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紅字》的重新解讀一共多少頁
靈魂的救贖:電影《紅字》的重新解讀
[摘要]電影《紅字》是根據美國19世紀傑出的浪漫主義小說家納撒尼爾·霍桑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經典影片。影片對生態女性主義進行了精彩的詮釋,表現了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的對立,男性與女性、靈魂與肉體、理性與情感的沖突,折射了父權制文化語境下的生態危機,通過解構人類中心主義,目的是提倡建立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本文運用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從女性與自然、男性與自然雙重視角出發,對影片《紅字》進行剖析與解讀,揭示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社會。
[關鍵詞] 生態女性主義;《紅字》;女性;自然
電影《紅字》是根據美國19世紀傑出的浪漫主義小說家納撒尼爾·霍桑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經典影片,由美國著名女演員黛米·摩爾主演,並榮獲奧斯卡獎。文學評論家對影片的象徵意義、影片的主題、宗教原型等從不同角度對該影片進行了分析。生態女性主義是環境運動和女性運動相結合的文學批評理論,它反對在父權制世界觀下對女性與自然界的壓迫,倡導建立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社會關系。本文擬從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這一嶄新的視角解讀《紅字》,對影片中女性與自然的「缺席」與「在場」進行重新審視,目的在於共同創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社會。
一、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1962年,美國女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了《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這部長篇報告文學將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人類開始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開始將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聯系起來,從思想文化層面反思造成環境危機的根源。「大自然危機四伏,環境已經完全變了,我們必須再次提出那個老問題:我們究竟從哪裡開始走錯了路?」[1]文學研究者直面生態危機和人類的生存危機,發出自己的心聲,生態文學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發端,並迅速地在90年代成為文學研究的顯學。[2]生態女性主義是女性主義的一個主要流派,嘗試尋求普遍存在於社會中的貶低女性與貶低自然之間的特殊關系,同時反對各種形式的統治和壓迫,並把反對壓迫、女性解放和解決生態危機一並當做自己的奮斗目標。1974年,法國女性主義者弗朗西絲娃·德·奧波妮(Francoise dEaubonne)在《女性主義·毀滅》(Le Feminisme ou la mort)一文中呼籲女性參與拯救地球,最先提出了「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這一術語,這標志著西方生態女性主義理論研究的開端。胡志紅在《西方生態批評研究》中對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這樣定義:「生態女性主義批評是發展中的批評理論,它借鑒、超越了後現代主義的批評策略,以生態女性主義思想為思想基礎,探討文學與自然、階級、性別及種族四個范疇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一種開放式、包容性的文學批評,正在向國際多元文化的趨勢發展。它試圖揭示人對自然的統治與人對婦女的統治之間的一致性,同時也致力於探討二者獲得解放的策略與途徑,凸顯自然解放與婦女解放的關聯性和復雜性。」[3]生態女性主義批評通過從環境視角和性別視角重新審視影視作品,用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去探討影片中所反映的環境意識,以及人與自然、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征服、支配、壓迫和統治方面的問題,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社會。
二、霍桑生態女性主義意識的形成
影片《紅字》反映了作家霍桑的生態女性主義思想意識,其思想意識應該追溯到霍桑生活的時代。霍桑深受加爾文教宗教神秘主義觀點的影響,他的作品有著濃郁的宗教色彩,但他本人並不是清教徒。年輕時的霍桑已強烈地意識到了信奉清教思想的祖先們的罪行,他既是清教傳統的繼承者,又是批判者。他一方面深受清教主義的影響,擺脫不掉「原罪」「贖罪」及「命定論」之類的宗教迷信,但反過來懷疑清教對罪惡的殘酷態度。影片《紅字》就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表現了清教對人性的摧殘和扼殺。另一方面,霍桑生活的時代正值美國的女權運動時期,女權主義者通過種種方式表達了她們對父權制社會強烈的抗議和不滿,開始發起強勁而有生機的婦女解放運動。霍桑對這場代表進步、向上的改革運動持贊同態度,後來與眾多女權主義者的接觸和交往,尤其受到女權主義者Margaret Fuller的影響,使得他在自己的創作中對女性特別是對社會邊緣女性抱有特殊的親切感,加強了對女性種種無權地位問題的思考。
影片《紅字》以17世紀清教主義統治下的殖民地新英格蘭為背景,故事主人公海斯特·白蘭因通姦罪而受到清教社會的譴責和懲罰,終生帶上了標志「通姦」(Altery)的紅色A字,開始了她的贖罪之旅,出獄之後,她帶著女兒珠兒離群索居,忍辱含垢,最終以勤勞和善良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影片以荒涼陰霾的荒野為中心環境,將父權制思想統治下的男性對大自然的肆意征服和女性與自然的融合加以對比,將自然和女性的「他者」地位重新闡釋,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女性主義的思想內涵。
三、生態女性主義批評視域下《紅字》解讀
(一)父權文化語境下的女性與自然
西方現代世界觀中的等級二元論視女性和自然同為他者,處於社會的邊緣。影片中女主人公海絲特被押出獄門示眾,荒涼陰靄的荒野向觀眾展現了清教統治下陰森恐怖的自然環境。木質監獄因為風吹雨打和歲月的流逝而顯得猙獰陰暗,沿著這條晦澀的令人窒息的道路繼續前行,可以看見草地上過於繁茂地簇生著牛蒡、蒺藜、毒莠,它們顯然在這塊土地上找到了某些氣味相投的東西,才使這塊土地上早早盛開了文明社會的惡花——監獄。同時影片以諷刺的筆墨再現了人類對於自然的粗暴入侵,荒野是威脅其生存的邪惡象徵,監獄則是維護其清教統治的工具,任何囚徒都不能逃脫最為嚴厲的懲處,那銹跡斑斑監獄大門似乎表明了一切都與罪惡息息相關。所以荒野成為保證他們生存而必須征服的對象,荒野被踐踏、被邊緣化的地位從字里行間可以讀出。
影片中總督大廳的花園里看不到任何花木,取而代之的是南瓜藤和捲心菜。彷彿那些自然的裝飾品對於這塊土地只是一種多餘的奢侈品,這片堅硬的土地和嚴酷的生存環境對於這些花木簡直是徒勞。金色的大南瓜誠然已經是新英格蘭這片土地最為絢麗的裝飾了。在總督大廳裏海斯特將要面臨著被剝奪對女兒撫養權的危機,在父權制社會里一個母親最基本的權利也被剝奪而盡。人類中心主義和父權制將自然和女性置於邊緣地位,在清教社會中二者都處於從屬地位,她們和自然一樣被剝奪了話語權,成為被男性壓迫和剝削的「資源」。男性對女性的歧視和排斥,對女性的各種形式的統治、壓迫被認為在道德上是正當的,這是父權制社會的自然法則。[4]男權統治在壓迫自然化的女人同時,也在壓迫女人化的自然界。[5]影片同時又從另一視角表現了女性與自然的融合。女性與自然的關系以不同的隱喻方式表現在文化領域的諸多方面。中國人把黃河稱為「母親河」,希臘神話中有「大地之母」蓋婭的說法,這些比喻肯定了女性與自然的相似性。在小說中,自然成為這個遭受清教迫害的女性人物——海絲特的避難所,是容留她的自然之母給予她力量、賦予她女性美麗的生命之源。海斯特在森林中釋放和恢復了自己的靈性和自由,使得她失衡的精神狀態得到了平衡,大森林賦予了海絲特一個完整的自我和人格,這種與生俱來的天性與母性,使她同大自然共語,使她清晰地聆聽到來自大地的心聲,完美地實現了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
影片中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珠兒,她是自然之女, 是純潔天真的小生命, 是在洶涌的孽欲下綻放的迷人花朵。在這陰靄蕭瑟的荒野之地珠兒宛若從天而降的精靈,每當海斯特看著她漸漸成長,看到溫暖的陽光照射在她幼嫩的臉頰上,身為母親的她感到欣喜而奇異。她給女兒取名「珠兒」正是出於她的珍貴,是其傾注所有才換來的惟一財富。森林裡的小鳥、松鼠等一切小動物都是她的玩伴,她總愛用樺樹皮製作小船,裝載上蝸牛殼讓它漂洋過海;時而追逐飛翔的海鳥,時而用海藻編制一個綠色的花環裝飾在頭上和腰間。珠兒在影片中完全是自然的化身, 是人類本性的綻放,這與父權制社會對女性和自然的壓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女性的自立,靈魂的救贖
整部影片中荒野作為黑暗和邪惡的象徵頻頻出現,出獄後的海斯特對於荒野有一種難以抗拒和無法逃避的感情,她的罪惡和恥辱深深紮根於此,但此地她彷彿獲取了比她降臨時更有同化力量的復活。荒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了海斯特的避難所,在這里她的靈魂得以重生。當她在森林中與牧師會面時,海斯特摘下那恥辱的標記,並勸說丁梅斯戴爾一起逃離這片蒙受恥辱的荒野之地。七年的屈辱與抗爭使她堅強自立,靈魂復甦,她的精神從此逃脫了恥辱和抑鬱的重擔。海斯特雖然犯了通姦罪,但同時這也是對清教統治下畸形婚姻的背叛,是從男權社會統治下家庭枷鎖中的解脫,勇敢追求幸福的抗爭,是一種女性意識的萌芽,是對男權社會的公然挑釁。
另一方面,荒野也是人的精神來源,是靈魂再生之地,是自由的象徵。海斯特帶著女兒珠兒住進一座遠離塵囂的林邊茅屋裡,從此默默地過起一種與世隔絕的懺悔生活.並開始她的贖罪歷程。海斯特和自然荒野融為一體,她靠自己靈巧的雙手兢兢業業為自己和珠兒賺取每日生活之需,每當城中瘟疫彌漫之時,沒有人像海斯特那般忘我現身,她總會挺身而出,胸前佩戴的刺綉字母閃爍著光彩把溫暖和安逸帶給別人,那字母原本是罪孽的標志,卻在病房裡化身為一支蠟燭,海斯特用女性的堅強、勇敢和自立完成了漫長的救贖之路,此時的「A」字變成了人們心目中「天使」和「能幹」的代名詞,這一切正是她女性自立意識的升華,是她那彌足珍貴的純良特質的彰顯,完成了靈魂的救贖。
四、結語
影片為女性主義者塑造了一個追求女性獨立和女性權力的典範,通過解構女性和自然的融合,重新闡釋靈魂的救贖觀,對人類重返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增強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思想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諾.歐美生態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
[2] Griffin Susan.Women and Nature—The Roaring Insider Her[M].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1978:8.
[3] 胡志紅.西方生態批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4] 金莉.生態女權主義[J].外國文學,2004(05).
[5] 孟鑫.國內學者對西方女權主義七個流派的評介[J].教學與研究,2001(03).
[作者簡介] 付曉丹(1976—),女,陝西漢中人,碩士,陝西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B. 對美國電影《紅字》的影評
海絲特·白蘭因犯了通姦罪受到加爾文教派權力機構的懲罰, 胸前佩戴著標志通姦的紅色「A」字站在古老的枷刑台上示眾。她的手中抱著這個罪孽的證據:一個出生僅數月的嬰兒。在人們無情的注視下,她拒絕了年輕牧師阿瑟·丁梅斯代爾提出的懺悔並供出同犯的要求。受過懲罰後,海絲特在城外遠離人群的一間小茅屋裡住了下來。她以作針線活維生,並細心地照料著她的女兒——珠兒。這時,海斯特的丈夫來到了美國。他滿懷仇恨地改名為羅傑·奇林沃思,以醫生的身份暗中察訪與海絲特通姦的同犯。很快七年過去了。珠兒已成長為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而海絲特因為不斷熱心接濟和幫助別人,最終贏得了人們的尊敬,使胸前那本來代表恥辱的紅字變成了美好善良德行的象徵。 而經過多年的窺探, 羅傑也認定了「道德偉大」的丁梅斯代爾牧師就是那個隱藏的同犯。於是他千方百計地接近牧師, 旁敲側擊,冷嘲熱諷,不停地在精神上對牧師進行折磨。海絲特為了使丁梅斯代爾逃離丈夫的陰影,決心帶著女兒和他一起逃走,但卻被羅傑發現,計劃失敗了。而對羅傑的恐懼和自己隱瞞罪責的煎熬使丁梅斯代爾的健康每況愈下。終於在離開塵世前夕,他在全體教眾的面前,他挽著海絲特和他們的女兒珠兒登上了枷刑台,用以生命為代價的深切懺悔換取了道德上的新生。
《紅字》,世界文學名著,美國作家霍桑極富爭議的作品,曾被屢次搬上銀幕,本文所介紹的版本,是1995年羅蘭·約菲導演的《紅字》。影片本名《The Scarlet Letter》,又譯《真愛一生》或《紅色禁戀》,故事講述了一個凄美動人的婚外情故事。丈夫的失蹤,造成一個女人與牧師的相愛。肚子的隆起,暴露了女人的姦情,她為自己的「罪孽」遭受囚禁,然而她拒絕說出情夫的名字。嬰兒的降生,成了她罪惡的「鐵證」,她的胸前被戴上象徵不貞潔和恥辱的紅色標志「A」。然而,女人獨自帶著孩子的種種善舉,改變著人們對她的認識,也改變著紅色標志「A」的本意。丈夫的歸來,卻打破了這種局面,他查出了妻子的姦夫,開始瘋狂報復。故事結果,紛爭平息,牧師最終站出,攜女人和他們的孩子,離開了居住地。《紅字》,一個令人回味無窮的、名片演繹名著的經典故事。
C. 這部電影叫什麼.. (200分問題!)
《紅色沙漠》1964年 29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主演:莫尼卡·維蒂 查理德·哈里斯 卡洛·吉奧內蒂
在該片之前,安東尼奧尼有意識地擯棄色彩,他認為自己身處一片黯淡,無所謂紅藍綠紫。在影片中,他也並沒有意識到紅的熱情和藍的冷靜。絢爛的顏色僅僅是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他們經過城市異化和扭曲的內心後看到的被扭曲的世界。安東尼奧尼改
變了景物的自然顏色,大量的把建築物塗成紅、黃和灰色。紅色是出現最多的刺目的顏色,象徵恐懼、神經質的女主角朱麗婭娜內心想掙脫,渴望新生活和自由的願望,然而在和丈夫的朋友偷情之後,似乎她的希望又從這場感情的逃亡中破滅了,她明白這不過又是一次重復而已。於是她沒有搭上那條紅色的輪船,而告訴兒子小鳥不會再往有毒的地方飛。
《紅色沙漠》為世界塗上顏色,被譽為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彩色影片。但人們面對它斑斕的色彩時只會感到壓抑和冷,女主角莫尼卡·維蒂驚慌無助的傳神表情濃縮了所有安氏影片的主題:徘徊在封閉的內心,失落了被拯救的可能的世界。
批判和真實
D. 讀後感、觀後感
20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裡的人,竟然畢業於哈佛大學德吉利夫學院,並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創造這一奇跡,全靠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海倫接受了生命的挑戰,用愛心去擁抱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後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
"要是人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該有多好啊,那就更能顯示出生命的價值,然而人利用時間和享受時間卻是有限的"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天的話,那這將會是一件多麼令人高興的事情啊!三天光明,對於常人來說只是人生中的短暫的一刻。對於雙目失明的海倫來說,卻是可想而不可及的。現實生活中總是有部分人哀嘆命運對於自己的不公,責怨上天沒有賦予他們聰穎的天資、超人的智慧,讓他們能一舉成名天下知。殊不知現實社會是靠知識才能生存的社會,沒有知識的人是不可能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如果我們可以好好學習,讓學問把大腦給占據的話,就可以為以後的道路鋪上一層石頭了!讓我們給黑暗的世界帶來光明,給無望的世界帶來希望吧!
讓我們看看海倫.凱勒的三天安排吧!第一天,我要看人,他們
的善良、溫厚與友誼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首先,我希望長久地凝視我親愛的老師,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龐,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就來到了我面前,為我打開了外面的世界。我將不僅要看到她面龐的輪廓,以便我能夠將它珍藏在我的記憶中,而且還要研究她的容貌,發現她出自同情心的溫柔和耐心的生動跡象,她正是以此來完成教育我的艱巨任務的。我希望從她的眼睛裡看到能使她在困難面前站得穩的堅強性格,並且看到她那經常向我流露的、對於全人類的同情。」
有視覺的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變為白晝的動人奇跡。我將懷著敬畏之心,仰望壯麗的曙光全景,與此同時,太陽喚醒了沉睡的大地。這一天,我將向世界,向過去和現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類進步的奇觀,那變化無窮的萬古千年。
下一天清晨,我將再一次迎接黎明,急於尋找新的喜悅,因為我相信,對於那些真正看得見的人,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一個永遠重復的新的美景。依據我虛構的奇跡的期限,這將是我有視覺的第三天,也是最後一天。我將沒有時間花費在遺憾和熱望中,因為有太多的東西要去看。第一天,我奉獻給了我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朋友。第二天,向我顯示了人與自然的歷史。今天,我將在當前的日常世界中度過,到為生活奔忙的人們經常去的地方去,而哪兒能像紐約一樣找得到人們那麼多的活動和那麼多的狀況呢?所以城市成了我的目的地。她祈望擁有三天的光明去感受這個世界,使她熟悉身邊的一切,海倫.凱勒想看到的事物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然而這卻只是一個很美很美的夢。
「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正是苦難鑄就了海倫.凱勒堅強的性格。她作為一個盲聾啞的殘疾人卻有著超過常人的健康心理。她用自己的所能感受到的,所能想像到的情景,表達自己對求知的渴望和對人類的真摯熱愛。她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告誡他人,健康的心理是人類成功的最基本條件,有健康身體而沒有健康心理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的。具有健康心理的人,縱然是身體殘疾也不會抱怨命運的安排,不接受和渴求他人的憐憫,他們會憑著自我堅強的毅力到達理想的彼岸。
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勇敢寓於靈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強壯的軀體。」這正是對海倫的真實寫照。看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人應該都知道她的不幸.在一般人眼裡,如此不幸的人生,還會有什麼收獲呢?然而海倫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不但考上了哈佛大學,而且一生中寫了14部著作.她還多方奔走,在全美建起了多家慈善機構,辦成了一般健全人也不一定辦得到的事.珍惜現實,才能擁有未來.這就是"珍惜"的價值所在,也是生活的辯證法.與海倫相比,我們許多人可能都會感到慚愧.因為我們雖然擁有比她健全的身體,卻常常如她所說的那樣,犯那種"有視覺卻看得少"的錯誤.或為"已失去"的東西痛苦不堪,或為"得不到"的東西百般煩惱,卻偏偏對實實在在"擁有"的東西不知珍惜,不懂得好好把握.
海倫憑著一顆堅強的心,最終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殘志不殘。而自我呢,有著良好的條件,卻缺乏堅韌不撥的毅力。因此,這篇文章給我最大的啟示是:
一、盡力地完成每一件事。 有位名人曾說過:「什麼是不容易?不容易是把每天應做的事每天都堅持做。什麼是不簡單?不簡單就是把每件事都做得最好。」請你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將如何使用你 的眼睛?想到三天後,太陽再也不會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將如何度 過那寶貴的三天?你又會讓你的眼睛停留在何處?
二、要有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海倫在巨大的打擊以及困難面前,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樂觀向上的心態去面對,使自己得到信心。下面有一則故事,也說明了這點。兩個成績相當的秀才,赴京趕考,半夜趕路時,遇上喪隊,與棺材擦肩而過,前者十分擔心,覺得這不是一個好兆頭。而後者想:棺材棺材,有官又有財。於是後者考中了狀元。而前者卻榜上無名,這個故事更可以說明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E. 怎樣評價《紅字》
《紅字》素來享有「心靈羅曼史」的美譽,它既是霍桑最優秀的作品,也是那個時代美國人的驕傲。
《紅字》一書的人物刻畫頗有特色,採用了典型的類型化,即書中的人物不是作為特殊的個體來展現,而是作為具有獨特心理狀態的一類人而打動讀者。
海絲特·白蘭屬於那類胸前佩戴紅字、勇敢、能幹而又充滿活力的婦女的代巧燃櫻表;丁梅斯代爾則是手按胸膛、良心有罪的那類人的生動體現;齊靈渥斯集魔鬼、中世紀煉丹術士和心懷惡意的科學家於一體。其中每個人物又與書名所示的「紅字」息息相關、緊密相連。海絲特是「現形的紅字」;丁梅斯代爾是「隱形的紅字」,為贖罪、內省等宗教意識所糾纏;齊靈渥斯是真正的「紅字製造者」,身體的畸形與心理的仇恨導致他成為墮落深淵的最惡者;珠兒則是鮮活的、洋溢著活力的「生命的紅字」,她像海絲特胸前刺綉的鮮紅的紅字一樣構成整幅晦暗畫面的亮色。
被喻為「心靈的羅曼史」的《紅字》當然有大量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事實上,書中的主要人物不僅生活在現實生活的困境中,更生活在段慧心理的困境中。作者用巧妙而飽蘸同情的筆觸將他們心靈的扭動掙扎呈露紙上。同時,心理描寫與字母「A」含義的逐漸轉變互相映襯,字母「A」由清教徒眼中的「通姦罪」轉變為「能幹」(able)、「天使」(angel)、「崇拜」(admirable)等意,從而表達了作者對齊梅斯代爾牧師心理痛楚的同情和對海絲特勇敢大度的贊賞。
小說的重要場景,即主要人物海絲特、丁梅斯代爾、齊靈渥斯、珠兒的兩次全體聚首都是通過一系列靜景展示的,畫面恆久、語言精煉、情感強烈,具有雕塑的力度與美感。
霍桑在《紅孝叢字》和其他著作中那種渲染氣氛,深挖心理,對人類道德、宗教等基本問題的深刻追問為眾多後世作者所推崇,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威廉·福克納、索爾·貝婁、托妮·莫里森等都汲取了他的某些寫作方式。
《紅字》無愧於世界上不朽巨著的稱號。它自1850年出版以來,已被譯成多種文字。我國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就有多種譯本問世,深受讀者歡迎。它還被改編成戲劇、歌劇、電影廣泛流傳。
F. 求翻譯!
緋聞計劃那個電影女主角提到的一個電影吖!這么長。真心看著就沒動力,分值那麼低。。。
G. 有沒有根據霍桑小說紅字改編的電影急
《紅字》
維姆·文德斯執導電影
本片改編自美國作家霍桑的代表作。講述了發生在北美殖民時期的戀愛悲劇。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嫁給了醫生奇靈渥斯,他們之間卻沒有愛情。在孤獨中白蘭與牧師丁梅斯代爾相戀並生下女兒珠兒。白蘭被當眾懲罰,戴上標志「通姦」的紅色A字示眾。然而白蘭堅貞不屈,拒不說出孩子的父親。海絲特的丈夫發誓要瘋狂報復,最終牧師死在了海絲特的懷里,珠兒獲得了新生,而海絲特卻終生帶著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