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屍憶》對應的真實事件是什麼
電影《屍憶》對應的真實事件是導演周遭親友的真實經歷。該片是根據導演周遭親友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導演在聽到友人講述的事件後,便產生將故事改編成電影的想法。
至2015年,近10年來中國台灣拍攝的靈異類電影,幾乎在院線缺席。在讓台灣也拍攝一部自己的鬼片的想法下,《屍憶》的電影拍攝計畫便誕生了。
(1)根據導演的親身經歷拍的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在電視台上班的承皓(吳慷仁飾)愛情事業兩得意,除了即將和同居許久的未婚妻(謝欣穎飾)結婚外,製作的靈異節目也獲得高收視率,即將被電視台提拔為固定播出的節目。
但自從他某天在公園撿到一個紅包後,每晚就不斷夢到一棟彌漫奇異氣氛的古宅,生活也開始眾多碰到無法解釋的現象,在好友凱翔(陳楚翔飾)的幫助下,他開始追查這一連串奇異事件的根源,發現這竟和過去發生的一起意外有關。
另一方面,從小就能感覺到「不存在」東西的女高中生茵茵(嚴正嵐飾),隨著年紀增長,她的感應力卻也越來越強,甚至被接連出現的孤魂野鬼所騷擾。
在她十六歲生日這天,她突然可以清楚看見那些「不存在」的東西,她越是想逃避,那些東西就越是變本加厲出現在她眼前,於是她開始想知道,為何那些鬼怪頻繁出現的理由所在。
Ⅱ 野馬分鬃什麼意思
「野馬分鬃」有兩方面意思:
1、野馬分鬃是武術運動中的拳掌類基礎動作。野馬分鬃因其運動狀態與賓士野馬的鬃毛左右分披相似而得名,動作舒展,貴在進身,勁在腰身,也就是雙手有力腰身蓄力。
2、電影名,《野馬分鬃》是由魏書鈞執導的劇情片,由周遊、鄭英辰領銜主演,王小木、佟林楷、趙多娜、劉禹霆主演,李夢特別出演。
《野馬分鬃》劇情介紹:
本片講述的故事是根據導演自己的親身經歷而來,主角左坤和導演魏書均一樣,都是一個在學電影和拍電影的過程中度過最美好的大學歲月的電影學學生。
左坤的專業是電影錄音,但天生叛逆如脫韁野馬的他並沒選擇在學校老老實實地混到畢業。相反,他有著和周圍世界格格不入的叛逆與理想主義情結。
買下一輛二手越野車的左坤打算帶著自己的兄弟和女朋友一起去內蒙,感受真正的大草原,但事與願違,在經歷一系列的荒唐事情之後,左坤的人生轉向了新的方向。
在去年5月入圍戛納電影節後,《野馬分鬃》又在十月份的平遙電影節上收獲了大量的好評,為影片賺足了口碑。
Ⅲ 能導能編又能演 這群導演不簡單
達米恩•查澤雷(1985年)
如果兩年前提到達米恩•查澤雷的名字,大概沒有幾個人知道,但從2014年的《爆裂鼓手》到去年大熱的《愛樂之城》,兩部影片相繼拿下9座奧斯卡獎杯,其中還包括剛剛以」史上最年輕「的身份拿到的最佳導演獎,說達米恩是如今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年輕導演也不為過。
從《爆裂鼓手》中音樂的運用和對於 情感 的渲染,到《愛樂之城》中復古的情調和色彩的搭配,達米恩•查澤雷全面地展示出對於各種電影元素的掌控力。雖然今年《愛樂之城》最終錯失最佳影片,但對於尚且年輕的達米恩來說,一切都還來日方長。接下來,他將再度與高司令聯手,這次將是實打實的傳記片,講述首位登月的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
貝赫•澤特林(1982年)
生於1982年的貝赫•澤特林也是靠著一部影片廣為人知的,那就是2012年的《南方野獸》,作為一部低成本的獨立電影,而且還是貝赫•澤特林的長片處女座,不僅收獲了各種獨立電影節的青睞,還一舉拿下了戛納電影節的金攝影機獎,幾乎成為全年最亮眼的一部處女作。
澤維爾•多蘭(1989年)
」成名要趁早「這句話幾乎就是為多蘭量身打造的,20歲就憑借處女作《我殺了我媽媽》驚艷亮相,從此開始,每部新作都能入圍三大電影節,從最開始的新人獎到金獅獎和金棕櫚獎的提名,多蘭在影壇正如金童一般的存在。
當然,多蘭的作品大多涉及如今藝術電影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同性題材有關,但是也無法否認的是多蘭本身的才華橫溢,從影片形式上各種技巧玩得風生水起,到 情感 處理上的揮灑和剋制,他總能給觀眾帶來全新的感受。
瑞恩•庫格勒(1986年)
庫格勒已經完成了從名不見經傳到融入好萊塢的三級跳,從2013年獨立電影界最熱門的一部作品《弗魯特韋爾車站》開始,瑞恩•庫格勒以一個獨立電影人的身份出現在觀眾面前;接下來繼續和前作的主角邁克爾•B•喬丹合作,再拉來史泰龍助陣,拍了洛奇系列的「外傳」作品《奎迪》,成功進入主流商業片領域,還給了年近70的史泰龍一個奧斯卡男配提名當做「謝禮」。
薩弗迪兄弟(哥1984年弟1986年)
約書亞•薩弗迪出生於1984年,弟弟本•薩弗迪出生於1986年,兄弟兩人從小就在熱愛電影的父親的熏陶下開始拍攝小短片。2008年,約書亞•薩弗迪以作品《被搶劫的樂趣》參展戛納,第二年,兄弟倆合作的《去采點迷迭香》再次參展戛納,讓業界開始注意到這對親密合作的兄弟導演。
特里•愛德華•沙爾茨(1988年)
2015年,27歲的特里•愛德華•沙爾茨將自己此前的短片《克利夏》排成了同名長片,影片隨後在各大獨立電影節和戛納電影節拿到最佳處女作提名。影片帶有強烈的個人印記和導演的風格展示,或許是一部很難得到普通觀眾認可的影片,但是也顯示出了沙爾茨個人的才華。《克利夏》去年橫掃了美國獨立電影獎,還是美國惡趣味大師約翰·沃特斯年度十佳第一名。
大衛•洛維(1980年)
大衛•洛維看起來似乎幸運很多,以剪輯師的身份入行,讓他的導演之路比起其他「白手起家」的導演們容易了不少。在多了多年剪輯師和編劇之後,大衛•洛維2013年寫出了劇本《他們非聖人》,不僅吸引到了製片公司的注意,還拉到了魯妮•瑪拉和卡西•阿弗萊克的加盟,由此順利加入獨立導演的行列。
麗貝卡•托馬斯(1984年)
喬丹•沃格特-羅伯茨(1983年)
安東尼奧·坎帕斯(1983年)
尼古拉斯•佩謝(1990年)
尼古拉斯•佩謝不僅是「80後」,生於1990年1月的他是標準的「90後」,佩謝2016年拍出了自己的處女作《母親的雙眼》,這部風格怪異的黑白恐怖片首登聖誕斯電影節,獲得了媒體不少好評,其後又在各類奇幻電影節和恐怖電影節上亮相。作為一部處女作,《母親的雙眼》有明顯的刻意炫技的嫌疑,同時影片過於黑暗和病態的故事也讓它很難獲得普遍的接受。
米婭•漢森-洛夫(1981年)
米婭•漢森-洛夫和丈夫奧利維亞•阿薩亞斯或許是2016年電影圈最成功的導演夫妻檔,阿薩亞斯的《私人采購員》在戛納拿下最佳導演,米婭的《將來的事》在柏林拿下最佳導演,三大電影中的兩個被他們夫婦收入囊中。
梅拉尼•羅蘭(1983年)
梅拉尼•羅蘭生於1983年,她最著名的身份是演員,而且最為人所知的,是在昆汀•塔倫蒂諾的《無恥混蛋》中坐在咖啡店的窗邊讀書的那個鏡頭。除此以外,她也出演過不少票房大片和熱門影片,2005年《我心遺忘的節奏》、2009年《音樂會》、2010年《初學者》以及2013年《驚天魔盜團》。
愛麗絲•洛爾瓦徹(1980年)
真利子哲也(1981年)
石井裕也(1983年)
生於1983年的石井裕也早在2006年就開始獨立指導影片了,這當然相當程度歸功於日本電影界為年輕電影人提供的良好的時間環境,如今十年過去,石井裕也已經拍攝了十多部影片,大量的拍攝機會最終也凝聚出了成果。2013年的《編舟記》拿下日本電影學院獎13項提名,最終收獲最佳影片、編劇、導演、男主角在內的6個獎項,成為當年最熱門的日本電影。
山戶結希(1989年)
山戶結希也是一位生於1989年的新人導演,此前她於2014年自編自導的作品《數到5入侵你的夢》是一部以青春女孩為主角的校園劇,影片收獲了不錯評價,山戶結希也以此進入電影圈。2016年,山戶結希得到了指導漫改電影《溺水小刀》的機會,影片由新生代實力演員菅田將暉和人氣頗高的小松菜奈主演,選中山戶結希也正是因為看中了她在此前作品中表現出的對於青春純愛和少女心理的把握能力。
松居大悟(1985年)
松居大悟生於1985年,從小想成為漫畫家的松居大悟童年時看了大量的漫畫作品,進入應慶大學讀書之後加入了戲劇部,開始了自己的話劇生涯。2009年,松居大悟以編劇作品《我要上太空》成為了NHK電視劇 歷史 上最年輕的編劇,由此開始以編劇身份入行。多年熱愛漫畫的底蘊,加上在舞台劇上多年的編劇和導演經驗,讓松居大悟的電影作品妙趣橫生,同時也不至於失控成為」雷片「。《高校痞子田中》誇張的爆炸頭,《甜蜜的游泳池畔》糾結於體毛問題的男女主角。
深田晃司(1980年)
深田晃司屬於那種拍了不少影片,卻從來沒有大紅大紫過的導演。這並不是因為他的作品拍得不夠好,而是因為他的影片無論是題材還是風格,都很難激起逐漸習慣了視聽大片的普通觀眾的興趣。
杉野希妃(1984年)
杉野希妃也是一位演員出身的導演,她早年在韓國留學時就參演電影入行,回到日本之後,先後出演了深田晃司的兩部作品《歡待》和《河畔的朔子》,兩部作品都評價不錯,似乎也為她與深田晃司的繼續合作奠定了基礎。但是杉野希妃2014年卻選擇自己做導演,2014年一口氣推出兩部作品,《漫畫肉與我》是一部藉由戀愛話題來討論哲學命題的嚴肅作品,而《欲動》則是一部稍顯失控的情色作品。
張大磊(1982年)
新銳導演張大磊童年成長於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大院,父親是內蒙古電影製片廠的資深剪輯師,家庭氛圍的熏陶讓張大磊走上電影導演的道路顯得水到渠成。2006年從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影視大學導演系畢業之後,張大磊開始著手創作一些短片和參與劇本創作,同時,也藉由自己曾經組件樂隊的經歷,擔任影片配樂的工作。
畢贛(1989年)
畢贛這個名詞,或許是2016年被熱議最多的導演之一,《路邊野餐》從2015年在洛迦諾電影節亮相,到2016年國內公映,獨特的黔東南環境、略帶晦澀的視覺符號,以及喃喃念誦的詩句,都讓畢贛和他的作品具有了極高的辨識度。當然,熱議的背後也有更多的爭執,有人喜歡,也有人難以忍受,但無論如何都沒人可以對他視而不見。
忻鈺坤(1984年)
《心迷宮》是2014年最驚喜的國產電影之一,而本片的導演忻鈺坤也藉此開始了自己的導演之路。這部原名為「殯棺」的影片將濃郁的藝術追求和深層的主題開掘都埋藏在驚悚犯罪類型片的外表之下,成為了一部「好看」的文藝片。《心迷宮》也是走的國產片常見的「出口轉內銷」的路子,先是參展威尼斯電影節,隨後在金馬影展獲獎,最終得到機會在大陸院線上映。忻鈺坤對於懸疑犯罪題材的成熟掌控能力讓他在這一類型尚缺乏優秀作品的大陸影壇顯得更加難得。
黃驥(1984年)
黃驥1984年生於湖南,2003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就讀。2010年,黃驥的短片《橘子皮的溫度》參展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2013年,黃驥的第一部長片《雞蛋與石頭》繼續以湖南老家為背景,講述了一個留守的少女的成長故事。這部半自傳的作品在鹿特丹電影節獲得金老虎獎。
楊慶(1980年)
楊慶生於1980年,從2008年拍攝的《夜•店》一鳴驚人之後,他幾乎就從電影圈銷聲匿跡,幾乎到了已經被普通觀眾遺忘的地步,直到2016年,蟄伏7年的楊慶帶來了新作《火鍋英雄》才重回大眾視野。平心而論,這部新片雖然明顯比那部小成本的《夜•店》更好,但是比起七年的漫長等待,多少有點「不值」,但是我們至少也從其中看到了楊慶獨特的表達方式和個人風格。
李睿珺(1983年)
李睿珺出生於1983年,他算是天畫畫天推出來的最有代表性的導演,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老驢頭》在中國獨立影像展上獲得影展年度大獎;改編自蘇童小說的《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這讓更多人記住了李睿珺這個名字;之後由方勵保駕護航的《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更是入圍東京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方勵的支持,使得李睿珺可以更專注在他的導演工作上。
麥浚龍(1984年)
當年麥浚龍進軍歌壇的時候,香港樂壇大多以為這只是一個」豪門公子「玩票而已,但是當他真的拿下各種最佳新人歌手獎的時候,大家才發現他不只是我們所以為的簡單」富二代「。同樣,當麥浚龍開始當導演的時候,誰也沒想到他的第一部導演作品《僵屍》就能在香港金像獎拿到9項提名。
黃進(1988年)
黃進出生於1988年,大家都在說香港本土電影早已凋敝,但是以黃進為首的一批電影人開始展露頭角,開始給一潭死水的香港本土電影注入活力。黃進的長片處女作《一念無明》在去年金馬獎上獲得了最佳導演,這部電影請來了曾志偉、金燕玲、余文樂三位實力派演員加盟,曾志偉更是不收分文片酬,以此來提攜香港的青年電影人,以黃進29歲的年紀,在以前的香港電影圈要做很久的副導演才能出頭。
陳正道(1981年)
陳正道和其他年輕導演不同的是,他的作品似乎多得有點」過分「,從2006年,25歲的陳正道拍攝了處女作《盛夏光年》之後,他似乎就一直在穩定地產出新作,不管是長片還是短片,也不管影片的口碑有好有壞,十年下來,陳正道從台灣到大陸,合作過的著名演員一抓一大把,嘗試過的影片風格也是跨度不小。
趙德胤(1982年)
1982年生於緬甸的華僑導演趙德胤也是一位創作經驗相當豐富的年輕導演,從早期的一系列短片開始,他就表現出旺盛的創作力。等到2014年,他的新作《冰毒》拿到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並被台灣地區選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送審作品之後,他才真正開始受到業界的注意。
陳哲藝(1984年)
金泰龍(1987年)
金泰龍出生於1987年,23歲執導短片《冰凍之地》曾入圍戛納電影節,成為韓國入圍戛納電影節的最年輕影人。2014年執導長片處女作《巨人》,該片以導演的親身經歷為基礎,用導演自己的話說,這是他在30歲之前一定要完成的作品,因為他要用非成人的眼光來展現他10多歲時的經歷。《巨人》對於導演來說,就如同一次成人禮,也預示著他將以更為大膽而直接的影像面對觀眾。
李炳憲(1980年)
洪錫宰(1983年)
83年生人的洪錫宰導演畢業於中央大學電影導演專業,上中學時被押井守導演的《攻殼機動隊》震撼,為了做動畫還曾經上過美術學院,但後來聽說押井守導演畢業於導演專業,他就放棄了畫畫,轉投電影導演專業。
金秉祐(1980年)
金秉祐在我們這次的盤點當中已經算得上」大器晚成「,因為出生於1980年的他差點就趕不上」80後「的末班車,而同時,他直到2013年,33歲的時候才拍出成名作《恐怖直播》,拿到韓國電影青龍獎的最佳新人。《恐怖直播》是一部非常成熟完整的商業影片,不僅劇本扎實、表演到位,同時也和其他韓國電影一樣,將 社會 問題和對現代傳媒以及人性的反思包含其中,叫好又叫座的成績是自然而然。
然而另一方面,好不容易有了一個漂亮出場的金秉祐三年來卻沒有新片推出,對於影迷來說實在是有點可惜。面對近幾年不斷發展的韓國電影業,以及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趕緊拍出新作品,才是金秉祐應該操心的正經事。
Ⅳ 咒是根據哪裡拍的故事啊
好像是台灣的真實靈異事件,x姓全家四口人起乩,就是鬼怪上身
Ⅳ 你看過哪些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感覺頗為觸目驚心為什麼
《親愛的》該片是根據央視早年的一則「打拐」新聞改編而成,講述一對夫妻因為關系不和睦,兒子成為他們唯一的聯系, 但是有一天孩子卻莫名其妙的走丟了。夫妻二人努力的尋找著自己的孩子,在路上遇到了很多像自己一樣找孩子的父母,更發生了許多震撼人心的事情。電影名字取得一般,但裡面趙薇,佟大為,黃渤的演技真的太到位了。 整部電影中,人物雖多,卻都塑造得豐滿真實,電影要傳遞的東西也很多,一定要去看看啊!
《社交網路》根據本·麥茲里奇的小說《意外的億萬富翁:Facebook的創立,一個關於性、金錢、天才和背叛的故事》改編而成。不得不說電影中的音樂運用的非常完美,從剛開始的openning credits到結束都有音樂無時無刻的出現,David Fincher本身是MTV導演出身,所以他的電影很大一部分與音樂相融合. 電影中有一個鏡頭是哈佛的劃船比賽,真的是超級漂亮的拍攝!一直都覺得慢鏡頭在運動中可以表現更加細膩的美!是很值得看的一部電影。
《解救吾先生》是根據著名演員吳若甫曾經親自遭遇過的真實綁架經歷改編創作的一部電影。故事很簡單,影片講述了一個明星被冒充警察的綁匪綁架,以此敲詐勒索錢財,警方成功將人質救出的故事。
在現實生活中,當年的綁架案情節簡直和電影里一模一樣。那是在2004年2月3日凌晨,著名演員吳若甫和朋友在北京的某個酒吧里談完合作,幾個人剛從酒吧出來,旁邊突然沖出來幾個自稱是「警察」的人,在他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就被帶上手銬,塞進 汽車 里揚長而去,後來綁匪將他帶到了偏僻的郊外,將他囚禁了起來,用性命威脅他交贖金。內地 娛樂 圈綁架第一案,此事立刻震驚全國,影響極為惡劣。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及時成立專案組,迅速出動,經歷縝密分析和多重調查,很快鎖定了犯罪嫌疑人。當時與吳若甫一同被綁架的,還有一名男子。在被綁的幾天里,吳若甫臨危不亂,他沒有歇斯底里的哭鬧喊叫,也沒有心灰意冷、自暴自棄,而是積極想辦法尋找逃生的突破口。他穩住心神,配合綁匪的要求,一一照做,表態自己願意舍財保平安,並給自己的好友打電話籌錢,讓綁匪放鬆了戒備和警惕。與他一起被綁的另一名受害人,情緒一度十分激動,陷入崩潰的邊緣,他認為自己徹底沒救了。
吳若甫一邊和綁匪周旋談心,一邊耐心安慰另一位受害人,終於感動了其中的一名綁匪,沒有按照計劃殺掉他們。當時,這幾個綁匪本來是打算拿了錢將兩人滅口的。正是因為吳若甫的機智和沉著,為自己贏得了解救的時間,終於等來了警方,二人成功被救。
風雨過後,生活依舊,但這段驚險的人生經歷改變了吳若甫,也改變了他的人生態度。被解救以後,曾經有過很長一段時間,他還是心有餘悸,始終被綁架的噩夢陰影,籠罩,這也嚴重影響了他的工作狀態。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也減少了自己的工作量,不久,他和相戀多年的女友舉辦了一場特別低調樸素的婚禮,樸素到來參加婚禮的人還以為走錯了地方。從媒體曝光的現場照片看,新郎新娘身穿白色T恤,黑色褲子,一身休閑打扮,沒有華麗的禮服,沒有唯美的婚紗,也沒有鑽戒和豪華車隊,兩個人牽手微笑著向盛裝前來的來賓分享自己的結婚喜訊。繁華落盡夢一場,平平淡淡才是真,只有經歷過重大人生磨難的人才會真正懂得這句話的含義。
後來,吳若甫的這段經歷被導演丁晟拍成了電影《解救吾先生》,他自己在裡面扮演警察,劉德華則扮演被綁的吳若甫,王千源扮演綁匪。該影片最大程度的還原了現實中的真實情節,真實度高達70%,演員親身經歷的離奇驚險事件,很多場景都是感同身受,再加上演員本身精湛的演技和幕後精良的製作,讓這部電影未播先火,看點十足。它沒有沿用以往大屏幕上慣用的警匪片路數,槍殺打鬥,猛烈交火等激烈場面全都沒有,電影的拍攝主基調就是一個字「真」。劇情也很簡單,就是明星被綁了,警察去解救。人物設置也不復雜,幾個綁匪,兩個人質,演員的出色表演將各個人物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張力十足,讓影片看起來非常真實,讓觀眾感同身受。
還有一部電影是2019年上映的《只有芸知道》。該片是導演馮小剛根據自己的朋友張述和羅洋夫婦的真實愛情經歷改編的,影片中有80%的情節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過的,沒有離奇的虛構故事情節,也沒有刻意營造的煽情戲劇沖突,就像一個老朋友一樣淡淡地講述了一對中年夫妻在海外打拚,攜手相愛半生,妻子不幸病逝,相濡以沫的丈夫決定替她完成遺願的感人故事。這是一部適合安靜觀看的電影,通過點點滴滴的小事,觸動觀眾的內心,讓人感受到愛情最美好的狀態。
據馮小剛導演自己說,他在尋找飾演男主角的演員黃軒時,先用20分鍾的時間大致給他講了整個的故事,黃軒聽完後被感動了,當即答應出演。 這是一部情懷電影,也是一部向美好愛情致敬的唯美電影。去掉虛無,找尋生命最初的感動,一生一世一個人,今生牽手,相伴一生。任光陰流逝,任愛人被病魔奪走生命,但心中的愛卻是永恆,愛的記憶始終溫暖著孤獨的心。此生愛過,雖死無憾。
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真實案例被搬上銀幕 ,成功案例屢見不鮮。口碑和票房都取得不錯的成績。
我認為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沒有太多的浮誇,而且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再加上劇情的真實,更容易讓廣大觀眾了解主人公的內心深處。那咱們來聊一聊以下兩個類型。
反應 社會 現象題材的國內電影《我不是葯神》
《我不是葯神》之所以被大眾所接受,就在於反映了真實的 社會 現象:「看病難」、「因病致貧」。
影片的上映極大的推動了,國家醫療改革,社保用葯目錄的增加。影片反應的「葯俠」陸勇,他是一位白血病患者,生病後一直吃進口葯維持病情。昂貴的葯物也意味著家庭的貧窮。
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性,或者代表了這個時代中大多數人的某種訴求。
再來聊聊《逃離德黑蘭》這部愛國類影片。
這部影片根據真實事件:「伊朗革命軍劫持美國使館工作人員為人質」真實改編。
影片主要講述,美國CIA高層以拍電影為名,解救6名外交官回國。情節真實、緊湊、扣人心弦。
最終CIA高層在,加拿大駐德黑蘭大使的家中。找到了逃脫的6名使館工作人員。
《逃離德黑蘭》這部影片表現國家強大和民眾的愛國情懷,又或者是讓觀眾了解一些事件的始末,從而有所觸動,有所思考。
您好我來回答問題
19年上映的何以為家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來,這部電影真是觸目驚心,虐心。
該電影講述了敘利亞難民的故事,影片中的小男孩(扎因)是導演在黎巴嫩難民窟選出來的難民,本色出演,不是專業演員,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戰爭有多麼可怕,那裡很多人都跟扎因一樣,沒有人能夠救他們,只能活著一天算一天。
扎因是家裡的長子,12歲時候因為持刀傷人被判入獄,扎因起訴了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不能給他提供安全和保護,扎因家裡很窮,父母也負擔不起孩子的費用,扎因為了養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工作,給當地雜貨店送貨。
為了金錢,與扎恩最親近的妹妹在剛來月經一個月時就被迫嫁給了一個變態的雜貨商人,他為了保護妹妹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命運卻捉弄了他,於是他選擇離開了這個地方,在走投無路之際遇見了善良的(哈瑞)哈瑞條件比扎恩好一些,他有一個孩子,但是沒有戶口只能偷偷撫養,扎恩幫他照顧小孩。後來哈瑞不幸入獄,扎恩不知所措,但是他沒有放棄哈瑞的孩子,繼續帶著他生活,倆人無家可歸四處流浪,本來扎恩可以把孩子交給走私商,但是他不想像父母拋棄一樣,拋棄孩子。
扎恩說生活就像狗屎,比我的鞋還臟,
觀全影感觸最深的就是,年紀這么小的孩子活生生的給演成一個硬漢,一直與命運抗爭,
最終輸給了殘酷的現實,被逼走向犯罪。
可以為家,不是生下來孩子就不管了,是一個家,愛,溫暖,責任!
希望世界上勇敢的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回答完畢
Ⅵ 電影《天堂倒計時》啟動,這個影片講述了什麼
由新銳導演田梓呈執導,小沈陽、母其彌雅、尚鐵龍、修睿等聯袂主演的電影《天堂倒計時》正式宣布啟動,而這部影片也將視角聚焦中國老年人生活在網上引發大眾熱議。
據了解,此部影片是根據導演田梓呈親身經歷改編,田梓呈父親便住在養老院,通過這部影片導演希望觀眾能夠更多關注老年人精神生活,不管養老院條件有多好,老人與孩子之間的聯系永遠不會因為養老院存在而被打破,與此之之外也希望當代年輕人可以給予家中父母和老人一個更加溫馨的生活氛圍,望能夠喚醒更多人關注中國養老工程,讓所有老人們能夠在最後時間里安享晚年,共享天倫之樂。
除此之外,女主角由母其彌雅扮演,她在劇中與小沈陽飾演角色有感情戲,與此同時母其彌雅也表示角色和自己非常相似,都是由奶奶撫養長大,因此看完劇本之後深有感觸,希望能夠通過這部電影讓觀眾看到她在表演方面的實力。
據了解,電影《天堂倒記計時》將在重慶和海南兩座城市拍攝,預計在6月份殺青,而今年是否能夠正式上映還不可得。
Ⅶ 1965年《三進山城》的電影拍攝地謝啦
1965年《三進山城》的電影拍攝地是在東北的興城與山東的蓬萊。
《三進山城》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65年攝制的抗日題材劇情電影,由張鳳翔執導,賽時禮編劇,梁音、張繼強、王建華、石天等人主演。該片根據賽時禮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八路軍某部連長帶領戰士們三進山城,打擊敵人的故事。
(7)根據導演的親身經歷拍的電影擴展閱讀:
創作歷程:
電影《三進山城》的同名原著小說是軍旅作家賽時禮依據自己的親身戰斗經歷創作的。小說《三進山城》出版不久,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副導演韓敏回天津探家時,在火車站的書攤上看到了小說《三進山城》。
那時長影正在籌備拍攝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二十周年的影片,韓導演發現這部表現抗戰題材的小說情節曲折,故事性強,很適合拍電影,於是就買了下來。回到長影後,她把這本書推薦給了導演張鳳翔,張導演對此也很感興趣。
他馬上給山東人民出版社發電報,問作者在何處,出版社回電告訴張導演,作者是濟南軍區的一個特等殘廢軍人。
於是長影廠馬上派張鳳翔導演來到濟南,與濟南軍區聯系並徵得同意拍攝該片。張導演本想叫賽時禮去長影廠改編電影劇本,但因為賽時禮的身體狀況太差,東北天氣又冷,所以決定在濟南改編。
當時正是新年前夕,張導演和韓導演都沒有回家過年,和賽時禮一起緊張地改編電影《三進山城》的劇本。賽時禮夜以繼日地編寫電影劇本,由於身體虛弱,太過勞累,他曾幾次昏厥。在編寫劇本的過程中,賽時禮盡管對電影創作不熟悉,但是他那豐富多彩的戰斗生活卻幫了大忙。
像電影《三進山城》中把手榴彈捆在偵緝隊長刁德勝腰間,而把導火索穿過他的衣袖握在我軍連長手中的情節,就是賽時禮在戰斗中使用過的辦法。電影文學劇本《三進山城》與小說相比較,故事情節的主線沒有變,不過三進山城的目的由除掉叛徒、營救被捕同志改為配合我軍反掃盪,消滅盤踞在齊陽城的鬼子。
經過兩個多月的日夜奮戰,五易其稿,1965年5月,《三進山城》電影文學劇本定稿,進行分鏡頭處理。1965年10月,電影《三進山城》拍竣,1966年4月影片在全國上映。
當年《三進山城》電影拷貝發行280多個,隨後又被翻譯介紹到東南亞、東歐、非洲一些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受到廣泛的贊譽。香港《大公報》曾報道,此片在香港放映長達一月不衰。
Ⅷ 有些黑馬勵志影視很現實很引人感觸,背後是否有導演自己的故事
《新喜劇之王》是周星馳執導的又一部電影,從名字也可以看出,延續了《喜劇之王》的韻味。《喜劇之王》中,最經典的便是那句「我養你啊」,當時覺得這便是最靠譜的感情了,或許這就是可以最大程度帶給女朋友安全感的那句話;還有那本《演員的自我修養》。雖然現在來看,這部電影的評分不盡如人意,大家覺得無非就是炒冷飯,尹天仇和如夢大同小異的故事,可這部會讓我又哭又笑的電影,還是很開心我看了它。
影片一開始便是那本熟悉的《演員的自我修養》,直接就會讓人想起那個抱著這本書淚流滿面的柳飄飄,出場的是一直跑龍套的女主如夢。十幾年來一直混跡於影視城,覺得努力就會成功,堅信機會是留給努力的人的,哪怕父親反對,哪怕同齡人都已經安家立業,哪怕自己許多年來一直跑龍套。但是總是盡心盡力的,跑龍套也想要做到完美,了解角色的前因後果,也盡力去爭取每一個機會,哪怕跑龍套沒有錢,有一個上鏡的機會就好。
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跑各種龍套,做替身,可是誰會在乎一個小人物的努力,連命運也不會垂憐你。最諷刺的橋段便是,你一心想要的,傾盡所有努力追求,總以為下一次就可以成功,卻總是天不遂人願。而和自己一起吃飯的室友,走在路上就有人問她願不願意演戲。不是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嘛。還有自己曾經的偶像對自己的各種折磨。好在還有一個支持自己的男朋友,在如夢懷疑自己的時候,總會給她鼓勵。兩個人一起准備攢結婚基金,艱苦卻也幸福,是很溫馨的橋段了。
男友說公司需要資金,差二十萬。女主除了努力跑龍套,還做兼職送外賣,想要攢夠這筆錢。送外賣時遇見了已經成為明星的室友,渴求機會的如夢被導演批判的體無完膚:「你從來不照鏡子嗎?沒有這個命,還沒有自知之明。」傷心的姑娘又發現連男友也是騙子。直到這個堅信自己會成功的的姑娘放棄了夢想,踏踏實實的生活(這可能便是現實的結局了)。而電影的結局是在如夢放下夢想一段時間之後,得知自己入圍了某導演的選角名單,決定再一次嘗試,最終也如自己所願,成為了女主角並獲獎,也鼓勵著像自己一樣熱愛表演的人。
在苦盡甘來的時刻,看著自己的辛酸史,內心中有的也只是喜不自勝了。和尹天仇很相似的故事,都是平凡的小演員執著於自己的演員夢,直到證明自己的那一刻。除了如夢的執著,打動我的還有她的父親,雖然嘴上一直不支持女兒,可內心深處對這樣執著的女兒也滿是心疼,普普通通的父親用自己的方式去保護女兒,比如用瓶子砸自己去威脅別人給女兒一份盒飯;嘴上說著別再回來,卻又問了一句家裡鑰匙帶了嗎。雖然傻得好笑,卻也滿是心疼。父親總是這樣獨特的存在。
劇中某男配說:真羨慕如夢,可以追求自己的夢想。雖然活得不如意,可是能夠義無反顧的追求自己所堅信的,自己所熱愛的,這樣的人都是優秀的,不論最後的結果如何。追求夢想是需要勇氣的,如夢堅韌,樂觀,永遠都是打不敗的樣子。像《活著》中的富貴,富貴一生經歷的苦難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在追求夢想的路上也是一樣,不論周圍的人如何說,自己堅信著走下去,不投降便是對命運最大的反抗。
2020努力!奮斗!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不就是一部導演根據自己的故事改編而成嗎?
青春年少,愛情初戀,勵志奮斗,青澀不成熟等都是年少時期的標簽。
勵志是因為想要愛情更長久,想要走入婚姻的殿堂。年少不成熟就要經歷更多的事,這就是青春時期關於愛情、親情、友情的喜怒哀樂,人生百態。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本書,一個人物自傳,一個吸引人的故事。和九把刀這部根據自己經歷改編的電影一樣;哪怕再平凡的人,故事也是唯一的,具有自己傳奇特色的「書」。
你可以去試著了解它,了解每一本書,每一場電影也可以看成是導演要給我們看的書,至於能從中學到點什麼?↓↓↓
《那些年》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嗎?我們學到了珍惜,學到了付出,學到了責任感,更學到了人生中有太多的無奈。
大膽說出自己想要的:我就要你!就是愛情的勇往直前,果敢,勇於承擔!不要讓任何人和事錯過,圖留遺憾。
只要你認為你能做到,你就能做到!只要你認為你很有氣質,你就會有!只要你相信奇跡,老天都會眷顧你!
自信點,你可以的!不要走柯景騰的老路。我是 @小糖塘233 ,我為自己帶鹽!
信箋故事,由美國紀錄片導演珍妮芬·福克斯自編自導,把自己13歲時受田徑教練誘侵的真實經歷拍成了這部電影,同時這也是她的第一部劇情長片。
一個導演敢於把自己遭性侵的經歷自編自導搬上熒幕,可以說,是非常有勇氣了!
甚至,連片中女主角的名字,也使用了導演的真名Jennifer。
有些導演在拍攝電影的時候,可能會把自身的經歷代入到部分劇情中,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傳性質作品,而本片,則完全是由導演珍妮芬·福克斯的親身經歷而來。
大家好,如果問我有哪些黑馬勵志影視作品並且裡面有著導演自己故事,我會向大家推薦一部老片,片名叫《英雄本色》,該片1986年上映,由吳宇森導演,狄龍,周潤發,張國榮,李子雄,成奎安主演,劇情講訴的是宋子豪(狄龍飾演)宋子傑(張國榮飾演)MarK小馬(周潤發飾演)三人之間的恩怨糾葛,深層次展示給世人親情,友情,正義和公理。電影一上映就迅速火爆,拿下同年香港票房總冠軍,拿下次年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英雄本色》是80年代至今槍戰警匪片里程碑作品,片中周潤發飾演的Mark早已家喻戶曉,但是影片背後那些勵志的事卻少有人知。
當年在拍《英雄本色》前,吳宇森正值人生低谷,整整三年無戲可拍,為了生存多次跑去台灣接無聊的戲劇拍,窮的時候跑去姜大衛家蹭飯,姜大衛看他可憐,常常倒出儲錢罐里的零錢給他。但是不管多難他都在堅持,因為在他心中一個劇本已經成型,只是在等一個機會。當時的周潤發自《上海灘》大紅後,拍了幾年文藝片,可是叫好卻不叫座,一度被業內冠以"票房毒葯",也正是人生失意時,有一次吳宇森在看電視節目,當無意中看到正向孤兒院捐款的周潤發時,那個重情重義的男人,他眼前豁然開朗,他馬上找到周潤發,並邀請周潤發來出演他劇本中的Mark,失意中的周潤發欣然接受,兩個落魄的男人就此攜手。當《英雄本色》中,地下停車場里吳宇森通過小馬喊出那句"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個機會。我不是要證明我比別人了不起,而是要證明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親手拿回來!"心中積壓已久的郁結終於噴薄而出得以宣洩,吳宇森用英雄本色巨大的成功告訴這個世界他回來了,你可以什麼都沒有,但是你不能沒有夢想!
現今影視劇大滑坡,有五多:胡編亂造的多,玩喙頭的多,標題嚇人的多,在男女關繫上打擦邊球的多,脫離生活的多。這是一種倒退。是一種沒有文化的表現。
只有親身經歷的現實的真實故事,展現出來,才能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所有的勵志影視背後肯定有許多真是故事的發生,而被導演引入影視中。去年很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電影裡面的很多情節,大家說說是不是就反應出導演自身所發生的故事呢?
韓寒:用自己的青春故事拍出《後會無期》和《乘風破浪》,表達人類平等的思想
記得韓寒的第一部電影《後會無期》,那時候最讓人心動的不是票房或者韓寒本身的知名度,而是一路上這兩位男主角的各種際遇。人或者事,他們的一路上沒有驚心動魄的大事,卻有著意想不到的小意外,一路前行,相遇、離別;看望、分手,就像一個人生,一直往前走,多少人兒在你夢中來了又還,可知一生有他幾多時。那麼平凡的故事用韓式幽默表現出來卻讓多少觀眾深深體會到真正的生活的生氣,不悲不抗,也不喜不憂,有的只是一味的現實感,讓我們說不上特別喜歡,但卻讓我們不得繼續看下去的故事描述方式和幽默斷語,著實的吸引了一大波不同年齡階段的觀眾。繼而《後會無期》後的《乘風破浪》也是延續了韓寒的一貫作風,保持著前部的幽默,只是,如果說後會無期講的是生活,工作的話,那麼,乘風破浪講的應該是青春,那個有點點小夢想,但是又經受不住年輕的輕狂和放肆,所謂的小人物還是大人物,青春都是一樣。在以往的韓寒小說還是經過這兩部電影的情景,韓寒表達方式都很公平,在韓寒的故事裡,沒有特意去強調學歷問題,每天特意去強調職業問題,而是不管什麼身份的人,在他的故事裡永遠的平等對待著。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青春放盪不羈的韓寒,耐心其實的很溫柔、愛和平的主兒。台詞設計還是場景設計上,有著誇張的,但沒有浮誇的;有豪言壯語,卻沒有虛榮之情。就因為這樣的人設場排,使得觀眾們對電影院的認可度高。而韓寒的青春,恰似他的電影里的故事一樣,在 社會 里慢慢成長的,實打實做,不管是賽車還是出書,還是拍電影,好像都是不急不慢。好像天塌下來還是高樓大廈頂著的自信感,他的兩部電影就是韓寒他本身的青春譯照。
而且,每部電影的時代感也成為了一個可以一群人集體回憶的光陰追溯源。
我認為電影的啟迪就是生活。生活中就充滿著各種電影片段。等到著有心的人去發掘去總結其中也有著許多耐人尋味的啟迪需要我們去發掘體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其中我比較喜歡的一部是《死亡詩舍》內容是這樣的:
思考;老師,在他們之間究竟有什麼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學生們在無助的情況下所做的決定又是什麼呢?
內容;1959年,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裡,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JohnKeating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在他的課堂里,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
這個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有一些是編劇進行編制的勵志故事,因為劇情需要,所以就進行想像編制,但是也有一些真實自己背後的確有這些故事,比如阿甘正傳,從頭到尾的演繹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很多打動人心的電影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或許來自生活才讓人感受到真實的扎心之感,虛構和想像永遠只能停留在電影里,無法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感受真真切切的類似情況。而這部我們耳熟能詳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正式由美國著名黑人投資專家克里斯·加德納出版的同名自傳改編。
克里斯·加德納
克里斯·加德納(Chris Gardner)1954年2月9日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美國商人、投資家, 家境貧寒,從小沒有父親,為了獲得更好生活的機會,他加入了美國海軍,也曾經流浪、入獄,但從未放棄自己的理想——當一名股票經紀人,並最終獲得成功。
克里斯·加德納從小父母離異,被繼父毆打是家常便飯,後來還被扔進了收容所, 遭男人性侵;成年後為了獲得更好生活的機會,他加入了美國海軍。也曾經流浪、入獄。他曾提著醫療設備四處推銷卻處處碰壁,為了追逐夢想卻丟掉了工作,身無分文,無錢交稅還被拘留;妻子拋下他和兒子離家出走,他只能帶著兒子睡公廁、候機廳、教堂、辦公室桌底。
他每天都要排隊等待救濟,為了生存甚至多次賣血。
然而,作為一個父親,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責任和夢想,經過常人難以估計的艱辛,他終於逆襲成功,1987年他在芝加哥開設經紀公司做老闆,成為百萬富翁,近年致力在南非扶貧。他出版了自傳,就是《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故事就是取材美國著名黑人投資專家克里斯·加德納的同名自傳改編
Ⅸ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影片,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芳華》你覺得怎麼樣
我覺得很好很讓人有感觸。《芳華》是用電影藝術反映了導演和編劇的那一段親身經歷,我想這是最主要的,怎麼看這部電影,自有每個人的感受和見解。
很多參加過自衛反擊戰的軍人看過芳華這部電影之後都落淚了,久久不能平靜!小剛導演的電影沒有之前電影的娛樂性、票房號召力。未來五十年之後再看馮的電影你會發現它是可以穿越時間經得起歷史的考驗!這就是芳華。
馮小剛的軍人題材的電影,盡管有很多人不接受其中的一些片斷和事列!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 都會覺得比較貼近現實!現在的人也許覺得不可能,但它們還真就發生過!馮小剛只是大膽把他講出來而已!不過軍人的情感表達得非常到位和感人!希望馮小剛還有軍人題材的電影出現!
Ⅹ 賈玲導演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賈玲導演了一部自己親身經歷的電影《你好,李煥英》,寫盡對母親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