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國著名導演戈達爾安樂死離世!他曾獲得過哪些獎項有過哪些作品
法國著名導演戈達爾安樂死離世!他曾獲得過第1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獎、2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第3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第4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等。他的作品很多,比如電影《精疲力盡》、劇情片《隨心所欲》、犯罪片《狂人皮埃羅》等。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戈達爾的《精疲力盡》。因為這個片子是當時的一種創新,無論是語言還是視聽方面都打破了禁錮,還有就是暴露虛偽,只為展現真誠的男女和愛情。當然最主要的是它開拓了一種新的剪輯方式——跳切剪輯。這個剪輯開辟了新美學浪潮,引得很多導演模仿運用,比如我國的王家衛。
戈達爾在電影領域有著超高的地位,他的離開對於國際電影方面都是一個遺憾。同時也是一個時代的正式落幕!戈達爾一路走好!
『貳』 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電影
《霸王別姬》
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第51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第4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
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第15屆韓國電影青龍獎最佳外語片獎
《活著》
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人道精神獎
第4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
《春光乍泄》
第5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我的父親母親》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影片銀熊獎
《一一》
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亞洲電影(提名)
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紐約影評家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春風沉醉的夜晚》
第62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白日焰火》
第6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
……
還有的想不起來了。
『叄』 蔡明亮的介紹
蔡明亮,1957年10月27日出生於馬來西亞,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專修電影與戲劇。中國台灣影視導演、編劇1。1984年蔡明亮擔任編劇的電影《小逃犯》獲得第2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2。1993年導演電影處女作《青少年哪吒》獲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競賽銅獎34。1994年執導的第2部電影《愛情萬歲》獲得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56。1996年執導的第3部電影《河流》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銀熊獎和國際新聞獎7。1998年憑借導演作品《洞》獲得第14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8。2001年執導的電影《你那邊幾點》獲得第5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綜合技術大獎9。2003年蔡明亮執導電影《不散》10。2005年拍攝情色歌舞片《天邊一朵雲》獲得第5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阿爾弗雷德·鮑爾獎11。2006年蔡明亮導演電影《黑眼圈》提名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2。2009年蔡明亮被邀請到羅浮宮拍攝電影《臉》13。2013年執導的電影《郊遊》獲得第7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以及第5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14。2014年8月13日於台北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軍官勛位15
『肆』 韓國導演金基德去世,生前獲得過哪些獎項
現如今新冠疫情還在繼續,很多人因此失去生命,韓國導演金基德就是其中之一,據韓媒報道11日金基德因感染新冠肺炎在拉脫維亞去世。其實金基德執導過的很多電影都曾榮獲重要獎項,比如金基德的《空房間》就獲得了“最佳導演銀獅獎”;2003年指導的《春夏秋冬又一春》獲得了第41屆韓國電影大鍾獎最佳電影獎;2011年憑借紀錄片《阿里郎》獲得第6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 大獎。
只可惜我們再也看不到金基德的作品了,對於喜歡他的觀眾來說還是很可惜的一件事。除了上面提到的作品,還有《撒瑪利亞女孩》 《電影就是電影》 《聖殤》都是不錯的電影作品,如果你喜歡他的作品可以看一看,或許你會引發不一樣的思考。
『伍』 柏林電影節最高獎項
柏林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熊獎(Golden Bear Award)。
金熊獎是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創立於1952年,每年頒發一次。金熊獎是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獎,一般僅頒發給一部電影作品。
金熊獎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也叫做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簡介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51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
柏林國際電影節長期以關注政治和社會現實聞名,宗旨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在每年6-7月間舉行,從1978年起提前至2月舉行,為期2周。柏林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遇見」、「短片競賽」、「全景」、「論壇」、「特別展映」、「新生代」等單元。
『陸』 新好萊塢四傑導演 第一和第二最沒有爭議
好萊塢中每年都會有許多電影全球進行公映,其中不乏一些非常經典的作品,如敦刻爾克、黑天鵝、血色將至、布達佩斯大飯店等,經典作品的背後導演功不可沒,由此ret網站中通過影迷的投票,選出了四位新好萊塢四傑導演。
出生日期:1970年7月
克里斯托夫·諾蘭是一位英國的導演、編劇以及製片人,在1996年拍攝故事片《追隨》獲得關注,燒腦懸疑電影《記憶碎片》使他獲得第74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提名。之後憑借電影《敦刻爾克》獲得亞特蘭大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
代表作 :《星際穿越》、《記憶碎片》、《致命魔術》、《黑暗騎士》、《盜夢空間》
個人榮譽 :
第68屆金球獎最佳導演
第沖孫74屆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記憶碎片
出生日期:1969年2月
出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的美國導演兼編劇和製片人,在1988年首次直到電影《圓周率》便獲的第14屆聖丹斯電影節的劇情片導演獎。
代表作 :《夢之安魂曲》、《摔角王》、《黑天鵝》、《諾亞方舟》、《創始之旅》等
個人榮譽 :
第6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第14屆聖丹斯電影節劇情片導演獎
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出散鋒鏈生日期:1970年6月
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保羅·托馬斯·安德森是美國的一位導演、編劇兼製片人,在早期拍攝有短片以及長片電影《咖啡和雪茄》、《賭場縱橫》、《不羈夜》等,其中不羈夜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後期陸續拍攝有多部經典電影,被評為最偉大的導演之一。
代表作 :《木蘭花》、《狂野之愛》、《血色將至》、《大師》、《魅影縫匠》等
個人榮譽 :
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出生日期:1969年5月
維斯·安德森是美國的一位電影導演兼編劇,其拍攝的電影畫面與眾不同,早期拍攝有短片自己長片電影,獲得部分贊譽,在2001年憑借電影《特倫鮑姆》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提名。其後的布達佩斯大飯店電影畫面具有獨特的對稱美感,獲得很大贊譽。
代表作 :《穿越大吉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月升王國》、《布達佩斯大基運飯店》
個人榮譽 :
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柒』 林浩導演的資料
你要找的應該是 寧浩導演吧?
呵呵
寧浩
1977年出生於中國山西,寧浩,一個山西人,一個鋼鐵工人的兒子,一個中專畢業生,一個拍MTV的,一個自稱很悶的人,《瘋狂的石頭》的導演。《瘋狂的石頭》讓寧浩這位在之前僅拍過幾部DV作品的年輕人迅速成為這段時間最被人關注的新銳導演,就像多年前他的老鄉賈樟柯拿出一部《小武》一樣。
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寧浩最先喜歡上的是畫畫。他對美術的興趣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四歲的時候,他自己回憶,在小時候。很小很小的時候,三四歲的時候,他生了場病,住進了醫院,他和病房裡的小女孩一起看小人書,尚不識字的他很快就把連環畫給看完了,於是就和小女孩一起來臨摹小人書。他父母看到他的「畫作」後,大加贊賞。而此後他父親還手把手教他畫國畫,有意思的是,他父親自己並沒有學過畫畫。寧浩稱他父親是一個非常手巧的人,曾經親手做了全家的傢具。
曾組建了個樂隊叫「同志樂隊」
直到今天,寧浩對體育運動和電腦游戲一直沒什麼興趣,對於這個1977年出生的「70後」來說,的確有點與眾不同,寧浩稱他並沒有因此覺得被那些狂熱的愛好著體育和游戲的、正在發育的同齡人所孤立,他說他有自己的朋友圈,最重要的是,在他初中畢業,入讀中專時,他身上的荷爾蒙迅速地找到了一個出口:音樂。
念書就像「三級跳遠」
寧浩自稱對學位這樣的東西其實是沒什麼興趣的,這樣混了一年左右,寧浩考學了。他解釋道,讀大學只是為了找一個借口呆在北京,否則父母覺得沒有工作,是在北京瞎混。盡管如此,北師大畢業後,寧浩又考上了電影學院,北師大念的是專科,電影學院是本科,從技校到大專,從大專到本科,這是寧浩在學業上的「三級跳遠」。
拍電影因為一句鼓勵
寧浩在北師大讀的是大專,畢業的時候他拍了個畢業作品《星期四,星期三》,片子做完了也就扔在家裡。而《上學路上》的導演方剛亮正好和他同租一套房子,碰巧看了這部片子,長舒一口氣對寧浩說:「你應該做導演。」
1999年,他在Channel[V]做電視記者,專門采訪歌星。正是因為這段經歷,他進入了音樂電視領域,拍攝了朴樹的《Colorful Days》等近百首MTV。
寧浩的學生電影《星期四,星期三》(2001)獲得了當年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中國大學生電影數碼媒體競賽銀獎。
2003年北影畢業前,寧浩自己出資,一人擔任編劇、導演、攝影,回家鄉山西執導了首部電影處女作《香火》(2003)在瑞士羅卡洛舉行了首映,並獲得東京銀座電影節大獎,之後又獲得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DV競賽單元「亞洲數碼競賽」金獎。該電影同時被香港藝術中心授予2004年最佳電影,也是聖賽瓦斯蒂安、溫哥華、慕尼黑、馬尼拉、悉尼、加州、台灣南方影展等其他七大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入選影片。
2003年6月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
作為一名年輕導演,拍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沒錢,為此寧浩拍了不少電視劇掙錢,在風靡全國的熱門電視劇《中國式離婚》中,寧浩擔任了執行導演。
2004年他的新作《綠草地》入選當年柏林電影節和香港電影節,並獲得上海電影節亞洲區最受歡迎獎,該片在紐約上映期間獲得了紐約時報的高度評價。《綠草地》是寧浩「報師恩」的一部作品:他的老師策劃了這個項目,故事要有三個關鍵字——農村、兒童、乒乓球。2004年7月,寧浩到內蒙古大草原選景,一切工作就緒時,從北京傳來壞消息,原定的投資方出了問題。寧浩設法一邊穩住劇組,一邊與製片人算賬:原計劃膠片拍攝預算140萬元,換成高清晰度錄像大約只要50萬。寧浩給妻子打電話:家裡還有多少錢?10萬多,全拿出來,加上製片人的10萬元,先拍了再說!寧浩跟劇組交了底,影片開機了,但許多人選擇了離開。 這個「窮酸」的劇組只有4輛車,每天故障不斷。攝影師不得已回北京把自己的切諾基開來,擔當交通主力。拍攝第三天,運送演員的麵包車翻在深溝里,一孩子胯骨骨折,頭上縫了6針;一女演員鎖骨骨折……艱苦而多舛的拍攝,令又一批劇組人員離開。令人驚訝的是,劇組仍保持了相當的效率,他甚至把一些尷尬遭遇變成了影片里趣味橫生的細節。影片《綠草地》入選柏林電影節展映,後又參加了去年的上海電影節亞洲新人獎角逐。電影放映結束後一位外國觀眾對寧浩說:謝謝你的電影,它讓我忘記了時間。
2006年得到廣泛好評的低成本影片《瘋狂的石頭》使寧浩名聲鵲起。
劉德華組建「映藝娛樂有限公司」後,開啟「亞洲新星導」計劃,資助6名亞洲年輕導演拍電影。在內地導演中,劉德華原本看中陸川,但《可可西里》一路得獎,陸川已經走紅,劉德華覺得名額應該給更需要機會的導演。恰好《綠草地》參加去年的香港國際影展並獲獎,這個27歲的年輕人引起了劉德華的注意:「他居然可以把一個那麼悶的故事講得這么精彩,很難得。而且一見面,我就被他迷倒了。」於是,劉德華投資寧浩拍攝了《瘋狂的石頭》。
《瘋狂的石頭》是一部地道的商業娛樂電影:一個職業大盜和三個小偷,加上一個不怎麼專業的保衛科長,為了一顆價值連城的翡翠玉石,發生了一場瘋狂的爭奪戰……這種交叉敘事、黑色幽默中帶著幾分諷刺、深具後現代意味的作品,在內地乃至港台都很少見。全片採用四川方言,寧浩也借用一個「扯」字來概括影片的風格,他介紹說:「劇本創作差不多花了4個月時間,我們一共四個編劇,每天住在一起聊天,把能想到的奇怪但合理的元素集中起來,最終形成了劇本。」
作品及獎項
2004年 《綠草地》(導演/編劇)
入選2005年第5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新電影單元
入選2005年第29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
莫斯科國際兒童電影節金天鵝大獎
上海國際電影節被評為最受觀眾歡迎影片
釜山國際電影節CJ娛樂公司選定大獎
西班牙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共入圍參展國際上五十多個電影節
由德國巴伐利亞發行公司發行,已經在德國,法國等多個國家進入院線放映。
2003年 《香火》(導演/編劇/攝影)
2003年第4屆東京Filmex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
2003年第56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錄像競賽單元
2004年第2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數碼單元金獎\香港藝術中心「2004年度好電影」獎
2004年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2004年溫哥華國際電影節
2004年德國慕尼黑國際電影節
2004年第4屆台灣南方影展
2004年奧地利維也納國際電影節
2003年悉尼國際電影節
2003年美國加州國際電影節
2001年 《星期四,星期三》(導演/編劇/攝影)
2001年第8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02年第2屆中國大學生數碼媒體競賽銀獎
2007年榮獲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新人導演獎
電視作品
2004年 電視連續劇《中國式離婚》(執行導演)
2002年 電視系列劇《老山》(導演)
2002年 電視系列劇《危情出擊》(導演)
2000年 電視系列劇《老百姓》(執行導演)
MTV作品
導演近百首音樂MTV作品,曾獲2003年「[V].CCTV第十屆華語榜中榜/最佳音樂錄影帶」大獎、2001年康佳杯CCTV中國音樂電視大賽最佳音樂錄影帶大獎、2001年度「中國音樂——最佳音樂錄影帶獎」大獎
『捌』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新片終於開拍!主演之一布萊德利庫珀亮相片場
知名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的新片終於開拍了!有網友分享了該片在洛杉磯Encino的片場照,其中有不少1970年代的風布景,包括廣播站等。
乎談影片片名尚未曝光,工作標題為《SoggyBottom》(濕底),選角也仍很保密,除了此前已公布的布萊德利庫珀亮相片場,與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相識已久的HAIM樂隊成員之一也有客串出演。
影片故事背景回到保羅托馬斯安德森本人長大並多次拍進電影的地方:加州聖費爾南多,時間設定在1970年代。故事聚焦一位上世紀70年代的高中生((該角色仍然沒有公布演員),他既是一個高中生,也是一個成功的童星。影片將以多條故事線交叉敘述,保羅托馬斯安德森也擔任編劇和製作人,布萊德利庫珀飾演一個老派的製片人或導演,對主角有好感。
該片在米高梅手中,原計劃今年春、夏拍攝,但因為新冠疫情而未能實現,如今終於開拍。
《魅影縫匠》拿辯海報保羅托馬斯安德森是好萊塢最知名的導演之一,他的作品雖然不是特別多,但部部都是經典,履歷非常漂亮。
1996年個人首部劇情長片《賭場縱橫》;
1997年,監制並編導了劇情片《不羈夜》,憑借該片獲得第70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
1999年,編導了劇情片《木蘭花》,該片獲得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他憑借該片獲得第72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2002年《狂野之愛》,獲得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他獲得了最佳導演獎;
2007年,歲敏碰編導劇情片《血色將至》,獲得第8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提名,他憑借該片獲得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並入圍第80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和最佳改編劇本獎;
2012年,執導劇情片《大師》,獲得了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提名,他則獲得了最佳導演獎,由此成為了電影史上首位囊括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大滿貫的導演。
2017年,監制並編導了劇情片《魅影縫匠》,該片獲得第9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他則獲得最佳導演提名。
『玖』 歷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年齡
柏林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51年,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柏林國際電影節長期以關注政治和社會現實聞名,宗旨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歷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一起來看看吧!
榜單解讀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51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在每年6-7月間舉行,從1978年起提前至2月舉行,為期2周。柏林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遇見」、「短片競賽」、「全景」、「論壇」、「特別展映」、「新生代」等單元。
最佳影片金熊獎歷屆獲獎名單
金熊獎是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與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均為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年份 屆次 導演 作品
1951年 第1屆 利奧波德·林特貝格 《吉普車上的四個人》
1952年 第2屆 阿恩·馬特森 《幸福的夏天》
1953年 第3屆 亨利-喬治·克魯佐 《恐懼的代價》
1954年 第4屆 大衛·里恩 《霍布森的選擇》
1955年 第5屆 羅伯特·西奧德梅克 《鼠》
1956年 第6屆 吉恩·凱利 《心聲幻影》
1957年 第7屆 西德尼·呂美特 《十二怒漢》
1958年 第8屆 英格瑪·伯格曼 《野草莓》
1959年 第9屆 克勞德·夏布洛爾 《表兄弟》
1960年 第10屆 塞薩爾·阿達溫 《托梅斯的盲人犬》
1961年 第11屆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夜》
1962年 第12屆 約翰·施萊辛格 《一點愛意》
1963年 第13屆 今井正/Gian Luigi Polidoro 《武士道殘酷物語》/《惡魔》
1964年 第14屆 麥頓·埃爾克桑 《乾旱的夏天》
1965年 第15屆 讓-呂克·戈達爾 《阿爾伐城》
1966年 第16屆 羅曼·波蘭斯基 《荒島驚魂》
1967年 第17屆 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 《出發》
1968年 第18屆 揚·特洛爾 《誰見他死去》
1969年 第19屆 Zelimir Zilnik 《第一份工作》
1971年 第21屆 維托里奧·德·西卡 《費尼茲花園》
1972年 第22屆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坎特伯雷故事》
1973年 第23屆 薩蒂亞吉特·雷伊 《遙遠的雷聲》
1974年 第24屆 特德·科特切夫 《學徒》
1975年 第25屆 瑪塔·梅薩羅什 《領養》
1976年 第26屆 羅伯特·奧特曼 《水牛比爾和印第安人》
1977年 第27屆 拉莉薩·舍皮琴科 《上升》
1978年 第28屆 何塞·路易斯·加西亞·桑切斯 《鮭魚》
1979年 第29屆 Peter Lilienthal 《大衛》
1980年 第30屆 理查德·皮爾斯/沃納·施羅德 《拓荒者》/《巴勒莫或沃爾夫斯堡》
1981年 第31屆 卡洛斯·紹拉 《快,快》
1982年 第32屆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維洛妮卡·佛斯的慾望》
1983年 第33屆 愛德華·本內特/馬里奧·卡穆斯 《1920年的法斯特》/《蜂巢》
1984年 第34屆 約翰·卡索維茨 《愛的激流》
1985年 第35屆 戴維·黑爾/Rainer Simon 《陌生男子》《女人和陌生人》
1986年 第36屆 Reinhard Hauff 《大審判》
1987年 第37屆 格裡布·潘非洛夫 《主題》
1988年 第38屆 張藝謀 《紅高粱》
1989年 第39屆 巴瑞·萊文森 《雨人》
1990年 第40屆 科斯塔·加夫拉斯/傑里·閔采爾 《八音盒》/《失翼靈雀》
1991年 第41屆 馬爾科·費雷里 《微笑之家》
1992年 第42屆 勞倫斯·卡斯丹 《大峽谷》
1993年 第43屆 李安/謝飛 《喜宴》/《香魂女》
1994年 第44屆 吉姆·謝里丹 《因父之名》
1995年 第45屆 貝特朗·塔維涅 《毒胭脂》
1996年 第46屆 李安 《理智與情感》
1997年 第47屆 米洛斯·福爾曼 《性書大亨》
1998年 第48屆 沃爾特·塞勒斯 《中央車站》
1999年 第49屆 泰倫斯·馬力克 《細細的紅線》
2000年 第50屆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木蘭花》
2001年 第51屆 帕特里斯·夏侯 《親密》
2002年 第52屆 保羅·格林格拉斯/宮崎駿 《血腥星期天》/《千與千尋》
2003年 第53屆 邁克爾·溫特伯頓 《塵世之間》
2004年 第54屆 法提赫·阿金 《勇往直前》
2005年 第55屆 馬克·唐福特·梅 《卡雅利沙的卡門》
2006年 第56屆 亞斯米拉·茲巴尼克 《格巴維察》
2007年 第57屆 王全安 《圖雅的婚事》
2008年 第58屆 何塞·帕迪里亞 《精英部隊》
2009年 第59屆 克勞迪雅·洛薩 《傷心的奶水》
2010年 第60屆 賽米·卡普拉諾格魯 《蜂蜜》
2011年 第61屆 阿斯哈·法哈蒂 《一次別離》
2012年 第62屆 保羅·塔維安尼、維克托里奧·塔維安尼 《凱撒必須死》
2013年 第63屆 卡林·皮特·內策爾 《嬰兒式》
2014年 第64屆 刁亦男 《白日焰火》
2015年 第65屆 賈法·帕納西 《計程車》
2016年 第66屆 吉安弗蘭科·羅西 《海上火焰》
2017年 第67屆 伊爾蒂科·茵葉蒂 《肉與靈》
2018年 第68屆 阿迪娜·平蒂列 《不要碰我》
2019年 第69屆 那達夫·拉皮德 《同義詞》
2020年 第70屆 穆罕默德·拉索羅夫 《無邪》
2021年 第71屆 拉杜·裘德 《倒霉性愛,發狂黃片》
2022年 第72屆 卡拉·西蒙 《阿爾卡拉斯》
最佳導演銀熊獎歷屆獲獎名單
銀熊獎是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的主要獎項,僅次於最高獎項金熊獎。
年份 屆次 導演 作品
1956年 第6屆 羅伯特·奧爾德里奇 《秋葉》
1957年 第7屆 馬里奧·莫尼切利 《父與子》
1958年 第8屆 今井正 《純愛物語》
1959年 第9屆 黑澤明 《暗堡里的三惡人》
1960年 第10屆 讓-呂克·戈達爾 《筋疲力盡》
1961年 第11屆 伯哈特·維奇 《馬拉奇亞士的奇跡》
1962年 第12屆 弗朗西斯科·羅西 《龍頭之死》
1963年 第13屆 Nikos Koundouros 《春醒》
1964年 第14屆 薩蒂亞吉特·雷伊 《大都會》
1965年 第15屆 薩蒂亞吉特·雷伊 《孤獨的女人》
1966年 第16屆 卡洛斯·紹拉 《狩獵》
1967年 第17屆 Zivojin Pavlovic 《老鼠的覺醒》
1968年 第18屆 卡洛斯·紹拉 《薄荷刨冰》
1972年 第22屆 Jean-Pierre Blanc 《老處女》
1975年 第25屆 謝爾蓋·索洛維約夫 《童年過後100天》
1976年 第26屆 馬里奧·莫尼切利 《親愛的米歇爾》
1977年 第27屆 曼努埃爾·古鐵雷斯·阿拉貢 《黑幫》
1978年 第28屆 喬治·杜爾吉羅夫 《Avantazh》
1979年 第29屆 Astrid Henning-Jensen 《冬天的孩子》
1980年 第30屆 伊斯特凡·薩博 《信任》
1982年 第32屆 馬里奧·莫尼切利 《格里羅侯爵》
1983年 第33屆 埃里克·侯麥 《沙灘上的寶蓮》
1985年 第35屆 羅伯特·本頓 《我心深處》
1986年 第36屆 格利高利·桑傑拉亞 《一個青年作曲家的旅程》
1987年 第37屆 奧利弗·斯通 《野戰排》
1988年 第38屆 諾曼·傑威森 《月色撩人》
1989年 第39屆 Dusan Dusek 《我愛,你愛》
1990年 第40屆 邁克爾·維赫文 《壞女孩》
1991年 第41屆 喬納森·戴米、Riccardo Tognazzi 《沉默的羔羊》、《Ultrà》
1992年 第42屆 揚·特洛爾 《船長》
1993年 第43屆 安德魯·伯金 《賽門花園》
1994年 第44屆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藍白紅三部曲之白》
1995年 第45屆 理查德·林克萊特 《愛在黎明破曉前》
1996年 第46屆 嚴浩、理查德·隆克瑞恩 《太陽有耳》、《理查三世》
1997年 第47屆 Eric Heumann 《東非暗殺奇案》
1998年 第48屆 尼爾·喬丹 《悲歡歲月》
1999年 第49屆 斯蒂芬·弗雷斯 《非戀不可》
2000年 第50屆 米洛斯·福爾曼 《月亮上的男人》
2001年 第51屆 林正盛 《愛你愛我》
2002年 第52屆 奧塔·埃索里亞尼 《星期一早晨》
2003年 第53屆 帕特里斯·夏侯 《死亡詩篇》
2004年 第54屆 金基德 《撒瑪利亞女孩》
2005年 第55屆 馬克·羅斯曼 《希望與反抗》
2006年 第56屆 馬特·懷特克羅斯、邁克爾·溫特伯頓 《關塔納摩之路》
2007年 第57屆 約瑟夫·斯達 《波弗特》
2008年 第58屆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血色黑金》
2009年 第59屆 阿斯哈·法哈蒂 《關於伊麗》
2010年 第60屆 羅曼·波蘭斯基 《影子寫手》
2011年 第61屆 烏利胥·柯雷 《嗜睡症》
2012年 第62屆 克利斯蒂安·佩措爾德 《芭芭拉》
2013年 第63屆 大衛·戈登·格林 《雪崩王子》
2014年 第64屆 理查德·林克萊特 《少年時代》
2015年 第65屆 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拉杜·裘德 《身體》、《喝彩》
2016年 第66屆 米婭·漢森-洛夫 《將來的事》
2017年 第67屆 阿基·考里斯馬基 《希望的另一面》
2018年 第68屆 韋斯·安德森 《犬之島》
2019年 第69屆 安姬拉·夏娜萊克 《我當時在家,可是……》
2020年 第70屆 洪尚秀 《逃走的女人》
2021年 第71屆 德內斯·納吉 《自然光線》
2022年 第72屆 克萊爾·德尼 《雙刃劍》
最佳演員銀熊獎歷屆獲獎名單
年份 屆次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1956年 第6屆 伯特·蘭卡斯特《空中飛人》 愛爾莎·瑪蒂妮利《Donatella》
1957年 第7屆 因方特·佩德羅《提左克》 伊馮娜·米切爾《糟糠賢妻》
1958年 第8屆 西德尼·波蒂埃《掙脫鎖鏈》 安娜·瑪格納妮《孽海狂濤》
1959年 第9屆 讓·迦本《Archimède, le clochard》 雪莉·麥克雷恩《鳳求凰》
1960年 第10屆 弗雷德里克·馬奇《天下父母心》 朱麗葉特·梅尼爾《The Fair》
1961年 第11屆 彼得·芬奇《寂寞的男人》 安娜·卡里娜《女人就是女人》
1962年 第12屆 詹姆斯·斯圖爾特《度假留香》 Rita Gam、韋薇卡·琳德佛斯《一去不返》
1963年 第13屆 西德尼·波蒂埃《原野百合花》 畢比·安德森《Älskarinnan》
1964年 第14屆 羅德·斯泰格爾《典當商》 左幸子《她和他》《日本昆蟲記》
1965年 第15屆 李·馬文《女賊金絲貓》 Madhur Jaffrey《莎劇演員》
1966年 第16屆 讓-皮埃爾·利奧德《男性女性》 洛拉·奧爾布賴特《老天爺愛一隻鴨》
1967年 第17屆 米切爾·西芒《老人與小孩》 伊迪斯·伊萬斯《謠言》
1968年 第18屆 讓·路易·特蘭蒂尼昂《說謊的人》 斯蒂芬妮·奧德安《女鹿》
1971年 第21屆 讓·迦本《貓》 西蒙·西涅萊《貓》、雪莉·麥克雷恩《絕望的性格》
1972年 第22屆 阿爾伯托·索迪《未決囚》 伊麗莎白·泰勒《奇男奇女奇情》
1975年 第25屆 伏拉基米爾·布勞德斯基《撒謊者雅格布》 田中絹代《望鄉》
1976年 第26屆 蓋爾哈德·奧爾謝夫斯基《失落的人生》 Jadwiga Baranska《夜與晝》
1977年 第27屆 費爾南多·費爾南·戈麥斯《隱
『拾』 韓國導演金基德的演藝經歷是怎樣的
金基德(Ki-k Kim,1960年12月20日-2020年12月11日),出生於慶尚北道奉化郡,韓國導演,編劇。
1993年,憑借劇本《畫家與死囚》獲得劇作教育協會最佳劇本獎。1994年,憑借劇本《二次曝光》獲得韓國電影委員會最佳劇本獎。1995年,憑借劇本《非法穿越》再次獲得韓國電影委員會最佳劇本獎。
1996年,拍攝了第一部電影《鱷魚藏屍日記》。2000年,推出實驗作品《真相》,並組建自己的電影公司。2003年,推出《春夏秋冬又一春》,角逐2004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2004年2月,憑借《撒瑪利亞女孩》第三次出征柏林電影節。9月,憑借愛情片《空房間》獲得「最佳導演銀獅獎」。2012年,憑借執導的第18部影片《聖殤》獲得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2013年6月,憑借執導的驚悚片《莫比烏斯》入圍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
2014年,憑借執導的驚悚犯罪片《一對一》獲得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2015年3月,受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的邀請擔任「天壇獎」評委。2016年9月,金基德新片《網》在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首映。
2020年12月11日,金基德因新冠肺炎並發症在拉脫維亞去世。
(10)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擴展閱讀:
金基德的早年經歷:
1960年12月20日,金基德出生在韓國慶尚北道奉化郡,在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小山村裡長大,自小熱愛繪畫。
1969年,全家移居漢城,金基德在一所農業技學就讀,在哥哥被開除後自己也被迫輟學,即中學還沒畢業就輟學了,之後走進工廠。金基德的青春期幾乎都是在工廠里度過的,為了謀生他離開學校後在各種機器前日夜勞作直至20歲入伍。在從家到學校的路上,他常常低頭向路面,邊走邊自言自語。
金基德的父親對金基德過分嚴厲,一心希望兒子能開辦工廠成為有產者改變家中貧困的現狀。少年金基德極為懼怕父親家常便飯式的呵斥,經常心情憂郁到連飯都吃不下,只好在飯後偷拔後院的大白菜充飢,鄉下那種泥土砌的廁所也成為他躲避父親的地方。1980年,20歲的金基德應征入伍,加入韓國海軍。
1985年,金基德退伍,在教堂尋得一份差事,又在一家殘疾人收容所里幹了5年的體力活,同時堅持畫畫。1990年,金基德前往法國巴黎深造美術,並靠賣畫為生,在法國蒙托利埃海灘畫了兩年畫,沒有參加任何官方展和其他活動,在德國慕尼黑也弄過街道展,在那裡知道了埃貢·希勒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