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石川 1924年作品:玉梨魂 苦兒弱女 誘婚 好哥哥
鄭正秋 1924年作品:《玉梨魂》《苦兒弱女》《好哥哥》
② 中國的第一代電影導演有哪些
中國電影始於1905年,由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景豐出資,劉仲倫攝影的京劇《定軍山》。這部電影是對戲劇舞台上表演內容的忠實記錄,攝影機擺放的位置也是在觀眾席,因此這部由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是一部戲劇紀錄片。早期的中國電影與戲曲有著密切的關系,又受到當時被稱為文明戲的話劇的影響,所以,這個時期的電影又叫做「影戲」。1913年,鄭正秋與張石川合作拍攝了《難夫難妻》,進行獨立的電影劇本創作,開始嘗試擺脫戲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譽為「給中國電影事業鋪下了第一塊奠基石」。他們也就成了中國的第一代電影人,中國的「第一代導演」。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他們作為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既缺乏經驗,拍攝條件又非常簡陋的情況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第一部勞工片《勞工之愛情》、第一部體育片《二對一》、第一部系列電影《火燒紅蓮寺》(先後拍了十八集)。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作為中國電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導演從中國傳統的敘事藝術和舞台戲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聯系著時代的要求,重視電影的社會教化作用。電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劇的延伸,導演們用傳統的戲劇觀念來處理電影,布景空間層次的設計仍然具有強烈的舞台痕跡。在表演上依舊留有舞台劇的表演痕跡,拍攝時沿用戲劇舞台的一套辦法,攝影機基本固定,電影鏡頭的景別變化不大。早期電影在內容上難免淺陋蕪雜,藝術上也較幼稚,具有實驗性特徵,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沒。
③ 中國第六代導演有哪些
如下:
一、張元:
張楊的主要作品有《愛情麻辣燙》《洗澡》《昨天》等,在第六代導演中,他一直能夠通過貼近現實的電影合作,規避開意識形態的限制,並且形成自己的風格。
④ 中國每代電影導演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哪些
第五代的發軔之作是張軍釗1983年在廣西廠率先舉起大旗、一發沖天的《一個和八個》。第五代電影導演的崛起被認為是以影片《黃土地》為標志。代表作有陳凱歌的《黃土地》(1984年)、《大閱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別姬》;張藝謀的《紅高粱》(讓國內外觀眾、評論界集體大驚失色的處女作)、《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我的父親母親》、《英雄》;馮小剛的《甲方乙方》(1997)、《不見不散》(1998)、《沒完沒了》(1999)、《一聲嘆息》(2000)、《集結號》、《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田壯壯的《獵場扎撒》(1985年)、《盜馬賊》(1986年)、《藍風箏》;吳子牛的《喋血黑谷》(1984年)、《晚鍾》(1988年);李少紅的《紅粉》、《戀愛中的寶貝》;黃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嘍,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何平的《雙旗鎮刀客》、《天地英雄》、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暖》;寧瀛的《找樂》、《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張元《媽媽》、《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王一持(王強)《新一年》,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管虎《頭發亂了》,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蘇州河》,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賈樟柯《小武》、《站台》,王全安《月蝕》《圖雅的婚事》,寧浩《綠草地》等。第四代導演」主體是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導演有理論有實踐,是這一時期獲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導演力量。主要代表人物吳貽弓、吳天明、張曖忻、黃建中、滕文驥、鄭洞天、謝飛、胡柄榴、丁蔭楠、李前寬、陸小雅、於本正、顏學恕、黃蜀芹、楊延晉、王好為、王君正等。第四代導演尋找歷史底蘊,更多地表現對歷史和現實、對民族文化與現代意識交叉契合點的捕捉。在反映現實的影片中可以看到歷史與文化的延續性,看到歷史與文化如何制約著、創造著影片中人物的行動。是真實化的紀實美學。
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為第一階段。優秀作品有成蔭的《南征北戰》,水華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張嘎》,謝鐵驪的《早春二月》,謝晉的《女籃五號》等。第二階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創業》、《海霞》、《閃閃的紅星》幾部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創作幾乎一片空白,中國電影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第三階段是文革結束後,已過中年的第三代導演拍攝了大批佳作,進入藝術上的豐收期,如《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第三代導演的創作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第二代導演--第一個黃金時代的創造者「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袁牧之、應雲衛、陳鯉庭、鄭君里、吳永剛、沈浮、湯曉丹、張駿祥、桑弧等。「第二代導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就思想內容而言,開始真正從單純的娛樂——「玩耍」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從娛樂中發揮社會功能。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盡管這代導演的「戲劇意識」還比較強烈,但他們已從對戲劇的摹仿從形式轉向內涵,即逐漸擺脫舞台的局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所長,只是在故事情節上強烈地追求戲劇懸念、戲劇沖突、戲劇程式。可以這樣說,中國電影從這一代導演開始,才顯出自己獨立的價值。其中的代表作有吳永剛的《神女》,夏衍的《春蠶》,費穆《城市之夜》,孫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東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漁光曲》以及沈西苓和袁牧之的《桃李劫》等等蔡楚生出生地為上海。祖籍:廣東省潮陽縣(現為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集星村。 出自博文:
http://hi..com/%CD%F5%BA%B1man/blog
⑤ 中國歷代導演名單都有什麼
第一代:鄭正秋 張石川
第二代:蔡楚生、孫瑜、費穆、沈浮、袁牧之。
第三代:北影的「四大帥」(成蔭、崔嵬、水華、凌子風)和「南謝(謝晉)北謝(謝鐵驪)」。
第四代:黃健中 吳貽弓 鄭洞天 丁蔭楠 楊延晉 胡柄榴 張暖 陸小雅 黃蜀芹 史蜀君。
第五代:張軍釗 陳凱歌 田壯壯 黃建新 張澤鳴 張藝謀。
第六代;胡雪揚、王小帥、婁燁、張元、管虎、路學長、張揚、賈樟柯。
⑥ 中國從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有哪些
1、第一代導演-中國電影的拓荒者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就藝術技巧而言,第一代導演還處於摸索階段。
2、第二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中國「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袁牧之、應雲衛、陳鯉庭、鄭君里、吳永剛、沈浮、湯曉丹、張駿祥、桑弧等。
3、第三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經典打造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第四代導演-中國電影的夾縫生存者
第四代電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上海電影學校畢業生構成的創作群體,他們的創作生命是從1978年以後幾近不惑之年才開始的。在第三、第五兩代人的夾縫中,他們以穩健的創作實力探索奮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並有持久的藝術後勁。
整個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滕文驥、黃建中、吳天明等。他們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5、第五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第二次春天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
6、第六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異軍突起
導演們似乎都極力反對「第六代」這個集體冠名,但是,好事者卻為導演們找到了強行歸納的標准:一是北京電影學院85級學生,二是60年代之後生人,按照上面這些既成准繩,合乎情理的導演就有了一大批,比如張元、王小帥、姜文、婁燁、管虎、章明、路學長、施潤玖、張揚等,都應該是「第六代導演」的生力軍。
⑦ 中國電影導演第一代是什麼時候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1905-20世紀末 鄭正秋(1888—1935),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都出自他的手中。 張石川(1890—1954),張石川是中國電影的開拓者之一,他的影片大部分為社會言情影片,如《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蘭》、《啼笑因緣》(一至六集)等,故事性強,通俗易懂,受到市民觀眾的歡迎。1928年後導演十八集神怪武俠片《火燒紅蓮寺》
麻煩採納,謝謝!
⑧ 中國的電影開始騰飛,國內都有哪些著名導演
中國著名電影導演有很多,值得我們記住的也有很多,下面給大家盤點一下幾位比較重要的你不得不知道的優秀華人導演(下列人物的具體獎項成就大家可以自行網路,筆者在此就不贅述了)。
1 張藝謀
提到陳凱歌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也算是中國電影的代表作、華人電影之光:《霸王別姬》,這是一部陳凱歌可以吹一輩子的電影,他的思想深度、文化內涵和時代反思都具有非常強烈的國際化沖刷的痕跡,其中包含的西方哲學思想、隱晦的象徵手法都是他在世紀末將中國電影推向國際舞台、將中國電影拉上神壇所做的卓越努力。
同時,他也開創了中國電影色彩因素的運用,《黃土地》中漫天的土黃色、天空和沙漠在構圖中佔比的安排等,都對後世眾多風格化電影造成深遠影響。
⑨ 中國著名的導演及其代表作
1,李安,代表作:《推手》《斷背山》《色戒》《卧虎藏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李安(Ang Lee),1954年10月23日出生於台灣省屏東縣潮州鎮,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畢業於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紐約大學。1991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推手》,該片獲得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
2,張藝謀,代表作:《秋菊打官司》《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大紅燈籠高高掛》《英雄》《金陵十三釵》。
張藝謀,1950年4月2日出生於陝西西安,中國電影導演,「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國波士頓大學、耶魯大學榮譽博士。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
3,馮小剛,代表作:《甲方乙方》《天下無賊》《集結號》《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
馮小剛,1958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湖南省湘潭市,中國內地導演、編劇、演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1984年擔任劇情片《生死樹》的美術助理,從而進入電影圈。
4,吳宇森,代表作:《英雄本色》《喋血雙雄》《變臉》。
吳宇森,1946年9月22日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中國香港導演、編劇、監制、演員。1968年擔任劇情片《死節》的編劇,從而進入電影圈。
5,陳凱歌,代表作:《黃土地》《霸王別姬》。
陳凱歌,1952年8月12日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1984年執導電影處女作《黃土地》,該片獲得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