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伊朗電影導演

伊朗電影導演

發布時間:2021-07-11 16:02:52

❶ 誰知道一部伊朗電影的名字

天堂的顏色---------電驢上有下載的

http://lib.verycd.com/2004/08/01/0000014977.html

獲獎情況】 蒙特利爾影展最佳影片、觀眾票選獎
入圍多倫多影展、紐約影展、倫敦影展、香港電影節
代表伊朗角逐2000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自「阿巴斯」以降,伊朗電影呈現一種寫實的美學,廣闊無垠的自然景觀,單純質朴的小人物,簡單平實的故事,卻蘊含極大的情緒張力,喚起心靈最深處的感動。「天堂的顏色」導演馬基麥吉迪也是掌握個中技巧的好手,尤其在其前作「天堂的孩子」「手足情深」更是善以兒童為主題,企圖利用兒童的單純未受世俗污染,對比弱勢階級在社會遇到的歧視及生活上的種種悲哀。

片頭是三分鍾的漆黑,重復著放錄音帶,「是我的!」「拿去!」的畫外音,在狐疑中不斷設想可能的各種狀況,畫面開啟,原來是盲人小學中,一群學生弄混了自己的錄音帶,得靠老師的幫忙下,靠聽覺來辨識;精巧的設計讓觀眾體會盲人世界的無奈。盲人小學的學期結束,小朋友都讓家長接回家,只有墨曼的父親沒有來。墨曼孤零零地等了三天,父親站在校門口猶豫要不要進來,墨曼看不到。父親向校方反應不想繼續扶養墨曼,因此從剛開始,便點明墨曼命運的沖突點,即將在不由自主中慢慢走向未知的黑暗。

失去了聽覺,其他感覺想必要更加敏銳,才更能體會這個世界吧!父親帶墨曼從城市回到深山,他的老家。墨曼和奶奶、妹妹重逢,在親情溫暖的撫慰,徜徉大自然,墨曼原始的五感彷佛重新復甦。墨曼用觸覺來感受風,用嗅覺來體會花,用聽覺來觀察鳥,尤其是啄木鳥的聲音,更吸引墨曼去探索。鮮艷的花草,累累的麥穗,樸拙的山景,森林裡多樣的鳥鳴,各種自然的聲音,導演用以豐富我們的視覺與聽覺,更象徵墨曼心靈的奔放與安適,似乎他也一同回歸本我,得到真正的自由。

而父親亟欲擺脫墨曼的原因,原來是想再娶,不要帶著瞎眼的拖油瓶。他的心境,就如同深沉的森林,神秘而危險。但森林裡有如野獸吼叫的空籟,一再地驚嚇他,暗示他也將被自己黑暗的心吞蝕。父親對墨曼,其實一直猶豫不決,不願帶著墨曼,卻也不忍就此拋棄。他把墨曼帶往他危險的工作地點,故意讓墨曼在浪潮前玩耍,卻又規劃墨曼不得逾越的界線。最後他硬把墨曼送往一個盲人木匠處,讓墨曼學得一技之長,也擺脫扶養的責任。

其實父親心中也充滿壓抑,自幼喪父,妻子早死,工作養家的重任,讓他無處可發泄情緒,意圖再娶,無非是想掌握情感上的幸福。但是對墨曼的無情,使奶奶氣極病重,雖然獲得原諒,奶奶終究還是去世,使得婚約也吹了。父親回到木匠家門口,在把墨曼帶走前他再度徘徊不定。父親並不是把墨曼帶回家,而是帶往不斷傳出空籟的森林深處,墨曼似乎也知道發生什麼事而默默不語。不知道終點在哪裡,但在獨木橋上,墨曼連人帶馬摔下橋去,面對湍急的河水,父親猶疑該不該救,竟然他也跳下河裡,隨著墨曼載浮載沈,不過他當然追不回墨曼。

表面上是一部運用寫實技法的電影,但種種寫實景觀的安排,其實帶有濃重的象徵含意,暗喻了墨曼及父親的心理狀態。導演同時運用一些橋段中剪接取鏡的技巧,細膩地顯示出墨曼的性格,如墨曼在學校等父親時,聽到從巢中摔落地面的雛鳥哀嚎,運用自己的耳朵和手指觸感,獨立找到小鳥、爬樹、把小鳥送回巢中的這一段。而隨著劇情的推展,電影風格也漸漸趨於「超現實」,尤其是奶奶病重與墨曼在木匠家學習的鏡頭互相剪接,奶奶慈祥的笑容和墨曼找到新方向互相對照,最後奶奶望向窗外,緊接著墨曼喂鴨的鏡頭,兩個不同的時空,彷佛成為一個連續的畫面,之後奶奶死後,煙霧中墨曼的面孔浮現,更添虛幻的效果。

導演更善於透露一些提示扣緊觀眾的心弦,如片頭的話外音,森林裡的空籟;尤其是最後父子雙雙掉落河中,鏡頭緊緊跟隨父親,我們為在浮載沈的父親擔心,更著急墨曼的狀況,卻完全沒有墨曼的線索,而看到父親捨身救墨曼,又和當初對待墨曼的無情,產生矛盾的情結。明知道墨曼凶多吉少,卻仍抱一絲希望,對照「天堂的孩子」最後賽跑的漫長過程,兩者都發揮無比的張力,牽動觀眾的情緒。最後一個鏡頭,墨曼的手發光,彷佛靈魂直達天聽,又與「天堂的孩子」最後金魚親吻腳趾,同樣具有救贖效果。這些似乎都成為導演風格的展現。

❷ 伊朗電影的主要成就

代表人物: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賈法帕納西、馬基德馬基迪
新生代:莎米拉瑪克瑪爾巴夫、阿斯哈法哈蒂
因為穆斯林阿拉伯文化禁錮的原因,新生代導演比較在意摹寫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沖突以及多文化不相容的現實;老一輩更多在凸顯人性和回歸的哲思上下功夫。不論如何,伊朗電影都代表了阿拉伯世界人文電影的最高水平。

❸ 請推薦幾部優秀的伊朗電影

《小鞋子》(也叫《天堂的孩子》)

故事梗概:
小阿里丟了妹妹的鞋子,為了不給父母增加負擔,兄妹倆商量好輪換著穿阿里的球鞋上學。每天妹妹放學後,都要飛快地跑回來,將鞋子換給阿里,為此阿里經常遲到並受到懲罰。為給妹妹買雙新鞋,阿里想盡了辦法,在和爸爸去做園丁賺了錢後,他首先暗示爸爸給妹妹買雙新鞋子。不料自行車剎車失靈,父子倆狼狽回家,幫妹妹買鞋的事也泡湯了。

最後,小阿里決定參加一個長跑比賽,原因是第三名的獎品是一雙球鞋。一心想拿第三名的阿里一不留神卻拿了冠軍,給妹妹掙一雙鞋的夢想再次破滅了。失望的小阿里脫下那雙已經跑爛了的球鞋,把自己滿是血泡的腳浸在水池裡,紅色的金魚繞著他受傷的腳游著……

本片獲得1997年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觀眾票選最佳影片;199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它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延續了伊朗電影獨特的簡朴風格。影片與很多伊朗電影一樣清新、質朴,真誠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實生活,表現窘迫艱難的平民生活中隱含的人性的善良,帶領觀眾回到純真澄凈的世界。

《巴倫》

故事梗概:
1989年,蘇聯撤離阿富汗後,140多萬阿富汗難民湧入伊朗。年輕一代的阿富汗難民出生在伊朗,他們在貧窮中掙扎,大多數只能為了低廉的工資從事最艱苦的工作———如建築業。

一個名叫巴倫的女孩,為了養活全家不得不女扮男裝到建築工地幹活。工頭梅馬讓這個瘦弱的「男孩」代替自己的侄子拉提夫負責工隊的膳食。惱火的拉提夫不斷阻撓巴倫的 工作。可是,當他發現巴倫的真實性別後,不僅喜歡上了她,還傾盡全力幫助她及她的一家。

本片由代表伊朗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導演馬基-麥吉迪執導,他因成功執導影片《天堂的孩子》(《小鞋子》)《天堂的顏色》等影片而成名於國際影壇。與《天堂的顏色》的過度煽情所不同,《巴倫》是麥吉迪最具有現實主義風范的作品。他通過一系列簡單普通的事件迸發出力量,以讓感情一點點積蓄下來的方式打動觀眾。這仍是一部憂傷而感人的影片,但麥吉迪在這種悲傷的情緒中融入了幽默感和溫情。

推薦馬基德·麥基迪 導演的其他作品:《黑板》《天堂的顏色》《戰勝魔鬼》《兩眼雙盲》《抵制》

《櫻桃的滋味》
又名: 櫻桃的滋味 / 櫻桃之味
導演: 阿巴斯 基亞羅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個中年男人,想自殺,(為什麼?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他開著一輛吉普車到處尋找一個可以掩埋他屍體的人,他找啊找,建築工地上的工人、士兵、拾荒者、神學院的學生等等,可是沒有人願意為了錢去做這種事。他四處碰壁,終於,有一個在博物館工作的老人,為了替孫子看病,答應了他的要求,卻又給他講了一個有關自己的故事:原來,這老人,也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他找了一棵櫻桃樹上吊,不想那樹枝不結實,繩子斷了,於是他就坐在樹下吃櫻桃,吃了一顆又一顆,吃飽了,他決定繼續活下去。
我們一直不知道這個主人公到底死沒死,影片沒告訴我們這個,這是個懸念,結尾是開放式的,還帶點解構的感覺,不過沒關系,他死沒死都不再重要,阿巴斯要表達的,已經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表達盡了。

《黑板》
薩米拉·馬克馬巴夫(一個年輕的女導演)

故事梗概:兩個顛沛流離的流浪教師,背著一塊大黑板去尋覓願意付學費的小學生。路上,他們分別遇上了一群偷運禁品的孩子和一群逃離伊朗的老人,黑板既是他們執著地向窮苦的人們傳授知識的載體,也是向心愛的女人傳達愛意的信箋,更是幫失足受傷的孩子包紮的夾板……沒有復雜曲折的情節,也沒有煽情的對白,但搖晃不安的鏡頭,極寫實的手法,卻能讓你不知不覺地感動。

《女人花》
導演戴瑞什·麥赫瑞

故事梗概:蕾拉和雷讓是一對幸福的新婚夫婦,但蕾拉卻被檢驗出沒有生育能力,盡管深愛著她的丈夫對此一再表示不介懷,但是丈夫的母親卻一直逼兒子重新娶妻生子。在丈夫和婆家的雙重壓力之下,善良而聰慧的蕾拉作出了一次改變她以後生活的決定……

《白氣球》
導演賈法·潘納西

電影的開頭頗似另一部伊朗電影《小鞋子》:伊斯蘭教新年來歷之際,穿著小紅裙子的可愛小女孩纏著媽媽想要買一條「胖胖的會跳舞的象新娘一樣的」金魚,在哥哥幫助之下終於拿到了錢,可是在路上卻把錢給丟了。看到這里的時候,心想不會又是一部《小鞋子》吧。但是故事接著發展下去,卻是圍繞著兄妹倆想方設法去取那一張掉進水渠里的鈔票的故事。

這個故事雖然同樣事關窮人家孩子和他們的期盼,但是相比較《小鞋子》,卻少了一份憂傷,多了一份輕松幽默,平淡如水般流淌的敘述正是生活的節奏吧,雖然缺乏一般故事片的曲折情節,也刻意迴避了許多似乎正要展開的矛盾沖突,但在說與不說之間,卻是韻味無窮。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導演 阿巴斯

故事梗概:8歲的小主人公阿默錯拿了同桌同學的作業本,如果同桌因此而交不出作業,他會被老師責罵,於是阿默毅然拿起錯換的作業本跑去很遠的地方找他朋友還給他。阿默幾經艱辛都找不到他朋友的家,夜幕降臨了,最後的希望也泯滅了,回到家的時候夜已深了,他決定做一回槍手幫他朋友做作業……

《生活在繼續》

1991年,阿巴斯拍攝的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裡面那條小村莊發生了地震,阿巴斯惦掛著電影裡面那個可愛的小男孩的安危,帶著兒子驅車重訪舊地尋找那個小男孩的下落,並據此拍攝成電影《生活在繼續》。在這部散文筆觸一般細膩輕靈的影片裡面,阿巴斯用類似公路片的手法記錄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在一片頹垣敗瓦的廢墟之中,既表達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歌頌了在破碎家園上堅毅不屈的人們,「死者已矣,但生者還需要活下去」。影片同時也試圖對災難和生命反思,甚至念及自己的藝術作品並不能帶給人們什麼最直接的好處而進行一番自嘲。

《橄欖樹下的情人》

阿巴斯的影片風格都非常統一,他喜歡將紀錄片融合到情節片之中,使人分不出何處是現實哪裡是戲。他還喜歡在影片中利用某一「契機」的發生來表現各色人等的性格,如《櫻桃的滋味》中的「自殺」,《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里的「還作業本」,等等。這不但體現在他每一部影片之中,大而化之,他可以用幾部影片去表現某個事件某個地點,比如「村莊三部曲」(又稱「伊朗人三部曲」)他就用了前後相繼的三部電影去表現同一個地方的人,這個系列的最後一部就是《橄欖樹下的情人》。

正如影片裡面那一大片鬱郁蔥蔥的橄欖樹林和不時跳動入鏡頭的小花一樣,這個廢墟上的愛情故事也是充滿了綠意和希望,最後的鏡頭里雖然沒有仔細交代故事的結果,但是意味深長,作為「村莊三部曲」最後一部,它體現出了伊朗人面對災難卻百折不回的韌性以及重建家園的信心,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遙相呼應,正是最好的點睛之筆。

該片與之前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活在繼續》組成「村莊三部曲」。

… …

介紹的都是我比較喜歡的,希望你也喜歡呵`

下面這個網站是國內最大的伊朗電影網站~~~

❹ 和伊朗電影相比中國電影缺少什麼

溫暖而又易碎的人性之光 ——從幾部伊朗電影說起辛泊平 這些日子,一直在看伊朗電影。不是為了感官上的刺激,更不是為了獵奇,而是那種不同於好萊塢式大投入、大製作、大題材、大場面的異域電影,它展現的似乎是人類久遠的事件和情感,在速度時代的背面,讓人恍如隔世。我似乎看到了我們的過去,同樣是發黃的印象,臟亂的街道,貧窮的鄉村,籠罩在陰郁里的城市,以及那些在底層討生活的人們。然而,我卻看到了不同於我們思維方式,和別樣的世界與人生。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已經習慣了速度,然而,伊朗電影卻是逆節奏,甚至說是反節奏的。一部部電影看來,我幾乎看不到快速推進的情節,看不到那種盤根錯節的矛盾沖突,沒有現代人期待的緊張和刺激。和我們習慣的電影相比,伊朗電影情節簡單,節奏緩慢,甚至拖沓,畫面單調,而且多有重復,然而,它卻有一種直面當下生存困境的真實,有一種直抵心靈的力量。在粗線條的故事之下,是伊朗電影人倔強的身影和柔軟的目光。那裡面是同情?是關注?是疼痛?是悲憫?或者就是人永恆的糾結?我說不好,但是,我卻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按照一般的邏輯,伊朗一直處於宗教沖突的敏感地帶,世界矛盾的風口浪尖,那裡似乎難得太平,那麼,它的電影也應該展示戰爭的殘酷和因不同政見而引起的殺戮,是那種讓人窒息的宗教禁忌和難民的流離失所。然而沒有,伊朗電影規避那些敏感的主題,而是從焦點中轉身,回歸到人的命題。同樣是寫底層,伊朗電影要比我們做得徹底,它的鏡頭沒有游移不定,而是始終在那裡,黃沙彌漫的大漠,破舊擁擠的生存空間,在風沙中播種希望的大人,在廢墟中守望幸福的孩子。在那裡,國家和民族似乎不存在,或者就是遙遠得近乎虛無的記憶。在人們受傷的時候,哭泣的時候,國家缺席,主義不在,只有那些哭告無門、四顧無援的人們,他們的傷痕累累,以及他們幽暗的命運。在沒有所謂國家保護的背景下,他們只有依靠自己像駱駝一樣的耐力,背負著自己的命運,隱忍著走過茫茫大漠和未知的人生。而我們的電影,國家無處不在,它是審判的眼睛,是把握方向的巨手。在正義與邪惡的較量的時候,國家是強大的後盾,即使正義暫時受挫,你也不用擔心,因為,那隻是時機未到,國家總會布下天羅地網,讓所有的邪惡無處可逃。這種大團圓的因果思維牽制著我們的電影,在主流意識形態的道路上,一路向前,鼓舞人心,高奏凱歌。而我們,卻總覺得隔著一層層厚厚的玻璃,靈魂的叩問模糊不清,心靈的感動遙遙無期。 然而,現實不堪。那種絕對的因果關系,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預設,或者是就是一種麻醉心靈的烏托邦。對於不明白國家意義的普通人而言,正義只是道義上的、書面上的安慰,在苦難的中心,它不在場。而伊朗電影,卻沖破了國家意義的枷鎖,回歸到苦難的中心,把那些普通人血淚凝結的傷口展示給你看,沒有審判,沒有譴責,甚至沒有安慰。比如《手足情深》中,那兩個因為失去父親被拐賣的孩子,他們的遭遇是那樣的觸目驚心,然而,在電影里,你看不到那個場域的同情,導演要做的,就是把一個故事告訴你,在那個孩子的世界裡,一個孩子的死亡無聲無息,一個孩子的淚水孤立無援,那才是事件的根本,沒有所謂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手足之情再深,也深不過現實的黑暗,最終,一切都將融入那深不見底的黑暗,包括那兩個註定無法相見的兄妹,包括他們執著而又卑微的希望。比如《背馬鞍的男孩》,那個弱智少年最後被套上馬鞍、戴上馬面具,拴在馬圈裡,像卡夫卡筆下的格里高爾•薩姆莎一樣被異化成非人。你看不到任何逆轉的可能,因為,所有的可能都被否定,所有的夢想都被粉碎。不是導演冷酷,而是現實如此,我們期待的審判和譴責沒有出現在那個現場 ,它在遙遠的劇場,在善良的人們的心中。這是藝術的規則。那裡面當然有我們關注的制度問題,但對那些塵土一樣沒有重量的生命而言,制度上壓迫遠遠不如那些毀滅他們人生的惡人銘心刻骨。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政治屬於精英,受活屬於百姓。我們有理由譴責罪惡的體制,但我們更應該反思參與建造地獄的人性之惡,在任何時代,所有的災難,都由那些具體的個人來完成。 義大利導演帕索里尼的電影《索多瑪的一百二十天》曾經給我強烈的震撼,但絕對不會看第二遍,不是沒有慾望,而是沒有勇氣。在一個美麗的別墅里,一群少年男女被集體審判,然後是地獄里的場景:赤裸的少年男女圍坐客廳,聽已經是半老徐娘的妓女講述墮落的快感;為一對臨時指定的少男少女舉行婚禮,然後看他們模擬做愛;一個少女吞咽裹著釘子的狗食,一個少女被迫吞食主人拉出的大便,等等等等,讓人發指。但在被受罰、被凌辱、被虐殺的時候,沒有反抗,沒有抗議,有的只是令人心寒的順從。你當然可以說那是極權的罪惡,但是,我們如何看待那些衣冠楚楚的施虐者?難道可以統統歸於極權?難道所有的罪惡都由一個千夫所指完成?難道所有的個體都那麼清白和無辜? 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說《朗讀者》和根據小說改編的、由史蒂芬•戴德利執導的同名電影表達的是也是這樣的困惑。面對那個因為不識字而讓幾十條生命葬身火海的漢娜,無論我們拿出多少諸如納粹非常時期、非常人性或者責任忠誠的辯解理由,都無法讓我們對那些被燒死在集中營里的生命坦然地說聲安息。相對而言,我們更喜歡雨果《九三年》中的那個「叛軍」首領朗特納克,生死攸關的時刻,他放棄了逃生的希望,而是聽從「那個母親的喊聲喚醒他內心的過時的慈悲心」,從暗道回到了火海,也從黑暗回到了光明,救出了那三個無辜的孩子,最終完成了正常人性的涅槃。讀到這里,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不會無動於衷,而是會放棄固有的立場,一同在偉大的人道之中淚流滿面。我不是鼓吹雨果「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的理論。但是,人類的個體之善和個體的懺悔,的確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尺度,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完美的重要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說,韓非子的法治並沒有解決人性的根本,因為,它只是簡單的外科手術,用冰冷的刀子防止人性之惡的蔓延,並沒有從靈魂上完成救贖,所以,才會製造出那麼多恐懼和不安。 蘇聯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說過「就在看來,我們的時代似乎正處在一個完整的歷史周期的最終高潮,其間一切大權都操在『偉大的審判官』領袖『傑出人物』手裡,他們的動機在於將社會改造成更『公義』、更理性的組織。他們企圖支配群眾的意識,灌輸他們新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的理念,命令他們改革生活的組織結構以增進大多數人的福祉。……這樣一來,個人為了追求進步,以挽救未來和人類,遂專心致志於活力充沛的外在活動,卻把屬於自己的最具體、最秘密也最根本的一切全都忘了;由於身陷全體的努力中,他分身乏術,以致低估了自己心靈本質的意義,其結果乃是個人與社會之間越來越難以排解的沖突」(《雕刻時光》)我們不是反對表現意識形態的電影,但前提是,意識形態只能是人物的背景,而不能是電影的指揮者。無論多麼正確的理念,也不能剝奪人類的本質意義。在這方面,伊朗電影做得漂亮。在我看到的影片中,沒有那種臉譜化的政客和道德家,也沒置身於眾生之外在空中佈道的假先知,而是普普通通的人們,是他們卑微的存在,沉重的苦難,以及星光一樣微弱的希望。 所以,我喜歡伊朗電影置身於政治選擇和主義之爭之外的態度,他們深知其中的危險,所以,他們在電影中擱淺政治和民族,而是把更關注留給了活生生的生命個體,和本質的關懷。當然,按照喬治•奧威爾的觀點,你拒絕政治也是一種政治態度。這種泛政治論不是沒有道理,關鍵在於,我們在藝術里如何處理這種關系。在伊朗電影里,那些苦難的背後當然有制度的原因,但他們沒有像我們曾經做那樣,把所有的罪惡都歸於人吃人的社會,更沒有那種程式化的血淚控訴。他們挖掘的是具體困境中的人的懷疑與選擇,彷徨與堅守。即使那個為了自己的婚姻而要把自己盲人小孩送給他人的父親(《天堂的顏色》),即使那個不知為何要選擇自殺的輕生者(《櫻桃味》),你可以從道義上質疑,可以從倫理上譴責,但你不能把他們當成解決主義的符號,不能把他們看作處理政治的背景。他們都是具體的生命,有對於他們來說是重如泰山的生存困境。那些問題不是似是而非、可有可無的,它們就在眼前,無法逃避。在他們認為的漩渦中,人性袒露無疑。自私,不負責任,逃避,懷疑,嫉妒,壓迫,等等等等,人性的陰暗被放大,潘多拉的盒子隨時打開。然而,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那被擠壓、被傷害的人性之光才顯得那樣可貴、那樣溫暖。我們無法忘記一個殘疾的撒旦騎在一個也是殘疾的孩子身上那種讓人絕望的陰冷,無法忘記一個父親要帶著親生兒子去一個陌生地方的那種讓人心碎的殘酷;然而,更讓人難忘的還是《手足情深》里那割捨不掉的手足情深,《小鞋子》里小男孩對妹妹的幸福承諾,以及他們對比他們更弱小的生命的憐憫,《麻雀之歌》里一家人對生活一點點改觀的歡樂和夢想,是所有影片里作為背景出現的底層人之間互相幫助和相互祝福,即使就是送給鄰居的一盆湯,即使就是給病人一句簡單的問候。它雖然微弱,但畢竟有光;雖然無法徹底改變一切,但畢竟就在身邊,它是讓人活下去的最後理由。可以這樣說,伊朗電影人,用他們的作品,在苦難的大地上守護那溫暖的人性之光,並藉此照亮在生存的隧道里匍匐前行的生命。 伊朗電影特別善用兒童視角。但又不是那種透明的童話,它的沉重是現實的,不是來自夢境,而是可感可觸。可以穿越那虛無的意識形態。在《小鞋子》里,那個因為丟失了妹妹鞋子的男孩,他的眼睛裡一直飽含著淚水。然而,那淚水不是我們預想中的救贖之淚,那是生存困境對孩子之夢的壓迫,是孩子無法排遣的孤獨和憂傷。用不著什麼「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之類的廉價教誨,在扎人的生存面前,那些關於救贖的話題顯得矯情。同樣在《白氣球》里,你也無法剝奪那個渴望小金魚的小女孩的眼淚,因為,那是她對抗世界表達委屈的惟一方式。對於孩子而言,一個金魚就是一個童話的世界,一雙鞋子就是一個美麗的天堂。它們不是虛幻的棉花糖,而是具體而溫暖的生活品,在孩子的心中,它的意義和價值,遠遠勝過那種隱喻式的信仰烏托邦。 善於用鏡頭的反復表現主題和心理,尤其是長鏡頭的廣泛運用,幾乎是所有伊朗導演的手法。在《小鞋子》里,是兄妹兩個在小巷深處的奔跑和換鞋,在《天堂的顏色》里,是那個盲童在泛著金色光芒的麥田裡撫摸著麥穗的微笑與行走,在《櫻桃味》里,那個汽車緩緩在黃沙行駛的鏡頭幾乎長到了我們耐心的極限。然而,導演似乎根本不關注觀眾的感受,他還要一再重復,兄妹倆個的換鞋鏡頭重復,盲人孩子在田野的鏡頭重現,而那輛汽車行駛在高坡上的鏡頭幾乎占據了整個電影的三分之一。那是一種獨特的電影語言,相同的鏡頭在不同的時刻表現的是主人公們不同的心理和變化。它是一種有意義的有目的的蓄勢,考驗的不僅僅是我們的耐心,還有我們的心智。習慣了淺層閱讀的人們,可能會習慣那種沖突不斷、高潮迭起的故事,比如武俠小說,比如警匪片,然而,那種由導演控制的節奏其實是一種媚俗和妥協,他要得就是觀眾的高度緊張和強烈的期待,只要那樣,你才會心甘情願地順著他的思路走下去,在他預設的因果里完成你對世界人生的再體驗。然而,那種長鏡頭,才是導演的誠實,和對觀眾的尊重,因為,只有經過剪輯的生活才有那種的沖突,我們經歷的生活就是那樣拖沓得讓人心慌,就是那樣來路未明、去路蒼茫得讓人絕望。而且,長鏡頭的運用,可以讓觀眾有充分的思考時間和參與的空間,你可以自己進入角色,在鏡頭背後,與故事的主人公對話,補充他的過去和當下,從而深入到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靈魂深處的強烈的糾葛與細微變化。 和那位懸疑大師希區柯克一樣,除去淡化時代背景之外,伊朗導演似乎也喜歡用暗色調,彌漫著風沙的鄉村,寂寞無垠的沙漠,即使是城市,也是灰色的,缺少我們常見的那種光怪陸離的現代感。但這種暗色調確是展開故事的迷人之處,因為,那些灰色地帶,埋藏著太多的普通人的「被遺忘的存在」。而那些故事本身,也基本都是這個底色,它和故事主體互為映襯,相得益彰。憂郁的色調本身,不僅僅是一種烘托手法,就是那些導演的敘述風格或者說講故事的聲音。它是電影不可分割的部分,從中,我們可以發現故事推進的某種機緣,我們可以感受故事主人公們的生活現場,以及他們濁重的呼吸。當然,這種色調的選用,也是對那種大場面模式電影的挑戰,它訴諸思考,而不是簡單的視覺沖擊,所以,它只是對有效的觀眾有效,對於以淺層消遣為目的的觀眾,那恐怕是一種折磨,或者說,是對習慣性思維的一種洗禮。 演員的本色表演,也是伊朗電影給的深刻印象。尤其是《小鞋子》《天堂的色彩》《背馬鞍的男孩》《誰帶我回家》,那些孩子,沒有演員的背景,只有質朴的表現,而那種沒有經過修飾的質朴卻那樣直抵人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正因為那種沒有經過過濾的原生態表演,才讓觀眾生出那種感同身受的悲喜。我特別喜歡《小鞋子》里的男孩,據說就是一個沒有表演經驗的男孩。但他那憂郁的眼睛已經永遠定格在心靈深處,而且,會不時驚擾我漸趨麻木的神經,讓我感到一絲絲的疼痛,一縷縷的憂傷。正如瑞典電影大師柏格曼「沒有哪種藝術能像電影那樣超越一般感覺,直接觸及我們的情感,深入我們的靈魂」(《魔燈》)。那種彌漫的感覺會提醒你,對親人的承諾永遠要大於世俗的榮耀,這個世界上最讓人感動的、最讓人溫暖的,不是物質的富足和享樂,而是那如珍珠一般溫潤晶瑩但又易碎的人性之光。

❺ 想多加了解伊朗,有哪些伊朗電影值得觀看

1、《一次別離》

【劇情簡介】伊朗的偏僻山村小學里,一群孩子在課堂里聆聽老師講課。在檢查作業的時候,老師發現穆罕德屢次沒有完成家庭作業,於是嚴厲地批評了他,說如若再犯立馬開除。當天放學後,小男孩阿穆德卻赫然發現自己把同桌穆罕德的作業本帶回了家。聽懂了老師的諄諄善誘,所以阿穆德明白這作業本就是穆罕德繼續聽講的憑證。為了把作業本還給同桌,阿穆德曾希望母親和祖父可以施以援手,但是均告失敗。所以,他只能孤身前行,到對面大山裡的村落去尋找同桌,歸還作業本。然而,由於不認識同桌的家,所以他處處碰壁,遭遇到了無法想像的艱難險阻……

【評】故事沒有驚世駭俗的情節,卻讓人難以忘懷。孩童世界第一次如此引人注目地展現在成人面前,伊朗兒童片由此發軔。孩子的純真,過濾著每一位觀眾的心。沒有一個暴力鏡頭,卻感覺無處不在的暴力。在家族的父權=國家的絕對支配力之下,一個八歲的小孩是沒有歸還同桌小夥伴作業本的權利的。而他卻不得不歸還的使命,也來自學校的權力的壓迫。歸還的過程越殘酷,也就越打動我們。阿巴斯拍的不是友情而是自由。

❻ 特朗普推「穆斯林禁令」 ,為什麼伊朗電影導演無緣奧斯卡

簡介:

第89屆奧斯卡獎頒獎典禮將於2月26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行。本屆奧斯卡頒獎禮上,一部名為《推銷員》的伊朗影片入圍了最佳外語片獎。然而,由於特朗普限制難民移民入境的行政令生效,這部影片的導演阿斯加爾·法爾哈迪以及片中的一眾演員都將無法參加無緣頒獎典禮。

這是法爾哈迪第二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他執導的《一次別離》曾在2012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原創劇本獎。

❼ 伊朗電影為什麼這么牛

答:不知道你所說的高質量電影是指什麼,伊朗兒童電影牛是受國情影響的伊朗規定拍電影不許有吻戲,親密鏡頭,非常保守,所以導演只能拍拍兒童片或一些講生活的電影,大家都拍著類型的,拍多了,熟悉了,自然能拍出好的電影。
至於中國,市場大,什麼類型片都能吃得下,所以什麼人都想拍電影,都想撈一筆,而那些爛片往往都賺翻了,所以中國現在的電影市場被搞得烏煙瘴氣,可以說現在中國99%拍電影的人都是純粹沖著掙錢去的,沒追求,,這樣怎麼能拍出好電影。如此下去,中國電影前途令人堪憂

❽ 請大家能推薦幾部好看的伊朗電影

一、《生命的圓圈》(七女性)/Dayereh;Circle,The(伊朗/義大利2000) 01生命的圓圈 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七個都市邊緣伊朗女性的夢想在街頭交錯、傳遞,從白天到黑夜,恐懼、失落、到漠然接受。她們每天的際遇,正是她們一生命運的縮影。Solmaz剛經歷完生產的人生大痛,卻不知即將面對的是更殘酷的身心重擊,老母在產房外焦急地再三確定,無奈再怎麼問,也改變不了生下女嬰的事實。公婆、丈夫的失望,或許會讓這對母女眼前觸手可及的幸福,在轉瞬間消逝。Arezou早上才出獄,一直表現得強悍勇敢的她,拚命地到處籌措旅費,然而最後,她卻膽怯了,只因不敢面對再一次的失望,而放棄天堂與新生活。Nargess正值18歲花樣年華的她早上剛出獄,她想回到天堂般的家鄉,還為那兒的男友買了件新潮的襯衫。但是沒有男人陪伴的她,根本寸步難行,連搭上巴士都是遙遠的奢望。Pari逃出了監獄,躲回家中,卻被她憤怒的哥哥無情地驅逐。她懷了男友的孩子,只是男友也犯了罪,遭到處決,因此她想找一位醫師幫她墮胎,但沒有男人何其困難,連要在旅館住宿都不可能。莫妮耶出獄後,她發現了丈夫娶了第二個老婆,而久未見面的小孩也疏遠了。但她仍然知足,並樂於回報曾幫助她的人。艾兒罕出獄後,擺脫了過往的記憶,在醫院當一名快樂的護士,並成為一位巴基斯坦籍醫師的未婚妻。但代價卻是永遠不能再與家人舊相識見面,也不敢與未婚夫回家見公婆。…… 二、《醉馬時刻》/Zamani Baraye Masti Asbha(法國,伊朗 2000) 02醉馬時刻 導演:哥巴第Bahman Ghobad主演:Ayoub Ahmadi 第五十三屆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 在天寒地凍的兩伊邊界,一群庫德族人過著奔波勞苦的日子。12歲的阿佑是家裡五個孩子的支柱,當爸爸誤觸地雷身亡後,他必須開始負擔全家家計。然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跟大部分當地小孩一樣:冒險往來國界走私貨物賺錢。只是在這條漫漫走私 路上,處處有地雷、偶有埋伏打劫、甚至冷到連運貨的騾子,都得喝過酒才走得動,阿佑要攢錢攢到何時,才能替罹患絕症的侏儒哥哥開刀治病? 三、《黑板》/Takhte Siah(伊朗,義大利,日本 2000) 03黑板 導演:莎米拉.瑪克瑪爾巴夫主演:哥巴第、貝哈德.賈法里 第五十三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 四、《天堂的顏色》/Color of Paradise,The;Rang-e khoda(伊朗1999) 04天堂的顏色 就讀於盲人學校的男童墨曼,滿心期待父親來帶他回家度暑假。然而父親卻很想擺脫瞎眼的兒子,然後自己再追求第二春。父親免為其難把墨曼帶回偏遠的故鄉,正常的鄉村小學讓他這個盲童去上課讓他高興半天。然而父親找到了一名瞎眼木匠將墨曼收為學徒。 此事令奶奶傷心失望而出走,雖被父親帶回,卻已感染風寒而一病不起。本來已答應婚嫁的女家以「婚事不吉利」為由退回嫁妝,令父親失聲痛哭。最後,父親決定到木匠處領回墨曼,途中卻遇急流將木橋沖斷…… 五、《蘋果》 / Apple, The;Pomme, La;Sib(伊朗,法國 1998) 六、《誰能帶我回家》/Ayneh;Mirror, The(伊朗 1997) 06誰能帶我回家 導演:傑法.派納喜 主演:米娜.穆罕默德.漢妮、納塞.奧墨尼 / Naser Omuni 伊朗導演傑法.派納喜以《白氣球》成名,之後又憑《生命的圓圈》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本片是介乎兩者之間的一部特色作品,將劇情片的「虛構」和紀錄片的「寫實」之間的界限打破,成為一部虛實相間的有趣電影。主角是一名小學女生米娜.穆罕默德.漢妮,她因為等不到母親來接她下課,便決定自己一個人回家。她先坐上校方人員的摩托車,後來又轉乘公共汽車,不料坐到一半竟然發脾氣說:「我不拍了!」隨即拿掉道具用的石膏手下車而去。拍片工作人員無法勸服米娜,導演急中生智,叫攝影人員尾隨拍攝她一路回家的真實狀況。由於拍片用的麥克風仍掛在米娜身上沒取下來,因此音畫之間便產生了奇妙的互動效果。 七、《小鞋子》(天堂的孩子)/Children of Heaven, The;Bacheha-Ye aseman(伊朗1997) 07小鞋子 導演 馬吉德.馬吉迪 伊朗導演馬吉德.馬吉迪在《天堂的顏色》之前執導的代表作,標志著兒童電影的最高藝術水準,尤其適合父母子女一齊觀賞,因為它可以令人由衷地感受到親情的可貴。主角是貧家小孩阿里,因為他把妹妹拿去修理的鞋子弄丟了,為了體諒父親無力添購新鞋,於是央求妹妹跟他輪流穿著他的舊球鞋去上學,後來他發現參加跑步比賽的季軍可以獲得一雙新球鞋作獎品,於是出盡辦法參賽,並且只想得第三名,不料卻跑了個第一。本片藉著一個簡單故事將兒童世界的純真可愛發揮得淋漓盡致,導演技法圓熟,細節鋪陳深具趣味性,賽跑高潮尤其令人激賞。 八、《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A(伊朗 1997) 08櫻桃的滋味 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主演:霍馬尤恩.伊爾沙迪 第五十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九、《編織愛情的姑娘》/Gabbeh(法國,伊朗 1996) 導演 莫森.馬克馬爾巴夫 第九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 十、《白氣球》/White Balloon, the(伊朗 1995) 10白氣球 導演:傑法.派納喜主演:愛達.摩哈摩德卡尼、莫森.卡利費 第八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櫻花金獎 伊朗導演新秀傑法.派納喜出色的兒童電影,曾獲戛納電影節金攝影獎,小女孩愛達.摩哈瑪卡哈尼有十分討人喜歡的演出。她在新年期間,苦苦要求母親答應她去買一條大金魚,母親被她煩得沒辦法只好應允。不料女孩在途中竟然弄丟了媽媽給她買魚的鈔票,她焦急萬分沿路尋找,終於發現鈔票掉在一家商店前的水溝中,但她卻無法將錢取出而干著急。就是這么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件,在編導的生花妙筆下發展成一段大城市的小插曲,有趣的童言童語自始至終洋溢而出,足以洗滌人們為俗務所蔽的心靈。假如你已看過阿巴斯導演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不妨將本片比較一下,看看那部影片更有趣? 十一、《橄欖樹下的情人》(伊朗 1994)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11橄欖樹下的情人 伊朗大導演阿巴斯的深情之作,仍然採取他一貫的紀實電影風格,描述一段小人物的愛情插曲。男主角是一位年輕的磚匠哈山,他在阿巴斯率領外景隊前來該村拍攝影片《生生長流》時,獲得在影片中演出的機會。在片中飾演他新婚妻子的塔荷莉,正是哈山 暗戀已久而求婚失敗的女孩。於是哈山藉拍戲之便假戲真做地向塔荷莉表達愛意,但並沒有得到她的明確回應。最後在拍片完畢曲終人散時,哈山跑過一大片的橄欖樹林追正要回家的塔荷莉,他倆能否有情人終成眷屬?導演讓觀眾自己去詮釋。本片的幽默趣味不及《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等阿氏執導的兒童片,但卻有另一種成人世界的生命感懷。 十二、《手足情深》/Bak(伊朗1992)導演:馬吉德.馬吉迪/Majid Majidi 本片是《天堂的孩子》導演馬吉德.馬吉迪的處女作。原名《巴都客》,指的是伊朗東南部鄰近巴基斯坦邊界的一批走私客。這批可憐人有老有少,每天頂著烈日風沙和被軍警追捕的危險,象野狗般在荒涼的沙漠上流竄。十歲出頭的男孩佳發,正是其中的 一位可憐人。佳發因為父親挖井暴斃,跟妹妹佳瑪在流浪途中被人口販子誘騙。佳發被賣給走私販阿布多拉,佳瑪則賣給阿拉伯人。在佳發的小小心靈中,一直念念不忘的心願是將佳瑪找到兄妹團圓。為了達到心願,佳發過了一段典型的苦兒流浪記生活。編導將過程處理得相當有通俗劇曲折煽情的味道,伊朗社會底層的黑暗面,在佳發的遭遇中清楚有力地反映了出來。其中,阿拉伯學校的校長竟然為虎作倀參予販賣女童的行為是最具震撼效果的安排。在鏡頭的運用和氣氛經營上,本片略顯粗疏,顯然不及導演廣受好評的近作那麼圓潤自然,不過,男主角堅韌的生命力和強烈的手足之情,卻著實令人感動。 十三、《何處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伊朗 1987) 13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導演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十四、《石頭花園》/ Baghe sangui(伊朗 1976) 第二十六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銀熊獎 十五、 《靜謐的生活》/Still Life(伊朗 1974) 第二十四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銀熊獎

❾ 請高手推薦伊朗經典電影

一、《生命的圓圈》(七女性)/Dayereh;Circle,The(伊朗/義大利2000)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七個都市邊緣伊朗女性的夢想在街頭交錯、傳遞,從白天到黑夜,恐懼、失落、到漠然接受。她們每天的際遇,正是她們一生命運的縮影。Solmaz剛經歷完生產的人生大痛,卻不知即將面對的是更殘酷的身心重擊,老母在產房外焦急地再三確定,無奈再怎麼問,也改變不了生下女嬰的事實。公婆、丈夫的失望,或許會讓這對母女眼前觸手可及的幸福,在轉瞬間消逝。Arezou早上才出獄,一直表現得強悍勇敢的她,拚命地到處籌措旅費,然而最後,她卻膽怯了,只因不敢面對再一次的失望,而放棄天堂與新生活。Nargess正值18歲花樣年華的她早上剛出獄,她想回到天堂般的家鄉,還為那兒的男友買了件新潮的襯衫。但是沒有男人陪伴的她,根本寸步難行,連搭上巴士都是遙遠的奢望。Pari逃出了監獄,躲回家中,卻被她憤怒的哥哥無情地驅逐。她懷了男友的孩子,只是男友也犯了罪,遭到處決,因此她想找一位醫師幫她墮胎,但沒有男人何其困難,連要在旅館住宿都不可能。莫妮耶出獄後,她發現了丈夫娶了第二個老婆,而久未見面的小孩也疏遠了。但她仍然知足,並樂於回報曾幫助她的人。艾兒罕出獄後,擺脫了過往的記憶,在醫院當一名快樂的護士,並成為一位巴基斯坦籍醫師的未婚妻。但代價卻是永遠不能再與家人舊相識見面,也不敢與未婚夫回家見公婆。……

二、《醉馬時刻》/Zamani Baraye Masti Asbha(法國,伊朗 2000)

導演:哥巴第Bahman Ghobad 主演:Ayoub Ahmadi
第五十三屆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
在天寒地凍的兩伊邊界,一群庫德族人過著奔波勞苦的日子。12歲的阿佑是家裡五個孩子的支柱,當爸爸誤觸地雷身亡後,他必須開始負擔全家家計。然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跟大部分當地小孩一樣:冒險往來國界走私貨物賺錢。 只是在這條漫漫走私
路上,處處有地雷、偶有埋伏打劫、甚至冷到連運貨的騾子,都得喝過酒才走得動,阿佑要攢錢攢到何時,才能替罹患絕症的侏儒哥哥開刀治病?

三、《黑板》/Takhte Siah(伊朗,義大利,日本 2000)

導演:莎米拉.瑪克瑪爾巴夫 主演:哥巴第、貝哈德.賈法里
第五十三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

四、《天堂的顏色》/Color of Paradise,The;Rang-e khoda(伊朗1999)

就讀於盲人學校的男童墨曼,滿心期待父親來帶他回家度暑假。然而父親卻很想擺脫瞎眼的兒子,然後自己再追求第二春。父親免為其難把墨曼帶回偏遠的故鄉,正常的鄉村小學讓他這個盲童去上課讓他高興半天。然而父親找到了一名瞎眼木匠將墨曼收為學徒。

此事令奶奶傷心失望而出走,雖被父親帶回,卻已感染風寒而一病不起。本來已答應婚嫁的女家以「婚事不吉利」為由退回嫁妝,令父親失聲痛哭。最後,父親決定到木匠處領回墨曼,途中卻遇急流將木橋沖斷……

五、《蘋果》 / Apple, The;Pomme, La;Sib(伊朗,法國 1998)

六、《誰能帶我回家》/Ayneh;Mirror, The(伊朗 1997)

導演:傑法.派納喜
主演:米娜.穆罕默德.漢妮、納塞.奧墨尼 / Naser Omuni

伊朗導演傑法.派納喜以《白氣球》成名,之後又憑《生命的圓圈》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本片是介乎兩者之間的一部特色作品,將劇情片的「虛構」和紀錄片的「寫實」之間的界限打破,成為一部虛實相間的有趣電影。主角是一名小學女生米娜.穆罕默德.漢妮,她因為等不到母親來接她下課,便決定自己一個人回家。她先坐上校方人員的摩托車,後來又轉乘公共汽車,不料坐到一半竟然發脾氣說:「我不拍了!」隨即拿掉道具用的石膏手下車而去。拍片工作人員無法勸服米娜,導演急中生智,叫攝影人員尾隨拍攝她一路回家的真實狀況。由於拍片用的麥克風仍掛在米娜身上沒取下來,因此音畫之間便產生了奇妙的互動效果。

七、《小鞋子》(天堂的孩子)/Children of Heaven, The;Bacheha-Ye aseman(伊朗 1997)

導演 馬吉德.馬吉迪
伊朗導演馬吉德.馬吉迪在《天堂的顏色》之前執導的代表作,標志著兒童電影的最高藝術水準,尤其適合父母子女一齊觀賞,因為它可以令人由衷地感受到親情的可貴。主角是貧家小孩阿里,因為他把妹妹拿去修理的鞋子弄丟了,為了體諒父親無力添購新鞋,於是央求妹妹跟他輪流穿著他的舊球鞋去上學,後來他發現參加跑步比賽的季軍可以獲得一雙新球鞋作獎品,於是出盡辦法參賽,並且只想得第三名,不料卻跑了個第一。本片藉著一個簡單故事將兒童世界的純真可愛發揮得淋漓盡致,導演技法圓熟,細節鋪陳深具趣味性,賽跑高潮尤其令人激賞。

八、《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A(伊朗 1997)

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主演:霍馬尤恩.伊爾沙迪
第五十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九、《編織愛情的姑娘》/Gabbeh(法國,伊朗 1996)

導演 莫森.馬克馬爾巴夫
第九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

十、《白氣球》/White Balloon, the(伊朗 1995)

導演:傑法.派納喜 主演:愛達.摩哈摩德卡尼、莫森.卡利費
第八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櫻花金獎
伊朗導演新秀傑法.派納喜出色的兒童電影,曾獲戛納電影節金攝影獎,小女孩愛達.摩哈瑪卡哈尼有十分討人喜歡的演出。她在新年期間,苦苦要求母親答應她去買一條大金魚,母親被她煩得沒辦法只好應允。不料女孩在途中竟然弄丟了媽媽給她買魚的鈔票,她焦急萬分沿路尋找,終於發現鈔票掉在一家商店前的水溝中,但她卻無法將錢取出而干著急。就是這么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件,在編導的生花妙筆下發展成一段大城市的小插曲,有趣的童言童語自始至終洋溢而出,足以洗滌人們為俗務所蔽的心靈。假如你已看過阿巴斯導演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不妨將本片比較一下,看看那部影片更有趣?

十一、《橄欖樹下的情人》 (伊朗 1994)

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伊朗大導演阿巴斯的深情之作,仍然採取他一貫的紀實電影風格,描述一段小人物的愛情插曲。男主角是一位年輕的磚匠哈山,他在阿巴斯率領外景隊前來該村拍攝影片《生生長流》時,獲得在影片中演出的機會。在片中飾演他新婚妻子的塔荷莉,正是哈山

暗戀已久而求婚失敗的女孩。於是哈山藉拍戲之便假戲真做地向塔荷莉表達愛意,但並沒有得到她的明確回應。最後在拍片完畢曲終人散時,哈山跑過一大片的橄欖樹林追正要回家的塔荷莉,他倆能否有情人終成眷屬?導演讓觀眾自己去詮釋。本片的幽默趣味不及《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等阿氏執導的兒童片,但卻有另一種成人世界的生命感懷。

十二、《手足情深》/Bak(伊朗1992)

導演:馬吉德.馬吉迪/Majid Majidi
本片是《天堂的孩子》導演馬吉德.馬吉迪的處女作。原名《巴都客》,指的是伊朗東南部鄰近巴基斯坦邊界的一批走私客。這批可憐人有老有少,每天頂著烈日風沙和被軍警追捕的危險,象野狗般在荒涼的沙漠上流竄。十歲出頭的男孩佳發,正是其中的一位可憐人。佳發因為父親挖井暴斃,跟妹妹佳瑪在流浪途中被人口販子誘騙。佳發被賣給走私販阿布多拉,佳瑪則賣給阿拉伯人。在佳發的小小心靈中,一直念念不忘的心願是將佳瑪找到兄妹團圓。為了達到心願,佳發過了一段典型的苦兒流浪記生活。編導將過程處理得相當有通俗劇曲折煽情的味道,伊朗社會底層的黑暗面,在佳發的遭遇中清楚有力地反映了出來。其中,阿拉伯學校的校長竟然為虎作倀參予販賣女童的行為是最具震撼效果的安排。在鏡頭的運用和氣氛經營上,本片略顯粗疏,顯然不及導演廣受好評的近作那麼圓潤自然,不過,男主角堅韌的生命力和強烈的手足之情,卻著實令人感動。

十三、《何處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伊朗 1987)

導演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十四、《石頭花園》/ Baghe sangui(伊朗 1976)

第二十六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銀熊獎

十五、 《靜謐的生活》/Still Life(伊朗 1974)

第二十四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銀熊獎

閱讀全文

與伊朗電影導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春節期間為啥不讓換電影票 瀏覽:586
邵陽大祥區電影院 瀏覽:912
有一個小孩丟失的電影名字 瀏覽:129
電影院沒有武漢日夜 瀏覽:657
333層監獄的電影名字 瀏覽:673
印度一部電影主角會接子彈 瀏覽:155
武打片大全電影南拳王 瀏覽:820
電影前路漫漫背景音樂 瀏覽:771
鄭伊健泰國電影 瀏覽:279
豫劇電影全集大全在線觀看 瀏覽:735
愛國電影八佰觀後感300 瀏覽:748
泰國關於打胎的恐怖電影 瀏覽:500
教父1電影英文字幕 瀏覽:728
top拍的電影名字 瀏覽:739
正義聯盟電影中文免費觀在線觀看 瀏覽:211
電影導演的因果 瀏覽:804
徐達夫是什麼電影里的名字 瀏覽:724
香港的天使愛情電影 瀏覽:247
保護動物的電影觀後感 瀏覽:31
什麼電影的床戲是真的 瀏覽: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