」他擔任劇團領導工作,善於把黨的文藝政策貫徹到藝術工作中去,並善於團結藝術家,特別對青年演員的培養,經常同青年演員交流思想和表演藝術經驗,希望青年演員樹立高尚品德和革命情操。1981年,他把自己克勤克儉積攢下的一萬元捐獻出來,作為「北影廠青年演員進步獎」的基金,以培養和獎勵青年演員。
B. 福爾摩斯和魯邦到底是什麼關系他們是一個年代的嗎請馬上告訴我!!!!
福爾摩斯是魯邦的最大的宿敵,在設定上魯邦設定出生於1874年,福爾摩斯出生於1854年,因此他們處在同一個年代。
魯邦,又名亞森·羅賓,是法國作家莫里斯·勒布朗創作的一個著名俠盜、冒險家、偵探,最早出現在1905年雜志《我什麼都知道》。
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Holmes)是由英國偵探小說家阿瑟·柯南·道爾所塑造的一個才華橫溢的虛構偵探,最早出現於1887年《畢頓聖誕年刊》刊登的《血字研究》。
在莫里斯·勒布朗的小說里福爾摩斯與魯邦鬥智斗勇,而且互有勝負,但勒布朗對這位名偵探的描寫不夠客觀,雖然身世背景一樣,但性格與柯南道爾原著的那個福爾摩斯相差甚遠,應當區分開來。
福爾摩斯英文簡介:Sherlock Holmes is a fictionalprivate detectivecreated by British authorSir Arthur Conan Doyle. Referring to himself as a "consulting detective" in the stories,。
Holmes is known for his proficiency with observation,forensic science, andlogical reasoningthat borders on the fantastic, which he employs when investigating cases for a wide variety of clients, includingScotland Yard.
翻譯:夏洛克·福爾摩斯,是一個由19世紀末的英國偵探小說家亞瑟·柯南·道爾所塑造的一個才華橫溢的虛構偵探。福爾摩斯自稱是一名「咨詢偵探」,也就是說當其他私人或官方偵探遇到困難時常常向他求救。
故事透露福爾摩斯經常能夠足不出戶就可以解決很多疑難問題,但是大部分故事都集中講述一些比較困難、需要福爾摩斯出門調查的案子。福爾摩斯善於通過觀察與演繹法和司法科學來解決問題。
(2)電影演員呂班回憶錄擴展閱讀:
魯邦人物編年史:
1874年:出生。
1878年:父親去世。
1880年:盜取王後項鏈。
1887年:母親去世。
1894年:以勞爾·當德萊齊子爵的名義同克拉麗絲·德蒂格結婚。
1894年:結婚後去頌族歐洲旅行。
1894-1900年:建立一些企業,期間發現並掌握了空心岩柱秘密。
1895年:女兒出生,不久夭折。
1900年:兒子出生後被卡格利奧斯特羅伯爵夫人拐走,克拉麗絲難產去世。
1901年:女兒珍妮維耶芙出生。
1909年:將空心岩柱(奇岩城)交給法國。
1909年野歷弊:奇岩城事件後在公眾面前消失了四年。
1912年4月16日:介入813之謎,後以勒諾魯曼老處長的身份調查克塞巴赫案。
1912年爛岩:失手殺死了多羅萊,跳崖意圖自殺未遂,後加入外籍兵團。
1912-1914:功績卓著,得了軍功章和榮譽團勛章,七次通令嘉獎。
1915年5月:黃金大三角(帕西碼頭,促使義大利參戰)。
1915年夏:故意成為柏柏爾人戰俘,成為首領。。
1915-1917:自摩洛哥阿特拉中部山脈開始,15個月內征服了有兩個法國大的王國(摩洛哥、塞內加爾、突尼西亞到剛果,橫跨半個撒哈拉大沙漠),成為茅利塔尼亞皇帝亞森一世。
1917年:三十具棺材島事件。
1919年:虎牙事件。
1925年:遇見兒子尚。
1927年1月:買下明凈居(坐落在離巴黎二十公里的小鎮維齊納,瀕湖)。
1927年7月之前在荷蘭旅行。
7月1日:回到維齊納,參與對伊麗莎白·加維雷之死的調查。
C. 呂梁英雄傳電影演員表
呂梁英雄散世 (1950)
導演: 呂班 / 伊琳
編劇: 林杉
主演沖簡肢: 李百萬 / 郭允泰/李景波
制咐敏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普通話/國語
上映日期: 1950
D. 呂班執導的影片包括哪些
呂班執導的影片包括:
1957年,《未完成的喜劇》。
1956年,《新局長到來之前》。
1956年,《不拘小節的人》。
1955年,《黃河大合唱》。
1954年,《英雄司機》。
1952年,《六號門》。
1951年,《新兒女英雄傳》。
1950年,《呂梁英雄》。
1943年,《搭肢掘前線》。
呂班(1912年11月30日-1976年10月14日),原名郝恩星,出生於山西省榆次市,中國內地演員、導演、編劇。
1937年,在劇情電影《十字街頭》中飾演大學生阿唐。1943年,編導軍事題材話劇《前線》。1945年,擔任記錄片《八路軍》的編導演。1949年,參演劇情電影《橋》。1950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呂梁英雄》。
1951年,憑借劇情電影《新兒女英雄傳》獲得第2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導演獎。1952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六號門》上映,該片獲得文化部優秀影片三等獎 。
1956年,執導喜劇電影《新局長到來之前》。1958年,自編自導劇情電知核影飢攜《沒有完成的喜劇》。1976年,呂班逝世。
E. 電影橋全部演員表
由王濱執導,王家乙、呂班、江浩、陳強等出演,於1949年5月首映。
1947年冬,東北某鐵路工廠為支援解放戰爭,接受了搶修松花江鐵橋的任務。
開始,總工程師看不到群眾的力量,對完成任務持懷疑態度。有的工人群眾也存在僱傭思想。在這種情況下,廠長主動深入工區,深入群眾,啟發動員大家為修復大橋出謀獻策,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
為製造修復鐵橋需要的橋座和鉚釘,他們先修復了煉鋼爐;第一次煉鋼失敗受挫,工人梁日升又想出了用耐火磚代替白雲石的辦法,並獲成功。
此後,工人們又克服一系列困難,造出了橋座和鉚釘。為按時完成修復鐵橋的任務,鐵路工廠的工人們群策群力,響應上級號召,投身修橋工作,終於在松花江解凍之前,將大橋修復。
1947年冬,主持東北電影廠工作的袁牧之、陳波兒提出試拍故事片,為此,廠內的主創人員紛紛下部隊、農村、工廠體驗生活、搜集創作素材。
時任東影編劇的於敏來到當時哈爾濱最大的工廠——哈爾濱鐵路機車車輛廠。三個多月中,他親眼見證了獲得解放的工人階級發揮出的勞動積極性,非常感動。
在體驗生活結束後,依據車輛廠廠長宋金聲提供的素材,結合自己的感受,於敏完成了《橋》的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