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電影的特效那麼假,為什麼不用美國的特效製作團隊呢
首先,中國電影特效並非都假,其次,也有中國電影請來好萊塢特效團隊。
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就要依賴好萊塢團隊。今天我們回答的重點是,為什麼不用美國的特效製作團隊?
一是經費考慮。
一分錢一分貨。好萊塢特效逼真,是基於技術、經驗、人工,難免燒錢。
[指環王]三部曲特效恢弘,但那是維塔工作室由120名員工耗時七年半的成果,光是道具就做了48000件。
二是,中國電影特效製作的成長,同樣需要給機會實踐。
好萊塢頂級視效工作室,包括工業光魔、維塔數碼、數字王國、索尼圖形圖像公司。
不光對於特效公司,對於拍攝方,同樣也需要積累經驗。並不是拍完前期,直接把素材丟給特效公司就了事,而是要在前期就互相溝通、提要求,不斷修改。
㈡ 國外有什麼比較好的大學是專攻電影特效和電影導演
沒有哪所大學是專攻特效和導演的,一般而言專業只有Film,Proction,Directing,Marketing這些,甚至一部分學校本科階段都不開Proction。
或者換句話說,這兩個專業都有很好的學校,像USC、UCLA、NYU(Tisch)、AFI、Emerson、 Chapman(據我所知貌似這所就屬於本科階段不開製作課程的),但沒有哪所學校是專攻這兩個的。
㈢ 為何數十年前的電影特效幾乎不輸現在的電影
最近重看黑客帝國三部曲,看到第三部錫安城防衛戰的橋段的時候,突然想起這可是2003年的片子,距今十多年了其特效水平比之當今電影也並不落伍,感覺這十年電影特效水準的確也是有很多突破但是主觀感覺上,並沒有感到質的飛躍的程度,是因為畫質的精緻度已經達到某種程度的極限了么?就像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真實越不好有新的突破了么?
對於廣義上的CG來說,近20年的革新主要在於純CG鏡頭大面積替代實體模型。如果只算10年周期的話,那就是可以做的東西越來越多了,CG鏡頭的景別也越來越近了。
如果只按照十年為周期的話,的確我們發現十年前的效果其實已經挺不錯了,貌似和現在的效果並沒有什麼區別。要知道以十年為周期,拋開CG技術的進步,單是電腦性能的提升都是極其巨大的,那麼為什麼給我們的感官卻沒有很大區別呢?這其實是好萊塢導演們的聰明之處,也是絕大多數中國導演最欠缺的--做自己有能力把控的效果,合理的規避難度。
最明顯的例子,那就是侏羅紀公園1裡面的恐龍群集奔跑的鏡頭,放在現在看也肯定會讓人覺得很真實。今年上映的侏羅紀世界裡面的恐龍也很真實,那麼這接近二十年的差距在哪?
侏羅紀1的時候的技術水平,理論上來說只能保證兩點--光影正確,動畫合理。而這其實就是我們對於真實的第一判斷要素,做出了多少細節在真實性上只是次要的存在(當然近景和特寫鏡頭除外)。做侏羅紀1的時候,斯皮爾伯格很巧妙地配合使用了CG和實體模型,CG被用來製作奔跑的相對小的恐龍,以及夜景下的部分,近景等CG級別達不到的部分都用實體模型來拍,而且CG鏡頭嚴格控制長度,在觀眾快要感覺到不真實的時候就切掉了。這種方式被好萊塢導演一直沿用至今,實拍和CG交替使用,讓觀眾弱化CG中的恐怖谷效應。
所以好萊塢的特效電影就一直在合理的利用極限能力的情況下不斷進化,十年前的《後天》裡面大洪水的鏡頭只是短短幾個,而2012里則是各種洪水爆發,到了婦聯環太平洋時期,水的問題幾乎被好萊塢徹底克服(Flowline功不可沒),你會發現水的特效這幾年變得越來越多。
而以金剛為起點的WETA也將毛發發揚光大,在以前毛發的角色還是很金貴的,不能隨便給特寫。而我們的凱撒已經可以把臉撐滿整個屏幕了。
所以說不是說近10年的技術沒有進步,而且十年前的導演規避了技術瓶頸,或利用美術和剪輯來弱化當時的技術瓶頸。
對比起來國內導演因為不懂特效,所以經常有不切實際和異想天開的要求。好萊塢都刻意迴避純CG鏡頭的長時間展示,他非要變著法加特寫,加時間,「錢都花了,那就盡量多展示,看的越多越值」。結果鬧出不少笑話。
現在的特效最大的發展在於,他讓人覺得這不再是特效做出來的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讓特效體現出真實。給大家看兩張圖感受下特效的強大:
這張萌吧?其實它是這樣的:
我不會舉太多IMAX時代的電影來做對比,就找了一些近年來不錯的特效,跟黑客帝國也就差個幾年。
拋開IMAX,七毫米膠片,200FPS,雲渲染這些基礎的硬體升級不說,
純粹從CGI(數字特效)角度來講進步已經很驚人了有一部叫做《百年電影特效發展史》的小短片就對2010年之前的電影進行了技術比較,推薦對技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從同一系列的電影來看其實很容易看出,但我無法准確的把技術升級的范圍定義在十年內
1993年《侏羅紀公園1》的恐龍,當時皮膚皺褶是無法通過3D模型來實現的,因此暴龍襲擊汽車內的孩子的時候恐龍的頭實際上是用遙控的恐龍模型來進行拍攝的,雖然機械模型的皮膚可以通過各種化學材料拼湊出毫無瑕疵的細節,缺由於機械結構限制,實際恐龍很難有太多的表情,實際就是個面癱。
1997《侏羅紀公園2-失落世界》開篇就出現了劍龍的皮膚特寫鏡頭,實際上那時候的3D技術開始支持「凹凸貼圖」,就是在皮膚表面用一層黑色的影子描繪來展現皮膚表面的凹凸感。
十年前的特效相比今天,個人看來更(只能?)著眼於視覺的「看起來」,而今天除了視覺效果外則更兼科學。記得曾看過變形金剛幕後介紹,有一個鏡頭是大廈折斷的效果,當時特效已經基本完成,而在一位建築學專家看後表示,對於一棟鏡頭里的大廈來講,那樣的破損過程從工程學來講是不可能的,因此導演要求重新製作。
如果只求普通觀眾的「看起來」,又何必這樣。
至於以後激動人心的進步,目前來看應該是更加身臨其境的3D效果吧。全息倒不怎麼看好,不是技術原因,只是攝像機的走位、角度是觀影效果很重要的成因,用全息,誰來控制攝像機,還有影院座位誰來分,觀眾能不能走動.(想一想大家都要站在超人身上...那場面)諸如此類。最後:電影特效也是一門藝術,藝術與科學從來沒有分開過,你看得到的是藝術,你看不到的是科學。
㈣ 有哪些特別有爭議的電影結局導演的目的是什麼
如讓你在超級英雄電影當中選擇一部具有爭議的,會引起觀眾巨大的討論。那肯定非《《超人:鋼鐵之軀》》莫屬了。在這部引起爭議的電影的結尾,超人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要麼殺死佐德將軍,要麼讓一個無助的家庭被殺。超人選擇了前者,引發了一場至今仍有爭議的辯論。
㈤ 諾蘭導演為什麼會反對3D電影
- 電影講究欣賞,3D講究體驗,欣賞是引導觀眾,體驗是讓觀眾去尋找。這兩者本質上是沖突的。諾蘭屬於踏踏實實講故事的導演,重點在於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觀眾,加上諾蘭電影里貫有的多細節多敘事等特點,3D會將觀眾的注意力脫離於故事和人物以外,這點諾蘭一定不會妥協。
- 戴上3D眼睛會令銀幕亮度降低,很多細節由此也就看不清了。諾蘭是堅定的IMAX2D粉,對於畫面的細節表現要求很高。其本身堅持用傳統膠片拍攝電影的手法也為很多人稱道,更加離經叛道的3D就更加不認同了。
- 「3D技術還不成熟」只是諾蘭的借口,免得被媒體貶為不思進取的保守派,諾蘭尊重電影,懂得電影視覺上的精髓在於畫面精度,構圖,細節,以及傳統膠片和2D對於電影產業的重要性。3D和後期3D的濫用已經嚴重破壞了電影產業的運作規律。將來3D發展成熟以後最多也就變成全息投影之類的把戲,技術上毫無破綻,但那還能被稱為電影么?
㈥ 中國電影特效為什麼那麼差
以一個一線從業人員的身份告訴你:
第一:中國不缺電影特效人才,其實在工業光魔這樣的國際一流電影特效公司里也每年都在中國招收特效人員,今天獲得奧斯卡最佳視效獎的《雨果》,有相當數量的鏡頭是完全由中國人的團隊在中國完成的;
第二:在電影特效方面,中國確實沒有站在技術的制高點,但是就現在來說,沒有任何國外人能做得了的特效中國人完不成的;至於國內導演大量請國外團隊來製作特效純屬一廂情願和一種炒作,唐山大地震中邀請的韓國團隊大量運用的特效手段...(不想得罪島國人民...);如果你用心去搜索一下近幾年的大片,只要是製作公司裡面有base跟pixommodo這樣在中國有分部的國際特效公司,中國人都參與到了非常大比重的工作中!
第三:從實質出發,看看中外電影投資的比例就能發現非常大的區別,人家在特效上實際投入資金往往會比預期要高,而且從電影劇本剛剛敲定開始拍攝前就要請資深特效總監跟各部門一起開會決定下一步計劃,國外往往在拍攝的時候還沒有特效總監這個職位;如果你告訴我這兩年中國電影的特效投資也在不斷加大為什麼還出不來好特效?
首先,必須承認現在很多導演開始慢慢重視特效,其次,我想悄悄告訴你,你知道那些由導演報給媒體的特效投入真正落到特效公司手裡的有多少嗎?那是說給投資方聽的,你懂的...
由特效投入縮水導致的問題:製作周期大大縮減,好萊塢一個二維合成的特效鏡頭(大概3秒多的普通鏡頭)的平均周期是一到兩個月,中國一線電影一個鏡頭的平均製作周期一般是半天到一天...
說了這么多了,你該懂了;
㈦ 為了讓演員表演得逼真,導演有哪些不仁道的做法
陳凱歌的《妖貓傳》,裡面有一場黃軒雪地吟詩的戲份,陳導要求黃軒赤裸上身,僅披一襲輕紗,在雪地里站了半小時,直到黃軒成了雪人,才達到陳導要求的效果,開始拍攝。
馮小剛的《芳華》,為了讓角色的孤獨感和疏離感更加自然,從演員進組的第一天起,就安排劇組人員和其他演員有意疏遠她,甚至一度讓演員心理瀕臨崩潰。
周星馳,幾乎和所有合作過的演員關系都不太好,多半也是他要求較嚴格,對演員的心理完成了一定不適。
而導演對要求演員增肥、暴瘦等更是屢見不鮮。
當然也有貝爾、法鯊等主動暴瘦爆肥的,早有不少人進行過盤點。
更有甚者,激情戲份,導演要求演員赤身肉搏、貼身近戰,甚至不乏打真軍者存在,一度挑戰演員甚至觀眾的底線。
這種情況,從某種程度來說,只要不越線,微課程保證效果,和人道與否無關。
你的老闆在你失戀的當天仍要求你加班,你的領導在你家孩子生病時還要求你先做好PPT,這人道嗎?
你看看他,1975年拍少林門,完全失去知覺。
1978年拍醉拳,眼角被踢傷。1978年拍蛇形刁手,牙齒被踢掉了一顆,手胳膊被砍傷。
1980年拍師弟出馬,喉部被對手劈的幾乎窒息。
1983年拍A計劃,鼻骨被撞裂………………
(3)梅隆莫納漢——整天對著鏡子傻笑
卡梅隆莫納漢——整天對著鏡子傻笑卡梅隆莫納漢——整天對著鏡子傻笑
這位年輕版的小丑,演出了和前輩們不一樣的風格。
為了演出小丑那種具有魔性色彩的怪笑,他從早到晚,從開車到走路,甚至是在買東西是,也在不斷重復著自己的台詞,露出各種奇怪的表情,一度被人當成「腦子有問題的人」。
㈧ 准備學習電影特效,我感覺自己是中國未來的特效大師,不能再等了
克里斯托弗諾蘭一直只用傳統特效,即使是像《盜夢空間》這樣的電影特效也是用建築模型做出來的,且他反對3D,熱衷於2D,但他的電影都是經典,所以,學習特效挺好的,但別鑽太深,刻意用特效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