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右眼被留在四行倉庫的英雄,他的一生有多傳奇
眾所周知,現如今人們有這么美好的生活,實際上都是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換回來的,對此,後輩們在不斷前行的同時,謹記歷史,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最後一戰役,主要講述的就是八百名壯士在四行倉庫對抗三十萬日軍,並奮戰四天四夜的故事,而今天我要講的這位主人公便是電影《八佰》中「八佰壯士」最後一位真英雄,右眼被留在四行倉庫,96歲高齡時去世
㈡ 楊養正的介紹
楊養正原名楊得餘,生兆橡於1914年,祖籍湖北隨州,於2010年12月渣散16日逝如猜氏世,享年96歲,是抗日「八百壯士」最後一人。1933年入伍,淞滬會戰前任88師524團一營一連一排排長。淞滬會戰後期,他在謝晉元團長的領導下,堅守四行倉庫四天五夜。
㈢ 八百有人活下來嗎
每當我們提起中日戰爭是,可能想起的都是百團大戰;武漢會戰等等戰役。可是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兵人,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誓死捍衛自己的祖國。他們就是—八百壯士.可能有些朋友對他們並不熟悉,可是當我們提起那個著名的四行倉庫,相信您一定不陌生。
是他們在外族入侵面前,為了捍衛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與闖進家園的敵人死拼到底,不畏強暴、不怕犧牲。正是有了這種英雄的犧牲精神,中國才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八百壯士誕生背景
八百壯士是指在上海即將淪陷時,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8師第蔽模孝524團奉命退守四行倉庫,與日軍激戰四天四夜,鼓舞全國軍民抗戰士氣的英雄群體。相信大家最近都被電影《八佰》刷屏了吧,八佰電影中的原型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八百壯士.
當時八百壯士奉命堅守在四行倉庫,上方下達的命令是死守,根本沒有說過要堅守的時間以及難度。我們的八百壯士們就這樣在炮火中守了四天五夜。當時的四行倉庫北面和西面已經被日軍所佔領,如果四行倉庫再失守的話,上海就變得岌岌可危了。
甚至直接會影響到後方的南京(宏稿當時的首都是南京),可想而知,這將會是一場多麼激烈的戰爭,當時的團長謝晉元就下達了死命令,一定要死守四行倉庫,讓與倉庫只有一河之隔的美國和英國人看看我們中國軍人的血性。此外,當時的部隊總人數實際上並沒有八百個人,
僅僅只有四百五十多人,可為了欺騙敵人,謝團長便對外宣稱有八百個人,這便是八百壯士的由來。八百壯士中的每一位都用碼睜自己的鮮血來祭奠我們沉睡中的祖國,希望他可以盡早蘇醒,讓數以萬計的中華兒女可以不再受列強的侵襲,可以恢復往日的繁華。
楊養正的作戰時刻
講起八百壯士中的最後一位,您可能並不認識,可他卻有一個十分充滿正氣的名字—楊養正.楊養正的本名叫做楊德余,他十八歲便參了軍,當時的直屬上司就是謝晉元,楊養正先生在2010年去世,享年96歲。
1933年時楊養正為了全家的生計,便報名參了軍,隨後又被派去參加了淞滬會戰。當時的楊養正只有19歲,他和許多的同時期的戰友們一起參加了四行倉庫的守衛工作,四行倉庫是出名的易守難攻,楊養正心裡知道,在日軍猛烈的炮火沖擊下想要守住四行倉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且四行倉庫位置特殊,當時全世界的眼睛都放在了這場會戰當中,軍人們要忍受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心靈上的折磨,這場會戰持續了四天五夜,楊養正就四天五夜沒有合眼,後來記者采訪他的時候,問道:您心裡難道不害怕嗎? 楊回答道:軍人就是要服從命令,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在采訪最後的時候,楊養正先生甚至表達出了他覺得很慚愧,因為他覺得一個軍人可以為自己的祖國,為自己的戰友而奉獻,這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他不需要別人把他當做英雄一樣來對待,這會讓他感覺十分慚愧,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死去的戰友和數萬名同胞。現在讓我們把視線轉回到作戰的時候,當時的楊養正被飛來的流彈所傷,導致左眼脫落,隨後的漫長歲月中,楊便靠著右眼走過了自己漫長的歲月
接到撤退命令
1937年十月30日,蔣介石下達了撤退的命令,然而此時的戰役並沒有獲得成功,此時撤退,無疑會加大日本人的自信,削減中國人民的信心,可軍人就應該服從命令,無奈之下謝晉元團長帶領將士們撤退。
期間又遭遇了日本人的強烈打擊,楊養正等人與部隊分散,被日本人俘虜,之後楊養正等人又被帶到了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日軍集中營進行勞動,承受非人的勞逸,於是在三十多個戰友的合力下,他們最終逃了出來。
逃脫之後的楊養正非但沒有退縮反而又重新加入了抗日戰爭的隊伍中,在長達九年的侵華戰爭中,中華民族損失慘重,無數平民喪失了自己的家庭與生命,晚年的楊養正也經常會做夢夢見當初的那場戰役 。
當初沒有升起來的國旗其實一直都沒有倒過,永遠立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這就是為什麼楊養正這次撤退是戰略性撤退,四行倉庫守衛戰給每一個企圖吞並中國的列強都上了一課,這就是中國軍人的力量。
結語
英雄眠處聽雷霆,狼子野心喪破膽。楊養正先生死後,參與四行倉庫守衛的全部人員至此都已離世,他們用生命與鮮血來教會我們什麼是民族大義,什麼是民族精神。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是八百壯士們教會我們的道理。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
沒有天生無畏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八百壯士最後一位倖存者的離世,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國家的未來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我們應以史為鑒,警鍾長鳴。
㈣ 八佰歷史背景
電影八佰歷史背景:
一、淞滬會戰爆發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當時中國尚未統一,國內還存在很多軍閥 一個國家居然存在三個政府,此時日軍在上海主動發起攻擊。8月14日南京政府發起反擊,在中華民族最危急的時候國人同仇敵愾上下一心決心保衛祖國,各路軍閥也都放下昔日的仇恨不再內戰槍口一致對外。
淞滬會戰打的相當慘烈,在此次會戰中中國軍隊前後讓顫共投入75萬餘人,包括老蔣的精銳嫡系中央軍 還有各路地方軍閥湘軍桂軍滇軍川軍東北軍西北軍等,日軍海陸空共投入30餘萬人。
二、戰爭失利掩護撤退
戰爭持續三個月由於武器裝備低劣,老蔣指揮不當還有軍閥派系太多不好指揮,地方軍戰鬥力低下等原因,最終以國軍損失30多萬日軍損失5萬多的結果結束戰爭。
在此次戰爭後期老蔣令88師524團留一個營的人留守四行存庫與日軍周旋目的。是營造國際輿論的抱到與支持,想取得英法美的支持援助。
電影八佰就是以這個背景開拍的八佰壯士在四行倉庫堅守四天四夜,最後撤退至英租界。明知生之渺茫,依然堅持戰斗的一身肝膽,明知此去不歸,依然身圍炸彈縱身跳下同歸於盡的不回頭,明知此生再難見爹娘妻兒,仍然為國捐軀的一往無前??沒有人願意犧牲,卻有人不得不犧牲。
吾輩當自強,勿忘國恥!
八佰壯士後續
1、撤退英租界
10月30日,大部隊突圍成功。掩護任務完成後,謝晉元接到國軍統帥部命令撤退到上海公共租界。沒有想到的是,孤軍一進入租界,日軍就向租界當局施壓。
結果這只孤軍被英軍繳械,被安置在膠州路的一座廢棄軍營(史稱「孤軍營」)內,由白俄雇傭兵看守。名義上雖不是戰俘,實際上和戰俘一樣失去了所有自由。可嘆這樣一支英勇善戰的威武之師,此時就像一隻被拔了牙的老虎困在鐵籠子里。
2、開辦小作坊支援抗戰
被看押期間,謝晉元教育戰士們要不失軍人精神,加緊操練隨時准備重返戰場殺敵。在上海各界力量的幫助下,孤軍建起了宿舍、廚房、禮堂、球場等生活設施,並且還開辦了制皂、織襪、毛巾等小作坊。所得收入除補貼生活外,全部用於支援抗戰。
1938年8月11日晨,為紀念「八·一三」抗戰一周年,「孤軍營」全體將士破例升起了國旗。此舉遭到租界當局和萬國商團外籍軍隊的干涉和圍攻。為保衛國旗,戰士們赤手空拳與敵肉搏,4人犧牲,100餘人受傷。
當日下午孤軍被送往外灘中央銀行大樓幽禁。為反抗租界當局的暴行,謝晉元發動絕食斗爭,最終在上海愛國同胞的積極聲援下,租界當局被迫做出讓步,將他們送回孤軍營,奉還國旗,撫恤死難壯士,並公開道歉。
3、日偽策劃暗殺了謝晉元
1940年3月,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政權。日偽企圖勸降謝晉元,遂指使汪偽政權的「二號人物」陳公博親赴「孤軍營」勸降,並以偽陸軍總司令這樣的高官要職相誘。結果謝當面將委任狀撕毀,陳公博也被罵得狗血淋頭而逃。
後來,陳公博並不死心,又多次「好言相勸」,謝終不為所動。見謝晉元如此「不識時務」,日偽又策劃了對謝晉元的暗殺行動。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28日,日軍突然攻入「孤軍營」,將手無寸鐵的坦雀敗孤軍340餘人全部俘獲。日軍原打算將其改編為偽軍,遭到毅然拒絕後,又企圖將他們殺害。
不過懾於這支軍隊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日軍最終未敢動手,後將他們分散押解到浙江諸暨、杭州、南京孝陵衛、南洋的新幾內亞等地做苦工。
孤軍的一部分人在日軍非人的苦工奴役中相繼死去,但活下來的人一直沒有停止斗爭。例如,被遣往浙江諸暨的一支孤軍奪取日軍的槍械後,加入了當地抗日游擊隊;1945年日本戰敗,被押到新幾內亞的歲伍36名孤軍軍官將負責看押的日軍小隊抓了俘虜。
4、抗戰勝利後
抗戰勝利後,孤軍倖存者從各地陸續返回上海,總計100餘人。他們請回謝晉元的遺孀凌維誠,沿老團長的陵墓四周搭棚居住,誓為老團長守靈。
後來內戰爆發,他們不願捲入內戰,遂解散各謀職業,大部分隱姓埋名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生活十分艱苦。上海解放後,陳毅市長曾親自為這些孤軍壯士安排工作。
但他們在後來的「四清運動」和「文革」動盪中都受到了沖擊,有一些人遭迫害致死。「文革」結束後,餘下的人都在政府的照顧和善待中頤養天年,壽終正寢。
2010年12月17日,孤軍壯士之一的楊養正老人以96歲高齡在重慶辭世。如今,謝晉元的四百壯士中僅有92歲的楊根奎老人一人尚存人世。
網路-謝晉元等八百壯士
㈤ 楊根奎的不實爭議
1.中共金堂縣委宣傳部 微博消息:楊根奎(楊耀輝)的醫保。2005-2008,楊均參加了新農合(醫療證號:10530928007);2009成都市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後,2009-2011年,楊均參加了成都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編號:885302662
2.根據謝晉元將軍之子謝繼民先生的《我的父親謝晉元將軍》一書記載,八百壯士中88師524團第一營第二連軍官情況如下第二連連長鄧英,第一排長陶杏春,第二排排長李春林,第三排排長伍傑,沒有楊姓排長。
3.在813淞滬會戰72周年來臨之際,有記者經過多方尋找,找到了212人的名單,其中楊根奎為浙江人。
4. 楊根奎之子於浙江一小山村被人發現,事實真像仍需調查。
5.根據1947年民國政府給在滬「八百壯士」殘軍發放救濟的名單,名單內有楊根奎姓名和楊根奎的私章,名單顯示楊的籍貫是浙江,楊當時的年齡是37歲。
6、:「他1936年參軍」,參加了淞滬會戰的川軍第43軍在抗日戰爭爆發前。駐防貴州省南部都勻、獨山一帶。沒有查到43軍在四川腹地有徵兵記錄。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部隊奉命開赴上海,部署於蘇州河沿岸地區」——無論是川軍楊森部(駐防蘊藻濱),還是劉雨卿部(駐防大場)都未駐防蘇州河 !
【又在奉節遇到了原88師師長、時任16兵團司令的孫元良,被任命為127師中校偵察隊長。後又任命他為124軍223師少將副師長。赴四川新繁上任。】—— 16兵團下轄第41、第47軍,孫元良有資格任命他去124軍當少將副師長?
1921年3月,楊耀輝出生在金堂縣白果鎮紅廟村的一戶貧農家庭。楊耀輝回憶,他1936年參軍,用的名字是楊根奎。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楊根奎所在部隊接到命令高爛開赴上海參戰。10月26日,謝晉元率524團第1營全體官兵正式接管四行倉庫的陣地,掩護部隊撤退,楊根奎和戰友們被稱為「八百壯士」。此時,楊根奎任中尉排長。堅守數日後,他們受命突圍。楊根奎擔當40人組成的突擊隊最早沖出四行倉庫,與日軍進行了激配纖戰。如今,他左額上還有被日軍槍刺所傷的疤痕。之後,突擊隊安全進入英租界。
四行倉庫事件後,日軍開進英租界,楊根奎被俘。1942年4月,楊根奎被送往安徽蕪湖玉溪口的貨運碼頭做苦役。1945年,他們被轉到南京碼頭抬煤炭,中國包工頭幫助楊根奎逃脫了。
日軍投降後,和家人失去聯系8年的楊耀輝,第一次寫信給家人。1946年,楊耀輝回到金堂老家。母親見一位帶著行李的軍人來了,不敢認,試探問:「你是不是一郎?」
這些年,楊耀輝都沒有見過戰友。如今,他還保留了抗戰時頒發給他的三枚軍功章。培念仿有媒體稱重慶的楊養正是「八百壯士」唯一的倖存者,很少人知道還有一個成都的楊耀輝。12歲的孫女說,爺爺老愛講打仗的事,但是她聽得不是很明白。回憶起往昔,楊耀輝忍不住流淚。他,參加淞滬會戰,率敢死隊突圍
他,當過俘虜,越獄找到游擊司令部
他,在務農,能唱日歌會說簡單日語
他,以前叫楊根奎,叫楊耀輝,90歲!
四行倉庫保衛戰之「八百壯士」
1937年7月7日,日軍以盧溝橋事件為借口進行全面侵華,並於8月13日發動了對上海的進攻,揚言「3天內攻佔上海」。中國軍民奮起反擊,打響著名的「淞滬會戰」。10月26日至11月1日,上海基本失陷之時,一支中國孤軍據守蘇州河西岸的「四行倉庫」,浴血奮戰四天四夜,多次擊退日軍。這就是淞滬會戰中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參加這場保衛戰的士兵被稱為「八百壯士」。
㈥ 楊養正的簡介
楊養正,是抗日「八百壯士」最後一人(楊養正老先生去世時,冒出「另一吵旁搏壯士」楊根奎,但其提出的證據不能和楊養正老先生一樣得到充分得考驗)。
1937年10月31日,部隊奉命撤入租界,被租界解除武裝,送進「孤軍營」升祥。1941年-1942年底,楊養正先後被日軍關押在寶山營房、南京老虎橋第一模範監獄、安徽蕪湖對岸裕溪口,後成功逃出。1944年住進重慶長壽第九教養院,1949年,被安排進入重啟運慶南岸副食品水產公司工作,先後生育5個子女。1977年至今,退休居住在重慶市南岸區彈子石街。
「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斗守戰場
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
寧願死不退讓,寧願死不投降……」
這首《八百壯士》歌描繪的是68年前淞滬會戰時堅守四行倉庫抗擊日軍的一群中國官兵。68年了。
68年硝煙散盡,迷住多少人的雙眼?68年前的滿腔熱血,在幾代人的胸腔里滾滾欲沸?68年後,昔日八百壯士安在?
山城,重慶,7月流火。
彈子石正街5號,這個一般重慶市民也未必熟悉的地方卻自有一股肅穆的涼意。頂著炎炎烈日,走上幾級台階,在幾間破舊低矮的平房裡等待著的就是一位參加過淞滬會戰的老兵和他的傳奇。楊養正,91歲,左眼失明,右眼剛動過白內障手術,你看不到他的眼神,但是通過這八百壯士惟一倖存者的講述,你可以感受到那股凝聚著凜冽戰意與豪邁血性的歷史正向你撲面而來。
㈦ 四行倉庫最後一個老兵是誰,他做了哪些事情
電影《八佰》上映,一時間好評如潮,國人看到了中國戰士為抗日做出的努力和犧牲。也了解了上海四行倉庫,這一段艱難的抗戰史。電影中,團長謝晉元說:「東北淪陷了,華北淪陷了,但是現在,因為有你們,上海還在。」這番話,讓人聽了熱血沸騰,也不禁讓人想起《士兵突擊》中鋼七連的口號:「不拋棄,不放棄。」
楊養正老人抱著謝晉元像痛哭
同年,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92歲的楊養正不顧高齡重返四行倉庫,並抱著團長謝晉元的塑像痛哭。當得知電影《八佰》籌拍時,楊養正老人十分開心。雖然當時已經失明,但還是希望能早日看到那部電影。基高燃不幸的是,2010年12月16日下午5時25分,八佰壯士中最後一名老兵楊養正,也在醫院病逝,享年搏虛96歲。
㈧ 淞滬會戰八百壯士結局怎樣抗戰
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
——李家鈺
最近大熱的電影《八佰》的原型就是當時抗擊日寇的四行孤軍。在淞滬會戰的失敗不可避免的情況下,這些人依然奮戰到了最後一刻,用自己的生命阻擋日軍的腳步,捍衛中國的尊嚴。
然而,這些一片赤誠的的將士們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結局。他們的領導者謝晉元沒有死在殺敵的戰場上,卻死在了叛徒手下,而這支孤軍的生活也算不上愜意。
最後的孤軍
1937年,8月,炎炎盛夏里,日本人密謀著令人膽寒的陰謀,要進軍上海。當時的中國是什麼樣的呢?軍閥們為了自己的地盤和利益彼此攻打;士兵手裡的槍比燒火棍還少;黑社會橫行於社會上甚至登堂入室;普通人認識的字比地上的星星還要稀少;工廠里生產的鋼鐵少到造一條鐵路都難。
而看到這樣的中國以後,日軍狂妄了起來,揚言要三個月征服中國。但是他們沒有想到,即便是這樣的中國也沒有臣服於他們的打算,那些看起來極不起眼的人也能為了這個國家拚命的。
於是,光是淞滬會戰他們就打了整整三個月,而就在他們終於進入上海之後,迎接他們的不是一個溫柔的城市,而是一支拼上了命的孤軍:謝晉元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九集團軍,88師,524團,人數不多,四百餘而已。
當時的上海已經守不住了,淪陷是必然的結局。但是中國的其他地方還要繼續打下去,主力必須到其他地方繼續打下去。於是這八百個人站了出來,守在四行倉庫,要拖住日軍拖出一條生路來。
謝晉元臨危受命,面對這必死的任務,他沒有退後,只是安頓好自己的父母妻兒,在家與國之間做出了唯一的選擇。在和妻子告別的時候,他說過"身為軍人,為國效命就不能顧家",無奈把家中的責任都交給了妻子。而這也是他與家人最後一次見面。
當時,租界的英軍詢問他們的人數,為了虛張聲勢,他回答了八百這個數字。實際上當時跟隨他的,只有414人。此後,戰斗中負傷被送出的傷兵也把這個說法延續了下去,而這就是後來"八百壯士"的由來。
而這四百人要面對的是日軍王牌的第三使團。
他們的戰斗除了給主力部隊爭取時間之外,還起到了鼓舞當地居民的作用。當時,很多居民隔著一條街為這支孤軍加油助威,向他們報告日軍的行蹤。在日軍切斷倉庫供水以後,居民們還自發給他們送來補給。一個十歲的女孩楊慧敏還爬過一段管道送來一面旗幟。
英雄的落幕
10月29日時,這場戰斗已經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租界里的英、美等國害怕被戰火波及,就聯合起來向國民政府遞交了一封希望"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戰的請願。至於蔣,他當時還抱持著國際調停的希望,再加之以當時的四行孤軍已經完成了戰略目的,便下命令讓其撤軍。
此時,日軍也因為四行孤軍作戰之勇猛心生退意,認為對方可能有上千人,繼續交戰損失過大,就同意謝晉元撤軍,並沒有做出太多阻攔。
當時的謝晉元還想繼續戰斗下去,拿出自己臨行前立下的軍令狀,說要抗戰到死。但是,軍人要服從命令。最後他還是選擇了撤退,經過垃圾橋進入了英國人的收容所。
英國人只是害怕被戰火波及,對這支中國軍隊當然不會有多少好感,收容他們以後也幾乎沒有提供什麼幫助,只是哄騙威脅他們卸下武器後提供了一個條件極差的生活場所。
在這樣受盡欺辱的生活環境下,謝晉元等人並沒有絕望。為了鼓舞當地的居民,他們還每天按照軍中的方式生活,每天早起,操練、比賽、鍛煉身體,而且還要給士兵上文化課。除此以外,他們還開墾了土地滿足自己的生活所需。
也正是這段時間,還叫楊得余的楊養正學會了唱《正氣歌》。
隨著各方媒體的報道,孤軍成為了很多人的精神寄託,經常有人來給他們送東西。在上海淪陷一周年的時候,謝晉元還帶著軍人們在營地里升旗以示紀念。而他們的光榮很快也引來了小人的覬覦,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汪偽政權很快前來誘降。
當時,汪偽政權給出了陸軍總司令的頭銜,希望謝晉元屈服於名利從此開始為他效命。收買不成後,他動用了更加卑鄙的手段,收買了四個叛軍。
1941年4月24日,孤軍們嚮往常一樣准備早操。而這四個叛軍故意遲到,在謝晉元訓斥他們的時候突然掏出匕首、鐵鎬等凶器,殘忍殺死了這位英雄。
25日,謝晉元的追悼儀式在上海舉行,這位31歲的抗日英雄被追授為陸軍少將。
散落四方的壯士
八百壯士是一支忠誠而勇敢的軍隊,在收容所里時他們一直牢記著自己中國人的身份,時刻不忘。當時,白俄的士兵把他們的旗幟搶走,不讓他們升旗。這些人在謝晉元的帶領下每天看著光禿禿的旗桿,在心裡升起祖國的旗幟。
謝晉元去世後,他們依然在收容所里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1942年夏天,幾十名孤軍被送到南京孝陵做工。其中,萬連卿等人逃出後加入赴緬甸遠征軍,繼續戰斗下去,抗戰勝利後退役,回到家鄉成了一名小警長。
第二年,南京孝陵逃出的二十八人全部參軍,在新四軍、游擊隊里繼續和日軍戰斗到底。而同樣是這一年,又有一百餘人被送到安徽做苦力,其中逃出的三十餘人想要參軍。而這三十個人的代理團長雷雄死於猩紅熱,在河北結束了他的生命。
楊養正等二十人艱難到達重慶後,得知軍隊已經不可能再恢復建制,只能遺憾退役。後來,他留在了殘疾軍人教養院,再也沒能重返戰場。
除了這些逃出來的人以外,其他人中有一部分被帶到海外,直到1947年才有人返回了中國。而那些沒能回國的人最終只能葬在異國他鄉,墓碑上還刻著當時的國旗。
八百壯士為了抗擊外敵付出了他們能付出的一切,而正是他們這樣的人撐起了中國的脊樑,讓中國一次又一次地站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