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是投資商,導演,製片人共同決定的製片人一般指電影公司的老闆或資方代理人。負責統籌指揮影片的籌備和投產,有權改動劇本情節,決定導演和主要演員的人選等。
製片人大多懂得電影藝術創作,了解觀眾心理和市場信息,善於籌集資金,熟悉經營管理。電影生產中有時把製片人稱為監制。
通俗講「製片人」就是投資者或者能夠拉來贊助的人。
❷ 影視劇組如何選演員
電影電視劇劇組如何選演員、選什麼樣的演員?筆者在此作一小結。
一、首先演員要用得合適:
演員必須合乎角色要求,其形象、氣質最好與角色形象要求一致。
角色是24歲的男演員,演員的年齡范圍就需要在24歲上下浮動,太小太大都不行,有的劇組嚴格要求演員的實際年齡和角色的年齡必須一致;在這個基礎上,可以根據製作方要求或電視台需求,選取年齡偏大的當紅演員,這樣給造型、化妝、服裝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般來說,現有的影視劇組是需要拿來就能用的演員,而不是拿來需要打造了才能用的演員。
有的演員說自己什麼類型的角色都能演,那麼劇組還得這樣考慮:如果用一個形象偏重於武生的演員來扮演白面書生,那還得選取一個形象更「糙」更粗獷的演員來扮演武生,這樣搭配才能相得益彰。
我選演員首先要看臉,看面部形象,其次看身材,然後看氣質內涵。鏡頭里的人肯定有變化,如果是偶像劇,還得考慮經過攝像機檢驗,臉是否變大等等之類因素,不是所有的帥哥美女都適合偶像劇的。說到哭戲,有的人哭相難看,讓所有的人都走遠,有的人卻能哭得梨花帶雨惹人同情惹人憐憫。
二、其次要看演員的表演:
表演沒有固定的模式,每個人有每個人說話行事的方式,演員的戲質量好不好,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問題,也沒有一個權威能說演員表演必須用他的思維方法。
我喜歡選擇有天生鏡頭感的演員、表演有特點的演員、反應靈敏並能結合自身條件表達的演員。演員需要把自己所學和自己的人生經歷結合起來,這樣的表演才有根底,不用腦子演戲是不行的。
我個人喜歡自然鬆弛的表演,用聲音表演舉例:我個人不大喜歡話劇腔和話劇份濃厚的演員,演員是「聲台形表」的綜合,每個人都是話劇腔或者話劇份說話、走路,我們的影視劇也就脫離現實了。聲音表演也是有獨特個人色彩的,如電影《梅蘭芳》中王學圻飾演的十三燕,電影《畫皮》中趙薇扮演的佩蓉,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聲音塑造了真實可信的人物。
劇組的演員導演或者演員副導演選角,大多憑借自己看過的別的影視劇印象、或者是報刊網路的文字圖片介紹、或者是當面見組試戲。
曾經有個劇組同仁這樣跟我說:見到演員的第一反應就應該有這個演員到底有多深,他能演主演還是主配還是特約!所以,提醒演員朋友們:要重視見組。
三、選角重點是看演員人品:
劇組小社會,希望劇組每一個成員都有勤奮工作、同心協作的態度。演員更得要以協作同心的精神參與劇組,大家都對演員耍大牌、遲到曠工深惡痛絕,沒有一個人喜歡不尊重別人勞動的藝人!要知道:劇組從製片人、導演到場工和群眾演員都是為整個戲的成功而工作,為了讓演員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出現在鏡頭前、他們都付出很多甚至更多。
所以我所在的劇組都不歡迎演員化妝遲到、出發遲到………提倡行業自律,尊重他人勞動。
演員不怕戲不好,就怕人不好!戲方面差一些不要緊,我們可以調教;人品不好就沒救了,如果我們有相應的行業協會,可以定期通報各自所在劇組演員情況;我們也可以提倡劇組和劇組之間、製作公司之間還有媒體之間經常通氣,促進演員隊伍健康發展。
沒有藝德的演員是沒有前途的,僥幸成名也是一時的流星。寧可選一個演戲有待進步的藝人,也不要人品不好的藝人,中國的演員這么多,用誰都是用。不用一線大腕、可以用二線的;二線的沒有,可以多選幾個三線的藝人或者熟臉藝人;實在不行,可以找一批實力外型兼具的青年藝人,外請一大批老藝術家來襯托,不乏成功的先例!
四、第四是演員技能豐富:
作為演員,有的演員文戲武戲都拿捏得當,有的演員只能演文戲,有的演員只能演武戲打戲。我想,如果一個演員有多種技能,必然能促進其表現力。作為演員,駕駛、騎馬、游泳、舞蹈、聲樂、武術等等,多多益善。想找替身來代替,戲份少的時候還可以應付,碰到成吉思汗的角色,不會騎馬的已經退出了競爭圈;碰到浪里白條和阮氏三雄的角色,不會游泳的演員也只有走開的份。
八十年代的明星龔雪的國畫、張金玲的陶藝繪畫,許還山、唐國強、張鐵林一手驚艷的書法,章子怡有舞蹈功底演打女有基礎,徐帆、秦海璐、王馥荔、蔣勤勤有京劇功底,陶慧敏、石小群、何賽飛、李玲玉有越劇功底。
藝多不壓身,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1996級八個女生,四個有舞蹈功底,四個有戲曲功底,成功走出章子怡、袁泉、梅婷、秦海璐、胡靜等,可見一斑。
❸ 一個電影的演員陣容是由誰來決定
只能說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加分,導演,這個相當關鍵,頂級商業導演直接決定票房,影廳肯定會給面子,演員的陣容,片子本身的題材。生活片總歸是比不過劇情片和大片的,之前媒體宣傳與炒作對該片產生的吸引度,影院公司跟某片的合作,影片在播放後所受的關注度和吸引程度引發的放映量再調整。以上等等情況都會影響到放映量,我只能想到這么多了。
❹ 一般一部電影或電視劇綜藝什麼的,演員是誰來定
按照正常的話應該是由導演根據演員是否符合演技要求來決定的。但是現在的情況是在一部電影中投資方佔有很大的話語權,他們也會決定用哪個演員的。
❺ 將一部電影打造成院線電影,應如何選擇主創人員(導演、編劇、演員、攝影等)
做院線電影的,項目開始有幾種情況
某位製片人或者導演,看到一個很好的故事;或者小說,或者新聞。想要把這個事件或者說內容改變成一個電影故事。然後找編劇來把小說新聞改變成一個劇本。
編劇寫出一個自己很滿意的劇本,拿給紙片人或者是導演和投資方來看。
根據這兩個情況,先期製片人應該根據劇本或者故事架構來做預算。如果項目是製片人發起的,那麼就去找與劇本符合的導演。畢竟導演都是有自己擅長的拍攝內容的。一般情況下導演都是有自己相熟的攝影。其實還應該包括燈光師在內。
然後演員的話,可以根據了解到的信息,分別列出三組能夠承擔相應表演的演員。(價格不同的。)然後在根據預算重點的去談判比較符合的演員,這中間還要考慮各個演員檔期的問題。
如果片子是導演自己發起的,那就不存在製片人選擇導演的問題了,當然也會有拍攝過程中出現問題,投資方要求更換導演的情況,那就需要考驗製片人的人脈,和前期的預算能力了。
其實說到底,要根據自己持有的資金,以及投資方的訴求搭配更加符合的演職人員,主創人員。畢竟錢不光要花到演員和導演攝影身上;還有後續相關交通、場地、置景、服化道;以及後期剪輯製作、宣傳這些方面的都是需要資金支撐的。製片人還需要預留一部分備用資金,以便應對突發情況。比如:你要拍攝晴天海邊沖浪的戲,到了拍攝地點,連續下雨;那麼場地的租金,拍攝的周期都會延長;這個時候你就需要有一定預算的資金來應對了!
❻ 導演和製片人,到底誰挑選演員
是導演挑演員,但製片方也有權決定誰來演哪個角色。導演如果不願意聽製片方的,可以不與這個製片方合作,製片方如果對導演不滿,也可以選擇不使用這位導演。製片方就是投資人,投資人說了算
❼ 電影導演在選演員時主要考慮演員的哪些方面
電影導演在選演員時主要考慮演員的以下幾個方面:
一、首先通過專業的副導演根據劇中人物的要求收集演員資料
也就是所謂的見組照片和可能的視頻資料,然後根據這些信息找到相對合適的人選,這里一般也就是根據演員的臉譜和劇中人物的臉譜進行「對號入座」,如果有視頻的資料話,就再根據這個目標演員是否上鏡和表演水平做一個初步判斷,選出想見的目標人選,當然這里說的人選基本是所謂一線之外的,因為一線演員大家都比較熟悉,而且一般他們也比較忙,不怎麼會需要見人。
四、最後就是由製片部門跟演員或經紀人談酬金價格和工作檔期
這個環節也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對於新人來說,畢竟競爭比較激烈,價格不會是自己希望的那麼理想的,這就是所謂市場經濟的普遍法則其實,在這里我想提醒有些經紀人,你的演員你希望他有好角色,有好價錢是正常的,但你也要做出正確的判斷才可以,而不是當他是「搖錢樹」那樣的話搞不好會影響他的發展的。
只有經過了這幾個環節後,才能決定是否起用哪個演員。說難其實不難,只要認真對待,好好做人就可以了,如果說難也難,畢竟這不是一個絕對的客觀判斷,是由人來決定的,他一定有人的心理因素。
❽ 一部電影或一部電視劇裡面的角色是由誰來定哪個演員來演的啊
當然是導演啊,而且導演也會親自去尋找演員,像《山楂樹之戀》裡面的主演 周冬雨,就是張藝謀親自去學校挑人的,後來網路上都是這么說的,由此可見,角色的決定都是由導演決定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