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顧長衛的電影《孔雀》
張靜初演得挺好。每個人都演得挺好。高衛紅是個理想主義者。為了追求內心的自由,她可以把世俗姑娘覺得重要的東西都拋掉。弟弟高衛強起初像個沉默的影子,把突破禁錮的願望投射在姐姐身上,後來自己用夢想的頭顱撞現實的牆壁。姐弟倆都經歷了理想的幻滅。這個幻滅感最好的隱喻就是那場大雨里流散的煤機。好好的煤機就被突如其來的暴雨沖得一片狼藉,讓人束手無策。導演顧長衛說:「其實我原本講的,恰恰是理想的重生,但是重生就意味著一定要先幻滅。」所以,這是人生的前傳,幻滅後可能一敗塗地,也可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② 誰能告訴我顧長衛的電影《孔雀》,向人們簡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孔雀》影片講述了生活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陽的一個五口之家的故事。影片由顧長衛執導,張靜初、呂聿來、馮瓅、馮礫主演的劇情片,於2005年2月18日上映。
一家五口,姐姐20出頭,是削瘦清秀的女孩,有一種清教徒似的氣質,但內心剛烈執拗,可以為了夢想狠得下任何心;哥哥二十三四歲,小時得病落下輕微腦疾,但以為他笨的人,往往還不如他心底里透著明白;弟弟十七八歲,敏感、憂郁,內心過於豐富,以至於人累得有些慵懶,這樣的孩子,未來捉摸不定。
《孔雀》劇本在2000年就已經寫好,故事基本來自編劇李強的真實生活體驗,當時就有人以獨立電影形式投拍,終因資金問題而夭折。
2002年底,正在籌備《青衣》的攝影師顧長衛和董平意外發現了《孔雀》,決定投資1500萬人民幣把這個故事搬上銀幕。為了壓縮到常規片長,顧長衛和編劇作了減法,劇情集中到兄妹三人的成長故事上。2003年4月,劇本通過電影局審查,在安陽開機。
③ 《孔雀》男主是誰
呂聿來(原名呂玉來),1982年4月8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大學本科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研究生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國內地男演員、導演。2005年在校期間的呂聿來出演電影處女作《孔雀》,並獲得華語傳媒電影大獎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④ 《孔雀》好看嗎,結局是什麼
我們彼此都是動物園里的動物,被人觀賞。我們所有人都像孔雀,身上長滿故事,一生中經歷過的愛恨情仇,如同色彩各異的羽毛長滿人生。人生就是個籠子,我們每個人都被關在裡面,別人觀賞我們,我們也觀賞別人,同時我們也觀賞著自己。」但我執意認為電影以孔雀命名是因為姐姐騎著自行車那段,後面降落傘大大的張開的樣子,姐姐開心的笑著,兩個酒窩掛在嘴邊,像極了一隻驕傲的孔雀。而這個畫面在我腦海裡面一直揮灑不,一想起,就會有無數的感動和心酸。 至於李檣表達的這個意思,在《立春》裡面的王彩玲與董璇扮演的鄰居之間體現得更明顯。 「你能把我當朋友,是因為我比你更不幸。我么你好看,么你年輕,又么有家庭。有我這種人在你身邊墊底兒,你會安慰的,對哇?不管是誰,他不幸的時候就會跟我同病相憐。我要是比你幸福,你還會跟我說了?」一語道破了這人世間人情的冷淡與殘忍。 《孔雀》里的姐姐和《立春》里的王彩玲都是現實的犧牲品,懷抱著夢想,可惜生在一個卑微的地方有著一個卑微的身份。有人說一個膽小謹慎的人不見得不會想入非非,那麼一個無法抵抗現實的人不見得就不能擁有一個不現實的夢想。或許生在大城市,有一個好家庭,姐姐和王彩玲的夢想會輕易實現,但是在一些小城市,夢想和尊嚴被隨處踐踏,但讓人感動的是她們依舊對平庸生活對峙著。 為了能當上傘兵,甘願花掉自己辛辛苦苦存的所有的零花錢;為了降落傘,甘願獻出自己的身體;為了好工作,甘願嫁給一個認識不久的人……她總是喜歡在陽台上面仰望著天空,那個抬頭的姿勢美極了,像是一株盛開的薔薇,並且是血紅色的,強烈生命,強烈地開放。後來一次次失敗,但她永遠是那隻驕傲的孔雀,沒有人比得上她在開屏時候的美麗。姐姐雖然對生活有一些妥協,但是她妥協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就這樣在現實與夢想之間旋轉。卑微的靈魂就不配有一顆高遠的心嗎,在你不知道的世界裡,我的夢想其實在以它自己的方式開屏。 在某個瞬間,我覺得自己很王彩玲,但在更多的時候,我覺得自己一點也不像她。我想是像她是因為同樣也是悲劇性的收尾,不像她是因為她比我更堅持。身邊總有人極其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裡,就像CQ老覺得自己是歌星和影帝一樣,每天都沉溺在自己的戲里戲外,其實能夠完全沉浸在自己夢里的人何嘗不是擁有一種幸福的能力,雖然最後夢會醒來,但至少能存在一瞬間的幻想。 心地善良,擁有夢想,努力奮斗,真心付出,這些應該都是人的好品質,但這樣的人不見得會有好的收場。雖然拉康說容易成功的人不容易快樂,但是對於從未成功的人或許連快樂都沒有資格吧。電影有一幕是王彩玲穿著演出的禮服想要跳塔自殺,滑稽的是上天吝嗇得讓她想死都不能。好吧,生活其實本來就很殘酷,但幸好上天都賜予了她們一個堅強的靈魂。 電影裡面還有個悲劇性人物,就是胡金泉,如果說王彩玲的生活是悲劇但畢竟最後悲劇色彩逐漸變淡,而胡金泉整個人生都帶有一種濃烈的悲劇色彩,直到最後也沒淡。王彩玲至少懂得自己是這個命就得擔待的道理。他說:「我一直以為,時間長了,這個城市會習慣我。但是我發現,我一直像根魚刺一樣,扎在很多人的嗓子哈兒。我真是個怪物,像六指兒一樣。」後來他為了拔掉那顆刺,強迫自己做出那樣的事情。王彩玲監獄看他,他說這里的鞋和芭蕾舞鞋一樣,還墊腳給她看。突然想起王彩玲對他說:我是不甘平庸,而你是在劫難逃。 「每年的春天一來,實際上也不意味著甚,但我總覺得要有甚大事發生似的,我心哈兒總是蠢蠢欲動。可等春天整個兒都過可了,根本甚也么發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錯過了甚似的。」電影最後片段,王彩玲終於站在大劇院中間,在各種燈光聚焦當中,當了一次孔雀。我知道那是導演的願景,也是我們的願景,但是始終相信在另一個時空的王彩玲就是那樣光彩奪目。 電影要表達的很多,設計每個畫面和台詞都很耐人琢磨。兩部電影表達的寓意一脈相承,或許是因為一個編劇的原因,揮之不的悲劇氣息,但同時也是揮之不的現實氣息。與其說是電影殘酷,導演殘酷,編劇殘酷,還不如說是現實殘酷。
⑤ 電影《孔雀》
未曾經歷的年代 孔雀------一種很漂亮的動物,一個很唯美的名字,未看孔雀之前腦中勾勒的是一幅幅很精緻的畫面.,然而當我認真的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發現故事與我的想像有著天壤之別。影片敘述的是七十年代後半期北方小城的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兄妹三人是故事的主角,父母的存在只是配角;影片以弟弟的旁白為主串起了兄妹不同的命運,敘述了那個我未曾經歷的年代所發生的故事。看完這部影片的感覺更像是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坐在台燈下讀完了一篇關於七十年代的散文。 影片從弟弟記憶中的七十年代那個夏天開始,一家五口人坐在走廊里吃著飯,突如其來的喧鬧吸引了周圍的鄰居,弟弟也躍躍欲試地想去一探究竟。影片三個片段的開頭都出現了這樣的畫面,弟弟的講述把我帶到了哪個我未曾經歷過的文革後的年代。三個段落用縱向的描述手法展現了:有著自己夢想也摻雜了些許虛偽甚至有些追求完美主義的姐姐的形象:有些自私冒著傻氣卻非常真實的活著的哥哥形象;以及喜歡和姐姐站在同一條陣線對付哥哥卻又有些懦弱22像影子一樣生活的弟弟。就連三個人的名字也帶有強烈的文革色彩------高衛紅。高衛國,高衛強。 姐姐是一個理想主意者,她有著自己的夢想。 第一次躺在屋頂看跳傘兵從飛機上一躍而下的時候,幻想自己也能成為一名跳傘女兵。她騎著七十年代特有的破舊自行車追尋那些從天而降的軍人;他報名參軍,為了能夠賄賂一見鍾情的軍官,不惜偷出媽媽買菜的錢。按一般文藝愛情片的發展,似乎姐姐能夠完成她的夢想,成為一名快樂的女兵,過著快樂的生活。導演並未同情姐姐,姐姐被軍官無情的拒絕了,她的第一個夢想就此破滅。面對失敗,姐姐選擇了絕食,一家其他人都強迫她吃飯,她先是死活都不肯吃,但最終拗不過家人半推半就地吃了;面對現實,姐姐選擇了屈服,這似乎也預示了姐姐後來的命運。 姐姐試圖把自製的降落傘栓在自行車後疾駛,在路人好奇的眼光中,騎過一街又一巷。那個年代有許多人跟姐姐一樣有著夢想,只是沒有人敢有姐姐的張揚。藍色是自由的幻想,降落傘是生命的夢想。姐姐在街上騎車的的時候,媽媽一直在追她,最終拉倒了姐姐。降落傘本身就是要落地的,註定姐姐夢想的破滅。 姐姐不肯去幼兒園帶小孩也不肯去刷瓶子,卻為降落傘的失而復得,不惜失去貞操,曾經想為理想而獻身的姐姐最終還是失敗,飄揚的藍色像開屏的孔雀跟在姐姐身後,只能跟在她的身後。現實的壓力迫使姐姐剪去兩個麻花辮嫁給一位相識不久的局長司機,簡陋的自行車後座結束了自己少女時代的夢想。 哥哥小時候得了病,長的肥頭大腦,有些許的傻樣,卻從為被父母抱怨反而得到更多的溺愛。哥哥片段出現的第一個鏡頭是他學騎車的場景:全家人助陣,父親指方向;母親和弟弟為哥哥扶車;姐姐都要忙前忙後的給哥哥端水。有一個全家人分糖的鏡頭:母親要求她和父親每人多給哥哥十塊糖;姐姐和弟弟多給哥哥五塊糖,連多出的一塊都給哥哥吃了。在家集萬千寵愛於一生的哥哥卻在社會上不斷地受人欺負,有點自私和愚笨的他在七十年代的夾縫中生活,活得簡單而實在。他娶了一個有點瘸的女人,開了一家小吃店自食其力的活著。 弟弟的旁白是影片的線索,有點懦弱的弟弟在影片中像一個影子:承擔姐姐的流言蜚語,負擔哥哥的弱智無知。讀書的弟弟本是一家人的希望,因一張女生的畫像被爸爸強迫著離開學校,逃出了家,在養老院找了份工作因姐姐的發現扒火車遠離了他所在的城市,選擇了逃避現實。幾年後弟弟回到了家,帶回自己的妻子和兒子,仍是一個靠妻子賺錢養活自己的人,唯一不同的是弟弟斷了手指。弟弟的旁白:爸媽說人這輩子太短,我卻希望一覺醒來六十幾歲,消極的生活態度一覽無余。 姐姐的第一次婚姻以失敗而告終,和弟弟一起買番茄的時候,看到一個曾經喜歡自己的男人成了家有了孩子,她哭了,哭的很絕望。哥哥和殘疾的妻子經營著自己的小吃實在的活著,弟弟沒有工作靠妻子養著。 姐姐再婚帶帶著女兒去看孔雀,孔雀沒有開屏;哥哥和妻子一起去看孔雀,孔雀沒有開屏;弟弟一家三口去看孔雀,孔雀沒有開屏。三個家庭過去了,孔雀開屏了,在冬天下雪的日子裡開屏了。 父母作為配角,在弟弟的旁白中:我們知道快要立春的時候父親死了,在下雪的日子裡靜靜底死了。那個我未曾經歷的年代,文革後的七十年代在孔雀中靜靜地綻放。
孔雀在影片的最後出現,一家人分成幾家,從孔雀旁邊經過,最後孔雀開屏的瞬間卻是安靜的,而又絢麗的。人生也是這樣,美好生活的意義在於安靜中的綻放。經過青春年少的魅力幻想,在特定時代的背景下,人的命運總是擺脫不了時代的印記。所有的美好只能自己獨享。
⑥ 電影《孔雀》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導演想說明什麼問題呢
雄孔雀求偶時,會竭力展示自己美麗的尾羽,但是當他展示自己尾羽的時候,也會露出醜陋的屁股來。人生,也是如此,即使萬丈光芒籠罩著你,你仍然無法掩飾自己曾經的不堪。
《孔雀》是一部由顧長衛執導,張靜初、呂聿來、馮瓅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生活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陽的一個五口之家的故事。
(6)孔雀電影導演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高衛紅
面孔清秀,也可以說是清淡,人淡如菊。她有一種清教徒式的氣質,外表安靜,內心強烈執拗。她笑起來很單純,不笑的時候很冷清。
性格倔犟,因為理想遲遲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一個過於唯美或理想化的人,她一生都活在她的夢想里。外人看起來以為她不是最被生活吸引的人,對她自己的生活充滿熱望,這樣的女孩子在封閉的小城市裡肯定是個異類。
高衛國
外號「胖子」,患有腦疾,傻乎乎的,總遭人欺負,看上去很憨厚,實際上也很寬厚,以至於有些愚鈍。但他的眼睛又大又明亮,與他愚鈍的身體很不協調,看著讓人替他著急。
他的笑容很燦爛,隨便的笑都會格外開心似的。他胖胖的臉上有一種兒童氣還沒有脫去,很善良,純真。你看他笨頭笨腦的,可心裡很明白。
高衛強
沉默得像一個影子,卻是這家唯一的希望,內心過於豐富,以至於人累得有些慵懶。眼睛很靈動,像隨時會逃跑的鹿,氣質很復雜,很難一句話說清,因為他還處在青春期,人還沒定型。
看上去又清純又陰郁。這孩子的未來不好說,把握不準,或許是個好孩子,也可能會去殺人。但外表還是文秀的,就像在風雨中搖擺不定的一株纖弱的樹。
⑦ 電影《孔雀》劇情怎樣導演想借它表現出什麼樣的主題
《孔雀》講述生活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裡的一個五口之家,一段時期內各人發生的故事。主線人物是家庭中的姐姐(張靜初飾)、哥哥(馮瓅飾)和弟弟(呂玉來飾)。姐姐20出頭,是削瘦清秀的女孩,有一種清教徒似的氣質,但內心剛烈執拗,可以為了夢想狠得下任何心;哥哥二十三四歲,小時得病落下輕微腦疾,但以為他笨的人,往往還不如他心底里透著明白;弟弟十七八歲,敏感、憂郁,內心過於豐富,以至於人累得有些慵懶,這樣的孩子,未來捉摸不定……《孔雀》分段落分別描述了三個年輕人各自的一段生命歷程與生命狀態,呈現出來的是或明朗或沖動或懵懂的理想追求,以及理想幻滅、神經抽搐、精神萎靡,以至日子平淡、塵埃落定的過程。那過程提供給我們的機會——觀看別人同時也觀看自己。
孔雀》的故事是回顧式的,帶有一定的自敘傳意味。這是一種夾雜著緬懷、傷感和解構意味的討好的敘事方式,這種敘事天然地具有一種感染人心的效果。比如楚浮的《四百擊》、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小津安二郎的《我出生了,但……》、候孝賢的《童年往事》和《戀戀風塵》、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賈彰柯的《站台》……童年的視野或者青春的成長,總是可以贏得人們對堅硬現實中純真童心和成長煩惱的深摯同情,因為那裡面也有我們每一個人曾經的年輕和堅持;那樣的敘述,也總是更能輕易地暴露出成人世界的冷酷與不堪。
⑧ 顧長衛拍的《孔雀》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剛看完時我也覺得結局很突兀,並且不知道這部電影為什麼要叫《孔雀》
可是後來回想,還是很有道理的
(1)孔雀把最美麗的一面展示給大家,就好像影片中「我」的記憶一樣。歲月不經意間溜走,一家人日子雖然平淡,但過得很從容,幸福就是與家人攜手共渡的美好時光。回憶起過去的點點滴滴,雖然有那麼多的不如意、不完美,但是那種溫暖卻是主旋律。即使是家人的爭吵也是美麗的插曲。
(2)孔雀開屏那一瞬間非常美麗,但是為了這份美麗人們往往要等很長時間,並且不一定等到。就好像人的夢想,是可望不可及的。姐姐的空軍夢就是很好的例子
(3)最後一家人陸續從孔雀前經過時的具體場景既不太清了,但是當時我的心裡卻有種事過境遷人生如夢的感覺。蹉跎多少歲月,只為花開一瞬啊
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⑨ 孔雀翎的導演是誰
不論導演是誰 可這電視劇也太不用心了 第八集結尾、第九集開頭 麻峰的劍!!!!!也對不起觀眾啊 一部不用心的電視劇 還值得咱們關注嗎????央視更操蛋這樣的電視劇都能在央視熱播
⑩ 如何評價顧長衛的電影《孔雀》
1.一個完整的家,卻看不見一絲快樂的笑容;2.沉重的心情,壓抑的氛圍;3.冬天裡,遲來的孔雀開屏;4.多年以後,我會一直記得張靜初騎著那拖著降落傘的自行車行馳的畫面。那個時代的人,沒趕上好時候。可是,誰能趕上好時候呢?孔雀確實開屏了,但大多數時候,面對我們的不是它美麗的羽翼,而是它那不怎麼雅觀的屁股。看看《孔雀》一片中誰生活的最快樂。不是富有個性和理想的姐姐,不是虛榮心最強的弟弟,更不是操碎心思的父母,而是弱智的哥哥。他毫不記仇,他寬宏大量,他要求最低,他極易滿足,於是他便最幸福。他天天喜笑顏開,不僅能夠正常地娶妻生活,還有能力幫助過去的熟人,讓曾經捉弄過他的朋友感激不盡……也許這便是幸福的秘訣吧~個人 的感想有點長,只是 個人的一些感想:獲得第55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的《孔雀》,影片講述的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國某座小城市,一家五口的真實生活經歷。其中許多鏡頭和場景,如,往輸液瓶里灌西紅柿做西紅柿醬,以備冬天食用;用煤托打和好的煤土,自己做蜂窩煤來取暖;在水泥徹成的乒乓球台上打球;把白色粉筆塗在球鞋上增白等。這些鏡頭對於70年代出生的人並不陌生,真實可信,有很強的共鳴感。但最令我震動的是導演顧長衛在劇中刻意突出的壓抑氣氛和扭曲人性。只是 個人的一些感想哈, 整部影片充滿著壓抑感,除了必要的對話,大部份時間就是沉默。沉默也許是生活艱難,也許是性格使然。個人 覺得,顧長衛想告訴我們,幸福的秘訣是 什麼?看看《孔雀》一片中誰生活的最快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河南古城安陽,某個五口之家的姐姐(張靜初)、哥哥(馮瓅)和弟弟(呂玉來)在社會劇烈轉型時期,踏上不同的人生之路。姐姐二十齣頭,雖看起來清瘦文靜,內心卻剛烈執拗,為實現夢想可以將自己豁出,無奈現實無情,經過多次挫敗後她學會聽天由命;哥哥二十三四歲,因小時得病落下輕微腦疾,父母對他的關愛皆多一層,經人介紹與精明的跛腳姑娘結婚後,他過上自己很滿意的日子;弟弟十七八歲,敏感、憂郁,內心世界過於豐富,因為某件事被父親趕出家門後,開始在外面找尋屬於自己的生活,然而所獲只是時間將其改造得面目全非。姐姐經常沉默,弟弟也沉默,父母兩人更是沉默,沒有必要絕不開口。沒見過他們拉過家常,與鄰居說話,可謂惜言如金了。劇中一家五口,幾乎沒有過與家人或朋友輕松的生活。即便在過年分糖時,姐姐和弟弟也是十分勉強的從自己的那份里分給弱智的哥哥。有的只是極其不情願,沒有半點過年收到禮物的喜悅之情。 姐姐不停地遭到命運的打擊。偷拿家裡的緊張的要死的生活費用,去買禮品,結果禮品沒有送出,被她丟入河裡,傘兵也沒當上;母親拚命努力給她找的幼兒園的工作,也因失手摔到了別人的孩子而被開除;認一個拉手風琴的老人做乾爸,乾爸卻被流言逼得自殺;為了一份輕閑的工作與人結婚,最後又離婚…… 沒有見過家人之間的互相溝通、交流,有的只是吃飯、睡覺的日常用語。沒有見過普通人家的天倫之樂,有的只是斥責和哭泣。命運的無常在影片中一再出現,母親臉上刻的是無奈辛酸,父親臉上刻的是凄慘悲苦,全家臉上刻的是痛苦壓抑! 看看《孔雀》一片中誰生活的最快樂。不是富有個性和理想的姐姐,不是虛榮心最強的弟弟,更不是操碎心思的父母,而是弱智的哥哥。他毫不記仇,他寬宏大量,他要求最低,他極易滿足,於是他便最幸福。他天天喜笑顏開,不僅能夠正常地娶妻生活,還有能力幫助過去的熟人,讓曾經捉弄過他的朋友感激不盡……也許這便是幸福的秘訣吧~~冬天的孔雀不開屏?大家都沉默,不言語,人人之間都這般冷漠,互不關心,啥人都不可信,人說在極權制度中會磨滅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然.而孔雀最終開屏了!「心比天高,命如紙薄」,孔雀的羽毛,夢想的泡沫。常恨此生非我有,人哪能斗得過命?電影結局就在孔雀綻放的一剎那。孔雀確實開屏了,但大多數時候,面對我們的不是它美麗的羽翼,而是它那不怎麼雅觀的屁股。望採納 我的 個人意見,只是個人 感覺,不 喜勿噴~~給 個 好評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