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韓媒爆料著名導演金基德去世,他在韓國電影界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韓國導演金基德是囊獲了戛納,柏林和威尼斯三項國際大獎的知名導演,在韓國處於大神級別的地位。他拍出的電影極具個人風格,直擊人性,風格有時簡潔粗暴,有時又善於揭露某種傷痛,而這種方式,往往都是在傷痛上死命撒鹽和火,看過他電影的人,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程度的被烙印,這是一種心裡覺得很壓抑和無以名狀,但又被這種刺激不斷的追逐著去打開他的電影。韓國很多熱愛電影的相關人士並不贊同他詮釋電影的方式。並不認同他的電影能代表韓國,認為這其實是在給韓國添加恥辱。
他曾說過,如果當下我死了的話,也許那些非常討厭我的人會馬上去看我拍過的每部電影,甚至一部都不會落下。
Ⅱ 有人說韓國電影總有一種誇張又蕭瑟的感覺,你如何理解
韓國電影史但電影從另一角度來講,又受到諸多個體因素影響,一批導演被禁止參與海外的電影節,或是製作、放映、發行等各方面政策變動,即便只在短期內持續,但影響卻很可能持續許久。
從這一點上來看,韓國藝術電影的發展,在韓國電影政策的影響之下,一波三折。
韓國電影入圍三大國際電影節的歷史,基本與韓國電影的黃金年代同期。1945年日本投降,韓國解放,在短暫的過度和海外援助後,韓國電影開始恢復元氣。據數據顯示,在短短五年之間,韓國電影的產量從1954年的11部,達到了1959年的111部。
現在最牛的亞洲電影,應該就是韓國電影了!我本人就特別喜歡看韓國德電影!只有一個原因,過癮!韓國大部分電影劇情故事跌宕起伏,結尾往往又是一個個大反轉!讓人大呼過癮!先來說韓國的動作片,韓國的動作片受八九十年代香港的電影影響很大,動作戲打鬥精彩,追車戲也讓人看的熱血沸騰!我推薦幾個好看的動作片,大叔,被操控的城市,追蹤,向日葵!
還有韓國的懸疑電影也稱得上一絕,反轉再反轉,推薦幾個,我是殺人犯,殺人回憶,走到盡頭!不可饒恕,說句實話,看不可饒恕的結尾時,我是被深深的震驚到了!久久不能平靜!看殺人回憶德時候,兩個多小時德電影,愣是沒覺得長,很過癮,看到結局,久久不能釋懷!
Ⅲ 韓國影人頻創歷史,除了奉俊昊,韓國電影界還有哪些曾獲大獎的優秀導演
韓國電影在世界影壇上一直佔有著一席之地,獲得的大獎無數。韓國也涌現了許多優秀的導演,如李滄東、金基德、朴贊郁等。他們有的關注韓國的社會現實,用影像揭露著社會的陰暗面。有的關注小人物的命運,有的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讓無數的影迷為之著迷。
韓國有著諸多出眾的導演被國際影壇所認可,金基德也是其中一位,他的作品個人風格強烈,不斷地嘗試各種形式的影像故事。他的作品《春夏秋冬又一春》代表韓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他憑借《空房間》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獅獎”。影片《聖殤》具有著獨特的思想內涵,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這些成就足以說明他在電影方面的造詣頗深。
Ⅳ 能導能編又能演 這群導演不簡單
達米恩•查澤雷(1985年)
如果兩年前提到達米恩•查澤雷的名字,大概沒有幾個人知道,但從2014年的《爆裂鼓手》到去年大熱的《愛樂之城》,兩部影片相繼拿下9座奧斯卡獎杯,其中還包括剛剛以」史上最年輕「的身份拿到的最佳導演獎,說達米恩是如今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年輕導演也不為過。
從《爆裂鼓手》中音樂的運用和對於 情感 的渲染,到《愛樂之城》中復古的情調和色彩的搭配,達米恩•查澤雷全面地展示出對於各種電影元素的掌控力。雖然今年《愛樂之城》最終錯失最佳影片,但對於尚且年輕的達米恩來說,一切都還來日方長。接下來,他將再度與高司令聯手,這次將是實打實的傳記片,講述首位登月的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
貝赫•澤特林(1982年)
生於1982年的貝赫•澤特林也是靠著一部影片廣為人知的,那就是2012年的《南方野獸》,作為一部低成本的獨立電影,而且還是貝赫•澤特林的長片處女座,不僅收獲了各種獨立電影節的青睞,還一舉拿下了戛納電影節的金攝影機獎,幾乎成為全年最亮眼的一部處女作。
澤維爾•多蘭(1989年)
」成名要趁早「這句話幾乎就是為多蘭量身打造的,20歲就憑借處女作《我殺了我媽媽》驚艷亮相,從此開始,每部新作都能入圍三大電影節,從最開始的新人獎到金獅獎和金棕櫚獎的提名,多蘭在影壇正如金童一般的存在。
當然,多蘭的作品大多涉及如今藝術電影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同性題材有關,但是也無法否認的是多蘭本身的才華橫溢,從影片形式上各種技巧玩得風生水起,到 情感 處理上的揮灑和剋制,他總能給觀眾帶來全新的感受。
瑞恩•庫格勒(1986年)
庫格勒已經完成了從名不見經傳到融入好萊塢的三級跳,從2013年獨立電影界最熱門的一部作品《弗魯特韋爾車站》開始,瑞恩•庫格勒以一個獨立電影人的身份出現在觀眾面前;接下來繼續和前作的主角邁克爾•B•喬丹合作,再拉來史泰龍助陣,拍了洛奇系列的「外傳」作品《奎迪》,成功進入主流商業片領域,還給了年近70的史泰龍一個奧斯卡男配提名當做「謝禮」。
薩弗迪兄弟(哥1984年弟1986年)
約書亞•薩弗迪出生於1984年,弟弟本•薩弗迪出生於1986年,兄弟兩人從小就在熱愛電影的父親的熏陶下開始拍攝小短片。2008年,約書亞•薩弗迪以作品《被搶劫的樂趣》參展戛納,第二年,兄弟倆合作的《去采點迷迭香》再次參展戛納,讓業界開始注意到這對親密合作的兄弟導演。
特里•愛德華•沙爾茨(1988年)
2015年,27歲的特里•愛德華•沙爾茨將自己此前的短片《克利夏》排成了同名長片,影片隨後在各大獨立電影節和戛納電影節拿到最佳處女作提名。影片帶有強烈的個人印記和導演的風格展示,或許是一部很難得到普通觀眾認可的影片,但是也顯示出了沙爾茨個人的才華。《克利夏》去年橫掃了美國獨立電影獎,還是美國惡趣味大師約翰·沃特斯年度十佳第一名。
大衛•洛維(1980年)
大衛•洛維看起來似乎幸運很多,以剪輯師的身份入行,讓他的導演之路比起其他「白手起家」的導演們容易了不少。在多了多年剪輯師和編劇之後,大衛•洛維2013年寫出了劇本《他們非聖人》,不僅吸引到了製片公司的注意,還拉到了魯妮•瑪拉和卡西•阿弗萊克的加盟,由此順利加入獨立導演的行列。
麗貝卡•托馬斯(1984年)
喬丹•沃格特-羅伯茨(1983年)
安東尼奧·坎帕斯(1983年)
尼古拉斯•佩謝(1990年)
尼古拉斯•佩謝不僅是「80後」,生於1990年1月的他是標準的「90後」,佩謝2016年拍出了自己的處女作《母親的雙眼》,這部風格怪異的黑白恐怖片首登聖誕斯電影節,獲得了媒體不少好評,其後又在各類奇幻電影節和恐怖電影節上亮相。作為一部處女作,《母親的雙眼》有明顯的刻意炫技的嫌疑,同時影片過於黑暗和病態的故事也讓它很難獲得普遍的接受。
米婭•漢森-洛夫(1981年)
米婭•漢森-洛夫和丈夫奧利維亞•阿薩亞斯或許是2016年電影圈最成功的導演夫妻檔,阿薩亞斯的《私人采購員》在戛納拿下最佳導演,米婭的《將來的事》在柏林拿下最佳導演,三大電影中的兩個被他們夫婦收入囊中。
梅拉尼•羅蘭(1983年)
梅拉尼•羅蘭生於1983年,她最著名的身份是演員,而且最為人所知的,是在昆汀•塔倫蒂諾的《無恥混蛋》中坐在咖啡店的窗邊讀書的那個鏡頭。除此以外,她也出演過不少票房大片和熱門影片,2005年《我心遺忘的節奏》、2009年《音樂會》、2010年《初學者》以及2013年《驚天魔盜團》。
愛麗絲•洛爾瓦徹(1980年)
真利子哲也(1981年)
石井裕也(1983年)
生於1983年的石井裕也早在2006年就開始獨立指導影片了,這當然相當程度歸功於日本電影界為年輕電影人提供的良好的時間環境,如今十年過去,石井裕也已經拍攝了十多部影片,大量的拍攝機會最終也凝聚出了成果。2013年的《編舟記》拿下日本電影學院獎13項提名,最終收獲最佳影片、編劇、導演、男主角在內的6個獎項,成為當年最熱門的日本電影。
山戶結希(1989年)
山戶結希也是一位生於1989年的新人導演,此前她於2014年自編自導的作品《數到5入侵你的夢》是一部以青春女孩為主角的校園劇,影片收獲了不錯評價,山戶結希也以此進入電影圈。2016年,山戶結希得到了指導漫改電影《溺水小刀》的機會,影片由新生代實力演員菅田將暉和人氣頗高的小松菜奈主演,選中山戶結希也正是因為看中了她在此前作品中表現出的對於青春純愛和少女心理的把握能力。
松居大悟(1985年)
松居大悟生於1985年,從小想成為漫畫家的松居大悟童年時看了大量的漫畫作品,進入應慶大學讀書之後加入了戲劇部,開始了自己的話劇生涯。2009年,松居大悟以編劇作品《我要上太空》成為了NHK電視劇 歷史 上最年輕的編劇,由此開始以編劇身份入行。多年熱愛漫畫的底蘊,加上在舞台劇上多年的編劇和導演經驗,讓松居大悟的電影作品妙趣橫生,同時也不至於失控成為」雷片「。《高校痞子田中》誇張的爆炸頭,《甜蜜的游泳池畔》糾結於體毛問題的男女主角。
深田晃司(1980年)
深田晃司屬於那種拍了不少影片,卻從來沒有大紅大紫過的導演。這並不是因為他的作品拍得不夠好,而是因為他的影片無論是題材還是風格,都很難激起逐漸習慣了視聽大片的普通觀眾的興趣。
杉野希妃(1984年)
杉野希妃也是一位演員出身的導演,她早年在韓國留學時就參演電影入行,回到日本之後,先後出演了深田晃司的兩部作品《歡待》和《河畔的朔子》,兩部作品都評價不錯,似乎也為她與深田晃司的繼續合作奠定了基礎。但是杉野希妃2014年卻選擇自己做導演,2014年一口氣推出兩部作品,《漫畫肉與我》是一部藉由戀愛話題來討論哲學命題的嚴肅作品,而《欲動》則是一部稍顯失控的情色作品。
張大磊(1982年)
新銳導演張大磊童年成長於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大院,父親是內蒙古電影製片廠的資深剪輯師,家庭氛圍的熏陶讓張大磊走上電影導演的道路顯得水到渠成。2006年從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影視大學導演系畢業之後,張大磊開始著手創作一些短片和參與劇本創作,同時,也藉由自己曾經組件樂隊的經歷,擔任影片配樂的工作。
畢贛(1989年)
畢贛這個名詞,或許是2016年被熱議最多的導演之一,《路邊野餐》從2015年在洛迦諾電影節亮相,到2016年國內公映,獨特的黔東南環境、略帶晦澀的視覺符號,以及喃喃念誦的詩句,都讓畢贛和他的作品具有了極高的辨識度。當然,熱議的背後也有更多的爭執,有人喜歡,也有人難以忍受,但無論如何都沒人可以對他視而不見。
忻鈺坤(1984年)
《心迷宮》是2014年最驚喜的國產電影之一,而本片的導演忻鈺坤也藉此開始了自己的導演之路。這部原名為「殯棺」的影片將濃郁的藝術追求和深層的主題開掘都埋藏在驚悚犯罪類型片的外表之下,成為了一部「好看」的文藝片。《心迷宮》也是走的國產片常見的「出口轉內銷」的路子,先是參展威尼斯電影節,隨後在金馬影展獲獎,最終得到機會在大陸院線上映。忻鈺坤對於懸疑犯罪題材的成熟掌控能力讓他在這一類型尚缺乏優秀作品的大陸影壇顯得更加難得。
黃驥(1984年)
黃驥1984年生於湖南,2003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就讀。2010年,黃驥的短片《橘子皮的溫度》參展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2013年,黃驥的第一部長片《雞蛋與石頭》繼續以湖南老家為背景,講述了一個留守的少女的成長故事。這部半自傳的作品在鹿特丹電影節獲得金老虎獎。
楊慶(1980年)
楊慶生於1980年,從2008年拍攝的《夜•店》一鳴驚人之後,他幾乎就從電影圈銷聲匿跡,幾乎到了已經被普通觀眾遺忘的地步,直到2016年,蟄伏7年的楊慶帶來了新作《火鍋英雄》才重回大眾視野。平心而論,這部新片雖然明顯比那部小成本的《夜•店》更好,但是比起七年的漫長等待,多少有點「不值」,但是我們至少也從其中看到了楊慶獨特的表達方式和個人風格。
李睿珺(1983年)
李睿珺出生於1983年,他算是天畫畫天推出來的最有代表性的導演,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老驢頭》在中國獨立影像展上獲得影展年度大獎;改編自蘇童小說的《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這讓更多人記住了李睿珺這個名字;之後由方勵保駕護航的《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更是入圍東京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方勵的支持,使得李睿珺可以更專注在他的導演工作上。
麥浚龍(1984年)
當年麥浚龍進軍歌壇的時候,香港樂壇大多以為這只是一個」豪門公子「玩票而已,但是當他真的拿下各種最佳新人歌手獎的時候,大家才發現他不只是我們所以為的簡單」富二代「。同樣,當麥浚龍開始當導演的時候,誰也沒想到他的第一部導演作品《僵屍》就能在香港金像獎拿到9項提名。
黃進(1988年)
黃進出生於1988年,大家都在說香港本土電影早已凋敝,但是以黃進為首的一批電影人開始展露頭角,開始給一潭死水的香港本土電影注入活力。黃進的長片處女作《一念無明》在去年金馬獎上獲得了最佳導演,這部電影請來了曾志偉、金燕玲、余文樂三位實力派演員加盟,曾志偉更是不收分文片酬,以此來提攜香港的青年電影人,以黃進29歲的年紀,在以前的香港電影圈要做很久的副導演才能出頭。
陳正道(1981年)
陳正道和其他年輕導演不同的是,他的作品似乎多得有點」過分「,從2006年,25歲的陳正道拍攝了處女作《盛夏光年》之後,他似乎就一直在穩定地產出新作,不管是長片還是短片,也不管影片的口碑有好有壞,十年下來,陳正道從台灣到大陸,合作過的著名演員一抓一大把,嘗試過的影片風格也是跨度不小。
趙德胤(1982年)
1982年生於緬甸的華僑導演趙德胤也是一位創作經驗相當豐富的年輕導演,從早期的一系列短片開始,他就表現出旺盛的創作力。等到2014年,他的新作《冰毒》拿到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並被台灣地區選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送審作品之後,他才真正開始受到業界的注意。
陳哲藝(1984年)
金泰龍(1987年)
金泰龍出生於1987年,23歲執導短片《冰凍之地》曾入圍戛納電影節,成為韓國入圍戛納電影節的最年輕影人。2014年執導長片處女作《巨人》,該片以導演的親身經歷為基礎,用導演自己的話說,這是他在30歲之前一定要完成的作品,因為他要用非成人的眼光來展現他10多歲時的經歷。《巨人》對於導演來說,就如同一次成人禮,也預示著他將以更為大膽而直接的影像面對觀眾。
李炳憲(1980年)
洪錫宰(1983年)
83年生人的洪錫宰導演畢業於中央大學電影導演專業,上中學時被押井守導演的《攻殼機動隊》震撼,為了做動畫還曾經上過美術學院,但後來聽說押井守導演畢業於導演專業,他就放棄了畫畫,轉投電影導演專業。
金秉祐(1980年)
金秉祐在我們這次的盤點當中已經算得上」大器晚成「,因為出生於1980年的他差點就趕不上」80後「的末班車,而同時,他直到2013年,33歲的時候才拍出成名作《恐怖直播》,拿到韓國電影青龍獎的最佳新人。《恐怖直播》是一部非常成熟完整的商業影片,不僅劇本扎實、表演到位,同時也和其他韓國電影一樣,將 社會 問題和對現代傳媒以及人性的反思包含其中,叫好又叫座的成績是自然而然。
然而另一方面,好不容易有了一個漂亮出場的金秉祐三年來卻沒有新片推出,對於影迷來說實在是有點可惜。面對近幾年不斷發展的韓國電影業,以及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趕緊拍出新作品,才是金秉祐應該操心的正經事。
Ⅳ 請介紹一下韓國電影導演郭在容
韓國電影的「秘密」--韓國九大導演訪談之郭在容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4月13日17:05 南方都市報
郭在容:沒有想像力才會去拍續集
郭在容,僅憑一部《我的野蠻女友》便揚名亞洲,該片創下了香港最賣座韓片的紀錄,同時倡導的「野蠻女性」風潮帶動了全亞洲的新女權主義。美國電影公司日前買下了《我的野蠻女友》版權,准備進行重拍,這也是韓國歷史上第一次被美國買斷版權。雖然他是一個比較低調的導演,但他拍攝的影片是被中國引進最多的。
全國偶像歌手大賽! 慶祝三星YEPP新品上市
首屆網路通俗歌手大賽 金犢獎大陸初審揭曉
主要作品:
1993年《雨天的水彩畫》
2001年《我的野蠻女友》
2003年《愛有天意》
不是「商業電影」,是「大眾電影」
記:你在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就是《我的野蠻女友》,打破了香港最賣座韓片的紀錄,我們想知道你當時製作這部電影的構思。
郭:在《我的野蠻女友》之前,我正在製作《以英雄的名義》,影片出了點問題,停頓了一段時間,有人就給了我一個劇本,就是《我的野蠻女友》。剛開始把它弄成劇本的時候很不容易,因為給我的劇本是一個個小故事,後來拜託了很多人,劇本被重新整理出來後覺得比較滿意,然後就是開始選演員。用了1年多的時間來確定主角,當時是非常慎重的。
記:那有沒有想到會帶動全亞洲的女權主義熱潮?
郭:當時想到過它會受歡迎,但沒想到這么賣座。特別沒有想到在中國也能熱賣。以前有很多導演用這種方式來提高女性的地位,想通過電影來展示女性地位有所提高,我也正好有了這個想法,以前傳統韓國電影里的女性總是悲劇性的,地位也比較低。
記:作為商業電影導演,你是如何看待韓國商業電影的?
郭:不能說是商業電影,而應該叫「大眾電影」。
記:大眾電影和商業電影有什麼不同嗎?
郭:說起商業的話好像就更傾向於「金錢」。
記:但你的影片不是很賣座很賺錢嗎?
郭:我更注重的是觀眾喜歡我的電影,欣賞我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影片的吸引力,欣賞是最重要的。
記:那韓國的大眾電影哪些吸引人的元素?
郭:像《我的野蠻女友》,特別是影片中的浪漫題材,很多題材對於商業電影來說,什麼樣的電影都可以用商業的手法和藝術的手法來製作,我就是尋找以前自己的浪漫記憶來感動觀眾。
「野蠻女友」有拍續集的必要嗎?
記:照好萊塢的經驗,一部這么賣座的電影肯定會馬上推出續集的,你為什麼沒有推出續集呢?
郭:我壓根沒有想到拍《我的野蠻女友》的續集,用這種反復的手法來拍攝我不喜歡,很多人希望看到續集,但我跟作家、製片公司有些原因覺得不能拍攝續集。
記:那是什麼原因?是劇本原因,還是覺得續集會破壞原片的質量?
郭:電影人和作者都想拍第二部,而電影人和作者又都想自己拍第二部,中間出現了矛盾。但我本人沒有想過要拍續集,我覺得不能用反復的形式給觀眾看,有那麼多想法都還沒有拍完,又何必總纏著那一部呢?所以《我的野蠻女友》永遠不會有續集出現。
記:韓國電影很少有續集出現,除了《我的老婆是大佬》推出了續集,其他賣座電影基本上都沒有續集。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呢?
郭:很多韓國導演不希望反復做一件事情,而《我的野蠻女友》故事已經很完美了,沒有必要去補充。其實現在比較趨向像好萊塢學習,也有些電影比如《將軍的兒子》也有系列片。因為當時沒有想到作品會賣座,所以沒有留下拍攝續集的伏筆,現在回過頭來看就更沒有必要去拍攝續集了。我也拍過續集,我的處女作《雨天的水彩畫》就拍過續集,但由於製作資金不足也失敗了。這是一部比較悲情的電影。跟《秋天的旅行》差不多,有點像實驗作品。當時是1990年,90年代的導演有什麼樣的想法是不能展示出來的,會受到很多限制。當時香港電影很受歡迎,當時的裝備也不是很完整,費用也比較少,助理導演和工作人員的水平比較有限。是很困難的時期。
記:你實驗的收獲是什麼?
郭:我第一部電影是自己投入資金拍攝的。第二部是跟電影公司合作拍攝的,當時的費用也是比較高的,所以因為資金方面的影響,在拍攝上都不是很成功。當時的製作費用和各個方面都像是開始階段,當時導演想好萊塢一樣用高額資金去製作電影,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秋天的旅行》和《雨天的水彩畫續集》都是這樣失敗的,資金,資金是非常重要的。
記:你參加過光頭運動嗎?
郭:我參加過,但是沒有剃頭,當時很多導演是剃了頭的,幾乎所有導演都參加過這個運動,但只是一部分人剃過頭。
記:當時有沒有想到遊行時能達到什麼目的?
郭:Screen quota是一定要存在下去的,它可以影響到韓國電影存在與否。現在可以說賣座的電影有10部左右,但如果沒有這個制度的保護連10部也沒有了。
記:Screen quota是一層保護膜,如果沒有這個保護膜,是否韓國電影就不堪一擊了呢?
郭:自由竟爭的方式沒有問題,美國想要獨占市場就是不正常的問題了。《黑客帝國》是比較賣座的,沒有保護膜的話他們就想霸佔電影市場,所以保護膜十分重要。對政府來說經營美國電影的收入是比較高的,所以政府的一些部門也想多引進好萊塢的電影,增加自己的收入。同樣的方式Screen quota的百分比小的話他們的收入也會增加。
美國不也來抄我的了嗎?
記:韓國很多導演比較明星化,但你好像一直心甘情願待在影片背後。這是我們的誤解還是你刻意追求的結果?
郭:這個我到沒有想過,可能因為我的拍攝有段時間停頓了下來。韓國很多電影不是以商業出名,而是以藝術出名,導演以獎項為目的,要拿到獎項,自己的表現肯定會多一些,通過電影節推薦自己的機會很多。而我的影片比較大眾化,所以跟電影節的口味有些不同,其實影片本身就是自己的名字。
記:就因為你的作品不適合到電影節參賽?
郭:電影節也不是絕對的,像我的影片也就參加過很多電影節,包括香港、戛納、日本的電影節。
記:這間SisHQ是你自己的公司嗎?
郭:這是電影公司的辦公室而已,我沒有自己的公司,在韓國只有姜帝奎這樣的導演才有自己的公司,以前《雨天的水彩畫》時我有過自己的公司,但現在沒有了。我只是在給電影公司打工而已。我當時的公司叫「雞蛋公司」,有5年拍攝3部電影的合同。
記:能被中國引進,並在電影院里正式上映的韓國電影不多,但你的影片像《我的野蠻女友》、《愛有天意》卻都能上映,可以說是在中國上片率最高的導演。
郭:可能是我的電影比較輕松簡單,所以比較容易接受。我的這部新片《介紹我的女友給你》也打算在中國上映,還是全智賢的女主角。
記:可以說全智賢是你一手捧紅的,現在似乎是你的專職演員了。
郭:我們沒有這樣的合約約定,只是雙方合作起來很輕松,全智賢對我比較了解,也非常信任我和喜歡我的作品。
記:你在中國上映的時候有沒有受到什麼限制?
郭:沒有受到什麼限制,因為我的電影在情緒方面比較適合中國口味。像我正在拍攝的這部《介紹我的女友給你》,是講全智賢當警察的故事,跟《我的野蠻女友》差不多,全智賢扮演的角色心理充滿熱情,有點亂闖的意味,經常把男朋友陷入到困境當中。《愛有天意》連續在香港和內地上映了很久,中國有很多市場放映我的作品,相比其他韓國電影來說,我在中國電影市場的佔有率是比較高的。
記:你對中國電影了解得多嗎?
郭:我一直是比較喜歡香港電影的,從小學的時候開始就看這些影片長大,就想當個導演,2000年以後中國電影開始走向衰退,本來潛在的能量太多地消磨掉了。
記:中國每年引進影片只有10-20部,但依舊會出現「潛在的能量太多地消磨掉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郭:當時很多好的武打片都是很受歡迎的,但2000年開始走下坡路,很多題材比較強的類型片都減少了。韓國作品很多不是情緒方面的,韓國電影要多找一些情緒方面的東西。中國電影如果多出現一些像《英雄本色》這樣情緒化的電影會不會好一些呢?
記:怎麼解釋這個「情緒」?
郭:相比較一些悲劇而言,《我的野蠻女友》就比較情緒化。像庄奴的電影我就很喜歡,喜歡的原因就是電影很悲壯,給人印象很深。像這樣的影片現在的香港基本上沒有了,韓國電影如果也只是注意視覺而不是情緒上的東西,也會走下坡路的。韓國電影也出現過很多資金拍攝上的很多,他們注意視覺,這是一個一直存在的問題,韓國不根據自己實際情況,一味抄襲好萊塢的大製作,肯定會走向失敗的。
記:你也很忌諱好萊塢?
郭:我當然也希望得到世界市場的認可。這個《我的野蠻女友》已經被美國的夢工廠買過去,進行重拍,是買斷的性質。這也是韓國電影第一次被美國買斷版權進行重拍。美國欣賞韓國電影也是我們的勝利,為什麼不讓他們來抄我們的?
記:你參與美國的重拍工作嗎?
郭:美國方面對劇本進行了兩次改動,也來找過我問我的意見。目前聽說還在籌備過程中,雖然買斷之後我不會過問他們的重拍,但我還是很驕傲的。
記:夢工廠付給你多少錢?
郭:75萬美元,加上未來票房的4%。
記者手記:
郭在容是我們在采訪之前最陌生的一個導演,大多數人知道他的「野蠻女友」但很少有人知道
他,這跟大部分韓國明星導演很不同。他是一個靦腆並清醒的人,沒有人可以想到他畢業於慶熙大學物理系,是個跟電影毫無關系的專業。對於screen quota他的興趣不高,說不到幾句便提議我們轉換一個話題,screen quota是用來保護韓國電影的,而他的電影也許已經強大到不需要誰來保護了,畢竟他是第一個被好萊塢「買」了的人。
Ⅵ 王珞丹說第一次當導演太難了,做導演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做導演必須要有協調各部門人員的能力,並且還要對影片整體的把控有足夠的實力,同時也要具有一定的市場號召力,只有具備以上這幾點,才能夠讓自己導演的電影獲得成功。
演員王珞丹在第1次嘗試做導演之後,終於發現做導演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導演作為整個劇組的靈魂,必須要有足夠的協調能力,不然的話,整個劇組將會淪為一盤散沙。而正是由於體會到了導演的不容易,王珞丹才會說做導演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雖然每個部門的人員都會按照自己的職責去工作,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每個部門的人員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自己。而這個工作是導演必須要負責的事情,如果導演不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整個劇組將會變成一團亂麻。
雖然王珞丹的導演水平還需要市場的檢驗,但是作為粉絲,我還是希望王珞丹能夠在導演這條道路上獲得成功。